路过未来

路过未来,Walking Past the Future

主演:杨子姗,尹昉,李勤勤,王婷,娜仁花,周波,陈雨锶,周云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路过未来》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3路过未来 剧照 NO.14路过未来 剧照 NO.15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路过未来》剧情介绍

路过未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霹雳奇幻生死一剑爸爸和小夏的便当我亲爱的小淘气想你负债甜心假面骑士亚极陀老板娘3Atom之子江城1943毛骨悚然撞鬼经2020特别篇这个孩子很邪恶绣春刀:无间炼狱代号玛利亚非常父女档黑暗之歌豪斯医生第四季健全机斗士迷你OVA此路不通104号房间第一季嫁给不同世界的你绿豆花流浪汉世界杯流播边缘人尸姬赫黑仙女失恋自救阿松弟弟也一起去吧龙之心3:巫师的诅咒

《路过未来》长篇影评

 1 ) 过往如异国,未来亦他乡

替换重发,闵赶词非常可笑观影时(不意外地)一个人包场,加上电影院条件不错,对缓慢的节奏也不觉得难以忍受,整片没有(看之前的风评)想象的那么差,几个关键段落的设计还挺有灵气,但跟前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造成的期望比起来又还是差了一点。

异乡陌客 导演其实不是想表现「底层有多惨」,相反导演倒是有意避免了一些「悲情」的刻奇,比如女猪父亲的工厂毁于泥石流,女猪父亲却在前一天被辞退而生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庆幸,一家人回到甘肃老家,发现老宅破败得都成了邻居的羊圈,但小女儿第一反应是兴奋地追着羊跑出去拍照发朋友圈。

最令人深刻的就是女猪的朋友因整容而死亡那一幕,女猪这个朋友在前半部可算是本片的一大亮色了(王婷的表演比杨子珊接地气多),虽然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一心梦想去韩国整容,但天性乐观活泼爱笑。

她意外死亡本来令人痛心,但医院认尸现场,她的父亲面无表情毫无波澜,对着身份证和死去女儿的脸看半天「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旁边的医生副手甚至忍不住偷笑。

这个长镜头包含的讽刺和隐喻堪称一绝。

还有就是女猪因肝病被工厂辞退,在KTV发泄唱歌,男猪过来对她安慰+坦白,两人相对无言默默哭泣,这时背景KTV包间墙上正在播放的就是女猪唱的那首《异乡人》原画面:张磊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决赛的视频录像,里面正好也出现了观众「鸡冻得落泪」的画面——在一个煽情的真人秀现场人们为虚幻的感动落泪,而现实角落里,真正的「异乡人」只能通过流行歌曲发泄一下绝望的情绪并审视自己走投无路的困境,与此同时,导演还叠加了一个「微友相认」「缘来是你」的言情桥断,女猪生气不甘,却又别无选择地接受了男猪的爱慕。

在这个镜头里,「烂俗」与「真情」形成一种互文: ——流行歌、综艺节目、卡拉OK这些娱乐文化是烂俗的(甚至会刻意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但打工者「异乡异客」的困境是真的; ——微信撩骚、网友见光这些交友手段是烂俗的,但年轻人相互吸引、报团取暖的情又是真的。

用生活中人和物的「自然之态」来消解生活的「宏大叙事」带给人心头的重压,这种表现手法非常考验导演对生活的洞察力。

可惜的是导演这种有灵气的发挥没有支撑完全片,中部整体剧情缺乏推动力(比如女猪要「买房」),后部人物转变又缺乏点说服力(男猪「变好」后就去搬砖?

),结尾比较拖沓,周云蓬客串尬唱《九月》和火车窗外五毛钱沙漠特效令人喋血(后来看导演的访谈,周云蓬客串那个镜头的主旨其实是「路人不搭理卖唱的盲人,而只顾着去撸旁边一条戴墨镜的萨摩耶」,然而「周云蓬」「九月」作为文艺Icon太过抢眼,放在这里有硬塞彩蛋+强行点题之嫌)(虽然但是,《九月》改编的ED还挺好听的)。

其实这片反应的「现实」还挺近的,就是制造业萎缩,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尸业潮返乡潮到来(「逃离北上广深」),农村土地流转(失地农民成为雇农),资本大量涌入楼市房价疯涨,导致错过买房时机的租房阶层愈发焦虑,底层年轻人包括打工二代不愿再像一代那样吃苦耐劳而是迷恋直播、整容成网红之类的成名捷径......不过「现实点」虽然铺陈得多,却并没有有机地融入剧情,或者说背景是现实的,但前景的人物却略脱离现实。

最大的嘈点就是以女猪的财务状况和深圳最近五年的楼市均价,她买房根本是想都不用想的,但为了剧情愣是要她「想」买房,凑不够首付又去这样那样——直接造成观众不能理解:姑凉,你这首付得凑到猴年马月啊?

不过,话说回来,女猪作为全家两代在深圳打工二十年的人,想在深圳买个房——这种「梦想」真的很过分吗?

真的是「非分之想」吗?

打工二十年却没钱没房,只是因为所谓的「没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吗?

