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

Ad Astra,星际任务(港),星际救援(台),星际探险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巴西,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挪威语年份:2019

《星际探索》剧照

星际探索 剧照 NO.1星际探索 剧照 NO.2星际探索 剧照 NO.3星际探索 剧照 NO.4星际探索 剧照 NO.5星际探索 剧照 NO.6星际探索 剧照 NO.13星际探索 剧照 NO.14星际探索 剧照 NO.15星际探索 剧照 NO.16星际探索 剧照 NO.17星际探索 剧照 NO.18星际探索 剧照 NO.19星际探索 剧照 NO.20

《星际探索》长篇影评

 1 ) 我给《星际探索》打五星!

文/铃鼓先生

Per Aspera Ad Astra,是一句拉丁语中的格言,意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片名“Ad Astra”便取自后半句,“星际探索”显然是商业逻辑下诞生的中文译名。

本片的故事完全可以概括为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宇航员罗伊循此苦旅而已达天际。

这一苦旅的根本诱因,来自地球上日益频繁的灾难现象——潮涌,地球岌岌可危。

而这一切的源头则是遥远的海王星附近人类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宇航员所摆弄自己并不能控制的物质的后果,迫不得已,航天司令部企图用核弹来炸毁潮涌的源头利马号飞船。

讽刺的是,傲慢地征服星辰大海,其结果是用毁灭来阻止毁灭;而人类用于实验研究的猴子,在幽闭的太空舱内成为了异形般的存在。

这便导向了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追寻的宇宙,到底意味着什么。

随着罗伊的旅途,从一颗星球到另一颗,电影建立起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不远的未来。

这个未来的太空时代,并不企图剔除人的气息,不需要超乎观众的想象,人类登陆占领一颗颗星球,和狗撒尿把地盘圈起来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会因为领地的问题互相撕咬起来。

月球的基地像是一个火车站,远处闪着餐馆的霓虹灯招牌;在火星上漫步的运输车,活像一辆复古的老爷车。

与人类有关的一切没有什么超乎想象。

或疏离或代入的镜头,或饱和或干净的色彩,密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与死静以致毫无声响,共同陪伴了这位孤独的苦行僧。

虽然不停地做着心理评估,但罗伊的状况仍极为堪忧——常年的太空工作早已把他异化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部件。

电影开篇的一场灾难——在舱位作业的罗伊遭遇“潮涌”的侵袭,他似乎主动放手与空间站的碎片一同下坠,他什么也感觉不到,以致心率也不曾变化。

而通过不了电脑的心理评估,罗伊必须来到“解压室”调整状态。

投在四壁白墙之上花花绿绿却平面虚假的图像,这些景观构筑起一个牢笼囚禁着心理不合格者。

这旅途太孤独难耐了,以至于罗伊不禁自言自语,以至于他忘记了测评而对着机器倾吐心声。

虽然影片最后罗伊对着镜头的再一次自我心理评估,他活过来了,与影片开头同一场景在镜面反射中的评估相比,这次成像更为清晰了,但权力介入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状况没有改变,影片至始至终笼罩在生命政治的阴影之中。

这是一场远离家乡的远行,罗伊深入一点点宇宙,似乎卷入了俄狄浦斯式的命运。

父亲作为人类最伟大最杰出的宇航员,他偏执地追寻着寻找地外生命的崇高使命,甚至当着儿子的面直言根本没有爱过他。

电影伟大的时刻是不需要任何言语的,两人身上被儿子系上的安全绳是一条强韧的脐带,连接着父与子,家园与宇宙,两人在漆黑孤寂的太空背景前翩然起舞。

通过对弑父情节的反讽,这一场苦旅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味。

父亲是人类勇气与坚韧的具体人格化,偏执而孤独、傲慢而虔诚地履行探索宇宙的使命。

人类的偏执傲慢固然是灾难性的,而孤独虔诚也正是人猿手中的大腿骨到宇宙中的空间站这一飞跃的必要品质。

父亲坚定地斩断与儿子的脐带,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祭给深不可测的宇宙,这既是自我惩罚也是自我救赎。

儿子拿着父亲船上卸下的一块金属板,以父亲的意志为盾牌,穿越危险的陨石带。

有了这块盾牌,人类既能走向宇宙,亦能回归家园。

影片指出在人类品质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关于生活的真理,而这也正是本片的全部意义。

这是一场探寻人类精神的远行,也是回归内心世界的旅途。

罗伊终于回家,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窗外的土地、植被、河流,无不表明这就是地球,但这地球仿佛初次相见般陌生。

舱门打开,罗伊流露出了犹如婴儿一般天真、纯洁、渴求的神情。

电影史的伟大瞬间被这样的脸庞再次呈现——《2001:太空漫游》结尾处,宇宙的子宫里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婴孩。

在诸多关于星际宇宙的电影,几乎穷尽了这个主题之后,詹姆斯·格雷导演仍然表达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用《地心引力》的语气不卑不亢地“反2001”:被人膜拜的黑石碑是造物主是神,宇宙的奥秘虽然宏大但仍然可被感知、可被宗教;而格雷眼中的宇宙是虚无是没有,没有答案,没有原因,无法被抽象,无法被呈现,试图探寻奥秘的人,只能如同这位父亲一般在疯狂与理智的边缘游走。

