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什么意思 韩国在对朝鲜从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被打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明南棒的海军也是草包。
建议只看前三分钟,看完那个美女球迷后就别管了。
虽然可能是整容了,但确实很漂亮啊。
如果有耐心,也可以看到轮机长的老婆,也很漂亮。
其他就算了,有这么多战争迹象,还被打了埋伏。
结合后来的延坪岛炮战,只能说明南棒就是战五渣,如果没有美国佬死撑,早就被北棒统一了。
当然南棒的意淫能力也是宇宙第一,看那个《龙之战》,一个村落里竟然有火炮,用来对抗龙。
这么牛逼,你咋不去统一地球?
男主角经常在海上巡逻信奉的交战规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这一次和往常一样去巡逻突然遭遇到了大魔王的船。
l手下告诉男主角对面那是鬼子的精锐,要不这次就算了。
男主角说老子打的就是他的精锐。
男主角找来手下柱子询问:“想办法给对面来上一炮。
打中了我奖励你半斤地瓜烧。
”柱子不辱使命一炮干翻对面鬼子的指挥所。
因为对面的指挥中枢系统被一炮干掉大魔王当场丧命。
手下给男主角报告太原的小鬼子都出动了,咱们赶紧突围吧。
男主角说从哪里撤退不是撤退啊,咱就从正面突围。
当敌人大批增援力量赶到的时候男主角早已经撤回自己的安全地带了。
这一次海上冲突当中狙击手发挥了奇效,打得对面毫无还手之力。
而这短短10几分钟的海战不禁令人联想到当年的紫石英号事件。
要是能把它拍成2小时的电影肯定也非常精彩。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有些战争片让人们看了之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都想去参战。
还有一类战争片看了会叫人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残酷从而内心害怕再爆发战争。
让我们珍惜和平的年代!
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片子因为知道战争都是残酷的,所以看了以后哭的稀里哗啦是必然的,真的很庆幸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这样安逸和平凡,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保障我们的无忧无虑。
韩国人不管是宣扬自己有多惨多被动多伟大,他们起码能把真实事件搬上荧屏,相比中国要真诚的多。
但是角度使然,站在韩国人自己角度把自己国人拍的多壮烈也很正常,把小北韩拍的就是刽子手,不折手段是否稍失偏颇,只祈祷看过片子的人能真实的正视历史而不偏激妄为,轮人性角度北韩死伤要比南韩多的多。
片子里真的是用了3\4的时间煽情,但也无妨,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才能更显其伟大。
不过是有的地方没看懂,比如李炫雨的角色被人说关系,而他的关系就是操舵手真久吗?
两个人似乎没多少深交至少在李上船之前。
还有李的右手为何变成那个样子?
有人说李炫雨演技增进了,其实还真不觉得,给这个角色安排成主演也是太主角光环了吧,舰艇上被炸一下就晕过去,然后医术也不高超,大家拼命的时候,等他醒来都死伤一半了,看的伤员也是呼喊着让他们振作,不解。
感觉本剧主角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真久的角色,那个拼死护手所有人回航的总舵手,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死抓着不放,泪目。
还有最后,家属们的悲痛,现实中生存下来海军的陈述,能好好活下来是一种愧疚…这种悲惨的事情,看似可以避免,我们是可以提前应对或者采取措施,而不是等着挨打,被炮灰后才做出挽救。
白白牺牲了生命。
那些下达号令的上兵,真丫想给你派到前线。
当局者总是以各种华丽的借口,来开脱推辞或者做事后补偿,然而并卵用。
听从命令有时候也是种悲哀…
又一次感受到了屁民的无奈,只能承当牺牲者,明明知道情报对方不怀好意将要进攻,但是为了维护大韩民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禁止先手,只能防守反击。
然后屁民憋屈的战死,愚蠢至极的战争策略。
影片的前半段不断的在重复世界杯,作战准备时间竞赛两个场景,虽然很重复枯燥,但是反映了当地军民不断拼搏,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士兵之间的问候语都是“必胜”,这个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音译过来真心是没错的,按理说韩国也是十分尊崇儒家思想的,但是在军事制度上更有独特的特色,要知道有些地方的礼仪政策是只能喊“敬礼”,这些严格的等级制度,看起来很傻比的样子。
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只有傻瓜才为荣誉献身--刀锋之影泰隆
怎么说啦,优点是看着不闷能吸引眼球,缺点就是主旋律太强,显得太失客观和公正。
事实上的冲突,是历史原因加上偶尔遭遇爆发的,而且打斗过程和电影不符合。
真实的第二次延平海战是场遭遇战,没有太多阴谋论,朝鲜韩国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没有正义之说。
第一遍我看哭了,导演功底还可以,毕竟是拍电影,要完全按事实来,估计就失去了戏剧的张力。
能理解编剧导演。
前半部类似青春偶像剧,后半部类似《太极旗飘扬》,总得来说是部还算不错的电影。
最后说句,没有真正的公义,公义都是相对的!
