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门的辩护人

八尺門的辯護人,Port of lies

主演:李铭顺,范逸臣,潘仪君,初孟轩,雷嘉汭,陆夏,洪毓璟,马国贤,苏达,黄健玮,杨烈,吴翰林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阿美族語,爪哇語年份:2023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照

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7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8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9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0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情介绍

八尺门的辩护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镜文学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同名长篇小说《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原为执业律师。 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为凶手死刑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 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 饰)组成三人小组,面对民意、政治、司法、财团、多元族群等各方压力,于复杂人性和善恶矛盾中追寻凶案真相与司法正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陌上又花开唐人街探案3姬影人生我的邻居是美女拉链越狱兔前传冲浪少年纪念品:第二部分许海峰的枪毕业那年:分手季来自深渊:深魂的黎明深夜咖啡屋:失踪的甜心侠捕之夺命红莲婆家娘家水果篮子笑着回家冥婚红包人为释放偷心者囚犯之女伤物语2:热血篇恶魔的艺术铁拳第二季最差劲王朝第一季灯塔帝王蟹传说遗落之地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一季大力士麦当娜

《八尺门的辩护人》长篇影评

 1 ) 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細節之芻議

台劇已經走出早年青春偶像劇的窠臼,逐漸凸顯搞怪(如《不良執念清除師》)和裝逼(如《浪漫輸給你》)的格調;或是開發暗黑題材。

《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暗黑題材的出彩作品。

李銘順范逸臣潘儀君主演,本劇涉及中國台灣的原住民歸屬,外籍勞工權益和廢除死刑等社會議題。

和以前光鮮亮麗的偶像劇不同,畫質朦朧晦暗色調。

劇中的細節處理十分與主旨契合。

李銘順飾演公設辯護人佟寶駒

王傳一飾演檢察官

法務部長謁見層峰前,在會客室,注意身後的骨董陳設。

八尺門位於基隆港,也是本劇的背景。

 2 ) 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这部作品最令我叹服的就是不同人物间身份立场的流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拥有不同的伦理身份,被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正义的武器也会变成私欲的路引,这样复杂多维的人物塑造,我已经很久见过了。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表现手法就是对立,或者说对比。

1.渔民-渔业公司表面上,靠海为生的渔民是渔业的核心成员,但实际上,真正可以为称为渔业核心的的是船的所有者,是掌握和支配了行业绝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公司、资本。

为什么每天那么辛苦的劳动却还是欠了很多钱?

因为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捕鱼的是渔民,而吃鱼的却是资本。

上好的鱼脍要送上老板的餐桌,而渔民的聚会上只有廉价的啤酒。

2.船长-外劳/雇主-外劳海洋中遵循大鱼吃小鱼的原则,人类社会也一样。

强者欺压弱者,弱者则向更弱者挥刀。

在作品中,比渔民(或者说台湾省的普通居民,包括土著和新台民)更弱势的群体是外劳,这些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面对着来自当地人各种各样的恶意,恐吓、辱骂、殴打、性骚扰、不平等的工资待遇,随时可能被遣送回国进而遭遇更悲惨的处境,他们的身份给了雇主天然的把柄,在吃人社会中原本是被吃的人,转头又可以开始吃别人了。

3.公辩(被告)-检方(原告)原告和被告,天然的立场对立,而公辩和检方,一方要守护被告的合法权益,一方要守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4.被判死刑的人(被杀)-宣判死刑的人(杀人)出于"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这个立场,在案件中有嫌疑犯和被害人,在法庭上有法官和被告,前者都是杀人者,后者都是被杀者。

5.原住民(阿美族人)-新台民关于原住民和新台民的矛盾和对立作品中一直都有体现,这不仅是群体的对立,也是新旧社会的交迭,曾经辉煌的棒球产业正在远去,留给基隆的是落寞的高楼大厦,原住民面对迅速更新的社会充满了隔膜和不适应,但教育水平低下使得他们很难谋求变通,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部落的习气,愈加团结,愈加固步自封。

如陈令秋所言,加分政策治标不治本。

以佟宝驹为代表的部落变革者虽然能借由这块敲门砖摆脱称为渔民的枷锁,但命运的浪潮终会将他推回去,至此,他才发现,原来他从来没能离开八尺门。

6.不废死(保守派)-废死(激进主义)-废死(消极的理想主义)主张不废除死刑的有以连正仪为代表的法官,他们对自己的判决问心无愧,出于维护法律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考虑,主张不废死。

除此之外,现有的政府体系,包括执政党也不主张废死,因为民意不主张。

出于不想打破现状的立场,这一群人可以统称为保守派。

主张废除死刑的典型代表有激进派陈令秋和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

陈令秋认为现在的判决无法规避冤假错案的风险,但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她可以通过制造冤假错案来引导舆论和民意,从“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到"死刑本来就是政治手段”。

佟宝驹则与之相反,他追求的是极端理想化的正义,但当他意识到这一理想前路渺茫时,他选择了消极避世,以一种个人主义的姿态游走人间。

显然,陈佟二人早期的惺惺相惜是实干家陈令秋调动了消极的理想主义者佟宝驹的积极性,但很可惜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了。

