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何许人也,“万里长城永不倒”啊,那时国人尚不知李小龙,只知霍元甲,徐小明就是“霍元甲”,“陈真”的导演。
乘着奥运的东风,李小龙回来了,徐小明也回来了,武术和爱国精神仍然是其作品的表现重点。
据说影片云集了十几位武术冠军,硬桥硬马的打斗,不过跟“叶问”比,观赏性还是差点。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插科打诨,一群年轻人为参加奥运努力奋斗。
也许是怕冲突不够,还穿插了踢馆,争产,恋爱的桥段,让剧情显得有些零碎。
女主角算是奥运痴了,牺牲那段挺感人的,就是张卫健那老脸实在是太不真诚了。
结局很和谐,我本以为战争会让年轻人的梦想破灭,谁知影片最后都没交代东北的事。
最后一个镜头很囧,MS是表现伟人的手法,一个大头蒙太奇了半个荧幕。
一个和谐的剧本加几场精彩的打戏,是我对这部影片的印象。
影片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谢苗的出演,这个昔日经常出演李连杰儿子的童星,俨然已是英俊潇洒少年郎了。
长的形似80年代张彻导演的内地动作片里的男星董志华,坚定刚毅神采飞扬,功夫底子也还在,好好培养,前途无量啊。
希望哪个有才的编导能设计让谢苗跟他“爹”李连杰在电影里再打一场,那必定是一个很不错的卖点,也算承前启后推新人了。
说点题外话,中国武术70多年前就是表演项目了,70多年后还是表演项目,这不怪人奥委会,怪我们自己。
你看看人韩国有跆拳道,日本有空手道、相扑,平时表演归表演,一到赛场上那可都是有严谨的对战竞技规则的。
再看看武术呢:现行的武术比赛都是套路比赛,打一套固定套路,然后评委主观打分,你说全世界懂武术的可不就是中国人,这运动员裁判员都让你做了,人还比什么。
还要刀枪剑戟南拳北腿各门各派都要来一块儿蛋糕,那你中国得多多少金牌啊,这不明抢嘛。
那对打吧,CCTV5的武林大会据说播的挺火的,各门各派打擂台,开场那架势到挺像模像样的,一对打,立马抱、绊、扯、摔一股儿脑的使了出来,哪还有什么门派,哪还有什么套路,哪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这跟摔跤又有什么区别。
那不按出圈的规则,按击倒的规则吧,又有诸多限制,走到了散打的路子上了。
没限制吧,咱们国家也不允许,打死人怎么办。
再说了,武术就真的像我们吹的那么牛B吗?
前几年不是有中国武术对泰拳的擂台赛嘛,中国武术好像赢了几届,那是自欺欺人,就不说为了金钱拼命的地下拳赛了,就是甄子丹所推崇的现在流行的MMA(Mixed Martial Arts)格斗大赛,中国武术能赢得了谁?
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崇尚武德,可在竞技场上,怎样分出输赢才是最重要的。
套路繁杂眼花缭乱,却缺乏实用性、竞技性,这是武术的致命伤,注定了只能是一个表演项目。
“我深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中国燃起世运圣火。
”当听到讲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到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看电影很感性,尤其是有共鸣的时候,很容易有代入感,仿佛他在台上讲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下面听,振奋,鼓舞,为之振臂欢呼,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所以眼睛湿润,所以热泪盈眶,所以在想,如果那个时代的人能看到今天奥运火炬的升起,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为影片所传达出的拳拳赤子之心动容,为张凤失去雁玲时的独白动情,当他点燃火柴的那一刻,心中装着他所爱的人的梦想,眼睛里满是希望,像不像一个很美丽的童话呢……然而当他转身,心爱之人却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对她说话,说要带她去世运会,要带她坐第一排,去看圣火,他会向她求婚,送她龙凤手镯……他看着心爱的人,很认真的说,仿佛要她记得这美丽的承诺,但却已经永远都没法实现了……如同我们曾经许下的那些承诺,那些再无法在一起的人,记忆里远去的年少的我们,都犹如沉入水中的千纸鹤,某一天想起的时候,美好,黯然落寞。
提起徐小明这个名字,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辈其实是怀有无上的崇敬的心情的。
想当年,在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大侠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当年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生人的孩童的“膜拜之作”,甚至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也几乎成为当年每一位孩童的必修之作,其流传度绝对不会低于如今的“90后”传唱周杰伦的程度。
