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集,99楼小黑人。
致我们童真想象力的无限浪漫幻想。
现实部分,小不点又皮又可爱,哥哥的爱,玩伴的支持,好多场景看得想哭。
奇幻部分,小孩的只属于自己的幻想世界,非常出彩。
第三集,水晶球。
青春期的敏感多变小心思,稍纵即逝的友情爱情。
阿派啊,不仅不惹人厌反而让人同情怜爱。
第四集,石狮子。
导演野心初露,梦游的傻阿盖与大小配的笑刊掩盖不了戒严(?
)的恐惧氛围。
阿盖拍爸妈那段简直惊悚。
第五集,文鸟。
阿派抱佩佩那里心碎一地,泪崩。
第六集,影子。
诺里的秘密,无奈的无奈。
第九集,金鱼。
美丽又残忍,孩童受伤的自我保护与互相依靠,有强烈共情,哭得好大声,停不下来,后劲还大,抓心挠肺。
开始的没人要和第一集呼应开始铺垫。
痛了就冰起来,冰到麻就不痛了。
不要听不要看,金鱼泡泡就不会破。
阿胜,你的鸡蛋要全熟还是半熟?
(没记错的话是前面诺里的话吧)特丽莎的暗写,阳光在水瓶里跳跃成金鱼,街上的光影配合音效仿佛泡泡实体,大海上升,都是最爱。
第十集,超时空手表。
起点是小不点,落点也是小不点。
小不点终于还是去了99楼,残酷又真实,没有回头路,小孩被迫要去永久告别,哈破赖哈破赖,再次泪奔。
最后的奇迹却又极致温柔,点题消失就是存在,向前走让过去消失,过去才真的存在。
魔幻现实主义终究还是要落在“现实”两个字上,剧中的魔术师是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巧妙的在想象和现实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又克制的保持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让我们看到改变命运的,终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自身的性格,欲望,还有无可躲避的时代。
台北的中华商场,是无数卑微人物的聚集地,也是时代的烙印最深的地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人生的舞台很短,一眨眼就演完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天桥上的魔术师》,也许是今年以来对岸声势、阵仗最为浩大的剧集。
不过在内地,它却几乎没有什么讨论的声量。
就个人对前六集的观感,可以下的判断是:你可以错过去年金马奖的任何一部台片,却不能错过这部台剧。
剧集改编自吴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说集,以他小时候成长的八十年代台北西门町中华商场为背景。
小说将众多人物的成年追溯视角视作起点,“移步换景”式地拉扯出他们曾经的记忆。
转换视角间,是真真假假的诉说、虚构与现实的分野,从而轻巧地带出时间流逝之感。
此书在台湾的文学界本就引发过诸多的讨论,又在《血观音》、《女朋友,男朋友》的导演杨雅喆的执导下,斥巨资耗时五年改编。
其一经开播,自然能在台湾影引发巨大关注。
简单总结,《天桥上的魔术师》中的每个短篇都会换一种样貌,吴明益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才能统摄起书中冗杂分立的多种小说类型。
无论是梦幻细碎的都市怪谈“外包装”,还是这些断裂分散、以一个个“记忆体”呈现的故事,亦或者是其中影影绰绰的隐喻……它们的影像化难度都很高,更难以被剧集这种方式所结构。
看完小说,我更要惊呼的,是杨雅喆的改编之妙。
相对而言,剧集非常注重类型化与结构上的“移花接木”,呈现出的是一个主支线分明,如一幅散点展开又能相互咬合的拼图。
开篇两集,故事从孩童视角出发,对商场中的几个主要家庭与魔术师的整体形象进行铺陈。
在台湾庶民剧的外壳之下,魔术师的介入,轻松打破了整体风格的界定。
传说中,在99楼,人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失去的最爱的东西。
在那里,一切曾经消失的东西都会回来。
掌握上楼途径的,就是由庄凯勋饰演的魔术师。
这位魔术师的形象,在每个角色的眼中都不尽相同。
他能猜测人的内心、预知未来,甚至将现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他像是流浪汉,又有点像死神,或者是心灵读测者。
但无论他是谁,他总是能改变人的一个生活瞬间,将角色引向命运的岔路口。
而从第三集“水晶球”开始,杨雅喆则显示了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一面(毕竟是拍《血观音》、《女朋友,男朋友》的导演)。
剧集犀利地揭开戒严时代的恐怖与伤痛,是如何持续地影响着每个人;同时又将解禁开放后,那种“由冷到热”的动荡感与压迫感倾泻而出。
不由感慨,片头罗大佑的一曲《之乎者也》,配以台湾的新闻老照片,其中的寓意,就是将民众的沉默与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片虚无,给刻画出来。
第三集中的两个奇幻之物,分别是猫妖与水晶球。
前者是寄居在唐先生西装店天花板的猫,能听懂人话,更能召集群猫,幻为男性的形态。
后者是魔术师卖给锁匠家的大儿子阿派的宝贝,转到某个角度,就能看到人心中的“至尊元”。
这两件奇物都与这一集的主角阿派息息相关。
他陷入进了一场三角恋,与衣店的实习生阿猴共同追求眼镜店家的女儿,却在追求失败后逐渐发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实际上是阿猴。
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来阿派的心里住着的也是一只猫。
一个人要如何定义“喜欢的原因”?