7.资本-法律最典型不过的代表:党鞭。

资本喂饱了政党,反过来就可以挥着党鞭抽法律的脸。

8.台湾省渔业-国际组织严格来说剧中并灭有这方面的描写,只是董事长在审讯室里的一番慷慨陈词令我一个大陆人都开始同情台湾省渔业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了……个屁,老登真是巧言善辩,果然这话还是要听谁来说。

9.贫-富父子关系是剧中很重要的一对镜像关系,但引起我更多关注的是贫富关系。

虽然在渔民和渔业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意识到渔民整个群体的经济处境了,但是两对父子交锋提供了更直观观察视角。

透过虚浮的表象,剑指制度本身。

佟宝驹父子经常相见于路边摊,而连晋平父子则交锋于击剑馆。

佟宝驹的父亲要自己打扫谋生,连晋平的父亲日常消遣是打麻将,客观上讲佟宝驹要靠加分、靠政策优惠、靠自己"自私自利"才谋得了公辩的席位,而对于连晋平来说,拥有一个公费出国的名额只需要打个招呼,也许最初我们会被连晋平对佟宝驹的某种仰视而迷惑了双眼,但冷静下来才能意识到这两个人之间有多么巨大的阶级鸿沟,贫富只是其中的一环。

这种身份差异并不回因为两个人短暂地同处于一个办公室而消失,而是回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0.信仰天主教(用神)-信仰佛教(不用神)宗教是作品最值得玩味的一点。

天主教的忠实信徒连正仪在剧中义正严辞"我凭神的意志审判",因此他所有的判决包括死刑都无愧于心。

而另一位有信仰的法律从业者陈令秋则完全相反,她声称自己的信仰不会对自己的法律态度产生任何影响。

表面上她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她自认是普渡世人的智者。

表面上这二位精英一个"使用"神,一个不"使用"神,但实际上,都是在假借神的名义行利己之事。

窃以为这其中应该还包含了创作者对于天主教和佛教以及其信众的的某种态度,比如阿美族人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而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则会拜菩萨,但由于我对台湾本土的宗教情况实在不了解所以暂且不谈。

不过倒是令我联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为什么是佛呢?

11.法律-神(精神信仰)宝哥有言:"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什么神。

有的人拿神当挡箭牌,挡得久了,往往会忘记自己是谁。

有的人自诩为神,说得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神。

12."合法"杀人-非法杀人如果说有一种杀人是合法的,那么只能是用法律来杀人。

在剧中行杀人之事的核心领导者有两个,一个是明知阿布杜尔的真实年龄依旧宣布执行死刑的法务部部长陈令秋,另一个则是雄丰船业的董事长及其帮凶。

当然,不明真相但是众口铄金的群众、为了支持率就坐视不理的政党、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法官,每一个人,都是帮凶。

13.主张执行死刑的人-主张不执行死刑的人剧中有两个核心议题,是否判处死刑和是否废死。

这是由海滨命案引发的一个问题的表和里。

剧中佟宝驹一直在强调阿布杜尔杀人这个犯罪事实,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让罪犯脱罪,而做到依照事实,依法量刑。

而正是在未废死的这个大环境下,他的努力才显得格外有必要。

主张不执行死刑并非是否定阿布杜尔的犯罪,而是依照法律认定他不具有担负法律责任的能力。

而与之相对的,了解事情真相但依旧要执行死刑的人,却并不是有法可依的,只是借由这条人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就延伸出了下一项,都是要杀阿布杜尔,一批人打着法律的旗号,"合法"杀,一批人则试图掩盖真相,非法杀。

当然,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合法杀人"。

14.摒弃部落-回归部落佟宝驹个人的出走与回归,消极的理想主义终于探索起了实践之路。

15.政党-群众电视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概意思是执政党对海滨命案持保守态度是因为不愿违抗民意。

这也是影片中一对很有意思的隐形对立——政党和群众。

当法律或者说事件的真相与民意相悖,政党的选择并不是坚持追寻真相,而是顺从民意,这表面上是群众掣肘政党。

但实际上,那只是政党抛出来引导群众视线的诱饵,不明真相的群众就这样被各方政治势力抛来丢去,玩弄于股掌。

民意,和死刑一样乃至法律一样,是政治工具。

命案沦为党派斗争的棋子。

人物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是优秀作品的典型标志之一。

在这部没有绝对善恶的作品中唯一可以称之为绝对好人的大概就是莉娜了。

只是妹子有点遇人不淑,不是碰到随时发情的超雄老登,就是碰到随地散发魅力的小登,还有身材发福快要退休的中登。

当然不得不承认,莲雾这生命力蓬勃茂盛的小劲儿是挺拿人,最后连中登都拿下了——"法官不语",在作品的最后,男主显然将男二看作了自己法律理想的延伸。

个人认为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第七集的"最高牌局"。

本次牌局核心议题如下:1."司法承担立法的怠惰。

"2.新闻稿(舆论)可以左右司法程序吗?

3.政治正确入侵司法系统。

可以说这几个法官给了陈令秋可乘之机,阿布杜尔的死背后有他们的身影。

作为法官,他们怎么能不相信什么是真的?

