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天严肃/悬疑题材的电影,昨晚东东为我们放送的这部可以说是轻松而有趣味、看完可以让人放松下来好眠那种电影了。
之前刚和QD小组一个姑娘务虚对务虚地摆龙门阵聊LOVE、MONEY与资源交换。
姑娘就坚持觉得在爱里面早早就谈钱是界化门槛是筛选的必要之举;爱的核心本质是资源交换,尤其是用自己的优势(恰好是对方的缺失)换对方优势(恰好自己的缺失)的一种经济行为。
飘飘然以为爱可以不染尘埃的,终究会被淤泥溅满身。
其实我完全理解她的这种想法。
现代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网上可随意发声及变换身份的莫测性,很容易增加信任成本。
用上一代父母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知根知底。
想要一开始就了解对方的经济,大概也是因不安全感而引发的自我防护吧。
而且从理性层面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很看重对方经济,那即使和一个穷人努力酝酿感情了解接触,结果也可能惨淡。
这点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鄙弃的,不信你把经济换成美貌/好性格/好家世/共同爱好/专业技能,也是一样。
人不可能被自己不认同、不欣赏、甚至鄙弃(不愿意费力去了解)的人吸引。
但我不能认同的是资源交换和明码标价这件事。
若一开始就通过经济进行匹配,很容易失察内心和真正的重要。
因经济是内在及一个人各项资源的外在延伸。
从内而外看,可以明晰。
以外为标准,常常容易失察。
好比同样的收入。
做文化产业的/做餐饮的/做黑恶生意的,可能背后的人的内核是迥异的,而这份迥异才往往是决定我们会不会继续接触/会不会相爱/会不会幸福。
恰恰好《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就展示了什么是爱情&爱的产生并不是先匹配条件,再资源交换,再相爱而是,先被自己喜欢的吸引,再了解,接触的过程里发现越来越多匹配点,三观合,才水到渠成走进现实生活如果不相信爱情会萌生于条件匹配之前,也不接受可能的变化,怎么可能遇到爱情呢?
不同学术背景、家庭背景、成长背景、工作圈、人际圈、爱好特长、地理坐标下的我们,又岂是经济二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呢?
在我看来,爱情不是用自己有的换自己没有的,而恰恰是两个灵魂契合的人发出了共鸣声,从而一起成长到更好之地。
势均力敌比实用主义重要。
自爱自立比靠他人之爱(庇护)立身重要。
你等着,我来了。
我来了,你等着。
同路前行,这才是爱情啊。
在从成都回重庆的火车上,和一路同行的好朋友die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很喜欢这个场景,在水上的学校,不论是黎明还是黄昏,都特别美。
很喜欢女主角,很朴素的漂亮,也挺喜欢她的衣服,T恤加牛仔裤,简单朴素,故事情节很简单,最后发展成了爱情故事。
人呀,还是需要一些立场的吧。
两个人呢,还是要三观一致呀。
另外就是,经历了伤痛之后,人就会成长一些,成熟一些,所以伤痛也不见得是坏事呀。
就像是在文殊院看到的那句话:境无好坏,损益在人。
还有其中一句话,我记下了:chon,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定不能放弃学习。
要发誓呀。
我也是觉得人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不断的学习的,这样人生才有希望,不至于浑浑噩噩另外就是关于其中女主角的前男友出轨,因为寂寞,让别人怀孕的事情,突然一瞬间让我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一个男人,都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身体与感情的关系,那么一定不要把终身托付给他,一定。
女主角有些个性,这样没有什么不好。
有坚持的东西,有追寻的东西。
不同的是刚开始有些坚硬,后来因为受了感情的伤,变得柔和一些了。
人可能都是需要在伤痛之中成长的吧,所以还要感谢那些伤痛的经历呀,让我们变得更好。
《教师日记》泰国今年的申奥影片,依旧是我印象中的泰国爱情片,甜甜的看得人嘴角上扬。
Song老师与Ann老师的一场华丽丽的隔空意淫,一本日记、一群孩子、一所河上学校一个交错的时间、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一切都是那么纯真。
或许导演也觉得过于童话了吧,他让Song的女友因为寂寞背叛他,也让那个爱ann十几年的未婚夫出轨。
但是爱情还是美的,Ann还是找到了Song,互道一句你好。
所有的委屈就在一笑中都不再重要了,因为终于找到你。
纯纯的爱,想想就很幸福。