另一方面,在那个「样板间参观」的镜头里,售楼员滔滔不绝地介绍楼盘未来会有医院学校超市健身应有尽有,而购房者看到的只是黑乎乎的水泥墙壁,和窗外雾霾层层的天空——它卖给你的只是一堆沉重的水泥砖头,却包装成安居乐业的美好梦想,而这样虚幻的梦想让女猪这样的人榨取生命为之付出一切还都难以实现。

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期待与无力改变的现状与之间的矛盾」,这种打工二代混迹大城市底层无法上升「看不到未来」回到家乡又「没有着落」适应不了未开化的人情社会的心态,其实非常日常且普遍。

这样的电影虽小众,但电影所刻画的这个群体并不小众,说白了就是官媒口中的「嘀短人口」,是城市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但遗憾的是,可能恰恰不是会特地去电影院看这片的观众)。

他们奔波于城市的犄角旮旯,出没于社会新闻的各类数据,而对他们表达个体关怀的文艺作品却少之又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反派影评」说得不错,这类电影(包括导演的两部关注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前作)即使不喜欢,但也很重要。

废土甘肃导演李睿珺虽然关注现实问题,但其影像又很爱开些文艺的脑洞,比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甘肃已变为一个河流干涸、草原枯萎的茫茫荒漠(其实甘肃地貌复杂多变,也有生态不错的地方),本来是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的马蹄寺石窟景区(包括游人如织的「三十三天」洞窟),变成了「明天就搬迁了」的一个荒废古寺。

不过这些脑洞在电影世界中又是可理解的(我知道这不是「truth」,但我理解你的「real」):作为裕固族人心理上的故乡,在「丝路旅游」「一带一路」的官方语境之外,它早已成为一片空有繁盛历史的回音、而徒有生态恶化民生凋敝现状的「废土」。

——即使经济上的甘肃还没有片子看上去的那么萧条,但是,水土严重沙化是真的(甘肃北部多是戈壁,东部跟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接壤的大片地方沙化很严重),游牧民族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生活方式逐渐消亡是真的,目睹那些被工业化现代化的丑陋所侵蚀的山川大地时,那种揪心是真的。

这种对故乡废土化的惆怅也延伸到了《路过未来》的最后一幕,在回甘肃的火车上,女猪昏沉中恍惚看到一片沙海里,死去的好友穿着白纱骑着一匹白马远去,而列车的广播女声正机械地介绍着关于甘肃的陈词滥调。

顺便一提导演对流行歌曲的化用(李导三部片子的配乐都很讲究,值得称赞),这个意向除了呼应前面(周云蓬尬唱的)《九月》的歌词「只身打马过草原」(同时遥遥呼应两部前作中「骑白鹤」「骑白马」象征的死亡),也让我想到另一首流行歌《身骑白马》的歌词「眼前荒沙弥漫了等候,耳边传来孱弱的呼救」,以及其副歌部分引用的台湾歌仔戏唱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只不过,原词是薛平贵放下西凉回中原,电影里是女猪一身落拓回「西凉」,从一个异国到另一个他乡。

去国怀乡,何以家为我是先看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再看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发现导演片子内部以及片与片之间玩的「人物—空间环境」之二元对比还挺有意思。

《白鹤》是耄耋老者对乡土人间的眷念和弃绝,片中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时节,但这都跟老头无关,他为他的身后事辗转反侧,焦心不已,谁都劝不听拗不过,钻进牛角尖出不来——最后还真就土里一躺不出来了。

《家》是勇敢的少年独自上路面对未知旅途的勇气,少年对世界睁大眼睛,渴望神奇的白气球从天而降,渴望骑着骆驼跟着家人游牧四方、逐水草而居,然而世界回应他的是赤地千里满目荒夷,亲人离散兄弟阋墙。

《白鹤》是在张掖高台县(导演家乡)取景,一片水草丰茂、勤力稼穑的田园风光;画面色调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应该调高了饱和度)——衰弱的老者与这个鲜活的世界形成对比。

《家》还是在甘肃张掖(下辖的县)取景,多是戈壁、沙漠、丹霞以及靠近内蒙阿拉善右旗的风蚀、盐碱地,画面色调是烈日炎炎,干燥枯黄(emmm这魅惑善变的张掖君)——元气的少年与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形成对比。

到了《路过》,主体是青年人了,空间切换到了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这种二元对比关系仍有一定的延续,比如: 国际大都市的盛名光环与人物实际活动空间(工厂车间、宿舍、出租屋、售楼处样板间、医院候诊室、建筑工地)的逼仄狭小; 人物「花样青春」的大好年纪与因为贫穷与压力而无法享受青春、生命力过早流失的状态。

李导电影的主题一直都是关于「家」,而在这么多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历史变迁、人与人的「二元对立」中,烘托出的是「家」的失落。

对于无数普通人而言,「家」早已不再是一处扎根的居所(农民无法「入土为安」,甚至失去土地),不再是一种生存的方式(牧民无法「逐水草而居」),也不再是一种稳定的亲缘关系(打工家庭或分居两地或亲子关系淡漠),更不是一种被商业资本催逼出的刚性需求(那些让人负债为奴还命名为「XX嘉园」的楼盘)。

人们不得不漂泊,不得不继续上路,上路也是为了寻找家,漂泊途中又错过了家,兜兜转转中,也许(——期待李导下一部片子)能重新定义什么是家。

 2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

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

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

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

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

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

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

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

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

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

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

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

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

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

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

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

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

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

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

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

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

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

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

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

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

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

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整理/撰文:空山摄影:血与冰激凌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