这也正是本片巧妙的伪装——它根本没有想象一个壮丽的星辰大海,根本没有满足观众内心渴望的天马行空,根本没有尝试着表达任何关于宇宙的或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精妙判断,任何试图理解的行为只能再次证明人类的傲慢与自负,本片唯一可感的也仅仅是人类关于自身那一丁点儿可怜的想象,而这正是没有判断的判断,人类的偏执才能被西绪福斯般悲壮的色彩所涂抹。

远行乃是归途,而归途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人类孤独的痛苦也许永远不会终结,但也正因为背负痛苦,天边的虚无方才有一个难以企及的尽头。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 ) Ad Astra & 导演格雷父亲私人化的平行线

短评写不下长评补了。

2019年纽约客采访里格雷说到并没太多美好回忆的少年时代,说年轻时他父亲跟其实跟家人关系并不是很好:“我妈总给我念叨:‘我老是奇怪你爸下班回家路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爸总是那么晚才回家。

有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正好看到你爸下班,我看他溜达出地铁站,这家店瞧瞧那家店看看,漫无目的地翻书看报,你说你爸怎么是这么个漫不经心的人啊?

’我当时就想:‘哪里是他漫不经心,他是宁愿瞎溜达也不愿意回家罢了。

’”格雷说Ad Astra对于自己所有的电影来说是最私人化的一部,这个平行线也是它最私人化的地方,格雷把为了逃避孤独下班不回家一个人瞎溜达的父亲写成为了逃避内心孤独漂泊到太阳系边缘的Clifford。

最后Roy顺着坚韧结实的血缘线去拉Clifford却还是拉不回来,眼睁睁看着Clifford漂向他到达不了的更孤独更无法救赎的星系边缘的时候,那个瞬间真实搞死我,好像感情大洪水雪崩一样冲击灵魂的暴虐。

你亲儿子就站在你面前你为什么还要逃啊!

不知道格雷问过他父亲和他自己多少次这样的问题,又做过多少努力追逐父亲。

但温柔又悲天悯人的格雷也没有质问和发泄,他只是送父亲漂泊到他看不到的救赎之地,踌躇着无法继续的绝望,最终还是拿出勇气举着铁板穿越群星回到原点。

有这样的导演掏心窝给人看真的是太幸福了,感恩格雷。

 3 ) 一次对虚无主义不满意的回答

这部电影中皮特与其父亲的分歧点其实可以回归他们对生活虚无的反应。

在和父亲对峙过后,皮特理解了自己父亲疏离人类的原因:在遨游星系并见证了无数星球表层下的虚无,依旧没有找到地外生命的父亲失去了目的以及动力,所以他选择滞留于太空并将永无止境又徒劳无功的探索树立为自己的目标来自我欺骗度过虚无的生活(他对于地球上事物的鄙夷已经托出了他对没有目的的生活并没有兴趣)。

皮特原先也处于这种虚无的状态,在影片早期他选择自我封闭,选择不去挽回离开的妻子时,他也正在走上他父亲的老路。

但是在被揭示了他父亲对船员的劣迹后,皮特开始拒绝他的父亲以及抵触他行事的方式:他选择要亲自与父亲对峙并摧毁他父亲的空间站。

电影在中期为观众买下了一个问题:首先,皮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和他父亲做过一样的错事——直接/间接杀害了他全部的船员;其次,踏上旅程的他再次回归孤独状态,而孤独又是一个和他父亲选择类似的状态;所以,此时的皮特再和父亲对峙,他是会倒向父亲还是能坚定的抵抗他的父亲(甚至拯救他的父亲)?

电影从此看似要走向一场关于皮特与父亲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皮特内心挣扎的高潮,可是电影却用简单的几个闪回式的噩梦与回忆就把此事带过了。

此后他与父亲的对峙时间也过短,他(通过放手)默许了父亲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远没有达到电影早期对皮特内心挣扎的构建。

电影结局难以令人满意在电影早期就埋下种子了,因为观众从来没有被给够父亲对皮特的影响。

观众只能从电影中皮特时不时的自白里不断提取新的关于"父亲对皮特的影响"的信息,这种构建父亲形象的方式让父亲完全成为了一个工具(需要他有什么形象时他的形象就会多出一面),所以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父亲对于皮特意味着什么。

这让结局皮特无论是继承/超越他的父亲,不重蹈覆辙,或是拯救他的父亲都显得有缺憾——因为早期皮特并没有表现更倾向哪种结局,所以无论哪个结局观众都能质疑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局而不是其它个呢?

这部电影也在此变得让人不满意。

电影有意地将太阳与皮特的父亲安置在了太阳系的两端,一端的象征是物理层面的温暖与光明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地球和它之上代表着精神温暖的人情纽带,另一段是象征着空虚与黑暗以及长达数十年孤立于世的封闭;用这种对照以及皮特的选择来反映皮特与其父亲对虚无生活不同的回应。

影片结尾皮特回归人类社会,"去生活,去爱",是他选择对虚无的生活的另一种回应。

他并不因为在认识了生活琐碎的本质后就疏离它,他最终选择了去创造能让自己从中享受的价值——和他人的纽带与爱,想必这也是导演更倾向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吧。

PS:影片中有大量废土美学(特别是火星上的那段,也是我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实在对我胃口!