在杨雅喆这里,答案是:“不单是那个人,还包括了与对方相处的时间以及场域的氛围。
很多人在青少年时会有个要好的朋友,那个人让他心动过,可是除此之外,他这辈子可能不会再遇到同性有那样的感觉。
我不觉得剧情应该被写成同性恋,我觉得它应该更模糊。
”
也就是说,杨雅喆并没有以同志题材先行切入处理,同理于第六集中鞋店家庭的哥哥Nori的女装倾向。
魔术师给了他一盒心愿火柴,有些像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火柴里,Nori能看到自己渴求的人生,那绝不是自己每天都要在人前伪装成“直男学霸”。
阿派与Nori在性取向上的不固定,随着他们人生的改变而产生波动。
而这两个男生引出的,则是当时社会压迫下,性取向固定者所遭遇的矛盾与纠葛,也就是另外两个被留白的“幕后故事”——袁富华饰演的西装定制店老板唐先生,猫妖即是他对男生情欲的投射。
守着商场中唯一需要推门方可进入的店面,也说明了这个角色日常向他人封闭心门的状态。
被大家发现怀有女装倾向的小八,他的身份是无法结婚的迁台老兵的养子。
岁数可以当他爷爷的老兵都可以接受他的倾向,但他却被一群不谙世事的年轻人霸凌致死。
这种隐匿自我所带来的窒息感,在第四、五两集中迎来了更高潮。
第四集“石狮子”,在开篇就以荒腔走板的儿童舞台剧形式,暗示这集将涉及戒严末期白色恐怖的留存。
当时,有关人等通过搜查、禁止自由书籍,并派驻监察队对商场进行监视,对违规者予以制裁。
阿派的弟弟阿盖,被锁匠爸爸送了一把“神奇钥匙”,而这钥匙竟在自己的恶作剧下,可以打开庙门口石狮子的内部。
这让阿盖可以躲进它的身体中,暗中监视商场的各个角落。
也就是在监视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监察者正在监视私下印制进步刊物的书店一家。
会移动、监视人的石狮子,实则是阿盖自己的梦游幻症。
现实揭晓之时,也是监察队的迫害与书店一家人的倾覆之时。
一场大火夺走了书店一家四口中三口人的性命,唯一幸存的女孩佩佩,还要独自面对无法走出的阴影和监察队的持续监视。
“生老病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取自《金刚经》的这句话,也即是剧中“时间”的替代密语,成了治愈在高高悬置的时代恐怖中留下来的人的“药引”。
越往后看《天桥上的魔术师》,越会发现这部剧集与小说的核心,在于“消失”。
消失的物,消失的人,消失的情感与记忆。
因为消失,才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反观中华商场,它实际上一体两面,同为“记忆模型”与“田野现场”。
这座即将消失的商场,看似是所有故事发生的背景舞台,是魔幻发生的特殊地域;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幕后对象,因为它本身也是台北的缩影,更进一步说,它其实成为的是“台湾之于世界”的隐喻。
正如小说开篇所引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语:“我真正想当的是魔术师,但我变魔术的时候会很紧张,只好避难于文学的孤独中。
”换言之,许多无法明说的情感和记忆,作者将用“文字的魔术”把消失的过往给“变回来”。
因此,《天桥上的魔术师》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复刻这种末代商场情怀的“怀旧小说”。
它是通过集结这一个个似幻似真的年代故事,见证台湾自戒严时期之后,社会整体的遗存与变迁过程。
这个过程中,虚幻的魔术达成了对现实的隐喻,而可爱又残酷的叙述质感,则勾连起故事与记忆之间的鸿沟。
小说对时代背景中高悬的恐怖给予适当的留白,也并不对具体的社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而与之不同的是,创造一个时代暮色下,更显残酷的“梦游世界”,是杨雅喆的野心。
当时,社会看似即将翻开新篇章,但这种过往遗留的毒害与面向未来的希冀,仍旧持续地对抗着,隐秘在日常生活里,令人感到“忽冷忽热”。
当梦游将醒,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这个世界仍是如此冷酷,容不下多元与真实的声音。
现在台湾的发声环境虽已截然不同,但那个残酷时代的影响却从未消失。
“消失”的另一层面,则在于故事、记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吴明益把自己写作的秘密,藏在了这部短篇集的最后几段话中:“故事并不全然是记忆,记忆比较像是易碎品或某种该被依恋的东西,但故事不是。
故事是黏土,是从记忆不在的地方长出来的。
故事听完一个就该换下一个,故事会决定说故事的人该怎么说它们……只有记忆联合了失忆的部分,变身为故事才值得一说。
”魔术师真的存在吗?