雨阳 19.3.27
抛开政治和历史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
整个战前的感情铺垫很详细,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战争场面一般,看着倒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才四人战死,一人失踪,合着前面炸飞的被机枪打成筛子的都没死啊!
不过韩国女演员的演技不错,特别是义务兵的哑巴母亲,最后看到医生放弃抢救,自己拿着呼吸机对着儿子压气那一段,看的让人难受…
刚看完这部电影,蛮震撼的。
对历史不做过多评论,无论如何,键盘上的无脑黑无脑五毛永远最恶心。
发动战争最终倒霉的永远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部电影很委婉地表明了这一点。
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大傻战斗牛逼科幻战斗一般,韩国战争片总能在枪林弹雨中拍出点细腻的温情来。
查了一下,当时真实情况只有十八分钟,这十八分钟对为世界杯欢呼的人们来说极其短暂,对正在海上挣扎的海军却犹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总觉得这边厢为体育赛事欢呼躁动,同时间另一边是一群苦哈哈的海军战士与生命做终结,非常讽刺。
导演用较为冷静的手法还原这一历史事件,开头有点拖沓,貌似是为渲染情感做铺垫,以普通的医务兵开头收尾,海上航拍大气恢弘,颇具史诗意味,影片快到三分之一时,转入正题,战争场面与其他影片一样触目惊心,只是一边看一边想吐槽那谁海军上司的脑残,赛事期间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软弱无能,“不许开炮”,“放走渔民”,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寻常的事情他们竟然放!
他们!
回!
去!
为啥?
战斗力不堪一击也许是因为看着战五渣,才更显真实,没有过多地美化,而是着墨于海军战士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奄奄一息的海军即使在炮弹横飞的舰艇上也只是轻轻地说,想回家...挺泪目的,最催人泪下的战争永远都伴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和亲人的悲痛。
尤其是操舵师最后被捞回去的时候,至死都手握方向盘,悲壮震撼...演员表演出乎意料的好,融洽又合乎分寸,于平淡中见真实。
金武烈帅气又禁欲;晋久还是适合这种普通男人的角色啊,从来都不出戏;李玹雨扎实稳妥,爆发力也不错,前途无量。
李莞差点没认出来,还有那么多没有名字的战士,影片接近结尾时一张全艇海军合影的照片配上纪录片中的真人真事,让人瞬间泪崩,片尾接受访谈的生还战士说自己还活着,有点惭愧...不用惭愧啊,不需要用为国捐躯这种道德来绑架自己的生命啊!
国家才应该为这些年轻的逝去的生命惭愧啊!
看到有人评论说全韩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艘艇上,必须大赞一个!
