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视角讲述故事,使观众始终能站在客观冷静的位置去观望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纷繁世界,伍迪艾伦通过这种方式带观众走马观花式地领略30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同时又聚焦于体现影片主题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过的你还是没法讨价还价” 这句话结合影片变与不变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时光流逝,人是会变的,但这个世界却没法改变。
讲真,有时候会讨厌伍迪艾伦,因为他太犀利,而且是那种带着嘲讽的,无意间非常轻盈又细腻地给你一记耳光。
年轻的时候,我们讨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世界,聒噪浮华,俗气。
我们渴望有一片如诗如画的庄园去过自己一茶一饭的小日子。
然后我们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离开校园,于是乎入世随俗,我们慢慢也变成了游刃于名鞋名表,名车名包的奔波在事业和生计上的人。
有些我们还嗤之以鼻不能谈论的,比如房子,也许只因财富尚不足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这些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梦想与现实,红玫瑰和白玫瑰。
我在看午夜巴黎时候的幡然醒悟,看咖啡公社时候的义愤填膺,都是我内心的理性大哥忍不住出来指点一二。
但是老人家对人的情感还是非常包容的,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穿越出轨情感泛滥,这些不满现状的骚动是伍迪艾伦的老梗了。
可是没有看到一点他的评价,尤其是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评价。
毕竟道德和理性不能总是让人信服,尤其于细微之处,这也是老头子的包容之处,他只是把这些事情像画一样展示给你,所有的情感,对每个人产生的化学反应就因人而异了。
在我自己纠结不清的时候,就会讨厌那些说教的人,凭什么你说的就对。
当我更加纠结不清的时候,我连包容的老头子都讨厌,为什么把我看得这么透彻,还把我的缺点放大百倍。
当我自己云淡风轻的时候,我应该也能像老头子一样嬉笑怒骂而不记于心吧。
左手一碗鸡汤告诉我生命短暂,请勇敢果断,右手伍迪这个坏蛋却一点点把这些细微处的矛盾展示给我看。
拎得清是最难做到的一个阶段。
老实说我很讨厌这些总结人生,讽刺挖苦的人。
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会让我更加凌乱却缺少方法论。
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方法论,想太多的人最容易过得不够潇洒。
导演内心活动好多,有很多画外音辅助剧情我看《昼颜》的时候就觉得怎么能那么犯规,把一个出轨拍得跟初恋一样美。
无独有偶,最近遇到一部叫《咖啡公社》的剧,也把出轨拍得跟真爱一样美好。
当然,这并不是推荐理由,理由是这部剧真的好好看,随手一截图就是一幅画。
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感觉都是洗眼睛的作品。
而且整个片子毫不做作,十分流畅,2D能看出3D感,演员的走位和镜头的移动会让你觉得就在现场。
至于片子的故事,我已经没办法激情外国人的名字了,反正讲的是男主爱上女主却又没有跟女主在一起的故事,原因就是女主同时爱着男主的舅舅,而男主的舅舅虽然很爱舅妈,但是也觉得没有女主就会死,离婚之后就娶了女主。
简答的概括,就是每个人都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所以故事的核心就可以用张爱玲的话来解释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只是故事的主角不仅仅是男人,也有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就看成男女平等的倡导吧。
因为剧里面还有一段关于宗教的讨论,因为犹太人儿子改信基督教而有的争议:
虽然这段截图并看不出来到底是谁支持“宗教大同”,但是看不出来的支持也是一种支持吧。
而白月光和朱砂痣的男女主的结局,在某配角的一段话之后就以各自的一个单镜头结束了。
要怎么处理同时爱上两个人的事情,谁知道呢。
反正单身的你还是心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把你放在心里,就不要操心那么多了。
先好好过好眼前的生活才好,我知道明天的人生游戏,你也会通关。
那么,晚安,我是默默。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
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
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
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
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
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
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
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
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
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
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
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
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
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咖啡公社是艾伦第一次用数字格式拍摄电影,因此画质异常的清晰,这种清晰甚至可以模糊现实和电影之间的界限。
不过清晰的画质并没有让艾伦的风格变样,他依然是那个在简单的叙事中俏皮地点明生活本来面目的有趣的人。
