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太黑暗了,随便写一下感受好了。
严重剧透!!!!!
故事主要叫一位不知名的女主在一个房子里醒了,手腕割伤了,而且旁边洒满了安眠药。
电视上出现一个奇怪的标志,女主好像是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
女主看到自己的可能是男票的照片,旁边还有一张小女孩的照片。
而且脑中各种回忆。
女主走出房子,周围都没有人,但可以看到其他房子里有人拿着手机在拍她。
这是从车上走出一个戴面具的男子,拿出枪来要射击她。
于是她开始逃跑,跑时周围有很多路人拿着手机再拍女主,没人伸出援助之手。
下面不细说了,就女主被一个抢劫女的救了,再跑的过程中又杀出两个蒙面人,继续跑,被一个开卡车的大叔救了,然后他们决定去没有信号源的地方,因为现在有些人被一种信号控制了,没被控制的玩起来了杀人游戏。
来到森林大叔袭击了女主,要杀了她,被抢劫女救下。
然后继续跑,来到白熊决定关闭信号源。
最后发现就是一个游戏,里面的人都在扮演一个游戏的人。
女主就是杀人犯,和男朋友杀害脑中的那个小女孩。
于是白熊正义公园就让女主承受精神痛苦,让她知道小女孩的痛苦。
一次次让女主失忆,一次次在这个游戏中受尽羞辱承受杀人的痛苦。
大概就是这样。
故事很黑暗,杀人的确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做法不是也如同杀人犯一样残忍吗?
看着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这么残忍的事有些人都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很愉悦。
罪恶在上演而我们无动于衷,甚至在欢呼。
正义又是什么呢?
我看的电视剧不多,不过如果要找一部没有一集不精彩不深刻不叫人失望的电视剧,想必只有黑镜了吧。
英剧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黑镜第二季,这两周所有的期盼和等待全都给了它。
而它也一如既往的黑色,冷酷,超前,批判得不留痕迹,揭露得毫无保留,看完每集之后,我几乎都有一分钟时间不想说任何话,只想沉默,看这结尾的字幕缓缓上升,五味杂陈。
总的来说,黑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奥威尔笔下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黑暗,而更多的像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预言的变形——即我们终将在一切的娱乐化里迷失自己,文化,教育,特别是政治,一切都无法幸免。
比如黑镜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里那个虚拟的蓝熊,靠着粗口讽刺娱乐大众就获得了选区第二的选票,甚至冲出英国走向世界,还有第一季第一集《our nation anthem》中,舆论,信息,博弈,民主,娱乐,一切让首相去强奸了一只猪,荒谬,黑色,压抑,不现实但你又无法肯定这一切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另外,黑镜所描述的恐惧还来自于对科技发展的警惕而引发的对自身认识的迷失,比如第二季第一集《be right back》通过对社交网络上一个人遗留信息的分析,可以造出和这个人一摸一样的人造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巨大的恐惧;比如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中诞生了记录你所有生活片段的芯片,可以随时回放,忠诚对于隐私的拷问在科技里找到证据,怀疑在对生活的拷问里将恐惧放大到无以复加。
最后还有关于“我是谁”这一古老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并非以哲学的意味呈现,其方式依然是恐惧的变形与进化,比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我们到底是谁,是正义的执行者审判者?
还是比杀人犯还要冷酷凶残一万倍的看客和怂恿者?
西西弗斯式的惩罚到底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凶残,还是用轮回的方式惩罚了罪恶?
又比如第一季第二集《15 Million Merits》中,不停地骑脚踏车来换积分,而积分可以用来换食物换虚拟衣服换名利的入场券,我们娱乐别人却又被别人娱乐自己,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面全面分析一下第二季的各集《be right back》——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古老的问题说过的话可以代表我们吗?
那些留在twitter facebook 微博 豆瓣上的自以为个性的话啊真的个性到可以代表我们的地步了吗那真人触感的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说话的人体模型呢?