如果仔细阅读过原著,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同时存在与消失。
所谓的“魔术师”,就是每个人对于逝去往事的记忆。
我们都会长大,渐渐遗忘自己小时候为之激动的一个个“魔法时刻”。
但是,那些在幻想中产生的幻象,它们并没有在我们的身体里消失。
在一篇文中,杨雅喆聊了一个很有趣的改编历程:编剧团队在改编原著的过程中,书写了非常多全新的细节与桥段,渐渐地,又把这些当做是原著里本来就有的内容。
而这其实是反复阅读原著从而产生的幻觉。
“一如小说里面长大的童年伙伴聊着往事,却总是无法拼凑成同一个故事。
原来记忆会随着时间过去,产生不同版本的‘真实’……发酵出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八十年代台湾众生相’。
那时我忽然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魔术师,因为感动,所以执着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实的。
”这种虚实相间的创作历程,启发杨雅喆将整部作品的核心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那个当年商场孩子们幻想出来的九十九楼,消失的、欲望的东西都在那里。
消失的人和事随时可以存取,即便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也可以因此交换生命经验而发生共感。
”
也许,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时代暮色里,发觉一些模糊的身影。
他们与自己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或是恰巧就存在于我们记忆的角落中。
疑幻似真。
“也许,我们真的活在一个梦游的世界。
”
#天桥上的魔术师#看完了 很有意思的劇 本以為這個劇像吳念真的『這些人 那些事』一樣講的是各種職業的小人物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 然而卻討論了很多深層次的東西 比如價值觀 友情 思念 還有死亡 故事很隱晦 有的故事講了好幾遍 每次都補充了更多的細節 結局是什麼沒有明說 有些人突然消失了 最後也不知道去了哪裡 是否會回來 一如人生的各種無常 每一集都帶給我很多感想 這種劇集的存在就讓我想起吳清源橫掃日本棋壇打的所有棋士降級 我有衝動把最近看的其他片子全都減一顆星比較印象深的是第四五集 出現了蓋世太保的身影 並直接導致大珮的爸媽以及雙胞胎妹妹小珮葬身火海 大珮被各種人冷眼以待甚至謾罵 稱之為匪諜的孩子 這兩集相當沈重 當女老師居高臨下的問大珮爸爸是不是當年參加過讀書會時 我不禁想起了去年那個台灣恐怖電影 他的故事背景是真實的 當年確實很多參加讀書會的老師學生被殺 他們讀的書在現在看來是些很普世價值的書 在當時卻不行 女老師在課堂上斥責大珮裝神弄鬼 拿著藤條一次次甩在她的身上 甚至吼她為什麼不去檢舉自己的爸媽 這種垃圾老師真是絕了 一個小學生哪裡知道這其中的對與錯善與惡 就算大珮如此有覺悟 她就應該那麼做嗎 如她痛哭流涕著反問女老師所說的 老師你會檢舉自己的爸媽嗎這個劇很細膩 很多小孩所思所想確實是這麼大的小孩考慮的重點 比如大珮在事故後一直沈默不語 阿蓋的媽媽讓他陪大珮出去走走 本來是大珮小珮好朋友的阿蓋卻毫無擔當的說 我才不要去 外面的人講東講西的
沒想到第十集致敬了一把侯孝賢 小不點終於如願以償去了99樓 從現實世界消失了 他被困在了『戀戀風塵』里阿遠和阿雲丟摩托車的那條街道上 阿蓋說電影中男女主角買皮鞋的店就是小不點的家 這說法也太蓋了 我想著如果原版電影裡就有這麼個路人小孩就有意思了 特意翻看了一下原版電影 果然 那個街道怎麼可能有個小孩
E04爸爸:钥匙和锁头是有感情的,有时候膜磨不能磨过头,磨过头它们就不记得以前在一起是什么样子了。
阿蓋:可是,说不定是这把钥匙太生,磨一磨就可以打开那个锁啦。
爸爸:有的钥匙跟锁头太生疏了,多开几次就可以了。
不过像你手上的钥匙,跟这个锁头原本就不是一对的,打不开就是打不开。
阿蓋:那我这把钥匙的锁在哪里呢?
爸爸:我也不知道,不过也许你会找到它的锁。
魔术师:小朋友,你要记得哦,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把钥匙都只能开锁,有的时候,开的是人的心。
柴爸爸:天空为什么只有一种蓝?
草地为什么只有一种绿?
夕阳没有禁云朵游行南方出生的焰火不曾勒令北方沸腾的锅炉闷声枪支却在五千年的暗夜响起众神制作出一张没有梦的床拔去羽翼飞鸟才有返家的归期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E05大佩:我要变成一棵树,在这里等你回来。
总有一天,你会等到那一朵离开了很久很久的云,又回到自己的头顶上来。
E06你啊你,多么耀眼夺目。
E07妈,他很乖,也很漂亮,你喜欢吗?