导演对孤独的塑造其实很一般,因为这些孤独很多时候都是男主主观创造的条件,而且总是把他放置在"一个人的状态"实在太过刻意。

最后,电影有的音乐的部分太多了,也对观众感受太空中虚无封闭的状态起反作用,现在电影怎么总是想着用音乐强行渲染情绪来感染观众?

最最后,电影里有三个宇航员(特别是那个机长)要替代男主去执行任务,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可能通过evaluation嘛,根本说不通。

电影美学还是很棒的!

 4 ) 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五十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我确实很喜欢这句话,当看到影片中飞船的名字叫“利马”时,忍不住一个激灵,全身为之一振,而思维再也无法从《白鲸》这本小说身上跳开。

皮特饰演的Roy就像是以实玛利附体,成为一船人中唯一幸存的那个。

同时他的身份,或者说“心理身份”,也恰好对应圣经中以实玛利“被遗弃者”的寓意。

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所对应的,无疑就是因为偏执的复仇意愿而害死了自己和几乎全部船员(除了作为故事叙述者活下来的以实玛利)的亚哈船长了。

而那头名叫莫比·迪克的鬼魅般的白色抹香鲸,就是片中父亲一直要寻找的地外智慧生命。

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下,属于本片自己的戏剧冲突则是,被遗弃的儿子一直不能接受父亲的选择,他固执地想要父亲对自己道歉,想要父亲幡然醒悟,对自己流露出爱与悔恨的眼泪。

这几乎造就另一个亚哈,而且这个亚哈已经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害死了自己的船员,也已经被命运的链条缠住,即将被“莫比·迪克”拖进死亡的大洋(太空)深处。

然后他醒悟了,他的父亲不可能如他所愿那样回头了,而他跟他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啊,为何要那么偏执呢,又为何要那么自私呢。

活在当下,活在岸上,不好吗?

命运对他还是有一丝温柔的,还给了他一次脱钩的机会。

他从亚哈退化成了以实玛利,幸存成为接下来的主题。

从偏执的妄念中逃离,回归人情,好好活着吧。

毕竟,没有外星人,人类还拥有彼此。

 5 )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 James Gray热衷于在他的电影中探讨父与子,一种在不同的背景下被扭曲、折射、涂乱的相同的默契与背离关系,但在《星际探索》里,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影片中的主角视为自己的化身,借剧中人内心独白之便剖析父子间的精神纽带。

换言之,他躲在剧本里、以心理治疗师的口吻向观众递送着他熟稔于心的主题,而我们,也从未如此直白而坦率地被赤裸裸的情感所击中。

但稍等片刻,在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别忘记,《探索》是一部科幻片。

它确实是,近十年内,口碑不俗的太空科幻片随着人们对宇宙不见褪色的兴趣而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式的风潮,直到今年的登月50周年、更多纪实类电影与传记片也加入了它们征程无际星辰的行列。

但从更传统的《火星救援》到更非传统的《地心引力》,它们都不是《探索》应当归属的派别。

这并非因为James Gray是被众人千篇一律形容的、所谓的反类型导演,而是因为这些电影都选择不去触及、或至少是不去凝视浩瀚宇宙中最无处不在的介质:孤独。

Ridley Scott思考过人类漂泊在太空中的存在危机吗,当然,但只是余光扫过;Alfonso Cuaron更进一步,他不仅用余光,还上下打量了这庞然巨物的神态,并且借数字胶片让影院中的观众也身临其境;只有James Gray向深渊投去了凝视,半晌不移开目光。

三角对比一下,究竟是什么被放大了?

是宇宙的壮美。

相比《引力》的黑白布景,《探索》大幅度拓宽了光谱,从月球的黑白、到火星的昏红、再到海王星的瀚蓝,这种从色彩滤镜上致敬80年代科幻片的做法使人不自禁便溺入了非真实的迷离光影中。

更不必说刻意放缓的摄影与频频出现的空镜头,都将这种美升华到一种摄人心魂的神性境界。

但宏大的美总与空洞的核相关。

宇宙的壮观,正如Roy在影片中所说,其下什么都没有。

被放大的壮美也意味着被扩散的虚无,越有对比、越深知生命的渺小。

这正是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的某一面体现:从纯粹的故事上抽离,并将视线放回到人物的内在。

但千万别以为Gray会对故事置之不理,恰恰相反,他也选择用情节设计来强化这种本能的无意义。

资源争夺,遭遇袭击,违抗命令——这些单拎出来已经很出色的桥段非但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更将冷不丁降临的死亡摊开在观众面前。

当你就快要与某个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下一刻故事便宣告了他毫无征兆的、即刻的死亡。