曾有影评人说,“艾伦的风格是归于电影中的睿智,他的智慧不仅仅是看透生活本质的俏皮,他从不尖酸刻薄地卖弄聪明,而是一种阅经沧桑、洞察世事的达观。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穿梭于好莱坞和纽约的叙事,不仅完美复刻了那个年代美国的人文风情,也在不经意间描绘了异族犹太人的生活状态,那种不同于以往stereotype的鲜活状态。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懵懂犹太青年Bob来到好莱坞投奔舅舅Phil, 一个功成名就的经纪人。
在舅舅的引荐下认识了他的秘书Vonnie, 活泼健谈的Vonnie让Bob迅速陷入爱河。
但Bob并不知晓Vonnie就是他舅舅的情人,而他的舅舅也一直在是否要和发妻离婚这件事上犹豫不决。
因为无法同发妻离婚而同自己分手让Vonnie伤心欲绝,Bob的陪伴让二人走到一起。
而当Phil下定决心同妻子离婚的时候,Vonnie却毫不犹豫的离开了Bob。
多年之后,Bob把家乡一家俱乐部经营得风生水起时再遇Vonnie,虽然情愫仍在,但早已物是人非,一切都仅在回忆中留下不可追的印记。
虽然结局异常平淡,毫无反转,但正是在这平淡中,让人对名利、爱情都有全新的认知和感触。
“最后我们都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可是我们好像还是相爱的,可是我们再也没机会在一起了,但是没关系我们都有很多钱。
”有人把这部片称为低配版的The Great Gatsby,既有情怀,也不乏岁月得失。
但我仍能在更加平淡的回忆中,体味到人生中诸多的美好和虚无,感受到爱情中的诸多遗憾和无可奈何。
再遇Vonnie,和Gatsby重逢旧爱一样,二人脸上的表情远非五味杂陈四字可以概括。
初遇时,无论是Vonnie还是Bobby,都是懵懂的、生涩的、未被世事污染的年轻人,那种拥有海誓山盟这种独一无二的权利的年轻人。
而后无论是以舅妈面目出现的Vonnie, 还是浸淫商场多年俨然成功人士的Bob,脸上都挂着不一样的神色。
当二人再度私会,都扯下名利场上的面具,直面当年的故事。
但世事巨变,每个人都不得不带上面具继续生活。
片中的配乐以欢快的爵士为主,就连凶杀案发生时的配乐也是爵士,渗透出一种惨淡的荒谬与无力。
在声色犬马、名利至上的年代里,每个小人物似蝼蚁,其生死无人关切。
我也非常喜欢片子匠心潜藏的美术和举轻若重的摄影,昏黄若金的色彩和多次使用中轴线平衡构图再借由镜头传递空间感的运镜非常带感。
片中的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dreams are dreams”反复出现多遍。
Vonnie多次说 到的这句话,或许可以理解为“人生如梦”,但“梦想也仅是梦想而已”这样的理解或许更加契合本剧的内核。
当Bob的妻子Veronica怀疑丈夫出轨时,Bob也对她说了这句话,和之前Vonnie的言辞构成呼应,这微妙的细节不禁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
Allen并未刻意的玩回忆杀煽情,只是淡淡的在遗憾中结束了电影。
或许就是这样,很多人生的结尾都是淡淡的遗憾和惘然的交织。
虽然说这部并没有撼动《赛末点》在我心中的地位,但也成功排上“我最爱的伍迪电影TOP3”了。
也许唯一想要吐槽的还是暮色女一成不变的演技和面瘫脸。
意外的发现是Ben的扮演者就是纸牌屋第一季里的Rousseau,一个迷人的反面角色。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20岁出头的时候开始喜欢看伍迪艾伦的电影。
彼时在巴黎读书,夏天有听不完的露天音乐会,冬天有逛不完的博物馆,一年四季都有UGC 一个月不到20欧的无限次电影卡。
曼哈顿、赛末点、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等等等。
那时候看老爷子的电影,更多的感觉是新奇,甚至会对剧中人物的遭遇感到可笑;那时候对未来的自己无比憧憬,因为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伍迪艾伦电影里时刻不停变幻的不确定性恰巧暗合了自己当时的心意。
那时候试图在电影里找答案,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抓马的故事背后老爷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然后自问自答:嗯可能就是要学会拥抱和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如果还有什么,应该就是要对世界和人的不确定性报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那时候不懂,读书时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可能性,进入社会后的不确定性则大多是不可能性,或者说是限制性。
本科、研究生、回国工作后又只身来到纽约。
这几年在工作生活感情都经历了不确定性后再看他的电影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辞职后的这小半年我断断续续的重看了伍迪艾伦几乎所有的电影,有大笑也有默泪。
越看越觉得,生活真的挺残酷的。
即便你有一万种选择,你也只能选一种。
还有赛末点里男主角说的那句:人们不愿意承认运气在人生中占多重要的部分。
还有今天咖啡公社里Bobby的舅舅Phil说的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小k当时选择了嫁给Phil,我觉得倒不止是Phil能提供给她的物质条件和Bobby有天壤之别,还有她本身对Phil的余情未了,对曾尚在婚姻中的Phil的那种“想得而不可得的”执着。
其实上面两个条件如果单独一个拿出来k都未必嫁给Phil,可同时出现时做出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
再见Bobby时当年对Bobby的感情又被延续了出来,再加上可能多少对已到手的生活的厌倦,Bobby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那个“想得而不可得的人”。
小k和Bobby都没有在合适的Timing出现在彼此的人生中,但Bobby的妻子做到了,所以她是相对幸运的那一个。
影片从开始时Phil面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难题到小k和Bobby在结尾时落寞又无可奈何的眼神。
难题被转移了,然而难题永远都存在。
有意思的是当舅舅向Bobby倾诉不知该如何选择时Bobby的反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旁观者清的经历,当“上帝视角”看问题时,每一个故事都平淡每一个选择都简单。
