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方舟

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俄国方舟(港),创世纪(港/台),Russian Ark,Russkiy kovcheg

主演:谢尔盖·德雷登,Mariya Kuznetsova,瓦莱里·捷杰耶夫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德国,日本,加拿大,芬兰,丹麦语言:俄语,波斯语年份:2002

《俄罗斯方舟》剧照

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2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3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4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5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6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3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4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5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6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7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8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9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20

《俄罗斯方舟》剧情介绍

俄罗斯方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当代电影人与另一个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Sergei Dontsov 饰)发现自己置身于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的宫殿中,周围的人完全看不到他们。两人结伴在宫殿中徘徊,见证了暴怒的彼得大帝用鞭子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女皇的私人生活;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以及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宫廷舞会。短短100分钟内,亲身经历了俄国200多年的历史…… 本片荣获2004年阿根廷影展最佳外语片奖、2003年德国相机奖剧情片荣誉奖、2003年西班牙奇幻电影奖最佳男主角(Sergei Dontsov),最佳剧本和最佳导演、2004年尼卡奖最佳美术指导、2003年旧金山影评人协会荣誉奖、200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视觉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人物融和不容易第二季停不了的爱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把种子埋进土里希望的大地残香无痕熊家餐馆第三季陷入沼泽,港区女高中生问问你的心北村方向星际迷航:下层舰员第四季无声的证言第二十五季枕边凶灵三亿日元抢劫案忽而今夏派饭爱跃星空瞒天计划哥伦布怪圈神探柯晨太空训练生大话食神黑衣女人卧虎一分五十四秒夺标深度多特蒙德第一季寻羊勇探废柴联盟第三季

《俄罗斯方舟》长篇影评

 1 ) 200年惊情

我看过最长镜头的电影。

说是电影,已经不足以描述了吧。

如其名「俄罗斯方舟」,不仅仅是简单故事情节的叠加,更是一种时代的跨越。

像是福楼拜第一次看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画家!

画家!

一流的画家!

”俄罗斯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在现代主义横扫欧美的时候,它还小心翼翼得保留着文艺复兴式的传统。

它由于各种原因巧妙错过了欧洲现代化的末班车。

之所以“巧妙”,而非“恰巧”。

则在于正因为它与欧洲的断层,为这个国家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王尔德说“伟大的文学是在俄罗斯。

”俄罗斯的一切,都带有这种因为隔绝,因为闭塞而造成的笨拙的精致。

电影也一样。

俄罗斯方舟,与其说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史诗。

我们就像剧中未曾露面的主角一般,只能在偌大的冬宫里行如幽灵,虽然一切触手可及,但是字中纸外、镜头里外、却实在相隔几百年。

历史悄然过去,我们立身于历史这条大河边,“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知不觉,一切都被这难以阻挡的洪流淹没。

 2 ) 一部被封神却没看懂的一镜到底影片

俄罗斯方舟 (2002)7.52002 /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芬兰 丹麦 / 剧情 历史 奇幻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谢尔盖·德雷登 Mariya Kuznetsova这是一部我花了很久才断断续续看完的俄罗斯电影!

看完之后,我终于发现,我没看懂!

我曾经说过,一部看不懂的电影不一定是烂片,它可能是神作,这一部就是!

因为它获得了很多大奖:阿根廷最佳外语片;德国剧情片荣誉奖;西班牙最佳男主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尼卡最佳美术指导;旧金山影评人协会荣誉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视觉奖!

其中,最值得封神的就是——“一镜到底”!

我不知道,也不明白,现在的导演,特别是国内的有些导演,好像把一镜到底或者长镜头奉为神作,有啥意义,难道就是源自于本片?

我反正对“一镜到底”并不感冒!

本片我就是历经多日,睡着多次,勉强看完的“一镜到底”,也没看懂啥意思,甚至连对白都没有仔细听读。

倒是本片的艺术氛围对我的冲击力很大!

开始不明白,只知道摄影师扛着摄影机一直在走,拍到的场景、绘画、雕塑,甚至是建筑以及人物的着装,都异常震撼,后来才明白,这是俄罗斯的宫殿啊,这是200年前欧洲的宫殿啊!

