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第四季

Silicon Valley Season 4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扎克·伍兹,库梅尔·南贾尼,马丁·斯塔尔,阿曼达·克鲁,乔什·布雷纳,马特·罗斯,苏珊·克莱尔,欧阳万成,斯蒂芬·托布罗斯基,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硅谷第四季》剧照

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2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3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4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5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6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3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4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5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6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7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8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9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20

《硅谷第四季》长篇影评

 1 ) 从《硅谷》第四季片头看硅谷科技巨头的厮杀和演变史

注:介于良心卖安利,绝不剧透的原则,本文坚决不讨论任何和剧情相关的内容,纯片头分析,感受硅谷里这些科技巨头们的厮杀和演变史。

Logo的演变中藏着科技巨头的“秘密”可以明显看到一些科技巨头Logo位置的变化,比如最为显眼的Google变为Alphabet,阿里巴巴和雅虎logo的大小关系变化等等。

Facebook的logo变化logo的演变也暗示了科技巨头这些年的发展和布局,以Facebook为例,他们在2014年以190亿美元收购了 WhatsApp,又以30亿美元收购了当初默默无名的 Oculus。

所以可以看到Facebook的logo一点点吞掉旁边的Oculus VR和whatsApp,变得越来越大。

亚马逊无人机项目的里程碑式进展

从镜头外飞过来的是亚马逊蓝白相间的无人机送货项目Prime Air,和第三季相比,这架无人机变得愈来愈大。

这也反映出2013年就开始的亚马逊无人机送货项目的突破,在今年的SXSW大会上,亚马逊正式公开了送货无人机Prime Air,该无人机仅能运输载重在2.5kg以内的货物,高度将控制在120米之下。

Uber和Lyft的龙虎斗在硅谷的这块地图中,Uber的气球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第三季的片头的时候,Uber死死挤压着旁边的另外一个红色气球——Lyft。

Lyft也是一款打车应用,一直是Uber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第四季片头,能够明显看到Lyft气球正在胀大,几乎要和Uber“势均力敌”。

Uber从2017年开始,可以说是倒霉事不断。

先是被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起诉侵犯商业秘密,之后其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最近又被曝出当初用间谍软件挖来Lyft的司机。

而Lyft一直“奋起直追”中,在本月初,Lyft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他们近期收获了大约6亿美元的注资,使公司估值提高至75亿美元左右。

围观群众滴滴海外

离这两个气球的不远处可以看到橘黄色的滴滴慢慢飞起来,在2016年4月12日,滴滴打车正式和Lyft合作进入美国市场,滴滴海外上线。

滴滴海外主要面向出境游的中国游客,目前 “滴滴海外” 一期服务覆盖了全美近200个城市。

新起之秀Slack

按照前几季的传统,第四季仍然会有一些新兴的科技公司被纳入到片头中,比如中间大楼在第三季的时候,是科技媒体Re/code的牌子,现在成了企业聊天工具Slack。

而且从牌子大小的变化,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成长速度飞快。

据了解,Slack整合了电子邮件、短信等 65 种工具和服务,目前这家公司累计融资5.4 亿美元,估值38亿美元。

独角兽企业轰然倒下

在Slack这栋大楼旁边是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可以看到Theranos的牌子正在一点点倒下,旁边是几辆FBI的警车。

这家曾经被估值9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宣称可以提供一种更快、更便宜的无痛验血,只需几滴血便可以完成在专业医疗实验室内进行的医疗检查。

但是很快就被曝出其血液检测设备测试结果不准的问题,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Theranos正式被起诉,认定其存在欺骗行为和虚假陈述。

Airbnb变身“爱彼迎”进入中国

在安卓大楼背后新增了短租平台Airbnb的Logo。

经常出国旅游的小伙伴们,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共享房屋租赁平台。

从2008年成立以来,Airbnb终于在今年1月份宣布实现首次盈利,公司营业额增长超过80%。

3月的时候,Airbnb正式宣布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并且给自己取了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爱彼迎”。

虽然Airbnb在国外风生水起,但是面对国内本土短租平台的竞争以及特殊的国情文化限制等,Airbnb的扩张之路漫漫。

Dropbox和Pinterest

在片头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的图标,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Dropbox获得了由摩根大通等6家银行提供的6亿美元信贷额度,官方表示正在考虑IPO。

另外一家新出现的公司为图片社交平台Pinterest,Pinterest堪称设计师们的天堂,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图片在Pinterest保存,其他网友可以关注、转发图片。

像索尼等许多公司也在Pinterest建立了主页,用图片营销旗下的产品和服务。

Pinterest的主要营收来自于广告,在2015年和2016年,其营收分别为1亿美元和3亿多美元。

遗憾的是,官方网站在今年3月份刚刚被“防火墙”了。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还可以看到道路上快速闪过的谷歌无人汽车,以及视频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logo。

硅谷风起云涌,变化莫测,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或许下一季的片头我们可以看到ofo和摩拜的气球升起来,而现在正在腾飞的这些公司又有一些会像Theranos轰然倒下。

注:本文转载自科技媒体镁客网崩溃 动图都不动的节奏

 2 ) 又是一个轮回

中秋无聊在企鹅看到这部,还以为是最新的,结果不是,发现自己漏了这一部,看美剧最喜欢的是看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每个人物的性格分明,处理事情,看看待事情的观念也不一样,没有好与坏最清晰的界限,盖文最后的回归,仿佛让一切回归到了原点,但是好像又有那么一点不一样,最开始是想看他们如何创业成功,现在更多是看他如何去客服创业路上的难题,最后能新互联网能这种乌托邦似的想法能实现吧。