这种被太空裹挟的荒谬正是影片中无孔不入的氛围之正体。

所以当观众意识过来时,他们已经和Roy产生了心理上的联系。

只要不去抗拒,Roy的孤僻和自闭轻易就能赢取我们的共情。

但他的孤僻是群居的孤僻,在影片一开始,他甚至想投奔宇宙好逃避身后的喧嚣,结果却迷失在无尽的寂静里。

于是,电影精彩的另一面也可见一斑:Gray借太空旅行交融了两种不同的孤独,亦即用一种极端的孤独去倾吐另一种极端的孤独。

随着电影的进展,Roy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要讲清楚这一点,还得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父与子。

关于《探索》中的父子关系,众人观点皆大相径庭。

有朋友说,这只是一个在成长中欠缺父爱之人的疗愈故事,普通平庸;也有影评人如Brian Tallerico说,这对父子隐含着宗教指向,Roy寻找父亲正如人类追寻上帝,在途中他逐渐从完美过渡向残缺(心律逐渐紊乱)、并最终坠入凡间。

这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解读。

但我认为电影想要表述的讯息既不浅显、也不深奥,它更普适也更哀伤、向我们描述着一条随时可能成真的假设:你的父亲只是一个谜,而你一辈子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遥不可及。

多么心碎的事实。

同Roy一样,我们憧憬着父辈长大,却何曾想过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他们?

直到某天醒来,你发现你最爱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轮廓,你回忆中的雕塑坍塌了,更残忍的是,你一直以来在追逐谁的影子成人?

羁绊变成谎言,这不仅是Roy难言的困境,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担忧降临的灾厄。

但无论他们再缺席,在生命中的某日,我们都成为了父亲。

就像Roy爱着怨着父亲,却也变得和父亲一样渴望着潜入太空的避难所;就像《藩篱》中的儿子,恨着骂着父亲,也逃不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这,才是James Gray和《探索》迂回传达的主题。

Roy直到被太空无止境地炙烤时才明白过来,他的孤独是无爱的孤独,而归宿是出逃的家;父亲的孤独才是群居的孤独,他的归宿在宇宙的边缘。

当电影迎来高潮时,Gray的镜头捕捉到了全片最具启示性的一幕:Roy和父亲被一根绳索连接,最后Roy解开了绳索,父亲慢慢地飘向远方。

它的象征性是如此强烈而明晰,我甚至认为这会是最完美的结局画面:子女与父辈间的纽带会断开,而那时,我们将做出选择、怀揣着伤痛和希望在相反的方向与他们渐行渐远。

 6 ) 害,短评写不下了,也不是什么影评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

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

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

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

(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

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

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

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

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

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

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7 ) 孤独的太空与太空的孤独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

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

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

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

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

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

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

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

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

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8 ) 我为什么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真的很差。

原因有三。

视觉上,非常美,特别是月球那一段,我太久没看太空科幻了,已经忘记上次有人把月球上的人事物竭尽所能拍成这个黑白的样子是什么时候了。

节奏上,非常稳,特别是开头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只有主角回忆/独白的地方。

另外还有,这部电影想要谈一个没怎么有人谈过的问题,也是我以下要展开争论的问题。

从表现上开始说起,我同意这部电影在对太空的表现上,想要达到一种非常“非人”的效果。

只要想想好多其他的太空科幻里的外星人都像人一样有胳膊有腿,用武器和人类互相打,又或者任务是去攻占某个星球而不是探索,我就感谢这部电影里1.首先没正面出现外星人想象2.不是单纯讲打打杀杀,内心独白和星体奇观穿插在一起,显得非常诗意和超越。

如果受人类中心视点而限导致想象力极其贫乏,那还不如避开去谈一些别的。

但是,这样“非人”的视觉体验,一直给我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以至于虽然电影通篇把主角内心独白投射到太空奇观上,我却觉得这两个越来越分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电影的视角是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因为是男主的视角,所以简称为我)。

想想看,电影的切入点确实是有趣的,我-父亲;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海王星在内)形成了对应的关联。

但是,我相信主角到了海王星见了爸爸最后一面坐上回来的飞船时,一定有人会问:都费尽心机去了海王星了,你就干了这?

对,这句话没有错,应该问,而且应该好好地追问,凭什么要这样?

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完全私人的事情,甚至后面开始出现极不科学的内容,比如说飘到宇宙又能游回来这种事,完全可以解读成说主角可能死了,这是他死前看到的幻觉,但这更证明了电影在从一个非常私人的角度,讲一个极其私人的事情。

我对电影主旨的解读就是,主角的父亲代表了人类一种传统的探索太空的视点,而主角代表了一种新的视点。

与其毫无感情,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地探索外太空的资源和生命,为什么不反过来好好追问自己的是否对身边的人投入了足够的感情?

为什么不探索一下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凭什么?

凭什么你大动干戈,连宇宙都用上了,目的是为了讲你个人如何成长,心境如何变化,强迫宇宙被你投射?

为什么你干什么成什么,没有任何一丁点“非人”效果该有的人(的命运)被宇宙万物overwhelmed的感觉(我相信这一点大家在《2001》和《地心引力》里都可以感受到)?

为什么这个男主不是一个random的人,而是他爸爸干了件大事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的关系被你用一个家庭的父子血缘感情关系给类比?

你承担得起吗?

