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冷酷的男人迈克尔·哈内克又在冰冷的现实里撒了一地的雪。
爱是奢望的,死是渴望的。
亦或,通过死我们才能感受到闪烁即灭的爱。
在彻骨寒冷的《爱》过后,哈内克奉上了《快乐结局》(Happy End)。
熟悉哈内克的影迷一定不会被他的片名的所蒙骗,正话反说,是他的小心思。
松懈你的防备,出其不意得至你于死地。
《快乐结局》就是这样干的。
在上一部《爱》中,片尾有令人心碎窒息的6分钟长镜头。
没有丝毫的调度,镜头平静悲伤。
老人给病重的妻子讲述了过往的美好,然后用尽全力、争分夺秒的用枕头闷死了她。
他希望减少她的痛苦,多一分,多一秒,他也不忍心。
由此,死亡与爱意搭上了关系,爱得越深沉,捂得越用力。
极致的爱,超越了一切。
这一次,哈内克似乎心软了。
在《快乐结局》的片尾,小女孩推着老人去到海边,两人早已在心灵上达成默契。
“推我去海边吧”,“嗯,你可以放手了”。
小女孩没有迟疑,她预料到了这个结局,放手后退,注视老人被海水淹没,她拿出了手机,记录下了老人最开心的片刻。
死亡解放了老人,消灭了他的肉体,释放了他的灵魂;高涨的海水,冰冷了躯体,却温暖了内心。
死亡唤醒了亲情,小女孩录下的视频是老人的墓志铭,也是亲人超越伦理的关怀;急迫赶来的家人,丢盔卸甲,慌张中露出了封藏已久的真心。
《快乐结局》集合了哈内克几乎所有经典主题和视觉手法:稳定的长镜头下是中产阶级的冷漠和伪善、压抑和负罪感,人与人之间脆弱痛苦的关系,家庭的土崩瓦解,趋于崩溃,社会的疏离,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及进一步的虚无,人性的荒野。
在《快乐结局》里,生命不是爱情和亲情的器皿,而是囚牢。
影片一开始就要杀人于无形。
这次哈内克用了颇为新颖的社交媒体作为窥探社会的放大镜。
开片的几个场景发生在社交工具Snapchat的直播取景器里,影片的海报上也出现了录制的取景框,哈内克希望用“镜中镜”提升隔阂和距离感。
缺少沟通的家庭,女儿和母亲的亲情断裂;然后是被遗弃,下药,慢慢死去的仓鼠。
看似游离于主线故事之外的几个简短场景锋利无比的扣题,埋下了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第二组场景依然以隐喻的方式,用现实中的一场工地滑坡事故拉开了故事鸿沟,预示着角色内心和角色之间,从个体到家庭集体土崩瓦解的开始。
处理工地事故的是公司的女老板,家中的长女安妮。
她在公司和家里都稳如基石,从家人到生意伙伴都受到控制。
可这个精明的女人却有一个懦弱无理的儿子。
在她二婚的仪式上,儿子大闹现场,带来一群黑人移民讽刺现场的众多上流人物。
这个母亲,女强人露出最为凶横的一面,折断了儿子的手指,打断了他的胡闹,转身安抚现场的宾客。
这场闹剧,被13岁的小女孩伊芙看在眼里,她的母亲“自杀”(很可能被她下药毒杀、结合一开始给仓鼠下药)后,10年未见面的父亲托马斯接她来到了这个表面和平的家庭中。
托马斯有了年轻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可他却正在出轨大提琴师,肉麻露骨的聊天记录透露着他压抑之下的癖好。
聊天记录被伊芙无疑间看到。
她问父亲,“你爱现在的妻子吗”/托马斯用谎言掩饰慌张。
“你从前也爱我的母亲,可你现在有了新欢”。
面对父亲的欺骗,伊芙吞下了母亲的抗抑郁药物自杀。
父亲说不会离开她,伊芙凶狠的回敬,爸爸,行了,不要演戏了。
我知道你谁都不爱。
你不爱妈妈,你不爱阿娜伊斯(妻子),或者那个克莱尔(情人),你只爱你自己。
当然,这都没什么,我只是不想流落到收养所去,请你记住。
伊芙看透了成年人的虚伪,她选择同流合污,以便保护自己。
这个家,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家中的长者乔治在第一天和伊芙吃饭时就说,“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乔治下肢不便,备受老年痴呆困扰,妻子离世,他撞车自杀,可惜只换得全身多处骨折,永久性的留在了轮椅上,残喘度日。
他希望死,渴求死。
他祈求他的理发师给他弄来自杀的工具,答应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回报。
“我的医生儿子原本可以轻松处理这件事情,可懦弱的他不愿意。
苏黎世那边也拒绝了我,他们说我看上去很健康。
”理发师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最后,他发现了内心强大的伊芙,两人一拍即合。
伊芙自杀未遂后,乔治问她自杀的原因,伊芙支支吾吾。
“难道你觉得我傻到听不懂你的话吗”?
