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勉强给演员的演技吧。
有些小情节还是有点意思的。
但这部剧节奏烂到脱破天际。
有种臆想症患者的矫情在里面。
矫揉造作的一塌糊涂。
明明该加快节奏推波助澜,发起高潮了。
他不,非得在当下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跟有些自恋又自我的人,在KTV大伙都在群魔乱舞时,忽然切歌,点了首蔡琴的歌一样。
欠扁吧,是病吧,得治吧。
这部戏说的是上海弄堂鼈三如何成长为上海滩黑帮老大的故事。
若专心说这个故事,这部戏会很好看。
可惜,拉拉杂杂扯了太多别的,主题反倒模糊了,这类电视剧总有这类的缺点,也许受限于各方面,无法专注在真正的故事上,目前这部戏我只看到一半,但已经能猜出结尾,无非就是那样的结尾,永远都是那样的结尾,我都腻了。
叶童演的小鸭梨很有风情,大哥的女人。
现在看来大部分人对叶童演的小鸭梨的美欣赏不了,觉得做作,但我觉得很有特色很有女人味啊,现在是不是除了大眼睛尖下巴的女人是美,别的样子都不叫美。
作为上个世纪上海滩非常有名的艺妓,腔调是必须的啊。
而且人家很有脑子好吗。
多少次在当事人都陷入思维僵局的时候都是她提醒的,用现在的话讲叫拎得清。
看过的抗日剧中不让人尴尬的剧,有写实有情怀。
人物丰满,紧张气氛中人物真性情的表达也显得可爱有趣。
外敌入侵的年代,老百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他们不再只是在自己的上海滩里互相争斗,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体现。
编剧要么就是存心侮辱人智商,要么就是他妈一个傻子。
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1.区十四跟着他爹二十年,还遗传了他爹的基因,竟然头脑那么简单,合符常理吗?
2.无论是庞德还是乔姑娘,其实早都可以一开始就向郑树森说明一切真相,认错,赎罪,但总是在一枪打死区十四的时候才……3.一个黑遗传了黑社会老大的基因,组在另一个黑社会老大家里长大的女子,竟然那么单纯,连续被日本人……不想说多了,只能说编剧要么弱智,要么就是侮辱和欺负观众。
至今为止,《刀锋1937》我连续或间断地看了将近四遍,红雷对于郑树森的诠释完全摆脱了现实中的影子,让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小人物被裹挟到江湖中的膨胀和无奈,以及在历史潮流中选择了抛弃个人江湖恩怨、跳入民族存亡洪流中的英雄。
红雷将一种底层市民到上海滩老大的嬗变演绎得空前绝后,郑树森这个“社会地位的暴发户”栩栩如生,让人欲罢不能,一个男人的人生可以有那样起伏,可谓难得的精彩。
尽管这部电视剧的某些情节因为显得有些不真实而遭一些人诟病,但是我认为这部剧无论从思想性和人物的层次性来看,是难得的好作品,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整部戏有48集,就像是48幕华丽的歌剧,剧中有孙红雷的许多大段内心独白和经典台词,让人感到历史的痕迹对于人心来说过于深邃和沉重,多大的人物在寰宇中只不过浮尘一颗,仿佛时间轻轻地撞击一点点、空间偷偷地挪移一点点、命运坏坏地谐谑一点点,我们几十年的生命就要剧烈地翻滚淬炼,变得我们自己都不认识。
整个上海滩就是一个光怪陆离、冰火两重的大戏台,有人粉墨登场、有人惨淡谢幕、有人可以长袖善舞,有人却狼狈凄然,有人甚至没登上台来便已灰飞烟灭。
郑树森几乎扮演了上述所有状态的角色,对兄弟、对女人、对仇人、对江湖,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信条,他一直想做自己想象中的自己,不做别人的枪。
但是他一步步走下来,每一步都是历史或别人替他选择的。
看到他的自相矛盾,我会思考自己的路,想到如何在现在的社会把握住自我,创造一小段有排他性的属于自己的历史。
《刀锋1937》是一个标志,红雷从此在我心中无人可代替!