这样的一镜到底适合拍纪录片,本片也有纪录片的成分,当然还有它的剧情,如果它只是拍纪录片,我觉得在我们的故宫加上解说,可以拍个一天一夜,不,可以拍个十天半个月!

但是如果加上剧情,譬如历史,文化,信仰,社稷,生活…这一类的剧情,怕是要一个牛批的导演+编剧才能完成吧!

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创意,理论上应该拍出来的效果不比本片差!

但是,不是所有的一镜到底都是牛批的电影,譬如我曾经看过的小日本的《狂武藏》,就是一个武士拿把倭刀,从头砍到尾,二三十群演被砍倒后又爬起来接着被砍,硬生生营造出一个老几砍倒了几百人的效果,关键这些人反反复复出现在屏幕里,我都快都认识了!

不管我是不是对小日本有偏见,反正我觉得《狂武藏》就是一镜到底中的垃圾!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镜到底的电影应该就是战争片《1917》,毕竟我看懂了,还很震撼!

本片演员都不认识,不评价!

关于此片,我是真心不推荐,看得累死人了!

推荐指数🌟

 3 ) 在最美的地方戛然而止

当舞曲结束,宾客散场,“我”要和外交官一起走时,外交官说,去哪?

——前面。

——前面有什么?

不。

我决定,留在这里。

面对他淡然的微笑,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

是啊,前面有什么?

当一切繁华落尽,欢乐与融洽的气氛消逝,等在前面的又是什么?

面对如此其乐融融的良辰美景,前面又还能有什么比得过这个时刻呢?

此番对话中大有深意,令人咀嚼不尽,越是体味,越是感到一种好景不常在,人生无常的感叹,一种乐至极点而陡然生悲的况味。

外交官属于那个时代,不论从精神上,思想上,都标举这那个时代的旗帜,对女性的殷勤风度体现那个时代的教养,对宗教的崇信又有质疑,体现那个启蒙的18世纪的思想,对音乐的鉴赏,“所有音乐家不都是日耳曼人吗?

”的确,那个时代,时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的时代,那个“精神风发”的年代。

他对于俄国音乐的偏见也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认为最好的音乐家来自欧洲,而俄罗斯并不算是欧洲,在法国人眼里俄罗斯也属于亚洲。

他对于衣着的品味,在看到两个现代人穿的西装时惊讶地说,这种衣服会扼杀人的一切创造力。

相较于18世纪的服饰,那种轻快夸张的装饰风格,现代人的衣服的确太板正太严肃也太沉闷了吧。

外交官与“我”在宫廷里畅游,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片中也不是流露出对于那个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惋叹。

也与正因为外交官着着实实的属于那个时代,他终于选择了留在人散镂空的舞会大厅。

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对于一个18世纪的人来说,过了十八世纪,就只有尖锐的阶级冲突,革命,共和制,一切他欣赏的美好都将烟消云散。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选择的留在盛大的舞会终结的时刻,选择在月正圆融而将缺,花正鲜妍而将谢的地点留下,也就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最后的繁华就在那里,戛然而止了吧。

 4 ) 在最美的地方戛然而止

当舞曲结束,宾客散场,“我”要和外交官一起走时,外交官说,去哪?

——前面。

——前面有什么?

不。

我决定,留在这里。

面对他淡然的微笑,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

是啊,前面有什么?

当一切繁华落尽,欢乐与融洽的气氛消逝,等在前面的又是什么?

面对如此其乐融融的良辰美景,前面又还能有什么比得过这个时刻呢?

此番对话中大有深意,令人咀嚼不尽,越是体味,越是感到一种好景不常在,人生无常的感叹,一种乐至极点而陡然生悲的况味。

外交官属于那个时代,不论从精神上,思想上,都标举这那个时代的旗帜,对女性的殷勤风度体现那个时代的教养,对宗教的崇信又有质疑,体现那个启蒙的18世纪的思想,对音乐的鉴赏,“所有音乐家不都是日耳曼人吗?