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

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

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3 ) 路过未来,却难以抵达现实

1、 路过未来《路过未来》是一部充满无力感的影片,杨耀婷(杨子姗 饰)和新民(尹昉 饰)所“路过”“未来”,其实已经残酷地照进现实。

影片中有一场“闲戏”,杨耀婷和新民坐出租车路过民谣歌手周云蓬的卖唱点,他们从车窗看到周云蓬的背后站着一头“骆驼”。

骆驼是西部的特产,而周云蓬的流浪和那头“骆驼”隐喻了他们的现实处境——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都市。

作为进城的“第二代”,这就是他们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与他们所憧憬的“未来”是有着巨大的落差的。

影片的最后,杨耀婷和新民坐着火车回甘肃,杨耀婷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

梦中,杨耀婷在沙漠中试图追赶并抓住骑着马的白衣女子,近在咫尺却不可触及。

这是杨耀婷“路过”的另一个“未来”,可望而不可及。

这两场戏是影片中有着超现实感的两场戏,它们都是“未来的”,却又都是“现实的”。

2、 抵达现实毫无疑问,《路过未来》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但影片在抵达现实的路径上,犯了和贾樟柯近年作品同样的错误,甚至,它还放大了那些缺点。

贾樟柯近年的作品最为国内影迷诟病之处在于它们把中国的现实标签化了。

而《路过未来》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展现的标签化较之贾樟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进城务工者两代人的艰难挣扎,每一个人物的设定,都有着新闻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影子。

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也总是难免掉进情节剧的套路。

制造业下滑的大环境,赚钱才是硬道理的都市人间,深圳楼市的火爆场景,无可救药的整容魔怔,……李睿珺第一次拍都市题材,他虽然很用功去做田野调查,但先天不足使得他还是难以深入都市的肌理,最后只能以标签化来隔靴搔痒。

为什么说杨德昌和王家卫是华语世界最好的都市题材导演,因为都市生活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

李睿珺也在都市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扎根都市的底蕴是他所欠缺的,他看到的都市,难免流于表面。

当然,李睿珺作为一名青年导演,还有很大可塑空间(出身不可改变,但可以扬长避短),若干年后,他也可能拍出足以传世的都市题材作品。

贾樟柯的电影固然有标签化之嫌,但放眼中国,他仍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

相对于贾樟柯的作品,《路过未来》甚至进一步放大了标签化的缺点,但它对中国现实的揭示,仍然是有力量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你我他。

《路过未来》在气质上确实接近贾樟柯的作品,它去年作为华语电影的独苗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可能与它的气质有关。

3、 李睿珺在《路过未来》之前,李睿珺已经导演了四部长片。

李睿珺的处女作长片《夏至》(2007)我至今无缘得看,但从剧情介绍看,这是一部游走于都市与乡镇的作品。

该片虽然在国际影展上获奖了,但据看过的网友说,该片制作比较粗糙,称不上佳作。

我曾跟李睿珺导演提及该片,他认为那是他非常不成熟的作品,不愿多谈,也极少示人。

李睿珺的第二部长片《老驴头》(2010)获得了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最高奖,这个“非正式”的奖项却成了他的导演才华的最好的认证。

这是一部完全由李睿珺的亲友团“手工打造”的影片,苍茫、悲凉,引人深省。

2012年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小说,这也是李睿珺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作品。

《老驴头》讲的是“老”的问题,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讲的是“死”的方式,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某种承接的关系。

30岁之前的李睿珺居然导演了两部如此沉重的作品,他的“老成”让人讶异,也让人惊叹。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4)中,李睿珺的镜头仍然对准他的家乡,但沉重之中多了童趣和幽默感,拍出了伊朗儿童电影的样子。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可以说是李睿珺的“故乡三部曲”,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三部作品,质朴,动人。

这三部作品中,李睿珺的幕后班底以亲友团为主,而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李睿珺是一位很会指导非职业演员演戏的导演,他能够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帮助他们在表演上扬长避短。

《路过未来》中,李睿珺仍然带来了他的亲友团,但更多专业人士的加盟,使得剧组不再是“草台班子”,而是正规的“制作团队”。

可以说,拍摄《路过未来》,李睿珺离开了自己所擅长的创作方式,进入了相对工业化的创作模式。

《路过未来》确实存在不少创作上的不足,但作为年轻导演,李睿珺做出这样的尝试是必不可少的。

就算这是一次不够成功的转身,李睿珺仍然看到了身后的另一片风景,而新的视野有助于他继续前行。

我仍然期待李睿珺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4、 杨子姗杨子姗因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一片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此后,她的星途却不愠不火,始终无法跻身一线明星。

个人认为,杨子姗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出自《重返二十岁》,在角色的穿越中,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性格、心态和状态。

而《路过未来》则是杨子姗最卖力的一次演出。

杨子姗本人和影片中的角色杨耀婷的落差极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不惜“自残”,暴瘦约20斤,让自己变得特别虚弱和憔悴。

我曾作为群众演员参与《路过未来》的拍摄,在拍摄现场看到了杨子姗。

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暴瘦了约20斤,只是觉得她比之前的银幕形象要瘦弱得多,以致于我刚看到她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认出是她。

杨子姗尽力了,但仍然抹不掉她和“打工妹”之间的天然落差,甚至,她的表演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

杨子姗是一个好演员,但杨耀婷并不是最合适她的角色。

她努力尝试、寻求突破的精神可加,但过犹不及,她最后只能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5、 尹昉2013年,尹昉以崔健导演的《蓝色骨头》出道,这个起点挺高的了。

在成为演员之前,尹昉已经是国内知名的青年舞蹈家,而这也是他“跨界”表演的重要资本。

尹昉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演员,三年后,他才拿出第二部电影作品,《火锅英雄》,而且,他只是一个配角。