当看片名,刀锋1937.1937年,鬼子就进了中原。
这句歌词,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巴。
1937年,围城里的序都有说过,那一年很热,那一年,大家都事后诸葛亮的说那是兵戈之象。
那一年发生太多太多。
1月13日——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
1月20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
美国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第二次任期就职,从此美国总统改在1月20日就职。
4月26日——德国空军部队神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中摧毁了格尔尼卡城。
5月6日——辛登堡号飞艇在美国Lakehurst失事焚毁。
5月27日——金门大桥落成。
5月28日——内维尔·张伯伦任英国首相。
6月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谈判。
6月3日——“不爱江山爱美人”,退位后的温莎公爵迎娶华里丝·辛普森。
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
7月17日——蒋介石于庐山发表抗战演说。
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好莱坞卡泰剧场首映。
7月29日——日军攻克北平。
7月30日——日军攻克天津。
本月 设立浙江省地方银行景宁县办事处。
8月13日——上海事变。
8月14日——中日首次空战八一四空军大捷为空军节。
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8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洛川会议。
9月1日——淞沪会战。
9月2日——香港发生丁丑风灾(又称“九.二风灾”),造成11000多人死亡,大量鱼棚损毁。
9月——时任浙江省主席的朱家骅写介绍函给蒋纬国赴德国留学研习军事。
9月23日-25日--八路军创造平型关大捷,这时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捷。
10月13日——新四军建军。
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5日——日军攻陷无锡县城,国民党最后国防线——澄锡国防线随即被攻破。
12月1日——日军攻陷江阴要塞,开始控制长江。
12月13日——日军攻克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发生南京大屠杀。
12月14日——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京)于北京成立。
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ire)。
193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7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签约停战协议,共同抗击侵略者。
1937年最后一只巴厘虎死亡,灭绝以上是摘自度娘。
可笑吧,刚开始是白雪公主,最后是最后一只巴厘虎灭亡。
1937年刀锋之年啊。
还记得监狱里庞德的房间13号么,南京大屠杀12月13!
这部电视剧编剧的那种心情,那种念想,所以能带着大家,看这部剧时,有深吸一口气的感觉。
很棒的一部老剧,比如今的电视剧好太多。
台词 刀锋19371.写出来的屎不臭,画出来的画好玩。
2.也就是那一刻,比起看到庞德死而复生时的惊慌和欣慰,郑树森突然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羡慕和委屈。
那是因为,他知道乔谯是庞德的女人。
3.故事不好听么?
不是真的?
故事当然不是在真的。。。。。
真相,要比故事简单得多。
但真相永远成不了故事4.一连串的遭遇让郑树森感到前所未有的疯狂和眩晕,就像舞台里一个时辰就翻云覆雨了的戏文,郑树森经历了别人的生死,自己的生死,短暂的憧憬,瞬间的破灭,见识了狰狞的,暴烈的或者滑稽的人物。
想来这就是唱词里常说的悲喜交加,命运无常。
5.我梦到您真死了。
我哭醒了,醒了以后,我四处找你。
我想,你要是死了,我得替你收尸。
6.没有比死更大的风险了。
但有跟死一样大的风险。
7.嗨,这也没啥。
我的男人在我的床上喊着别的女人的名字,总比我的男人在别的女人的床上喊着我的名字来的实惠吧。
8.你是个好人。
我是好人,什么意思?
我就是相信你。
9.我是不是不该告诉你。
我,不是你最信赖的人吗?