 3 ) 《硅谷》S04E03:确实有个华人,靠吃的成功创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d=2247485319&idx=1&sn=63589f0838b8c22061578750d945bbcb&chksm=ebefe1c7dc9868d1d0668d2e80b209e4d1e707e1eb576ec0218b5c8b26c0d9170a7583373878#rd所以,在上集成功向Gavin甩锅之后,本集进入下一个循环。

因此,各种铺梗、各种细节和隐藏的故事扑面而来,而且分成好几条线,并行不悖。

下面,我们就稍微来理一理。

第三集一开头,我们就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

对,就是这个神经兮兮的医生,在给Richard看诊时,这货甩下了这么一句话:“阿兰·图灵被化学阉割后,就没那么讨人厌了。

”这句话背后就隐藏了一个故事,一个悲剧。

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人工智能的祖宗——Alan Turning(阿兰·图灵)。

俗话说得好,天才多基佬。

图灵这个天才也不例外,15岁时,他遇到了瘦小、金发的16岁学长克里斯朵夫·默卡。

图灵对他一见钟情,但克里斯朵夫很快因病去世,图灵的初恋以一种决绝凄美的方式收场。

1952年,时年40岁的图灵在曼彻斯特的公寓被盗,嫌疑人是他的同性伴侣和一位同伙。

随着图灵报警,他同性恋的身份也被警方知晓。

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在世界不少地方,同性恋就等同于肮脏、恐怖和十恶不赦。

对于出身英国上层社会的图灵来说,这一消息的曝光,意味着他灾难的开始。

当年,英国警方以他违反了1885年刑法修正案第11条“严重猥亵罪”,(此法是针对男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为理由,审判了他。

图灵面前只有两个选择,入狱或者治疗,他选择了后者,持续注射了一年荷尔蒙。

其间,他忍受了包括乳房发育等等副作用。

最终,备受屈辱的图灵选择自杀。

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他死于氰化物中毒。

因为图灵的妈妈声称儿子的死是个意外,至今也有不少人相信他不是自杀。

但小8认为,这绝壁是图灵对这个操蛋世界的反抗。

2009年,在图灵离世55年之后,英国首相正式向图灵道歉,承认当年以同性恋相关罪名起诉他并定罪导致了他的自杀身亡。

今年1月31日, 英国颁布了一项豁免法律,豁免了因英国历史上反同性恋法被定罪的男性,史称“艾伦·图灵法”。

图灵的故事扒完了。

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的线索↓Dinesh把锅甩给了Gavin这个腰缠万贯的恶毒记仇自大狂,这让大家对他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心。

首先是Gilfoyle的毒舌预测:你可能是全美国第一个被无人机暗杀的巴基斯坦人!

然后是Jared的讲述的恐怖故事:Gavin在一次演讲后把一只树懒扔下楼梯。

这个故事其实有出处,原主人公是科技新闻站点digg的联合创始人Kevin Rose,当年他半夜1点钟发现自家的狗被一只干脆面袭击,抡起那只干脆面就死命往楼下砸去。

暴力视频曾在Twitter上疯传,小8还在网上找到了这张飒爽英姿的动图↓

作为一个背锅侠,Gavin被Hooli的董事会开除,灰溜溜地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看这不甘、无奈却又淬着仇恨小眼神,风采完全没有被他身后那辆Tesla Model X抢走。

而且这厮还有自己专用的充电桩,只不过下一秒就被拿走了。

而另一边,Gilfoyle在本集中的形象愈加高冷神秘,作为一个撒旦教徒,他的兴趣肥肠广泛。

他看的这本书全名是《模糊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作者任平,喻东。

注意,这可是本全中文书哦!

有没有很佩服Gilfoyle这个鬼佬?

这书据说万能的淘宝可以买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淘淘看。

作为一个好奇心甚重的小编,小8对模糊数学产生了点兴趣。

费了半天劲发现,在学界,模糊论几乎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大家认为模糊集合论就是伪装了的概率论。

在这里就顺嘴说几句↓数学的量大致可分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

确定性量就是经典数学研究的,微分方程等建立的数学模型;不确定性还可以细分随机性和模糊性,具有随机性的量一般用概率方法等研究,具有模糊性的就用模糊方法研究,也就是模糊数学了。

随机性是事件确定,而事件发生不确定,比如明天下雨,下雨这件事是确定的,但明天什么时候下,或者是不是明天下,这件事不确定。

而模糊性是事件本身就不确定,比如说老太太长得美。

模糊理论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将二元主义引向多元主义,从黑和白向灰色地带探索。

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扎德(L. A. Zadeh)的背景是控制论,他当时提出模糊集是作为研究语言的工具提出的。

这导致了两个方面:一是模糊数学的理论思想不可避免地偏向甚至根植于概率论话语系统;二是应用层面其实模糊数学应该适合处理多意的文本数据,而非传统统计学处理的数值型数据。

综合考虑Pied Piper平台要打造新型开放型互联网平台,要处理大量的非统计学的数据,所以小8认为这个梗铺的很高明。

还有Monica的神吐槽↓这些在超市里的人都是各种为别人买东西的公司的“买手”. 出镜的公司有Instacart (跑腿公司,号称一小时送达),Postmates (美国一家同城按需快递公司),TaskRabbit (跑腿兔)等等。

Monica这样说,是在凸显自己的闲,毕竟她得罪了Laurie。

还有一向走狗屎运的大头,这回竟然混进了斯坦福,还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选为客座讲师。

感觉编剧这波黑斯坦福黑的有点狠。

总是被Gilfoyle称作Code Gay的Dinesh 也终于有了SEX,就是和下面这妹子。

当然,他是靠说Gilfoyle的坏话才泡上了妹子,而且这妹子还是个技术超群的可怕黑客。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剧情有的看了。