前半部分拍的还不错,尤其是对普通军官和士兵生活和感情线的描述。
然而剧情发展到后来完全看不懂了,北边开火的理由完全搞不懂,也没有充分交代,导致后半部分的剧情出了很大问题,完全就是北边猛攻南边死守,然后就是增援赶到。
其实整个战局没那么复杂就是一次遭遇战,在争议水域。
而且南边在军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被打沉一艘军舰,完全是失败了。
结尾就是各种煽情,说实在的确实无聊。
兄弟阋墙,究竟是什么让两个兄弟经常找茬打架。
经常在想,是“主义”的问题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也许恰恰是某些大国的杰作。
且不论本片算不算韩国的主旋律,单讲剧情还是不错的。
第一次延坪海战和第二次延坪海战的交战时间分别为14分钟和18分钟。
韩国海军虽然拥有强大的神盾级驱逐舰,但历史上并没有很大的海战战绩,因此与朝鲜的冲突也就成为其海军战史中屈指可数的重要战斗。
中国观众在评价《延坪海战》的时候,认为其是战场惨烈的写照,认为电影充满所谓“人文关怀”。
如果在看电影前,我也许会接受这样的观点。
当我花了不少的时间下载看完后,我才明白,不懂军事的人看到了“人文情怀”,故而说要“珍惜和平”的话。
而军事类的“迷”们,并未细究其内涵。
故而认为不过是棒子的“自娱乐”罢了。
现实的情况确实是韩国人打算用所谓的“战争反思”来证明“大韩民国伟大”,线索自然就是电影中军舰上人的命运了。
在说海战以前,韩国人的用心在开头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电影开头叙述后来的海战起因追溯到了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用意也十分明白。
之所以会发生后来的悲情英雄是因为中国介入朝鲜半岛,使朝鲜半岛分裂,从而引发现在的南北对峙。
而且电影中渲染北方人不可理喻,南方人受委屈的观点显而易见——别忘了尹永夏艇长的晋升无门,就是因为间谍人员的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
最后的不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就是上述的写照吗?
如果回到电影中,韩军炮艇是因为什么缘故才会和北军舰艇有纠纷,乃至电影高潮的英雄血战呢——“护渔”进而说“357艇”是“国土卫士”这样的话,来形容并不过分吧。
应该说的是,这部电影恰好赶了一个时间差,一旦在今年的‘中国渔民被韩军射杀’的新闻出现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别想在中国大陆“赚”认同感了。
可是,现实中,谁能说“357艇”真的就不会对中国人下手,难道随便找个“北军间谍”的帽子,扣在中国渔民或说其他中国船只的身上呢?
也就是说,现实中的韩军才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有人情味,谨慎小心才是。
电影中,贯穿全文的双方的炮艇的交锋,是整部电影的焦点。
因为现实中,“英雄炮艇”现在已经被用作展示当时“记忆”的证物了。
可以预见的是,电影结束后,对“357艇”的参观人数日益俱增是可以发生的。
不论韩国人自己、还是去旅游的中国人。
跳出电影,现实中的第二次“延坪海战”,韩军真的是打的可歌可泣、电影中,朝军的炮艇结局如何呢?
非常可惜的是,韩国的这部电影,正如豆瓣上的的电影评分不高的现实一样。
真实的战场结局让人打不起用心的精神。
无论在武器交火的时候,还是只在短短的25分钟之内,电影没有加上的“真实”。
回过头看,韩国人“不要脸”的影子真实挥之不去吧。
再说武器数据之前,我首先要说明针对电影的海战模式,在现实中的海上较量的时候,“以寡击众”的做法是自寻死路的表现。
就用电影中的双方交火军舰来说,我们看到电影中,朝军的一条军舰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打杀“英雄艇”,直到另外两艘炮艇赶到,才给朝军炮艇致命攻击,为英雄艇解围。
从现在已经可以查到的各类海战资料来看,这样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发生。
首先在数量上,朝军艇长难道就没想过也叫增援来为自己解围嘛?
自己可是以一敌三的不利局面啊。
被敌人随时可能包围的情况,难道朝军艇长就没想到过?