尹昉是一个很认真的演员,拍摄《路过未来》之前,他便跟着李睿珺到深圳体验生活,更写了上万字的人物小传。

拍摄期间,没戏的时候,他会到深圳知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和岗厦去观察此间的人们,以此为参照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相对于杨子姗,尹昉的表演要自然一些,他也大体找准了角色的状态。

尹昉在影片中基本上是素颜演出——凑巧的是,拍摄期间他刚好脸上长了青春痘,而这些“天然的”青春痘恰好成为角色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气色”。

《路过未来》在深圳拍摄期间,制片人江志强曾到剧组探班,他对尹昉的表现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很有前途的演员。

果不其然,2018年春节期间,尹昉便因出演主旋律动作大片《红海行动》而人气暴涨。

《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也是一组群戏,而尹昉是群戏中比较容易被观众记住的一位,李懂这个角色也成为他迄今为止吸粉力最强的角色。

尹昉出道5年,出演的作品仅有6部,在流量为王的年代,他似乎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

如果他能够一直保持这样不骄不躁的状态,他很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6、 深圳《路过未来》可以说是一部“深圳电影”,它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深圳,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戏是在深圳拍摄的。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近年吸引了许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但真正能够拍出深圳气韵的作品极少。

《路过未来》虽然未能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但它是近年将深圳这座城市嵌入故事最用心的作品之一。

在取景方面,《路过未来》有许多良苦用心的地方。

比如,剧组专门找到了离地铁最近的房子,作为杨耀婷一家在深圳的居所。

而尹昉的“家”,则拥有深圳著名景点“世界之窗”的最佳“观景窗”。

当杨耀婷打开这扇“观景窗”,一个极富层次感的航拍镜头出现在观众面前,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看到了深圳特有的“阶梯景观”——从“世界之窗”掠过,出现了低矮的农民房,农民房的远处是宜居的商品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的背后是摩天大楼。

城中村是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大特色,深圳有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再城中村,而《路过未来》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城中村景象。

近年的“深圳电影”中,2014年的《打工老板》是一部不错的作品,该片讲的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老板的溃败”。

影片在叙事上拍出了些许的深圳气韵,但在城市生态方面,它的表现不如《路过未来》来得丰富。

就纪录城市而言,《路过未来》称得上是近年最深圳的一部影片。

 4 ) 能力不足 刻意为之 莫名其妙

全篇色调压抑、灰暗、令人绝望。

重点是……四个字,莫名其妙。

开场交代女主家庭情况及回乡部分描写还挺有文艺情怀,但剧情走向从此开始一路狂飙,崩的厉害,完全摸不着头脑。

1.时代背景模糊,社会环境全无交代——为何会有大批工厂倒闭?

深圳这个高科技主导的大城市在导演镜头下却是如此的破败、萧条、惨淡,只有一个夜市大排档、工厂车间就是整个电影里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了。

住所也是老旧阴暗,男主住的地方说是公园,却好似荒山,还有说是墓地,却像是后院。

不禁使人怀疑,这地方真是深圳吗?

这是什么年代的深圳??

导演是不是太文艺、想象太丰富忽略了现实??

2.镜头拖沓,刻意营造悲伤气氛——我已经记不起来电影里有多少次女主角静止的侧脸,至少4、5秒钟,沉默呵、沉默……然后又是流泪的慢放,只留下镜头外的我差点爆发又差点灭亡。

女主几乎全程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真是很惨了。

感觉就是一个操劳过度、疲于应付、犹豫不决的人物形象,我从她身上已经看不到阳光、乐观的一面。

结局有多惨,看女主角就猜到了。

3.剧情很迷,不知所云——很自然的想喊出的词是:气愤。

首先,我不能理解的是,女主父亲,在工厂被辞退了就想回老家种地?

你20年没种过地怎么就突发奇想了呢?

女主妹妹,说好了努力学习考大学,为什么非得是深圳的大学?

为什么又逃学要去深圳打工?

女主,拿着7万块钱要在深圳买房?

把我都气乐了。

首付不够就不提了,重点是就算借够了首付,贷款怎么还?

打工、还得完吗?

试药、命还够长吗?

……压抑、十分的压抑。

片中人物的眼界,似乎有些狭窄,全中国仿佛只有留在甘肃农村和去深圳打工两个选择,让人无奈,无语。

女主即使用命换钱也要在深圳买房,这种三观简直可怕。

最后,我的情绪,终于在结尾处女主那个梦,爆发了。

导演,他仿佛在嘲笑我的三观和智商。

那不是甘肃,只是沙漠;刺耳、突兀、宛如精神病患者般的男性独白,在乱七八糟胡言乱语的梦呓之中,唯有“死亡”两个字格外清晰。

镜头拉回,定格在女主苍白、病恹恹的脸。

他想说,女主不久就会死。

这很现实,那白马白裙红唇是什么鬼?

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免太牵强。

哪怕你让男女主一起看一场雪也好啊!

我认为对这个梦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导演想说:“看!

我是想表达一些深刻的、文艺的思考的,至于思考了啥,自己猜去吧!

”整部电影压抑、凄惨、视野狭窄,最可怕的是浓浓的绝望的情绪。

太过刻意的情节,让人感慨世事无常,给人强烈的无力感,灰心丧气,毫无正能量。

女主的选择一步错、步步错。

方向不对,努力也就毫无意义,酿成的悲剧简直可怜又可恨。

我不禁想问,这是今天的中国吗?