作为法官,他们不相信真的。

此处的字幕也很有意思,萧法官的"……吃"真是太形象了,给吃就吃。

事实存在真假,但生活无谓黑白。

善只有一种,但恶有各式各样的。

陈令秋说平庸是一种邪恶,不,自命不凡才是一种邪恶。

 3 ) 雪落八尺门——台湾原住民与外劳所面临的国籍、民族与政治暴力

同样是海岛,同样是渔民,同样是表现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偏见、歧视和暴力,看完本片,我想起了《雪落香杉树》的故事。

相比较两个故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或许可以理清本片的一些思考。

一、台湾人对印尼劳工的暴力本片最核心、最突出表达的一组矛盾,就是台湾人和印尼劳工的矛盾。

又因为台湾捕鱼业发达,海上作业艰苦,雇佣的印尼渔民人数最多,因此渔船暴力显得格外突出。

渔船就是个小政治团体,台湾老板打压台湾渔民,台湾渔民再联手排外压榨印尼劳工。

印尼劳工就是那条引诱鲨鱼的鲭鱼,被人为放置在了整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命甚至不如打捞上来的海货值钱。

没有人听得懂他们说的话,也没人愿意听他们说话。

他们长期忍受着从信仰、外貌到语言、国籍等各方面的歧视,甚至到了法庭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居民在催他们去死,因为他们在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谋生,因为他们在当地人都不愿意从事的苦差里讨生活,因此他们就该无法享有和台湾居民同等的人权,就该心怀感恩,承受一切。

二、新台民对原住民的暴力本片的另外一组对照组,是男主的爸爸和印尼劳工阿布都拉。

因为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相似到我们都要差点忘记了,男主的爸爸可不是印尼劳工,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不过也正因太过于土生土长,最名正言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住民,竟然也遭受到了来自后来者的歧视。

偶然看过一个台湾少数民族诗人莫那能的诗歌,才了解到原来台湾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就在几十年前都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

在他们的心中,政权,国别,都是很虚无的东西,他们只认定一样,那就是脚下生长着作物、供给他们能量的土地。

“政权,请你退去土地才是我的母亲。

政权,请你闭口母亲不是压迫的理由。

”——莫那能长诗《燃烧》然而现如今,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被新台民以歧视的口吻称呼为“乡胞”。

甚至于和新台民交流的时候,还要去请翻译。

他们缩在美丽岛的一角,像一群海蟑螂一样靠着渔船操持艰苦的生计,最靠近大海,也最靠近在渔船上被折磨致死的命运。

他们和印尼人的命运,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只在于,男主的爸爸在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最终失去了十多年的自由。

而阿布都拉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废死投票,死刑投票,政治选举等等,运作的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少数服从多数。

若8.5成的人赞成死刑,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死刑。

若5成以上的人赞同此选民当选,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职位。

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也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社会开始,就喜欢报团取暖,喜欢党同伐异。

对于新台民来说,原住民是少数;对于本地人来说,印尼劳工是少数。

少数的生存空间,就这样逐渐被压榨紧缩,直到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用刀杀人,和用民意杀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海上杀人,和在死刑场上杀人,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相比之下,雪落香杉树讨论的面则要窄一些。

可能也是因为台湾的问题真的更错综复杂一些。

而创作组把这些内容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很清晰很有层次。

很喜欢最后一集男主得知印尼劳工死讯后愤怒的嘶吼。

困兽之斗。

匹夫之怒。

淋漓尽致。

 4 ) 你想表达的太多,我能接受的太少

可能是地区差异,又或是个人的价值观趋向。

首先所有的废死派都是伪善,都是慷他人之慨。

为什么要给杀人犯更多的机会?

为什么要原谅杀人犯?

他们给无辜的受害者机会了吗?

怎么普通人勤勤恳恳一生就求个安安稳稳寿终正寝,你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

公辩佟宝驹,宝马哥,是正义的一方吗?

看起来是,他为了阿布杜尔做了许多,想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但是他也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让人作伪证不择手段。

他不愿意一辈子待在部落里像那些大人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存不下什么钱。

所以他选择远离部落,拒绝说自己的方言,丢弃自己的文化。

法务部长陈令秋,你为什么要废死?

就因为你信佛?

还是你有什么政治诉求我没注意错过了?

还是你的政治诉求就是废死?

这他妈是什么诉求?

你推动废死的做法就是出卖色相?

就是让一个该死的杀人犯在被隐瞒事实的情况下被执行死刑然后跳出来说其实他可能可以不用被执行死刑的所以我们要废死啊!

为什么编剧总是致力于给所谓的正派加点缺点,给反派再加点人性?

前面一大堆笔墨写阿布杜尔有多可怜,结果最后是他失手把小女孩淹死之后再把船长俩夫妻杀了?

前面写船长是怎么没有人性欺负阿布杜尔然后又写他见到阿布杜尔后还好好招待了他并且记得他不吃猪肉?

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

废死?

打倒黑暗的渔业公司?

整顿迂腐的司法界?

还是想说这些我们都改变不了,哇这部剧真的太现实了!

