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屌丝版的小时代都油腻的溢出屏幕了,还整兄弟撕B,然后又立刻把B缝好大团圆,强行圆梦这死出。
看得我全程困倦加尿遁。
贾冰这演员演戏从来没让人笑过,第一反应就是春晚小品上梗着脖子,把脸憋个通红,高喊饺子饺子饺子饺子那套,总感觉他下一句话就要强行煽情落泪。
国内喜剧届都没人才到这种地步了?
连贾冰这种玩意也能当主演?
另外,这几年的国内喜剧电影,搞的都是末路狂花钱,碰瓷 末路狂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碰瓷 这个杀手不太冷李茂换太子,碰瓷 狸猫换太子。
就听这电影名,你就感觉这两年搞喜剧电影这帮B是真的就没喜剧天赋,连电影名字都是极其套路化的,抄袭加碰瓷,能好笑就怪事了。
喜剧电影臭的都要跟国足相媲美了。
我说国内这几年的喜剧电影真是被贾冰这帮蠢货演员,以及背后的团队(说得就是开心麻花) 搞的无聊透顶,乌烟瘴气。
一天到晚搞得好像正能量,实则100%不要脸皮的烂货。
还不如看b站搞笑up主的视频来的搞笑。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做什么?
陈桂林选择大杀四方,论迹不论心,除去三害也算是好事一桩。
贾有为则选择末路狂花钱,就如同小沈阳在《不差钱》中的经典笑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
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他寻回失联十年的高中好友,一起肆意挥霍最后的时光。
在同样“再不疯狂就死了”的命题下,《末路狂花钱》拍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一群因分歧而走散的老友们,因其中一人将死而再一次重聚,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尽情折腾、一起圆满旧梦,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再一次拥抱美好时光。
贾冰在演了众多令观众印象深刻的配角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与他适配度最佳的主角,在生与死、抠门与挥霍、自私与友情的旅程中,不仅发挥了他的喜剧天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笑点,同时完成了贾有为这一角色的成长,懂得了与人分享、成全他人可以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作为一部喜剧,尤其是一部东北喜剧,《末路狂花钱》没有顺从当下喜剧电影越来越短视频碎片化的笑完即忘,而是将笑点与剧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四兄弟的少年中二感与中年窝囊感,已经刻进DNA的抠门与人之将死的玩命花钱,将故事的同时利用反差自然地带出笑点,言之有物地逗笑观众。
而在喜剧之下,电影中的四兄弟又恰好代表了人生的四场危机。
贾冰饰演的贾有为代表的自然是健康危机,不一定是攸关生死的不治之症,腰疼脱发也一样令人烦恼;小沈阳饰演的沙白虎代表的是婚姻危机,当婚姻已经持续多年,似乎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了;于洋饰演的许大力的是梦想危机,年少曾想打出一片天,长大之后却只能碌碌无为;而董宝石饰演的董建峰代表的是亲子危机,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彼此之间日渐失去共同语言。
电影中,贾有为的绝症是虚惊一场,在与兄弟们再一次闹翻之后,为求原谅为打破兄弟们的各自危机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真正破除危机依赖的都是兄弟们自己,而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亲子危机。
一方面是因为宝石老舅演得确实出色,去年他首次跨界演《平原上的摩西》时便已经被太多人夸赞过会演戏了,这一回对兄弟、对孩子的爱与关心不仅在眼神中,还有更加细腻的身体语言。
另一方面是他用一首歌主动跨出了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去了解、理解并喜欢孩子的兴趣,这才是家长的正面榜样!
当然更重要的也是宝石老舅在电影中唱的那一首《老废物乐园》好听又有趣,歌词唱出了四兄弟在经历这一趟生死之旅中闹出的笑话与各自的成长。
《末路狂花钱》不只是在单纯搞笑,也不只是在歌颂友谊,而是告诉观众要向前看,趁着生命尚好,携手好友的陪伴,重拾起直面失败生活的勇气!
“最可怕是麻木,对内心不再答复”,愿每一个正在遭遇危机的人都可以寻找到内心的答案与生活的方向!