你究竟觉得你个人的情感如何超越,如何伟大,能代表什么了,以及,为什么你不想要去代表,不想要代表的后果又是什么你是否清楚?

为什么不管是国家还是同行的人都变成了“敌人”,你的内心对此也没有挣扎?

为什么你认为你去了海王星最主要的是见你爸爸,而好像仅仅像回办公室拿伞一样顺带下载了父亲多年的研究数据(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吗?

)?

为什么你最终要回归的不是自己的社会,回归人类、自然、地球,而仅仅是你老婆(which is家庭)?

这种“外面的世界都是危险的,只有家才是最好的”的思想让我非常不舒服。

如果导演要讲human psyche和宇宙的关系,完全可以换一种讲法——哪怕选2个random的人为主角,不要以某一个个体的情感和记忆为唯一视点,不借用这种主角中心、个人中心的表现——所要探讨的东西也比这个电影有意义地多(看看塔尔科夫斯基怎么把human psyche和更宏观的外界结合在一起吧)。

这个电影不过是另一种内化的“超人”叙事罢了。

它的内核是极度、极度美式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非常反对现在很多过于私人化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因为,凭什么我要care你的私人感情?

如果你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极其感官的,或者有开创性的视觉语言,那反倒起到一种普遍化的效果,但它现在仅仅是不丑而已。

新海诚也有这个问题,但他做得更用力,以至于对我来说达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反倒没有这么problematic了。

 9 )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电影星际探索# 《星际探索》的英文片名是Ad Astra。

源自于一句拉丁语格言“Per Aspera Ad Astra”。

意思是可以翻译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也可以理解为“尽吾之力,以达天际”。

故事主角父子二人各自经历的各种困苦,都呼应着这高度概括的英文片名。

翻译为星际探索,只表达了最浅薄的意思。

翻译为《星际探险》意思上可能还好一点点。

而且这雷同于诺兰《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文片名,还让普通观众对影片有着严重错误的观影预期。

这片仍是导演James Gray那套极度私人化视角的叙事,只不过换成了太空这个舞台。

神秘、危险又迷人。

真的非常适合孤身一人独自去看。

当然也决定了它不是那种每个人都喜欢的作品。

前半段有着丰富且细腻的内容铺陈,和近未来Low-fi式科幻的美术风格。

那依靠只言片语透露出的破碎世界观,某一刻我在幻想,或许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一年战争背景)要电影化的话,就该这样设计。

当然火星段落之后,剧本就虎头蛇尾,完成得颇为潦草了。

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如诗歌般的视听呈现。

开场段落大量的主观镜头,全片各种细致的表情特写,画面大面积的黑,大量符号式光影设计,大量极简又多样的“现实”光源。

比如很多场次的戏份,光色都被极简到只有一种。

不同段落构成了极为明显且简洁的色彩符号。

还有那场月球上的追车戏,因为真空环境的设定,声效设计对比常规动作类型片,轰轰隆隆的追车戏声效(例如Mad Max 4、速度与激情那种),完全是反着来的。

和导演反类型的私人化的叙事,相得益彰,恰如其分。

在杜比影院的观影条件下,私人化视角的视听设计被放大到极致。

即便是2D电影,你也会觉得沉浸感十足。

完全置身于宇宙中那种无人深空的孤寂。

如此华丽、通透洁净、光影低调又多样的画面,居然全是基于Super 35mm胶片,配合定制的镜头组拍摄实现的,实在是Marvelous。

最后不得不提观影过程几个极度恼人的槽点:1、目睹到前排某观众不止一次举起手机,屏摄Brad Pitt的特写镜头。

2、影院出入走廊的通道灯光,散射到了银幕两侧。

原本影片里大量的可在杜比影院完美呈现的纯黑影像,到了这类镜头时银幕两侧都亮起来了,极度破坏观影体验(我在上海五角场万达的杜比影院看的)。

3、国内上映的版本,不知是谁负责在片头添加博纳影业的公司Logo动画的。

在这个杜比影院版本拷贝,博纳的Logo动画色彩、亮度明显严重溢出(20世纪福克斯 & PlanB两个主要资方的Logo动画,以及影片正片,明显没有问题)。

显然是没有正确完成SDR到HDR映射导致的,属于极度严重的技术失误。

相比影片如此高水准的视听技术呈现,这种毫无技术概念的操作简直是给中国电影行业蒙羞......

 10 ) 為了你,我要再來一遍《星際救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5284292/影院好读版這幾年要找一部沉穩而內斂的電影很難了,越來越豪華的電影院,似乎註定了電影本身的豪華,也註定了豪華之後必然的空虛,有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為何踏入黑暗的世界,再從黑暗中尋求光明,以致於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徒勞無功,還好,我們還有詹姆斯葛雷,他讓我們想起來電影所為何事,因為《星際救援》是一部只屬於電影院的電影。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需要一部讓我們願意放棄手腳,放棄手機以外的世界,能做到這樣的電影已經不多了,更多時候在電影院裡,那扇大門乏人問津,人們更傾向於進入手機裡的小世界,統治手機的是竊竊私語的耳語以及瞬息萬變的影像,然而《星際救援》做的更多,它意圖要做的是讓我們被吸進這一個世界。

「我爸會拆了這一切」當月球不再只是月球,正如電影院不再是電影院,而只是我們庸俗生活的延伸,上頭鋪滿我們本要逃避的一切,紀念品、吉祥物、爆米花……太空已不再是太空,而只是地球的延伸,如同西部在被征服的同時,也漸漸死去,《從前有個好萊塢》裡哀悼的既是西部之死,也是電影之死,當我們念出西部這個字,心中有任何的悸動嗎?