然后他给伊芙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故事,他亲手捂死了自己病重的妻子(互文哈内克影片《爱》的片尾,乔治的扮演者正好也是《爱》的男主角)。
伊芙听懂了暗语,她讲述了一个她在夏利营中用母亲的药给同学下毒的过往。
于是,最后的一幕发生了。
在一地鸡毛的婚礼仪式上,乔治要下女孩把他推到海边,他任凭海水淹没躯体,他欣慰的找到了帮手。
面对死亡,伊芙拿起了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神圣的一刻。
远处是匆忙跑来救援的托马斯和安妮......在100分钟的冰天雪地后,这片刻的温情在死亡的伴奏下,终于跃然于荧幕上,可哈内克没有给出煽情和宣泄的时间,立刻掐断了柔情,让银幕重回黑暗,落幕而止。
《快乐结局》的节奏整体缓慢,但在哈内克偶尔凌冽的剪辑下又显得凶猛。
上一秒是大段的露骨聊天,欲火焚身的谎言不堪入目。
下一秒瞬间跳切到了阴冷的地下车库,乔治缓慢的踱步向汽车,准备施行他笨拙的自杀计划。
《快乐结局》的叙事主线不算突出,依然是抖落在各处的小段叙事,以拼凑的方式勾勒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看完全片,你绝对会清楚了解整个剧情的起承转落。
哈内克精致的剧情结构为故事留下了解读的空白,观众可自行脑补出残缺的部分。
分散结构和隐藏剧情是哈内克惯用的手法,他希望调动观众的主动性,考验观者的惰性。
《快乐结局》里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藏叙事手法运用。
轮椅上的乔治孤独的在大街上游逛,镜头平稳的横移,不紧不慢。
镜头中,乔治处于中心焦点,路上纷纷流过。
突然,乔治停了下来,在和一群黑人成年人沟通什么。
观众只能听见街上嘈杂的背景声,无法听到对话,只能看见人物动作和表情。
一位白人加入了对话,黑人慌张的离开。
在与乔治对话后,白人也懊恼的离开,留下了令人心疼的乔治。
观众虽然无法知道乔治到底在说什么,但随着接下来几个事件,要理发师帮忙自杀,和伊芙关于他杀的对话,结合前面他驾车撞树,你立刻明白,他在大街上是寻求他人帮助,杀了他!
在哈内克的镜头下,死亡才是“快乐的结局”。
《快乐结局》不光涉及了家庭,人情冷暖,还触及了欧洲难民问题和社会层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等主题。
哈内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以为这是个废镜头,其实分秒之间都在透露着潜藏的意义,且和上下结构之间紧密呼应。
所以,哈内克的片子一定要对照着看,叙事单元排列的顺序,两幕之间的互文对照,都有着导演的企图。
令人映像深刻的两组镜头都与长女安妮有关。
一面是安妮安抚自己的儿子失败,儿子痛斥希望看到真实的她;另一面是安妮递给下人女儿一盒巧克力,让她在疼痛的时候吃一颗。
一面是安妮带着儿子,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用3.5万欧元买断工地受伤家属;另一面是她喜笑颜开的在律师的帮助下签字,成为了公司的第一把手。
上层和底层人之间的关系和差距在这两组镜头下得到了由点及面的呈现。
镜头里看似没有说明什么,但其实什么也都说清楚了。
想要从里面看到多少,全凭观众自己去领会。
《快乐结局》算不上哈内克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依然深刻,而且片尾难得的温情要让我们能够在观影之后,不至于失魂落魄。
wechat ID: cityisland1984离日常的细节越近,生活便会越模糊。
人也会容易变得不快乐。
电影,也是如此。
"细节过多和过于清晰的电影,只能给观众用来杀时间(mindless consumption)。
"在和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一次对谈时,迈克尔·哈内克如是说。
我深以为然。
哈内克(中)在《快乐结局》拍摄现场,图为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爷爷向孙女讲述奶奶的事情。
对他这种学哲学出身的知识分子加老中产来说,看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有上帝视角。
但伯德小姐她妈妈玛丽恩女士不是也说过吗,We don't have to constantly be entertaining ourselves, do we?(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给自己找乐子,不是吗?