 5 ) 《八尺门的辩护人》:顶尖的华语政治剧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台湾省又出电视剧佳作。

新近完结的8集连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已经连续两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榜单的NO.1。

《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唐福睿的同名获奖小说,由唐福睿自编自导。

唐福睿曾是律师,跨行写影视小说,之后又跨行成为导演,干一行,行一行。

八尺门位于台湾省基隆市正滨渔港附近,曾是台湾阿美族人的聚居地。

故事由一起发生于八尺门的灭门惨案说起,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被20岁的印尼籍渔工所杀。

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受命为印尼籍劳工辩护,却不料随着案件的深入,牵扯到盘根错节的势力。

由一起灭门惨案切入外籍劳工为何犯下灭门惨案?

他是有预谋的吗?

真相到底如何?

……如果观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剧集,恐怕会感到失望;真相当然是重要的,只是真相并非剧集的呈现重点,剧集的重点是通过该不该让杀人犯死刑(“杀或不杀”)的博弈,剖析台湾社会族群、外劳、资本、政治等议题。

为死刑犯辩护的公诉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佟宝驹代表的是“不杀”的一方。

作为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本身就有义务为外籍劳工辩护;他在调查中,亦发现本案存在的诸多疑点……而从私人角度来说,佟宝驹老油条的形象下一直有着未被泯灭的正义感,他全力为外籍劳工辩护也出自一种“同为弱者”的共情。

之于台湾省的汉族人群而言,阿美族是少数族群,也是弱势人群;但对于台湾省的人而言,外籍劳工就成为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佟宝驹的成长过程中,当族人遭受伤害时,很少有人为族人辩护,也出于这种愤怒,佟宝驹拼命挣脱族群,成为公诉辩护人的他终于“融入”台湾的主流社会,拥有为弱者发声的机会。

但这起命案的复杂性在于:船长一家是阿美族人,是佟宝驹的族人,甚至船长是佟宝驹的远亲。

一向团结的族人,对灭门惨案义愤填膺,自然也就对佟宝驹替杀人犯辩护感到不解和愤怒。

佟宝驹的父亲劝说佟宝驹放弃辩护,既来自族人的压力,“不帮自己人,比狗还不如”;也源于父亲年轻时的境遇,父亲曾因遭遇不平愤而杀人,父亲深知制造不平的人的庞大势力,担忧佟宝驹是蚍蜉撼大树,“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佟宝驹的工作不为族人所理解这时,剧集经由“杀或不杀”触及的是台湾省的族群问题。

不仅仅是民众关注这起灭门惨案的判决,台湾省法务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陈令秋(潘仪君 饰)也密切关注。

陈令秋是佟宝驹的前女友,两人在大学时代曾是恋人。

陈令秋并不太在意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她关注的是“废死”(废除死刑)议题,她支持“废死”,但台湾省主流民意坚持死刑。

陈令秋希望这起灭门惨案可以成为她推动“废死”的契机,所以她一路不断“帮助”佟宝驹,提供辩护策略或者一些被隐蔽的关键信息。

陈令秋(潘仪君 饰)是非常有手腕的政客在这里,剧集经由“杀或不杀”,指向的是台湾省争论不休的“废死”话题。

有人争取让杀人犯免于死刑,但更多人希望杀人犯尽快被处以极刑。

比如渔船所隶属的渔业公司的洪老板,他的渔业公司在鱼类的捕获量上在全球名列前茅。

事实上,印尼渔工愤而杀人,与个人在渔船上遭遇的非人待遇相关,而渔船上的外籍劳工普遍遭到残酷的压榨,并且,渔业公司一直滥捕,从事走私、洗钱等肮脏勾当,甚至涉嫌杀人。

洪老板要求杀人犯“一定要死”,他担心如果凶手开口说话了,渔业公司的各种非法行径会遭到曝光。

渔业公司老总认为杀人犯“一定要死”经由“杀或不杀”,《八尺门的辩护人》揭开台湾渔业资本肮脏的一面,披露了台湾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

面对陈令秋的咄咄逼人,洪老板并无怯色,因为他的势力早就渗透到台湾执政党的高层,毕竟选举就是烧钱,有赖于这些大资本家的支持。

执政党的“总召”蒋德仁(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总召集人被称为“总召”)早已成为洪老板的爪牙。

蒋德仁与陈令秋又是各取所需的情人关系。

陈令秋透过蒋德仁推行她的“废死”理念,蒋德仁则透过陈令秋了解灭门惨案的推进过程,并对陈令秋“威逼利诱”,要求她不要再插手灭门惨案,让凶手尽快被执行死刑。

政客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由此,“杀或不杀”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揭开台湾省政治博弈机关算尽的阴暗一角。

豆瓣上有观众说,《八尺门的辩护人》“难看”,并不是说这部剧差,而是说这部剧并不那么容易进入。

确实如此。

因为剧本看似有通俗的悬疑推理外壳,但编剧经由这起命案延伸出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多个复杂议题,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它没有浮于表面、沦为社会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自然地编织到情节中去,并直击问题要害。

以上这一切,让《八尺门的辩护人》成为一部不错的剧集。

但它能“封神”——被誉为台湾省写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峰,更多得益于最后两集的设定,高开神走,让这部剧的各种议题最终收拢为台湾省政党的民意操弄,窥见政治博弈的深不可测,以及政治野心家究竟有多么狠心辣手。