E10我想要把不见的宝物通通都带回家。
但是魔术师跟我说,那些消失的东西必须留在99楼,否则他们就并不真实存在了。
因为它不见了,你才会记得,它曾经是你的,原来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五星推薦!
劇集講的是老舊百貨商場樓裏的人間煙火,每家住戶都有或多或少奇怪的執念,就是他們的日常譜寫了這一篇篇關於99樓的傳說。
一樣東西不見,你才會記得他曾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小朋友們的演技也太棒了吧!
喜怒哀樂都表現的非常好,完全不輸前輩演員。
特別是小不點,金鐘最佳新人值得!
最喜歡第六/七集里Nori的深櫃故事,在旁人眼中品學兼優的他其實內心有著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他羞恥于向別人傾訴,因為這個社會的偏見讓他害怕,所以他只能關上心門一味地逃避,這種掙扎和迷惘作為同類的我真的感同身受。
而家人的不認同是最後一條致命的導火索,我們多麼希望能得到最親近之人的理解啊,離開是最沒有選擇的選擇。
片中的媽媽從最初的難以置信到心死,然後慢慢的去學會接受這個事實,在找尋兒子的途中經過一個道場,裏面是各種看似妖魔鬼怪的形象,這都是世人眼中所被污名化的身份。
“有老二了不起啊?
有老二講話就能大聲啊?
”最後她發出了作為母親的怒吼,她終於明白不論兒子變成什麼樣,都是她最寶貝的存在。
片尾觀音形象的Nori在鋼管上旋轉的畫面真的太美了,這兩集憑藉出色的自我身份探討可以在華語劇裏封神了。
觀音本沒有性別,是男是女都只是為了方便普渡眾人而已。
華語劇還是灣灣走在前頭,二十世紀初的偶像劇讓所有人都患上台劇熱,本以為台劇走向沒落,但是近幾年的與惡,想見你,魔術師還是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社會的進步其實需要靠的是把不足之處拿出來討論,敢於直面自己的傷口和人生才會有新的篇章。
而陸劇反而因為審查的問題越來越退步,真的可惜啊。
经历多年的筹备,根据著名华人作家吴明益的代表作《天桥上的魔术师》而改编的电视剧,终于得以在今年跟观众们正式见面。
自二月开播,到三月落幕,赢得不少影迷的追捧,最终在豆瓣上定格为8.6分。
但论质量,哪怕上9分也不为过。
最初,这部小说也有拟拍成电影的打算,但考虑到改编的体量以及吴明益个人的意见,最终还是以10集电视剧的形式呈现。
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由台湾导演杨雅喆编剧兼执导。
他曾凭借《囧男孩》和《女朋友,男朋友》立足影坛,后又以《血观音》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从而被更多内地观众所熟识。
而此次则是他阔别十余年后再次拍摄电视剧集,足见这位原著铁粉对这个故事的重视。
2012《女朋友,男朋友》
2017《血观音》对于《天桥上的魔术师》的影视化,吴明益本人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评价其为“试图抓住原著精神的全新的故事”。
虽然该剧在为期一个月的播出期并没有引起轰动性讨论,但凭借极高的改编完成度、深邃的主题和艺术价值,已然足以跻身本年度最优秀的华语剧集之列,值得被更多的观众发现。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商场里几个商户家庭之间的一系列既充满魔幻又现实伤感的故事。
西门町天桥上突然到访的神秘魔术师依次见证了这些故事的发生,但他从来不会主动去干预他人的生活和意愿,只负责实现那些想要去到传说中的“九十九楼”的人的愿望。
故事中的“九十九楼”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没有人可以做出解答,因为留在那里的人与物再也无法回来。
消失的东西必须留在九十九楼,否则它们就不再真实存在了。
这正如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悲伤感悟:那些消失之物,只有在真正消失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它曾经的存在,也才会去缅怀它曾经带给你的美好时刻。
在我看来,剧中的“九十九楼”,其实是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的归宿,是惨遭社会歧视和迫害的性少数者的归宿,也是无法逃出自己生命困局的所有人的归宿。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主题表达上,该剧《天桥上的魔术师》都与去年亚马逊出品的口碑不俗的科幻剧集《环形物语》接近,两者均以一种隐秘的视角讲述了人类各有不同的生命困局。
2020《环形物语》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这句台词无疑是整部剧的切入点。
整部剧正是以这句台词为起始,从而引出一个个断舍离的故事。
有恋人之间的断舍离,也有亲人之间的断舍离;有个体与其所爱之物的断舍离,也有个体与过去的自己的断舍离。
虽然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隐喻,但导演杨雅喆拒绝了折中的更通俗化的改编;而是让剧集继续以延续原著精神的面目展开,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埋在那些无法回头的去往九十九楼的“消失”当中。
