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小鲨
主演:甄济康,罗四维,包蕾,李智,王伟,马海洋,邱文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武汉话年份:2018
简介:农民陈立根在村口捡到一具不知真假的外星人尸体,他认为尸体跟自己失踪的儿子有关,为了找回儿子,他开始守护尸体。详细 >
不够邪,也不够烂。所以成不了邪典,也成不了烂片之王。
运用了一些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特别喜欢重现和皮影片段拙见:皮影有点长 文件破碎的后期效果有点多尚可!
故事的内核是完整的,创意还不错,皮影戏部分的处理得更简洁和深层次一些就好了
电影很不错,看得出来导演很用心了,使用方言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语言魅力。皮影戏的融入是电影最大的特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我们与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真真就像去了外星球。会一直支持的,强烈推荐!!!
弃观众的观影体验于不顾,头昏眼花,情绪割裂。做了太多毫无意义的加法,但实际上想讲的也没讲清楚。但想到预算问题,表示理解。优点很明显:很会调度演员。
在现在中国的观众心里,《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那样的片才是有诚意的片!
看了帖子看的电影,也看了导演访谈。处女作肯定是很费心血的,能理解导演已经做到他能及的尽善尽美,但是观众看电影不是一天两天,缺点就是缺点,希望导演能看开一点,不要太偏执于battle。访谈里面说了电影的寓意和想法,但是电影单靠创意是不够的,你需要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且让观众也感受到你可能要表达的东西。明显的剧情架构单薄,撑不起时长,最后皮影戏注水严重,跟电影没融合好。拍摄手法也有毛病,说是伪纪录片吧,大量镜头又明显是非手持晃动的,镜头语言不够好,转镜生硬,卡顿太多反而显稚嫩。几条线也没处理好,尤其是记者线,最后还殴打上司,不明不白。拆迁线可能想表达荒诞喜剧效果,但是我认为没有达到,甚至有点四不像。个人觉得表演是大婶大叔到位了,尤其是大婶,真的挺像傻子的。为了让导演不报复社会,决定推荐一下。
很有文学性的故事
这部电影能拿奖是对所有认真工作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亵渎。不是套上土味二字不专业就能立得住,至于武汉昆丁怕是对昆丁有什么误解吧!
除了最后一段皮影戏太长了有点乏味,总体还是挺棒的。全篇武汉话特亲切,脑洞挺大。不同画幅比拼接、故意的卡机效果、穿插情景再现,虽有卖弄技巧之嫌,但整体也不会觉得太突兀。
题材新颖,很能打动人心。自己很喜欢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
55/100 影迷导演首作,武汉本土味比较浓的天兴洲土味电影,剧本和制作都不太成熟,也正是那些因首作心态而尽力塞满的花样呈现方式、成本限制的替代办法、民间艺术的融入、对地域独特幽默感的把握,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有趣的粗糙电影。很多地方也都可以干脆玩得更嗨,不要被抗拆迁、做新闻专访这些常见的话题束缚,期待未来能继续“不安分”地拍更多的类型片。
比较创新,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是一个不错的起点。虽然片名荒诞、拍摄剪辑手法一开始不太习惯,但是内核的温情展示出来了,同时皮影结合得非常出彩!有朋友说皮影的部分实在太长了,我倒觉得不是长度的问题,是皮影时台词太平太泛了。
看完《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部影片,第一感觉很有意思,很惊喜,展现了外星人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浮世绘。逐渐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一方面伪纪录片手法的使用、皮影戏的穿插,另一方面甚至还有情景再现等情节,用评论来说就是很“土味赛博朋克”、很“CULT”。
【6】创意元素(伪纪录片、皮影戏、情景再现)过多过满,全部塞入一部片子里,会让人观感疲倦。重要场景全部用皮影戏表现,使全片缺乏高潮。手持摄影会让镜头抖,同时刻意处理成视频损坏,对观众真的很不友好,看得头晕。用了不少汉味文化,也追求真实感,但女主演的表演痕迹和其他所有素人化演员很不搭。(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映后看到导演很年轻很有态度也很真诚,希望未来越拍越好。
视角独特 ,戏剧中夹杂嘲讽,现实中又有悲哀和触动。棒!
尝试分好的尝试和坏的尝试,影片里的尝试明显就是倒退的尝试。用的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切入影片,一直是一部手持摄影和43比的dv摄影,看的忒累。🙃画面一直出现滋滋啦啦的雪花和干扰,美其名曰,硬盘常有损坏?!电影首先不能给人一个好的观感,故事剧情看着开头能猜中结尾,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拍摄,皮影总结,乱七八糟的创意乱炖一锅,叙事视角混乱,看的感受不如《走近科学》。
我很努力往下看了,可是故意做成损坏的地方太多了,眼睛不舒服……
作为伪纪录片的话只能说还停留在了1.0版本,但值得鼓励。
以粗糙的手法来重建或者消解邪典电影中的经典元素,不知道是导演故意为之还是弄拙成巧,皮影戏的叙述部分让人审美感分裂,而这部电影似乎激怒了很多观众,却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够邪,也不够烂。所以成不了邪典,也成不了烂片之王。
运用了一些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特别喜欢重现和皮影片段拙见:皮影有点长 文件破碎的后期效果有点多尚可!
