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真实、生活的镜头和拍摄。
简简单单,完全不像是演戏,没有明显制作感的后期。
就像《蓝色大门》和《观音山》。
欧洲电影。
不是欧美,不是美国,不是英国,甚至不是法国。
如果非要给“电影”加个前缀,那必须是“欧洲电影”。
他们不过十岁。
差不多是我这样的年纪还能“犹记当年的自己”“感同身受”的最早年龄。
儿童心理,简单懵懂又让人感动得想落泪。
含蓄至极的开放式结局。
到底是个好结局。
先交代种种男孩化的行为,再交代是个女孩的实情。
太正确不过了,是客观讲述客观存在的事情。
否则就会带有谴责的色彩。
妹妹珍妮真是个天使,both长相和行为。
和他们出去一起玩儿以及在饭桌上编米克的故事时,真是个天使。
是个好哥哥。
其实主推兄妹也不错。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吧。
洛儿在认知里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在搬到新的小区后假扮男孩米克和小区里的孩子玩耍。
她模仿男孩子赤膊踢足球,在游泳的时候真担心她的橡皮泥会掉出来,然而正如妈妈所说,我不反对你扮男孩,但暑假要过去了,你总要开学。
长痛不如短痛,影片最后洛儿用女孩身份和丽莎重新开始。
假小子中充满了法国电影独有的浪漫,洛儿和丽莎之间独有的青涩好感,妹妹是个小天使啊,一开始洛儿和丽莎认识以问姓名开始,最后丽莎问了她的真名又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影片最后以洛儿的一个微笑结束,她接受了自己的女孩身份,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
这种的不是在讲同性恋的性向问题,而是在讲性别认同障碍,真不搞不懂都在看什么,觉得一个女孩亲了更一个女孩就规避成了同性恋,其他问题都看不到吗?
,首先刚开始女孩喜欢穿男性化衣服,其次她喜欢和男孩子玩做男孩子喜欢做的事,像男孩子一样为了保护妹妹而打架,像男孩子一样做一个假的生殖器来哄骗众人,最后像男孩子一样去触碰爱情,都说明她只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个男孩子,为女孩子的身份感到自卑甚至会自己讨厌自己是个女孩,而性向问题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苦恼,只是爱的是同性的人罢了,所以我想再次重申一遍,这部剧无关于性向问题。
这部剧很棒,探究内心深处的秘密,法国愿意,法国愿意讲阶级分析,愿意讲性向,愿意讲历史教育,愿意讲心理治愈,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法国,比那些皆为噱头的贴标签的剧更安静更吸引人......
影片刚开始爸爸独自带着劳拉开车去新家时,我本以为她是个帅气的法国小男孩,看她在爸爸的指导下开车,一切都那么自然地体现了她是个勇敢有个性的男孩。
妹妹的出现让我更加确定了劳拉是个男孩,还有妹妹稚嫩的声音说出的法语让我感觉是如此的美妙。
劳拉去楼下独自玩耍,碰到丽萨和其他男孩,丽萨对新来的劳拉表示好感,劳拉也感觉到。
我想劳拉当时对莉萨的好感主要因为她对她的照顾。
可是后来妹妹和劳拉一起在澡盆里洗澡我出现了疑惑,还有妈妈给劳拉粉色的钥匙绳,她自己又换成了球鞋的白色鞋带,可以看出劳拉对于男孩女孩的打扮还是心里很清楚的。
一次踢球劳拉由于不能和男孩子们一样简单的行事才会尿裤,他于是产生了恐慌,拒绝外出。
丽萨来家里找她,邀请她去自己的家里跳舞,牵手,接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没有拒绝,没有争取。
丽萨邀请她一起去游泳,她内心的犹豫,把小泳衣剪成短裤,甚至那条绿色的橡皮泥,那么可爱的小心思。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在表情上的细节处理,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只是把镜头瞄准在孩子的脸上就可以呈现太多令人瞎想的空间。
最后事情的真相出现,谜底揭开,虽然捏了一把冷汗,可是内心却释然了好多,丽萨再次问劳拉的名字,劳拉最后的微笑,都是点滴的细节处理,如此细腻的电影,真的很推荐。
自从三四个月前无意从网上看到《假小子》的预告片,便被片中帅帅的小萝莉秒到。
要是英语片,搞到生肉后也能将就着看,可惜是个相对冷门的法语片。
于是等呀等,终于等到好心人翻译后上传网络。
导演上哪找到这么英俊的小女孩,看第一眼还以为是个小男孩反串的。
主角Zoe Heran长发的时候也挺女孩子,短发后像换了个人。
据说导演为了找个“长得像男孩的女孩”花了很多功夫都没有让她满意的,当穿着裙子留着长发的Zoe被父母带到导演面前,导演就认定她了。
Zoe以前拍过广告,这是她第一次拍电影。
看过很多反串或者中性的角色,一般演员由于自身性别局限,很少有人能演的英气洒脱,像《最后的朋友》的上野树里、《偷偷爱着你》的堀北真希、《原来是美男啊》的朴信惠、《游园惊梦》的王祖贤等,她们的表演脂粉气都很重,但是《东方不败》、《刀马旦》的林青霞、《咖啡王子1号店》的尹恩惠和《双姝奇恋》里的Laurel Holloman是例外。
