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执导的作品十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二次获得金棕榈奖,肯·洛奇毋庸置疑是最受戛纳欢迎的导演。
他和迈克·李二人近几十年来几乎认领了戛纳电影节所有的英国“配额”。
工人家庭出身、法律专业背景的肯·洛奇自视为德·西卡的信徒,半个世纪来始终如一的以他所认为的德·西卡式的现实主义美学,来讲述工人阶级的欢乐与哀愁、苦难与幸福。
以拍摄题材、价值取向而言,肯•洛奇是绝对的硬核左翼,其作品是坚定的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审视、辨析工人处境,为工人发声,反抗强权与不公。
让肯•洛奇第二次荣获金棕榈的《我是布莱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影片在英国公映后,成为了肯•洛奇有史以来英国票房最高的电影。
在这之前肯•洛奇电影的票房成绩一直不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有一度只能靠接拍广告为生。
反常的高票房并非必然等于好作品,要不然伊斯特伍德美国本土拿下3.5亿美金票房的《美国狙击手》也不会被塞斯·罗根讥讽为“纳粹宣传片”。
但是反常高票房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影片着实引发了太多观众的情感回响,毕竟这是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暴力情色渲染的非特效片。
简单点说,《我是布莱克》的杀手锏是煽情,并且是建立在切中英国社会机制要害之基础上的强力煽情,程度亦近乎宣传片级别。
一位导演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一部电影中有着对某些历史事件、某种社会机制的正负评价,这都司空见惯,也无可厚非。
像是戈达尔极端激进的《中国姑娘》甚至《东风》这样高度政治化的电影,是以声画错位的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方式解构银幕认同幻觉、讨论政治斗争的可能性空间。
贝托鲁奇的《1900》,涉及到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的社会-政治系统的历史进程,但影片的落脚点却是人在这些意识形态-历史过程中的抉择,归宿是人。
一部电影,如果最终的落脚点,只是批判或者讴歌了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制度、某个社会机构、某类人,不管这种批判或者讴歌具有多种程度的正确性,这依然是一部宣传片。
换一个方式表述,肯·洛奇的立场虽然是非常激烈的左翼批判,但所持的表现方式却是最保守的宣传片美学。
肯•洛奇第一部获得金棕榈的电影《风吹麦浪》已经初露端倪。
整部电影就讲了一件事情,大英帝国禽兽一般的统治带给爱尔兰人民的巨大精神创伤,骨肉兄弟相残的悲剧结尾是为最好的明证。
《我是布莱克》的预设立场也是极端明确的。
影片着力批判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英国伪善的福利机构,讴歌了英国工人正直、坚毅、果敢、幽默、善良的珍贵品质。
批判与讴歌的力度在影片结尾部分达到了最高潮,英国的超高票房正是观众与之共鸣的结果。
肯•洛奇虽然信奉德•西卡,但因为早年剧场出身的缘故,他的剧本远远比德•西卡戏剧化。
肯•洛奇对于德•西卡的参考,其实更多的是在于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在于强调自然主义的表演方式。
德•西卡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些时候不存在以因果链来结构化剧情的状况。
行为与行为之间的先后关系,常常只是因为此行为在时间上先于彼行为,而并非此行为导致了彼行为。
《风烛泪》中著名的女仆煮咖啡那场戏,一直被影评人拿来作例子。
这场戏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戏,煮咖啡只是煮咖啡,没有意义、没有隐喻、没有预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在肯•洛奇的电影中,不存在这样的戏,他电影中的每场戏都是精心的戏剧化设计。
《我是布莱克》的剧情链条算得上是环环相扣,整体的戏剧框架不存在任何一场“无用”的废戏,而影片贯彻戏剧性原则最明显的一点是极端刻意设置的对抗主体之间的巨大反差。
男主角布莱克的形象与品质,越是正面、越是完美无缺,福利机构的作为越是无情无理、越是负面,观众对于恶与善的感受强度、移情作用便越是大,影片对于观众情绪的煽动也越是成功。
