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哥特风动画喜剧电影《自杀专卖店》创意很好,可惜脑洞飞远了,看名字都很有代入感,创意十足,当然时不时的歌舞也是够了。。
剧情的发展也是扑朔迷离。。
抽烟情节和看姐姐跳舞是什么鬼?
法国式的幽默有的也挺冷。。。
虽然“败家子”改变了这个家,但是最后偷摸让吃死了一个是什么意思?
很真不好理解这个脑洞真的是跟不上,压抑半天感觉最后也没洗白。。
真的跟不上电影的节奏啊推荐指数:★★★(6/10分),可惜了这个题材可以表现的更好吧
该影片改编自尚·德雷的小说《找死专卖店》,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死气沉沉的法国小城,自杀成了当地居民稀松平常之事。
一家售卖自杀产品的祖传小店备受欢迎,经营此店的老板三岛了无生气,老板娘日日愁眉苦脸,连带着一双儿女也丧失对于生活的热情。
天生带笑的小儿子阿伦的出生让这一切有了转机……
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每个人都活得面无表情,死气沉沉,没有快乐,自杀成为主流,每40分钟就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且被认可,唯一违反法律的是你不能在公共道路上自杀。
要交一笔巨款罚款,就算本人死了,罚款也会被追加到家人身上。。
然而太多人都死得不够专业,在十五万自杀的人当中,十三万八千人都失败了。
这些人往往成了轮椅上的残废,肢体不全,于是,一家小店专门成全这些想自杀的人,为他们提供自杀保障,它的口号是:“您的人生失败么,本店可助您自杀成功”。
如果不死就全额退款!
有借助铁石溺水身亡的职员;有买刀破腹自杀的体育老师;还有因深夜苦痛难耐,肯花 35 欧元急于购买子弹的中年人。
在这里,没有钱的穷人也可以实现愿望。
他只需要女主人馈赠的一个购物袋,然后将它套在头上并用胶带纸加以缠绕,经过一定时间的痛苦挣扎就可达到目的。
这是一家祖传 10 代贩卖自杀产品的老店,人人都能在这家店找到最适合自己自杀方法,效果理想到几乎没有回头客。
经营此店的三岛家共有五口人。
三岛与妻子成天怂恿居民自杀,售出工具后就派子女跟踪确认过程是否成功。
他们年复一年做着死人生意,并不对此感到愧疚,可也没有从中获得到快乐。
老板三岛带着浓重的黑眼圈神情恍惚,长期贩卖自杀用品让他早早消耗完自身激情,也让他成天处在崩溃边缘。
这一切都在三岛的孩子阿伦出生后发生变化。
阿伦是一出生就带着大大微笑的孩子,鲜活的灵魂似乎与这个小镇格格不入,但却为大家带来了明亮的色彩与生机。
前来购买自杀用具而犹豫不决的女士看着阿伦的笑容说:“能看到孩子的笑容实在窝心”。
三岛乘电车去卡梅尔先生家送货。
此时卡梅尔已经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虚弱地说,“你终于来了。
”“你要知道 这一团糟 我受够了。
”“什么一团糟?