不知饥饿,不知疲倦,不会厌倦,没有愤怒,永远陪伴完美的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可是为什么又觉得不对劲儿,一切都觉得很怪是的,“他”不会愤怒,即使被打也“不知道”还手;“他”更不知道恐惧,站在悬崖边,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跳下去女主角终于明白了,其实,“他”终于不会是他,因为,“他”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包含了感觉,喜悦,恐惧,厌倦等一切人对于外界对于他人的情感反馈和交互,我们就像一个个形状各异绝不相似的棱镜,对于光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沿固定角度反射回去,而是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才是我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
然后人终于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女主角将“他”锁在阁楼里,和女儿约定周末可以去看“他”,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你不仔细地生活。
《white bear》——又一个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被众神所惩罚,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会滚下去,一切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众神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严酷的惩罚了同样是西西弗斯似的悲剧,如果说《恐怖游轮》里一遍又一遍的死亡循环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故事,那么《white bear》里一次又一次重演的“秀”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超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整个故事写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个人觉得是第二季里最为精彩的一集,开始以为只是科幻电影,大家受了白熊信号的影响,残忍的旁观甚至录像女主角被追杀的过程。
女主角好不容易跑出来了,结果又差点儿被白熊党在树林里干掉,最后,女主角终于快切断白熊信号了,忽然大幕拉开真相大白,原来女主角是一个杀人犯,残忍的录下了男友杀害一个小女孩的过程,大家觉得判罚太轻,于是开设了“白熊正义公园”,将这个经典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正义的狂欢,被一次又一次去除记忆的女主角每天都不停地完成这幕剧,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被请进公园去参演参观直到晚上的闭幕狂欢。
他们自诩正义,完成对杀人犯的审判和惩罚,然而在这种西西弗斯的轮回里,观众是否已经成了比杀人犯还要残忍的看客了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the waldo moment》——虚拟统治世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问题,其实是厌倦我们厌倦了政客的虚伪与谎话,我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辩论与陈述,我们厌倦了无聊的生活,我们厌倦了平淡的爱情,是的,我们也厌倦了日复一日不断在平凡中失去兴趣的自己。
厌倦啊这时候,有个虚拟的动画蓝熊跳了出来了,它可以说任何过分的讽刺的话而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做任何搞怪的下流的猥琐的动作而不必遭受责骂,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只是一味的攻击别人而免于被指责,因为它是虚拟的。
我们爱它,因为它标新立异如此奇特!
我们爱它。
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对它格外宽容!
猎奇和宽容,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将虚拟的人物捧上了神坛很有意思,我们对人如此苛刻,对虚拟的不现实的东西却宽容的要死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摧毁而摧毁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只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出于厌倦而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不满“没有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更像是一个“厌倦宣言”最后潦倒的蓝熊原创者看到播放中的蓝熊荧幕,愤怒砸之,却被警察打到在地,屏幕中的画面依然在播放,蓝熊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慈善项目中,它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充满了讽刺蓝熊背后是谁,重要吗?
蓝熊的目的是什么,蓝熊是善是恶,重要吗?
厌倦永恒,猎奇永恒,也许下一秒,我们会就将自己的票投给了一个虚拟的蓝熊,娱乐至死,who cares!