而整部剧所关照的“消失”,远远不只是去往九十九楼的那些处于社会弱势的、不快乐的人。
用心体会的话我们会发现,“消失”的还有被时代抛下的事物。
剧中的中华商场,即是销声匿迹之物的代表,甚至可以说它是整部剧的真正主角。
这座在上世纪60年代落成、于90年代被拆除的商场,曾经是台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有综合商场,是集聚着几代台北人重要记忆的地标建筑。
即便是已经消失近三十年的今时今日,它仍然被许多人所铭记。
吴明益便是众多铭记者中的一员;某种程度上,《天桥上的魔术师》便是他写给这座消失的商场的情书。
吴明益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对中华商场的印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不堪的时代终将被清算尽管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的主体仍是关于不同个体的生命困局,但剧中每个角色的生活似乎都在无形中被台湾长达几十载的白色恐怖所笼罩。
这是剧中一条被低调处理的线索。
如果说《天桥上的魔术师》对戒严时期的侧面反映,在大多数单集中只是以学校教育的恐怖面向、大人们聊天过程中的突然中断,以及隐藏在人群中既突兀又神秘的人物来加以暗示,而在颇具黑色童话气质的单集EP4中,这份批判则不再掩饰。
这集中,从开篇课堂上学生们大声朗读的课文,到中华商场内各商户之间秘而不宣地传印不可告人的书籍,直到最终的那场使人丧命的火灾,将戒严时期的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新电影时期,我们姑且还能看到年轻激进的创作者们对政治说不;而如今,真正呈现和反思灰色黯淡的戒严时期的影视作品却并不多见。
尤其是长期被言情剧霸占的台剧市场上,这种表达几乎是被架空的。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之所以大胆保留这层表达,与亲历过这段岁月的吴明益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是其身为艺术家的责任。
对这段历史的反映,即是对剧中“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的呼应和践行:美好的回忆会被人们记住,不堪的时代也终将被后世清算。
台剧史上的一次壮举投资高达上亿新台币来制作电视剧集,这在以往观众辐射面狭窄、粗制滥造的肥皂剧占有率居高的台剧市场上,几乎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情。
但随着近几年《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等一批剧集的热播对台剧市场造成的刺激,以及Netflix、爱奇艺、腾讯等外来平台的竞争,这种不可能被《天桥上的魔术师》实现了。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以高达两亿新台币投资,一举创下台剧预算的历年之最。
两亿台币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去年台湾本土的电影票房冠军《孤味》也仅拿下1.9亿台币。
2020《孤味》将如此高昂的资金用在制作《天桥上的魔术师》这样一部题材小众、且仅有10集的小体量电视剧上,足见投资方的魄力,也侧面说明了台剧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如导演杨雅喆所认为的那样,这个记录恐怕很快便会被其他台剧打破。
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中不仅有大量非常烧钱的CG特效处理,而且为了尽可能地求真,剧组光是为了重现消失的中华商场全貌,就花费了8000万预算来搭实景。
美术组对中华商场里各色各样的几十家商铺的考古和设计也均做足了功夫。
以至于因为场景复原得过于有模有样,不少曾经经历过中华商场繁盛时代的中老年民众,甚至不惜以假扮成群演的方式前来此地凭吊。
而为了节省开支,整部剧并没有任何大牌演员坐镇,甚至主演中的一部分还是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新人。
由于拍摄的是以80年代为背景的戏,演员在正式进组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文化培训,以熟悉那个年代的氛围。
杨雅喆导演对演员素质的要求极高,再高难度的表演都需要演员们亲自上阵,哪怕只有一两个镜头。
生性内向的儿童演员去放声叫卖商品,青年男演员因角色需要而苦练穿高跟鞋跳钢管舞,类似的情况在拍摄中比比皆是。
两亿台币的耗资、长达一年多的前期工作和长达三个月的拍摄,虽然未能使本剧成为爆款,但在剧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时刻是值得的,这也是必将载入台湾电视剧史的一次壮举。
即便观众们看不到工作人员在幕后的努力,但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必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细腻和美妙,并被其中真实质感的人物所打动,被属于八十年代记忆中的中华商场的怀旧气息所感染。