”“生活。
”
卡梅尔相信只有去到世界的另外一边才算是解决生活,于是他狂喝三岛带过来的毒药,终于病倒在床上。
打算离去的三岛看到了被遗弃在地上的相框,捡起一看才发现合照上的卡梅尔笑的是如此的欢乐。
阿伦希望改变这个城市。
他会趁父母睡觉,偷偷地对店里的商品做一些小手脚;会用一年的零花钱给姐姐买漂亮的丝巾,告诉她,她是最好看的女孩;会和抑郁不乐的人打招呼,期待着下一次相遇,而不是永别。
因阿伦的乐观对店铺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让父亲三岛十分恼火,父亲想尽办法送阿伦变消极,他诱导孩子抽烟,还告诉他让烟在肺里停留时间越久越好。
父亲一心帮助更多的人选择死亡,儿子却想方设法让人们终结自杀。
这样的对立致使自杀专卖店维持生意越发艰难,终于在某一天,三岛因为抑郁症卧床不起,阿伦则是召集伙伴,驾驶一辆装载音响的汽车毁掉家中所有自杀工具。
店里的东西从货架上掉落,姐姐与前来的顾客一见钟情
醒过来的三岛望见自己店里空空一片,愤怒不已。
三岛追赶阿伦到顶楼,但后来被乐观的儿子感化,将自杀专卖店改成喜悦的可丽饼店。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但随后出现一个多次自杀未遂的倒霉蛋。
他出现在店门前,三岛偷偷拿出一块带有氰化物的饼干给了想自杀的老头。
世界仍有阴暗一面,却被盛大的欢乐所掩盖,自杀者最终在拐角孤独死去。
首先,没看过书。
看电影之前先看了海报,觉得画风很美丽很精致小阴暗,觉得就是我的菜,结果看完此片当即有一种被骗的感脚。
我想说尼马哪儿黑暗了,完全是部红色电影,那个生活美好积极向上的主题自始自终扯着电影往上拔,拔的你完全有小时候看红色洗脑片的感脚。
在加上通篇大音效的唱段,大有励志歌舞片的穿越感。
我觉得之所以不讨巧的原因是,这年头你要么小清新,上来就积极向上没烦恼让人觉得生活很美好,要么就干脆彻底颓废,这样萝卜青菜各取所需。
但是夹在两者中间,不阴不阳立场不明,还不时透着教育片的气息,谁都会感觉别扭吧。
不过画面很美倒是真的。
典型的歌舞片 歌舞片的框架结构都是以基本情节为主线 期间点缀若干歌舞片段 而《自杀专卖店》这部既有剧情的叙事又带着长篇的歌舞抒情的动画 再加入法式特有的浓重黑色幽默 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喜剧歌舞片 生存和死亡的深刻哲理 通过这些载歌载舞的动画人物 轻而易举的展现了出来动画与死亡 工业化和灰色是天生的绝配 一旦这些灰色的场景变成了我们真实生活 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就会打破这份压抑当社会陷入了整体崩溃 只剩下哥特式的阴郁 灰色的鸽子盘绕在高楼林立的狭窄天空中 车水马龙过往行人无一不带着对生存的绝望和压抑 灰色的城市中只剩下自杀专卖店一抹彩色 当死亡成为了人们依赖的解压方式 一个爱笑的乐观男孩猝不及防的诞生了 而他的出现与现状格格不入 他带给了父母压力和痛苦 还记得孩子的一句“晚安 爸妈”却引起了三岛先生砸墙的愤怒 当这一切让这个新生的孩子局促不安 他决定要改变这个错误的世界 当他用震耳欲聋的音乐毁掉了自杀专卖店 用自己的假死唤起父亲心中的爱 这时候迎来了歌舞升平 自杀专卖店变成了真正的色彩斑斓的甜品店 典型的三段叙事 从开头人物、环境故事的铺垫 只到小主人公诞生 矛盾和冲突出现 专卖店的客人被主人公的快乐和笑容感染 父母因内心愧疚泪流满面 以及姐姐生日在房中解放天性 都是主人公带给世界的改变与影响 结尾主人公毁掉专卖店 全片迎来了欢乐大结局 开头的铺垫 中间的高潮 欢乐结尾 完整的三段叙事结构构成了全片一部歌舞片 从每一部分体现着歌舞的影响力 小主人公在校车歌唱上感染同学 生日礼物音乐CD点燃姐姐内心得热情 震耳欲聋的音乐毁掉了自杀专卖店这个错误根源和引发了一份爱情 每一次音乐响起 都是剧情的一次小高潮 都是人物内心的情感宣泄 为整部影片的抒情增色好莱坞经典的歌舞片几乎永远展现的是歌舞生平没有阴暗的世界 总为观众营造一个令人向往的海市蜃楼 使他们躲在其中而不用去考虑严酷的现实 而在《自杀专卖店》中 灰色的压抑和社会的崩溃与歌舞结合却充满了人们对生的恐惧和在选择死亡方式时犹豫的嘲讽 这好像不再是一个浪漫童话 而是血淋淋的现实主义专卖店得老板名叫三岛 一部法国动画却出现了一个日本名字 好奇心使然 却让我体会到了编剧的独具匠心 三岛由纪夫 玛丽莲梦露 楼克里斯 梵高 无一不是自杀而死的名人 创意构思和剧情都为这个好故事好编剧加分 