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堂会

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

主演:易思成,陈浩宇,关南,邱志敏,薛旭春,顾桃,徐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法国语言:四川乐山话年份:2021

《椒麻堂会》剧照

椒麻堂会 剧照 NO.1椒麻堂会 剧照 NO.2椒麻堂会 剧照 NO.3椒麻堂会 剧照 NO.4椒麻堂会 剧照 NO.5椒麻堂会 剧照 NO.6椒麻堂会 剧照 NO.13椒麻堂会 剧照 NO.14椒麻堂会 剧照 NO.15椒麻堂会 剧照 NO.16椒麻堂会 剧照 NO.17椒麻堂会 剧照 NO.18椒麻堂会 剧照 NO.19椒麻堂会 剧照 NO.20

《椒麻堂会》长篇影评

 1 ) 看完脑子疼

椒堂麻会头一次看到是在抖音看到第一眼瞬间想到韦斯·安德森电影风格他的电影风格就是强调构图、强调颜色、故事不行、角色是工具没有感情椒堂麻会摄影、做光、构图、置景优秀,故事、表演一团糟(有关三年灾害、打到右派故事在国外很受欢迎这让我想起田壮壮《蓝凤凰》等影片在欧洲国家广受欢迎)电影30分钟左右的新鲜感一过,这些优秀的摄影、做光、构图、置景并没有对故事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相反在这样的外皮包裹下感受到导演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电影看完脑袋很疼不理解的疼无意义的疼虚无的疼这种类型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故事故事在这样的电影里可以说没有一点作用更多的是让观众去结合自己的经历阅读的书籍见识的世面意淫出来的感情这种意淫出来的主观感情作用于他们大脑导致异常兴奋高人一等若你反驳他们会说这是艺术(一种傻逼极端个人情感艺术电影)这种电影注定是少数人的狂欢

 2 ) 总会记得,不会遗忘。不愧是2023华语最佳!

1看这部电影就像翻一本小人书,一众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书翻完了电影也就看完了,却意犹未尽。

“新戏从来演旧事,周而复始话沧桑。

离合悲欢忘川渡,生死不外两茫茫。

”影片英文名叫《A New Old Play》,意为一出讲老故事的新戏,用上面这句话用来形容电影,真是再贴切不过。

事还是那些老事,但讲述的方式新了,解读的角度也新了,于是感受也就新了。

2先锋主义、实验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有些电影很难被简单地归类和定义,因为它是新的,如同新生的婴儿,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看完影片,川剧的唱腔响起。

一时间有些恍惚,有些回不过神来。

难不成我跟着戏中的邱老师一起,也晃荡到了鬼城丰都?

是生还是死?

是真还是假?

是庄周还是蝴蝶?

哈哈,又有什么打紧?

都忘!

3真正的好电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也很难看完立马就懂,甚至会带来短暂的失语,但你知道它是好的。

它的好需要时间的发酵,值得慢慢回味,慢慢咀嚼。

例如这部《椒麻堂会》。

所谓的“椒麻”,指的是麻辣的四川人;所谓的“堂会”,指的是有权有势的人邀请戏班去唱戏。

“椒麻”“堂会”合起来,意思也就清晰了。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和权力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川剧团丑角的一生为线索,串起了从民国到抗战、内战、建国、大饥荒大跃进乃至文化大革命——近半部中国的近现代史。

视角不可谓不宏大,但最终都消解并体现在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人身上。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都是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卑微个体,身份的转变犹如坐过山车,先是戏子,然后是同志,然后是人民艺术家,再然后是人民公敌。

如果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那这些个体就是舞台上的一个个丑角,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艰难地演绎着自己的命运。

难怪导演说,他刻画的不只是一个丑角,而是丑角的群像。

宏大如山,卑微如蚁。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被时代碾压就是难逃的宿命。

4影片里到处都弥漫着烟雾,角色们在画面里若隐若现。

也许这是一个隐喻吧,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有可能把真相一一看清。

影片的最后,死去的小丑跟着牛头马面来到了阴间。

小丑面对着忘川河和奈何桥,望着手里的那碗孟婆汤,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

喝吧,所有的记忆都将烟消云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无论是想记住的还是想忘记的。

不喝吧,又无法转世投胎,难不成晃荡在阴间,落得个阴魂不散?