之后,徐小明推出了《陈真》,同样也是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重要的是,他还在电影方面贡献很大,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推出的两部电影《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楼》同样也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几乎和之前的《少林寺》等电影一起,构成了大陆的第一波的武打片的高潮。
令人对徐小明导演尊敬的还有三点:一是他的电影里蕴含着极浓的爱国主义色彩,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鼓动感,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和《陈真》以及电影《海市蜃楼》里都体现的极为明显。
二是这位导演几乎就是一个全才,不仅能集编剧、导演、武打设计、演员于一身,甚至在演唱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三是他所导演的作品,在武打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大约是处于早期刘家良等人的“真功夫”和后期徐克等人的“舞蹈式打斗”的特点中间,既顾及了武术动作的力度,又顾及了动作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动作电影的自身的认识。
这一部《夺标》是他很久没有执导导筒后推出的一部全新作品,题材上有些讨巧的意思,以今年的奥运会热潮为卖点,遗憾的是在奥运会之后上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这部作品以中国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背景,描述了一群爱国的中国人为参加奥运会,克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历尽的种种艰辛,并最终成行的故事。
这部电影依靠的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些人物如李森等确有其人,应该说是一部非常好利用题材内容的一部电影。
可是电影看下来,最终还是失望大于希望。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编剧的混乱。
电影是以爱国为题材,是想要宣扬旧中国时期一些爱国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尊严而奋斗的故事,可是剧情的发展,却极度混乱,甚至一度上出现了与主题相背离的情形。
如剧中声称因中国代表团要在奥运会上进行武术表演,需要选拔人才,结果引来了江湖上的“比武大赛”,虽然把故事拖入了传统的“武林大会”的热闹的窠巢中去,貌似增加了影片的热闹程度,却使人对于以安勇为首的这些江湖人士的行径不敢恭维。
一部爱国的片子,最终却恰恰暴露了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的劣根性,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而且这一条线索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一个很重的地位,让人不知道是应该佩服当时国人的自尊,还是叹息于民众的内讧。
此外,影片为了补充内容,还另外生造了一个“侄子为夺家产谋害亲叔”的故事,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和影片的内容有何联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宣扬“国人皆支持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形下,缺乏一个明显的反面角色,因此创造出一个来,以增加电影剧情的冲突感,殊不知这种生拼硬凑的做法,却使得影片的内容显得过于乏味,甚至有些冗长沉闷。
这部片子最终达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作为一部娱乐电影,还是长了一些。
这部电影所出现的问题,其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演的想法过多造成的。
既要宣扬爱国情调,又要拍成好看的武打片;既要严肃的主题,又要用搞笑来调节气氛;既要是励志和爱国,又不忘爱情的存在;既要宣扬“除恶扬善”的主题,又要表达“没有战争,世界和平”的愿望……。
其实这些也不是说不能在一部电影里实现,不过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于最后的奥运精神的宣传有些感动,可是回顾到整部电影,却几乎是混乱一片。
具体到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好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真实存在、参加了当年奥运会的人物李森一出现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子,未经比赛便对雁翎心怀敌意,不知李森的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
此外,雁翎的死完全是为了煽情的需要,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变为了可能。
不说之前的“蒙眼跑步”纯属个人臆想,就连最终的“雁翎代替李森比赛“的情节也太过于虚假,谁不知道,顶替比赛时赛场的大忌?