是充满活力的深圳吗?

影片中莫名其妙倒闭的工厂,毫无作为的乡政府,冷漠自私的周围人,是现实,还是导演个人的意淫呢?

最后表白一下女主的笑容、女二的时尚和男主的有情有义、不离不弃吧。

演员还是不错的。

 5 ) “精巧地”“路过未来”

片中的元素--“社会新闻”,不多不杂,但是的确略显刻意。

大城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短信的形式),阶层的固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知,命运的公平与不公平(生来穷苦,难以翻身;新民骗人试药赚来的钱最终都给女主治病了,而女主也是因为试药而生病的),整容傍大款,发传单,热闹的东门,抢房,关外工厂因泥石流倒塌,医院挂不上号...这些社会新闻被导演拿捏得过了一点,倒在了女主一个人生活中时,现实忽然飞到了天上,现实,被架空了。

深圳坐标深圳,电影几乎像是没有调过色一样,和“第一现场”里的采访视频色调相似,很有亲切感。

五彩斑斓的深圳,深圳的高速发展的辉煌和被压榨生命的底层之间的对比和无奈。

东门喧嚣慌忙的街景、白石洲暗窄脏的街道,然后,其他的印象就不深刻了。

深圳的繁华(高楼、比如平安大厦,也就是中产阶级眼中的深圳)仅仅是在高楼施工现场的背景里出现过一次。

这些繁华都是底层所无法触碰的,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在建楼,但看到却是水泥、木板和没有希望的未来,而建成的美丽高楼根本就和他们没关系。

路过“未来”影片聚焦在深圳一个庞大的边缘群体上,那些在关外工厂,租不起房的底层人民。

其中不乏像主角这样为了买房子、付首付,而想尽各种办法赚钱,努力逃脱命运和现状的人。

攒钱、买房,房子还要带“顶尖”幼儿园...看房子的时候,主角和售楼小哥站在正在施工的高楼里,看着窗外,灰蒙蒙,什么都看不清。

售楼小哥朝雾霾中比划着说“你看,那里,未来会建地铁,那里,是小学,那里是.....” 这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世上人们都在为未来做着打算,当下从来都是为了未来,等真的到了未来了,未来的当下还是为了未来的未来,永无止境,甚至是贪得无厌。

一直在“路过”生活,只是路过,没有心思和耐心去欣赏当下。

一些别扭的地方杨子珊就算瘦身三十斤看起来也是一个精致的中产阶级,出演一个底层劳苦群众的一员太出戏了。

而且一直都是一个表情、一个语调怕,不是学法国文艺片走火入魔了,和嘉年华中的文淇一个感觉,诶,端着端着,就是不接地气也不自然。

其次,人说话和走路的声音太大了。

比如,远远的一个镜头,一个人在走路,但是在电影院里却能听到“啪嗒啪嗒”的巨大脚步声;还有夜晚主角一个人忧愁地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时,声音只有明显的虫子叫和远远的汽车声(这感觉就像在法国宁静的农村,悠闲等待好友登门聚餐...)

 6 ) 符號化的他鄉異客

#2017金馬影展重複疊加悲劇,反覆述說苦難與悲情,是否更能彰顯個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答案在我,大概很明顯。

其實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個人可以各有解讀,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不在個人生命意義有無被表達,而是所有的苦難「竟然」都落在同一個人身上,要說這不是為了悲劇而悲劇,那也是過多巧合的不巧合,都太刻意。

我滿喜歡導演李睿珺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雖然那部也有類似問題,想說的東西很多:隔代教養、留守兒童、少數民族的漢化、草原沙漠化、都市化、宗教、天命等等,但有一條非常清晰而且可愛的主線,就是一對裕固族小兄弟走上尋家的路途,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從矛盾到和解的關係轉化。

這次《路過未來》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從河西走廊搬到深圳,不講老人小孩,改講年輕人,講製造業衰退、房價過高、職業試藥人、中年失業、打工者的困境、他鄉跟故鄉,講......真的,講太多了。

材料的取捨失當讓電影陷入一種難耐的沉悶與尷尬,你要說此片在模擬記錄片的真實,就有幾點說服不了我,首先是有些配角演員的演技讓人不敢領教,那不是素人的生澀,是故作生澀的造作;其次,女主朋友死於整容手術、親友認屍的那場戲,場景詭異簡陋得令人不敢置信。

而電影裡男女主角作為「深圳漂」他們眼中的深圳,2015年的深圳,又符號而單薄。

更別說,寂寞的城市,孤獨的男女,剛好是網路上長期交談的兩個人,剛好是試藥人跟給藥廠拉皮條的,剛好是同鄉。

社會寫實議題跟言情狗血的情節無法合理相容所產生的割裂感讓我很難受。

至於女主最後夢見的那匹白馬,我不知道對長期關注甘肅、裕固族的李睿珺來說,白馬的具體象徵意涵是什麼,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裡面,爺爺死後,小兄弟們也放生了爺爺的那匹白馬。