而这一切都是肯•洛奇预设的目的。
我们可以再具体审视一下影片的剧情大框架,也即是布莱克所面对的踢皮球式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情和人物都是创作者虚构的(编剧Paul Laverty是人权律师出身,早年有着极为丰富的维权斗争经验,这肯定影响到了剧本的走向)。
身为主角的布莱克的心脏有严重问题,无法工作,因此需要申请因残疾无法工作的救济。
但是福利机构聘用的所谓医保专业人员以近乎荒诞的方式认定布莱克不达标,不具备认领的资格。
于是布莱克只能申请复议。
但复议需要时间。
于是申请失业救济,但领取失业救济的前提是必须找工作。
而布莱克即便找到了工作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工作。
面对这个困境他最终放弃了申请失业救济。
而就在看到申领残疾救济金曙光之时,布莱克心脏病发,不幸去世。
这个踢皮球式的困境的根源来自第一次的残疾认证。
影片开场第一场戏就是这场认证。
过程非常荒诞。
屏幕为黑屏,画外音对白交替出现,是一个提问-回答的过程。
作为医保专业人员的回答,予人高度机械化的机器人感。
而直到这场戏结束,医保人员的形象都没有出现。
这好像真的类似一种人工智能的存在。
这场戏耐人寻味之处是,虽然提问者犹如人工智能,但布莱克明显是被刁难了。
医保专业人员离题万千的提问,故意摧毁了布莱克的认证过程。
换言之,布莱克并非是被严格设计的程序化、机制化、科层化的福利系统所害,而是福利系统根本就不想给予布莱克这样的患难者任何救助。
在肯•洛奇的理解来看,新自由主义霸权之处便是认为布莱克这样的人就是懒汉,“自由竞争”的社会不容许这样的有生存空间。
我们在此无意也无需讨论新自由主义的利弊,关键在于肯•洛奇预设了这样一种戕害存在,于是要让观众最深切地感受到,并且予以高度负面化的批判。
剧作于是便呈现为这样一种主动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便是宣传片的模式。
肯•洛奇为了强化这种迫害性,还特别设置了两个配角。
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走私鞋子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工人的酬劳低到已经无法苟活的程度。
单身母亲发凯蒂,甚至在恶劣的福利制度的逼迫下,做了妓女(福利制度居然逼良为娼!
)。
影片的高潮是布莱克的葬礼,凯蒂读出了布莱克的一封自我证明的信,一封对英国福利制度终极的批判之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本来是拍出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罗西里尼,但德•西卡拍出《偷自行车的人》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德•西卡取代罗西里尼,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全权代言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强烈社会批判倾向的《偷自行车的人》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的美学系统以及因之产生的世界级影响力度,另一方面是罗西里尼创作风格的改变。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类似纳粹军官脸谱式的塑造方式,让罗西里尼耿耿于怀(他当时还没有对影片全权的控制能力),他以后甚至认为自己真正的处女作是《游击队》。
法国著名影评人Amédée Ayfre对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德意志零年》有着很精彩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有参考价值。
Ayfre认为这部电影不存在表演。
小孩完全不是在演。
“我们无法说他演得好还是差;他超越了这一点。
我们也无法说他值得同情还是令人反感;他只是活着,摄影机观察着他。
我们也无法判断他杀死父亲后内心是什么感受(遗憾?
悔恨?
绝望?
)。
小孩就这么整个地存在着。
”Ayfre认为罗西里尼给我们的是一种“整体性的人的态度。
”在他看来,实际上,连罗西里尼也不知道小孩为何自杀,小孩并不属于罗西里尼。
对此,阿巴斯有着更精妙的表达版本,“我什么也没做,可是如果我不存在,这部电影也将不存在。
”关于现实、新现实主义,罗西里尼反复强调的都是道德问题,“不存在捕捉真相的技术”,他理解的道德,是“要去理解个体,以更多的好奇之心理解个体,不仅仅是个体的表面,更是个体灵魂最微妙的面向!