”的确,那个时代,时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的时代,那个“精神风发”的年代。

他对于俄国音乐的偏见也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认为最好的音乐家来自欧洲,而俄罗斯并不算是欧洲,在法国人眼里俄罗斯也属于亚洲。

他对于衣着的品味,在看到两个现代人穿的西装时惊讶地说,这种衣服会扼杀人的一切创造力。

相较于18世纪的服饰,那种轻快夸张的装饰风格,现代人的衣服的确太板正太严肃也太沉闷了吧。

外交官与“我”在宫廷里畅游,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片中也不是流露出对于那个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惋叹。

也与正因为外交官着着实实的属于那个时代,他终于选择了留在人散镂空的舞会大厅。

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对于一个18世纪的人来说,过了十八世纪,就只有尖锐的阶级冲突,革命,共和制,一切他欣赏的美好都将烟消云散。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选择的留在盛大的舞会终结的时刻,选择在月正圆融而将缺,花正鲜妍而将谢的地点留下,也就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最后的繁华就在那里,戛然而止了吧。

 5 ) 一生大概就如一个没有剪辑过的长镜头

记得上一个长镜头是法鲨在shame里的飞驰,他就这么跑啊跑,画面的颜色也是这么冷。

感觉很多时刻就是遇到不同的人是折射了不同的自己。

与其说是电影人穿越了时空记录了那焦灼的历史,不如说是记录了外交官的一生。

他已经经历过那些如此重要的时刻,再回到那一普通的,要进行几个小时的仪式,镜头撩过每个人,直至他被赶走时才回到他。

仿佛是他替换了摄影师,持着摄影机的感觉。

突然想到普鲁斯特吃玛德莲娜的时候,吃着这么小的一块蛋糕,就让他回忆起那么多往事。

在遇到现代人那段,他们说他升上有福尔马林,甲醛的味道。

他也是带着略带嘲讽的语气“做个医生也不错” 。

后来遇到盲眼妇人,他听着她说Van Dyck, 有点相逢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

再遇到那个欣赏保罗和彼得的少年,他说,你懂什么。

楼廊里嬉戏的少女,沿着长廊跳到尽头遇到一个妇人,再转到那个一家人的房间。

一直到群舞那段,他说,我最喜欢彼得堡的舞会(类似的话)。

随着众人起舞,镜头最后迷失了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我要留在这里。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决定留在那里,两人要分别时竟然有点伤感。

长镜头代表了对过去的留恋吗?

长镜头也让事件更加真实,他或许不想只是个看客,也想加入其中。

结局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又回到那个寒冷的外面,但总感觉其实是那个外交官回到了门口,就像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突然出现一样,只是这次不像他进来时那样熙熙攘攘,只有他一个人想想自己也或许是这样,不知道怎么突然成为一群人之中的一份子,喜欢过这个,执着过那个,爱慕过别人,斥责过别人,看到一些选择或许羡慕,但是还是选择不踏入。

为一些地方留下,或者最终离开。

 6 ) 务虚与务实

屁股决定脑袋,我觉察我在看这部片子,甚至看本片之前的最近看片都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不是片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之前会觉得一年看120部片子很酷,也是一种松弛的状态;但现在身份(屁股)转变,会觉得看120部又怎样?

它不会带来实际的利益,或者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

就像我关注控制体重的主题,当搜集到的信息比如跳绳可以减肥,16+8的饮食方式也可以控制体重,我会觉得这两条信息(管住嘴迈开腿的组合方式之一)比一部电影更有用,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测试看效果。

因为它会影响到现实生活。

(因为现阶段我不适合跑步、游泳或者吃代餐的方式控制体重,只能选其他方式)。

更务实也意味着更现实,本身无所谓好坏,当我七老八十的时候,可能觉得人生也就这么回事,又会回到“务虚”的状态。

关键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告诉我现阶段人生要务实,如果我的行为还在务虚,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人就会拧巴,就会内耗和焦虑。

当我的心灵和行动合二为一时,我就会更自在。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务虚的长镜头电影,俄罗斯也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与火种。

(因为短评字数超了,所以就变成评价了,和电影本身无关,就是目前状态的一个切片)

 7 ) 如梦似幻的Hermitage

三星转五星了,这个题材能拍一镜到底,太了不起了。

导演高低在冬宫工作过一年半载吧,里面真的和迷宫一样😢。

以后方舟再也不是我吐槽只有美但是不知所云的事物的代名词了(dbq)逛完冬宫再看方舟,感觉和三年前看的完全是两个电影,博物馆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镜头的推进鲜活了起来。