最后,还有Jian-Yang这看起来极不靠谱的创业项目。

本来他只想做一个章鱼食谱,但在Erlich的忽悠下,风投以为那会是个“给食物拍张照片就可以分析出食物的营养信息或者菜谱”的高科技玩意,顺便把“Seafood”(海鲜)听成了“Seefood”(见食)。

中国人的吃货属性,全世界闻名。

小8猜想本剧把Jian-Yang的创业项目描述成菜谱可能跟这点有关。

不过这么不靠谱竟然还忽悠了20万美元的风投,可见在编剧眼里创业的泡沫有多大,风投们有多瞎。

尽管Jian-Yang和他的“见食”创业项目是那么搞笑,可在现实中,却有这么一位华人,同样靠“吃”在硅谷闯出了一片天地——它就是Grub Market,一个在生鲜领域向亚马逊发起挑战的创业公司。

Grub Market创立于2014年2月,总部位于硅谷,创始人是美籍华人徐敏毅。

创业之前,徐敏毅曾是甲骨文和eBay等公司的技术高管。

和许多人一样,他选择了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生鲜电商作为创业项目;但他又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在亏钱,他在赚钱,别人收缩业务,他赢得巨额投资,公司预计明年可以上市。

大家都知道,生鲜电商因其特殊性,在创业中常常面临着被烧钱惯坏了的消费者、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风口过后难以为继的用户获取等难题。

Grub Market诞生时,美国的生鲜电商市场上既有新兴的创业公司,如大规模收缩业务的Instacart、Good Eggs和现在已经破产的Farmigo等,也有大的电商巨头,如Amazon和Google。

但Grub Market却成功绕过了生鲜电商创业的许多坑。

也许大家跟小8一样,会忍不住问一句:凭神马?

想知道这个,我们先来看看Grub market的运作模式。

Grub market搭建的是在线平台,连接中小有机生态农场和都市中的消费者。

最牛叉的地方在于,它几乎不设仓储,订单来自客户的预定和集中订购,然后从农场直接发货到客户那里,Grub market从中收取15-25%的佣金。

大家都知道,电商模型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平台、仓储和物流。

亚马逊以供应链著称,拥有仓储和强大的物流。

而美国电商的另一大巨头eBay 主要服务 C,平台是重点,几乎不涉及供应链。

Grub market的模式可以说是集这两大巨头的优势于一身↓从上游供应商看,Grub Market 像亚马逊,它服务一个个小农场主;但中端,Grub Market 走的又是 eBay 路线,它回避仓储,没任何库存,卖家直接与下单用户对接;而到了下游,它又回到了亚马逊模式。

此外,面对2B还是2C的选择,Grub Market的态度简单明确:2B、2C我都要。

事实上,来自2B用户的大额订单,让农场愿意给Grub Market提供优惠的合作价格,这也让2C业务蓬勃发展。

如今,Grub Market的B2B客户包括湾区数百家热门餐馆,及像Apple、Yelp、Craigslist这样的大型高科技公司。

再者,Grub Market的物流模式也非常有意思。

按照国内一般做电商的思路,恐怕得先建一个运输中心,再养一个运输团队。

但根据Grub Market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公司人员中约1/2是技术人员,快递人员仅占1/6。

这样的物流团队如何能快速配送生鲜呢?

答案很简单,Grub Market选择用大数据整合了同一区域的闲散劳动力时间,让他们把递送食品作为副业。

这种整合城市闲散劳动力的方式其实我们都很熟悉,比如共享经济的代表——网约车。

在美国,具体说来就是Uber和Lyft。

这对货经常作为竞争对手相爱相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Uber载客司机主要还是专业司机,Lyft一开始就以城市闲散私家车主为主。

也就是说,你今天有空,那可以出去兼职赚几块钱;如果没空,也无所谓,该上班就上班,该打游戏就打游戏。

Grub Market这种物流模式,跟当年的达达物流有点像。

达达让人们利用空闲时间当兼职配送员赚钱,主要用户群为有富余时间的人士。

只要下载达达App注册,审核通过即可成为达达平台的配送员,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意愿,自由选择订单进行配送,赚取配送费。

通过这种方式,Grub Market又避免了养运输团队的成本。

今年1月,公司宣布月销售额超过500万美金。

到年底,月销售额有望达到1000万美金。

此外,Grub Market还在积极探索国内市场,已经与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敲定合作,天猫生鲜与天猫国际都已经开始售卖Grub Market的自有品牌产品。

 4 ) 产品该火却不火为哪般,互联网从业者看《硅谷》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该火但不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HBO出品的一部极客创业喜剧《硅谷》,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屡创新高(豆瓣评分分别为9.1;9.2;9.2;9.6),这是要火的节奏啊,然而并没有。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中,《硅谷》并没有像它的兄弟《权利的游戏》、《西部世界》那样成为现象级的热播剧,如此高的评分也没有收割到相称数量的观众,着实让人费解。

这就好比一个曾打造无数爆款的产品经理,在几乎无人竞争的领域,针对当下热点打磨出一款产品,产品推出后好评如潮,用户量也说的过去,用户忠诚度也不错,但始终没有成为爆款。

产品不错但却打不开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受众少,市场容量有限?

还是营销不过关,解锁观众的姿势不对?