真真是愁煞人也!

为之奈何?

怪难叫奈何桥。

喝吧,喝吧,反正也没什么选择。

喝完了孟婆汤就上路吧,潇潇洒洒地去转世投胎,只盼来世不要再活得那么卑微、那么艰难。

不要担心忘记,也不要害怕遗忘,洒脱地走吧。

该记住的总会被记住。

忘记了没关系,总有人会记得。

这就够了。

5生命的大幕徐徐落下,才惊觉人生的大戏还没唱完,为之奈何?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如果你是唱戏的,你唱得开心吗?

如果你是看戏的,你看得开心吗?

又有什么分别?

不过梦一场。

叫一声奴去也,从此天上人间。

 3 ) A counter-history of Opera

直接搬过来我在别的地方先写的英文感想了:Those who are familiar with Chinese cinemas and theatres may easily spot similarities between A New Old Play and the 1992 film Secret Love for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at a first glance. Both films focus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under massive political turmoils in China from 1930s to 1970s and both directors make use of theatrical elements as well as distancing/alienation effects with great dexterity. However, as the title suggests, Director Qiu isn't ambitious to create a new play ( "Secret Love" is a milestone for contemporary play). His true intention is to bring the spirit of old play back to life in a new form. Qiu reinforces his disbelief in Stanislavski's system, an approach imported from Russia into China that trains the actors utilising their conscious thoughts and experiencing the role emotionally, in a scene that sarcastically shows the playwright reading a Stanislavski's book in toilet while doing his business. Here, again, we can draw another interesting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arce-centred traditional Chuan Operas and (cultural) Revolutionary Operas that aim to instil nationalism and loyalty towards the party. The two represents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hilosophies. Like what is depicted in the film, the protagonist Qiu Fu first learnt to sing without quit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lyrics. Chuan Opera is more of a "bodily awareness and awakening" as mentioned by director Qiu. As time goes by, Qiu Fu eventually becomes an embodiment of clown-figure in his real life, displaying optimistic and frivolous attitude in the thick of every hardship.Revolutionary Operas though require spiritual loyalty and faith of the actors, fails to help its followers to find truth and navigate their lives, as seen from Ah Hei (Qiu Fu's son) and his friends' failed trip for truth in Beijing.

 4 ) Film Comment评《椒麻堂会》:The World’s a Stage

(本文发表于“独放”公众号)作者:Lawrence GarciaLawrence Garcia是一名自由职业影评人,目前正在约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译者:Pincent时长近3个小时的《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的开场设定于上世纪20年代,影片通过一个川剧团的首席丑角丘福(易思成饰)的命运变迁,追溯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

因而作为邱炯炯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断层,影片的叙事跨越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等时代标志,电影中的人物见证了许多新事物轰轰烈烈地宣告出现。

然而这部电影同样也是一个关于延续性的故事,探索了我们与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关系,特别是从艺术的角度。

正如影片中的一个标题卡所提示的那样,“新戏从来话旧事”。

那么一方面,《椒麻堂会》是对艺术家的历史角色的一次肖像,受制于物质存在的各种偶然性;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部讲述那些超越个体局限的古老传说的电影——那些尽管有人一直在尝试根除但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的故事,那些在叙述中生动再现并重新创造的故事。

然而,当影片开始时,这位艺术家就已经死了。

电影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他在一个迷雾笼罩的村庄里游荡,年老的丘福遇到了两个奇怪的人物,他最终认出他们是牛头和马面这两个中国民间传说中负责将人们带入阴间的神灵,他们受阎王爷之邀,护送丘福到鬼城酆都,那里是亡魂转世投胎的地方。