这种弱智的情节,实在是多余。
至于演员的表演,难说精彩。
主角选择了张卫健,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演员一向有些华而不实,多年来也难有自己的代表作,除了低俗的搞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演技。
难道导演选择她,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搞笑手段,来缓和这部电影有些沉重的主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失败的。
剧中有多处张卫健搞笑言语的镜头,可惜没有一处显得自然,大部分都是刻意为之,与剧情和环境难以相符。
这实在是这部电影一大败笔。
至于电影的另一主演谢苗,已经全然没有了与李连杰合作《给爸爸的信》等作品里童星的色彩,虽然身手依然矫健,不过并不出众的成熟后的外形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所阻碍。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剧中饰演对手的于荣光和徐向东二位武术行家,这二位就是当年一起被徐小明导演挖掘出来的“新人”,如今早已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
这次二人是个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徐小明的合作,应该说是很精彩的,剧中几场两人的打斗戏,也是全剧最值得观赏的地方,二位都是真正的武术大师,在电影有比较直观的呈现。
电影号称“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倒也不是太言过其实,一方面说明了近些年来功夫片的没落,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影片汇集了全国15位武术冠军,为观众呈现了“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等多家武术流派的功夫精华,一招一式尽现真功夫本色。
看得出,徐小明在多年来仍然坚持自己的动作片观念:既要求美观,又不能过于花哨。
于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武打镜头在用慢镜处理后显得美感十足,而在实际的搏斗中又看得出力量十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达到二者的统一的。
我想,这也许是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吧。
这个可能是个应景的作品吧,正好是奥运会的年份。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勉强把一堆八杆子打不着的情节混合到了一块。
张卫健在里面的插科打诨有点烦,是个人都可以满篇讲出各种大道理。
也许是徐大导重出江湖练手的东西吧。
影片中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变得脉路过于繁复反而导致主题弱化!
不过关于徐向东挑起的比武大赛一节,我倒觉得未必徐向东说的就没有道理!
中国的武术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保守,武术固然有强身健体的一面,但武术的实用性被中国文化稀释的太过于花架子了。
徐向东饰演的人物与其说是中国人眼里窝里斗的代表,武林江湖中的搅屎棍,倒不如说是此人的技击意识过于西方化,我们知道国外大多武人都是以击倒对手为第一要义,为击倒对手而技击,虽然在文化境界上没有什么追求,却更易使人争强好胜催人奋进。
当然不是说我们讲武德不好,中国武术里的很多伤人技法如果由不讲武德的人动起手来一定会比老外的地下拳更血腥。
我们需要的是像李小龙那样真正的武术家!
既有武德,又兼具敢于争雄世界的雄心!
可惜的是我们只有一个李小龙。
而要论起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积淀,中国应该可以产生更多的李小龙。
强调武术在实战中积极对抗的意义也符合徐导之前拍《霍元甲》和《陈真》时透露出的武术精神!
那就是:你只有把前来挑衅的对手击倒在地,尊严才属于你自己!
否则你就只能任人践踏!
恍惚记得二十多年前流连忘返的录像厅里经常听到这首歌。
“但莫问此去那时还,分离难说短暂,若日后大家再见面,必回赠一双虎眼.....”那种气势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前几日参加了《夺标》的见面会,有位带着儿子去见徐小明的观众说,幼时和父亲一道守着电视看了徐小明自编自导自唱的《霍元甲》,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受益匪浅,这次有机会借影片见面会亲见徐小明先生,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终身受益。
精神抖擞的徐先生和这对有心的父子握了握手,脸上洋溢出激动的表情。
徐先生的骄阳电影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港产电影的继承和繁衍,不过由于行政事务缠身,多数时间出任监制一职。
今次《夺标》确实是耗费心机,换个角度亦可看作骄阳电影的投石问路。
作为“螳螂拳”的第六代传人,并亲自担任片中“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的指导一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绝对是久违的真正的武术功夫。
久违大银幕很久的张卫健,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将见面会的气氛掀到了另一个高潮。
大多数人都记得他电视荧幕里塑造的角色,插科打诨,搞笑蛮缠,是他一向的风格,之前很是担心,24格里他的表现会将电影引向另外一个歧途。
不过这样的担心还是很多余了。
纵观全局,Dicky很好的起到了电影中需要调剂平衡的幽默搞笑成分的作用。
甚至在高潮部分的煽情也处理得相当得体,让我们对张凤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谢苗则在徐小明的悉心指导下,将螳螂拳的诠释得有板有眼。
勾、搂、采、挂、刁、缠、长短兼备;劈、按、崩、扎、滑、截刚柔相济。
正所谓“只动腰,不走胯”,取其螳臂挡车之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将“夺标”一词于情于景都体现淋漓尽致。
幌腰抖臂,形於手指,恍如螳螂浮现气势非凡。
徐向东和于荣光的对战,着实让当年喜欢《木棉袈裟》的影迷期待了一番,虽然他们只是点到即止,但是却勾起了很多人重温他们年轻时风采的回忆。
片中徐向东扮演的角色入木三分,更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那种为求名扬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的真实写照。
而最后时刻的,也是性情中人的大彻大悟之后真情流露丝毫不掩饰不做着。
反观于荣光的中华武术会馆长倒是套话连篇,隐忍克制,倒也将某些有身份的武林人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不过不失。
听说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另外还有十五位武术冠军参与入境演出,鄙人眼拙,并不尽数认出。
那个太极道姑李辉都还是朋友在旁提点,才知道她的仙风道骨是真材实料。
无论是噱头也好,夺目也好,暂且不表。
我想表达的是该电影还是体现出徐小明欲将武术与功夫竞技很好的呈现在大屏幕前的一种尝试,无可厚非,这是彰显诚意的十足体现,这种尝试是否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呢?