”对肯•洛奇来说,不存在个体灵魂的复杂暧昧维度,个体与现实早被他以单线条的笔触灌输给观众,一切只待接受即可。
(已刊于“虹膜公众号“邪论专栏)
影片的切入点对中国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且带有些许鄙视——“吃救济”。
主人公木匠布莱克59岁,丧偶,膝下无儿无女。
因为心脏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请社会救助津贴。
影片开头布莱克与救济金评估员展开一个时长3分钟充满黑色幽默的对话,评估员仿佛一台机器按照规章制度一项一项询问听起来离题甚远让人啼笑皆非的健康评估问题从而十分”聪明“的证明了布莱克仍有工作能力,从而取消了布莱克获得社会救助的资格,于是布莱克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他没有收入只能申请就业救济金。
但这就要求布莱克不断去求职,而当他求职成功却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要求提供的“自己不能工作”的证明而推掉到手的工作,而这又导致导致不能获得就业救济金。
迷局般的“游戏规则”如同“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的“二十二条军规”,让布莱克脖子上的绳索越套越紧,布莱克不甘这样被当作猴耍,奋起反抗,最后因心脏病发作在上诉过程中猝死。
影片中,布莱克与凯蒂的儿子玩的那个选择题“鲨鱼和椰子谁杀的人更多”?
孩子回答的是正确答案:椰子,小男孩天真无邪不知道答案的来由,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的宿命,与鲨鱼搏斗尚有一定几率可以逃生,但是天上掉下来的椰子砸到头上则是命运,无法逃避。
影片在塑造的主人公布莱克时候,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悖论:他是一个典型的”男子汉“,正如他在遗书上写的一样”我不是懒人、不是小偷、更不是乞丐窃贼。。。。
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待人,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所妥协”。
故事中,他拍案而起帮助凯蒂一家,一直按照规矩争取自己的权利最后愤而在社会保障机构墙上书写口号证明了他一生为之坚守的原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实上却是被社会边缘化人群的代表:他一直遵守规矩,但是面对新兴的办公设备懵懂无知、被官方的表格、申请、培训搞得心力交瘁。
因为要按照规矩办事从而迫不得已情况下向一直不守规矩黑人邻居求助。
影片在剧情脉络方面除了布莱克这一条主线,还设置了一个辅线节让充满批判讽刺的氛围中增添了些许人性的关怀:布莱克偶然帮助的一个带着二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凯蒂,凯蒂同样也是因为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而差点错失了保障房,布莱克挺身而出让其它人排在凯蒂之后从而让凯蒂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两个人结成了互助组。
正如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中女邻居帕瓦尼对欧维说的那样“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最孤单的时候,需要的都是最温暖的的陪伴“,不同的是欧维生活在一个“摇篮到坟墓”的瑞典,而布莱克生活在社会救助福利如同猜哑谜的英国。
剧情推动和主题升华方面,导演通过细节的伏笔和高潮的交替运用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通过凯蒂在食品救济站因为饥饿不顾场合拆开酱料从而为她日后进行援交埋下了伏笔。
而当布莱克发现凯蒂援交真相时候,前者的心碎悲痛和凯后者羞愧无奈形成了强烈的碰撞,最后那句台词“我今天赚了300磅,能给孩子们买新鲜水果了”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影片中布莱克跟保障机构评估者每一次见面从他脸上的细节都可以看出他不断的苍老,但是对面的官僚却依旧如同第一次见面那样冷冰如机器,布莱克对凯蒂说“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布莱克最后在政府保障机构墙上用喷漆写下了一行字要求申诉的口号!
如同《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
布莱克选择站着“生”,他最后赢得了属于他的生——尊严。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毕业会考》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想让自己的女儿从罗马尼亚“逃离”的父亲,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逃离”的目的地恰恰是英国。
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人让-吕克·戈达尔说过“不是拍政治片,而是带着政治眼光去拍片”。
肯·洛奇通过《我是布莱克》践行了这句话,而且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摒弃了大开大合、正邪分明的左翼批判而采用了人性与阶级互相融合,通过富有哲思的台词,使得这种对社会、制度的鞭笞藏的更深,潜移默化中更具备社会震撼。
看的第一部肯洛奇导演的电影。
总的来说,看似朴拙单调,实则精妙至深。
基层部门的不作为和僵化、社会福利体制本身的不合理不完善、社会对于底层人口的普遍性歧视、阶层固化、失业问题等等都有所展现。
还有很多地方虽然一笔带过,但也令人思索,全面且细致,详略得当。
肯洛奇客观地揭露现实,不过度批判,不泛滥同情,对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尊敬与同情以及对他们的不公遭遇表示愤慨。
还有英国福利部门的医保审核人员居然是美国公司员工,老辱英笑话了。
扣一星是因为结尾在申诉即将开始时让布莱克在卫生间病发去世的情节,过于刻意了明显是设计出来的。
这种过重的戏剧性情节反倒损害了整部电影所奠定的真实感。
私以为,改为小女儿去敲布莱克门时,发现布莱克已经去世反倒更加合适。
这段戏小女孩敲了半天没都没有回应让我误以为布莱克已经死了。
这也许是导演有意的误导,具有一定迷惑性,但看完后回想下来,如果在这里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应该会更加自然。
结尾这一故事上的“上扬”,之后又突然急转直下的情节显然设计感过强了。
本片揭露社会问题这一主题把握的很好。
直面惨淡的面对这个社会的政治恶俗!
