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吼,挣扎,狂奔,鲜血,烈日,怒海……这种种的意象,便是《海岸线》这部电影所展现给人们的。
铁丝网把清一色的蓝分割成了不完整的碎片。
人的眸子与惨淡的笑在碎片中碾出血来。
疯狂,不尽的疯狂如此鲜活,而疯狂之外的东西已被白浪卷走,发出嘲讽的呼啸。
第一遍看《海岸线》的时候,整个思绪是慌乱而无从把握的。
稳定的画面传递出不稳定的讯息,动荡控制了所有清醒的想法。
影片开头,男主角的一身迷彩绿在镜头中疏远成了浓重的灰黑,可灰黑中的人分明还实在地存在——由那纯净的蓝衬托出来。
他周身迸发出阳刚的呐喊,突刺有力的动作象征着原始的挣扎。
或者不可说挣扎,因为挣扎已被规范成一种信仰。
在信仰的支配下,男主角用黑墨在自己脸上画下狰狞的图案,于是故事展开了,一个看似单纯的开端揭开了幕布。
这是韩国的海边,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军事警戒区。
这里的军人们所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捍卫国家,捍卫那由无数****堆垒起来的人的城堡。
这种意义被美化成了口号:我们要抓住间谍。
为了这一理想,军方给与了士兵许多美丽的承诺。
然而困惑、不安不可遏止地向天空攀长着:在这海边,我们真能抓住一个间谍?
这是否一个笑话?
这是影片中无人可回答出的问题,但它的求解过程却为以后海的疯狂作出了预言。
为着不可知而享受着待遇,这样的奢侈引起了海边平民的敌视。
这些与人们争夺着生存之地的军人,真的有用吗?
不可避免的冲突终于爆发于几个小混混与主角士兵康之间。
第一次的血的召唤里,枪,这个血与暴力的媒介开始深化了它的意义象征,枪口在影片中第一次对准了人。
那满脸油墨掩盖不了男主角如兽般的双眼,镜头的接近开始令人恐惧,无意识中昭示了人血与暴力的本能,信仰与真实的冲突已经突破了人的体肤。
镜头的背景仍然是海,看似平静,却呼啸的海。
几天后的夜晚,枪声终于响了。
士兵康误杀了一对闯进海岸线的情侣。
崇高的责任义务刹那崩溃,间谍的童话再次成了一个恶狠狠的童话。
士兵康的眸子在张牙舞爪的夜色中显得慌张、无助而几近崩溃。
不仅是他,还有那个女人——目睹情人死在自己面前,她疯了。
愤怒的平民们把仇恨幻化成拳打脚踢,士兵康就在这人与人的肢体交织中蜷缩着。
而他的战友们,眼神无谓,更加以冷漠的嘲讽。
对所谓信仰的坚守,到幻灭,使男主角的崩溃成了必然。
他一面为自己的罪承担了爱的背离和人性的恨意,一面仍在探索放弃与不放弃间的距离。
他到处挑衅平民,用肉体一次又一次的疼痛来完成精神的彻悟与清醒;他又折磨战友,用陌生的仇视与熟悉的痛感,完成最终的疯狂。
他已经搞不懂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也分不清错及对。
这个世界似乎意味着全部对,也意味着全部的错误。
他的战友都说:士兵康疯了。
是的。
枪这一主体意识再度出现,他开始用它,来杀死海岸线内的军人们,那令他疯狂的理念的根源,一个接一个地,杀死。
而那个疯女人,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同样给了军人们,直到罪恶的种子在肚中萌生。
两个海岸线内的疯子,命运的浪尖终于把二人都推向了复仇。
为了毁灭证据,海岸线内的士兵们,把孩子从她腹中,拽出,满地血……士兵康冷笑着,把枪口对准,把眼神对准,战友……疯女人麻木地坐在鱼缸内,咬下一个个头颅……黑夜中的海无限度地延伸,海浪的呼啸一次次冲破那连绵的海岸线,用力的。
影片的结局,是男主角在人潮汹涌的市中心,重复着影片开头的动作。
用枪,突刺,再突刺。
一个男子倒下了,警察来了,男主角被拖走了,只留下一双眼睛,冷峻地,恶狠狠地,受伤地,瞪着镜头。
他在看什么?