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也会碰上一个光是想想就嘴角上扬的女孩。
那么我一定会对她说你好,请做我女盆友吧。
据说泰国电影最有名的类型是恐怖片和小清新,鉴于本人胆儿小,看贞子看不到五分钟就吓得关电视,所以只能欣赏的了泰国的小清新。
不得不说,看泰国小清新片是个享受,景美人美故事清新,还不时穿插点搞笑情节让人忍俊不禁,令人看完心旷神怡。
昨天看的电影叫做《教师日记》,故事蛮简单,就是前后两年里,有两个老师分别来到水上学校当老师、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长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方式有点《触不到的恋人》的感觉。
后来的song老师找到了前任的Ann老师的日记,里面写着她在这所水上学校里的各种经历、心情。
美丽的Ann老师是个有些个性的女生,她认为好老师的标准不在于外表而坚持不洗掉手臂上的纹身,被校长发配到偏僻的水上学校任教。
水上学校远离城市,其实就是两间漂浮在水面上的房间罢了,连学生也只有寥寥七人而已。
Ann老师一开始跟校长赌气,坚决去了水上学校,虽然环境恶劣,经常没水没电、还不时蹦个蜥蜴、漂个死尸(字面意思)么得,她却不知不觉中跟孩子们产生了感情,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记在了日记里。
Song老师看着日记,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学着她跳水、给孩子们上课、玩闹、量身高,体验着她所做过的事情。
同时,也把自己的所学所爱教给孩子,还主动去联络失学的孩子弥补她的遗憾。
不知不觉中,她好像就活在他的生活中一般。
终于,Song老师忍不住心中的好奇、爱慕之情,问到了Ann老师的去向。
原来Ann老师答应了相恋13年之久的男友的求婚,去了男友所在的清迈的学校任教。
Song老师顿时觉得自己失恋了、还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黯然失色……而事实上,在“正规”学校任教的Ann老师过得并不开心,学校对她的体验式教学方法非常反对,认为只要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就行。
男友也站在学校一边,持同样的观点。
Ann老师极力忍耐将就,却发现男友一夜情让对方怀孕,人家直接挺着大肚子找到教室门口。
事业和爱情双失意的Ann老师决定重返水上教室。
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当时的日记,发现了Song老师留在日记上的笔记,通过他的笔记,她觉得自己虽然从未见过他,却感受到了与他相似的感觉。
他也慢慢走进她心里。
一举一动里、一颦一笑里也有了他的影子……前男友来找她,她找出这一年来每个周前男友寄给她、她却从未拆开的信,看了一夜、想了一宿,决定跟他走、原谅他。
前男友却阴差阳错的把那个日记本也带了出来。
摩挲着充满回忆的本子,Ann老师问前男友,如果孩子们从未看过火车,有个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认识火车,就用船把水上排屋拖着走演示给孩子看,对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前男友依旧坚持成绩论,他的答案让Ann老师认识到,两个人的理念果然不同,于是果断分手。
带着一丝期望,Ann老师重新回到水上学校,看到黑暗中貌似空无一人的排屋,Ann老师失望调头准备离开的时候,灯突然都亮了起来……她冲进屋里,终于看到了那个他……两人相视一笑,握手,互相自我介绍……完……原来两个人相爱,还可以有这样的方式。
做你做过的事情、听你听过的歌曲、看你看过的书、走你走过的路、欣赏你欣赏过的风景……过程中,发现我们爱好相似、追求相同、理念相契,虽然未曾谋面,却如同认识了很久……终于相见时,微笑如同老友……就这样一直到老……
2014年奥斯卡外语片大战,泰国送上了一部由Nithiwat Tharathorn导演执导的电影《教师日记》。
故事讲述了先后在泰国乡下一所偏僻的水上学校支教的Ann和Song因为一本支教日记而相识相知,最终走向相恋。
虽有养眼的男女、烂漫的小童和优美的山乡景色,但平心而论,故事情节简单无奇,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偏远山区教育等问题也是点到为止。
一部放在好莱坞生产线上就是浪漫爱情轻喜标签下的电影,至多不过是票房讨喜,怎一经泰式烹饪,就变成了酸甜可口的佳肴,还可拿来冲奥,却是值得我们探究。
玩结构,不单调在《教师日记》里,男女主角Song和Ann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真正相见相识。
当他们终于并置在一个画面中,Song还被Ann那句“萨瓦迪卡,宋!