)于是我收了收心,看了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希望能找到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办法。
《快乐结局》影片海报《快乐结局》讲的是一个法国中产家庭的故事,祖孙三代的生活看起来很好,但每个人都闷闷不乐。
没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更多的是无法对话和安全感的缺失。
比起吵吵闹闹的寻常矛盾模式,口是心非或者静如死水反倒是更能摧毁人心。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爷爷影片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加来港的风景和豪宅的雅致装修,而是哈内克对细节的留白,和对情绪表达的克制。
这让这部电影自带思考节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电影之外的人保持对话。
他的手法是这么美,我只挑选了三场最典型的戏,企图洞悉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01、情绪稳定的吵架戏于佩尔饰演的安妮是家里的大女儿,中年女人,事务缠身,麻烦不断,情绪急躁,对人缺乏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大部分时候讲话都是草草了事,相处起来容易让人厌烦。
她的儿子皮埃尔有如困兽一般囚禁在家庭里。
他没有中产阶级的体面,对自己的身份也并不认同,是全家人里脾气最暴躁的一个。
从姥爷辈经营的建筑公司在自己的手里出了安全事故,这让他彻底觉得自己和这个家庭并不匹配。
21分钟的这场戏讲的是这场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因为有工人受伤涉及赔偿,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出现场勘察,安妮和皮埃尔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需要陪同,接受问询。
结果就是皮埃尔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任何一句话,针锋相对迅速翻脸。
剧情时间线顺序截图整场戏里的景别和机位没有任何变化,通过演员的先后入画和走位完成调度。
安妮大部分是侧面对着镜头,皮埃尔从始至终只有这个黑色夹克的大后背。
给到正脸的反而是那两位路人工作人员,在此之前和之后,他们都再没出现过。
作为吵架戏的主角之一,不表现面部表情,几乎没有肢体语言,只靠后背完成。
这不是“神演技”的瞬间,而是哈内克的冷眼旁观。
那些车轱辘话的对白杂乱无章,对厘清事实给不出任何线索,目的只是为了激怒皮埃尔,让这场架吵起来。
争执开始之后,哈内克又将皮埃尔完全压制,没有给他丝毫释放的机会。
这样的结果也许可以从角色塑造上解读为对他话语权的剥夺,和表达他内心的不自信。
但我更倾向于电影美学上的选择。
和过于激烈或者戏剧性的场面之间保持距离,不过多交代细节,让整部电影在情绪表现上都保持了统一的张弛度。
02、安静的动作戏皮埃尔去找受伤劳工的儿子和解,那户人家住在加来郊区,人口密度很大的小区,很像回迁房。
这场戏刚开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皮埃尔在干嘛,他对面的人是谁也不清楚。
两个人站在镜头深处,像入户查水表一样,淡淡地说着什么。
毫无征兆的,皮埃尔对面的人就把他打倒了,整个过程只能听见风声,和类似你家小区下午五点时,渐渐喧嚣起来的环境声。
剧情截图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是希望我们关注故事而不是场面。
发生什么事情了?
而不是打成什么样了。
如果镜头离得太近,打斗场面免不了成为整部电影的重头戏之一,那皮埃尔岂不成了男主角,但其实他并不是。
而且,这个一镜到底的镜头本身也蛮幽默的。
开场从左向右摇,就像是一个遛弯大爷的视角,不抱任何特殊目的地目送眼前这位陌生人经过。
开场镜头而结束时从右向左移动,距离被打的皮埃尔越来越近,就是大爷想看看,这个人给打成啥样了?