还是朝军艇长想吃“独食”,上报自己的光荣战绩,再别上一枚奖章。
更何况自己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命都没了,就不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说全身而退,就是带伤返回,也比电影中别打到吐血倒地要划算多吧。
其次,我必须澄清的是,电影中的另外两艘军舰没有第一时间,支援“357艇”的理由:是受困于海流的流向变化。
1894年9月17日,第一次大规模“蒸汽钢铁制军舰海战”——在大东沟发生。
双方是在遭遇中发生战斗,之前的情况是,日本军舰不论白天黑夜在寻找中国舰队,北洋舰队为支援陆上战局在东奔西走。
稍微知道农历的人就会发现,如果按照农历来说,此时已经进入八月中旬。
要知道这时吹起的海风,最严重的的时候,是最容易变成台风,进而肆虐经过区域的木船。
在蒸汽铁质船只出现以前,木质战船的海战双方往往挑选最不容易发生大风,海流不随风波动大的季节与海域。
虽说如今钢铁制军舰不是一定能抗的住台风的威力。
但是,想的确不受海流影响,破浪调转船头想去的方位,现在的军舰是可以做到的。
换句话说,另外两艘军舰,如果不让其马上冲到“357艇”旁,要么炮艇动力故障,要么炮艇其他舰艇阻碍。
否则就是按不快的航速前行,就是赶不到“357艇”的方位,想要打击朝军炮艇周围,乃至艇身,不是不能办到。
所以,还是电影安排的不让“357艇”得到支援吧。
另外,更要说明的是,在电影中,“357”艇被集中电力系统后,炮艇上许多依赖电力启动的地方逐渐瘫痪,如炮塔等。
当然电力也是影响到炮艇的航速,加上被枪击、炮射的影响,速度减慢是自然地。
同一时刻,炮艇上的人们的表现,是韩式战争英雄电影的催泪点,负重伤,依然冷面指挥的舰长,以及看着战友死去等等竟然在弹雨中进行。
这时最大的威胁可不只是朝军炮艇上射来的子弹。
而是可见的假设:“抢夺军舰”。
二战中,日本海军试图将美军抛弃的航母拖回国修复使用。
曾经的中国军舰“灵甫号”军舰就是被抛弃后,被“完整”的开回敌方阵营。
几年前的海战电影《怒海争锋》中,电影的高潮处是双方军舰的“肉搏战”。
最后的距离是——近到可以面贴面的,跳来过去的“陆上厮杀”。
再从上述的情况来判断,还没等电影中的人物说几句完整的话,朝军的人就上船了。
再者说,就算夺船的机会不成熟,就算炮艇的艇长是“半路出家”的陆军军官。
他也该知道——此时距离越近越好——电影中的朝军士兵手中的轻武器是AK47,要知道,“她”的恐怖的“传说”早在越南战争时就已经人尽皆知了。
而“她”的恐怖——就是在近距离中打死打伤无数美军士兵。
况且之前并不是说没有用枪等轻武器靠近敌舰艇杀伤敌舰人员或破坏敌舰船身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西沙海战”的海战战局了。
抛开电影,回到现实的话——很胡扯吧,一大推“煽情”动人的“命令”与对话,做的这样“真实”。
在电影外的争论是,到底是哪种型号的朝军炮艇击沉了“357”艇,有说是“坦克艇”,就是将坦克炮塔直接移植到舰艇上,也有说是中国的“上海级炮艇”(即上海级护卫艇)。
也为了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引用数据如下:T-34/76坦克炮塔一门76毫米L11毫米高速火炮炮或一门76毫米L/42毫米加农炮500米距离穿透69毫米钢板,1000米距离穿透61毫米钢板1943年后,苏军将T34炮塔火炮换装为85毫米,因此将此款T34定名为T-34/85中型坦克T-34/85坦克炮塔一门85毫米D5T火炮或一门85毫米ZiS-S53火炮炮塔的正面与两侧装甲厚度为75毫米上海级护卫艇排水量:134吨(满载)尺度:长38.8米,宽5.4米,吃水1.7米动力:4200马力最高航速:30节最大航程:700公里编制:38人武器:火炮:61式37毫米双管火炮2门,61式25毫米双管火炮2门 水雷:10枚 深水炸弹:8枚雷达:罐顶对海搜索雷达1座虎头雕级巡逻艇 排水量 170吨全长 37米宽 6.9米吃水 1.75米主机 MTU16V538 TB90 柴油机 2台航速 37节人员编制 军官5人 士兵26人武器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x1加特林机关炮x2西北风便携式防空导弹x1关于朝鲜坦克艇的准确数据较少,故不引用我对于击沉“357”艇,的朝军炮艇判断为“上海级护卫艇”(也有说法是朝军出动了坦克艇,但是没有击中“357”艇,但是我看到照片后,肯定了我的判断)用事实来说话就是,一旦朝军拉近距离,从理论上来说,炮艇为了达到高速的标准,往往牺牲自身防护力为代价。