因为说教,因为奥运献礼,《夺标》的题材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不伦不类,有甚者会觉得反胃。
那倒是反应过激了。
之前我也说这次是骄阳电影的投石了。
毕竟香港电影如今面临着一场很艰巨的转变,每个用心的导演都在努力求变,以求适应这个市场,而不至于让香港电影走向绝路。
陈可辛如是,徐克如是,徐小明亦如是。
如果硬要我挑一个刺儿,那就是夺标少了一首比较明显的主题歌。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徐小明先生就如此的激扬澎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夺标》还是让不少人感动了一番。
至少不是虚情假意。
一路看下来感觉是非常之用心。
将来还想在大银幕前看到如此精细的功夫电影,就看此次《夺标》的票房究竟有多好了。
借用当天见面会大家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高吼的一句话,算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感谢徐小明阔别大银幕十载后推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让人看完后很受鼓舞。
精彩的打斗场面,真实的动作场景,让观众都看的热血沸腾。
那些所谓的模仿某美国动画大片的流言实在是对中国武术的亵渎,一招一式的真功夫让所有人领略了中华武术的至高境界!
说影片是武打片,并不完全是,它不像成龙、李连杰那些动作片,充满着暴力、血腥,内容情节直白简单。
说它是喜剧片,也不是像周星驰那样的无厘头。
而是通过宣扬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精神的不懈追求,很好的将国粹武术与奥利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
使得整部影片有血有肉,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你技能领略动作功夫的精彩,又能感受电影优秀的内容情节。
同样要感谢这部影片的编剧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如此上佳剧本的影片了。
黑帮片、古装片、动作片、喜剧片等等,当我们身边充斥这些量产的商业片时;当我们每次满怀希望去欣赏那些所谓的“大片”,确看过后立马就忘记时;当我们已经逐渐忘记《错点鸳鸯》、《铁板烧》、《阮玲玉》那些远去的经典剧情片时,《夺标》又让我们回忆以前的那些感觉。
最后要说下的是张卫健的表演,张卫健对角色的创造和喜剧节奏的掌握是公认的,这两点在电影中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他把一个人物的成长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充满智慧的调侃的言语和看似不经意流露出的小动作奠定了他在喜剧界的地位。
他是一个喜剧演员,但当他在演悲情戏的时候,哪里又看得到一个喜剧演员的夸张的演绎方式?
他的悲伤是从眼底淡淡的溢出的,却深深地刻在观众的心上。
这样的悲喜转换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做得如此不留痕迹的,所以说,某人已经不需要转型了,他能在一部戏中就能使观众领略到不同的戏路,试问这样的演员还能如何转型?