看主演阵容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充满着喜剧色彩的搞笑喜剧片,全程都讲着东北话,给观众轻松欢快和愉悦的氛围。
不过也很多地方确实非常地催泪,主要还是能被四位兄弟在一起互帮互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侠肝义胆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影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经历过了各种的分分合合。
几个人能在一起相爱相杀时便是友谊坚固之时,他们四人彼此之间意气相投,整天都形影不离;而几个人因为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散开时便是友谊破裂之时,但即便和兄弟有矛盾,自己总还会想着其他几人。
影片在情节转折的地方设置得不够巧妙,显得特别生硬。
全片整体的剧情也趋于套路化,极易猜到剧情的走向。
此外,感觉演员们的演技也都挺一般的。
但即便如此还是能够感受到无限的喜悦欢乐,并能从中感受到兄弟之间的坚不可摧的情谊。
上映一个多月,狂揽7.81亿,且长期霸占猫眼票房榜首位,但是在豆瓣得分却不高,目前5.6分。
高票房,却得分不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本片是爆米花电影,基调轻松,能够跟着乐。
剧情虽然简单,中间却有转折。
讲述一个抠门的人,被误诊脑瘤,于是打算实现儿时的梦想,带着三个儿时的兄弟吃香喝辣。
当得知自己被误诊,死不了的时候,又恢复抠搜劲儿,和兄弟们闹翻。
一个人难受的时候,发现兄弟们留的信,于是再次振作,着手帮兄弟们真的实现了每个人现在的梦想或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而兄弟们也帮他盘下了一个饭店,也帮他实现了梦想。
(图片来自豆瓣,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故事来说,还是一部很好的命题作文式的电影,剧情很好的把“陌路狂花钱”这几个字展现出来了。
喜剧部分也是由这几个字体现出来的,当然最主要是“狂花钱”这几个字带来的,犹如爽文一样,通过影视让不能狂花钱的观众跟着体验了一把狂花钱的快感。
三个半个东北喜剧演员,宝石算半个,就站在那聊天估计喜剧效果不差。
其实真正让我觉得电影还能看下去的是最后贾有为帮他几个兄弟实现梦想开始,电影的这种真诚的兄弟情谊一下就有点打动人了。
前面的误诊造成的喜剧效果一般般,太套路了,贾有为刚确诊就知道肯定是误诊。
贾冰自“狂飙”之后,接了不少电影项目,但感觉角色类型都差不多,所以总有一种感觉,在不同电影中看到的贾冰似乎都像在看《狂飙》中的徐江,但又没徐江那么深入人心,或者说都是低配版徐江。
本片的贾有为算是打破了贾冰“徐江”的固有印象,不过我估计本片算是贾冰未来几年担任男主角票房最高的——《末路狂花钱》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没看可不可以评论?
这个电影名,对得起我们花上2个小时的时间和金钱来欣赏?
还是这是所谓的电影新定义,娱乐至死?
不求上下限,只求博一笑小品式电影占据院线,票价紧随资本作为最大众化的文化形式之一,未兴则淫我们的文明启蒙之选择,少之又少我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凑够影评140字
从名字就能猜到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不过还是有几个感慨:首先是70、80后多少都经历过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每家都有每家的省钱妙招,虽然最终解决问题的绝不是妙招,钱也不是靠省出来的,但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节俭可能就是一种美德,不然怎么要找能勤俭持家的媳妇呢?
其次节俭和抠真的是两个概念,电影的主旋律也是讲述了一个人从极致利己主义向与自己和解转变的过程,而这种利己主义也是来自于现在很流行的词——原生家庭,说传统点其实就是家风。
再次则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影片展现尽量想去贴近普通人,但有刻意的为了困苦而困苦,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常态。
最后也是感慨短视频的发展真的为影视提供了很多配角的机会,只要你有创意,有才华,肯坚持,总有出头的机会,这部电影就有很多短视频网红的串烧,少年沙白虎、浴池总经理四哥,还有那个啥金条,还有很多我没刷到过或者不熟悉的,这都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思路,不用再像周星驰电影里那样,去苦哈哈的通过群演去实现星途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看似喜剧,但又看得人很揪心,快乐难得,让观众在电影里放松放松吧,别总是既要搞笑,还要有人生思考,这可能让喜剧走上相声的老路。
别让教育意义毁了喜剧!
视频去哪了呢?