甚至有时候镜头还没转过去,已经知道在那个位置是哪幅画。

但有一说一是真的暗,原来不是大光明的错。

不知道是为了营造梦境感还是什么,某些瞬间镜头还畸变…要不是看啥都觉得熟悉的神奇感觉牵着,真的挺好睡的😴P.S. 再一次,被这个结尾震撼。

2023.10.24 流媒体重温@彼得堡——————————————————场景美是真的美催眠也是真的催眠喜欢这个设定 但讲道理拍得有点“阴间”的……画面暗到怀疑是不是大光明的屏幕不行就算立意需要 这个亮度也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连经典的长廊跑镜头实际也是暗的间歇性睡掉了小半脑袋里只剩片段 放映结束影院散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结尾那个散场可能会等脑子清醒点再重新看一遍(或者哪天失眠的时候看🙃)2020.8.21 俄展@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到底行不行

俄罗斯方舟 (2002)7.52002 /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芬兰 丹麦 / 剧情 历史 奇幻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谢尔盖·德雷登 Mariya Kuznetsova

 8 ) 打破常规

全程斯坦尼康式的组合镜头,上帝般的主观视角如同《柏林苍穹下》,目睹俄罗斯300年的历史。

我坚信巧妙的运动是电影表达的最佳方式。

这样的实验值得尝试。

出现了几个问题:1.多余的镜头,造成了表达的繁琐。

最典型的就是转场时候无意义的摇镜头。

2.一些细微之处,暴露了剧场灯光的放置。

开门时门上有明显的人置光的反光。

3.开头五分钟短焦镜头拉长了画面z轴的距离,夸大纵向运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面部的扭曲。

为什么用短焦?

我猜测是因为灯光提不上去,风雪阴暗的环境和狭小的室内想要保持一定成像效果,只能用短焦。

到了室内后改用人眼焦距,就自然很多了。

4.很容易让观众晕镜、出现看鬼片的感觉。

5.尽管极力避免镜头衔接中的不自然,但还是有衔接痕迹。

6.移动过快频闪的出现。

所以这法国老头子走这么慢,高跟鞋哒哒哒哒的。

她们的裙子都好美啊!!

用的镜头很贵吧!!

 9 ) 自我严肃的诚实。

双子座的Sokurov和大家一样,艺术产品必须具有自我严肃的质量。

但由于已经偏离娇柔造作,呈现的画面确实能够带来有意义的震撼。

他的电影不能使你的注意力在全部时间里集中。

把你带到空旷的广场上闲散的游走。

你和镜头的互动在精神最底层萌生。

刺骨的控制力将你的血液重换一遍。

这便是片中若干镜头的力量:开头类似幕后的场景,画廊,少女狂奔,管弦乐团,以及重量级的结尾人群。

虽然[FAUST]作为更复杂的题目和内容可能比这部电影更出色,但它成功的为[FAUST]的优良品质奠定了绝对基础。

这是对电影工作者强烈的鼓舞。

 10 ) 技术过硬,技巧娴熟

自从长镜头和艺术建立起某种正相关之后,想过拍“史上最长长镜头”或是“用1个长镜头贯穿电影”的文艺导演应该不在少数。

可惜想归想,做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终于有一天,一个俄罗斯人,凭着自身的天分和技术的进步做到了,这就是《俄罗斯方舟》。

要拍一部一个长镜头贯穿的电影,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拍的问题。

传统摄影机固定在架子上,只能做有限的空间移动,如果要一个长镜头贯穿电影,只能让镜头尽可能地静止不动,人物不停地进出画面,这样做的效果和戏剧类似,虽然借台词的力量未必不能炼成一部文艺牛片,但保证会非常非常非常地催眠。

好在现在的DV摄像机技术貌似已经进步到可以担当正统摄影的程度,也就解除了空间上的局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考虑连续不断的摄像机如何对情节作出“隔断”的效果。

因为空间的局限虽然解除了,但一个广阔的空间,摄像机能一下子拍到头,所以必须倚靠天然隔断,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找一个有很多房间的地方,在不同房间内发生不同的事情。

那么哪里的房间最多呢?