一旦主角换成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纠结与疲惫。
今天看完电影从Lincoln plaza cinemas走出时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再在电影中找答案,事实上在重看伍迪艾伦的这半年里我也是这么做的。
因为知道了很多事情本就无解,比如Timing , 但还是要感谢老爷子把这些无解都拍出来,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类似烦恼困惑的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结局,不给你看主人公们的选择,但是告诉你他们的生活都还在继续。
所以既然life goes on, 我们也只能go with it了。
Btw, 确实和很多观影的朋友一样感到老爷子友好了不少,没那个劲儿对世界冷嘲热讽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我还是最喜欢午夜巴塞罗那,重看很多遍也不厌。
“我害怕黑暗,也怀疑光明。
”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导演伍迪·艾伦,其创作风格独具一格,范畴横跨戏剧、电影和脱线性戏剧。
作为一位高产同时作品数量繁多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美国电影导演、戏剧与电影创作家、电影演员和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伍迪艾伦也为观众带来了四十余部美妙愉悦的作品,其中也不乏精彩绝伦之作。
尽管有着跨界颇多的艺术成就,但伍迪艾伦在作品中所聚焦的问题却相当统一:即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不稳定性,以及时时在银幕中浮现的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
等等,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
你们所爱的伍迪·艾伦,其实更是一位“爵佬”?
2016年第六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81岁的伍迪·艾伦将他导演生涯的第四十六部电影《咖啡公社》带到世人面前。
他也借这句台词,再一次表达了他的一生所爱。
文字:王晨宇排版:范可可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一、“有谁不爱爵士乐?
"——《咖啡公社》(2016)
在伍迪·艾伦的创作生涯中,“爵士乐”无疑是他的一大创作风格,这个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的音乐极少缺席他的电影,他对这种音乐近乎痴迷,除了日常的拍电影、写剧本外,他还是个专业的爵士乐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支名叫“新奥尔良葬礼和拉格泰姆爵士交响乐团”的乐队创立并登陆纽约,时年四十岁的他吹起了单簧管,在电影内外都玩着他最钟意的星奥尔良爵士乐。
并一直在“Michael's Pub固定演出,直到酒吧关门歇业。
而后,乐队又在曼哈顿76街的Cafe Carlyle固定演出。
这支名字颇具伍迪艾伦风格的爵士乐队也就“玩爵士”这件事玩了二十年,直至今天。
“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
”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
1984年,纽约时报的记者刊载了一篇文章。
记者写道:“这大概是纽约最长久的爵士乐队。
”是的,报道无关这位导演的电影与创作生涯,而是关于他的爵士乐。
伍迪艾伦对于爵士乐队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甚至在1978年《安妮·霍尔》奥斯卡折桂时,他都没去领奖,而是雷打不动的去做爵士乐的演出。
九十年代,伍迪·艾伦露面的次数不多。
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上映,这是一部用音乐剧手法创作的电影,以半歌舞片的形式描绘了爱情中的神秘与变幻莫测。
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伍迪·艾伦作为导演的深厚功力与创作才华,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他对电影中音乐掌控部分的稳健与天才。
同年,他又拉着老伙计艾迪·戴维斯等人创立了一个更加传统的爵士乐队,极少露面的同时,却又带着乐队跑各种爵士音乐节,录制专辑,举办巡演。
后来这位电影导演的爵士乐团欧洲巡演经历被纪录片导演芭芭拉·卡颇拍成电影,取名《狂人蓝调》(Wild Man Blue)。
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
”大部分人的惯性是从电影来分析配乐的选择,但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伍迪·艾伦是那种为了让电影匹配自己挑选的爵士乐,可以反复剪辑甚至不惜重新拍摄某段剧情的导演。
几十年如一日支持他的影迷也把爵士乐当成他电影中的一个锚点,在电影之外也汲取着这位导演对音乐的独特品味,并乐此不疲。
二、“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曼哈顿》(1979)“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都反映在黑白色的色调里和乔治·格什温的爵士旋律中”在伍迪艾伦的配乐中,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窥见其对与爵士乐的偏好和口味。
1979年上映的《曼哈顿》,他就已经选择了爵士交响乐风格(Orchestral Jazz),来自乔治·格什(George·Gershwin)的《蓝狂》(Rhapsody in blue)作为电影配乐,故事里伍迪艾伦式风趣幽默与尖酸刻薄的背后,是格什温将德彪西与拉赫马尼诺夫风格与美国爵士乐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配乐。
伍迪在剧本与镜头中呈现的主人翁们,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
他会如何用他的镜头来描摹他从小长大的城市呢,是冷漠、嘈杂、还是浮躁?