该剧已于上月底正式剧终,感兴趣的影迷不妨趁着热度尚未完全消褪的当下,好好看一看这部优秀的华语电视剧,哪怕是冲着两亿台币的创纪录投资,或是吴明益和杨雅喆的名头。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一个离开的人都以一种童话一样的方式消失,似假似真,如梦如幻。
用隐喻的方式做结局,一面是死亡,一面是逃离。
前者太残忍了,还是相信后者。
不管现实如何,他们都去了同一个地方——99楼,传说中中华商场的99楼其实是一个用来存放记忆和想念的地方,所有消失的人和事物,都被封存在那里。
魔术师说,世界上最厉害的魔术,是把人的烦恼藏起来,把已经消失的东西变回来,但事实上魔术师也改变不了消失的现实。
虽然他可以有上帝视角知道每一个人隐秘的故事和悲伤,也可以干预,但他的存在更像是所有人寻找到的一个精神出口,或许并不是真的存在。
但魔术师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救赎,他可以了解你的伤痛,洞察你的心事,给一个精神上的安慰。
这部剧用魔幻的方式消弭掉一些残酷与伤痛,不管你遭遇了什么样的伤痛,失去了哪些东西,告别了哪个人,都像是一场梦被封存在99楼,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已经消失的就让他消失吧,有时候存在反而更痛苦。
需要一些观看门槛,前两集节奏比较慢,可能会劝退一些人,不过一旦看进去就会被它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吸引。
关于魔术师的身份,忘了是在哪里看过一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说魔术师的时间是倒着走的,别人正在经历的事他已经知道结果了。
佐证是剧中魔术师的造型每集都有变化,前两集有点颓废中年的感觉,头发也是毛毛躁躁的,第九集头发明显更柔顺,状态也精神了许多,到第十集直接成了短发,性格也变得幽默健谈。
或许还有一个解读是魔术师象征着生活的真相,随着孩子们慢慢的长大越来越能认清生活的真面目,魔术师的面貌也就越来越明朗了,这种解读倾向于不把魔术师解释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意象。
如果说我认为这部剧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好的话我觉得是结尾,照前几集铺垫出来的发挥空间结的有点保守了。
个人观点停在影像中的世界下雨,再加上魔术师的神秘一笑就可以了,这样会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小不点到底是回到现实世界还是留在了胶片中,小不点有没有在99楼见到哥哥等等。
按现有的结局消失的人事物消失了,只有小不点回来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不过转念一想其他人都是有想要追求的东西,经过理性思考后才去的99楼,只有小不点是因为被父母忽视所以赌气去的,最后让他回来算是happy ending。
让我想起《务虚笔记》中的一段话: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天天把想挂在嘴边的人在我看来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在渴望爱。
这句话好像还能解释为什么小不点的99楼是影片,他在被忽视后是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的(仅代表个人看法)。
总结一下就是结局肯定谈不上烂尾,但个人认为还可以更好。
刚刚完结、反响热烈的公视优秀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改编自吴明益的同名小说集。
剧集在原著的精神主旨基础上,将以中华商场为舞台的人生故事做了更多的连结和补充,尤其八零年代这个从保守到开发的时代背景的加深,穿越时空,沟通记忆,用历史与现实的重量扩展了原著中偏私人的情绪,展现一幅更通俗化的时代影像画卷。
故事依然以个体为主体,但“家庭”也被着重强调。
组成中华商场的一个个商铺,也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家庭。
它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记忆,突显了也包容着各种冲突,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当然,时代和家庭是扩充,也是束缚。
通俗化或许能带来更多共鸣,但也削弱了艺术化的特色与美感。
用导演杨雅喆的话来说,就是戏剧的做法必须直白、粗暴一些。
1九十九楼这第一集大概就是全剧最“无聊”的一集了。
它算是个基础,是个引子。
它要先大略地介绍出整个中华市场的格局、组成,介绍各组人物出场,展现一种日常生活,还没有轮到大事件登场。
除了背景和人物,另外需要带出的就是将贯穿全剧的“九十九楼”。
它是中华市场的传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其实在表述上更趋近于一个概念。
本集一开场,是哥哥Nori在弟弟小不点手臂上画手表——一个“超时空手表”。
这个画的手表,不仅有兄弟间的情感羁绊,更是对“九十九楼”的一个补充解释。
“九十九楼”跟手表一样,不是真的又是真的,是“超时空”的。
它的神秘,比起害怕,更让人好奇。
它总是和那些缘由不同但都从现实世界离开、消失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尽管大家都没见过,但都愿意相信,重生和重逢将在那里发生。