且听一一分解。

按照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一书的观点,产品爆发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下面以五星来评判《硅谷》在三个维度的完成情况,其中,★表示一颗星,☆表示半颗星,打分如下: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影视剧宣广的两条路,爆炒与慢炖影视剧宣广的高富帅之路,大火爆炒先讲个别人物法则,一件事情的流行需要关键人物的带动,这些关键人物包括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他们完成完成信息的挖掘与传播。

对于影视剧而言,自带光环的明星无疑是集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于一身,明星的一条微博、一场发布会无疑会得到极大关注。

在明星们的热情带动下,媒体和网民都兴奋起来,曝光度有了,话题有了,流量有了。

这也是绝大部分影视剧宣广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套路,高富帅开挂之路。

影视剧宣广的屌丝逆袭之路,文火慢炖但对于《硅谷》这样一部舶来剧,演员在国内几乎无知名度,辨识度也不高,且缺乏和国内观众的有效互动,这条路几乎就废掉了。

好在,还有另外一条路:屌丝的逆袭之路。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

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

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

”,这条理论讲的是创新,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传播扩散。

一部缺乏足够曝光的剧,一小撮人心血来潮,一不小心观看了并进行传播,他们是“尝鲜者”;随后一队人跟随而来,他们是“早期大多数”,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各种晒,各种分享,口口相传;然后KOL、媒体加入并带动,一大波人加入追剧的行列,成为“晚期大多数”,流行的势头直线上升,直至最后一些“落后者”的稀落加入。

这样一条悠长的传播链条,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这也是为什么逆袭的剧这么少的原因。

对于这条传播路径,最关键的节点有为:早期大多数,他们承上启下,这队人的质量、活跃度与影响力将决定整部剧的走势。

《硅谷》在小范围内是成功的,吸引了码农、部分互联网爱好者的关注,但缺乏足够的声量、缺乏足够的宣传,没有大佬的加持,没有疯狂的自来水,怎么能火?

(可思考《摔跤吧!

爸爸》)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内在质量很重要,好的名字也重要其次,谈下附着力法则。

附着力一词,换成粘性会更容易理解。

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会被人乐于接受并传播给更多人。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什么样的观点或创意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能被他人牢牢记住?

斯坦福大学知名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指出让创意或观点具有黏性的六条路径: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黏性创意六大原则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可缩写组合在一起为SUCCESS。

这些原则对于产品营销很有帮助,在单一case中采用这些原则会大有裨益,但影视剧是一系统工程,其内容丰富度、涉及到的信息挖掘、重构与分享的复杂度决定了没有打造热门剧的定式。

下面来吐槽下《硅谷》,单从剧名来看,如此草率,能上点心不,你以为你是《成都》,你咋不直接《美国》呢。

找不到像你像兄弟《权利的游戏》那样的名字,最不济你像汪峰那样来个《硅谷硅谷》,或者重要的话说三遍《硅谷硅谷硅谷》。

看看百度舆情洞察里,什么鬼谷。

有辨识度的名字很重要,当然王思聪除外。

直奔主题很重要,情趣体验也重要再者话题性,剧名已自断双臂,作为一部极客创业喜剧,你讲码农,你讲创业,你讲科技,统统没问题,但总不能一直脱离低级趣味,柴米油盐不进吧,隔靴搔痒式的插科打诨;作为仅有的几个女性,莫妮卡鲜有露面,简章暴殄天物,整部剧除了纯友谊的基情外,几乎没有爱情的火花。

HBO,你的口号可是”It’s Not AV, It’s HBO”。

流行大多是肤浅的,失去了情色,如何自带传播性,还怎么与码农、与观众的内心产生碰撞。

做产品,让用户爽,可以直奔主题、直击痛点,这没问题,但用户会各种疲劳,多管齐下,多维度刺激,才能让用户爱不释手高潮不断。

变傻的两条路径:恋爱与加群最后谈下环境威力法则。

常说,恋爱让人变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变傻,甜蜜的负担;还有很多人是想主动变傻的。

其实还有一种变傻的方法,加入群体。

人在群体中,智商会下降。

《乌合之众》指出,作为个体的人可能都是理性的,但一旦融入某个群体,个性就会被淹没,群体的思维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思维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表面上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通过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介和世界保持连接,我们随心所欲、不假思索的与世界发生关系,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群体的一份子。

当某部剧的信息铺天盖地时,很多人汇聚成的环境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说服力,你会产生一种必须要看的念头,甚至是压力,羊群效应显现,你选择点击链接或者打开视频。

如被称为填平几代人代沟的《人民的名义》,各种相关的信息几乎占满了你耳目触及到的所有渠道。

《人民的名义》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看剧仿佛就不入群。

到了最后,流行的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演员,而是看剧和讨论剧的行为。

当一部剧成为社交货币时,马太效应就开始显现,这种相互激发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爆发。

因此,在特定环境的漩涡中,抓住吃瓜群众的注意力和情绪,再基于众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裹挟着更多人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就产生了流行。

(可以思考当前的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不转不是中国人,现象逐渐变多,**都是傻逼)流行,就是智商变低后的一种普遍的群体现象。

再来看看《硅谷》的目标受众,程序猿等互联网从业者以及部分创业者,智商很高(感觉周围所有人都是傻逼)、有态度的一批人(缩进用空格键还是Tab键,语言用JAVA还是C#),他们能否跳出变傻的怪圈?