在拔槍的剎那之間,榮耀與死亡以一發子彈間隔開來,同樣的,今日「movie」、「film」、「cinema」有何意義?

他們的意思都是電影,卻代表了不同的電影的不同特質,movie說明了構成電影的基本運動,當然也是構成了撼動觀看者的基本運動、「film」說明了電影以膠卷拍攝的物質性,那些飄忽不定、那些粒子、那些冷暖令我們著迷,而「cinema」則意味著身體與靈魂的不可分割性,你不能把電影從電影院割開,如果把它從電影院割開它看起來還是差不多,那它就不是電影,身體與靈魂是一體的,正如我們將自己的身體與靈魂交給電影院與電影。

「太空」、「宇宙」、「銀河」……在今日有何意義?

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少校羅伊,因為造成地球危險的凸波的關係,被派往遙遠的海王星,而這一切可能與他的父親有關,他以為他的父親死了,結果十幾年以後,官方居然告訴他,他那參加利馬計畫,前往宇宙盡頭探索外星智慧生物的父親沒死,還可能是這種會威脅地球的凸波之始作俑者,千頭萬緒困擾著他,然而他還是相當的沉穩、冷靜,因為他是專業的士兵、也是專業的太空人,他所受的訓練讓他不會輕易失控,如同開場在太空那因凸波導致的災難,他倖存下來,從宇宙安全降落地球,經過此事卻沒有太大的反應,連他自己都嚇到。

(那個時代突入大氣層已經是這樣輕鬆簡單)而那本來該是個安全無聊的又一天太空站日常。

太空之所以殺人,是因為太空拒絕被馴服,如同羅伊的臉部肌肉運動往往是細微的,沒有完全被「專業訓練」給馴服,他在整部電影中幾乎都不曾大吼大叫,但也絕非面癱,他的壓抑極其幽微,絕非李奧納多式的張狂,除了最後那一次,太空人羅伊叫了出來。

要詮釋這樣的角色實屬不易,因為他不只是一個封閉自己的角色,而是一個對自己的封閉有自知的角色,他在心理對觀眾說、對自己說,他不想變成跟他父親一樣的人,對於父親的情感他是複雜的,父親答應他會回來,最後卻沒有回來,母親守了一輩子活寡,然而理性告訴他,這不是父親的錯,他只是盡忠職守,而這使得他父親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英雄」但這些有什麼意義?

英雄為了凡人拓寬生活圈最終有什麼意義?

月球上私人海盜肆虐,各國勢力則爭奪資源,就像是在地球上一樣,太空時代,意味著人類被分成兩群,其中一群就如同過往一樣生活,另一群則如羅伊的父親一樣,不在乎這些「地球」的事情,因為這些「地球」的事情千遍一律,當人類擺脫重力的束縛,重新回到宇宙母親的懷抱,一切並沒有改變。

詹姆斯葛雷從情節到空間設計,再到聲音處理,一切都簡潔有力,這簡潔有力的一切包括突如其來的海盜劫車,或者其他突發狀況,都沒有太多小題大作、轟轟作響的配樂,就只是簡簡單單的,咻咻幾聲,人的頭盔被射穿,屍體被丟下車,海盜撞車,當羅伊一行人逃離這一切,遠遠的橙黃色星星飛過,下墜,碰。

碰。

我們不需要知道海盜們是誰,頭盔很好的去除了個性,頭盔在本片另一個作用是用來反射幾何空間,使其在頭盔上印下生冷而有力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包覆著彼此,六角形被圓形所包覆著、有時則是三角形、四方形,或者如摺疊紙箱般堆起所包圍住的空間,遵行著太空生存的節約以及輕量原則,不變得太過沈重以致於無法漂浮,有時候頭盔表面會映照著太空艙內的無邊黑暗,太空人們穿著無個性的裝備,生活在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空間之內,這一切都揭示著感性的多餘,因為感性會搞砸任務,如同羅伊旅程中遇見的科學家與技師們,他們與他這名專業士兵不同,並沒有隨時準備戰鬥,自然對於陌生太空站發來的求救訊號毫無準備,而一頭熱的投入了進入陌生太空站的拯救。

結果就是又一次的,羅伊失去了他認識不久的隊友。

即便充滿著自白,然而本片卻沒有走向漫長的節奏,相反地每一個事件都逗弄著觀眾的情緒,我們會緊張,會屏息,會落淚。

我們看著這些深入太空計劃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沒什麼情緒反應,一切照程序走,而他們打算在火星利用羅伊,利用他對父親的情感,來誘使羅伊父親所在的海王星太空站回應訊息。