只是导演对于黑色幽默的把握似乎过了头 这份幽默有些摸不着的头脑的无厘头 太过重视歌舞 反而却让歌舞的感染力不够深刻 黑色幽默能让人从头笑到尾 而当被搬到银幕上 导演能否把握这种幽默的尺度便成了影片成败的关键 好像是想要强行跳转成大团圆结局上升到一个正能量立意 画风突变一改前面的哥特阴郁风有些突兀 个人认为头重脚轻 最后的非要选择的欢乐结局没有完全消减前半部分带来的压抑 所以三星最后 自杀者被贴罚单 三岛先生想要杀死儿子和教阿伦抽烟 阿伦偷看姐姐脱衣跳舞 三岛依然售卖氰化物可丽饼 原片看似在传递欢乐结局带来的正能量 这些细节却让观众感到扭曲和颠覆三观 人性冷漠 暴力 恋姐情节 性和欲望 售卖死亡 阴郁的风格让我体会一把现实的重口味 很容易触发内心阴暗面的…如果还没有正常健康的三观 而且年少天真思想容易被引导 还是不推荐看…扯远了 就到这里 希望能有进步
如果说导演是想把这部电影拍成僵尸新娘这种哥特风格的黑暗动画,那人物形象方面他们学的确实不错。
片中除了那个快乐的"the one",其他人都带着浓重的黑眼圈,神情颓废,四肢呈现出病态的瘦削。
场景做的也很棒,除此之外简直就是一坨屎。
开头十分钟是全片最棒的十分钟,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一只鸽子,短短几笔就勾勒出影片故事的背景。
未来的大都市里,灰暗拥挤的高楼一望无际,人口过剩,精神贫乏,经济危机,穷困和压抑的生活让许多人生不如死,自杀都成为了一件难事,在街上自杀都要被警察开发单。
自杀专卖店有琳琅满目的自杀用品,目的就是帮助想自杀的人快速有效的死亡。
店主夫妇生了个孩子,此子生来就是被choose的The One,天性善良乐观与其他家庭成员格格不入。
你被吊起胃口,等着看接下来发生的种种怪异幽默情节。
结果惊喜就此结束,剩下的一个多小时基本都没有发生过什么。
商店里来来回回的一些人,无非就是选购商品,介绍商品,买下来这几个步骤。
再穿插表现小男孩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
剧情过了一多半,母亲和父亲忽然良心发现,感觉自己兜售死亡有违道德。
从这里开始,各种转折显得十分突兀。
比如父亲去看神经科医生的情节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小男孩用低音炮轰击商店,姐姐忽然与前来购买自杀用品的男青年坠入爱河,毫无阻碍的获得了母亲的支持,全家坐在店里开薄饼餐会的情节又傻又莫名其妙。
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的两个情节1 父亲故意诱使儿子吸烟,阴险地告诉他要全吸进肺里。
此处是全片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2 弟弟带着几个朋友在房顶上津津有味地欣赏亲姐姐的裸体艳舞。
这个段落让人体会到的不是黑色幽默,而是肠胃不适。
总之这部电影完全不是给小孩看的,给成人看却又显得情节单薄。
尤其是后半段的剧情设计乱七八糟,给人一种匆匆结尾的感觉。
总结起来导演想在电影里表达很多东西,但最后什么也没表达好。
有些台词还是很亮,比如商品的包装袋上印着“你已经把生活搞砸了,就不要再错过死亡”这样的句子非常cool!
自杀小镇语录:当一个城市将死亡视为常态时,那么自杀就不再是一个需要张大嘴,使劲瞪眼睛的东西,它可以放在桌面上、报纸中、客厅里,体体面面的交谈,但与天气和食物之类话题不同的是,谈论这类话题的人物往往更新换代很快。
一只死气沉沉的鸽子飞越城市,眼中所见即观众最初的视角。
在那里我们能看见拥挤破旧的高楼、神情疲惫行色匆匆的行人,整个城市有点像经济大萧条时期某个角落的缩影,暗淡且悲伤,但又比现实生活多了些魔幻元素。
这种魔幻也许源于在耳边欢乐吟唱的男声,或者说雨滴一般从空中坠落的尸体(未来的尸体),和在尸体上开罚单的警察,当然,我们不排除三者兼有的可能。
至少由此能了解到,这是一座被死亡笼罩的城市,而自杀专卖店便是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需要而诞生的新式行业,家族式经营,售卖花样繁多的自杀工具,独此一家,童叟无欺。
而且由于经营性质,自杀专卖店极少有砍价和投诉的情况出现,当然,回头客同样如此。
自杀小镇语录:自杀专卖店是整座城市唯一点缀着彩色灯光,也是普通人能见到最多笑容(虽然只是礼貌性夸张)的地方。
也许我们要说,裹上糖衣外壳的死亡听起来太过荒谬,但谁能说这不是更大的恶意呢?