韩国的。
讲述的是一个在祖国边境海岸线上当兵的军人,一天夜里枪杀了闯到警戒区里做爱的年轻人,从而悔恨交加的心理历程。
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做作。
SB,250。
说的是导演。
到处去野合倒也罢了,偏偏喜欢刺激的,要去军事警戒区里去野合,野得嗷嗷乱叫,如此蔑视国家安全和其他人人格(军人)的,当然是死罪,遇到了军人,当然要被枪杀。
误杀??
错了!
士兵做的一点都没错。
深夜里,在边境警戒区里出来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难道还要士兵判断出来这俩人到底是干啥的才开枪吗?
如果万一真的是间谍,判断的当儿,间谍早跑没影了!
但士兵也并非一点错都没有,因为他仅仅发现了其中一个人,那个女的,士兵没有看到而没有枪毙她,这是士兵的失职!
这浪女人的男人在警戒区野合被枪杀后,女的活了下来,因为他们是正在高潮的时候被枪杀的,所以女的因此也就吓疯了。
以后的日子里,这浪女不断勾引军区里每一位士兵,和每一个人野合,后来似乎还怀孕了。
这怪谁呢?
导演的意思似乎是要人们去怪士兵的凶残,但他忘了纪律是士兵早就声明给群众了的,警戒区是平民随便能进的么?
都他娘的乱来,那还要国界干什么?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垃圾。
不光是这对狗男女要被枪杀,该片的导演也要被枪杀。
痞子、混子、小人,社会的一切败类,都要被用最凶残的方式杀死。
《海岸线》。
一般而言,早期作品都会有相当不成熟的硬伤,很多著名导演均如是。
因此这部《海岸线》被我搁置了相当长时间。
然而看过后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我看过的金基德最棒的电影,因为他在其中寄托的决绝,和不断挺进不留后路的悲剧。
电影伊始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几乎省略了情绪的铺垫。
一个在其他电影中有可能被用作高潮部分的情节被用在伊始,这也谕示了金基德的义无反顾。
于是电影在一个个情节中毫不留情地揭橥了人性中比泥潭更肮脏的污迹。
犯错的士兵——我们的主角——误杀后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被枪杀的平民的女朋友精神错乱,23个人组成的排中9个人分别诱奸了她。
所有人一起将这个疯癫的女孩流产。
手术者,是其中的一个士兵。
其余人,持枪看守。
被惩罚的两个士兵不断争执,在被两个疯癫的人折磨时却几次阋墙,最后自取其辱。
这样直视这些扭曲而贪婪的人,是否一开始就太过残忍?
金基德并未打算停止他对人性的杀戮。
他开始夺取那些人的生命。
他的镜头前,所有人都在抗拒着自己的和道德的底线。
然而没有人获胜。
即便两个主角,他们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是被自己谴责的,但他们也同样因为谴责而让自己疯癫。
张东健的演技让人叹服。
他的扭曲让人同情,即便在最后枪杀那么多战友,也未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也许这个功劳,也应该记在金基德名下吧。
当所有的士兵向越过海岸线的疯子开枪时,他们只是对空空如也的军服射杀。
金基德在之后频频使用的隐匿,在此时已有萌芽。
也许这就是他所寄托的逃脱的方式吧。
金基德的每部电影都是经典。
很多人推崇他之后的作品,更平和,更有禅的意味。
然而我却推崇他的早期作品。
用更短的时间——90分钟而非现在流行的120分钟乃至更长——来刻画复杂的情节,凝练却丝毫不失细腻与震撼,更加有棱角,对善恶和道德的标线有更深刻的探讨。
我不否认禅学本身是解决人性症结的方法。
但是,这种带有明显东方式逃离的价值观,我无法苟同。
很羡慕他,他的才华。
当一个导演能够在很年轻时就拍出如此深刻的电影,同时找到了困惑的出口,无论他作为导演还是作为人,都是伟大的。
我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
如果我能够对金基德的宣判,对阿莫多瓦的结构,对基叶斯洛夫斯基的悖论,对英格玛•褒曼的哲学,对安东尼奥尼的思索,对大卫•林奇的扭曲有更精当的总结,我的诗歌就不会仍然如此平庸。
在大师面前,我仍然是个不会走路的孩子。
看过金基德的和尚,军人,小偷,整容者,犯人,妓女,全都是一些激烈的人群,所产生的激烈的故事,当年看的时候内心没有这么柔软,也没有觉得不能忍受,可今天来看他的作品反而让我觉得内心无法承受。
为什么要把这些人逼到一种境地,然后灭亡,灭亡了却要影响另外一部分人,一个个都不能好过。。。。。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尽头,只有被逼死的人,一件件的惨案,在死的一刹那才得到了解脱。
警戒我们不要游走在道德边缘,那不是一件你能够承受的住的事。
一旦自己做的事,产生了歧义,沦落在道德边缘,请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理念是什么,否则你就离死离疯不远了。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士兵,尽责的士兵,但是,只因为处于戒备处于尽责而误杀了一位平民,而,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外界瞬间起了变化——一切无法回头。
一个人因尽责而遭受悲惨的命运,这有什么公平可言?