而且,舰艇的载重承受力都是有限的,“重炮安轻船”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但是一些代价也极高,像只发射几发炮弹,船就出现全身“震颤”的“共鸣”现象并不少见(针对朝军坦克艇)。
所以,一旦按照电影中的做法:由朝军坦克艇上的坦克炮发射炮弹击中“357”艇的结果是:船身或者被撕开一个口子,一声巨响(艇身发生爆炸起火)之后,海水涌入“357”艇内;或者就是即使不爆炸,也会击穿“357”艇,被击中的“357”艇上留下一个致命的大洞。
当然了,一旦击穿艇上的要害之处,如动力室,这时即使柴油的燃点高,一旦动力系统损坏。
再加上“357”艇出现电影中的画面:火炮被压制,主控室被狙击手盯上。
要么是“357”艇在友舰为到达前成为朝军的“活靶子”,要么出现被“夺船”的一幕了。
以上均是我在看到打捞前的“357”艇的推测,当我看到打捞后的“357”艇照片时。
不得不想起“事实胜于雄辩”的话。
果然“357”艇的艇身没有大口径火炮打出的大洞,只有小口径火炮造成的小洞。
资料显示,朝军最后是将己方的警备艇撤回了自己的地盘。
也就是说,韩军的三艘炮艇没有击沉一艘朝军炮艇。
朝军的炮艇为中国军援物资,使用时间从中朝关系史来看,在朝军的服役时间绝对超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这对于舰艇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以北洋舰队为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定、镇”二舰,截止1894年,其建造时间也超过12年,服役时间也达9年。
日渐老化的舰身与达不到妥善保养得日常(当时和如今的朝鲜海军难道不是这样嘛)。
在大东沟中“一览无余”。
所以,尤其是第二次“延坪海战”中,“新锐战舰们”竟然打不沉“老军舰”的理由,我的推测是以下两条:第一,韩军“357”艇被朝军其中一艘炮艇的“突袭”彻底打“蒙”,不仅是“357”艇猝不及防,连另外两舰的指挥官也没有预料到朝军的动作会这样“快”和“恨”,最开始的情形时,“主角”尹永夏少校被朝军炮火击中阵亡,群龙无首和“357”艇被迫“走一步看一步”,另外的友舰也没有战场“应变”的反应(虽然离得近,可是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等到韩军拿出对策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虽说从头到尾只有25分钟)。
但最终还是合力打残、打跑了朝军的两艘炮艇。
第二就是韩国人最不想承认,但却能解释通的“假设”了,当“357”艇遭受到朝军的攻击时,只是刚开始的攻击就使三艇的人员惊慌失措,甚至出现弃“357”艇而逃的炮艇。
另外的一艘不知道该如何救“357”艇,没有及时进入“缠斗”的艇群中。
当朝军出现弹药补充的间隙,(“上海级”火炮的炮弹输送靠人力)这时“357”艇趁机脱离朝军火炮集中有效范围,然后,另外的炮艇上前击退朝军的炮艇,这时朝军担心韩军有增援兵力撤退。
同时的“357”艇虽然遭受一定创伤,但是,不是船身不具备修复、拖带的意义。
在返回途中,因为韩军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英雄炮艇”的“转型”就来了(或说直接沉了)。
总而言之,《延坪海战》是给韩国人看的“韩国英雄”的传奇。
而没有照顾到中国一些观众的意见,虽然在豆瓣上有不少大概不了解军事的人看过电影,认为韩国人表达的是“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无情,人心向善的人文关怀”,可别忘了,人家在开头可就是把如今的责任直指中国的呦!