相对成人,性别意识不强的小孩更容易进入异性角色,演绎地自然真实。
在开拍前的前一个月,导演给Zoe剪了电影里的发型,让她穿T恤短裤运动鞋,学习男孩子的举止,提前进入角色。
在导演的调教下,Zoe的表演非常出色。
从她的走路,站姿及她和妹妹玩闹把妹妹压在身下的样子(7分10秒那一幕真的很像……侧脸帅死了)来看,简直无法让人相信她是个女孩子。
有人说该片是《男孩不哭》的童年版。
因为是童年,小孩子尚未发育,避免了青春期性征的苦恼。
所以主角劳拉可以光着膀子和男孩一起踢足球、游泳嬉戏。
同时影片的主题可以避免同类题材常出现的家庭、婚姻及社会等比较沉重的因素。
在童年,假小子很常见。
很多女生小时候都是假小子。
理个小子头,不爱穿裙子爱穿短裤,整天在外面疯跑疯闹,甚至和男孩子打架。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了大学后,蓄起了长发,喜欢上了裙子。
她们的性别认知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劳拉显然出现了偏差,因为她把自己完全当成了男孩——跟隔壁的丽莎谈恋爱。
影片中是丽莎在不知道劳拉是男孩的前提下,喜欢上了劳拉。
丽莎先是搭讪,然后邀请刚搬家的劳拉和大家一起玩,然后请劳拉去自己家做客,接下来的拉手,接吻。
每一步都是丽莎采取主动。
劳拉都是被动接受,当然她是自愿的。
有人提出疑问,劳拉是不是真的喜欢丽莎。
有种可能是劳拉把自己当成男孩,所以她理所当然应该喜欢女孩,而此时有丽莎的爱是她作为男孩的证明。
我倒是觉得劳拉还是个孩子,在感情上她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她和丽莎是互相吸引。
如果没有丽莎的亲吻,她绝对不会越雷池一步。
当丽莎吻了她后,她看起来很严肃和忐忑,眼神慌乱,不敢直视对方。
应该是震惊,居然有女孩亲我?!
看到劳拉没有反应,丽莎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把目光转向别处,毕竟丽莎比劳拉年长,有经验,很快她就镇定了,拉住劳拉的手,寻求劳拉的认同。
劳拉在丽莎的鼓励的目光下,笑着接受了这份感情。
到最后劳拉的男孩身份被拆穿,丽莎生气地跑过来,盯着穿裙子的她,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这时候丽莎心中充满怨恨,你怎么能这么欺骗我呢。
后来男孩们发现了躲在树林里的劳拉,要求验身看她到底是不是男孩,这时候丽莎站出来,保护劳拉免受男孩的侵犯。
影片的最后,劳拉在阳台上吃东西,看到丽莎一直等在楼下,远远地望着她等她下来。
两人见面后,丽莎问你究竟叫什么,劳拉承认自己叫劳拉(以前劳拉用的是男性假名米盖尔)。
说罢她很紧张,以为丽莎不会再理自己了。
这段她的表情和眼神相当慌乱,然而最后劳拉平静下来,嘴角微微翘起——她笑了。
影片由此结束。
劳拉不会自己无缘无故地笑,一定是对面的丽莎先笑了。
说明丽莎接受了劳拉的女孩身份。
丽莎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喜欢就是喜欢了。
相信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成为好朋友的。
PS:1.劳拉的妹妹好可爱好聪明。
2.比起劳拉,丽莎长得更像个男孩,不知道有没有童鞋和我的想法一样。
洛儿/米克?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以绝对女性化的可爱妹妹作为对照。
两个小孩的房间颜色(粉,蓝),头发(长卷发,短发),衣服风格(裙子,芭蕾舞裙,短裤短袖),行动(跳芭蕾,踢足球)。
处处是两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具象化表现。
以一次搬家为契机,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被赋予一次重新构建自己性别身份的机会。
为了以男孩身份融入新社区,主角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踢球、吐痰、脱上衣)来维持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
更进一步地,从社会性别,即行为上的区分,过渡到生理性别不可愉悦的鸿沟,从撒尿到为了去游泳而自制生殖器,似乎也是一步步走向性别认知的本质,迫实主角去面对自身认同或者说希望呈现的形象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败露并非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一次平常的打架。
我想这也是一个更为温和的“软着陆”处理,不是因为性别难以跨越,而是因为爱你的人总是希望你不必伪装,做自己。
最温暖的是看到最后,lisa问“你是谁?
