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托,大年初一第一时间去看了,除了带对象,还带上了年近60,对一切“小布尔乔亚”都是批判精神的老爹。
出了电影院以后,我爹说的第一句话:节奏真不错,电影出乎意料的好。
不是想象的烂片。
虽然大年初一带着老爹,看一部言情并且最终男女主要死一人的电影,非常奇怪。
但韩寒这次拍的却出乎意料的好,叙事严谨,每一条线索最终都有交代。
刚出电影院就想写影评,但不敢夸,怕被人当作通稿误伤,但是看了这些海了去的低分,义愤填膺和“文艺青年”划清界限的“精神小妹”或“精神小伙”,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片。
1、这部戏的背景是粤东和广深、港珠澳经济发展巨大落差为背景的。
虽然广东GDP能单扛意大利了,但是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也最为严重。
这个故事,并不是韩寒构建的乌托邦,可以找寻一定的背景条件。
2、这部戏的主线就是男女主的爱情,而所有出场的辅助“道具人”,没有一个喧宾夺主,而且每条线都有了交代。
男主的爸爸有了新家庭,黄晓明是“修塔哥”,男主的老板弄过气明星演唱会要赔了,男主的动机是巨额的债务,男主的奶奶去北方看雪了,女主的哥哥死了,哥哥的同伙被抓了。
3、女主跟所有言情剧中的“我们不要再见面了”的桥段不同,韩寒有意刻画了从小地方“一个人一辈子”的浪漫爱情在大城市的霓虹灯下的无奈。
这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底层中的底层,赚了钱买礼物、攒钱买礼物。
是吃饱饭后想到的第一件事。
买房买车,父慈子孝那是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人”之后的事儿,先让爱人彼此在对方眼前成为“人”。
4、从王珞丹、赵丽颖再到今天的刘浩存,韩寒真的是掌握了20-40的中国直男审美,我觉得她们最美的荧幕形象,都在韩寒的电影中。
脱丝袜的王珞丹,倚靠着店门口的赵丽颖,还有把白布鞋穿成黑色的刘浩存。
都是男人脑海中对于“这类女孩”的想象的具体呈现。
刘浩存好美。
5、韩寒本意就不是做名垂青史的导演,只是想做这个时代的阿斯匹林。
如果豆瓣给他的电影能有7分以上,相信对韩寒来说都是一个双喜临门的结局。
寄托韩寒的电影能够治愈什么时代之殇,不如先治愈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以韩寒为代表的,小布尔乔亚视角臆想的非主流集合,这种符号意义的杂糅,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意识流作品,这便是现代社会中韩寒这样的导演所能做出的最大的想象了,这种尴尬和无所适从,正是大对体符号秩序意义的匮乏。
南澳就是一个现代符号之外的孤岛,为那些所谓文青营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乐园,后半段主角去了广州之后,更是把这种对立展露无意。
我想,我很难用《四海》发一条言简意赅的朋友圈。
比如「卧槽,妆哭花了,都给我去看!