你话里有话。
10.庞德的不闻不问,让郑树森的期待感有些尴尬。
11.他的命运便和这个被传说妖魔化的十恶不赦的杀人犯联系在了一起。
渐渐地,十三号在郑树森眼里,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有着莫名魅力的前辈,一个能给予他真正关怀的长者,成了他在这个巨大的监狱里唯一的朋友,先是有了默契,后来开始了崇拜,最后,完全是依赖。
这部电视剧真是不错,尤其前半段非常吸引人,最喜欢庞德开始设计培养郑树森的几次——惊险刺激。
角色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其中庞德、郑树森、乔谯、虞中和、虞家茵、秦善宝、曹操、老萨、馒头这几个角色都很有趣。
乔谯自然是女一号,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善解人意而且有担当,叶童的表现无可挑剔,那种柔声细语真是可以轻易揉碎男人的心; 秦善宝作为二号也独具特色,以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乡村女子而言,居然一下子能看穿很多事情,可谓是外粗内细、颇有胆识。
虽然那张脸实在逊色太多,可是居然能让人生出怜惜之情,实属难得。
郑树森和乔谯的虐心之情让人看着颇为难过,有些期待他们能有些突破,可惜只能等待下辈子了。
庞德绑住乔谯后,郑树森和乔谯的那一段交心对白,有情有义有功力。
本剧很多的台词都颇为精彩,情深意切,值得仔细品味。
可惜的是本剧虎头蛇尾,后面的情节有些粗制滥造,令人遗憾!
比如说,和全上海的黑帮老大翻脸之后,所有人都在找郑树森,他们还可以在那么一所大房子里面待了好多天,大吃大喝,还办喜事,天天一帮人进进出出,黄包车还来了几次,最后才被日本人找到,这个也太低估了黑帮的实力了吧; 前面虞中和出场时显得老谋深算,后面的表现简直是个智力低劣的普通人,面对别人的招数毫无还击之力,这个变化也太快了; 对比一下郑树森,在几个月时间里从小弄堂里的瘪三华丽转身到上海滩的黑帮老大、然后跳跃到爱国志士,这个变化也太大了吧;最后乔谯带着曹操在炮火中逃难,郑树森和庞德都不去保护一下,这兵荒马乱的环境,一个绝色孕妇带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带着绝密文件,简直是九死一生啊,那兄弟俩都还很放心,这是对待所谓最爱的女人的态度吗!
《宣判书》现在死刑犯黄旭初,男,三十六岁,无正当职业,祖籍不详罪行如下:罪犯黄旭初在秩序井然,在文明繁华的上海滩,多次兹生事端,极为猖獗近三个月以来罪犯经常丧心病狂地无端杀人,永安里良民常昆,良商田丰林,人力车夫薛五薛六兄弟,钱庄老板孟胖子等三十八人尽皆无辜,死于其人之手罪犯对商贾富豪和社会精英一向恨之入骨多次挑唆流氓,闹市罢工,寻衅滋事,以讨要工钱名义,敲诈钱财,造成多家工厂的大量经济损失,数次闯入民宅强奸民女,偷盗钱财,还屡有吸食大烟,聚众赌博,调戏艺人,逼良为娼,绑票勒索之恶行,罪犯言语无端,多次大放厥词,制造谣言仇恨社会,破坏政府并聚众策划暗杀政要之恐怖行为以上罪行,经多方指认,确凿无疑罪犯本人对其罪行供认不讳,光天化日之下此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千刀万剐,死不足惜现判决如下:判处杀人犯、强奸犯、挑唆犯、绑票犯、盗窃犯、流氓犯、赌博犯、造谣犯黄旭初死刑。
立即执行!
——孙红雷
“今日谁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自从《刀锋1937》在祖国各地热播以后,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陌生的刀迷们彼此见面的切口。
不管是对《刀》爱得如醉如痴的,还是恨得咬牙切齿的,所有的人至少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刀》的台词的确悦耳、醒目,然后齐刷刷将目光聚焦到一个人身上,原来有个编剧叫“关山”!