答案是:宫殿、博物馆和城堡。

如此以来,选择曾经是冬宫的Hermitage就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

第二个用长镜头的问题是,由于镜头是不间断的,如果只讲一个故事,故事时间的局限便在电影的长度内,无非跨越更长的时间,而且让一群人从一个房间蹦达到另一个房间来完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实在是过于考研编剧大人的水平。

在这点上,导演需要动脑筋了: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打破时间和人物的物理限制?

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博物馆,博物馆自身就是跨越不同时期的产物,如果构筑一个超自然的情节,在不同场馆看到不同时期的人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如此以来,选择历史题材似乎不可避免。

下一步来考虑影片的组织问题。

我们已经说明了,一个长镜头的构想必然要求在不同房间出现不同的人物,那么影片的形式必然是松散的,这就需要一个主线来把他们串起来,一个游历全馆的主人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另外一点,是连续镜头摄影机存在感很强,需要为镜头寻找一个藉口,再联想一下,生活中什么镜头是最天然的连续长镜头?

没错,就是人的眼睛。

用摄影机作为主人公的眼睛出现,便是所谓的主观视角。

所以鸦以为,一个长镜头的客观局限,已经造成了《俄罗斯方舟》这部电影必须这样拍,也必须选择类似的主题。

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并未有多少创新之处。

然而就如我之前所说,虽然理论上可行,要做到却是不易,导演的水准,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下面细细道来。

首先是主角的设置问题。

前面说过,因为摄像机的合理存在的需要,必须设置一个游历全馆的“我”的形象。

然而这个“我”却无法出现在镜头前,而镜头前若没有主线人物的话,很容易变成类似纪录片式的介绍配音片,难免无趣。

而我以为本片最大的成功,则是设置了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我”和外交官两个主角。

双主角的好处很多,除了让影片出现一个实质主角之外,两人的互动,也可以增加电影的有趣程度。

尤其是本片里的外交官,不仅是法国人,还是古人,这种超现实的设置很容易地就让视角变得深入而有趣。

外交官的演员演得很好,肢体语言丰富,小动作很多,在诸如转换房间之类很容易无趣的部分,他的个人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后就是拍摄时客观存在的最大难点:调度问题。

解决大规模连续调度问题一个小技巧是设置小断点,办法是对着静物拍,拍静物的时间可以拿来调度演员的走位。

这个技巧片子里是用了不少的,除了艺术展示,还有诸如盯住主角的手、脚狂拍的现象。

只是画对着拍就是了,人可不一样。

一个演员的错误可以报废整个拍摄过程,这也是很可怕的。

本片有个好主角,所以省心的一个办法是,很多房间根本没有或是只有一个主角以外的人,大量倚靠主角的表演。

注意现代部分的主角和配角们交互很少,平均每个房间一个,出现的大部分都是根本不需要演的路人(理由是:他们看不见主角,实在是省心啊)。

在不可能省掉配角的历史场面,则选择了很多只有少数人的情节,比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好多情节,人都很少,尼二的人也不多,情节对演员走位的要求也不高,把钱和精力省下来给重点大场面,保证大场面的成功。

最后的舞会场面,想必花了导演不少心血吧。

最后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到了:如何维持电影的吸引力和丰富性的问题。

摄影的具体技巧我不懂,但电影的镜头很显然地用了很多不同的角度,到后面的时候,镜头运动之流畅,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比如尼一见使者的场面,限时远景,然后是主角在人群中曲折地穿过,正面和反面交错,然后高过头顶,投向中央,看到使者之后,从人群中穿过,锁定中间部分,介绍了一点交涉情况之后,很快又拉到人群的另一边,拍摄女士们的情况,最后回到外交官这里,整个镜头虽然没有隔断,但变化非常丰富,既多角度交代了情节,又增加了有趣性。

这样的细节有很多,加上本片本身丰富的历史史实和犀利的评论,信息量极大,足够支撑影片的长度。

灯光音乐这些不说了,不懂行,而且是后期制作,问题不大。

总得来说,虽然这部电影未必够得上突破性的创新,然而看到它出色的完成度,还是很让人惊喜。

从想法到完成的水准,充分体现了导演的功力。

《俄罗斯方舟》短评

先标记!看完欧洲史就来看!2017.4.6日00:05想看,至2022.10.5日14:37第2009天。每个人或国家都会迷恋曾经阔过的时候那优越感,然后感慨历史长河漂泊中自己的渺小。一开始偏要引着我入睡,后来也顶多记住了冬宫火灾1837年12月…