_哔哩哔哩_bilibili 1. 电影还是很挑受众的当我们谈及《末路狂花钱》这部电影时,首先值得探讨的是其评论的受众群体。
若以豆瓣为参照,这部电影可能难以突破6分的门槛,尤其在喜剧片领域,其评分可能仅徘徊在5分左右。
然而,若将视角转向快手等平台,我坚信它有能力获得8分的高评。
然而,若是在B站,其评分或许连2分都难以企及。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末路狂花钱》所传递的核心理念,有钱不要攒着,要及时行乐,尽情消费。
这其实与不同平台用户群体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紧密相关。
在豆瓣上,用户群体往往更为关注所谓的精神需求,因此难以与电影中“花钱无度”的价值观产生共鸣。
相反,在B站和微博等平台上,年轻用户占据主导,他们可能更关注于如何合理支配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而非如何尽情消费,他们可能处于想尽情消费的年纪。
而在快手等平台上,用户群体则更贴近普通市民,他们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或者在子女大学毕业以后依旧不敢花钱,对于电影中提倡的消费观念会更有感触。
因此,我认为《末路狂花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但它所针对的受众群体并非所有网络观众。
以我个人为例,当我与丈母娘一同观看这部电影时,她多次被电影中的情节逗笑,感受到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找到适合的受众群体。
2. 煮饺子时的感悟今天是2024年6月16日,我以此篇电影日记来记录我对《末路狂花钱》的观影感受。
由于之前工作繁忙,加班频繁,我未能及时完成这部电影的日记。
今天,我边做凉菜边包饺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完成这篇迟到的电影日记。
首先,电影中涉及的“买东西”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消费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人生观还重要。
在相亲、朋友聚餐等场合,我们可能会发现人生观的差异相对容易接受,但消费观的差异却可能导致严重的分歧。
当两个人的消费观念无法匹配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决策和支出标准便难以达成一致,从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末路狂花钱》这部电影正是以这种消费观念为核心,探讨了不同人群对于金钱和消费的态度。
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差异,并引发对自身消费观念的反思。
这种深度挖掘和呈现,使得电影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讨论。
我认为,《末路狂花钱》在探讨消费观念的同时,也触及了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在当今社会,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消费观念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因此,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曾有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一个小孩踢足球时不慎踢碎了玻璃。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好是坏呢?
按照我父母那一辈的观念,这无疑是坏事。
因为一旦玻璃破碎,就需要赔偿,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浪费。
在他们心中,物品应当经久耐用,能用则尽量用,不用轻易更换。
例如,在我父母家中,至今仍摆放着80、90年代流行的那种粉红色或绿色的暖瓶,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他们“物尽其用”生活态度的体现。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块玻璃的破碎或许并非全然坏事。
从经济的视角分析,玻璃破碎后,踢球小孩的父母需要赔偿,这实际上为玻璃销售人员带来了一部分收入。
这一消费行为不仅让销售人员能够养活家庭,也间接促进了玻璃生产厂家的运营。