」之类的。
这些驾轻就熟的分享思绪和表达逻辑,在这一刻,突然停滞了。
因为它好特别,好舒适,又好平静。
特别到担心用嘻嘻哈哈的词汇来表达会有点轻浮,舒适到不知道如何来准确形容这种舒适,又平静到让人觉得大肆夸奖或许是不是对它原意的冒犯。
它好像让我的世界突然停了一拍。
静了一会儿,散去的语言才慢慢找到路回来,才想到要和谁去说一说。
它大概是一段,用微风和笑容包裹着的,漂泊童话。
它大概是一本,用霓虹和现实照耀着的,少年漫画。
前段在海岛,笑到蹬腿,中间甚至不自觉地拍了掌。
中段在路上,可爱到翘脚,没想到此生能因为酒店装修酸了鼻子。
后段在都市,又悲伤又热血,好像看到好多人的影子,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父母,看到了自己。
看完电影,记住了好多,想到了好多。
记住了南澳岛的风和阳光,刻着耀字的红色摩托,奥特之父,漂浮的小渔排,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大货车上裸露着的黑色钢筋。
记住了广州的霓虹和高塔,阅江路222号的顶层江景,游乐园里兀自转动的杂戏,警察局旁的小铁门还有它的上和下,以及一段打开后空空如也的门前路。
然后就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想到了儿时妈妈织的针法复杂有着镂空花朵的黄色毛衣,想到了那时还精神矍铄骑着自行车来看我的外公,想到了水泥和柏油还没有占领每一条道路和院子时,一起在黄土地上丢沙包跳格子的扎着羊角辫的朋友。
电影真是奇妙。
让人生出一种,在这个春节假期的晚上,因为疫情独自在外过年的我,是老天爷借着这部电影,送来这么多回忆,在给我慰藉。
但说起来,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不用力」。
每一幕场景都很自然,开头的那场戏,摩托从那条半旧不新的泥杂的路上奔驰而出,我仿佛看到了老家的渡口。
每一位演员都很自然,没有过于白皙的脸庞,没有不合时宜的妆造,没有用力过猛和故作深沉。
所有的笑话都轻盈地点到为止没有硬挠你,所有的哭泣都没有强加一场倾盆大雨,所有的感动都像阿甘的那片羽毛,就是柔柔地飘着,静静地流淌着。
一切都很轻巧,就像自然馈赠的一样,不着痕迹,又闯进人心。
我不知道别人喜不喜欢,但我好喜欢。
也许这是一个聚焦刺激和追赶KPI的时代,也许这是一个「宝贝」「亲爱的」「我爱你」变得稀松平常的时代,也许你工作在一个口号喊得好才能平步青云的职场,也许你总是看到「做得好不如说得好」的机智小文章。
但选择不去刺激荷尔蒙,选择只说一点点,本身也是一种本事和态度。
他们不轰隆隆地驶过扬起尘土,他们路过你,给你荒芜的人生,洒下了几朵小花。
也许呢,也许呢,也许电影的煽情和搞笑有很多公式,也许他们没用,才成了能流淌很久真正的故事。
谢谢导演谢谢编剧谢谢所有人,你们的手刹握放有序,你们的油门松弛有度。
我知道你们可以火力全开,但这么一点点就很好。
请你们未来继续保持,继续在我的心原上一马平川。
对了,有一段对话我很喜欢。
那是在故事结局的前刹,欢颂问阿耀:你的工作做得好的话会怎么样。
阿耀说:做得好的话,就会像什么都没做一样。
阿耀,你做到啦。
四海,你也做到啦。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如果不能一直快乐,那就快乐一点点,自由一点点。
爱这荒败的人生一点点,就可以。
说在前头,其实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建议最好是先去尝试着看韩寒的小说并且去理解他所理解与表达的生活(如果你要说凭什么你要为了看部电影还要去看小说,那当我没说)在你们不断地喷这部你们所谓的“烂片”的时候不妨多再想一想影中的每一个片段为什么来自偏僻小镇的两个青年打不开一个房间号是“211”的房门,而门后的一切正好是他们想拥有的一切为什么睡梦中的阿耀身旁摆的是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什么本以为人生得意的欢歌会被卷入巨浪洪流之中为什么会有南澳岛上肆意的摩托轰鸣和广州市区的黑色幽默般的禁摩片段为什么会有他们飞驰过隧道并且大声喊出自己愿望的片段 而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最后实现了吗?
而谁又记得影片中的阿耀当时在旁边打趣的是“愿望说出口就不灵了”为什么会拍小镇青年的拧巴父爱 而影中又为什么会出现阿耀父亲所住的城中村为什么影片中会有城中村与高楼大厦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在南澳岛中肆意自由的阿耀在城市去的工作是在笼中表演的“笼中困兽”为什么当万青的《山雀》和痛仰的《无法离地的飞行》响起的时候是那些片段为什么不会游泳的欢颂倒在了水里 为什么怕火的阿耀会置身火海在你们喷这部电影“混乱” “狗血” 的时候,不妨多再去思考一下电影中的片段,不妨去看一看韩寒的书看完四海的时候,我想,这不就是韩寒么?