佟宝驹获得了一个“不杀”的核心证据——印尼劳工的护照信息有误,他犯下命案时尚未成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不必执行死刑。

佟宝驹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陈令秋,要求再审,陈令秋让佟宝驹不要声张,她会处理好一切。

实际上,因为陈令秋强力推行“废死”,已经损害了更高的政治人物的选举利益,蒋德仁对陈令秋放出狠话:假若灭门惨案凶手不死,那么她的“部长”之位就难保。

蒋德仁此举也有他的政治算计。

因为他酒后闹事的丑闻,为了避免被政党抛弃,他打算推动反对“废死”议题的“公投”,利用台湾省民意反对“废死”来为政党博取声量,同时转移公众对自身丑闻的焦点。

台湾省政客利用民意来转移自身丑闻如此一来,未成年人杀人犯明明可以不死,陈令秋明明如此强烈地反对死刑,她仍然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里也就有了全剧最骇人听闻的一句台词:“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陈令秋试图“以死废死”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成功玩弄民意的政客,脸上难掩笑意固然佟宝驹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他也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但陈令秋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刻画得最为深刻复杂的角色,由一个女性来承担这样的功能更显难得。

在采取选票制度的机制中,政治人物为了讨好选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虚伪到怎样的地步,在陈令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民意的操弄又是可以多么地“神出鬼没”“鬼斧神工”,经由陈令秋和蒋德仁的运作也可见一斑。

《八尺门的辩护人》由此成为华语剧集里少见且顶尖的政治剧。

当然,这部剧的一些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新人替代役的戏份总体寡淡;再比如剧集看似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废死”与否这一议题,可实际上剧集的价值立场明显偏向于“废死”,其对“废死”的一系列理由又不具备说服力,诸如杀人犯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问题的“结果”,社会应该反思云云……然而,再完美的社会都会有扭曲人格的人存在;谁也没有权利替受害人的家人谈“饶恕”,不谈受害人的人权,大谈死刑犯的人权荒诞可笑;真有社会问题存在也不该由被害人承担,社会的改进与死刑的存在并不相悖。

至于死刑可能杀错人的理由也站不住脚,随着司法的完善,死刑的执行本身就很少也很严谨,死刑的吓阻功能不应舍弃。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为“废死”提供坚实的理由,这就让佟宝驹的一些台词和理念看似善良正义,却很容易陷入“伪善”“伪正义”的困境中。

比如“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佟宝驹好像忘了,被告席上不只有弱者,也有权贵;而大结局时,在未成年杀人犯被处死后,佟宝驹愤慨地呐喊“所有的杀戮都一样”,将杀人犯杀人之“杀”,与杀人犯被处死之“杀”等同,偷换概念且相对主义。

无论如何,《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我们以批判性视角欣赏。

它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6 ) 不能懒到只想靠惩罚犯罪来预防犯罪

各方的博弈与考量都围绕着阿卜杜尔的案件,却不围绕着阿卜杜尔本身,判决最终也没有为了被告而存在。

陈令秋是个冷漠且傲慢的理想主义者,可她偏偏又放不下政治追求;她既希望生命权在宪法层面得到充分保障,又不在乎具体的个体的生命。

由这种人牵头“废死”的议题,跟那七成五-八成-八成五的民调结果一样讽刺。

我毫不怀疑,陈令秋为了能尽快推动“死刑一致决”,她主导下的法务部可能还会签下其他明知是错杀的死刑执行状;但一而再再而三地煽民意巴掌,未必就能得到她期待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陈令秋的傲慢让她小看了那八成五中包含着的以泄愤为目的的民意。

死刑的存废是一个复杂且牵连甚广的议题,至少需要在绝大部分人已有初步共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探讨;可人心观念的转变是缓慢且漫长的。

如果陈令秋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威压速成,那她还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

但在具体个案中还原行为人社会经历的真相仍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使量刑得当,也是为了挖掘背后是否存在亟需解决的群体性问题。

就像本剧的原型“汤英伸案件”,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暴露在群众、舆论以及当权者面前,让社会一切力量都无法继续逃避。

有些案件是人性的罪,有些案件是社会规则的罪。

而后者,是能够在更多的悲剧发生前发现并通过调整规则进行预防的。

死刑不是目的,刑罚本身也不是目的:所有的刑罚措施都是为了恐吓犯罪。

可是我们不能把预防犯罪的重任仅寄托在刑法上。

而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比讨论死刑的存废、刑罚的力度花费更多力气,甚至需要更多有能力却不傲慢、冷静却不冷漠的人参与。

 7 ) 陈令秋VS莉娜(Leena)

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佟宝驹和莉娜,但是这两人相似度比较高,无法成为对照组,而陈令秋这个角色的人物魅力也非常高,且她和莉娜恰恰代表了两种非常有力量的女性形象,非常适合对照分析,所以标题用了她们两个人的名字。

[陈令秋]看剧之前,就留意到短评对陈令秋这个角色讨论度很高,看剧的过程中,我也一次次被陈令秋稳准狠的内在力量所震撼,尤其是最后一集,确实是将她的狡猾、老辣、狠决体现的淋漓尽致,陈令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是,我必须要说,这个人物形象是完整的,但作为一个人,陈令秋的人格则是残缺的,并且可以预判的将来,她也会将这种残缺一直延续下去。