但歸根究柢,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羅伊希望找到父親,甚至不惜違反軍令,因為官方藉由那一次又一次心理檢查機,試圖阻止他去將任務完成,因為他們認為羅伊不再適任該任務,或者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讓他參與到底,而是要讓他在火星傳遞完訊息後就回去。

他只是偉大機器的零件,以前被父親拋棄,現在被上頭拋棄。

然而羅伊終究還是在火星總監的幫助之下偷偷登上了前往海王星的太空船,並從她那聽到了驚天大秘密,自己的父親為了執行任務,不惜殺害意圖叛變以回家的太空人們,進入太空船過程又是一陣衝突,最終船上只剩下羅伊活著。

羅伊在這過程中思索著自己與父親的距離,父親對他而言是陌生的,然而這一路上,他開始想,或許他與他父親是一樣的,因為兩人都被黑洞所吸引而拉近的人,只要了解他自己在想什麼,或許也就了解了父親在想什麼,不得不說這裡的情感層次相當的豐富,因為即便羅伊父親殺人的真相暴露,但我們還是知道那是他為了將任務進行到底所做的激進行為,當然這裡雖有羅伊父親私人的狂熱成分,於公卻是沒有錯誤的,甚至我們也能多少理解羅伊父親的狂熱因為這個世界有時候如此平庸的令我們想逃離,追尋新的可能在尋父航行中,羅伊獨自一人,甚至接近機器,因為他吃只是為了存活,以致於他補充營養直接用管送入胃,他的精神狀態幾近崩潰,他的記憶正拼命抓緊快散開的一切,包括他的父親、他離婚的妻子,影像疊合在一起,難分難解,半夢半醒間,他承認了自己也害怕孤獨的事實,飄在那宛如子宮的艙室,羅伊的軟弱第一次被我們看見。

最終,他進入了太空站,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凍僵的屍體,打開一道又一道的門,他找到了父親,白髮蒼蒼的父親,父親歡迎他的到來,然而隔著三角形建築構造,還有鐵網,父親冷淡的告訴羅伊,他從來沒有在乎過他,更沒有在乎過他媽媽,所以他才能來到這裡待這麼久,他從來不會想家。

地球對他而言只是地理名詞,這個通往未知的太空站才是他的家。

換作一般的角色早就生氣的出手揍人,或者大罵眼前這個男人了。

然而羅伊沒有。

他只是淡淡的說他知道,並且淡淡的告訴父親要關閉這個造成一切問題的太空站,並帶他回地球。

溫柔,同時堅定。

「父親,你沒有失敗,你成功了,你證明了宇宙中只有我們。

」他的父親隨著他來到外面,然而最終羅伊還是一個人踏上返鄉之旅,因為他的父親放開了繩子,摔出太空站外,並要求與他綁在一起,隨之掉落的羅伊放開他,他重複著同一句話,語氣先是命令,然後是懇求。

「讓我走,羅伊。

」那個被不知真相的地球人所有人奉為英雄,現在被官方當做眼中釘的,那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男人,正放棄著一切尊嚴懇求著他,或許是因為不敢回地球,或許是因為愧咎,或許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生命不再有任何價值……如同他用歲月蒐集來的資料一樣沒有任何價值。

羅伊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第一次的,我們看見羅伊在咆哮,發狂的咆哮,他失控了,看著遠去最後消失的父親他失控的咆嘯。

之後他動了動頭腦,利用離心力回到太空船上,同時利用爆炸作為動力,帶著父親認為毫無價值的資料,他經過漫長的旅程回到了地球,降落在地面。

迎接他的不是對準他的槍枝,而是稱他為少校的,一只友善的手。

「歡迎回來,少校。

」最終我們聽著他重複了一遍開頭對心理檢查機所說的話語,只是這一次他作了些修改,他知道自己不該再獨自承擔一切,他在酒吧裡等待,而妻子在門外,我們在宇宙中依然孤獨,然而那是因為我們在追尋完美的他人的同時,將其他不那麼完美的他人視若無物。

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然而一切卻又截然不同,因為羅伊理解了父親,並且選擇跟父親走了不一樣的路。

如果說宇宙有什麼吸引著我們,那是因為我們的心中也有宇宙,不論英雄或凡人。

《星际探索》短评

3.5 并没有预期那样沉闷,开场太空灾难的调度临场感十足,后段许多类型化的段落也不时刺激观感。这终究还是一场属于詹姆斯·格雷,属于“迷失Z城”式的太空探险。对未知文明的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迷茫在格雷的宏大叙述下充满浪漫色彩和哲学思辨,隽永又悲凉。然而探索内心的终点还是落回到人类最私人的情感羁绊上,皮特的转变基本依靠几个闪回就敷衍过去,这个结局我不可以。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原本期待的是一出太空版的《迷失Z城》,却发现似乎误入了马利克的片场……结尾升华什么鬼噢。

13分钟前
  • AAA二流观众
  • 还行

穿过整个太阳系去找爸爸,如此简单粗暴而富有隐喻的剧情线应该让人第一时间就明白,这部科幻片才不是说科学呢,而是在用现象学的说法讨论人的心理问题。游荡到海王星的父亲有着神性,好像创造了世界之后就自我放逐不管不顾的造物主。机器般精确的男主角必须要穿越星际去解决掉他,才能恢复自己为人的情感。最后的布拉德皮特做着心理评估,阳光照在脸上。呵!詹姆斯格雷真是个乐观浪漫派的人性主义者啊!