好吧,我的情感关注点从头到尾都在弗兰肯斯坦人偶上。
从女主花高价把人偶搬到浴缸里开始,我的思维就一直集中在造人这件事上,这与多年前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故事是多么的相似。
模拟男主电话里告诉女主不要打开浴室的灯的时候,我还紧张了一把,以为女主肯定会手贱开灯看见不该看的东西,后来才提醒自己这不是恐怖片= =女主开始和人偶共同生活,从这里开始我对女主的厌恶感提升了,同时对人偶抱有深深的同情。
作为一个人偶,他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不仅根据历史资料模仿,并且能够现学现用,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主人动粗。
反观女主,如果她把人偶当人看,就不该对他呼来喝去随打随骂,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培养情感的好方法;如果她把人偶当工具看,就不该对他抱有过高的互动期望,只要按照设定的程序享受即可。
女主自身的矛盾导致了人偶的错误使用方法。
想想当年的弗兰肯斯坦吧,人家被赋予了生命造出来以后给男主添了多少麻烦,最后还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几乎灭了男主全家= =(听起来怎么这么曲解)。
所以人偶的正确使用方法不是用于失而复得,而是用于求之不得,比如造出自己在现实中YY无数次但绝对不可能的暗恋对象,百依百顺DIY恋爱简直就是梦想,如果有朝一日厌烦了从梦中醒来,正好摆脱暗恋的阴影开始新生活;如果一直耽于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自我麻醉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好方法。
PS最后人偶在阁楼里回头的样子真是让人好心疼啊喂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
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
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 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
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
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
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 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
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
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 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
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
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
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
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
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
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
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
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
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
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
嗯半夜三更果然说话没有逻辑
前半很像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后来发现真的是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场。
前半很像对冷漠的人群进行着无声的道德谴责,带着点点围观而不行动的疑惑。
后来发现,真的是冷漠的人群,真的需要道德谴责。
我们该如何表示正义?
又该怎样审判罪恶?
是动机本身比较重要,还是行动的样式更重要?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剧目演到女主被推上车,饱受西红柿和窗玻璃的袭击,甚至包括被电击那一部分,我仍旧可以慢慢地接受一点。
她本身是罪恶的,在这一点上来看,受到如今这样的折磨并不是太难以接受的事情,更何况她所造的罪恶,是面对一个几岁的,可爱的小孩子,扼杀了她的生命,相比于直接动刀的心理变态者来说,她这种旁观者拥有更为难以理解的心理和不可饶恕的恐怖。
但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导演将一切变成了一种循环,从早上女主在脑子混乱中不知道自己是谁醒来,到人群看着她被追杀而只是拍照,再到有一人搭救,逃亡,去到所谓的白熊发射站,直到被审判,被带回电椅处。
这一切都是一个轮回,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切的日子将被重复或者主动重复。
女主糟糕的,不可忍受和不知所谓的一天,将重新开始。
于是审判的味道开始变质。
看客从正义的变成非正义,从看得过去变成恐怖的,同样有着难以理解的心理的人,他们站在正义的高端义正言辞的叫喊着什么,再将曾经犯过错的女主一脚一脚踩在脚底,直至电椅的深渊,再至每天重复这样的折磨。
纵然正义,纵然审判,纵然需要罪有应得。
难道,就可以这样么?
曾经与室友讨论个人慈善中,是否选择慈善对象以及对慈善的对象是否有着某种好的预期。
我很自然地想到应该给有着潜力的人机会,并希望他能够在帮助下达到某种成就,譬如书读得好,或者成为有用的人。
然而室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就属于道德绑架。
我想了想,正是如此。
你拥有做慈善的能力和地位,就可以站在这个位置上对他人作出要求,甚至掌控他人人生的进度么?
并不如此。
然而我编造了一个理由,他凭什么被慈善,难道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潜力成为有用的人做理由么?