生产玻璃的厂家需要雇佣工人,他们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甚至,在安装玻璃的过程中,安装师傅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
因此,一块玻璃的破碎实际上带动了整个经济链条的流动。
3. “有钱不攒,及时行乐”的现实意义谈及消费观念,我认为存在一个有趣的矛盾。
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同时,我们也鼓励适度的非理性消费。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盲目消费,而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追求生活的品质和乐趣。
以吃饺子为例,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自己购买食材、和面、擀皮制作饺子固然可行,但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如果我们选择去饺子店购买现成的饺子,虽然花费稍高,但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观看电影《末路狂花钱》并录制视频分享。
这样的消费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美食,还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也时常面临类似的选择。
之前装修房子时,我花费了不少冤枉钱。
但每当我看到那些卖建材的商家或推销人员时,我会想到他们的孩子可能因此多了一份收入,这让我感到些许安慰。
这种观念或许与我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体验,愿意为这些付出一定的代价。
因此,对于《末路狂花钱》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有钱不要攒着,要及时行乐”的观念,我认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喜剧成为正剧的问题从喜剧的角度审视,《末路狂花钱》确实透露出些许俗套的构思。
特别是在小沈阳扮演的角色从水中捞起巨额钞票的瞬间,这个场景已经让我们预见到接下来的情节走向,他最终会利用这笔钱买下店铺。
连我妻子在看到这一幕时也不禁预测了这样的结局,这种悬念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较为容易被观众揣摩。
贾冰饰演的角色在电影中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从上半段的疯狂消费到下半段的冷静反思。
然而,这种转变似乎有些突兀,使得角色在前后两段中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我认为编剧在创作时应该更加明确侧重点,要么聚焦于前半段疯狂花钱带来的喜剧效果,如《西虹市首富》那样将喜剧推向极致;要么在后半段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他如何接受现实,理解到金钱并非万能,而亲情和友情才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由于这种侧重点的模糊,电影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割裂,贾冰所饰演的角色在某些时候的行为也显得不够自然。
当然,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我认为整体上没有明显的瑕疵。
比如宝石老舅,他作为专业说唱歌手,在电影中扮演说唱爱好者,其表现自然流畅,没有让我感到不适。
5. 沈腾和马丽来演会怎么样?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喜剧效果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许多笑点似乎都停留在一个相对安全、传统的范围内,缺乏一些能够突破观众预期、让人捧腹大笑的极端元素。
特别是在贾冰的感情线处理上,如果能够加入更多荒诞、夸张的情节,可能会让电影更具喜感。
例如,如果贾冰饰演的角色和初恋女友,换成沈腾和马丽在电影中扮演,两人之间固有的人设,在互动的时候可能会碰撞出更多火花,为电影增添更多看点。
但遗憾的是,电影在这方面并未做过多尝试,每个角色都显得相对“正经”,这种过于“正统”的表现方式确实让电影有了一种春晚小品的味道。
这种风格虽然适合春节晚会的氛围,但对于一部喜剧电影来说,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些许失望。
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对喜剧的喜好都有所不同,这并不影响电影本身的品质和价值。