布莱克,邻居,女人一家都是这个社会下层的受难者。
但剧作上的细节处理看似还没有达到很完善,女人饿倒那一场面,情感是非常足的。
其实小男孩在片中具有可看性,小男孩第一次出场,在画面中是个活跃的点。
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戏在男孩身上,小男孩不爱说话,以前住在一个很小很封闭的小房间里。
逃出封闭后,在外面乱跑,让我想到了自闭症。
这些种种特点都可以进行最深层的挖掘,然后于本片的其他重要人物有关联,或许更能突出这个社会对小孩,女人,老人都特殊极其需保护人群的伤害。
女人为了挣钱,去当妓女,这个梗好俗套,感觉此处很牵强。
如果像上述所说的那样,利用好片中的独特人物,作为片中极致,不一定要大人完成,我觉得两个小孩运用得好,情感或许更饱满。
也能影响大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人物与事件更能做到极致,那就很完美啦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不到一个月的工作经历。
当时去的一家险资的医养结合社区,一个月房间加护理费得一万多,有一个20年代的老奶奶,百度百科能查到的女演员,有些失智痴呆,一直拉着我的手让我陪她聊天。
她明明午困得很想回房间睡觉,但护理人员一直忽悠她继续玩不要去睡觉,原因是怕她中午睡多了,晚上起来折腾。
对于当时还年轻的我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我觉得是不道德的,我在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原来人老到一定程度后真的很可悲,随随便便都能被人欺负。
后来就毅然决然的辞职了……每回看现实主义的片子,我都觉得自己应该更善良宽容的对待身边的一切……
老木匠丹尼尔·布莱克身体出问题不宜工作,当他尝试领取失业救济时却被告知如果领取救济就必须主动找工作。
布莱克要提出上诉,又被告知上诉这段时间内救济将停止,而这笔钱正是支撑布莱克生存的唯一收入来源。
如果仅仅把这部肯·洛奇的电影看成是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就太过狭窄了,忽视掉官僚体制对不同阶级的不同程度影响。
老板阶层有资本,有渠道去逃税漏税,但对于劳苦大众而言,切断收入和政府救济无异于宣判死刑。
于是,私有化公共项目和削减公共项目资金等同于把工人阶级逼上绝路。
新自由主义通过政府紧缩政策和私有化来蚕食工人阶级血汗争得的微薄胜利,表面上说缩小政府规模来减少其对“个人自由”的干预(“政府应该小到可以让我把它扔进马桶里,”一位政客如是说),金融危机来时又急忙通过政府拨款解救银行家和大资本家,同时使失业和不稳定工作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症状加剧发作,舆论上更不切实际地丑化领救济的人。
结果是工人阶级力量被削弱,劳动者硬着头皮接受更低的工资、更长的工时和更高的物价,财富则更集中到上层建筑中去。
究其根源,新自由主义的意义是政治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这不是“吃人的制度”又是什么?