世俗里藏着理想,理想里藏着现实,戏谑不正经里藏着灰黑色的严肃,喜剧外皮里始终是寂寞伤感内核。
肆意自由的南澳岛和灯火通明的广州城,一个是乌托邦,一个是现实叙事上的飘忽不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全片没有一条明晰的叙事主线,只是对一些诗意片段、幽默片段重点着墨。
这种表达带来的最直观问题,就是故事捉摸不定,有些拼接感,主题情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至于,到头来很多观众看不明白,直接给《四海》打了低分。
不过,对我这个很吃韩寒风格的人来说,我就很能get到他在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讲看得出,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擅长的风格与标签都没变。
只不过,这一次他变“狠”了。
他不再执着于编排人生和解、追梦至死的成人童话,而是把血淋淋的现实盘剥开,让观众看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失落。
在春节档看到这样一部 “丧片” ,观众多多少少会有些闹心,觉得它破坏了过节的心情与兴致。
但不想看,不意味它不存在。
因为人生本就如此,逃也逃不过,躲也躲不掉。
看过韩寒小说并理解他小说风格的人才明白,《四海》是韩寒这么多年来拍的最有他小说风格的一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长安乱》 看到了《一座城池》 看到了《他的国》 甚至看到了《像少年啦飞驰》《他的国》中韩寒在序言里写道:“我几欲把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地方都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
但是到最后,我没有那样做。
如同这书的情节,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看到影片最后的大雾,我恍惚了一下,然后明白,原来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一直在做自己“萤火虫的光芒熄灭又亮起。
左小龙伏在它的光芒边上,轻轻说:你能发光,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
这四海之意,既不为家,也不升平,而是情海,欲海,心海,人海。
情海:离合捏下,蓬勃的少年气脱缰而出,和泉水一样清澈的爱,要用永远来衡量。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是在潮热粘稠的季风里,少年和少女各怀心事,张嘴将要吐露,心声却被列车声掩盖。
曾经穿透风与隧道的对话,现在变得模糊不清。
飞驰的列车,卷起了落叶,也扭曲了话语。
这一刻,晦暗不明,下一秒,难以言喻。
如果世界是有限的,那她和他,彼时就正站在世界的任何一处,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他和她,就正在说一句永无终止的再见。
爱,是讲不完再见。
欲海:从北回归线横穿的清静小岛,到南方最热闹的大都会,人之欲像是海浪挟着绵密千层的泡沫,扑向沙滩,奔赴向每一个自以为是的目的地,然后泡沫们惊讶地发现,外面的世界,从来不曾湿润,不曾温存。
人欲只是生者的幻影,注定要在朦胧的梦境里消散,退却……塔尖亮起的灯,是挑战者不服输的旗帜。
而前方摩托的尾气,是强者怜悯的叹息。
残酷吗,残酷的名字叫真实。
心海:如果你要隐藏一根小草,可以把它放进一片草原,如果你要隐藏一颗真心,那你就要躲进茫茫红尘。
有人说,夜晚的失眠,是一颗心还有好几百里路要赶,我的看法则是,那是另外一个国度的你,正在与修普诺斯决战。
逃避和面对,从来都是勇敢者的一心两面。
电影中的她躲进了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驻足看去,四周全是烧焦的目光。
当她最终推倒那高傲的城墙,地面上尘烟四起,天空中则浮现关于她的颂诗。
勇气,是自由的羽翼所折射的光。
人海:古希腊的诗人常以“美酒的汪洋”赞美大海。
而片中正好有一场戏,是酒后的少年们欢笑着,争相跃入黎明时分的大海。
在晨浪中,酒神为他的孩子们举行了庄严的洗礼,空气噤然无声,单纯的灵魂们在狂欢中融为一体,在拂晓中走向寂灭。
这一时间,他们踏浪而行,云游天地,任何代价都值得。
因为朋友,你是人间黑夜里的明月。
《四海》是韩寒导演目前电影作品中,风格最为成熟和笃定的一部,看完后,我想起那首小诗:“在天国的竞技场上,白日的骑士,在弗莱赫通上,勇敢地向浑身闪光的公牛挑战,扎枪划出阵阵金光,人们为他的技艺鼓掌。
”我是看台上鼓掌的人,喝完彩,遥举一杯,这杯酒,敬四海里扬帆的人。
四星,还有一星是我叛逆各花入各眼,它不完美,有的地方狗血又造作,矫情又扭捏,还死人,还死了又死,但每一处都是创作者的极致个人表达,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做一个绝对自我主义的孤勇者。
文人相轻,又是同龄人,“不过是作家里车开得最好的那个”,我不太看得上他,但敬佩这份持续的自我表达,韩寒他回归了他自己。
以前我只在影院里看过飞驰,有地方尬,但竞速的燃,让人和解。
今年等四海,补前两部,突然发现韩寒在不断的妥协,后会无期真好,作为一个导演处女作,既有风格又有情怀,满篇的文绉绉。
到乘风,黑色幽默无厘头,穿越梗拉满,好是好,感觉变了,飞驰就更像另一个人拍的。
四海,他开始找回自己,但市场可能要抛弃他,不迎合、不讨好、执着的表达自我,我敬你勇!