对于姓名①与命运的关系,年轻的三岛对此嗤之以鼻,直到未来他和露克利丝结婚后开始共同经营自杀专卖店,又接连生下了玛丽莲和文森特,三岛才有机会认真思考姓名与命运之间的勾连,并由此生起了对某些未知存在的敬畏感。
试想一下,如果他的父母与那个切腹的三岛由纪夫并非同源,仅仅是叫上田了,中村了这类毫不打眼的姓氏,他也许会在家乡的榻榻米上搂着一个叫小百合子的姑娘,膝边卧着凉太和明日香这种会啃着小脚丫哈哈笑的姑娘小子。
而不是兜兜转转在某个法国小城安家落户,取了一个曾经“颠覆了罗马的女人”,生下“爱穿白裙子露大腿的女明星”和“割下自己耳朵的男画家”。
难道他们一家都注定和死亡扯上关系?
命运是逃不掉的。
中年的三岛感到一种平静的绝望。
他觉得自己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哆嗦着手递出绳子时那位顾客的面容,女人?
男人?
谁知道呢?
绳子自杀又没有什么性别比例在里面。
而年轻的三岛却需要摆脱存在于里面的某些沉重的东西,至少为了将这营生长久经营下去。
所以他一遍一遍做着相似的买卖,就像卖面包,今天卖芝麻面包,明天卖奶油面包,后天卖牛角面包。
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给了顾客一些会发出“呃呃呃、噗通、啪叽、砰!!!
”的小东西,它们和芝麻面包没有什么不同的。
你总会习惯。
总会习惯。
习惯。
以上,在阿伦降生之前,三岛对此深信不疑。
自杀小镇语录:一个恐怖故事,自杀专卖店家族新出生的男孩,会笑。
毫无疑问,阿伦是个彻头彻尾的怪胎。
三岛像看一个小怪物一样观察着阿伦,充满了疑惑、震惊和不安的情绪。
面前笑嘻嘻的男孩,简直是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产物,更不可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家族里,三岛相信不止是他,家里人同样抱持着相同的看法。
如他们这般习惯了贬低和冷漠的家伙,对于突如其来的拥抱和赞美扑在身上那一刻,简直比被火烧了尾巴的老鼠还要惊慌。
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把阿伦变成一个正常人,训斥也好,强制也好,最起码也要把早安改成坏的一天,再见说成永别,美的变成丑陋。
在这古怪的家庭关系里,尤以三岛对于儿子的感情最为复杂,这感情除了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安外,还有另外一种最重要的情绪加以支持,那就是嫉妒。
三岛嫉妒他的儿子,嫉妒他的无忧无虑和乐观天真。
阿伦的存在宛若一根刺,时时刻刻用尖锐的刺痛提醒他的失败,提醒三岛一个与他相同血脉的存在正快活地活在世上,不需要背负所谓的家族责任,想玩就玩,想死就死,何况阿伦看起来还不想死。
三岛就这样酸溜溜地注视着阿伦长大成人,用冷漠粗暴的态度伪装自己。
但我们都知道,某些东西一旦存在,就必然对周围的人事物造成影响。
三岛的恨意与痛苦早已在他内心扎下根来,被日复一日耳闻目睹的死亡浇灌得丰饶茂盛。
而年老富翁的死更像一面镜子,让三岛看见了站在死亡那端的自己。
玻璃倒影里的男人脆弱悲伤,虚假的笑容在脸上支离破碎,他以为自己麻木了,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从未习惯他人的死亡。
我无法习惯。
我恨你,儿子。
三岛想杀死阿伦,像杀死自己一样迫切。
自杀小镇语录:一个荒诞故事,阿伦的姐姐很美。
阿伦对姐姐的爱,是一种纯洁的、温柔的、不含杂质和肉欲的爱。
或许正因为灵魂的清澈和简单,他才没有成年人龌蹉阴暗的心思,能直击本质看到真正的东西,发掘出玛丽莲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女性力量。
我喜欢青春期的女孩,热爱她们在少女和成人之间青涩而游移不定的变化,试探着迈出,瑟缩着收回,睁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向陌生的世界发出信号。