编剧保罗·拉维提是人权律师出身,较之肯·洛奇前期时常合作的托派编剧吉姆·艾伦少了些锋芒,使肯·洛奇最近十几年的作品游走在捍卫人权和阶级政治之间,尽管仍以后者为主。
有人会说这让其电影的角色更复杂,但这也使其电影对制度的批判藏得更深,观者解读上容易掉进人性论的陷阱。
《我是布莱克》中的一个例子是那位同情布莱克的社工:她主动递水给布莱克,并协助不懂电脑的布莱克填网上申请;当布莱克决定上诉时,她好言警告说这会让他失去收入来源并劝他妥协以求全。
你可以把她的举动总结到善良人性上去,但从制度压迫的角度而言,这只不过是“好警察坏警察”中“好”的一面,本质不变;其“劝降”的做法客观上也是打消人“制造麻烦”的念头从而保证制度顺利运行。
可以说,剥削制度善于利用好人管制好人、工人压工人,行径更加嚣张和无耻。
只要剥削制度还存在,对阶级政治的讨论就不会过时,“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口号也将继续喊下去。
肯·洛奇总被影评人贴上“左派”、“激进”、“老当益壮(老顽固)”等标签,以此来回避对阶级政治的讨论,但阶级政治正是肯·洛奇与多数现实主义导演不一样的地方。
工人阶级是社会的大多数,是占领华尔街所称的99%,其政治议题却总被同样深陷制度当中的影评人边缘化,当少数问题来写,实在讽刺。
他们应该好好问一下自己:“我究竟站在哪一边?
”
此前只看过肯.洛奇先生一部电影《风吹麦浪》(非常喜欢),这是第二部。
怎么说呢,感觉这部片子就写实,没玩什么技巧。
故事情节和人物以及时间线都很清晰,娓娓道来那种。
看完最大感受就是难以置信,日不落帝国竟然还有这等囧事。
首先,人家是发达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整体富裕程度)比我们不知道高出多少个数量级。
所以呢,人家眼中无法忍受的贫穷/官僚/低效,于我们而言,虽说不至于司空见惯,但是,也真的是见怪不怪。
所以说,基本上很难感同身受。
只能站位在英伦角度,尽量去体味。
如此而已。
先说政府机构不作为。
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的吧,某天朝国度多少年来不都是如此么?
也就是这几年换届之后,忌惮于各种检查/审计/问责,才由明转暗,貌似向好一些吧。
再说男主布莱克。
困难是确实,但是,经济情况尚可吧。
再不济,也有房租打底。
生活水准,也算能维持程度。
最后再看来自伦敦那一家子。
文化差异缘故吧,换了我们国家,你总能把老妈以及片中提及的姨妈都喊来帮忙照顾家小自个儿年纪轻轻出去打工赚钱呗。
怎么着也不至于混到挨饿/援交地步啊是不是(就是为了卖惨嘛)。
总之,感同身受不容易。
不过,有几处被触动到了。
比如凯蒂在食品救助站里面急吼吼掀罐头盖子那一幕(天呢,像是自己被当众剥光内衣,羞臊得无地自容),以及她在超市顺走卫生巾当场被迫示众(感觉有如被狠掴了一个耳光,自尊碎泻一地)。
还有布莱克走投无路,在福利机构外墙上怒喷大字。
真的是,谁被逼急了谁知道啊。
综合上述,给中评吧,7/10分。
这么多年了肯·洛奇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年在戛纳也看过一次他的新片全球首映,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工人阶级与底层,是世界电影里非常独特和坚守的一股力量。。。
中国,终于可以在2021年,西方世界一起共同充分直面和理解肯·洛奇电影带来的争议与创作处境的困境——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堆积相当一批被社会主流抛弃的边缘穷困人群,不只是这部分人,而是更大范围的人,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生命的尊严与意义的问题。。。
2021年,中国终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直接面临同样的困境与议题了。。。
这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导演社会议题大大领先中国社会国情截然不同,中国眼下的内卷,正在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然后才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眼下的“大现实”,电影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所谓现实主义对于国产电影有几种姿态?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问题就肯·洛奇这部电影来说,跟中国就很不一样了。。。
曾经最与肯·洛奇有类似气质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但最近几年贾科长也在寻求变化,比如天注定,比如江湖儿女。。。
其他对社会大多数人的电影关照,基本还是中国传统“看戏”理念下的情节剧方向。。。
管虎之前的《民工之生存》其实有点点肯·洛奇,之后很少有。。。
关于对底层的关照,英国历来比美国影视剧都要暗黑得多,哪怕最近新片《乡下人的悲歌》我还没看,看导演我Ron Howard就知道会拍得很温情,包括最近最终季的我最爱美剧之一Shameless,也是越来越温情,干脆第11季要完结了。。。
而它翻拍自同名的英国原版,那个暗黑和狠劲儿,远远超出美剧版。。。
中国估计这几年会有大量关注大众老百姓的影视剧出现,只是看怎么避免过度温情和过于情节剧的陷阱。。。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在金鸡奖时看了《吉祥如意》当时就觉得导演一个非常预设性的两段式拍摄手法,反而让聚焦普通家庭的国产电影产生了一种罕有的情感表达,这种docu-drama和“对docu-drama的docu”两段式开放式的创作,客观上躲开了上述过度温情与过度情节剧的陷阱,很有意思。。。