令我颇感惊讶的是,《末路狂花钱》的导演竟是一位女性。
观影时我并未察觉,因为她在细节处理上展现了对男性的大胆调侃,这在许多男性导演主导的喜剧作品中并不常见。
她并没有采用那种令人不适的大男子主义笑点,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和关怀的方式塑造角色。
这种对每一个角色的细微关怀,宛如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展现了她对角色的善待和尊重。
同时,我也意识到,虽然喜剧往往基于刻板印象和痛点,但导演并没有简单直接地展现偏见,而是巧妙地用讽刺和挖掘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共鸣的笑点,这也牺牲了一些喜剧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末路狂花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考虑到观众群体可能偏向年轻,我建议大家不妨带着父母一同观看,共同探讨金钱观和消费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观念不同的父母,尤其是在消费和旅行方面。
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能够与他们分享和沟通,努力消除观念上的不和谐,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末路狂花钱》的电影日记。
电影《末路狂花钱》:中年人这是怎么了?
今年的五一假期,没出去。
可圈可点的事情是看了一部电影《末路狂花钱》。
又是中年人的故事,之前的《年会不能停》、《飞驰人生2》等等,都在讲中年的故事。
而且不约而同的都是讲相对普通一些的中年人。
不是像之前的《杜拉拉升职记》里销售总监、《中国合伙人》的三兄弟、《亲密爱人》里的投行二人组。
好像是前些年说的都是精英,这两年却都变成中年无成就的邋遢大叔了。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友阁大掌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电影《末路狂花钱》中的中年人。
电影里塑造了四个很失败的中年男人:贾冰饰演的贾有为省钱第一,有能力,没事业;小沈阳饰演的沙白虎娶个好老婆,梦想着软饭硬吃;于洋饰演的许大力少年迷恋武功而误入歧途,一份保安工作尚且无法胜任;宝石老舅饰演的董建峰社会地位低微,为了让儿子看得起而去专攻儿子最喜欢RAP。
当然了,剧情是有些撤了,情怀就成了主打。
不得志的中年老男人,靠着情怀去刷一下存在感,才是最大的笑点。
然而,我们几乎都是这样的中年老男人。
于是我们都心甘情愿的坐在了电影院,甚至靠买一张VIP的电影票找一点儿所谓的优越感。
如果让自己的视角尽可能的拔高,你会发现看电影的人比电影里的角色更可笑。
为啥叫做中年老男人,因为身体在中年,心里已经老了。
你看着他们蹦跶都觉心酸。
是的,现在几乎连所谓的逆袭的故事都很少了。
因为“努力不一定成功”的观念比“坚持一定胜利”更深入人心。
所以讲了逆袭的故事,也没几个人相信了。
资本很懂当下的我们在想什么,于是影视剧,或是其他文学作品都会顺着大众的、所谓的主流情绪来。
最终就会赚很多的钱。
也许正因为以上的原因,中年人们的梦想都无比的淳朴,极其的务实。
贾有为的“躺平”是开一家店;沙白虎的梦想是让老婆觉得他重要;许大力的梦想表面上是想“赢一次”,实际就是能够参加一场拳击比赛,输赢无所谓;而董建峰的梦想就是让儿子觉得他这个父亲还是有两下子的,即使这两下子也未必能够改善他的生活状况。
就像电影里的大结局那样,几乎每个人的梦想都实现了,接下来这四个中年老男人们还是要去面对现实,生活的难题还在那里。
为啥说他们很务实,因为他们的梦想里就没还有“靠所谓的一件事就能够改变命运”的想法。
他们的梦想就是给自己曾经炙热的青春一个呼应,然后就死心塌地的去生活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有些恍惚了。
我的梦想是啥?
有过梦想吗?
还有用现实的方式“照进”一下梦想的可能吗?
我使劲儿想了又想,发现真的没有。
也许有过,是真的全忘了,忘得极其彻底,忘得一丁点儿都想不起来了。
连梦想都没有了,我这是怎么了?
还有电影里的四个中年老男人们,几乎用最卑微的方式,去回忆了一下梦想,他们有怎么了?
现实中的更多的中年人们,你们代表的主流都让资本不再去画“逆袭”的大饼,这些中年人们又怎么了?
虽然我们自嘲叫做中年老男人,可是毕竟我们还是中年人,不是老年人。
怎么就变成了心理上的老人?
别笑电影里的四个角色了,也别总是反思自己的所谓过往了,去寻一碗鸡汤,灌下去,打起精神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器晚成”吧!
人生的精彩本来就有很多种,我们不用老想着所谓的功成名就,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一个相对而言的高手,也是不虚此行的。