仔细看了第二遍,我也找到对于自己而言觉得尬的地方,都是男女主的对话。
他们各自表达都很正常,和别人对话也很正常,然而两人凑在一起,就成了初中生般的矫情扭捏爱情语言,仿佛进入了中学纯爱话剧的排练现场。
谁写的这让人脚趾抠地的台词?
靠,我立马想到了自己曾经的QQ空间,删了很多,最后直接锁了,太尬了,我年轻写的都啥玩意儿。
我也做过纯情土狗……十几岁纯情点的初恋男女都说什么,都是老阿姨听了想笑的屁话!
原来傻瓜就是我自己……如果要说问题,女主的台词腔确实像朗诵,微信里的内容朗诵出来完全没问题,那就是恋人间反复斟酌以后写下的文稿。
对话就不能也这样,一句轻叹,被念成实在的叹音,课文朗读才会出现的情形,着实无法接受。
狗血桥段对于我,不是问题,我对世事无常的接受度在这两年的人生里飞速上升,经历过种种莫名其妙、突如其来,面对突然死亡法都能保持震惊之后的呵呵一笑,有些相生相克就是这么诡异,韩寒人生也经历过,他只是如实而写罢了。
情节以外是人物。
父亲拥抱儿子眼里含泪,关心儿子的安全,给他寄去头盔,他对不起儿子太多,说不出口,只能用钱用礼物去弥补,中国式父亲的浓浓缩影。
女孩纯洁独立,开店也好,找工作也好,自始至终想靠自己生活,这也是她一直没有让男友直接表白的原因,她想再接近一些自己独立的可能,可以相爱,不想依赖。
男孩屈强到底,不知妥协却步步妥协,这个土狗天花板真得很顶,各方面。
天赋异禀却是个“天煞孤星”,我那该死的直男同事说他儿时克死老妈,吓跑老爸,克傻奶奶,先后再克朋友和女友,真“孤儿”设定[允悲]不抽烟不喝酒不骗人,最后每一件事都破了,小镇青年在生存困难前能守住哪一条底线,一条都不可能。
最惨的是,他还塌了房!
[裂开]好变态,我喜欢!
三个朋友,欢歌可真是太太太符合小镇混混的形象了,大哥要面子,为了成功不惜借贷,成为整个故事有明转暗的导火索。
动兔憨直,红尘世俗,是忠诚与背叛的两面。
巨轮的吞噬让每个人从成功的幻想堕入残酷的现实。
每个人物都饱含人性的多面,父亲好么?
不好,但他在尽力生存维系新家的同时还在惦记儿子。
女主好么?
她独立勇敢单纯,但她无抵押借贷了钱去找小偷偷出摩托在禁摩的广州骑车!
男主好么?
心地善良,有担当。
但他和女主一样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法治概念,除了骑车他还有什么,而骑车,外来秋哥轻易就可以教他做人。
无人要每一步的错误选择其实是推动两个悲剧的手。
全篇做最多的死亡处理,角色们却流最少的眼泪,唯一一滴泪是欢颂送别哥哥的车,她迎风立即擦掉了!
这是我最最喜欢的设计,绝不煽情,极致隐忍,后劲十足。
欢歌走了,欢颂不哭立即进入生存模式,欢颂走了,阿耀不哭立即再次进入生存模式。
父亲走的时候,望着屁股兜里塞满的钱,阿耀还笑了,最苦莫过于发现原来父亲早已另组家庭,有了继子,阿耀没有哭!