同样是面对家庭与死亡两个母题,《吉祥如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其原始性的冲击力不比肯·洛奇这部电影差多少,估计争议性也是类似。。。
行吧,居然肯·洛奇和董成鹏之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连接,也蛮神奇的😂😂😂上面这些话是因为我看到下面的帖子的感触。。。
#电光幻影# 《我是布莱克》,尊严的故事,因社会制度而产生,亦在社会形势之下而丧失。
太喜欢这部影片了。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喜欢到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如何去评述。
有些电影,好看,不是因为他们好看,而是因为他们太伤人了,伤得不是一刀戳下的疼痛,而是行刑般一道一道的撕裂,用了太多的时间去磨炼与磨合,最终结果却是让一切磨灭。
那份撕扯了许久的痛苦拉伸得人心都丝丝拉拉的碎裂了,就好像扯断线的琴弦,明明已经作废,偏是余波尚存,随时可以出鞘伤人的样子,且必定以血释剑,才是最后的结果,那份决绝让人心悸。
影片中布莱克,朋友们叫他做“丹”,木匠工作,59岁,丧偶,膝下无儿无女,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人,简称英国人,因为心脏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请社会救助津贴。
然而在一片漆黑的三分钟对话开场中,我们已经预见了这部影片的心酸之涩。
我大概要庆幸,自己最终没有放弃这部影片,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硬着头皮看完了。
结果就是惊艳在电影院里,哭到根本说不出话。
活在社会制度里的人,活到现在,大概已经成为了习惯。
当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文明越来越高度化,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姿多彩,可以预见的社会体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越来越小的。
我们省去了太多费力的,但是我们又在节省的空间里被一点点的限制住自己的样子,我们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我们自己活成社会要求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往往规则铁面,再没有什么理由让你去打破,关于这一点,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同为谨慎,更多的时候,我们大概要理解为某种意义的狭隘吧,却是无可奈何的。
当夹在两难的境界里,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布莱克这个一直活成老实本份遵守社会规则的普通体面人,所有的正常生活状态都被打破了。
过气的技能,社会生存方式对新生代的需求,以及对衰老群族的抵触与拒绝,能够给予的都不是诚心实意的帮助,至少在方式方法上的冰冷,以制度和公事公办的准则,代替了需求本身的温暖与目的,用最冷淡的死循环结束了一个人对于社会制度寻求帮助时的期望之心,那一份感受,是无奈、是无助、是困惑,更是绝望。
影片中的孤独老人,与带着孩子们的单身母亲,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为制度所限制着。
他们不是不想好好自食其力的做一个踏实本份的人,他们努力了一次又一次去完成这个想法,但是做不到的事情,有时仿佛就近在眼前,可一伸手,原来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的茫然,崩塌的不是对生活的追求,而是生活微笑拒绝你的虚伪。
你以为自己满满的感动的制度,其实是掐死人的最终一道工具,唯有死亡,才让一切真正完结。
单亲母亲的苦是生活里的细碎,同老人布莱克的执着在一件事上的矛盾冲突不同,她活的更加多元,也是英国随处可见的一份子。
当工作还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混的好与不好都只是一二三四到十的差距,但是当工作的事情离开了生活,一都已经不存在的日子,只有零默默见底的斑驳住人心,再把社会披给你的那层尊严一点一点的扒下来,不留一点情面。
单亲妈妈带孩子去到救助的地方领取生活必需品,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却终于狼吞虎咽的打开了一瓶罐头吃下去,饿急了的需求再也不想掩饰面对时的苦恼,什么是难堪,在那一刻比难堪更难堪的是已经顾不上让自己去虚伪的节奏。
不应该哭泣嘛,这个社会最终留给的现实,竟然是那么赤裸裸的残忍。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在构建的世界里得到了美好的一切,殊不知美好是留给一部分人的,不美好的各种丑陋方式早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遍布在我们的生活里了,那一刻,社会存在着却抛弃了他们。
影片苦闷的一百分钟每一点都是演变,很难去就一个点讲述各种感受,而像是连成线、铺成面的苦涩,编织出各种苦感的生活,到了最后,给生活在所谓底层的一部分人,根本与尊严无关的一条路,恰恰还不是一条生路。