对这部剧而言,是没有讨论价值的。

一来这部剧本身没有带来什么环境威力,二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环境威力在这批人身上不能大显神威(我心里是疑问的)。

东扯西扯这么多《硅谷》不火的原因,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正如我们平时挖空心思用很多理论来一本正经的解释),可真相会不会是:加班狗,哪有时间看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白珩(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5 ) 《硅谷》S04E02:孩子的钱最好赚?巨头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5298&idx=1&sn=2b8dc0dd42bf337dc3c37f717143090b&chksm=ebefe132dc986824dffc95d991eea1fab6474d0e4545979401190ab3e451bfdf9c9063efea47#rd如果说Richard的退出既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开放互联网梦,也是为了成全Piperchat,给它一条生路。

那这条路未免也太短了。

因为仅仅过了11天,一条生路就变成了死路。

第二集一开始,画面就定格在对着投资人侃侃而谈的Dinesh身上,他傲娇地告诉人家,Piperchat的用户黏性堪比色情网站,他们正在创造全世界最强的视频聊天软件。

再看看这日活数据:200K的注册用户,150K的日活。

平均每名用户有24.1个chat sessions, 平均使用130分钟。

再结面对风投时的用户增长图,我们可以看出,Piperchat首周用户大概是20K,到第8周的时候增长的142K,这速度牛逼的很,难怪Dinesh忍不住膨胀了。

先是对投资人开启威胁模式↓然后又删除了之前所有员工的访问权限↓包括能让他当上CEO的关键人物——Richard。

第一季的时候,曾有这么个桥段:Erlich告诉Richard想要成为真正的CEO,他得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而Richard纠结再三、宁愿开除所有人也不愿让大头离开的做法,证明了他当不成混蛋。

而Dinesh的一言一行都证明,当混蛋,他比Richard在行多了。

按照以Erlich为代表的硅谷主流思想,Dinesh这个CEO应该也更有前(钱)途。

但是,本剧最大的Boss不是硅谷大佬,而是编剧!

而编剧的套路就是,创业者一嘚瑟就要出大事。

所以,接下来偷偷爬进Piperchat系统的Richard发现了问题:软件的用户大多是13岁以下的青少年,而这明显违反美国联邦法律的规定。

而Jared在接下来的用户调查中发现,Piperchat的用户有33%是13岁以下的儿童,而Piperchat明显没有获得家长的许可。

这一点,通过这个重口味律师的嘴巴说了出来。

注意哦,是每次!

按照Jared初步估算的数据,Piperchat大概有51k低龄用户,每人平均使用25.6次,每次罚款1.6万美元,罚款总额是210亿美元。

这么巨额的罚款,Piperchat能拿出来吗?

显然不能。

那Dinesh有可能通过跟公司切割关系而逃脱个人责任吗?

显然也不行。

因为他在骗大家说他加了服务条款的同时,就意味着他违反了对公司的诚信义务,就算他去要饭,也得以个人名义偿还这210亿美元。

眼看又要进入死局,有着无数光环加持的Gavin大魔王再次跳出来挽救了一切。

这回他化身硅谷第一背锅侠。

为了搞清楚那个被他发配到地下4层的Jack Barker 到底说了他什么坏话,在他那个所谓东方精神导师的误导下,Gavin本来打算收购Piperchat,但却从Dinesh之前的采访中意外发现了可以接收Piperchat的可能性。

有了这些,Gavin不用花一毛钱就能接管Piperchat的一切;而对 Dinesh来说,则可以完美闪避Hooli的尽职调查,顺利把整个屎挑子扔给Gavin。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一部提名过艾美奖和金球奖的神剧,《硅谷》也是个十足的细节控,在本集中,以下细节就让小8佩服地全体投地↓比如,Richard在和Dinesh理论不应该取消他的访问权限时,两人争执了半天,最后屋子里陷入了一阵可怕的安静。

这时,Erlich建议大家到外面去喝酒,这可是加州的好处之一。

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交待了一个事实:为了不影响青少年,美国大部分州只允许在酒吧和餐馆喝酒,其他公共场合连酒瓶子都不许拿。

那在公共场合酒瘾犯了怎么办?

据说大多数美国人的做法是找张报纸包起来……只要遮住酒瓶子,不让人看见你喝的是酒,就OK。

不过在加州这种会推出“理发时可以喝酒”奇葩法令的土地上,不准在公共场合饮酒基本是形同虚设,所以Piperchat团队的小伙伴们非常从善如流的利用了这一点。

再比如,知道Richard想登陆Piperchat内部系统,大头给了他一张纸条,说是自己的登录码,而事实上,那是《上古卷轴5:天际》网游的作弊码↓这个游戏2016年11月登陆Switch平台,由Bethesda开发制作。

可见,本剧是多么的与时俱进。

再比如借Erlich的嘴,嘲讽了一把去年被炒得泡沫四起的VR和AR。

可以说,去年上半年,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在国内,只要创业者说出了这两个词,风投们都像嗑了春药一样扑过去,生怕钱给少了。

又比如,所有的码农紧张时都是同一个症状——呕吐。

而码农出生的CEO走投无路时,也是同一个动作——钻浴缸。

还比如,Dinesh说210亿美元的罚款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

为此,小8查了一下2016年世界各国的GDP,确实有很多不到200亿美元。

而把本集冲突推向最高潮的莫过于COPPA 了。

这个制定于1998年,于2000年4月生效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全称是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法案的规定大概如下↓要求那些面向13岁以下儿童、或向儿童收集信息的网站和在线服务者,向父母发出有关信息收集的通知,并在向儿童收集个人信息之前得到父母的同意;要求网站保证父母有可能修改和更正这些信息。

除了保护儿童隐私外,该法还保证儿童在言论、信息搜索和发表的权利不受到负面影响。

2013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又实施修订版的COPPA 。

在老版的COPPA中,网站只有在获得家长的同意(通过签订协议、信用卡认证等多种方式实现)之后,才能获取到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

新版规定将把个人信息范畴扩展到地理位置标记、IP地址、个人照片或音频、网站浏览cookies,对一些使用插件或者广告来获取信息的公司,新版规定也同样有效。

这一法案从出台之日起,就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一系列争议。

除了商业上不可说的考量和有可能使青少年被怪蜀黍盯上的风险,反对者最站得住脚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法案侵犯了儿童的言论自由和自我表达权利,违反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

扎克伯格就公开表示:13岁以下的小朋友应该被准许上FB!