但是這個意象放在風格更為寫實灰冷的《路過未來》,對我來說有些滑稽,遠不如前作那樣和諧。

楊子姍挺好的,我喜歡她的臉,眉目那麼冷淡、倔強,演得很內斂;尹昉令人驚艷,找了照片看發現還是電影裡更有魅力。

2017.11.5

 7 ) 路过未来,我却看不到他们的未来

很打动我的一个镜头是李倩死后耀婷把她的照片贴在抬头可见的上铺的床板下,并把室友送她的护肤品塞到这个爱美的女孩子的照片旁边。

没想到导演给了花样年华的两个女孩子这样的结局,有点太刻意了。

之前看宣发我一直以为会是脉脉温情的一部电影。

结果各种虐一波接一波的打击,太刻意堆砌了,导演的锅吧。

杨子姗的耀婷一直都是苦情脸,不过看到后来知道家里为她治病已经花光所有钱也就能够理解了,她对这个家的负疚和亏欠吧,心中有这样大一个包袱谁笑得出来。

尹昉应该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对待人生的一些理念我也很赞成,但毕竟不是科班出生,这是我看过他演的第一部男主的电影,演技还是要有很大的提升才行,我就是沙漠之舟那里是挺尬的。

相对于ktv相认的那场戏我还是更喜欢在医院里阻止耀婷继续参加药试那段。

不过房贷、生病以及两个女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几个地方可能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同身受,我还是哭了。

白马那段太出戏,还不如看雪来得与前面呼应,演员应该还是很努力的,但剧本和导演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无论如何打动过我的电影我还是给了4星。

 8 ) 故乡的他乡人:我所做的努力和仰望只是不断地路过未来

非常喜欢的两个瞬间:新民印在玻璃里的影子认出雾中风景的那一刻耀婷站在工厂外边哽咽到眼圈发红一个讲得很慢的好故事在纪录片和剧情中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导演是个有情怀的人,他甚至关注到赤裸着流着汗的民工扛起一个燃气瓶的瞬间,他说那种汗水是同行者才明白的尹昉和杨子姗真的演得好,耀婷在打电话时整理内衣这个细节都完整地呈现出来,尹老师台词真好,在家里的那段有点访谈时的状态和味道挥拳打人和让耀婷离开时很帅啊,放在人物上却处理出那种青年人被命运玩弄的愤怒和悲哀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电影这部,路过未来,让我想起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直很喜欢方方的新写实,从《风景》到《万箭穿心》写市井生活的庸常琐碎,写时代话语下个体的无力卑微,也写城市,写被现实挤压到无处存放的情怀而《路过未来》和它们很像,在纪录片和电影,现实和故事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恰当的平衡,故意的拖沓和停顿,用力地再现真实:流水线,试药,整容,微信,大排档,房价,长期的病痛,突然而至的死亡…还有梦和未来作为一个完全出生和成长在80年代以后崛起的深圳的深圳人,无疑这个城市在我眼里是最骄傲的情结和最温柔的回忆但看遍它的繁华,也该深知它的疼痛,点映见面会时听到这样一句话:“呈现社会的疼痛,它的价值不如呈现一个人的疼痛。

”想起老王说,文学就是人学和美学,一瞬间就觉得这份情怀令人感动虽然电影很冷漠,很克制地在书写人的孤独和无力,社会的畸形和高压去呈现一种对大多数人有些遥远的生存状态——在为活下去这件事情本身挣扎也呈现出一种靠近大多数人的心理境遇——怀抱着一个未来之梦孤注一掷或勤恳努力甚至在这种克制和客观中看到电影人隐隐的担忧和批判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导演说,他每天看报纸,发现每天自杀的人好多于是电影也呈现死,突如其来的甚至有些荒谬的死而对这死亡,难道只有一个三流诊所递出的一纸轻飘飘的致歉书在承担着吗?

可又有谁能承担?

就像涂自强说,这只是他的个人悲伤而我们知道这承认和无奈中,有一种批判出现了,它在隐隐地期待着:对看似“命运”带来的错愕和打击,有一天我们不再一昧地埋怨和妥协,而是真正开始思考或许我们都没有错而是这个社会有错,它不公正而且冷酷无情,是它让人活成卑微的蝼蚁;开始真正看到,繁华之下的破败和苍凉,沉默背后的沉重和痛苦深圳不仅有京基帝王,还有中关村和富士康,听够了颂歌,静下心来去看这样一场慢节奏的冷静的电影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全貌让人想叹气,想皱眉,却因为这份不盲目而更加清晰更加确定爱这座城市,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埋与此还,不够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它然后爱它啊

 9 ) 路过未来,我只是路过

真不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居然也能有争议,看来有不少观众还没有挨过生活的锤。

居然觉得这部写实的电影不够写实,简直就是笑话。

打工几十年,身体不行了工厂不要了,回老家,房子成羊圈了,村里土地流转了,自己没地了……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

这本书不是苏联笑话,是扎实的学术论文。

集体农庄就干了一天,就被辞退了。

毕竟十几年没干过农活了,再加上也老了。

深圳是回不去了,并且二妮也转学到县中学了。

大女儿放弃了出国的打算,你以为她出国为什么?

去韩国打工啊!

接下来镜头就回到了深圳,女儿妄想给父母买个养老房,因为他们家的钱连首付都不够,但还是咬牙订房了。

接下来,就是产能转移东南亚,工厂没活了,幸好得到了一份试药员的兼职,然后果然吃坏了肝,同时,同事整容失败,丢了命。

这些都不是胡编乱造,都是有新闻的。

然后,然后,就是未来?!

我只是路过。

虽然这位导演一如既往地克制,什么都没讲完,其实什么也不用讲,因为I’s my life,这就是命。

总有些观众抬杠说,这部电影,这位导演,动机不纯,有污蔑伟大复兴的嫌疑,只能说,没有看懂就胡说八道,看电影的时候别玩手机好吗?!