没有比这更美丽的时刻了,因为生命本质就是探索,是一种不断活动的能量,慢慢地,不断累积,由此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女孩到女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真正的成熟从来不是简单的乳房发育,身体有了曲线或者具备生育能力,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幼稚的“大女孩”了。
美更多源于认知,对自我的认识,一个真心认可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女人永远都是美的,她们像辐射体一样源源不断散发着温暖和活力。
而电影中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也看不惯的弟弟和小伙伴观看姐姐跳“艳舞”桥段(我真的非常讨厌这个词),豆瓣影评“我爱姐姐和她的舞”已经讲得很好了。
但也不妨碍我们开辟出另一条路,往上面踩出几个新的脚印,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妨跳出世俗的种种圈子,让思想更离经叛道一些,其中最简单的,就是不要羞耻于谈性。
电影中姐姐的舞蹈毫无疑问是具有性意味的,那条浅粉色的纱巾在她赤裸的身体上游弋,看起来温柔而妩媚。
这很漂亮,也非常正常。
因为姐姐虽然肉体上成熟了,心灵却始终住着一个自卑阴郁的小姑娘,唠唠叨叨地诉说着她的可悲。
阿伦的礼物和真诚赞美唤醒了玛丽莲的女性意识,让她不在羞耻,而是以开放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身体,最终迎来了迟到的青春期觉醒。
而这种觉醒也必然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毕竟我们谁没有在年少的时候好奇地探索过自己的身体或者和小伙伴偷偷讲些悄悄话呢?
如此一想便会对导演的用意感到由衷敬佩,他是那么诚实地展现了一个女孩自我觉醒成为女人的美丽过程。
之后小男孩们的夸奖也很可爱,借用一位豆友的话“女孩的某些寄托在性别上的意识是需要唤醒的,那些东西才性感。
而性感也同样意味着被欣赏。
”,这样一来整个情节的逻辑链条才能真正完整。
(引用的这位豆友观点是真好,在“我爱姐姐和她的舞评论下面”评论里能看到)自杀小镇语录:自杀专卖店夜晚关门,从上往下看,如同一个关着野兽的笼子。
一个贩卖死亡的家族......一个悲伤的家族......一个被禁锢的家族......整篇影评主要以父亲三岛和姐姐玛丽莲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也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个性最复杂的人物。
尤其是父亲三岛,一位被家族责任所禁锢求死不能的男人。
整个故事进程中他的心态始终在变化,从一开始的麻木,到看见他人死亡的悲伤,认清内心痛苦后想要杀死儿子和教阿伦抽烟的黑色欲望,以及寻求心理医生治疗时挣扎的自我拯救,可以说三岛应该是整部电影里心思最为细腻,塑造得最为精彩的人物。
还有结尾那段剧情,也许有人会注意到,电影里三岛得知阿伦把专卖店摧毁后第一反应是笑了一下,然后才崩溃地拿着武士刀追杀阿伦。
我对这个反应的理解,第一是束缚了自己一辈子的大山终于倒塌,三岛从此自由了。
而自由又意味旧日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的倾覆,好像关押多年的罪犯被放出,发现生活不过是另一个囚笼,他早就失去了方向。
可以说。
尽管三岛物质上的枷锁消失了。
心灵上的枷锁却还没解开。
面对骤然巨变的生活,三岛的迷茫和愤怒需要一个缺口,所以最后才会疯癫般的追砍儿子,直到被儿子的爱和快乐所感染,心灵真正得到解放。
自杀小镇语录:他们依旧是灰暗城市彩色的一角,只是货物从死亡变成了快乐,他们变过吗?