这种广角镜头收纳进了非常多的背景元素,制造了很大的空间感,和人物之间的疏远距离,让皮埃尔单枪匹马杀进贫民窟的莽撞,显得更加的孤立无援。
结束镜头03、自杀未遂的爷爷出院回家
这个大桌子真是太好看了Laurent家的爷爷83岁,患有健忘症的同时,行动能力也在逐年退化。
几年前他用枕头亲手闷死了病床上的老伴,经受三年毫无意义的病痛折磨,他再也看不下去了,这就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即哈内克前作《爱》,这段故事在本片中仅通过爷爷回忆讲述出来,没有具体影像部分)。
所以当他自己也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便开始四处求死。
一天晚上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开走了家里的一辆车,等再有他消息的时候,人已经在医院了。
当天晚上他儿子从医院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跟家里人聊天,间接讲出了爷爷开车撞树,企图自杀的事情。
至于撞树的现场和老头的样子,未做任何展示。
一段时间之后,老头康复出院了,本该是一个情绪最复杂,最能呈现出家庭成员间关系细节的部分,却被一只大黄给演了。
穆斯林仆人家的大黄刚开场的时候竟然还被这对漂亮古旧的胡桃木门(也有可能是柚木)和玻璃上反射出来的翠绿树冠吸引了注意,大黄健硕的小背影,还有顽皮的小屁股也看了一会儿。
但画面迟迟没有什么变化,直到远处影影绰绰地好像下来一辆轮椅,然后拐弯推走了,这才意识到这场戏已经过去了。
老爷子情绪如何,大女儿有没有试图安抚他,他是否愿意回应家人这种过分的关心?
如果能问一些问题,导演的目的就算实现了吧。
解读电影的结果本就是因人而异,78岁的老江湖对这一点再理解不过了。
图片来自哈内克个人官网“有的时候我会惊讶于人们在我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我并未表现的东西。
但那是一件好事。
我努力拍摄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的电影。
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自相矛盾而又含糊不清。
只有不好的电影才是没有歧义的。
我努力用生活教育人们的方式来讲故事,也就是冲突和矛盾。
现实永远是烦人的。
这就是我的电影在尝试的东西。
”2017年11月30日,《快乐结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好莱坞报道者》发表了对哈内克的采访。
年过七旬的老人想必喜欢怀旧,也喜欢记忆起风光年代里的美好。
好比哈内克大师的这部新作,无论是在影像风格与探讨主题都像跟十多年前的《隐藏摄影机》有极大相似之处(中产阶级、难民话题),再加上情节中对他自己经典作《爱》的戏仿与影射,俨然是一部自我总结之作。
最闪光之处仍然是采用媒介(手机视频)作为切入点去揭开中产阶级家庭光鲜外表下的龌蹉秘密,开头与结尾的视频录像片段最狠准,低像素画面的质感无疑拉近了剧中虚构人物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视频录像者的视点令人浮想联翩,好比是《隐藏摄影机》里的匿名录像带的神秘拍摄者。
然而,这个故事则没见太多新鲜感,中产阶级的虚伪与阴暗面大家估计看太多了。
又或许是家庭群像的关系,情节显得较为琐碎,并没有一条明显贯穿的主线。
每条人物线都没能充分展开,人物形象塑造较为仓促,或者说是有概念先行的设定,令可信度与共鸣感双双大打折扣。
类似主题先行的情形也出现在某几场哈内克标签式的长镜头调度里,表现形式与叙事陷于彼此孤立与割裂的状态。
比如儿子前往受害者家门口挨揍的一幕,冷冰冰的暴力展示跟之后的情节关联不大,只让人怀疑导演仅为了风格展示而已。
而在另一场离家出走的老人坐着轮椅在街上偶遇黑人的段落,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抹去彼此对话的内容,冷眼旁观的形式没任何具体的指向意义,尽管这群黑人在最后高潮部分再次现身。
尽管电影大师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仍然抱着深切关注的心态,也在尝试透过新的手法开拓影像的表现力,然而在情节拼凑的叙事法则里,难以突出呈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与真正的社会问题永远像是两条平行线,貌似偶尔汇聚一起,却最终却发现并非如此。
1、布紐爾、夏布洛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漢內克所批判的對象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了——前者的敵人我們很熟悉,就是資本家,後者的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的特性業已消失,所有人共享一種非人的無能感,如果二十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了問題,災難必須所有人一起承擔。
可以這樣說,在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中,漢內克關注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處境,不過鑒於世界關心勞工階層已經夠多,這一次他把人類觀察集中在一個無望的高端中產家庭裡的三代,而一般人尚未經歷真正的資產階級內在的崩潰,在感覺上只是無法認同這光怪陸離的一家人。
佛洛姆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1955)中這樣描繪:綜觀十九世紀的社會特性,我們可以說在本質上它是競爭的、囤積的、剝削的、權威的、侵略的、個人的。
……在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去除了剝削與囤積,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銷售;去除了競爭,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朝著「協同工作」邁進的趨勢;去除了永遠增加盈利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一份穩固而安全收入的希望;去除了剝削,取而代之的是共享與散布財富;去除了合理與不合理的公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匿名的權威——輿論與市場的權威;驕傲與征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卻又不自覺的無能感。
2、故事的表面非常零碎,可是在這麼碎片化的場景中,我們對每一個角色掌握得非常清晰——這證明導演的功力。
對於現代西方文明社會中人的無助、脆弱、徬徨、疏離,故事以職業災害到各種精神病(明顯如憂鬱症,隱蔽如愛與生存意志的喪失)所表徵,以至於不忍苛責每一個角色殘酷冷漠的行為舉止,因為我們對他們何以如次的原由抱以同情。
不過其中,我感到最為艱難的處境在伊莎貝雨蓓的身上。
3、快樂結局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即便它只是暫時作為慰藉的假象,難道有人想目擊老人沒頂?