“九十九楼”的“人口”是大楼里的公共厕所,是晚上让小孩子害怕,却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当你的渴望(恐惧)超越恐惧时,或许就能找到“九十九楼”。
它是庇护所,是桃花源,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天堂”。
在本集的结尾,小不点在厕所大便的时候,看到了斑马。
在剧中斑马和魔术师似乎是一体的,这跟原著中的表述是很不同的。
原著中,“我”是在厕所外看到斑马和魔术师从厕所里走出来,仿佛来自于另一个时空。
在原著中,魔术师基本还是“人”,而到了剧中他则成了“神”。
按扮演魔术师的庄凯勋的说法,魔术师是来到人世的“男相菩萨”。
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会有不同的面相和态度,从不同角度去教度世人。
出现在最后这个奇幻场景中的两人——小不点和魔术师——将是下一集的主角。
2小黑人在厕所的相遇,显然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小不点对魔术师已满是敬畏。
小不点不仅拒吃金线鲢,对魔术师的魔术当然更是深信不疑。
魔术师在表演小黑人魔术时,用了一点好像催眠的手法。
这好像有点多此一举,但显然是编导有意为之的,关联的是在小不点故事之外的另一层展开。
小不点为了学小黑人魔术,竟引起了一股魔术热潮。
到天桥群舞的时候,历史片段的插入,编导的用意就一目了然了。
在一个虚幻的愿望下,集体被催眠,集体在狂欢。
个人觉得这个展开有点故意,有点别扭,编导利用了“魔术师”的身份,做了额外的连结。
再回到小不点身上,小黑人的得失象征着小不点本身的境遇。
小不点失去的,能找的回来吗,在本集中还没有答案。
本集最后,小不点跟着魔术师上了天台,但被邻居也是死党阿盖的哥哥阿派找到带了回去。
天台上挂满了挽联,俨然也是一个异世界。
3水晶球水晶球是魔术师的另一个法宝,可以透过皮囊看到人的“至尊元”。
果然,魔术师是神佛了。
本集的主角是阿派,他有两个死党,一个发小。
一个死党和发小相爱了,而阿派自己有点搞不清自己喜欢的究竟是发小还是死党。
本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
自发的、模糊不清的暧昧情感是迷人的、有趣的、遗憾的,而扮演阿派的朱轩洋也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比其他几个同龄角色都好),为这一集加分不少。
为阿派做注解的另一个重要场景就是西服店了(西服本身也是)。
在西服店里的暗示、表现非常多。
西服店是一个区别于外界的一个小世界,不管是尝试还是拒绝,有时候情绪有点过火也是情有可原的。
阿派和伙伴们的成长除了爱情的烦恼,还有现实的压力。
本集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个性憨厚、单纯,远离家乡在商场制服店打工的原住民阿猴。
阿猴没文化,常被人欺负,刚享受爱情时却接到了兵单。
阿猴的遭遇,要表现的当然就是那时候原住民的生存状态,原住民备受歧视,又被利用,活得相当辛苦。
4石狮子石狮子,风吹雨打,坐看历史。
石狮子,也是神兽,有着自己的职责。
本集是在历史反思方面最投入的一集。
以小学生和大人类似行为作比照互动,并通过阿盖之眼,表现大小佩家发生的不幸。
小不点、阿盖和大小佩姐妹一起制作讽刺漫画“笑刊”,开常凯申的玩笑,在同学中卖得不错,只是手作效率太低,便想用佩爸的油印机来印刷。
由此展开佩家书店的概况,以及佩爸的工作。
(佩家其实姓柴)佩爸是一个持自由思想的书店老板,他的身份和特色除了平常表现,在老师家访时也有特别的暗示(按编剧设定是曾就读于西南联大)。
由小孩的兴趣连到大人的志向,过渡还不错,但内容却有些繁复失真,用力过大。
小孩有些太过聪明,大人则有些太明目张胆,不如只保留小孩的行为,以此来暗示大人在做什么,大人部分则保留外部反应(特务)和最后结果就好。
含蓄的表达有时力量反而更大。
另外,阿盖的钥匙、大小佩的无字签,都是于人物有特殊意义和象征的物品,和“至尊元”一起为人物注解。
阿盖的话,大概石狮子是“看”,钥匙是“解”,解的是人的心锁。
5文鸟本集延续上一集的内容,讲述佩家唯一幸存者大佩的故事。
文鸟是大小佩的至尊元。
文鸟象征的就是生命。
本集在大佩身上设置了一个有些复杂的身份“结”。
小佩为救大佩而亡,活下来的大佩却被别人当作小佩,大佩因为愧疚与悲伤无法去纠正别人,只好不再说话。
大佩必须正视小佩的死亡,才能让自己重新活过来,让生死和情感都不被忘怀,自有其意。
正视生死,就要理解生命的意义。
魔术师进行了“开示”,而更有用的似乎是阿盖的陪伴和帮助。
6影子本集是小不点哥哥Nori的故事,是原著中没有的原创故事。
Nori是观音的干儿子,而观音之相可男可女,并无性别之分。
Nori和阿派是不一样的,尽管都在伪装自己,但一个是无法爱他人,一个则根本不允许爱自己。
跟Nori做对比的是平常就喜欢穿女装的小八,一隐一显,隐的痛苦,显的悲惨。
怎么办,只有逃离现实,去到九十九楼,才能痛快地做真实的自己。
Nori的至尊元是樱花树,小八的是羽毛。
7火柴本集是Nori故事的后续,主角转为母亲点妈,是煽情的一集。
优秀的大儿子是点妈的希望,她期望他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设计了他的成长之路,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情感。
但这却让Nori一去不回。
魔术师在天台对幻想破灭的点妈说:“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不让你儿子回来的人,就是你!