实际上从来没变过。
我喜欢欧洲电影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总有点离经叛道的心思,但又尊重人性和自由,不向你喋喋不休的说教。
虽然《自杀专卖店》硬伤不少,欢乐的结局也稍显媚俗,但不妨碍我用玻璃柜子把它框起来放在精神博物馆里的中心地带。
在我悲观的性格中,这部电影能让我回忆起很多过去的事情,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到底该选择什么态度加以对待,那些来自过去,认真但是灰暗的情绪又是如何产生和消减。
也许永远不知道,如同“to be or not to be”②这一无解的人类永恒命题。
结尾的最后父亲卖给一心求死的老人一块氰化物可丽饼,我感受到了他的温柔,喜悦的生命和认真的死亡同样都值得尊重,他从未变过,似乎又变得更好了。
注释:①电影中人物的名字分别对应现实中自杀的名人,三岛由纪夫,露克利斯,玛丽莲梦露,梵高。
②“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
自殺商店概念很好, 情節推進時, 歌聲響起時, 我差點睡著了, 氣氛太慶松了, 那個店里五彩繽紛本就象在慶祝什麼的, 陳列的雖然是殺人的干活, 卻聞不到一絲血腥味, 播演過一兩場死人情景, 仍沒有死亡的陰影, 最後的轉折形不成戲劇沖突, 很容易就突破了所謂家族生意, 沒有高潮的話, 余下動聽歌曲, 奇詭造型(惡心嘔吐程度都大輸給麥兜伴我心).這評論只能湊合著寫, 這種不過不失最沒可寫處, 大爛片反而能引起創作欲, 引爆全民創作, 請再拍多些爛片吧!!這無聊評,任何人均可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很失望,很普通!
从片名看,这应该是一个灰暗的,利用反面故事,来说明生活苦难的?
尤其是在父亲给老头送药的那一段,达到了整篇的高潮点?
然而自此以后,整个故事的走向又落入俗套,善良感动了所有人,最后皆大欢喜?
让童话般的结局让人不满意!
现实不是童话,现实总是残酷的!
一个灰暗的故事,能让人感悟出人生的不易,珍惜当下,这才是成功的?
而且三儿子带领小伙伴,偷看姐姐的那段是什么意思?
暗示生命有美好的东西要去追求?
理想中的结局应该是,父亲在送药的时候,感受到自杀的人们的悲哀,自己被传染了,回家后也自杀了,然后家人们悲恸不已,试图拯救来店里自杀的人,寻求他们自杀的原因,爱笑的小男孩带头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但最终也失败了,他们也走向自杀的路了!
最终证明,自杀人们对生活失去希望,这件事情是不可改变的,是让人绝望的!
最后自杀店铺又重新营业,销售自杀的方法,才是对人们最大的救赎?
可能毕竟是动画片吧,主题不能太深刻,这个影片的受众,还是以小孩子为主,但自杀这个话题,你就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吗?
这不是一部成人动画吗?
而他又不像是给成人看的?
因为任何一个成人都会看出来这是一个童话,我们需要的是对自杀这件事的深刻理解,发掘它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自杀问题,而不是因为你转型成美食店,用美食的阻止别人自杀?
莫名其妙出现的一个男顾客,和姐姐看对眼了,然后就要结婚,男朋友使出魔法,把店铺打扫干净,就转变成了美食店?
然后就皆大欢喜,这是童话呀!
从片头开始,一直在以爱笑的小男孩,作为故事主线,让观众以为他会改变店铺,贩卖自杀方法的事情,或者说是有可能让人们放弃自杀?
但实际上故事的转折点,反而是在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姐姐男朋友身上!
他打扫了店铺,他带来了卷饼,他把店铺转型了,他把故事变成了童话?
爸爸发现他们在楼下野餐,然后因为听不清说话,把怒火全都转移到小男孩身上,却因为小男孩的假自杀,瞬间改变了情绪,接受了这个事情,这是多么的不合理?
片名起的叫自杀,这就拒绝了儿童观众,而且又有偷看姐姐跳舞的剧情,包含了色情元素,这也不能让小孩去看。
那么最后却来了一个童话般的大结局,这是给成人看的吗?
但是影片最后,爸爸不还是送了一个有毒的馅饼给顾客吗?
说明自杀这件事,并没有因此停止!
所以这部影片到底是拍给谁看的?