不知从何时起,我察觉到了张卫健眼底那种忧伤,有时甚至在微笑的时候都会出现,深深浅浅,若有似无,也许是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他的人生如戏剧,他的戏更如一场又一场不同的人生,他的喜剧是有套路,他的套路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台词和锦上添花的肢体语言,这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
以前一直认为张卫健和周星驰一样的无厘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在走下坡路的周和一个在表演更加不断突破的张。
--By 白菜
想说什么,导演很做作。
张卫健还是小丑登不了大场面。
这部戏想宏大,但却流于表面。
对于中国功夫的描述也只是停留于枝节,远远让前辈李小龙失望,假如斯人还在世的话,定会忍不住对其两个摆拳……总之,片子很糙,情节没什么心意。
就是强加的新鲜元素也因为陈旧的年代而逊色不少。
功夫片不像,戏剧又太分裂。
唉 很没劲的片子非要找什么亮点的话,那就看看里面的些许功夫场面吧,据说是有无数冠军参加的。
问题是武术冠军不懂武术和表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早在8月就在各种媒体上了解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消息,从海报上看就是部功夫片,和奥运主题八竿子打不着啊,昨晚看过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在奥运结束后上映了,为的就是加那么一个累赘的“尾巴”。
这部主打爱国主义大旗宣扬奥运精神的“功夫片”还算好看,爱国心、武术魂、儿女情导演要表现的东西都能看到,徐小明导演的功夫动作品质还是有保证,演员演出也都挑不出毛病,张卫健成为影片幽默的主线,熟悉的眼神动作表情加惯用的配音,甚至有韦小宝的影子;谢苗表现的倒是真功夫,只是文戏表现略为拘谨;黄翠如这个主持人出生的新人对几场关键感情戏把握的也不错;吴天瑜的表现也算到位,只是有些地方表演过于夸张。
几位配角是另以亮点如张凤家的那位眼熟的大妈,让人看着就想笑,徐向东的真功夫宝刀未老,反派苏三皮的那口娘娘腔也有点搞笑。
另外十几位全国武术冠军的加盟恐怕只是为了表现武术效果吧,因为影片中高手云集的武林大赛的剧情完全多余和影片主题不搭,完全是为了展示武术硬加上去,这点也只是电影剧情混乱的一个表现而已。
影片主题是表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后,爱国青年振兴祖国奥运事业,努力训练各处筹款最后成功踏上奥运之旅的故事,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宣传这个主题,同时可能为了表现是功夫片吧硬生生将田径与武术扯到一起,一会田径一会又是武术一会又是奥运,主线非常混乱,所以从电影剧情来讲这部影片并不成功。
但不得不承认影片无论从立意到视觉效果再到幽默元素还是一部可以看看的“主旋律幽默功夫片”,只能这么说,因为至少我在电影院睁大眼睛从头看到尾,至少有几处让我开心一笑,至少影片结尾出雁翎的去世和张凤的伤感还多少让我有些感动,只是结尾处的鸟巢水立方真有点雷人。
最后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最眩晕:画面由派对转到张凤家的全城扫描,真是把握转晕了最震撼:不是电影中的剧情哦,影片开始前的那个广告把我震到了最雷人:最后居然出现了“08奥运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取得51枚金牌”等等的字样,加上鸟巢水立方真是雷啊 最爆笑:不是张卫健哦,而是那个大妈把孩子塞到肚子里一转身说自己怀孕那段最热闹:众人卖艺筹款那段真的比过年还热闹拍的最感人:雁翎闭眼一刻,泥人手中“火炬”熄灭,张凤痛哭,还有点感人的如果你闲的无聊,又没有其他好电影可看,那就花钱看看这部吧,仅此而已!
明明是要借著奧運會來加分的,可惜被演繹成了一部老套的港產電影。
張衛健的風格尤其沒有什么變化,比想象的差。
其實主題還是不錯的,如果編劇再好點,有演頭。
动作真的很精彩!!!
武术,动作真的很不错,很到位。其他就。。。女主角还好
武戏不错 情节混乱 满搞笑的 意外竟然还碰上了个见面会 见到了所有主演 哈哈
这年头居然开始借着奥运会的名义进行恶搞了。
不错,在电影院笑爽了,要是主旋律都这么拍还是可以的
挺无聊饿~
这孩子长大了
非常正派的电影,这种风格已经很少了(当然,张卫健永远搞笑)。
电影频道看的·····吴天瑜不错哎
亚瑟影城 2012.8.17 19:43 谢苗怎么长成这样了? 5*1
打得还凑活,谢苗长劣了
一定要看粤语版的哦!
打戏爽就行
小学看这部武打电影觉得很不错哦
和预想的一样糟烂
把小孩传花鼓一样传到反派手里也是很迷。传达一种中国体育精神也是蛮不错的,但不顾身体而为名牺牲是不值得的,也是不提倡的。
三点七分~
没有剧情就好了...
——“筹款有什么难,我随便走几圈一天也能筹个十块八块了,一年也三千多呢”。——“那三十万你岂不是要筹个六七十年,不然你直接参加2008年世运会吧。”
虽然不是大制作,但动作设计很出彩呀,为什么分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