最终他选择了浪漫,爵士乐里那种私密的、委婉的、即兴的浪漫。
这些在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建筑广角图之下的人群们,都被他的镜头框入画中,再配上爵士交响乐风格的配乐,这很伍迪艾伦,同样,也很爵士。
三、 “这起死亡并不单纯”——《曼哈顿谋杀疑案》(1993)同样是纽约的街头,也同样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1993年的犯罪喜剧电影《曼哈顿谋杀疑案》却带给我们一种延续的感觉,熟悉的伍迪艾伦镜头里的纽约地标性城市建筑。
他在这部自述“票房平平但自己很中意的片子”里选取了酷爵士风格(Cool Jazz),来自戴夫·布鲁贝克(Dave·Brubeck)的《Take Five》。
布鲁贝克的爵士乐风格和这一创作时期的伍迪艾伦颇有契合之处:风格从精致到夸张。
纵观伍迪·艾伦几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和爵士乐生涯中,正如他所说:“现在的音乐和弦日趋繁复,可听性却比不上过去”,从1999年上映的《甜蜜与卑微》中吉普赛爵士(Jazz Manouche)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里摇摆爵士(Swing Jazz)与波萨诺(BossaNova)、爵士布鲁斯(Jazz—Blues),以及这部电影里长达四分钟的镜头里响起的单簧管爵士乐。
再到2013年上映的《蓝色茉莉》里的软爵士(Smoooth Jazz),我们能看到他所喜爱的那些走过他一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悦耳、纯正、经典的老原声爵士。
四、“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午夜巴黎》(2011)电影之外,争议、丑闻其实从来都不曾在这位导演身上远去,他也被一些人打上“罪不可赦的炼铜者”。
确实,伍迪·艾伦是复杂的,他和他的电影被人打上各种标签。
但至少在爵士乐里,他有着最简单的热爱与浪漫,也有着伍迪·艾伦身上纯粹、简洁、童趣的一面。
他倾听着、热爱着、改编着、运用着、演奏着这些精彩的爵士乐们,即使音乐评论届说“来看他演出的人只是因为伍迪艾伦这个名字。
”,但我相信,无论是否为伍迪·艾伦的影迷,看过这位导演作品的观众们都对爵士乐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即使他产出电影的速度越来越慢,也逐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在电影之外的人们不妨用爵士乐为切口,去看清他的电影,也看清他创作的一生。
相较于电影,伍迪·艾伦的爵士乐演奏其实很纯粹与简单,在纪录片《狂人蓝调》里的他,就如同他最怀念的,一个世纪前的爵士黄金时代那样:人群包围的环境里,闪烁着微黄色的暖光,他端着单簧管,吹奏着那些来自他电影中伟大爵士乐手们的音乐。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那些洋溢着的、浓郁且迷人的律动、摇摆、即兴。
是的,你们所爱的这位导演,也同样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就站在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如何听爵士》《我的纽约,二十位名人眼中的奇迹之城》《毫无意义》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
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
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
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
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很多人说Woody Allen不再像之前的风格了,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元素。
城市、犹太人,完美的特写,干净的情节,都非常Woody Allen。
至于讽刺,应该都放在Bobbi的哥哥Ben和他的父母关于宗教的讨论那里了,他妈妈说的那句“之前他就是谋杀了人,现在他要变成基督徒了!