究竟是怎么样的残缺呢?她是一个虚伪到连自己都骗过的人,她的心里其实没有正义、善良、爱,也没有任何人,只有自己的欲望。

同时,我想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卢梭,他把自己的孩子们统统送进孤儿院,然后天天忙着写自己的哲学著作,书中满满的都是对全人类的爱。

我又想到了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男主,天天想着外星人的事,置自己的妻女不顾,直到女儿自杀死了,男主以女儿为借口踏上了一段满是愚蠢和荒诞的寻找外星人之路,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外星人,这个故事的内核真的令我极为不适。

我想说的是,陈令秋、卢梭、唐志军他们在内心最深处其实是一样的人,那就是对身边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不具备任何的感情(陈令秋)或者表达情感的能力(唐志军),但是他们心中又有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为了这些目标,他们会以对人类的关怀和爱为借口,利用民众的善良、同情心、愚昧等等,去实现或者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

这类人,能力大的就是卢梭、陈令秋,他们的著作或者政治主张一定也能使一些人受益,能力弱的就如唐志军,让同情关心他的人,鸡飞狗跳、苦不堪言。

[莉娜]看完全剧,我才意识到莉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女主角,女生里她的戏份最多,演技赞爆,人物内心的成长线刻画的非常细腻真实动人有力量,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和光辉,我非常非常喜欢。

如果从世俗标准判断,一个是印尼移工,一个是政府高官, 莉娜怎么可能和陈令秋放在一起讨论, 但是,戏剧最大的魅力正是在于此,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没有影视作品,我们永远也不会把这两个人放在心中做比较,但,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做比较,并且比较的结果还是--莉娜完胜!!!

我想到,刘瑜老师说过,一个人能够做到怎样的成绩,除了ta的才华能力以外,最重要的是ta出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如果比尔盖茨不是出生在美国,他就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

同理,我在莉娜身上也真的看到了这种无奈和哀伤....她聪明、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她一步步的克服了现实给她的所有困境,成为了更自信更勇敢的自己。

莉娜的可爱和勇敢是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步步提升的。

她从一开始的怯怯诺诺,到和宝驹讨价还价争取翻译的收入,再到卸掉头巾露出秀发,再到为了找证人深入虎穴,再到明明知道继续参与这件事自身会有危险,她都没有丝毫的退缩,就像她给晋平的短信里说“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知道为什么,从莉娜一出场,我就被她深深打动,她有一种纯真(不是男人夸奖女人的那种涉世未深好操纵的纯真),眼神里有着执拗和坚定,也有着温柔与羞涩, 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魅力,虽然涉世未深但是不易被操纵,事实证明,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莉娜最最最最可爱的一幕是在最后一集,宝驹送了她一条丝巾,她把装丝巾的粉红色袋子还给了宝驹,说“这个袋子给你,你好像很喜欢它,总是带着它”。

哈哈哈哈哈,我和宝驹的心情一样一样的啊,这孩子真的好纯真啊,她都不知道宝驹一直拿着这个袋子,里面装的始终都是这条丝巾啊,只是宝驹不好意思送给她......我真的好喜欢莉娜啊,她才是最值得被赞颂和被看见的女性力量!!!

最后夸一下宝驹,50岁亦正亦邪赛道里最迷人的存在。

他和莉娜一样,内心的原则总是关注到活生生的人,他那句“判决是为了被告而存在”和莉娜的“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一样,他们没有把人当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是把自己的原则落实在每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人身上。

这样的人,大概率没办法名利双收,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制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我们也可以绕道!!!

 8 ) 觸動人心的故事

令秋 您選擇了以錯殺換取的公投結果 就要背負背叛信仰使其沾上血跡了 寶哥 您努力逃離族群 並不是真的厭惡 而是憤怒 為了父親的遭遇而憤怒 最後被救贖於族群之中莉娜 這一司法之旅想必日後會讓您成為較公正的司法工作者 祝願您順利連霧 您已經可以脫離父親的期望 去找回屬於您的人生權利 死刑 無絕對 誤判無彌補之機會 不判違背人類文明 推動死刑執行的您各位 均是殺人兇手 無人可倖免 以命換命 多麼公平的制度 但 祂真的沒有需要被檢視的地方嗎 民眾殺人只靠民粹就好了 但那些不被看見的事實和脈絡 在民意面前顯得格外渺小 「審判是為了被告而存在」那些穿著乾淨的法袍 舒舒服服坐在審判席上的人 那些從來不用為生活擔憂的人 他們是真的可以根據事實或證據來判決嗎 他們真的可以嗎 如果有一天坐在被告席上的 是您 是他 是我呢 我可以相信司法公正嗎

 9 ) 比较

“因为我有能力帮忙,所以我必须帮忙。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所有的杀戮都一样。

” 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真实且震撼,深刻且感人。

我们的《人民的名义》还有《狂飙》所谓的现实尺度,仍然仅仅局限于对权势阴谋的展现,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我们这个社会现行的制度和法律的问题。