可是编造的这个理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原来被救助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条,且永远如此。
那就是,他有被救助的需要。
这才是最纯粹的慈善,所出发的理由。
回归到影片。
需要给罪恶的女主进行审判,同样也需要对她进行某些改造。
但审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恶制恶的行为。
于是这种行为才很需要限度和控制力。
所以我们才对死刑是否废除讨论许久(我个人没有定见)。
但我可以看到的是,这些组织者和看客所做的这一切,势必比女主原本所做的一切更为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所饱含的扭曲心态和疯狂心理,让人无可奈何地陷入阴暗。
于是他们站在道德高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编剧的“围观”这个角度选的极好。
在网络高速发展和人本主义畅行的今天,围观,是每个人突出个性和表达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这种张扬个性的渠道存在,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各种舞台汇集,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们并拥有一个剑锋指向同一个方向的团体。
这种团体看起来极为可怕。
于是当我们正确围观时,会促成贪官下马,会阻止黑幕停下。
可是当我们错误围观时,同样会导致好人被冤,百口莫辩。
于是每个围观的人,他们看起来手执权柄,身带喉舌。
那么站在道德高处并手执权柄,做出超越罪恶行为去审判罪恶,自然也再没有人会指责他们。
于是审判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达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目的,和一个简单的复仇目的。
最终恶的坏处没有被彰显,善的能量同样未被释放。
只有折磨恶人的变态方法在人性的天空闪耀,上面简单地写着:恶有恶报。
于是我想起曾经看过,并一直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你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不能以无知无能为借口的责任。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
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
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
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
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
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
《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
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
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
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
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
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
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
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
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
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
“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
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
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
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
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
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
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
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以前我们说到克隆,那么复杂的生物技术和DNA之类的会是难关。
但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无非是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那么像黑镜一样,在社交网站上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模仿并一定程度预测,那么这个人就被制造出来了,制造一个人,不用制造他的本源(受精卵),只要知道他成熟之后怎么表现。
但是最后女主带着人造灰灰到了悬崖边,对他说“你不是ASH,你没有过去,你不过是在表演他一些未经思考的不成熟的话语罢了”。
我突然想到,对呀,人怎么会只是我们看得到的人呢?
一个人怎么会只等于他所作所为?
那是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人性的。
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全部表现的。
克隆这件事,还得从DNA开始做起。
因此想起木遥的一篇日志http://9.douban.com/site/entry/339924616/“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
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
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他写这本书是在 2001 年,那时的互联网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只是一片荒芜。
那时还没有订制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订制的网络电台和订制的搜索结果页面,没有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社交网络平台,「拉黑」这个词还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这些都有了。
”定制真的好吗?
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成本增高了转化率,但是对这个社会,好吗?
附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英剧《黑镜子》拍第三季,你来写一集剧本策划,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有的国家的划分,不过是地域上的相邻者的集合,千年之后,人们的思想境界上了许多个台阶,人的分类像今天的MBTI,BIG FIVE,被分得很细。
这就是同类国!
人类伟大的发明。
所有的INTJ庆幸的摘去面具,再也不用和世人虚与委蛇,自在做回冷漠的本体。
所有的ESFP额手相庆,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的人类,让我们去玩,去疯狂吧!
在同类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同类。
你喜欢的编程之美,失控,自私的基因,往事并不如烟,在这个同类国里,不过是如财经周刊这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同类的电波传递起来毫无阻碍。
在INTJ国里,有一个码农省,他们交流起来特别方便,“”对不起上次那个概念我弄错了,从第五页开始清帮我更改过来好吗?
=select ** u在通婚方面,不同国家可以通婚,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见鬼!
谁要和从不思考的非NTJ生活?
世界从此安静修改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称经专家分析不久的将来,艺术型人才将比技术型人才更具社会价值,理由是未来世界诸多工作将被计算机、人工智能取代,而艺术与创造是始终是计算机难以模拟的。
那么趋势就真将如此?
再回到黑镜上来,黑镜本身是很具Geek精神的一部剧,撇开剧情不谈其中一些预言式的科技概念就很酷,例如第一季中视网膜操作的记忆、第二季中的“复活死者”服务。
(我甚至可以告诉你类似后者这样的服务已经有相关组织正在开发中。
详见http://www.ifanr.com/news/252335)当然这种酷又因剧情需要难逃一种冷冰冰的沉重感,以一种戏剧的方式刺探人的内心汲以警醒。
更绝的是其堪称现象级编剧水准,提出的问题也恰恰是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矛盾辩证中求索的——科技与人性的关系。
换而言之,黑镜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要面对。
只是我们在疏于思考之间,已将生活全全拱手任由其占领了。
故事1:马上回来 Be Right Back大致就是讲一个爱玩手机沉迷社交网络的男子因科技而死,又因科技“复生”。
最讽刺的是最终模拟出来的生化男朋友似乎比生前的男友更有趣也更关心女主的生活一些。
即便如此,那种生硬的完美反而难以让人接受。
其实这故事背景中的现象我们生活中还少见么?