丘福别无选择,只能跟随他们。

从这里开始,《椒麻堂会》的叙事主要在这个阴间的部分和丘福的前世场景之间交替进行。

其生前的部分从他7岁就进入了四川“新又新剧团”学校开始讲起(他在这个年龄段由陈浩宇饰演),虽然他一开始他是个讨厌鬼,但他很快就成了剧团的明星演员,也很受剧团的创始人麻儿(邱志敏饰)喜欢,麻儿是个军人,也是个狂热的戏迷。

宽泛地讲,2021年洛迦诺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得主《椒麻堂会》可能会让人想起贾樟柯的《站台》(Platform, 2000),该片同样从一个小剧团的角度描绘了宽广的中国历史。

但就风格而言,邱炯炯完全摒弃了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美学倾向,转而选择了川剧的视觉语言。

影片在精致的戏剧场景中展开,以正面构图与充满运动的平面构图为特点。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士兵抬着伤员的情节在如同立体模型的舞台上上演,人物都成了剪影;当新又新剧团在经受战乱后暂时逃往台湾时,他们的旅程是通过一艘船在蓝色织物的波浪上摇曳的动作来展现的,即使是阴间的场景也呈现了与阳间部分同样饶有趣味的形式技巧。

因此,邱炯炯采用了创造性再现历史的方式,其魅力不在于详尽描绘,而在于使用选择性的细节,依赖于观众想象投射的能力。

在其史诗般的篇幅里,《椒麻堂会》包含了一些川剧舞台之外的艺术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形式。

在一次为鸦片成瘾的演员举办的讲座中,有人展示关于鸦片危害的幻灯片,其间接地指向了早期电影的“拉洋片儿”(一种中国民间文娱活动,在装有凸透镜的木箱中挂着各种画片,表演者一边说唱画片的内容,一边拉动画片,观众从透镜中看到放大的画片);在一个褐色调的视点镜头里,摄影机无声地平移摇过一个院子,让人想到了无声电影时代的在美学上的限制;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份详细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种系统性训练演员的方式,由俄罗斯剧作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他的方式强调了他所谓的“体验艺术”)的地下读物,指向了与川剧传统相去甚远的表演技巧。

即使在丘福和他的剧团伙伴们面对执政党的审查压力和反革命活动的指控时——更不用说当时普遍的饥荒和个体遭遇的悲剧——我们也目睹了他们正面对着他们的艺术在日益过时和衰败的问题。

“现在我已经死了,我才知道大幕落下的时候戏还没有唱完。

”当他们快到酆都的时候丘福对他的一个阴间同伴说道。

这句台词不仅肯定了来世,也强调了《椒麻堂会》的核心张力,即这样一种观点:社会中所有的变化,无论是革命的还是反动的,最终都是过去某种程度上的延续。

(我们不仅在影片的各种风格形式中看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围绕着丘福儿子的代际冲突叙事中也看到这一点。

)在影片结尾的部分,唯一存有悬念的问题是丘福是否会喝下孟婆汤,这将抹去他的前世记忆,为他转世投胎做准备。

换句话说,他最后对抗的不是死亡,而是遗忘——这是每个演员都面对着的巨大恐惧,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远存在的威胁。

言下之意,只有当所有人都遗忘了台词时,一出戏才真正结束。

在一个满是想让我们忘记过去而只关心他们对未来的愿景的人的世界里,《椒麻堂会》证明了严肃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记住过去。

原文: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the-worlds-a-stage-a-new-old-play-qiu-jiongjiong-review/

 5 ) 打油诗一首,谁要能改改最好。

艺术家建猪公馆,丘老师寻高蛋白。

新又新风雨飘摇,人世间意乱神伤。

熙攘渡舟黄泉路,众生相聚孟汤前。

阴阳间戏文犹记,魂归处旧事莫提。

咱也不懂怎么写诗,纯属有感而发。

第一句有点白话。

也考虑过换换顺序改改字词,无奈水平有限,谁能给改改最好。

影片给五星主要因个人对有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欣赏,想象力这个东西不是谁都有的。

作为北方人,恐怕以后一听“巴适”,就要想到这部了。

另外突发奇想,如果世界是虚拟,阴间阳间整个系统运转管理,转世投胎,得需要多少内存啊?