李睿珺导演只是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失败者的故事,还记得,王老爷子心善见不得穷人,就吩咐家丁把方圆二十公里的穷人都弄走的故事吗。

当然,想一想,莫言现在还被自媒体营销号挂在耻辱柱上,这部电影被攻击,就一点儿也不奇怪。

这部电影看似节奏缓慢,但它的信息量一点也不小,固定机位,长镜头,怎么就矫情了?

那些做着大城市梦的人,又有几个圆了梦?

制造冲突,消费苦难,隐入尘烟也是被用过这个形容词的,应该允许有些导演,自身文化有限,就会这些题材,对于不擅长的比如:颂,拍不好也不会拍,不是每一个导演都能像张艺谋一样的有才,不挑食,不忌口。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相比,就擅长表现困难展苦难,即便是主旋律,也是在困难中升华,在逆境中爆发。

另外,不是每个人看电影都是为了找乐,找刺激,看一眼苦过的日子,能怎么你啦?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喜剧啊还有,好莱坞电影最擅长的是讽刺,反讽,挖苦当局,那么这种类型的电影在这里是不受待见的。

这部电影看似节奏缓慢,但它的信息量一点也不小,固定机位,长镜头,怎么就矫情了?

那些做着大城市梦的人,又有几个圆了梦?

影片里提及了很多社会现实的话题,像“医院号贩子”,“产能转移”,“工厂裁员”、“试药”、“整容”、“农村的土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买媳妇”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还有更多着重表达的“异乡人”这个话题,展现了在大城市下的异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都挺有感触和共鸣的。

不过,王老爷子他们就觉没那么多共鸣了,很多东西还挺不能理解的。

比如,关于片中的他们到底有多穷这个问题。

只能说,习惯在网络上吵架的,并乐意写影评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多。

他们大多数,习惯被各种信息流输入,不习惯输出内容,像我这样,写这么一大段,洋洋洒洒,又臭又长的言论,纯粹是有病。

那些老了的农民工(广义上的),总有一天,是要回老家的,那些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啊,不用太久,就知道自己究竟是金子还是屎。

即便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也逃不掉被锤(骟)的命运。

就像电影中一闪而过的镜头,父女两人身上,让我怵目的,那两道明晃晃的刀口。

这就是我的命运,路过未来,因为未来不是我的,我只有两天,我从来没有把握……我想飞,还是飞不起来,我看到我的身后,他们都比我美,我看到我的身后,时间都已枯萎……当周云蓬唱起了《九月》,我耳边回荡的却是《两天》

 10 )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吗?

一部号称描写现实城市边缘人士的片子居然全程靠不真实的情感驱动剧情,让人不由想在电影院里发笑,说接地气人物不够真挚朴实,说文艺又太过索然无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在我所观影的场次,有几个令年轻观众窃窃私语或发笑的点,比如女主刚刚回到家,饰演姑姥姥的这位演员明显忘词的镜头;还有眼神飘忽,嗓音迷醉的楼盘销售员; 女主和男主在KTV相认,男主像高举免罪令牌一样举起手机时那漫长的数秒等等。

在影片中高度出场的建筑工地也是笑点之一,在城市里打拼务工人员,无论年龄老小,无论性别男女,都只能去建筑工地干活,即使是像男主这样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长相帅气,连牵线试药这种工作都能找到的这个年轻男人,最后赚钱的出路也只是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去建筑工地里搬砖,实在让人觉得好笑,导演真的有了解过外来人员在城市里会做什么工作吗?

除了建筑工地就没有别的可以工作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一个悲伤的影片,大家却会吐槽,会发笑呢。

因为它脱离现实,无法让人找到共鸣的地方。

导演想要塑造一个一切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充满责任感和孝心的女主,甚至借网友(男主)之口夸奖她,可是从这个女主所做的事情里我却看不到她的孝心,她的责任感,甚至看不到她的思考能力。

月薪一两千块,却拼了命想要立刻买房;明明曾经父母倾家荡产给她做过肝移植手术,现在却能要钱不要命;身体垮了没钱治病只能带着男朋友回老家。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存在于现实中,你能说她是个孝女吗?

导演有没有想过,当她下车回到家之后,她年迈的父母会多么的绝望?

曾经倾家荡产为女儿治病,如今却又病入膏肓,她的父母能够经受这样的打击吗?

她的妹妹难道不会更加想要辍学打工,为了姐姐治病?

这难道不是将这个家庭推入更黑暗的深渊?

这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居然是有责任感的孝女?

为了推动剧情不惜让角色变得扭曲,可角色都变得扭曲了你还想让观众共鸣?

还想传达什么有意义的深刻的道理?

同理,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都不合理又平面化:为了网友倾家荡产,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现在却只能去建筑工地光膀子搬砖的男孩;一个月工资没几个钱却能全脸大整,整到爸爸都不认识起码要几十万吧,却找不到好医院,去小诊所做肋软骨鼻综合的女孩;轻易给人开刀取肋软骨不说,还戳破肺部,最后还完全不怕因果报应,对着遗体发笑的医生;如果这是一部荒诞剧,那以上的所有人物我都能理解,可是这是一部打着现实旗号的电影,那就别怪人发笑了。

最后,给那些说人‘何不食肉糜’的水军。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吗?