这有什么忠诚可言?
那些不尽责的人反而活得很好!!!
她,的的确确是疯了,但是,上天或者说,是那些男人们的邪恶之心,趁人之危之心(除了其中唯一有良知的金上兵)助她来报复他们!
如果,那些士兵,即那些男人,都如金上兵一样有良知的话,他们就不会自己给自己挖坟墓了耻辱地埋葬自己了。
是他们自己在糟蹋她以及强行给她打胎的种种作为的时刻给他们自己一一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报应的孽种。
那些长官,除了会把气撒在手下人身上,除了折磨手下人来泄愤和“洗耻”之外,什么实事都不会干!
他们就是一群窝囊的男人!
一个没有道德的群体,不用敌人来灭亡他们,他们自己就会慢慢地把自己一个个灭亡掉。
电影伊始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几乎省略了情绪的铺垫。
一个在其他电影中有可能被用作高潮部分的情节被用在伊始,这正反应金基德是一个比别的导演要求更高,更苛刻,必须要走的更远的导演,他要深入本质,挖掘人性与人生的机遇,他不满足于只走到中层,他要挺进到顶层!
一个过度谨慎的失误,弄疯了一队人。
特别喜欢哥哥发现妹妹怀孕后,妹妹用亲吻"选人"的片段。
虽然在前面金基德只拍了一个兵哥哥跟妹妹有染,作为观众有预感到应该不止一个,只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甚至连队长也牵扯其中。
金基德在顺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前后也加入了几个对比,更加凸显这个疯狂的事件的不可思议程度。
张东健饰演的姜汉泽,虽然从结果来看,作为士兵他很失败,误杀平民,被逐出军队,最后一幕甚至还在闹市区刺伤了市民。
但从他和其他士兵的对比看,其实他才是最佳的士兵。
一开始的那次"误杀",每一枪都正中"敌人",扔出去的手榴弹也是100%命中,反观他疯癫后蹲在泥坑里那次,其他哨兵相同的射击和扔手榴弹,0%命中。
说回他射击的原因,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作为哨兵,防守在一个最敏感的位置,在晚上视野范围有限,不清楚对方动机的情况下,似乎只能选择射击,毕竟分分钟就是可以立功的事情。
只不过导演在前面给姜汉泽和几个小混混加了一场"产生矛盾"的戏,让这场原本很正常的"误杀"变成了"仇杀"。
后面也有一场戏,是其他兵哥哥看到闯入禁区的两个美女游客,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口头说着"禁止进入",但转头就帮她们拍照甚至合照,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但严格来说这就是有违军令,在军队里面绝对是大忌。
挺有意思的对比,似乎姜汉泽是整个小队里面无论软硬件都是最好的一个,但却被驱逐。
当奖赏是一种责备,当荣耀是一种耻辱,我们无法直视这种错误,疯狂引诱嗜好,无尽的激发戏剧性的动机。
半个军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方法是推进悲剧。
每个角色和身份都在不停的置换,可以是疯女孩,可以是士兵,可以是英吉,可以是姜汉泽,无论是谁,都在经历精神上的折磨,一种无法解脱的灵魂沦陷。
金基德总是有讲不完的欲望故事,反复不停的是爱与占有,我集中的看完了金基德的部分电影,看到他的野心由小到大,也看到叙事的轻浮到成熟,从《漂流欲室》到《弓》实则是金基德一种回归,他用水象征一种欲望和感情的漂流,而浮于水面的房子是欲望的承载和承托,我曾努力的解读金基德电影中的符号和寄托,曾把他的爱情和欲望观进行了多次的提炼对比,虽然不得不说在美学的角度他确实很棒,但是终归说的是一种事。