4、若不是傅達仁向瑞士申請安樂死通過的新聞播出,台灣人不會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老人向理髮師尋求幫助的時候,說自己因為身體太健康而「遭受蘇黎世的拒絕」。
5、電影中的自殺與殺人,相較於愛慕(Amour,2012)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媒體所謂快樂結局是愛慕的續篇,是形式上的便宜的認知。
如果忘掉愛慕的故事,不把它當作理解老人行為的原因,單純就老人和小女孩在書房裡說的話,那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他們彼此交代了如何殺人的過程。
尤其當老人一再追問小女孩為什麼要給夏令營的孩子下藥,女孩說:「我不知道。
」這時,老人露出了一絲曖昧不明的笑容,太驚悚了!
佛洛姆對於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超越的需求,有一個說明:倘若我不能創造生命,至少我能毀滅生命,毀滅生命始我超越了創造生命。
⋯⋯破壞性是一種次等的潛能,只要人存在,就有這種屬性的存在,他的力量與任何激情無二。
可是破壞性卻是創造性的唯一替代物,創造與破壞,愛與恨,並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本能,而是對超越的這一人性需要所提供的兩種解答。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从剧情到剪辑没有任何细节不让人抓狂。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还有7.3分,都是抖M吗?
所有角色的共同点就是“冷漠”,Sir Laurent掐死自己的妻子,Thomas抛弃前妻再婚并且出轨,他女儿Eve在同学的饭里下药,Anne对儿子pierrot无情,而且导演根本没有交代她丈夫去哪里了。
Laurent公司出了安全事故然而逃避了所有责任,这片子里唯一没有什么错的大概是Anaïs,还有Paul。
每个人都面瘫,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
导演大概是个抖S,焦距就没有一次合适的,镜头要么快要怼到脸上,要么就是隔一个篮球场。
总之,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感觉全程都在听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
法国人也会拍这种黑色童话吗,我以为只有苏联人和德国人会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片子里以于佩尔阿姨为首的角色们,个个貌美如花,干的事丧尽天良。
看到最后,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自己幸福又高尚吧。
洛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
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渐陷入老年痴呆。
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和安妮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富丽堂皇的庄园。
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
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生活在一起。
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
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loyd999999(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27351/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无论是对媒体、评论人,还是熟悉欧洲电影的影迷来说,迈克尔·哈内克新作《快乐结局》一定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作品之一。
毕竟,哈内克此前曾在四年之内拿到两次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一跃进入“双金棕榈俱乐部”,成为新世纪以来为数不多且“货真价实”的大师级导演。
这一次,哈内克虽然未能在戛纳第三次夺得金棕榈,但作品依旧保持了很高水准,其冷酷、犀利又不乏幽默的影像风格在首映时就博得了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故事所反映的欧洲社会的严重问题也让人深思。