“这将是一场我们需要在某些点上,我的原则是,对于教育,你需要开始在一个非常,非常年轻的年龄。

”尽管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互联网行业重量级人物在不断奔走呼吁,但短时间内COPPA 松动的可能性极低。

看起来,宇宙真理“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在美国互联网业不太一样哦,至少孩子的钱赚起来并不那么方便。

但不过,如果有小伙伴以为科技大佬们就此放弃儿童这块市场,就有点天真了。

事实上,不少巨头正撸起袖子加油干↓Google似乎是在这一领域走的最远的公司,它不光有YouTube Kids、儿童版的搜索引擎,还先后收购了一系列儿童应用开发商,包括商Launchpad Toys等。

在2014年底,Google更搞出了一个大计划:其旗下的主要产品都要退出儿童版。

对儿童市场感兴趣的并不止Google一家,Amazon通过在Prime服务中制作儿童相关内容,也着手准备对儿童市场精耕细作。

快死了的Twitter想当年还专门打造了视频App Vine的儿童版。

而苹果,不光在Apple Store类别里添加儿童类,还在推出Apple Watch的时候,小小试水了一把儿童智能手表。

而在欧洲,儿童科技市场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据小8了解,有名有姓的产品至少包括以下这些↓Osper:一家关注于儿童支付平台的公司。

Alick Varma(曾在Spotify工作)创立Hopster:由前Viacom高管建立的Hopster是一家类似于Netflix的公司,专为儿童服务,在英国发展迅速Kano:一家生产儿童用计算机硬件的公司,创始人为Alex KleinSuperAwesome:为儿童市场而建的广告平台,正在成为广告商和开发人员首选的保证儿童安全的线上广告平台MakieLab:3D打印平台网站,创立了 Makies 3D娃娃这一品牌,现预备推出更多品牌Teddy the Guardian:总部设于克罗地亚。

一家生产用于儿童的高科技医疗器材的初创公司,产品有可检测孩子健康的泰迪熊Crisp:主营的社区软件被儿童虚拟世界游戏广泛应用。

Maily:由麻省理工毕业生创建,是为儿童打造的绿色版邮件平台Storytoys:正在成长中的电子书出版商,面向全年龄的儿童第二集就扒到这里,我们第三集再撩

 6 ) 区块链

创个业真难,无限反转再反转,就看编剧圆得有么有水平,事实证明,很不赖。

这一季讲Richard等人放弃压缩器,又放弃视频聊天器,转战区块链,期间遇到专利之争和专利流氓,还有不靠谱的VR技术公司的坑蒙拐骗等,Richard在这一季终于“泯灭”良心,做了一些原本自己嗤之以鼻的事情,无奈商场如战场,理想主义者注定还是会碰得满头包。

最后一集猪队长跟队友撕逼又和好的场景还挺感人的,看一部情景喜剧居然一不小心看哭了…😂

 7 ) 硅谷 第四季4.7

2024.4.22一直觉得胡佛忠心 可其实也是看位置 对离职的盖文也不留情 说收就收大头一如既往的气运之子 被爸爸要求回去没回 找学上结果成了斯坦福教授迪和女友没话说 结果因为都讨厌G神迅速建立关系 但女友太强 时刻得小心哈哈哈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 其实挺不喜欢他的 当首席的时候也是得瑟 直接删了理查 这坦白想让人分手结果人家早知道 觉得他坦诚 带他去亲人婚礼 他在婚礼让人把她抓走 遇到困难去询问 人冒着风险说 转脸又是一个举报盖文是真贵人 虽然以稍微反派出现哈哈哈 每次都是拯救者 然后把自己坑了杨建的APP只是一个六份食谱 服了 结果忽悠了20万 还不愿意改 “Seafood”(海鲜)--“Seefood”(见食)。

然后又是坑大头 本来布置成作业 结果人也不是吃素的理查就是心软 看盖文砸家萎靡 又提出合作结果盖文给了专利 跑西藏进修去了 然后诶瑞克紧随其后 杨建火速出资送离与恶龙缠斗久了也终将变成恶龙还记得前面理查多么坚持原则 可一次次打击 让他学会退让妥协 后来就是主动去做小贾太失望了 一直坚定支持的人 变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 他很清楚 虽然理查保证 可保证没什么用可是没有办法 不参与 可该做的还是得做 于是他穿着魔笛手的耀眼服装进场 默默抗议胡佛业务能力挺强 可是啊 巴克真是前后差别太大 完全不听 那就给了魔笛手机会理查太过冲动 差点搞砸 前面因为字符和进展顺利的女生直接闹掰 朋友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人家找了新男友 又在意吃醋搞破坏 小小恶作剧 却引发大事件大头已经处境艰难了 还是要帮助 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 先斩后奏小贾不想看到理查最后变成盖文吧 所以选择离开 理查用规章留几天 却又在出事时不顾他提醒甚至听不下去直接让走 理解那种焦虑 可是啊 真寒心那俩最后也受不了了

 8 ) Rechard是一种成长,而非黑化

多年后来看第四季,第九集也是大家最叹息的,觉得R让J失望透顶,变成了那个他最讨厌的人。

但我却不是这么想的。

就如整部剧未曾讨厌过G一样,一个企业从创业到成长到规模大所经历的困难是几何级增加,且根本无法用简单的善恶来衡量。

Hooli那帮董事会就是一帮墙头草般的存在,好还是坏?