1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最近最失败的影院观影了。想制造空虚寂寞宏大主题就用宇宙元素,结果选了表现主题最容易的一堆元素还什么都讲不好。节奏没有、叙事一塌糊涂,靠能不能退我电影票钱了,能吃一堆宜家肉球儿呢好吗

18分钟前
  • 柠檬汽水
  • 很差

皮特的文艺个人秀,目标模糊的被动主人公,以内在冲突为故事驱动,再加上走马灯一样的NPC角色提供大量解释性台词,以及主角贯穿全篇的内心独白,构成了一部令人犯困的小情节电影。片中包含的现实元素,如违抗军令、过失杀人和官方灭口等情节,统统以文艺片的超逻辑方式来处理,不能深究。电影特效很不错,证据是观影时恐高的男友经常手心冰凉出冷汗。

21分钟前
  • 临素光
  • 还行

《索拉里斯》徒子徒孙流派的太空片,永恒的主题都是对空间上未知宇宙与人类内心未知宇宙互文关系的探讨,这种探讨往往是在反类型剧作上观感更好的,也显得更深邃。思想层面不谈,格雷这部至少在情绪与节奏上很稳当。

23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太空科幻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往往是对地外、宇宙、科技的抽象化处理,无论视觉还是情感上,越抽象我就看得越带劲,看起来越清楚越科学越具体我越觉得无聊,在这个意义上,《2001太空漫游》的尾声部分真的超对胃口。其实太空之于人类本来就是抽象的,大银幕不过往往将其具像化,使它变得更可见、可知罢了,然而对我来说叫的出名字的危机永远不如叫不出名字的更震撼。这部还是有很多精彩片段,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在他们响应求救信号前往呼救飞船时打开舱门的瞬间,两位宇航员的头盔上映出两团黢黑的黑洞,人的脸、身体不存在了,科技和理性也不存在了,人类凝视宇宙就是凝视深渊,而深渊里除了黑暗什么也没有。我能看十个小时某个人类在独自飞往海王星的途中慢慢发疯然后到了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的过程。

26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古有小蝌蚪找妈妈,今有布拉德穿越太阳系找爸爸。从生化猴子蹦出来故事开始跑偏了。主角全程遇到灾难都没在怕的。爸爸一个人对着队友尸体在太空活了十五年精神不会崩溃的。为了一己回家离星球那么近丢个原子弹做助力也是没问题的。那么美的宇宙画面,可惜了。最喜欢小小的人无止尽的高空下坠一幕。宇宙是多么广袤啊,再大的悲伤吼出来也只像是一声呜咽。

29分钟前
  • 木由
  • 还行

飞船里开枪那刻起,整个故事就都是玩笑了。美国人反智,貌似都用机器比如心理健康等,但就是不解决人的问题,他们认为的人,都不像我们眼中的人。

32分钟前
  • 陶子冬
  • 很差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披着太空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基本上导演是把《迷失 Z城》又翻拍了一遍太空版……作为艺术电影,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为科幻片,它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笊篱。

3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那些发生在太空间的对话,基本上都像耳语心镜。类似于信号不好,连接不畅,夹杂低频的噪音。还有太空服头盔呈现出半侧人脸的明暗和光斑形态变化,不然就是反射出来整个宇宙的景象。至于天然的NASA迷,似乎也很容易被太空旅行的状态所打动。这个故事当然有许多bug(我最失望咯噔的……是核弹),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找bug呢?我是迷醉于一个人独占电影院大银幕。若要找bug,人类都几十年没有登月了。刚到海王星就打退堂鼓,这当然也是不少人类的思想。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

40分钟前
  • null
  • 很差

这种情感主旨需要用太空题材来描写吗?皮特内心独白太多了,多到影响观影的程度。

41分钟前
  • Green2018
  • 还行

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到底是科幻片还是文艺片?科幻的地方一笔带过,没头没尾,文艺的地方大篇大篇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没完没了。想看科幻的可以散了。

43分钟前
  • 飘零燕
  • 较差

片子就像其中一句台词说的:beautiful but empty。另外,片名应该叫《如何不花一分钱去到海王星》。

47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还行

有银翼杀手2049的视听效果,但是不够,好像想要表达深层含义但是又浅尝辄止

49分钟前
  • 下吧下吧赤道雨
  • 还行

所有找爸爸的东西都让我恶心

54分钟前
  • 想本雅明迟了迟
  • 很差

La photogénie de Brad Pitt comme un star, c’est à dire la photogénie dans son sens vulgaire, n’éclipse guère la photogénie de ses paupières sillonnées, ou plutôt d’une larme se défendant, telle une astre suspendue dans l’univers.

57分钟前
  • 介意
  • 推荐

云的那边什么也没有,不过是梦一场。旁白太多太水扣一星

59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快进看的一部电影

1小时前
  • Vana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