 6 ) “前”戏剧电影化

将戏剧电影化,甚至是将前现代的川剧电影化,几近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邱炯炯在椒麻堂会中,三小时几乎不变的镜头推移技术及布景方式,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不难看出韦斯安德森对邱的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类似镜头及布景的使用在邱及韦的影片中截然不同。

韦通过改变画幅,横向推移镜头,及信息的过渡堆积;给我们呈现的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全景式的客观审视。

(当然其同时具有强烈的作者主观性)同时,茂盛生长的色彩及布景也算一种对维也纳分离派的怀旧。

邱却很少做横向的镜头推移;整部电影中可以谈得上“信息堆积”的也仅有60年代短暂的几幕,而信息堆积在此处也是必要且极为自然的。

邱电影相比起韦的“精美插图册”,更像是笔幅放荡的连环画。

故我们当然也可以预测到,为什么有些观众会抱怨椒麻堂会“太长”,并说“相同的技术用三小时实在是非常疲累”;毕竟,连环画并不需要,也并不渴求一种文本细读,也不应该去静下心来用三小时去“细细发掘”此中深意。

椒麻实际上就应该在某个茶馆,下午或晚上,拉块幕布,边喝茶边带戏谑地观看;这也是戏剧最合理的观看方式。

舞台有限的纵深无疑是戏剧无法最终被电影化的一大桎梏;而邱在椒麻中,已然对舞台的运用烂熟于心。

虽然损失掉了画面从里到外的纵深,但通过横向推移镜头以及确立“画面即是舞台”这一合理性后,邱便可以肆意的在单一画面中通过横纵的建筑及布景去建构另一维度的纵深;我们发现荧幕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都有着不同的信息。

而当我们的视线焦点在这一构建上不断转移时,便起到了蒙太奇似的作用。

当然,这其实算是小孩子的把戏;邱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地质询着何为真正的画面,何为真正的布景,何为真正的焦点。

一时,荧幕是舞台,几乎与我们在剧院看到的一致,有一眼即能分辨出的虚假的布景,与人物一前一后构成舞台仅有的纵深;甚至也还有不断从某个看不到的角落涌出的干冰。

而有时荧幕仅仅只是二维的画面,连环画似起到最基本的叙事作用。

比较有趣的是,邱在某一时间割裂了画面,有如某一记不起名字的当代艺术家,通过割裂画布的方式质疑着绘画的基底存在的意义;而邱在此割裂画布的意味则更加丰富,挑衅了观众,同时质疑我们观看的到底是画面,舞台,还是荧幕本身。

(此处补充,画面割裂在情节中作为一个较强的情绪高潮处出现)情节并不是我看到的重点,但也颇为有趣。

毋庸置疑邱还是较为悲观地看待了中国近代史,但其实更像是一种“春秋笔法”。

以一种中国特有的戏谑似地反讽,同时反讽了正面及反面视角;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对视角本身的质疑。

椒麻作为春秋笔法写就的连环画,当然也有无数的引用以及“需要解读”的东西;但又何必呢?

如同之前所说,当成喝茶时的消遣电影看看就好。

另: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创造力从未消失。

但这样的电影,国内看不了,国外看不懂,只有我这种好运的“夹心人”可以在影院观看并做转述,实属可惜。

再另:或许椒麻较路边野餐稍缺灵性?

椒麻实在是太过精致。

但或许这样的精致又是这一电影成立的必要环节?