同学、朋友聚会相互间都不怎么说话,却各自拿着手机玩。
吃个饭拉个屎,屁大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拍照上传微博。
我相信社交网络的初衷无非是给人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我、认识他人。
然而发展至今却愈发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现实却并不善沟通,也不如网上有存在感。
如果说网络是科技赋予现代人的一种超能力,对于一个原本平庸禁锢于一个固定时空的普通人而言你是否具备控制这种力量的能力呢?
故事2:白熊 White Bear在影评中看到有人如此评价:“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我认为这个概括还是相当到位的,在故事上这一集做到了高浓缩(当然营养含量也绝不低)。
这是个残酷的故事,更残酷的是围观的故事不仅发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
围观者、沉默的大多数这些字眼我们并不陌生。
可怕的不是那些罪犯,而是举着正义旗帜的施暴者;最可怕的也不是那些伪正义者,而是漠视的围观者。
故事3:沃尔多一刻 The Waldo Moment任何人物在离开舆论位置之后,都不再会有什么话语权。
政客也好,卡通人物也罢,后者更像一个温柔而不太伤人的隐喻,本质而言都是暗流中被操纵的一颗棋子。
当Waldo的扮演者以为自己具备了一定话语权走出大篷车呼吁民众选举意见之时,却被人痛扁一番。
离开Waldo这个角色,他什么都不是;离开那个位置,他也什么都不是。
科技与人性像一对亦正亦邪、相互博弈、制约却又永远难以征服彼此的孪生子。
我们不能创造了他们之后,就此不闻不问。
在思考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季黑镜。
网上有人吐槽黑镜制作周期太过慢长,几乎平均一年才写一个故事,可有些故事我们有的人一辈子也想不出。
故事准备好了,科技也准备好了,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谁是Waldo?
电子形象:蓝色,熊性(OR “big ball blue bear bollocks”, according to Jamie)角色定位:一档儿童教育类节目主持人, 广受cool kids欢迎,后老少通吃,开始在各类talk show 露脸幕后人物:Jamie,33岁,喜剧演员,单身,轻度抑郁Waldo如何一炮而红?
英国大选在即,丑闻频出,各党派人士纷纷亮相媒体,争取民意。
前文化部长,保守党的Mr Monroe来上Waldo的儿童教育节目,在回答什么是Politician的问题时,被Waldo羞辱一番,就此结下了恩怨。
Mr.Monroe在媒体上发表对Waldo的抗议,媒体借此契机,为Waldo造势,如创作Waldo app,Waldo pilot, 并且通过多次当街羞辱Mr Monroe,赢取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老板Jack(两杆大烟枪的痞子风姿犹存)更是趁热打铁,产生了让Waldo参选的念头。
Jamie最初表示抗议,但奈何不了疯狂的老板,只得参加。
与此同时,Jamie认识了年轻的工党候选人Gwendolyn Harris,互生好感。
一夜风流过后,开心的Jamie想与Harris进一步交往,Harris却由于受到了同事的警告,决意暂时与Jamie保持距离。
Jamie面对Harris的冷漠,很受伤害。
在一场面向学媒体的学生的问答节目上,Monroe和Harris同时出席,Waldo也受邀参加。
有备而来的Monroe,针对Jamie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受辱后的Jamie,大骂政党候选人的虚伪,连同Harris在内,一点儿不留情面。
节目播出后,视频被传到了Youbue,点击过百万,网友甚至呼吁Waldo另组党派。
Jamie则感到心力交瘁。
结局:网络时代的新民主?