《快乐结局》围绕一个支离破碎的上层社会家庭展开,其家庭成员的关系生疏而冷漠,每个人都对生活无比厌倦,一举一动之中流露出让人细思恐极的病态。
一家之主乔治·劳伦(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由于下身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无聊的生活让他每天活得毫无期待和兴致,几次想要寻死但又几次被人救回。
他的孙女伊娃·劳伦(芳汀·哈德温饰)同样“生无可恋”——先是在母亲自杀身亡后回到劳伦家族和离异的父亲身边,接着发现了已经再婚却仍然欲壑难填的父亲在社交平台上给情人留下的淫荡话语。
三观崩塌却完全无计可施的伊娃对亲情、家庭和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同样走向了自戕的道路,但与他的祖父一样,命运未能让她轻易解脱。
生无可恋的伊娃·劳伦 与此同时,乔治的女儿安妮·劳伦(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和他的儿子皮埃尔·劳伦(弗兰茨·罗戈夫斯基饰)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前者一方面需要处理家族企业面临的突发困境,另一方面还要应付不省心的父亲和其他琐事,其经历简直就是法国版“女人四十”;后者则完全游离于家庭之外,对母亲的关心表现冷淡,既不想承担任何家族责任,也对上层生活完全不感兴趣,整日游手好闲并混迹于底层社区,喜欢在大型聚会等公共场合大放厥词,以生事为乐。
在影片后半段,皮埃尔更是将一群黑人难民邀请到自家为乔治·劳伦举办的生日午宴上,一个个详细介绍他们的国籍和经历,让在场所有人尴尬不已。
忍无可忍的安妮·劳伦最终只得采取一个颇为极端的方法:拧断皮埃尔的小指头(瞬间让人想起《钢琴教师》里人狠话不多的女主角艾丽卡),才让他放弃了这场闹剧般的表演。
总的来看,影片并没有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可言,也没有对任何角色行事的动机做出说明;它只是将家庭成员的生活和交流状态连接、拼贴在一起,中远景以至远景镜头冷静地观察着所有人物的行动;有些情况下,影片甚至隐去了对话内容,仅留下一个对话或冲突的场景,力图以极度客观的视角摄取一张张疏离淡漠、意义模糊的家庭和街头快照(snapshot)。
除此以外,《快乐结局》中还穿插了监控画面(与前作《隐藏摄像机》类似,但《隐》是以电影镜头戏仿监控,《快》中的则是货真价实的监控)、社交网页聊天界面、Youtube视频和手机直播APP界面,这些元素的使用体现出哈内克对新型媒介的高度敏感性和本片的后设性,它们的出现不仅喻示着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也重新探讨了新型媒介在影像表达中持续提高的地位和作用,更将观众和拍摄者紧密连接在一起。
于导演而言,这些影像最初只是具有记录和窥视性,但随后,影像的功能开始进化,窥视逐渐成为了娱乐,直到手机直播和界面中弹幕的出现,观众被间离出剧情,开始对影像及其叙事进行评判和思考,而这也正是哈内克全片的目的所在。
影片结尾,乔治·劳伦在目睹皮埃尔制造的闹剧之后,悄声离开了家族特意为他举办的午宴,并请求伊娃将自己和轮椅推入大海中,企图再次自杀。
伊娃并没有拒绝;她只是将他送入海水之中,眼睁睁看着乔治的身体被浸没,没有寻求父亲和其他大人的帮助。
不止如此,她出人意料地掏出手机,点开录像,以旁观者的姿态猎取这个扣人心弦的死亡瞬间。
所幸的是,这次自杀行动看上去似乎又失败了(出现在画外,结果如何我们无法确知):安妮·劳伦从宴会厅跑出来,狠狠瞪了伊娃一眼,然后急忙向海边冲去。
所有人的惊慌失措都被手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记录者本人虽然一直藏在手机之后,但其对家庭、对他人、对生命的冷漠和将亲人生命当做娱乐的荒诞却也间接保留在录像之中。
《快乐结局》海报 从以往的作品看,哈内克往往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大背景之间建立起一层隐性的因果联系,希望透过这种方式挖掘出大的事件、局势背后更深层、更微观的原因(比如《白丝带》便是用压抑病态的家庭氛围解释了作为背景的一战得以爆发和纳粹主义出现的原因)。
《快乐结局》也不例外。
它的情节恰是设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即法国北部的加莱之内,而这个地区正是法国著名的“丛林”难民营所在地。
2002年,法国总统萨科齐下令关闭桑加特难民营,在原地重新修建加莱“丛林”难民营。
大量难民聚集在此地,为的就是等待机会穿越英吉利海峡,非法进入英国。
及至2016年10月26日,法国加莱“丛林”难民营被下令正式拆除,多达6500名来自阿富汗、科索沃、苏丹等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难民将被驱逐。
或许,哈内克正是想借这部影片表明,微观的上层社会生活与法国对待难民的姿态并无不同,两种疏离与冷漠不仅如出一辙,更有着确凿的因果关系。