古代大侠劫富济贫,是好是坏?

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我只想说活下去也好,实现梦想也好,都有代价,而且有时候这代价就是那个曾经你最讨厌的自己,不是态度问题,是历史车轮在推动你走。

为了所谓善良去放弃,你以后生活会是美好?

内心会能得到peace?

扯蛋吧,我支持R的这种变通,且我依旧相信他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讲到另一层,其中有一集调研时受访者问R,到最后会不会有terminator,会不会出现天网。

R说不会!

但不管是剧里,还是现实的未来,难道真的不会嘛?

为了大家都better的梦想最后很可能得到就是这样的毁灭的结果,那是不是大家都停下呢?

我没有答案,世界已经有了答案!

继续去看!

创业第一神剧绝不会错,也是一部充满无奈的社会写实记录。

佩服编剧。

 9 ) 讨厌黑化后的Richard

最后两集真的很好笑,但是人设也垮得一塌糊涂。

Richard忽然就黑化了,Jared辞职,Richard认错,Jared感动回归。

编剧这功底让角色的成长和角色之间的不离不弃变得很廉价。

虽然知道是编剧的锅,但是看的时候还是对Richard所作所为恨得牙痒痒。

一刷豆瓣,又一堆人为他辩解,说他不过是“年少轻狂”“虽然要犯法但是已经到了自己公司生死存亡之际横竖一死不如一试”,所以呢,就可以没有道德法律底线了吗?

就可以偷偷给大家装malware(然后炸掉几万台手机还装没事人)?

就可以强朋友所难?

那我要饿死了是不是也可以去抢劫反正都要死了不如抢别人的试试?

是没受过教化的野人吗?

别人活该替你买单吗?

他有两处是我觉得特别恶心的,一是直接开去斯坦福强迫大头接受他的server farm偷连人家的服务器群,还说“因为他是大头”,所以有这么个傻傻愿意帮你的朋友你就是这样利用人家的?

二是虽然因为他sb地要恶作剧人家的屏保导致偷装路由器的事被安保抓,但最后因为运气好阴差阳错地被放出来还成功偷得了用户数,Jared因为他做的这些事正黑脸,他居然开心地说反正都已经成功了let's enjoy...大家觉得一个计较鸡毛蒜皮小事的偏执狂很可爱,却对触犯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如此宽容,现在的人是怎么了。

(然后质疑一下还要被骂圣母婊,连jared都有人骂,这些人估计换到自己也会做那些事吧,潜在犯罪分子)。

the ends do not justify the means.不是你成功了,你的手段就是对的。

我至少在408之前都挺喜欢男主的,完全是因为黑化才接受不了。

 10 ) 没被逼到绝境之前,你真不知道自己有多蠢,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从高中开始接触美剧,十几年下来攒了许多很喜欢的英美剧,但特别心水特别触动的不多,从没二刷过任何剧,即使非常渴望也不会真的二刷,觉得要花太多时间,最短的英剧三集片也得三小时,有那时间肯定刷电影啊。

硅谷是唯一一个例外。

而且开始二刷的时候就决定要三刷了。

总觉得还没参透。

一方面很drama,现实里的各种drama一股脑堆进去了,另一方面,就因为都是“很现实的drama”,给人的感觉又很真实。

当然如果更真实一点,Pied Piper早就该死透了,Richard无疑是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人,闯祸闯到这种程度还能化险为夷,所有队友还愿意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甚至慷慨赴死……当然这就是这部剧另一个角度的魅力了。

我二刷时突然意识到的是,在一次一次的起死回生中,Richard的成长。

(此处感谢可爱到冒泡的Thomas!

真的拿捏的很到位,Richard的神态和气质是没变的,但面对困境和压力的魄力一点点增加的过程有展现出来!

)第一季里他还是个不轻易打断别人说话不轻易说No的人,还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嘛,一开口总是Mm Mm Uh Uh,在VC面前甚至不敢开口;不知不觉间那些Mm Mm Uh Uh已经越来越少,他到处与各种人在各种场合谈判,不再为了being polite/being nice浪费时间,敢直接No敢直接怼人,甚至对着大佬兼死敌文件都懒得翻、面带微笑强势放话。

第五季他成为了更大团队的头儿,第六季都上国会听证了……崽啊你长大了。

虽然这一切与他的团队也密不可分——少了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他都没有今天,包括Erlich,毕竟硅谷最不缺的就是青年才俊,少了谁都无所谓。

但一开始,争取“Pied Piper”这个名字的戏份已经交代了他的一大关键特质——百折不挠。

所有看似劣势的特质在这一点的加持下全部走向了优势:内向变成了专注,高度敏感变成了思维活跃,口拙变成了直击重点,一根筋变成了勇敢,甚至被激发了谈判天份。

而这些,都是在步入绝境和爬出绝境的过程中发生的。

我也会好奇,是他的性格注定(当然还有个大前提,他是全谷独一无二的天降奇才…)他会把自己搞到这种境地,还是因为面临着困境才激发了这些潜能?

是不是首先要有才华,才能不断遇上各种被fucked up的境地,才能逼出性格里极端的一面?

还是高远的理想、“使命感”使然?

Russ狠狠鞭挞Richard(“去找到那个你想干的男人狠狠干!