节选一段Jack和Jamie的对白:Jamie: Waldo is not real!Jack: Exactly! That's what you said that really hit home.He's not real, but he's realler than all the others.Jamie: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Jack:Yeah, well,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 any policy, we'll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 Thumbs up, thumbs down, the majority wins. That's the democracy, that's an actual democracy.But, is that a real democracy?Here's the answer of a U.S agent:'You've got a global political entertainment product people actually want.''Like Pringles?'(Jamie asked) 'Absolutely.'(注:Pringles:品客薯片)通过网络投票,人人均可发表言论,似乎是一条通向民主的新道路。
至少‘天真又较真儿’的英国人是这么想的,可在聪明的美国兄弟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个新的政治游戏罢了。
Waldo自然不会赢得大选,因为它对实际改革、建设不能做出承诺。
但它可以拿来煽风点火,搞垮搞臭对手。
至少,在英国这边玩完了,还可以拿到南美国家去搅搅局。
如剧中结尾所示,操纵选举不过瘾,还可以把Waldo做成品牌,搞活国际贸易。
网络带来的虚拟自由到底有多大?
你可以躲在一个假面背后,任意地辱骂,嘲讽传统的权威人物;可以引发事件围观,煽动公众情绪,造成公众压力。
若再加上些高级的计算机技能,成为一个黑客,个人就能拥有更多的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享受这些权利和权力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Jamie, 变得身不由己,变成了幕后大佬的马前卒。
It's not a voice of a blue bear; there's always somebody behind the screen.
白熊中虐童案的原型:号称“荒野杀手”的一对杀人伴侣——安·布雷迪(Ian Brady)和迈拉·辛德利(Myra Hindley)。
他们在1963年至1965年间杀害了5名孩童与青少年,直到2012年7月30日,英国警方才找到最后一名受害者比耐特(Keith Bennett)的尸骸。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他们的暴行令全英国人感到恐怖、震惊。
其中一个凶案:1964年6月16日,这对男女又开始杀人了。
这次的受害者是12岁的凯斯·比耐特,他最后一次被人看见是在去他祖母家的路上,每周二他都会去那儿,小男孩一头金发,有一双蓝色的眸子,这样的外貌很对布雷迪的胃口。
照例是辛德利引诱目标上车,然后求他去找手套。
他们把小男孩骗到一处峡谷,然后布雷迪折磨他并强暴了他,最后用一根布条勒死了男孩,就埋在了峡谷里。
布雷迪还拍摄了照片留念,而辛德利则站在一块石头上全程观看了谋杀过程。
接受审讯: 在这些证据面前,布雷迪和辛德利都拒不承认罪行。
辛德利坚持说尽管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当时并不在场,她正在厨房做饭或在浴室洗澡。
布雷迪却说辛德利整个过程都在场,并且坚持要亲自杀死这个小女孩,而且就是她用一根布条勒死了小女孩,并且后来在公众场合,她仍然会玩那根布条。
布雷迪还声称是两个男人把莱丝丽带来的,他仅仅是给莱丝丽拍了一些照片,其他什么也没做,拍过照后,莱丝丽就和那两个人一起离开了。
不管他们是否认罪,由于控方证据确凿,陪审团认定布雷迪和辛德利有罪。
此时,英格兰的死刑已被废除,两人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狱中: 还有一些失踪的孩子没有找到,人们怀疑是这对杀人伴侣所为。
但布雷迪在监狱中精神一步步崩溃,自1985年以来就被安置在爱史沃斯精神病医院监禁。
1999年他又开始绝食,随后被强迫灌饲,精神重度混乱,再也指认不出任何尸体了。
2006年,监狱当局截获了一个女性朋友寄给布雷迪的一本犯罪小说,书的中间被挖空放进去了50对乙酰氨基酚药片,试图让精神错乱的布雷迪误服。