或者,这其中还隐藏着一种讽刺:连自己生命都不在乎的个人和民族,还怎么指望他们做出任何人道主义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看,《快乐结局》甚至可以算是一部难民题材电影,但它无疑是另辟蹊径的。
正是这种另辟蹊径,让哈内克的作品一直以来更加切中要害,更加鞭辟入里,也更能打动人心。
哈内克是焦虑的,这种焦虑导向冷冽的风格,同时也必然导向关怀和温度。
公允地说,《快乐结局》并未让哈内克超越自己,片中出现的一切元素、所探讨的一切话题在其之前的影片中均有所涉及;松散的叙事、略显冗余的人物设置和实验性的媒介处理也对影片的观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于是乎,《快乐结局》不免给人以“炒冷饭”之感。
但好在,哈内克始终如一。
当我们坐在影院里面对以上种种时,就会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理解、对媒介的超前探索依旧让人肃然起敬,而人们对《快乐结局》的重新审视和发现,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电影始于几段Snapchat视频,它们来自13岁的孙女伊娃,作为托马斯前妻的女儿,她恐怕还难以享用白人上流的身份标签,但是她的情感干涸症,完全没辱没洛朗这个姓。
开头视频里毒死宠物只是冰山一角,她的邪性,是哈内克另一个频现于作品的主题:对某种纯洁神话的怀疑。
在这个成人儿童化,儿童成人化的世界里,年龄不再是一个有效识别,孩子成了遮蔽,遮蔽这个世界崩坏的起始点,遮蔽快乐终结的真实时刻。
当伊娃协助祖父自杀,她想到的是什么?
打开手机,拍摄视频,在这出结尾的高潮戏中,浸泡在大海里的乔治固然令人动容,但伊娃的无动于衷,更加令人触目,哈内克一直关注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伊娃的手机,与其说是赶时髦,不如说是旧论点的新证据。
所以,[快乐结局]拥有我们熟悉、敬畏的哈内克的一切,不新,但是够好。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唯一的快乐只出现在片名里,但这不是哈内克唯一的“温柔”。
影片结尾的设计,自杀的乔治依然可能得救,若是更为残酷的哈内克,我们或许只能看到伊娃的手机视频里,一个逐渐接近大海的乔治……
1冷漠。
这是我看完整个电影后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来的词语。
影片中塑造的法国中产阶级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冷漠且自私地活着。
小女孩Eve直播毒死仓鼠的视频,天天给同学饭里放安定片,让母亲中毒抢救;她的父亲Thomas背着现任妻子出轨网恋,却是谁都不爱只爱自己;大女儿Anne告诉被狼狗咬伤的佣人女儿吃巧克力可以止痛;她的儿子Pierre整日无所事事,忽视母亲操持家族企业的辛劳,时不时捅个篓子;老父亲Geoges受不了自己下身瘫痪的生活,想方设法要自杀......2最后老爷子推着轮椅淹入海中,他的女儿和儿子都惊慌失措地去救他。
仔细一想,救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到底是给予他救赎,还是给予他折磨?
毕竟“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想起几个月前看的《血观音》,里面的棠真,和这部影片中的Eve,出奇地相似,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表,那种不属于这种年龄的气质,阴郁的,灰暗的,只是也有所不同。
3小女孩Eve给讨厌的女同学饭里天天下安定片,无独有偶,前几天看新闻说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前在室友饭里下避孕药,是紧急的那种,多吃就会很大程度上生不出孩子的,她却笑嘻嘻地说是送她们毕业礼物。
小女孩Eve在片头使用Snapchat直播了几段小视频,片中又插入她无聊时在Macbook上看油管视频的场景,最后她在老爷子逐渐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拿出手机录下这一幕的动作.....社交网络的普及,使人类间的交流,逐渐疏远,这一话题当今社会上都在讨论,国内的快手和抖音无形间毁了多少人?
而片中露骨地将这荒诞可笑的现象表现出来,还是让我反思自己频繁使用手机的问题。
4于佩尔阿姨在这部片中依旧演一位女强人,让我惊讶的是两部片中(另一部指去年的Elle)儿子的性格异常地相似。
不禁使我深思,在单亲家庭中,由女强人般的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男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都和影片中的一样?