最终倒下的不应该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侧影面,一个角落和梁柱的崩塌,却不可挽救,且根本不想挽救。
那就是现实的表达。
有优雅的生活,就有卑微的生存,只是不同的样子,摆在谁的眼前罢了。
布莱克的葬礼上,寥寥无几的寂寞着。
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的关心,死去之后更成了空望。
心脏永远的停止了跳动,但是地球依旧旋转,社会依旧前进,逝去的放手才是最后的遗憾。
布莱克生前没有念出的申告如下:“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
我不是懒人或骗子,也不是乞丐或小偷。
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里的点。
我默默的尽我的责任,光明正大地活着。
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有难我会帮助他们。
我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又或者甚至没有期待过。
我,丹尼尔布莱克,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
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的权利,要求对人的尊重。
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既不在那之上,也不在那之下。
”默默的泪目,在现实的尊严故事里。
作者:小佛搞特
I am not a client, a customer nor a service userI am not a shirker, a scrounger, a beggar, nor a thiefI am not a 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 or blip on a screenI paid my dues, never a penny short and proud to do soI don't tug the forelock, but look the neighbour in the eye and help him if I canI don't accept or seek charity.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nahnahnah
看过的第一部肯洛奇,非常喜欢的现实主义作品,温情但不妨碍冷峻,对于我来说看到的还是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很多细节看的真的好生气,因为太熟悉这套行政话术了,就更生气,真的就像电影里讲的,最后那些诚实的、有尊严的人,往往只获得露宿街头的下场。穷人有什么办法呢,靠政府不如靠彼此互相抱团取暖。
比那部什麼擁抱我的長毛爸爸好看多了
叙事节奏比是枝裕和还慢,很多细节不静下心来很难get,让好人活不下去的社会制度批判,但理由不是特别充分(至少不是很容易共鸣)
簡單明了的敘述過程,平淡中看的人怒火中燒,
见识一下老牌官僚资本主义.
豆瓣影评人给出的评价是俗套、没新意,但我前后左右的人看哭了一片。我看的特别难受。感想:不要因为同样/熟悉的电影题材而忽视了社会不公的现象,因为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所以导演才继续拍下去。
肯洛奇的电影仍然是原地踏步的状态,熟悉的题材,熟悉的情绪,熟悉的角色,唯一值得鼓励的,大概也只有这种熟悉了,起码,他还一直在坚持
说月光男孩投机的大概是没看过我是布莱克,给这片金棕榈的评委脑子是被灌了粪吧,腐国政府办事效率这么低,逼女孩去卖逼,大英帝国药丸惹
个人向来反感用阶级或道德的眼光来审视电影,拍什么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怎么拍才是关键。肯洛奇近年作品给我最深印象是老派,这是一种扎实和沉稳的混合体,同时也确实如山田洋次般带着他们那个年龄特有的老气横秋,慈悲还是苦情则因人而异。在乔治·米勒那里,大概更加心有戚戚吧。
生硬刻意 选角失败
肯洛奇告诉我们,多观察这个世界,多了解身边的人,是拍出伟大作品的第一步。
I,Danial Blake,am a citizen,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确实没什么新意,确实没什么艺术性。就是平平淡淡认认真真给你介绍一个人,Daniel Blake,和他身上发生的一段故事。可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最能打动人。
我国要是能出一些这样的片子(或对这类片子不要封禁)年轻人自然就会把头从自己的小世界里抬起来看看周遭和这个世界并懂得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而不是去羡慕那些描写浮华都市生活的物欲人生
故事真够俗的,其中的人文关怀也更像是一种上位者对底层人群的傲慢俯视。肯洛奇应该学学肖恩贝克怎么拍性工作者
3.5 英国“老炮儿”,只不过炮口对准的不是下一代而是社会福利制度。肯·洛奇惯用的底层人民视角一以贯之,只不过这次思考不足而控诉有余。部分段落过于煽情且显得小家子气。近十年很平庸的一片金棕榈。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I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挺现实的,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