(我相信90%是这样的)anyway,个人更喜欢野餐。

再再另:在nyc anthology flim archive看,基本60-70%左右观众都是中国人。

看完出门还看到一对中国情侣在吵架,貌似是因为AA电影票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被花椒麻到了……

 7 ) 这部电影属于不朽

三个小时真滴有点长,好在想看的时候刚好赶上四个小时的夜航。

窝在窗户边上看着牛头马面给三轮打气。

算算来四川也二十多年了,四川人吵架很少是冲着撕破脸皮去的。

再毒的话,也暗含着商量。

这一点特别的可爱和生动。

转化出来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做人嘛,图个情绪价值,撕破脸没得必要。

然后就是对时代洪流奇奇怪怪的判断。

觉得川剧在台湾是没有受众的,就跑去苍蝇馆子里问人家听不听咏叹调。

实际上还是川剧。

觉得只要是人形生物就不可能不爱钱。

黄泉路上,邱老师简直把牛哥马哥伺候巴适了。

想打麻将打麻将,想喝酒喝酒。

一路都在收买人心。

主打一个生存哲学。

一部电影看完,就像在茶楼看了场大戏出来。

川剧不是只有变脸和滚灯,那个逐渐走远的川剧,也是曾经的生活方式。

见过川剧忽然说英文没有,我见过。

也许和钢铁洪流、富贵逼人相比,田园牧歌、吹拉弹唱、歌舞升平、吹拉弹唱才是世外桃源的四合山川吧!

全片风格鬼魅,却笑点密集,笑的流眼泪。

三个小时,居然不舍得结束。

#电影#电影解说 #椒麻堂会#四川 #四川话#川剧 #成都#云之南

 8 ) 《椒麻堂会》:神话的灰烬,或少不入川

《椒麻堂会》是一部惊人的作品,“惊人”既匹配作品整体的呈现,也在其潜藏的野心。

考虑到导演及团队拿起画笔把片场变成了挤满绘画和手工艺制作的洞穴,影片就不能因为预算不高而被简单归入低成本制作,其中“惊人”之处也并非“花小钱办大事”。

上世纪中叶,丘福新一家偷粪取蛆代替营养品喂养幼小,天府之国陷入饥馑。

形式感的惊人是一目了然的,在前述美术展级别的布景搭建之外还有很多:无限趋近于平面的浅透视空间没有桎梏眼睛,偶尔还拍出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悠远意味。

演员站位如排兵布阵,任凭频繁横向运动的镜头点兵点将。

全员素人演员本来是个难题,放弃同期声、全部后期配音却意外带来了“有声默片”的奇特效果。

一人逗众人捧的对话处理方式借自戏曲舞台,一方面降低了表演难度,一方面强化了“做戏感”,放大了导演预设的“间离效果”。

云遮雾绕暗淡无光的“阴间美学”并未止于阴间叙事线,人间情节的画面质感也如出一辙……

新又新剧团常年供奉梨园老祖李隆基,直到四九之后才被牛头马面抬走。

有意思的是,近乎溢出的形式感——大概也就是导演多次提过的“生造”——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是让命意暗流涌动、青筋隐现,两者充分互文。

《椒麻堂会》不是神话,而是神话的灰烬。

它荒凉、腐败、华丽、丰盈,充斥着怪力乱神的灵光。

故事发生在导演故乡四川乐山,结束于主人公剧团老少在黄泉路上共饮孟婆汤的镜头,这个诡异的全家福时刻,使得剧中人的命运和长达三小时的观影皆如大梦一场,那句俗语“少不入川”又上心头。

从来只知,见“少不入川”即可想象川地丰饶,却极少乐意再进半步:朝日初升下的丰饶并不会腐蚀土地和黎民,反而会清泉汩汩,使少年成长为元气沛然的勇士或开拓者。

而每当临近历史时间的漫长尾声,一切丰饶惟有徒然化为腐烂败坏的红尘万丈,淌着黏液蚀穿时人心智体魄,让他们貌似圆熟实则弱小,其中佼佼者也只剩下仅够自我消解或自我旁观的力气。