大家好,我是友阁大掌柜,我们一切让中年的我们,不再是心理上的老人!
末路狂花钱 35/100各种乱接时间末路凑时间看的时候我充满了期待,以为会无尿点地大笑,结果发现就是乱凑时间。
强行的拼接,强行的煽情我看得好无聊兄弟情,都多少年没有联系了,还有兄弟情稀罕过稀土剧情居然是机器问题,这样的机器出问题的概率很小,还要看两家医院,那就是两个医院同时出现了机器的质量问题,编剧啊这样的几率少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还有就是花钱 KTV、打枪、吃饭等很牵强我无法入戏,看不太下去不过按热度来说是对的,因为去年人家拍了《狂飙》。
注意看,眼前这个男人叫贾有为,“省钱门”当之无愧代言人,抠门赛道遥遥领先的天之骄子!他抠搜半生不敢玩命花钱,没成想正值壮年罹患绝症是没命花钱!眼看生命只剩十天,百万存款秒变过眼云烟,贾有为浮想联翩,决定带着拜把子老铁沙白虎、许大力和董建峰尽情挥霍,不辜负人间!万万没想到体验新人生处处是惊喜,不光友情续费了,快乐到位了,就连贾有为的昔日女神王晓倩也意外再会了……
中庸,无新意,无惊喜。我以前一直这么形容好莱坞爆米花,如今内地在喜剧片似乎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公式与套路,仿佛一个整串填空一样,把特定内容替换并填一遍就是一部新片
有点感动,但不多,最真实的是得知可活后的撕逼。最大的bug是年少的朋友,多年不联系,不会有这样的深情和默契,还不如0713再就业来得真实。老舅演戏真的可以。这里面演得都可以,剧情是硬伤。
熟悉的剧情,熟悉的跌宕起伏,偶尔看看还挺有意思
年轻的时候不懂中年人的心酸,贾冰吃汉堡的镜头可列入本年经典镜头
看着心酸。而不是好笑
我承认我就是个俗人,喜剧只要能让我开心我就觉得是好喜剧。and老舅比小沈阳演得好啊hhh
看到了马村长hhhh,他果然适合这部戏。是个结构完整,挺用心的商业搞笑片,在我这里是下次看到主创还愿意花钱走进影院的程度。贾冰吃汉堡要不是我化了妆我真的会哭。
本来以为是一个大烂特烂但是有点搞笑的片子结果它既不大烂特烂也不搞笑失望至极
幽默是小人物对抗生活的武器。电影讲述的是别留遗憾、快乐最重要,人生能看得如此通透多不容易。四兄弟的故事看得人百感交集,贾有为多么无私,生命最后只想着如何实现兄弟的愿望。他的快乐真正建立在朋友的快乐之上,友情之纯粹仿佛未经过社会的一丝污染。导演乌日娜的名字值得记住,影片贡献了两条极其鲜活且深刻的生活哲学:一条是“上台”,另一条是“臭酸菜”。上拳台、上舞台,输赢不重要,上台就足够;“臭酸菜”单独是臭,配着血肠、粉条、白肉便是一道好菜。真是精辟!喜剧不易,贾冰的坚持让人感动。
贾冰是怎么从默默无闻到这么火的?到现在主角光环,谭卓跟郝蕾怎么这么像的?
三星半,主要是考虑到贾冰,我对电影的期待值是拉得非常低的。在我眼里他和常远、包贝尔是目前国内喜剧电影类型里的三个低分屎尿屁,不过导演兼编剧还是给了我比较大的惊喜。总体看下来,把这部片子定义为喜剧可能是宣发在五一档的策略,在我看来是成功的,但实际看完你会觉得这片子更偏向于剧情片,喜剧的比例并不高,只是用的演员大多是喜剧演员造成了这样的错觉,这也算是这片子以小博大的成功之处吧。其实整部片子在我看来,是讲4个失败男性的中年困境,只是通过贾冰的假病历联系到了一起。一个抠门单身,一个吃软饭没存在感,一个离婚父子关系不和,一个失业做梦最后都以暖心的方式继续自己的人生。在荒唐过后又有那么一丝温情,合格线以上。最后夸一下老舅,真是个好演员胚子,主题曲也很赞。小沈阳属于喜剧演员里那种自带星味的存在,很奇特。
非常俗套的剧情,几乎每一个点我都能想到,就是严格按照电影节拍器搞出来的作品。
贾冰吝啬一辈子,到最后最想吃的东西竟然只是汉堡,当他真的吃到那一刻复杂感动的表情和泛红的眼眶,哎妈,演的真好,笑着笑着鼻子就酸了
为啥国内老爱拍弱智喜剧呢?一搜,导演和编剧果然之前都是拍短剧和网剧的,根本不具备驾驭电影长片的能力。虽然上了院线,依然只是网大、短视频的粗糙质感和低劣水平。死钱花光钱的核心创意本身就很老套,还要蹭雷公的经典电影片名,花钱的过程都远不如西红市首富有趣。而四兄弟的情谊也非常虚假塑料,且有模仿阳光姐妹淘的感觉,不仅不感人,反而显得很蠢。至于一小节的爱情戏加上回忆又很夏洛特烦恼,就各种缝合呗?最后的交叉剪辑则体现的是廉价的励志,属于典型的强行包饺砸。也就宝石老舅的rap稍微可以听听吧,谭卓是怎么想不开接的这个片子?唉!
很像十年前的那种屌丝喜剧电影,放在现在已经略微过时了,一百万照片中那种花法也根本剩不了几个钱。
我小时候真有一哥们,后来阶级差距大了,大到没话了,他娶了一局长的女儿,玩的是几千几万的娱乐,我就流水线上等脑溢血的活。
所以,要是一百万全用来花,还是能过上很舒服的日子的。开源节流,来源>>>>节流片子本身节奏感差,剧情刻意。都是因为要死了而做事,跟《周处除三害》高下立判。
其实应该是3.5星,但鉴于现在的大环境,这个剧不错!
当消遣看一眼还行吧,导演认知水平不高,但也没糊弄,认认真真做电影,那就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