我们更多的是去讴歌赞扬那些在面对罪恶和不公的时候能够保持良知和正直的高尚的人,我们期待这样的人更多的出现来拯救那些被伤害被奴役的人们或者来惩罚那些罪恶的人。

但我们很少真正的去抽丝剥茧地探讨我们文化和法律制度真实存在的缺陷,也很少去讨论怎样去解决或者改善它们。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仍然是缺乏直面真实的勇气,或者缺乏挑战政治正确的决心,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文艺作品仍然是差的那么一股劲。

即使这些创作者想要做出一些突破,但是他们仍然束手束脚被一些官方的意识形态所限定而不敢去表达这个社会那些没有发出来,但是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我们的人民不敢说真话,或者不愿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那么我想除了可以批评我们的公民缺少独立的精神,更必不可少的,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官方政策塑造了怎样的社会舆论环境。

八尺门的辩护人,这部电视剧除了展现民族的歧视、困境、不平等,还展现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不理解和伤害,更加表现了有权力和有钱的人在对待他人的生命的时候,缺乏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电视剧中,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权力和金钱使得拥有他们的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去操纵法律程序,扭曲事实真相,享受这些的人们觉得是理所当然。

为了维护这样的特权,他们不惜放弃他人的生命,国内这几年有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出品的一些名为普法的剧集,都无法与这样的作品相比较,因为像《三大队》《沉默的真相》,这类作品更多的是在展现曲折的剧情和人物关系而较少去呈现人们是怎样运用这个社会正在实施的法律规则或者法律概念?

因此看国内的有关法律的影视作品,对于法律知识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很少有像八尺门的辩护人这样基本上每一集都会给观众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并且由这个概念去推动剧情,在剧中人的活动和言辞当中去释明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的要点,这就好像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程。

这些东西至少能让观众对法律的职业和它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或者观感。

这部剧的人物刻画也是着重于群像的,每一类人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但是又有其复杂性。

其实这部剧跟黄子华的毒舌律师有些相像,我觉得最出彩的角色应该是案件当中的那一名检察官,他很好的诠释了一个知道自己职责的检察官的形象。

检察官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追诉犯罪,但是给人定罪并不是检察官这个职业的目的,检察官的职业目标应该是查明事实真相,按照现有的法律去判定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前面辩护人想了很多办法来减轻被告人的罪责,目的在于不对其判决死刑,各种剧情的设计都在表现出被告人杀人的情有可原。

佟宝驹着眼的是一个案件和一个被告人的权利,而法务部部长着眼的是一种观念或者某种主义。

他们的这种不同才最后导致了各自的选择差异。

部长身居高位,想到的是要利用一个人的死来证明死刑制度的问题。

这部剧有点类似《大卫戈尔的一生》,这种用生命去挑战一个制度,本身反对死刑的人,用生命来作为筹码。

这样的行为是否是自相矛盾的?

同宝居是仍然保有对正义的理想的但又深知制度的潜规则,莲雾表现的是心怀法治理想的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要改变这个世界就要做到不被旧世界所同化。

当你在这个体制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依然坚守自己的本心是难能可贵的,有多少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攀到高位后还能保持初心。

官僚体制是一个大的酱缸,想要摆脱他的侵蚀而又又得偿所愿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面临选择,是妥协一些还是坚持不懈。

 10 ) 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可能是想说的内容太多,整部看下来不能算是很精彩,甚至当中有些疲态。

但看到结局还是为之一振,果然还是这个味道的台剧。

这起凶杀案围绕着的主人公,是外劳,是船长,是阿民,是那些部落的民众。

生生死死,仿佛蝼蚁一般。

可真正背后的所谓大人物,却连一根毫毛都没有被伤到。

底层的人在苦苦思索是非善恶,而在洪董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为了利益而生的物件。

上庭,打官司,原来也哪管你什么证据,什么应当不应当。

无非是那些所谓正义化身的大法官们在牌桌上的玩笑话。

三言两语定生死,原来如此简单。

只要是人,就会不客观,就会有私心,那又谈何正义和公道。

最后集中在废死事件上。

这个话题被讨论过太多次。

曾经的自己是坚定的支持死刑,现在却觉得没有答案。

真理往往并不是越辩越明。

被反转给惊到了,但细想之后,完全理解了陈令秋那句话的含义。

“不杀,不能阻止未来接着杀;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机。

”可即使心机如此,最后的结果也依然荒诞可笑。

就像剧里说的,明明大部分民众根本不相信法律的公正,却又偏偏支持死刑,细思极恐。

这一幕很像大卫戈尔的一生。

不同在于,大卫是个殉道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可陈令秋用的却是其他人的性命。

我不禁在想,她到底为什么支持废死?

什么信仰或信念?

若真的是为了尊重生命权本身,那这件完全背离她初衷的行为,真的可以为她铺路吗?