丘福新之妻桐花凤也是名角,在她眼里拿枪就是“丘八”,不管来自哪派,随时都会开枪打她腿。

有时我们会在“幽默”“讽刺”“达观”或“荒诞”诸词间择其一,去形容那些末世中的灼灼其华,主人公丘福新(以导演祖父为原型)正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是舞台上的新又新川剧团担纲丑角,也是一生悲苦不改笑颜的川地遗孤,戏里戏外共同的禀赋都是抽离于自身的苦难之外。

其实,乐山人鬼穿越、阴阳共处的世俗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个灵魂出窍、自我抽离的结构。

在这个丰富依然而根底日消的天府之地,阴间不是地狱,而是人间的增生,人间的内爆。

就像黄泉路上丘福新感叹的那样,纵然此刻他已死,“戏还没有唱完”。

这种“人生如戏”,不是人在建构他的戏剧性,而是人只能服从施加于他的巨大而静默的命运。

乐山是川地的马孔多,川地则是神州的马孔多。

贫瘠而匮乏令人安心苟活,丰饶而徒然则使人颓然难平。

“少不入川”的晦暗一面,只可况味,不可言说。

《椒麻堂会》的黄泉路影像是美学与接受的双重成功,形式凝练丰富,没有落入前人窠臼或搬用戏曲,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也没有过分奇观化以至于观众难以代入。

祖父离世数十年后,导演终于着手面对创作命题,此时川剧的世界消弭殆尽,只存在于他幼年浸泡剧团剧场十载的记忆里。

当然,影片要呈现的并不是川剧的灰烬,而是关于川剧风行水上的那个民间世界。

影片叙述始于1980年代主人公丘福新之死,面对牛头马面的“邀请”,他全无准备,诸般未了。

现实中,从国共更替到改革开放,时隔四十年后川剧一度热度重燃,丘福新(现实中姓邱)此时正欲东山再起,却戏剧性地死于意外。

对于丘福新的艺术生涯来说,抑或于川剧的自发命运而言,1980年代的短暂热闹都只能算是回光返照,余烬最后一闪继而彻底湮灭。

实际上,主人公丘福新(包括他的同事们),他的艺术家生命在某个节点——确切地说是在剧团的创始人、出资人和保护人旧军阀麻儿消失无踪——之时,就“功能性灭绝”了,此后不过行尸走肉、炉火余温,历次运动、饥荒固然跌宕起伏,“毛将焉附”的艺术家丘福新无非一再神经反射、自我旁观。

剧团金主、军阀麻儿剃头匠出身,口头禅是老子枪毙你,会在白喜宴后吃剩席。

他崛起败落不过半辈子之间。

有清一代“皇权不下县”,仓促的民国也没有太多改变这种基层自治。

四川军阀大体上是晚清地方士绅拿起了枪杆子,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和民间社会是一体的,并非强有力的现代政权。

影片尾声,丘福新饮完孟婆汤退出画面,镜头渐次展露满座剧团故人,众人皆饮孟婆汤。

随后镜头回位,此时登场的是丘福新的孙子,也就是导演自己,他落座饮汤,全剧终。

不难看出,《椒麻堂会》是导演邱炯炯的告别,也是出发。

现实中的他早已远离家乡乐山,多年漂泊在北京等一线城市。

惟有离开,他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先祖故园做成一部电影、一碗视听惊人的孟婆汤,让远达瑞士卢加诺的今日之世界,也能甘之如饴、饮而忘忧。

 9 ) 一部人间悲喜剧,有人说它是川剧版的《霸王别姬》,我不置可否,邱福的经历更加残酷而真实,人生如戏,荒诞而又离奇。

故事是导演邱炯炯自己祖父的真实经历,从那个年代踏浪而来的经历塑造了这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川剧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演绎了一出出生动的人间悲喜剧,他有着《霸王别姬》一般的生离死别,也有《南海十三郎》般的个人成长经历,邱福的一生在他去往酆都城的路上一幕幕闪回,所有的一切都转瞬成烟!