偶然间点开这部片子,像是开盲盒开到喜欢的玩具。
“贩卖自杀”听起来就很颓丧,但这家自杀专卖店却是整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中,最多彩的一个角落。
承担他人的生命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不漠视生命,给予死者尊重可能是电影想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氰化物可丽饼)。
探讨生死的片子有很多,涉及的职业有殡葬、入殓、临终关怀、医生等等,这个片子很黑色幽默,切入点是帮人自杀,家族生意最后却出了一个“小天使”。
悲伤会传染,快乐也会传染,艾伦的乐观善良救赎了整座城市。
表面笑嘻嘻的人可能内心更加抑郁,微笑抑郁大有人在。
细腻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伤。
"你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你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呢”这种话约等于二次伤害。
失去快乐的能力只是病了,像感冒发烧那样病了,自杀行为也不是可控的,怎么就不能多点理解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是真的想死)只需要别人简单拉一把。
真心想死的人,阻拦对他反而是种折磨。
我们不会永远活在“深海”之中,但是需要自己浮上水面呼吸。
如果艾伦最后松手了,小天使陨落,结局未免太致郁,所幸导演给了一个更温暖的设计。
姐姐好美丽的。
结尾各种自杀方式的字幕表现力很强,创意十足。
活的太用力很可能会太累,不妨放平心态,不问过往,不畏将来。
生活灿烂美好,活着不必太用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命运的迷人之处 在于意想不到的转折】故事的讲述的是在一个充满的悲伤的城市,所有的人脸上都只有一种表情,那就是悲伤。
在城市胡同的尽头有一个小店,这是一间帮助自杀的人自杀成功的小店,贩卖各种自杀工具。
这座城市悲伤的气氛却被老板娘的儿子打破了。
老板娘的小儿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会微笑,这和城市里面其他的人们可不一样。
小儿子天真善良,走到哪里都充满了欢乐。
小儿子最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愉快。
从生活中寻找欢乐。
【停止无用的抱怨 幸福需要被找到】故事结局都能猜到,但是还是被这个简单的小故事感动到了。
生活就是有苦,但正是因为有苦,才能格外珍惜甜。
剧中歌曲中有几句歌词简单,却也说明了些许道理,便拿来做了小题目。
抱怨只会带来负能量,停止无用的抱怨,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社会,生活中充满了乐趣。
【梦想皆可能实现 只要全心去相信】从剧中小儿子在车中发现那一幕起,他便立下志愿,世界要由我们改变。
从最最开始帮助自卑的姐姐寻找自信,在姐姐生日的时候送了她纱巾跟CD,告诉姐姐自然的她最美。
音乐是治疗心情抑郁的良药,在动感的歌曲中姐姐寻找到了她的真爱,在美食的诱惑下病重的父亲也在沉睡中苏醒过来。
音乐跟美食总能够及时的治愈人的内心。
【生命偶尔有苦难 活着便会有意义】坚持下去,风雨过后就会出现彩虹。
结尾文字动画效果很棒!
剧本弱,白瞎了这么棒的题材和画风。三岛由纪夫被黑出翔!
一部哥特式教育片。。。不用了謝謝
没劲
笑中带泪,暗中有光。什么都抵不过生命的无限可能性精彩,发生什么事都有最爱你的人陪你共同度过。画面很优呢。
Mishima这个名字读起来太有喜感了,里面歌的调调都好奇怪,觉得可能翻译问题,歌词表达的意思,有点让人不解,喜欢介绍刀片啊,武士刀的那段,但最后结局有点不太明白,有点模棱两可的感觉
豆瓣評分有點過低啊。。。。趕腳。。。
片中的歌曲真不怎么样,倒是自杀专卖店的创意绝赞,哥特式的卡通人物,想象力丰富的黑色幽默,还有法国人奇奇怪怪的笑点设置,歌舞元素让这部动画片变得很出人意料,可惜旋律却都不怎么上耳,而且整部电影的故事也显得过于薄弱,基调也是很古怪压抑,适合重口味小清新的熊孩子。★★★
然而我们活在一个肉体需要打码,自杀不需要打码的社会
片名忽悠的大烂片,说他烂是因为他怎么可以这么平庸,无聊致死,看了二十分钟之后产生一股那石头砸屏幕跟写炸弹信给导演的冲动
看了前面两篇五星影评,可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太超前了,普通观众真是消受不起,倒胃口。
刀片永远是简单经济实惠优雅且存在快感的完美方式
歌太太太太太難聽了。。。。。。尤其是剛看過悲慘世界 這部簡直了!
想法挺好,故事差点……
好他妈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呵呵呵。
要是最后没有卖给那个大叔真的会死的可丽饼我会给四星
竟然是歌舞片……勒孔特首次拍动画。#2013北京国际电影节#有望展映3D版本!
基本上就是法国版的阿达一族嘛 就是到底想表达个啥 让人看的有点一头雾水 感觉导演自己的立场就很摇摆
好创意,好立意,但糟糕的节奏拖累了作品。是不是不能跟动画片要求逻辑。
1200万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