最后用宝哥的话来结尾,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分。

《八尺门的辩护人》短评

议题是好的 但是拍的太一般了

7分钟前
  • ly330
  • 还行

公辩,政客,商人,老手,新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挺丰富的呈现。挺喜欢司法部长的角色,行事果断,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以前都是男性角色,好像很少看到这样的女性角色。

11分钟前
  • 花生酱
  • 推荐

确实立意深刻,政治,法律,良知的多重角力,结尾的处理非常现实。

16分钟前
  • 七宝
  • 推荐

台剧 杀人案 推行禁止死刑

18分钟前
  • 柠珮
  • 较差

20**年的时候,感觉白白的浪费了一瓶酒,来搭配这一个剧集。过誉的很。

20分钟前
  • ji@si
  • 较差

弱势群体的权益 谁来保护?尤其是不完美受害者的弱势群体

23分钟前
  • Adore Light
  • 还行

最近看的三部台剧真得都不错,尤其是谢盈萱的那部,这部三星半,我不喜欢剧里的感情线,写得不好,很莫名其妙,最后非要把船长和大副的形象往“好人”的角度写也太过明显了(还包括主人公的律师朋友和他的“死敌”)。

26分钟前
  • 蓝月月
  • 还行

故事叙述完整,但本片想要输出的内容,看片人还是要谨慎思考斟酌

31分钟前
  • Ayumi 兔
  • 较差

剧外意义大于剧作本身,《赛德克巴莱》言犹在耳,十年之后从原住民群体关心到外劳群体,这就是看得到的真实进步。与本剧横向对比的还是近几年的台湾现实题材剧,从随机伤人、职场性骚扰到废死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涉及对立面也越来越切中根本要害,实在很厉害。编导的职业身份大大加强了全剧的职业剧专业属性,但在影视叙事方面还是详略有所失调,这个故事撑不起八集体量,全剧直到最后一集才爆发了足够好的冲突与人物,大半篇幅还是过于拖沓,人物塑造停滞不前,特别是男主,按照庭审-回办公室乱发火-闪回悲惨父母-找回理想这种写法来回写了数次,而男主与女部长的戏反而过略,令全剧有头轻脚重之感。最后一集确实很拉回好感,不过就像佟宝驹不是李狗嗨或风骚律师,关于司法剧,整个华语地区可能还是刚刚起步。

35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没看完 节奏太慢

38分钟前
  • Solar summer
  • 较差

看过原著后,李铭顺的表演对我来说太板正,缺乏魅力,另外影响上会加重女性角色身上的“性”的意义,陈令秋原本可以基于文本做得更加精彩,如今反而有点弱化了她的才能方面,琳娜的一条辅线被删去,那是她自我思索和觉醒的一个辅助,因为不是主角位,于影像叙事里这条线较难自然表现,但她和连晋平的关系就让我感觉变成了一种性缘关系,这应该不是故意的,只是视觉在此类“靠近”的度上确实较难,文字可以大方的写心理活动,但那仍然是心理活动,影像中就要用身体语言去表达,一位男性“靠近”一位女性,对演员来说,很难表现其究竟是为什么。书上有好几处我判断的名场面,比如到受害者家里拨打电话一幕,我觉得都没有拍出较好的戏剧张力。

41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陈令秋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女性角色,演员能演到这么丰富的人设真是福气。看到最后一集她的操作让我瞪大眼睛,死刑本来就是政治,用一个人的死刑推行废死,有点意思。。。

44分钟前
  • oiamuneven
  • 还行

2.13

45分钟前
  • 我就是我
  • 还行

背后的立意很好,4颗⭐是因为里面部分台词涉及“独”!台湾是中国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剧情再好,在国家之前还是需要退让一步~

50分钟前
  • ECHO
  • 推荐

执行后我才明白陈令秋那句“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是什么意思😢

54分钟前
  • crop a star
  • 推荐

又是一部角度刁钻的台湾议题剧。野心很大,各方视角和观点铺得很开,但最有力度的还是公投前陈令秋的“以杀止杀,如果非杀不可,就要在最需要的时候杀”,和《大卫•戈尔的一生》可以形成对照组,大卫•戈尔以不假思索的态度展现自我牺牲以杀止杀的悲壮,但八尺门中用陈令秋的反转对“以杀止杀”有延展与反思。可能是原著作者半路出家又自编自导的关系,掌控力不足影响到观剧体验,很多重要打点不清晰或不在更有力道的位置,经常发生某些重大转折后,各方反应表现相当不充分,时间线也略跳。如果跟着主角佟宝驹的人物逻辑捋下来,就会发现他很多态度转变只有结果,原因要么没展现要么非常隐晦,他对海滨命案燃起信念居然只有一场被刘家恒奚落的球赛来推导,相当轻率。太多的场景就像把人物摆在一起进行辩论,总有种不自然的夹生感。

58分钟前
  • 东山厌工子
  • 推荐

剧情非常一般,不值那么高的分

1小时前
  • 呈贡野人
  • 较差

李铭顺的表演一开始觉得很浮夸,但后来越看越顺眼!

1小时前
  • 江声走
  • 推荐

黄健玮你胖得都认不出来了🤣

1小时前
  • 力荐

难评的作品,题材敏感、节奏温吞、质感上乘,没有孤胆英雄,没有绝地反击,处处透出冰冷现实,却又不忘理想初心,外来者与原著者身份的互换与冲突,死刑废存、政治博弈、“小国”困境,投射其中,个体的生死与民众的抉择不过是政治的筹码、上位的手段,所有杀戮都是一样。PS: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

1小时前
  • Someon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