最后说出自己哭了的是演员本人,杀青都没哭,“离开那里的那一天,我哭了。
”阿耀只属于那个离世独立的小岛,他对生活没有奢望,易于满足,最大的缺点也是他人性最大的光。
他的归宿只有一个。
“岛上有许许多多个阿耀,我走了,他们会留在那里,一直留在那里……”(刘昊然)“不幸会无差别的降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是时间早晚。
如果没有不幸降临,那也只是命数走在了不幸前面。
”(网友“星河断清梦”)这个世界如此纯洁的青年可能很少,但不是没有,这个世界不会用房卡的人不是没有,这个世界不懂含早意义的人不是没有,这个世界不知道有些城市禁摩的人不是没有(比如我),城市折叠,不懂、不会、不知道的青年们的遇到不幸时的抵抗力有多少,出路又是什么。
不幸哪一天降临在哪一个人身上,不好说,来临时如何面对,创作者和表演者给了他自己的解读,引领我们去思考,足够了。
最后,我讨厌爱情片,我曾经几乎不看爱情片,认为矫情、虚假、做作。
因为爱情对于我以前从不存在在哪里这个问题?
在爱情上我是那个割裂的人,才会瞧不起。
何不食肉糜?
时至今日,我也成长了,生活教做人。
这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爱情片,也是剧情片,包含喜剧和动作元素的看似浪漫主义实则现实到彻骨的片,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如何仿佛拥有一切又再次失去所有,孤独是他的注脚,更是它的气质!
不受大众欢迎也罢,如果还有下次,还是如此孤勇,那就再敬一次!
这次很好,希望下一次更好!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两天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把我给恶心的,一部比一部重口味,我的妈呀,我真TMD想骂娘,拍的都是些什么鬼玩意儿?
你们拍完自己看吗?
啊?
自己能不能先恶心几遍,没那么恶心了再拿出来?
以往看这些电影,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劝自己,总是能找到一些锅,导演一定有他的苦衷,可NMD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真没法洗!
先说最让我恶心的是演员,这个女主角,演的NM什么鬼东西?
嗲声嗲气的,从《一秒钟》开始,开口就出戏,开口就出戏,到这一部变本加厉,台词本来就够恶心了,再叠一层恶心的buff,我真的是全程强压着怒火看完,一边看一边劝自己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NM啊冷静,急救包都不够用了,闪着大眼睛,是不是以为自己很萌?
角色本来挺单纯的人设,拍出来一股子绿茶味,你们能不能找个配音演员给她安排一下?
还有我想说,刘浩存只适合在无声片时代去当演员,真的演的叫人绝望,刘昊然马马虎虎,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样子,可塑性太弱,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我和我的祖国》《妖猫传》,除了口吃以外,你们能看得出来区别吗?
好吧,这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我想说韩导演,你这些个台词像正常人说的话吗?
我就问问你,哪个正常人像电影里这么讲话,别跟我说电影是需要戏剧化艺术化处理,抱歉,我看不出来您的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戏剧!
最后,韩寒导演,真的别拍了,您写写小说,发发微博挣点良心钱挺好的,花钱看您的电影,还弄的观众们很不开心,我不是在教您做事,但看您的电影真的有一种被诈骗的感觉,您觉得合适吗?
我不是多喜欢沈腾,但您海报里放的位置,真的有误导到我了,我能想象那些因为沈腾而冲进电影院的人,是有多失望,还有两位客串的大佬,万梓良和陈小春先生,不知道他们自己看完自己客串的角色是什么感觉,估计就跟您客串叫兽里的白龙马一样尴尬吧!
要是我,估计手机已经砸了,你已经永久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了!
拜拜啦您嘞!
以上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跟风尬黑,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杠精们请对号入座,还有,首先我自己也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当看到片中角色骑着川崎仿赛在泥地里驰聘时,真的有点崩不住了,就这么糊弄啊?
还有那台宝马 RnineT放到水里,太违和了,您这是在干嘛呢?
很多东西我觉得都不是在服务剧情,就是生拉硬套,给电影加料,结果呢?
一堆shit!
以后看到您的电影我真是得避避坑了,开心麻花至少还是个加长版的小品,单看笑点还有点东西,恕我水平不行,您的这些电影我啥也看不到?