8分钟前
  • Iktsuarpok
  • 较差

摄影机超脱于媒介展示的功能,而成为观众介入影像的身体,幽灵般的镜头游走在虚焦的奇观历史复现中,语言化为朦胧呓语,时间的延绵,视听氛围营造实现了超感官的鸣响;而欧洲外交官的「闯入」与「停留」,有关俄罗斯与欧洲的亲缘关系,“永别了,欧洲”则钩沉了历史页脚的欧洲尘埃;但似乎索科洛夫永远都沉溺于语焉不详的自我陶醉,在专注于长镜头的连续时,叙事便成为了陪衬。

9分钟前
  • 四月特吕弗
  • 还行

#202305资料馆#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是为观众设置了门槛,如果不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很难理解其中与艺术无关的内容。一镜到底无可指摘,场面调度功底深厚,两位主演演技颇佳,构图画面美不胜收。总体来说还是佳作。

13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看毕找来导演介绍看了看,有评论为塔可夫斯基的继承人。幸好并不太一样,塔可夫斯基长镜头里的莽莽原野深林农舍发呆的人我是看不懂的.......索科洛夫的不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倒是很欣赏。

1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这种程度的艺术于我而言还是过于高雅了………200年的俄罗斯历史只是一片方舟

21分钟前
  • SKY
  • 较差

影片很好,我睡得很香。但单凭真•一镜到底而不是那些个什么玩意儿都出来吹一波的牛鬼蛇神,就值得给个四星。

23分钟前
  • 欧.尹
  • 推荐

俄国风情,长镜头美绝

24分钟前
  • 木偶
  • 还行

史上最长镜头,看来是一个噱头。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实在太美了,本来我还觉得这样的喃喃自语实在有点闷,但最后镜头走向大海,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悲伤和惆怅一下子涌上来,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就在这九十分钟里流动,被扔进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故事性,意义大于本身,真遗憾不能和你一起留在那份美丽中。

28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全球剪辑师协会2012年投票选出电影史上最糟糕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全票当选

33分钟前
  • 橙子
  • 还行

拍摄作业间隙看着片子不光头晕,还很焦虑……罗曼诺夫的孩子们消失于尽头,舞会结束,大厦已崩。啊!我不再想看这些过时的遗老遗少们的顾影自怜了……(p.s没看懂我觉得不是对俄国历史文化缺乏了解的问题,想法不错,串联得却很让我失望)

37分钟前
  • 又在看鸟啊白痴
  • 还行

看了三次才看完。。。

40分钟前
  • jiade
  • 较差

場面大格局小,一人視角二人說話。

41分钟前
  • Viow
  • 还行

一镜到底真的让人很困,特别是在不太了解俄罗斯历史的情况下。按我对片名的理解《俄罗斯方舟》大概是世界末日时,承载俄罗斯最好的艺术品,权贵人物,服务人员,以及尽可能保留俄罗斯历史文化的方舟。

44分钟前
  • Daisy
  • 还行

最后部分舞会拍的很华丽,捷杰耶夫还出来露了一手儿。

49分钟前
  • 脑震荡
  • 还行

不了解欧洲和俄罗斯历史的,千万别看!看了也只是看个长镜头。或许等我通读世界文明史后再来重观这部电影,那时候有可能会打一个四星?

54分钟前
  • 过去皆序章
  • 较差

一个长镜头到底, 上课看的实验电影。可惜没怎么看懂。

56分钟前
  • 付玲
  • 还行

像个游览指南,啥情节也没有

57分钟前
  • kingfish
  • 还行

非常喜欢,古典美,艺术美,油画,音乐,建筑,华服。最后20分钟舞会,奢华登场,华丽退场。俄罗斯电影。

58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上映20年后,俄罗斯与西方再次陷入剑拔弩张的边缘。即使孕育它的是同来自西方的文化,即使它捧出“欧洲最好的舞会”征服了黑衣人,但是,“永别了,欧洲!”它是一艘方舟,封存了最好的瑰宝,却也永远是那个西方榻侧令人不安的存在。它将永远漂泊。

60分钟前
  • KingofChimne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