孩童时期就被母亲抛弃在了川剧社,在川剧洗礼之下成长的邱福,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混战-民国-新中国-浪潮涌动,所有的经历既是邱福的个人经历,也是川剧在波云诡谲之下的经历,拨得云开见日明之后,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从布景到画面到故事到演员演技都透露着一股莫名的荒诞,真的你很难不用荒诞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几乎全素出镜,而且不采用实景拍摄,台词上采用全四川话的形式,让整部电影真实而模糊!

一部非典型的传记片,却可以比真实的拍摄手法更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所有的情感迸发,鬼城落幕时的众生相,再一次把观众拉回到了现实中,灯光熄灭,扪心自问,你究竟何时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不死不灭不是追求,平平淡淡才是始终!

 10 ) 20240921 椒麻堂会

如梦之梦。

这是高度形式化的电影,定格动画的置景,戏剧式的构图和调度,在形式上和《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相似之处,不过又是一种新的东西,一种中式的荒诞、迷幻和讽喻。

影片叙述了一个人从民国到新中国所经历的各种事件,特别是不同时期的苦难,但以一种僵硬的、戏剧化的、荒诞的叙事手法来表现苦难,消解了其沉重和苦涩,却反而使其给观众的印象更为深刻。

不同时期的各种事物总有荒唐的合理性在,新旧交替之间,我们总拿新的坏处与旧的好处比较,以此怀古伤今,或是拿新的好处与旧的坏处比较,以此否定历史,或者将新旧都混为一谈,则因而陷入了循环的漩涡。

这部影片我想并非在批判什么,也并非在怀念什么,只是在呈现一种事实、一些历史、一段故事,“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爱比克泰德),我们的一生或许和主角的一生一样,都是一出戏剧、一场幻梦、一瞬朝露。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特别是在电影院看更能提升观影体验,可是我的积淀太少,不知该如何解析,或者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独特的,或许这根本就是一场梦,一场醒来后不知为何而流泪的梦。

《椒麻堂会》短评

6.7 混乱的语法,他可以是很多电影,却很难是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贯彻始终的幽默感那将是一场灾难,但换句话说面对真正的灾难又显得太虚浮了。

6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确实是当代的“梅里爱”,但谁要现在看三个小时的梅里爱啊

7分钟前
  • 崔酥饼
  • 较差

谈谈剧本方面,其实两个时间线,其中之一的历史顺叙是我觉得最可惜的部分,前面有许多离题和灵机,到了后半转为一种不太超过标准与范围的历史写实,使前半的铺垫落空,吃蛆的部分太过刻奇,大可不必再花时间描绘我们已知且知道太多的东西了。全剧以川剧入手,连一幕完整的戏都没有呈现,也是缺憾。不过这是作者电影,不是小说,导演已在别处达成了极高的完成度。

12分钟前
  • 小野山
  • 推荐

片子看完只能疯狂赞美。额外想说的是易思成、邱志敏、薛旭春演得好好哇。

13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看多了会发现,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是纪录片,最优秀的导演会把电影拍成纪录片

1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老不老,新又新,旧戏新唱,三小时白驹过隙,叹息岁月。天翻地,日月更,阴阳殊途,数十载一眼忘川,换了人间。

1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这种表现形式,欣赏不来。

22分钟前
  • Leo🌊
  • 还行

突如其来的想法,咱们国家的表达对时代记忆从来都是叫苦不迭的,这其实挺让人难过的。从文学到影视,我们欲盖弥彰地说了很多,偶有直白,但无论如何,主角永远是一个平头百姓,换着皮的符号小人物。他们的最高任务往往即是面对尖锐的情境尽量生存,我相信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足够尖锐,尖锐到无需编织,但是我们能不能寻找更进一步的东西。总言之,相比于南美的一些著作,我们缺少那些能挥拳的、能左右时代的视角。