最早注意到关山,是在看《我非英雄》的时候。
虽然不大喜欢这片子,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台词一流。
最近看了《刀锋1937》,也不大喜欢,然而它的台词功夫简直让我叹为观止了。
可以说,国内的电视剧中,几乎还没有对台词下过如此功夫的。
一看字幕,还是关山!
但为什么凡是他作编剧的片子,我都是光喜欢台词不喜欢片子,无一例外地买椟还珠呢?
不得不研究研究这问题了。
有一个叫斯坦利•梭罗门的美国电影理论家,写过一本书叫做《电影的观念》,其中的某一章节,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断:“我认为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作品,都不适合搬上银幕,只适合诉诸舞台。
”由此,我也想说:我认为关山的剧作更适合舞台,而不是银幕、荧屏、显示器等任何不能直接观看真人表演的方式。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是莎翁还是关山,他们的剧作语言本身都太有表现力了,都已经非常影像化了,不需要再通过摄像机来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且看莎翁的这段:“在一场暴风雨未来以前,天上往往有片刻的宁寂,一块块乌云静悬在空中,狂风悄悄地收起它的声息,死样的沉默笼罩整个大地;可是就在这片刻之内,可怕的雷鸣震裂了天空。
”(《哈姆雷特》第二幕)单看单听这段文字,眼前就能出现清晰、完整的画面,感受到其间的氛围。
且看关山的这段:“后来人们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个人,他身体瘦弱,但意志坚定如钢,他看似手无缚鸡之力,但枪法极准,他的左手发报时如同写作诗歌,他一半是那种左手拿着普希金诗集,右手仗剑的行吟诗人,另一半是磐石般的坚强的革命者,他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情人。
”(旁白对被处死前的黄旭初的评价)实在难以想象导演要怎么安排、调度,摄影机要如何运动,才能表现出与这段画面感极强的文字相匹配的画面!
他们的剧作语言对读者和听众来说是莫大的享受,而对电视、电影观众来说,却是艰难的抉择,——不知道是该看导演的影像,还是该听他们的台词,彼此的力量互相削弱,一样也不能畅快!
所以我们看《刀锋1937》的时候,老觉得那些文辞瑰丽的旁白对于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来说,显得多余,但又舍不得它们,因为实在优美。
影视虽说是综合艺术,毕竟首先是影像的艺术(优秀电影甚至可以没有台词,同样能感染人,比如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空房间》),台词只是一部影视作品的从属因素。
所以呢,像“关山”这类的(其实目前也仅仅发现了他一个),有着超强语言表现能力的剧作家们,还是慎重考虑跟影视导演的合作吧。
(除非是遇到了像《大明宫词》那样奇异的作品,可以另当别论。
)
尬的要命
讨厌孙红雷,抵制道德败坏装老戏骨实则黑历史一大堆落井下石第一人孙红雷
没看完。。。
一星送这位郭导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夹带私活暗搓搓宣扬封建糟粕男尊女卑。
这个片的特色就是三个主角每时每刻都不忘摆各种生硬的造型来装酷,傻逼得很。孙红雷更是摆死人脸的佼佼者
台词,配音略差
感受到了杜月笙上海滩的味道
叶童+寇世勋+孙红雷。为数不多的精品合拍剧。
前期很爽,各种预判,各种反杀。后期这种套路都麻了,特别是杀到银行家那里,杀麻了
垃圾,做作装逼,找叶童那么个丑八怪演主角太恶心了
虎头,猪肚,烂尾
看过不知道多少遍都没看完。寇世勋真的很帅,跟爷爷年轻时有点像。
=-=
前半部分如果只看前半部分在接见日本人那里阵亡的话我觉得分会更高点,就拍到那个部分,可惜那个年代人的思想不是很成熟,前半部分化险为夷的反转拍的很好。
。。。
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在出租屋看完的,雷哥演的不错
男权癌
三星
喜欢孙红雷,实在没得看又看了一遍,这部剧评分也太虚高了,演员演技都可以,剧情bug太多了。。。
就这弱智情节得分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