金基德的电影是在他的特定世界发生的,就比如说《春去秋来》和《漂流欲室》,他是和现实世界脱离的,甚至和陆地是脱离的,它发生在隔离的空间中,这是个很非现实的东西,而这种很表现主义的东西也并非是为表现现实而存在的,他不像库斯杜比卡的《地下》中的那个地窖,这种漂流的个体是金基德的叙事场所,也就是说只有存在这个独立的陆地才会有故事的发生,也就是说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他的理念和内核的所指是先行的。
也就如上面所说的两部电影,直白的说就是我可以歇斯底里,但是这就是我要说的,为什么一个人要吞鱼钩自杀,为什么寺庙会建在湖中央,这是金基德式的比喻句,他比喻的本体无疑是虚幻的欲望和爱。
这是很个人的命题,当然也可以是很高,很深奥的命题,它们就像是那些文绉绉的句子,可以让人思考良久,但是你只要是触及到问题的本身,便可以解开所有的相似命题,《漂流欲室》和《弓》都像极了日本的一系列软色情片《禁室培欲》,只是它尽力的避免了那些很强烈和很外化的东西,它首先设定一个很现实的东西,比如《漂流欲室》中所谓的畏罪潜逃和《弓》中老人对于女孩的囚禁,接着在这种现实的东西后面装上欲望和爱情这样的核心,就是最后囚禁者和被囚禁者产生了一种类似SM似的畸形爱情,也就是在触及我们爱情中的自虐和虐待的倾向,在这方面的处理他又是很夸张和表现主义的,比如说吞鱼钩和那场仪式似的交合。
《坏小子》也一样,两个将爱情流放的人,通过性的洗礼,再一次干净的相爱,这又是很文绉绉的句子,但是透过那些沉默的男性角色和苦情的女性角色,其核心还是在说占有和欲望这个东西。
当然在一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金基德在寻求一种突破,就比如说《海岸线》和《收件人不明》,他触手了一些很现实的题材,《海岸线》是拿南北朝鲜说事,《收件人不明》是用美韩关系说事。
但是相比这两个作品,《收件人不明》是相对成功的,《海岸线》还是沦入了极端的个人化关注,故事的走向并没有在海岸线这个朝韩分界上做文章,而是关注于士兵群体的压抑和一场意外引发的这种压抑的爆发。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压抑源自海岸线,但抛去这个命题,它的内核还是可以任意存在的,甚至可以发生在一个高压的办公室或者是一部谍战片。
而相较于《海岸线》,《收件人不明》则多了一份人文关怀,这是和多数的金基德影片不同的,它从那些高高在上的欲望爱情之属跳到了现实和人本身,这里的很多人不再是象征性的符号,而成为一类人的代表,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在纠结的感情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问题和一个整体的困惑。
这是为什么我会说《海岸线》是不成功的转型,或者可以说《海岸线》只是金基德变换了一种形式的自我诉说。
究其根本金基德是一个很残酷的艺术家,为什么初看他电影时的疼在慢慢的深入了解后会痊愈呢,这源自于我们看透这种残酷,它本身是一种象征,并不是现实主义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是用这种表象的疼痛在夸张的传达一种现实生活中微乎其微的潜意识层面的感情。
所以我会说他是一个很个人导演,他让他的船上有个秋千,让一把弓成为乐器,让一间水上小屋可以自行漂流,这里没有对社会和政府的讽刺,只是在重复和复刻他的永恒命题——欲望。
我们可能会质疑金基德的社会责任心,就像我们质疑那些迷恋王家卫的小资影迷一样。