”简直是影片笑点之最,不属于其他的Woody Allen式电影。
但关于Bobbi和两个Veronica之间的爱情,导演确实带上了含情脉脉的面纱,用注视后辈的眼光注视着Bobbi的puppy love和成长,就连他一贯讽刺的上层社会—Bobbi的叔叔Philip,竟然也有了真挚的爱情,这让我倒是吃了一惊。
其实我挺喜欢Woody Allen这种难得一见的温情的,虽然没有深刻的主题,起码是部好看的电影。
周六的早晨,洛杉矶Westwood里面的Landmark影院里人很少,几乎全都是住着拐杖或者助力车的老年人,bird和我笑称我们起码把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
Landmark是美国专门放小众电影的院线,与主流院线放的暑期爆米花大片相比,这里放的都是戛纳或其他一些电影节的的参赛作品,肯定不会有Finding Dory这样拖家带口的庞大观众群,却有Westwood这种高级社区的观众支持,观影感受也比旁边坐着一群嚼爆米花的少年好了很多。
电影院真是能放大一个人对电影的感受;如果我在家里电脑上浮光掠影地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只能三颗星,因为实在缺少戏剧冲突和高潮;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当所有人都放下手机,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时,就能听见导演的娓娓道来,看见微妙的光影流转。
当Woody Allen把大束的柔光打在前后两个Veronica的脸上时,两个人Brunette和Blonde的美真是尽收眼底。
我觉得他是把两位演员当成两个城市来拍的。
Kristen之于洛杉矶,Blake之于纽约,代表了美国东西海岸两种城市、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风格,像双城记,也像朱砂痣与白月光。
而Bobbi与Veronica的距离,也像两座城市一样,不可能有结合,也不可能有未来。
演员Jesse Eisenberg和Kristen Stewart 都是文艺片的常客了,Blake Lively看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这两位女主比起Emma Stone受文艺片导演的欢迎程度来说,演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
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
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
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time moves on, people grow up
导演是美国的郭敬明吧可能是
初中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不太下功夫叙事,也没有太深的感触。比较平。
好吧,我觉得卷和瘫都演得不好,剧本写得也敷衍,而且Blake Lively那么美那么有风情,所以看到最后没有半毛钱心痛的感觉(特别是跟昨天刚看过的《开罗紫玫瑰》一对比,天上地下),只觉得伍迪艾伦和Bobby都很渣而已。
不算彻底的怀旧那个时代,色调依然沿袭之前几部作品像是在旧时光里浸泡过一样的昏黄,与那个落暮般的好莱坞遥相呼应。你知道,有时候只爱一个人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连忠诚也不是。但最爱的只有一个,如此说来人连落寞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了。
平淡无奇的东西最难拍,导演聪明地选了暮光女演这个角色。服化道摄录美都很好,剧情不烂俗。
纯叙事 毫无感情。男主就是年轻版的伍迪艾伦,动作,说话节奏都一模一样,还有KK真的一点演技都没有。
技巧娴熟,细致流畅,却单薄空洞,淡然无味的话痨片,KK和杰西·艾森伯格太嫩了,完全无法驾驭饱经世事,历尽繁华,世故老练的角色,怎么看都还是一对无知小青年的气质。片子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倒是描绘的有模有样,一些段子也很有意思,勉强给个三星吧。
电影院总是能放大我对电影的感受。
咖啡公社這名字是什麼鬼?整部片子是不是都在說「得到了就有恃無恐,得不到的就總在騷動」?這部滿滿都是我個人欣賞不來的情懷。另外男主女主的樣子都很讓人出戲,整部戲就像個實驗作品。
气自己为什么要在十小时的长途飞机上看这个片子!看完觉得剩下的几小时更难熬了。
就这还他妈的1935好莱坞往事 斯托拉罗是被老头子坑了吧
#SIFF19#还未开始就已泪流不止。「好莱坞也许很美,但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百老汇和迪肯餐厅的芝士蛋糕。」依然伍迪艾伦,只将主体返璞于琐碎,细讨爱情和人生。犹豫和错失,最终选择的多半不是最初想要的。梦终归是梦,人生本就无意义。飘忽重叠的眼神就是意义。无声的抗议里亦有老年伍迪的淡然和惆怅。
距离上次老头拍发生在纽约/美国的年代剧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这次依然是熟悉的伍迪式苦乐参半的人生爱情小品,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老头对他故事中的跌宕起伏与机遇偶然拿捏地更加平淡与自如,也更加内敛,台词中的智慧也埋的更深。老头与DP合作很完美,镜头里从中央公园望去的纽约一角美丽至极令人屏息
选角有点不够好,男女主的形象没做什么时间变化。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这该算一部比较平庸的伍迪艾伦作品,很有种之前作品怀旧展的意思,没什么新东西。但视觉观感还是熟悉而愉悦的,各种典型的对话细节也完全到位,故事与人物安排都非常完整,留有余味。洛杉矶被纽约狠狠黑了一把,莞尔。
神经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