群众的态度:两千名警察,其中四十名带着枪,他们封锁了通往荒野的路,很多警察的任务是保护辛德利的人身安全,因为很多英国人认为她是本世纪最大的女魔头之一,恨不得立刻用石头砸死她。
在事件过去几十年之后,这对杀人伴侣仍位列英国最受人唾弃的罪犯之列,审理布雷迪和辛德利案的法官认为他们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邪恶的谋杀者。
他们两人的真实故事成为不少犯罪小说的蓝本,爱德华·高瑞写了一部读者甚多的短篇惊悚小说《令人作呕的夫妇》。
英国工业音乐的先锋Throbbing Gristle(颤动的软骨)乐队,也拿二人的故事改编歌曲,以配合他们反叛、好斗的曲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德利的结局:2002年韩德丽年届六十,并曾多次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最后因心肌梗塞在11月15日病逝于“西萨弗克郡医院”(West Suffolk Hospital]。
她有37年的时间都待在牢里,期间她曾取得了英国公开大学的学位,并表示她已经回归罗马天主教(她在15岁时曾改变信仰)。
她是英国被羁押最久的女罪犯,也是仅有的两个完整接受无期徒刑的女囚犯之一(另一人是Rose West),她在过世之前接受了临终祷告。
她的律师告诉媒体,韩德丽真的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十分抱歉。
她总是形容自己是个悔过的罪人,但是也明白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她。
那些曾为她争取假释的支持者说,她不应该在牢里结束一生。
这个团体的领导人Peter Timms曾经是典狱官,他坦承韩德丽的罪行的确很可怕,但是他觉得真正的问题是,和其他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比起来,她遭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那么多关于social media的讨论让我觉得很疲惫。更喜欢第一季的前两集震撼人心。去政治化做多了,就有些讨巧。期待下一季。
只有第一集打动人···后两集质量有所下降 虎头蛇尾
反正骂骂新科技总是政治正确又无伤大雅,这季装过头了。
怎么觉得第二集烂到令人发指了。。。
只有第一集毁三观了,2、3没啥意思
看了第一集完全无感!说这季好的是没看过第一部吗?!
没有第一季好看啊,民众一直走白痴路线有点够了
第三集对意大利政局神预言!第一集的「完美充气娃娃」太c.r.e.e.p.y!人类可爱和可恶之处是因为我不完美却又追求完美,接近完美时又害怕完美。以往被设定跟人类相爱的机器人/天神/外星人多少具备一些缺点足以与我们相配。
S02E01:⭐⭐S02E02:⭐S02E03:⭐
没第一季震撼,看完也就只记得手机公园了
已经看过的6集里面,s01e03和s02e01的讨论与社会讽刺较远,偏偏这两集也是我最喜欢的。而如果说发人深省,可能还是s01e01和s01e02最为震撼吧。第二季的后两集有点意义重复的味道,其实social media的受众还没有那么卑劣。
第一集的图灵测试还勉强凑合~~~后面两集在那张牙舞爪,唔唔喳喳的拾人涕唾,有意思么?你把人们想像成不会反思的无脑弱智跟风狗,完了还想让人们反思?简直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E1 was just fine. The other two were more embrassing than disturbing, don't even say funny.
非常 不待见黑镜系列。。。。
三个故事最喜欢《马上回来》和《白熊》,《沃尔多一刻》结尾弱了一些,没有超出预期想象。《马上回来》的结尾有些像《僵尸肖恩》,在地下室里养只可爱的丧尸来白头到老;《白熊》的反转也有些类似《楚门的世界》之类,不过却在思考正义的正义性,揭示了所谓“网络暴民”的围观猎奇心态。
第二季比第一季震撼力低一档次,回归人性和现实更多,不再耸人听闻,但或许耸人听闻后效果才是好的。
1 her2 恐怖游轮+楚门的世界3 反智 民粹主义大行其道 政治消遣 娱乐至死(最佳!so British简直现世寓言后遗症是对着突然黑屏的电脑和屏幕朝上的手机冒冷汗
第二集最高 第三集最现实
后两集真心无聊加做作,寓意都挖掘得不够深或是故事表现得太荒诞,看来保持与前一致的高水平剧本创作真的很难.越来越难发现新意
文艺装逼犯看完此剧后的内心活动:「虽然没觉得有多好看,但是不说这剧牛逼怎么装逼?这可是说着高贵伦敦腔的英剧啊!我一定要狠狠夸这部剧,不然就显得我很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