故事的内核是完整的,创意还不错,皮影戏部分的处理得更简洁和深层次一些就好了
电影很不错,看得出来导演很用心了,使用方言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语言魅力。皮影戏的融入是电影最大的特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我们与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真真就像去了外星球。会一直支持的,强烈推荐!!!
弃观众的观影体验于不顾,头昏眼花,情绪割裂。做了太多毫无意义的加法,但实际上想讲的也没讲清楚。但想到预算问题,表示理解。优点很明显:很会调度演员。
在现在中国的观众心里,《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那样的片才是有诚意的片!
看了帖子看的电影,也看了导演访谈。处女作肯定是很费心血的,能理解导演已经做到他能及的尽善尽美,但是观众看电影不是一天两天,缺点就是缺点,希望导演能看开一点,不要太偏执于battle。访谈里面说了电影的寓意和想法,但是电影单靠创意是不够的,你需要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且让观众也感受到你可能要表达的东西。明显的剧情架构单薄,撑不起时长,最后皮影戏注水严重,跟电影没融合好。拍摄手法也有毛病,说是伪纪录片吧,大量镜头又明显是非手持晃动的,镜头语言不够好,转镜生硬,卡顿太多反而显稚嫩。几条线也没处理好,尤其是记者线,最后还殴打上司,不明不白。拆迁线可能想表达荒诞喜剧效果,但是我认为没有达到,甚至有点四不像。个人觉得表演是大婶大叔到位了,尤其是大婶,真的挺像傻子的。为了让导演不报复社会,决定推荐一下。
很有文学性的故事
这部电影能拿奖是对所有认真工作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亵渎。不是套上土味二字不专业就能立得住,至于武汉昆丁怕是对昆丁有什么误解吧!
除了最后一段皮影戏太长了有点乏味,总体还是挺棒的。全篇武汉话特亲切,脑洞挺大。不同画幅比拼接、故意的卡机效果、穿插情景再现,虽有卖弄技巧之嫌,但整体也不会觉得太突兀。
题材新颖,很能打动人心。自己很喜欢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
55/100 影迷导演首作,武汉本土味比较浓的天兴洲土味电影,剧本和制作都不太成熟,也正是那些因首作心态而尽力塞满的花样呈现方式、成本限制的替代办法、民间艺术的融入、对地域独特幽默感的把握,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有趣的粗糙电影。很多地方也都可以干脆玩得更嗨,不要被抗拆迁、做新闻专访这些常见的话题束缚,期待未来能继续“不安分”地拍更多的类型片。
比较创新,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是一个不错的起点。虽然片名荒诞、拍摄剪辑手法一开始不太习惯,但是内核的温情展示出来了,同时皮影结合得非常出彩!有朋友说皮影的部分实在太长了,我倒觉得不是长度的问题,是皮影时台词太平太泛了。
看完《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部影片,第一感觉很有意思,很惊喜,展现了外星人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浮世绘。逐渐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一方面伪纪录片手法的使用、皮影戏的穿插,另一方面甚至还有情景再现等情节,用评论来说就是很“土味赛博朋克”、很“CULT”。
【6】创意元素(伪纪录片、皮影戏、情景再现)过多过满,全部塞入一部片子里,会让人观感疲倦。重要场景全部用皮影戏表现,使全片缺乏高潮。手持摄影会让镜头抖,同时刻意处理成视频损坏,对观众真的很不友好,看得头晕。用了不少汉味文化,也追求真实感,但女主演的表演痕迹和其他所有素人化演员很不搭。(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映后看到导演很年轻很有态度也很真诚,希望未来越拍越好。
视角独特 ,戏剧中夹杂嘲讽,现实中又有悲哀和触动。棒!
尝试分好的尝试和坏的尝试,影片里的尝试明显就是倒退的尝试。用的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切入影片,一直是一部手持摄影和43比的dv摄影,看的忒累。🙃画面一直出现滋滋啦啦的雪花和干扰,美其名曰,硬盘常有损坏?!电影首先不能给人一个好的观感,故事剧情看着开头能猜中结尾,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拍摄,皮影总结,乱七八糟的创意乱炖一锅,叙事视角混乱,看的感受不如《走近科学》。
我很努力往下看了,可是故意做成损坏的地方太多了,眼睛不舒服……
作为伪纪录片的话只能说还停留在了1.0版本,但值得鼓励。
以粗糙的手法来重建或者消解邪典电影中的经典元素,不知道是导演故意为之还是弄拙成巧,皮影戏的叙述部分让人审美感分裂,而这部电影似乎激怒了很多观众,却是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