23分钟前
  • 打钱
  • 推荐

戏剧电影,审美还不错,剧情是真无聊

28分钟前
  • 十文
  • 很差

非常幸运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片子/当中国近代史的洪流穿过邱福的身体 溅出的是一代艺术家的绝唱

30分钟前
  • PzJ
  • 力荐

如今所谓电影众筹就像搞诈骗,电影拍完搞各种内部放映,众筹过的人巴望着能看眼片都得求爷爷 告奶奶 反正钱到手了 片子拍完走了一圈影展 至于当时这些影迷 最多也就是当作贩卖一笔情怀呗。

35分钟前
  • 婷娜贝尔
  • 很差

天天灌鸡汤,别个就把以前的事全忘了啊?老子就晓得,迟早都要遭。

40分钟前
  • 殇之左脸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海报比电影好看

44分钟前
  • 19
  • 较差

就……呃……真的不好看,按住了开场十五分钟就想走的队友,硬看了一个半小时,感觉浪费了一个半小时人生。

45分钟前
  • Ximeimei
  • 还行

#SGIFF#风格绮丽,几组长镜头和诗歌的运用恰到好处,☯︎交替的转换也颇有创意,阴间也和阳间一样。时代浮沉下小人物的命运能被拍得如此魔幻现实,真的很难得。如果说缺点的话,就是时长太久了,叙事的话用诗歌作为间隔也显得取巧了。

50分钟前
  • SpyLiu
  • 力荐

装神弄鬼,既无内容,又无创意

53分钟前
  • 林小杰
  • 较差

比较像舞台剧大电影,算是形式感比较强的《霸王别姬》。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对形式的追求带来的桎梏,那种对编写史诗的“贪恋”,带来了流水账一样的编年体段落化戏曲人生故事,很陈腐,很漫长。导演毕竟第一次拍非纪录片,对于剧情片还是太生疏了,节奏不太行,重点也模糊不清。不过优点自然也是有很多的,比如黄泉路上的段落穿插,特别有轻逸感、间离感,让观众从深深的历史泥沼中短暂抽身,去凝望这荒诞的戏梦一生。主角故事也没有《霸》那么有传奇化、戏剧化色彩,而是以一种卑微的视角见证波诡云谲的天地,平凡中迸发出了奇异的光彩。

54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推荐

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灵气有余,但导演很明显还不足以把控时间线如此之长的叙事。沉浸于自我表达,填的太满,会把电影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流水账。只有画面是不够的。3.5

58分钟前
  • lemoxa
  • 还行

老的新剧,新的老剧。现实的虚幻,虚幻的现实。阴间的阳人,阳人的阴间。电影的戏剧,戏剧的电影。片里处处是可以列举出的矛盾性反差。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冗长,只是后半段感觉到时间紧迫下叙事略微的赶。在近几年已经放弃对华语电影的兴趣的时候重燃了我对地方性的希望,被舞台与置景完全戳到。4.5

1小时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新戏从来话旧事,《椒麻堂会》也是一出崭新的旧事新戏,在电影与戏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戏剧结构上用时间(年代与回忆)和空间(地府与人间)去解构人物,结合不同的时代境遇,产生不同的人生况味。讲剧团,并时刻提醒我们一切都发生在台上,美术/置景又与绘画相通,而镜头化叙事、视觉逻辑还是电影的,一般的戏到不了这种火候。导演只需按他的戏剧理念把演员操控好就完美自洽了。我很爱片尾喝汤的谢幕方式,导演以新亡人的身份压轴谢幕,灵的。在如今这个机器大生产的时代,邱炯炯这份匠人手工精神相当难得,再现古典电影和传统老戏的新光芒。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