”她答“洛”,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如此突然的强制转换或许是粗糙武断的,但终归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从剥去虚假的身份承认“我是谁”开始。
初看只感觉把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处理得清新温馨可爱。
最近一些回顾思考,再看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更感到温馨。
结尾略觉惋惜,没有直面问题只是轻巧带过,但看到那个未完成的腼腆的笑,终归觉得很欣慰。
或许就这样结束最好。
她累坏了。
在我房间里,我们一起喝了一些绿茶,就决定去Chatelet看着《Tomboy》的首映。
一路上我们持续地打闹。
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和一个法国人这么样法英夹杂着说话,打闹。
在她的要求之下,我们坐到了第三排。
观影不会太舒服,倒是清晰地看到了来到现场的导演和两个主演。
我一边鼓掌的时候一边还想和莎乐美说,你肯定鼓掌得特别使劲儿,因为毕竟这又是一部女性导演出来的优秀作品。
我看着这两个小女孩玩游戏,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看她给自己做男生的泳裤和用橡皮泥做“阴茎”——果然,不用吃饭,不用杀人,仍然能够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就在于角色的设定。
故事的矛盾冲突点在于主角的内在,她的妹妹,她的母亲,她的“小情人”,她玩耍的伙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只是间接地突出主角的内在矛盾,基本上是主角向观众展现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并且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细节来展现。
这些细节大概正是因为是通过女性导演的眼光而捕捉到的。
这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却是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全片只有一段来自环境中的音乐,其他时间全由环境声来渗透生活的质感。
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使戏剧矛盾变得非常集中。
导演对某些场景的把握很好,在展现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挑战着刻板印象。
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拍这种题材真是越拍年纪越小,而且越拍越有感觉,如果《贪得无厌的人们》还有点不成熟,这部影片简直自然到天衣无缝,虽然很多时候也真的感觉很像儿童版的《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 (1999) 》。
关于男孩性别认同的电影不少,很难看到关于女孩的。
所以这部影片不管是从尺度的把握、情绪的掌控、小演员的调教都非常让人眼前一亮。
为什么要这样?
我也不知道---
It feels like a time gone by of dreamy focused, eternally youthful, summer days: running around in woods, water fights, wrestling, sitting out of football matches, Play-Doh spaghetti, and feeling too scared to stand next to the other boys to pee.With an approach that is far more Boys Don't Cry than it is Mrs Doubtfire, and by hitting upon gender identity during pre-puberty, a lengthy and distancing make-up job can be avoided.And so without a rubber nose nor silicone jaw in sight, little Zoé Héran is left stripped bare, literally, to "play boy", with performance alone. And her performance as Laure / Mikael is nothing short of genius.Tomboy doesn't end with killings or sex or a pile of money. It's a movie about children where the children aren't effigies of the adult audience, with knowing wrinkles and smart-aleck sneers carved on ten-year-old faces. It is the opposite. It's a movie that can help the hardened and scratched-up adult carapace melt away for 80-odd minutes. Through layers of paperwork and grime, we watch and we imagine remembering what it was like to feel protected and loved by two tall and wonderful beings. What it was like to come home to dinner. What it was like not knowing who you were.
无感,觉得这种事情没有必要专门拿出来拍电影。
自我认知障碍,一直反感把“t”当男人而弯的女的,恶心
几乎想不起来了。。。不好意思,改天重温吧。
导演尊重儿童,不会脱离实际的给儿童一些成人的行为和台词,充分尊重儿童的真实特点。
像男孩一样 踢足球、吐口水、脱上衣、小便..............喜欢女孩
实在是太闷了太闷了太闷了。。。
少女成长的烦恼。。。橡皮泥当小鸡鸡的桥段真是雷到我了,但是却很写实,为人父母的应该看看这片,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很重要。
里面的小演员都超可爱,除了主演之外,长睫毛的妹妹更像一个洋娃娃。刨除性别等解读,首先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电影。小孩如果在国内可以考虑叫招娣
短而精辟~~
有时候我只希望像男孩一样在踢球的时候狠狠的往地上吐一口痰。
so sweet..
清澈清澈!看着心情太好了,里面所有的孩子都可爱
70/100 两性的不平等性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女孩子有什么不好呢
没有剧情的感觉…纯琐碎
我的童年喜欢过这么一个假小子~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有灵气的影片了
毕竟不能装一辈子啊...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托妞... 那个妹妹真是太可爱了!!!
妹妹太可爱了,萌死了,《青少年警队》开场就是这小妹妹,要火要火啊!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