我没有。

如果我富到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我根本不会来给这难看电影写影评,因为我不在乎那电影票钱。

:)

《路过未来》短评

心慈手软了

9分钟前
  • 撒野
  • 还行

是一部冷峻的社会题材电影。运镜很慢,搭配着并不显眼的色调,凸显出一股丧。开篇就用微信互撩,再从杨子珊开始试药开始,就知道这个故事最后会有些情感上撕裂地让人心痛的东西。导演处理节奏很好。只是出现的社会问题比某些家庭问题更具看点。杨子珊演技好评。导演交流很放松,会有点儿好印象。

13分钟前
  • 海牛抹布
  • 还行

电影三星,人间生活里的平静绝望。加一星给尹昉,窗户倒影那段网恋奔现太可爱了!小眼神开心得要飞起,飘忽不定紧张到不知该看哪里,整个人软软甜甜可爱得冒泡,少年感特别强!他也太适合谈恋爱了吧!!我好想看他谈恋爱呀!!!

14分钟前
  • 一碗热汤
  • 推荐

“用我爸爸的给我买房的钱给他买了墓地”,这真是对影片最好的描述了,可惜剧本写的太苍白了,让我对里面的人物产生不了一丝感情

16分钟前
  • 袜底酥
  • 较差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失败尝试,科长十几年前的《世界》不知比这高到哪里去了。请来了中国文艺片导演的好朋友佩曼亚丹尼安,也偶有几个灵气十足的镜头,却让导演的贪心把好感消磨殆尽。《我是路人甲》的女主角在此再次贡献了路人甲级表演,对手机聊天的表现方式干瘪无创意到令人惊讶。“影片中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已被有关部门查处”又是个啥新玩法……

18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李睿珺不行了

23分钟前
  • 较差

3.5。太殇了,城市民工的苦痛与困境,那被兜售被消耗后的残损的躯体也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戕”,然后被“世袭”。那些来到城市的异乡人,那些把青春和劳动献给城市的劳工者,没有未来可言,只能在坎坷命运中匆匆路过幻想中的“未来”。李睿珺大概是带着那股对于现实的素材进入的电影创作,而缺少那些真正扎根于城市与民工的那种生态性。电影有一种城市农民问题大集合,捕捉呈现出的社会问题非常多且杂,只是导演对于整个故事的把控还十分欠缺,没有把这些社会议题很好的与小人物故事融合起来,导致故事的可看性不强,在这一点上,贾樟柯还是略胜一筹。尽管如此,片中的好几段长镜头调度太精彩了,印象深刻的段落:车窗反射的高楼、闺蜜死亡段落、世界公园与城中村转场、工地视角的城市景观、火车梦境段落。虽万般不足,但也弥足珍贵。

26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29分钟前
  • 💛
  • 较差

雾中风景,沙漠之舟,路过未来,没有尽头。

33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只能说如果10年前看会更好:整个语境都是“过去时”,跟当下脱节明显。导演对当时中国底层青年人面临的“现实主义”的观察很到位,同样的事情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到了老外眼中便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是完整的,但缺少技法,很多关键场景苍白乏力,强行超现实主义结尾也称不上有力表达。

37分钟前
  • 鱼主播
  • 较差

写实的生活啊 为何如此这么残酷

38分钟前
  • 荔枝龙眼果
  • 还行

首映那天看的,可是完全不记得这电影说什么的了,参考大家给个3星吧。

40分钟前
  • 世纪症候群
  • 还行

很关键的心理线索与动机——几年前原本攒够买房的本钱,被父女的肝移植手术挪用,这是父母在大城市无以为继被迫返乡后,女儿内心自责的死结,所以才执拗地要买房将父母接回来。从开篇医院与工厂更衣室的镜头就能看出导演打算把原因捂住,慢慢揭示,但处理得并不太好,导致中段坚持买房有失理据。望向窗外后航拍到俯瞰男主电动车离开、火车窗外看到的梦境,都是这个语境下的浪漫,并不输前几部的乡村浪漫风格。也有不少局部往复调度的长镜头,譬如抽血处。虽然与主人公境遇不同,但已经对这种未来迷茫而绝望的心情深有体会,那种强大的共振着实得益于现实主义成分。这可能是人不在异乡或家庭优越的异乡人完全无法共鸣的隐秘又可耻的情感。

43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做电影的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47分钟前
  • Haodong Jian
  • 推荐

前途迷茫 退无可退

50分钟前
  • 彩虹
  • 推荐

手握十七万,想在深圳买套房?人物反应都不合逻辑,假的要命。

51分钟前
  • 小溪
  • 较差

罗列社会问题却没有处理成完整故事的能力,结尾尤其糟糕,只能用以往作品中常用的“灵性”来提升,但超现实并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拖沓得厉害,好几次以为演完终于能走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53分钟前
  • 蜉蝣
  • 较差

两星半,这类电影最主要的还是缺少内心引起的共鸣以及让人信服的认同感。(当然,这种电影总是很捧演员)

56分钟前
  • 对你爱不完
  • 还行

3.5 及格片 评论里觉得不现实的可以去了解下真实的厂妹情况了,月薪几千的也是会想整容会想买房,你们说不现实才脱离现实。难得的是聚焦的人群不是穷的吃不起饭而是但一病也完蛋的异乡人,其实想想换个月薪过万的白领情况一样。扣分是在节奏不行。多半星鼓励导演坚持拍被遗忘的群体以及尹昉长痘都好看

58分钟前
  • Elpine333
  • 推荐

很小众

60分钟前
  • 魔力水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