”)的桥段在戏里被当成一个包袱抖开,但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教练指导,真不仅是一个笑话。

Pied Piper几度转型,Richard一直没有做或者说没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

Russ那番话撬动了Richard职业生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否则他至少还得多走几年弯路,甚至走一辈子也未可知,Richard应该给他一笔咨询费。

作为一部剧,当然会有个光辉结局,但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披荆斩棘忠于自己所想”(包括道德准则,因此Jared这个角色更显弥足珍贵),所想到底是什么、最后做成了什么完全是无所谓的。

话说编剧对Russ、Erlich这些丑角真的非常手下不留情,在我看来这些角色的人设有些飘忽,一会为好而好,一会为犯混而犯混,不像Richard/Denish/Gilfoyle等等角色在特定情境下自然可理解地犯混,好像完全没有道德准则,又不完全是唯利是图。

也许是这种癫狂的角色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吧orz……读书时看剧,大多数角色都是过来人;现在看剧,常常与剧中人物同岁,同步成长却慢慢掉队。

很快我就会比许多剧中人还年长,却远不如他们阅历丰富成就斐然,真不知该作何感想。

找寻理想、逼迫自己激发潜能什么的,一直是我最近头疼的问题,所以突然有感而发。

发完这篇的一小时内我就莫名其妙地找到了答案,其实我的想法是对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vXk_bqlBk(Who are you, really? The puzzle of personality | Brian Little)性格中有许多可变的部分,在特定情境触发。

Don's ask people what type of people are you, ask them "what's your core project".2020.5.18剧终更新,严重剧透哇。

怎么都没想到会以这么寂寞的方式结束。

太剑走偏锋太精彩了。

我确实有想过“回到起点”,因为这是SV的套路,但没想到直接清零,而且是出于道德的自愿选择。

即将走上巅峰的青年才俊挥手告别,天才一夜回归平凡,一代神话化为灰烬,再也后人知晓。

整个结局有种淡淡的悲壮,但仍然快乐,整部剧也因此更升华一层。

最末的小小疑问更是巧妙引发思考。

我们到底要从科技中得到什么,进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是好的吗?。

“把世界变得更好”有时也是以这样得方式,一些放弃,一些牺牲,一些适可而止。

没想到最后Gilfoyle才是那个底线最坚定做事最凭直觉情感最深沉真挚单纯的人,哈哈,更爱他了。

我也想变成那样。

《硅谷第四季》短评

连着把剧看完还真挺爽。创业者的偏执、患得患失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分钟前
  • 一鲟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Gavin的飞五次取平均值我可以笑一年

5分钟前
  • MW
  • 力荐

Richard这一季真的是太讨厌了,任性、自负、无法承担责任。而看第一二季已经是太久之前,我已经忘了Jared为何这么爱他了。“没有正确的答案,只能选择你最能忍受的那一个。”这种时刻偶尔会令人心有戚戚。Richard的任性、才华和某种理想化的纯粹曾经是团队的粘合剂和凝聚力,但团队核心也更容易毁掉团队。急功近利、管理能力薄弱,再加上很难承担风险,再这样下去,这个角色很容易变成一个像Gavin一样讨厌的商人,起起落落,又不像Gavin一样满脑子心眼儿与人斗其乐无穷。当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超级有钱人,失去的只是烦恼和友谊。

6分钟前
  • 多喝热水就好了
  • 还行

往下就要弃剧了。

7分钟前
  • 谐音太郎
  • 还行

感觉笑点质量下滑特别是后半部分。。道德伦理之争说教感太浓,解决得又特别轻佻。开始由聪明转向狗血了。中国那一段儿纯属扯蛋好么,又不是奇幻片能不能找个靠谱的顾问啊。

9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发现这剧偶数季我都不怎么喜欢,最后一集太渣了!

13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还行

很多麻烦都是任性或者一味的追求速度,而不认真分析潜在风险的情况下产生的。补坑花的时间和努力尽管是一种经验,但往往得不偿失啊~

18分钟前
  • Tia Freyre
  • 推荐

加文从互利离开后,整部剧居然笑点下降了很多,令人意外。

19分钟前
  • CHRISTIAN
  • 还行

没看完,但是觉得没前几季好看了。

22分钟前
  • 云景
  • 还行

彻底不想看了

25分钟前
  • 夜尽天明
  • 较差

依然很讨厌男主

28分钟前
  • 九宝🌙
  • 还行

果然richard是pied piper成功路上最大的一块挡路石

29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这剧本,互利把反派和助攻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了。Jared小天使我的爱

31分钟前
  • 未名树
  • 还行

每季的最后一集都爱神转折啊~~可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第二季,真真真的太好笑了,和you are gay for my code, you are code gay哈哈哈哈哈. 总体来说,第四季无功无过,jared很可爱,richard很烦人つ﹏⊂

34分钟前
  • 貝塔
  • 还行

加入更多道德层面的矛盾和抉择,但最后只是想说明一下谦逊与友情的特别意义,剧作层面来说小巧合促成大反转的随意性过高,没看到向类似身为天才是否需要更混蛋的更深层次探讨。

37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还行

明明是CTO(or just chief engineer) 的材料 非要别扭的硬撑CEO 动不动就my company 无视其他创业同伴的存在 。。。无事生非 自找麻烦

41分钟前
  • DaisyJu
  • 力荐

可以,找到当年看第一部的感觉了,配乐厉害

46分钟前
  • 给我辣翅一对
  • 还行

这一集水准直线下降,整部剧没有主线,每一集故事也不够巧妙,每个人的情节线也都不够吸引人。

49分钟前
  • 排骨汤大人
  • 还行

第四季换了顾问于是整个故事都推倒重来,人设崩坏,主角离开,下季还能回天吗?

50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较差

Richard 唔適合做CEO, 犯法, 自大, 死好命而已! 佢啲同事救佢好多次!

55分钟前
  • 我係小魚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