一切就是大型虚假的自我感动现场!
第一:喝多了不要游泳 容易出事第二:晚上不要骑摩托 容易出事第三:遵守当地交通规则 不让骑摩托 就不要骑摩托 第四:卧底当的好 但是转不了正 只能当协警感谢韩寒导演 祝大家新年快乐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当阿耀站在长长的廊桥尽头,在炫目的焰火里等待人生可能唯一一次的华彩,故事里包藏的柔软和残忍一点点蔓延开来。
做一个不露面目的替身,按下头盔搏命一跃,只为给年轻的爱人卸下本不该扛的担,抹平也许填补不了的伤。
“做了,就会跟没做一样”他们就可以回到海边的家乡,回到风住下的地方,回到不可再的寻常。
四海里依然藏着韩寒作为小镇青年某种固执的文学性表达,里头有阿耀和欢颂干净到透明的脸,更有一群在戏谑中被我们大笑而过的小人物,一同构成了一幅城乡离散的浮世绘。
所以电影里,尹正叫周欢歌,梳着油头长发,一袭紧身机车服,在小镇里,他要组一支拉风的车队,开一间在巨轮上的酒吧,要结交精英,要罩着小弟,哪怕背着利滚利的套路贷,人生也要风光有排面,纵身一跃,身边人通通拉下水,金鳞岂是池中物。
Showta哥端着酒杯站在巨轮顶端睥睨众生,晓明哥风度翩翩,熟练地剪断雪茄,悠悠吐一口烟,享用来自乡亲的哈拉和敬意,镜头一转,一身安全帽护具独自攀爬在600米的塔顶,把锃亮绚烂的城市踩在脚下,他还是可以通天的王。
沈腾还是演着不着调的爹,丢下亲人出门讨生活,归来要穿西式马甲带金表,续弦的老婆也要豹纹加身,虽然被戳穿用不到五分钟,在小镇开阔的海风里,落魄却昂扬。
回到城市里电线杂乱纵身的握手楼中,佝偻且寡言,偶尔念起远方的儿子,升起无能为力的歉意。
动兔和红尘,两个名字就已经是两场大梦,剥去动如脱兔和红尘来去一场空的梦,只是两个汩汩冒着土气和傻气的小镇废柴,所以没有这两个梦,他们又是谁呢?
他们通通都要衣锦还乡,向生养自己的故土宣誓勋章,背后都是破碎一地的幻梦,也滑稽也荒唐,我却嘲笑不起来,那不就是我们自己,都在仰望自己踮起脚也够不到的天,徜徉在无边无底的海,都想投入这个繁盛纵情的时代,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虚荣,也是毫不害羞的浪漫。
每个人都命运里沉浮,承接时代落下的灰烬,对那些不甘心的人来说,梦就是唯一的现实,在梦里,阿耀依然可以带着欢颂去海边抓螃蟹,在电影里,我们依然可以盥洗疲惫,满怀希望。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
看完了,两星给沈腾。
这确实不是一部适合摩友去看或者拍给摩友看的一部片子,因为他就不是拍给我们看的。
前期的大肆宣传摩托车部分,完全是在欺骗观众啊。
想起了李成儒老师的那句话,“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沈腾部分还是不错的,不愧是搞笑担当,只可惜戏份太少,尹正也是自带bgm的男人,请的替身演员的动作还是很到位的,都是专业车手,导演各种谐音梗玩的也是溜(虽然很无聊),男女对手戏部分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女主的演技就像白开水,毫无波澜,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刘浩存的演技确实拉胯,看到她只想快进。
片中所展现的摩托车文化完全就是九十年代的机车少年,飙车、赌博、黄毛、耍帅,根本不符合现代的机车文化,同行观影的朋友在快看完时说了一句“这感觉像是一部禁摩宣传片啊”,恭喜导演又为禁摩贡献了一份力量,对于不了解摩托车和本来就对摩托车有偏见的人群来说,可能以后更不认同摩托车文化了。
最后,想看这部片子的摩友还是去看《长津湖》、《狙击手》吧,我帮你们省了40块钱,不用谢我!
(ps:双缸s1000rr着实有点侮辱智商了,好歹你焊两根假的排气上去也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