一事无成,好吃懒做,时常惹出一堆麻烦让母亲头疼......5影片中好多地方和该导演的另一部电影《Amour》相呼应,老爷子与大女儿的扮演者在《Amour》中也饰演父女,老爷子给孙女Eve讲述自己把病重的妻子闷死的秘密,在《Amour》中,老爷爷不忍心见妻子被疾病一点点夺去生命,用枕头闷死了她,给了她个痛快。
算不算是彩蛋呢?
6看到豆瓣上的精彩影评,才品出原来本片还暗含着法国的社会问题——难民的处理。
7《神奇动物在哪里》(杜比影音),《蝴蝶梦》,《快乐结局》感谢电影节,让我感受了这三个美妙绝伦的故事将《快乐结局》作为本人此次电影节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有演员和语言的因素,但如此有深度的故事,更让我庆幸我的选择。
尽管Happy End 并不happy。
2018 深夜 记Bonne nuit.
2018084 一星平庸
蔚蓝平静的海域拯救不了一团乱麻的生活,场景和摄影克制冷峻,家庭与爱与琐事终归繁复琐碎。小姑娘神似文淇。哈内克对生活的抽丝剥茧,我向来是体会不到的,罢了。
从13岁的孩子到85岁的老人,这个家庭如同一个万花筒,虽然没有对每个人都深入探讨,但他们却个个都充满寓意,就如同中产阶级的一个个不同的面相,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细思极恐。
冷漠 疏离与不安
沉闷,坚持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看进去。也许国内翻拍版能看下去。
重看一遍真的觉得叙事太高明,虽然在哈内克的电影里这部故事不算最好,中产一家的破事么其实也能想得到这堆人都被逼出了啥毛病,可是实在是太佩服小女孩这个视角了。几个看似莫名其妙的直播画面就把故事和人物性格引出来了,现在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的厉害,四两拨千斤啊。哈内克宇宙吓死我了,哈哈
一团糟的中产阶级在维系体面。孙女是互联网世代的冷漠新人类代表,病态的网络直播秒杀家族中的一众老中青。[B+]
一般
《爱》之续集。And there is no fucking happy ending at all.
这年头的法国片一部比一部晦涩。
网络内容的粗暴使用也掩饰不了话题的陈旧和技法的单调
哈内克在干嘛?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讲成如此割裂的拼贴画。
哈内克第三部,比起早期《钢琴教师》情绪宣泄,《爱》和《快乐结局》越来越收敛和克制,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或许是恶,或许是难堪和伪装,但当隐秘的真相互相袒露,会成为逃脱绝望的“快乐”结局吗?评分:8.0/10。
2.5,最后的结局拉上来了。其实一直都挺喜欢哈内克克制的拍法但这部确实比较无聊也感觉失水准……看得出来用了很多“年轻人”的手法什么手机拍摄社交媒体之类的,看起来很努力追上时代脚步但……
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通过一个家庭3个代际的生活状态,说明了人和人之间无法打破的年龄和处境代沟。老人对“活着”的不眷恋,长女为了利益的再婚,长子“谁也不爱”的婚外情,孙子受到母亲压制的迷惘,孙女沉浸在直播时代的快感和情感的冷漠,符合哈内克一贯批判思路,这就是“痛且撑着的”快乐结局吧
Camera est pas le sujet du film. 哈内克有点泄气。
全片完全没有温度,直到最后滑向海中终于有了一丝温度。
杨德昌的编剧结构,安东尼奥尼和蔡明亮的情感内里,还夹带有欧洲难民危机和白左的些微现实映射,7.5吧,可以参考对比的影片有[一一][河流][夜][红色沙漠]
画面能走在时代前沿,但却没有时代前沿这些物件该有的内核体现。手机直播,网络问题,这些能和现实生活中老生常谈的死亡,爱情,亲情,阶级一起混为一谈吗?可以阿,但是不是这样每个都来走个过场,然后起一个警醒世人似的电影名。表面功夫相当花哨,细品起来味同嚼蜡
7.8 我觉得还是很好看的,冷峻克制,分离崩析的中产阶级家庭。就是哈内克把自己以往的各种元素都来了一次大杂烩。小女孩的视角非常不错,但整体的剧作水平还是弱了点,哈内克宇宙真是细思极恐。不过电影里的直播还是不如我大天朝啊,推荐哈内裤了解下快手23333(可怜我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