”相当残忍的指责,却也是残酷的现实。
只有承认错误,才有机会去改正。
点妈在Nori的衣橱里找到一盒火柴,火柴盒内里藏着一幅地图,上面写着“爱你99”。
爱是什么,或许就是本集想通过一个不幸母亲所讲述的。
8录音带本集是第三集番外爱情故事的完结篇。
在爱情主角之一的小兰身上,也表现了一点女性的成长、独立。
爱情会有各种结果,成长和生活也有各种滋味。
火车转弯会有不同的风景,美好的回忆值得珍藏,但活在过去也可能会错过更多。
9金鱼金鱼是特莉莎的至尊元。
在剧中,特莉莎是混血儿,又多了一个被歧视的身份。
特莉莎的不幸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但比起原著已经要丰富多了。
原著直接用地狱来形容,但只有姐姐和时间的一点点暗示。
在剧中,除了传说中的姐姐,父女日常互动加强,还有父亲洗晒内衣的特写,剪发的惩罚,以及一个男老师的加入。
(第七集,点妈为Nori算命时,特莉莎曾对小不点说过,父亲不收钱,是为了赚更多钱。
神棍父亲在女儿和外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特莉莎从魔术师那里得到了一条看不见的透明金鱼。
即便在地狱,也要倔强生存。
而离开之后,她也能活得很好。
本集的一个时代回忆是彩券热。
神棍借报名牌招摇撞骗,而点妈则为彩券废寝忘食、债台高筑。
小不点常和特莉莎待在一起,他也自己的痛苦。
特莉莎走后,他又一个人了。
10超时空手表失去一个儿子并没有让点妈点爸更珍惜另一个儿子。
“粗心”的父母只能再痛苦一次、反省一次。
小不点的“九十九楼”还是在中华商场。
因为并不是他不想要父母,而是父母不想要他。
他从小就被忽视,现在终于变成了一个“透明人”。
小不点只会在电影《恋恋风尘》中出现被看到。
为什么是《恋恋风尘》呢?
除了是讲述消逝,《恋恋风尘》那一段正是以中华商场的一隅为背景。
如今在现实中已经消失了的中华商场,却在电影中永存下来。
不见才会记得,消失才是存在。
剧中用了这样加强的语气来诉说,因为回忆的温暖中还是带了太多的伤痛。
那些必须消失又永远被记得的东西,依然会在我们身边出现,依然需要我们去守护、去记忆。
看了一集半 没get到
熊孩子真是世界上最烦人的生物,不管是在剧里还是在现实中。
太喜欢了,台剧这两年真的质量普遍高,我真的好爱台湾!!!
如果说前两集是儿童的故事,幽默好笑,但是后面的八集,每个人都开始有人生的烦恼。逼仄的空间里藏着一个少年的自我认知困境,那棵树永远都在等那朵等不到的云,吉他弹出失恋男女的忧伤,消失就是真正的存在。三小男孩的时间停在没有作业的暑假。少男少女们在深夜把鞋子扔上了路灯上,缠绕住了月亮。整个城市被淹没成了一片岛屿,还有透明的金鱼跃出水面。樱花的梦藏在柜子里,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做自己。小不点到了九十九楼,看到的是无数的云,落雨了,咸咸的,是眼泪。童年就此落幕。人生总有遗憾。
十集都看完了,竟然兩岸之間都有一堆好評,不可思議至極
关于死亡与告别,关于遗憾,加一星给它的悲伤氛围。渐入佳境,情绪不直给,看完心里空落落的。最后一集小不点被困在电影场景里,我超喜欢。阿派、大佩小佩、特丽莎和最后一集
呆湾南玻万
「那一夜,在河邊的空地上 / 沒有人相信腳下的手帕會載我們飛到遠方 / 而魔術師依舊翻弄他的手帕 / 一條祕密的河在他的眼裡流動」——陳黎〈魔術師〉
总体两颗星,另一颗星给恋恋风尘那条巷子,阿猴小兰那集中的剪辑也属于亮点,其他部分套路太多,过于矫饰了。
一首《消防车》,跳回热闹鬼马而又温馨甜蜜的双门洞胡同一首《之乎者也》,穿回喧嚣繁华而又魔幻神奇的西门町天桥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有一天,一首《一无所有》能勾回到娄烨那部电影的那一年,勾回那个人们眼中真实闪着光芒的年代和那条街,哪怕只是“惊鸿一瞥”,也是吉光片羽,不能忘却
其中一个小孩长得好像BLG的ON,让我好出戏。这种有点迷信和奇幻的剧好像不是我的菜
耐着性子看了五集..太无聊了
看不下去
兩集棄,這劇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它認真地考據了中華商場並用搭了一個實景重現一個對於台北人能引發集體回憶、共鳴的地方,除此之外還真是一無是處,演員並不特別出色,如果說是演出那個年代的眾生相就對70~80年代的台灣刻劃得既浮誇又平淡了,捉不到那個年代台北市以至整個台灣急速變遷的政治、經濟、社會脈動之餘,又過份誇飾了常民的平凡生活。
没功夫等一二集还用来铺陈的剧,拖沓无聊。
个人原因 不是很喜欢这个类型🤔
质量不错,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下饭剧,看了快一年,终于看完了。不知所云的剧情+讨人厌的男孩=难看至极。就算用来配拼好饭都差点意思
看完如果还是这种模模糊糊的感受 我就不改星了
大珮小珮的那集,哭得好惨😭。以及,我大概现在也还修行着,养着不愿放生的金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