在最后的没有打沉北军炮艇的理由上:就差演员说出,中国出手援助北方的话了。
而在现实中,很明显的这次韩军失利了。
按照历史的重复与再现的情况来想:几年前的“天安舰”悬案,外加同年的朝军“炮击延坪岛”的关于韩军“恶评”的战场迟钝来说。
好像韩军在军事领域上退步,在电影娱乐上,确实取得了“长足”的收获。
至于中国人向来不爱看“韩国历史”的习惯,可是帮了韩国的“大忙”呀。
哎呀 就是对都是汉子的捐躯片木有抵抗力 但是这部比鸣梁差太多。。。。(片中夹了一枚徐下士 他真是冰块脸军人样板
虽然导演做了很多背景的介绍,但毕竟这场海战只是短短十几分钟,所以前半段看的还是看的让人很闷。风格比较写实,没有过于丑化朝鲜军人,不管是主动的侦查,将坦克炮搬上舰船,之前的迷惑行为都可圈可点。最后战争史残酷的,祝愿半岛和平。
6分南棒子刻意煽情🉐不咋地,打起来,战斗力也不咋地…本剧医务兵也太软弱了…
상국아,우리 집에 가자...家人、战友,这些情谊太深刻,最后原战役中生存下来的战士说一直感到对不起,真的觉得这场战役给所有人都带来了痛,和平来之不易…
观影于2018.7.31 星期二 02:10:16
韩国主旋律电影。催泪,已是忠武路屡试不爽的法宝了
只想问一句:谁来纪念我们的海军英雄?远的不说,74年西沙海战,88年南沙海战中国都取得了胜利,现在南海暗流涌动,宣传上是不是也可以振奋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的心气呢?
快进看完
5.5分,拍得太磨叽了,很一般,而且剧情漏洞真的很多
不得不佩服棒子们宣传造势的能力,一场名不见经传的海上战斗,居然能拍出时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诚然,为国家奉献生命的战士是值得尊重的,他们毕竟一样有血有肉,有着爱他们和他们爱的人。PS:韩国军队的战斗意志自朝鲜战争起一直停滞不前,这也是他们拥有比对手先进数十年的装备,却仍然难以稳占上风的原因。
拍的比较惨烈。
花了很大的篇幅去缓缓铺垫,从最后的催泪效果来看显然是值得的。尽管战斗场面就那么一点,可渲染力要比《鸣梁海战》高出一大截,所以想让人产生共鸣,终究还是贵在真实。我们何时也能为王伟与他的81192拍点什么呢?
我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世界上正发生着互相伤害
战斗场面不太多,主角生活情景倒是很多,大概一般可以看看吧。
前部部分铺垫有点长,战争片段还好,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挺惨痛的故事
主旋律太正了,人设虽然也是来源于真实的人物,但影片拍摄的节奏还有展现亲情爱情的细节,都太普通了没有新意。也因为早已知道结果,所以失去了观影的乐趣和本应有的感动……
韩国佬真是菜的真实,这点挺好
目瞪口呆 不服不行 愿意再看一次的好片
装备那么差,背着开枪,打个鬼。
3艘打人家1艘,自己有雷达控制瞄准火控,人家北棒子T34炮塔还没有射击稳定控制装置,要命中必须靠信仰,这尼玛还被打出翔,而且关键是打成翔了还大惊小怪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