我们是如何温饱,又是如何开始关注欲望的虚无的呢?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阶级斗争阶段会视情歌为靡靡之音,视爱情片为毒害大众的东西,但我无法为这样的思辨下定义的,但是我可以说金基德确实是小资的,有时认为他的作品会很像张悦然的,他们都在放大一种痛,来转达他们的意思,但是在这样一个位置,这种作品只会是充当一种麻醉剂存在的,就像郭敬明和张悦然之于读者一样,一个人在夸大一种自恋,一个人夸大一种感情,并美其名曰人性 ,但其实都是缺少对人的关怀的,而作为读者,它可能是让我们暂时脱离现实的翅膀,让我们双脚离地的东西,这是个很暧昧的界限,纵然金基德有多少的暴力和色情,可归根到底他还是柔软的,妥协的。
当年看时是因为张东健,并不知道是金基德的作品,一部有关政治、战争和男人的影片,期间夹杂着淡淡的爱情, 压抑而扭曲的人性让人发疯,张东健的表演完美的让人窒息,至今仍难忘的一部战争片。
一开始的配乐只有一段很唯美和一段很压抑的。
很唯美的是描写女孩的,从这个配乐,感觉是导演想表达出女孩男朋友被误杀了,而被逼成的一种纯爱的人,把每个人都想成了自己的男朋友,一直在傻傻的笑,感觉永远那么的天真。
很压抑的那段是描写姜上校的,从这个配乐,感觉是导演想表达出上校自从误杀之后,极度压抑(本身上校就是极度向往捉到间谍的,发现自己误杀之后反差太大),再加上一些舆论的压力,女朋友的某些事情(其实这里没看懂),导致了上校被逼的产生了一种要终日要在海岸线,从事捉间谍的工作。
而从46:55开始,第三段配乐开始了,是一段很悬疑,很阴深的音乐,这段音乐我觉得是导演想暗示,第三个被逼疯的出现了,那就是上校的下属,金下士,感觉他是因为被在海岸线上的总总超乎他想像的事情所逼疯的(命令他不服从一个曾经很佩服的上级的命令,看着其他人把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杀掉),他厌倦了这个海岸线,所以产生了人格分裂,要把这里他讨厌的人杀掉。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完美的阐述了一个逼字,海岸线如此,现实也如此!
第一次写影评,情各位大大提出宝贵的意见哈哈哈!!!
看金基德的电影之前总要给自己做好一定得心理建设,因为他的影像总是极端,疯狂,血腥,而他的故事总是充满残忍和暴力以及复仇的悲剧。《海岸线》将金基德最擅长的象征和暗喻做到了贯穿始终,并以他一贯简洁的手法表现出了绿色与红色之间矫糅杂错的对比,甚至就像替代了黑白电影中的黑白两色。如某些评论所说:“金基德擅长将时代的悲剧浓缩到个体身上,通过表现个人世界的崩塌来祭奠整个时代,让观众看到不愿面对的疼痛。”令人疼痛似乎是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
少女的母题音乐与残酷的叙事的对照真是折磨人;海报挺好;最后几乎所有主角都是迷失状态,因为少了自觉成分?迷失继而被弃。
很神经质的电影,一次野战导致平民被误杀,平民误杀导致一个士兵的发疯,士兵的发疯导致整支特种部队的崩溃....天,棒子这样的军队真遇上朝鲜间谍该怎么办呀!
又名: The Coast Guard导演: 金基德主演: 张东健 / 朴智娥 / 金泰宇上映年度: 2002制片国家/地区: 韩语语言: 韩语imdb链接: tt0341384
故事不错,但拍的实在是屎
金基德的电影里不是很喜欢的一部。
我看的第一部金基德电影,看完后将这个导演拉入黑名单,决定这辈子再不看他拍的电影,直到看了他拍的坏小子……
还是寓言,但一味血腥暴力的发狠,本质上使的还是一股子蛮劲,未免简单粗暴,诸多象征也仅到形式为止,还差那么一步。
相当一般!
影片满满的金基德的味道。
过了。。
这次金基德的手触摸到海岸,还是水
21/7/22
配乐普通到不如没有。全片儿很无聊,只有鱼缸,和一群男的草地上追她的两个镜头比较惊喜。结局老套
十年前金基德的电影原来是这样的。
现在想起咬鱼头的镜头还是不能忍,不喜欢这风格的片子,简单粗暴。
一颗子弹引发的悲剧
神经病+操神经病的一帮士兵
有点牵强
老金的败笔。这不是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