”甜得晕头转向时,影片戛然而止。
鉴于前有韩国的《触不到的恋人》,《教师日记》里的“终于让我遇见你”只是个算不上创举的噱头,但是如何实现这个噱头,导演却下了一番功夫。
影片选择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交叉讲述了Ann和Song先后在这里支教的经历。
影片甫开始,就交代了两个没有“为人师表”样子的教师先后被“流放”到相同小学的前情,他们所面临的相似处境,足以让未曾谋面的他们产生冥冥之中的联系。
当Song捡到Ann留下的日记本后,影片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刻意地将他们的支教生活展现为二重唱——Ann日记中的生活会再次在Song的生活中搬演,Ann和男友在争执中分手,Song也在周末返城时发现女友有了新欢,二重唱渐渐滋长出了同命相怜的味道。
Song在日记里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经验,他学习着Ann的方法,当学生们写下正确答案后,Song奖励了他们和Ann小星星纹身一样的图章。
如果自始至终只是复调也未免单调,《教师日记》叙事手法的多样化也是值得称道的一点。
双线结构中导演特别注意了故事的推进和爱情的发酵,一场暴风雨过后,Song从重新描摹Ann淋湿的日记到开始续写日记,伴随着Song经历风波后赢得信任和自信的转折,这个设计就相当棒;而当情景交换,Song离校深造,Ann重回小学教书,则没有重复此前的平行剪辑,而是通过独白来描述她这一学期的生活——如果说此前Song是亦步亦趋地向Ann学习,那么此时Ann则像是对已经熟悉的老友娓娓道来,体现出两人“感情”的升温。
总之处处可见复沓之中并非简单的复沓。
讲精巧,小清新双线叙事除了会在上面提到的呼应上下功夫,还讲究转场。
流畅的蒙太奇衔接起两人相似的生活场景,一些展现乡村生活景象的精彩镜头,都让这道泰式小菜更加可口。
有赖于蒙太奇的衔接,Ann的存在好像落在Song的时空中。
一年前她在第一堂课上比划着动作告诉孩子们自己的名字,一年后孩子们同样用肢体语言向Song做了自我介绍;在展现他们带学生玩耍的段落,镜头横移、环摇、上升、下降,借墙壁、地板的遮挡切换Song和Ann所在的不同时间,却始终围绕着水上学校这个小小的生活中心,像一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
除了靠技术上黏合起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导演也安排了结尾之前的三次“相见”,慰藉观众在画面中同时看到两人的期待:一次是Song在梦中遇见了Ann,因为没有见过她,镜头里只有她手臂上那个凭此相认的星星刺青,另一次是在校长那里见到过Song照片的Ann,想象起和Song一起站在讲台上的场景,在两次的梦境/想象之间,还夹着一场Song去寻找Ann时相见不相识的戏,实际上也是对称而不重复。
所以最后的水到渠成,可真应了墨镜王那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可圈可点的漂亮元素对于小清新也必不可少。
俊男靓女和天真幼童的人物组合,串连起全片爱情线的手绘日记本和小星星纹身,都带有相当的偶像剧色彩;独有的湖光山色,更在Song坐船飞驰过湖面去接学生、拖拽着水上学校模仿火车的前进等几场戏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水管子里流出的蜥蜴和湖上的浮尸,没点意外的重口味,好像是缺了酸虾的刺激,怎能算独特的泰式口感呢。
不过,支线剧情的狗血,以及坚持自我、坚守责任等并不新鲜也不深入的理念阐释,导致了影片格局不大,让我觉得真正触动人心的泰国,还得是2010年送评最佳外语片的阿彼察邦导演,能让人一窥热带的神秘气息。
Text:不言 原文刊于《大众电影》2015-09附【小清新】——王垚《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小清新”》小清新电影具备如下的特点:视听语言上注重唯美造型,十分偏爱侧逆光和魔幻时间(Magic Hour)的使用,大量使用情绪性音乐;影片主人公均不超过30 岁,内容则以校园及毕业几年后生活中的爱情故事为主;此外,价值判断较为主流,绝少正面涉及历史叙事和现实政治。
毕竟小清新电影同时也意味着中小成本电影,同时也意味着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多说一点的话,小清新电影唯美干净的视听表象下,实际上也是一种颇为典型的后冷战美学——历史纵深的消失,现实政治的犬儒化,只是有限的成长经验,恰如其中泛滥的长焦镜头。
【当代泰国电影】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打击了衰落中的泰国电影业。
该年全年,泰国仅出产了10部影片。
欧美影业的大举入侵一方面加速了泰国本土电影的衰落,另一方面,则为其在新世纪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0年泰国本土电影产量只有9部,2001年,查特里亲王指导的电影《苏丽尤泰》以民族题材成功唤醒本土观众,从当年开始,泰国电影业进入良性循环,迅速复苏。
本地影片年产量逐年递增:2001年泰国摄制了12部影片,2002年达到30部,2003年突破了40部,2007年达到44部。
按照类型,21世纪的泰国电影大致可被分为:鬼片、神话史诗片、武打黑帮片和伦理片四类。
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泰民族的想象、记忆与传统进行了复活与确认,并以一种风格化的形式呈现于世界影坛。
西方电影节肯定的艺术片:彭力云旦、阿彼察邦(2002)导演的片子,和游走于商业与艺术间的沙赞那庭Wisit Sasanatieng小清新的商业片:小情人(2003)、《季节变幻》(2006)、《暹罗之恋》(2007)、《荷尔蒙》(2008)、《初恋这件小事》(2010)
不要轻易掐灭一个希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泰剧的手法,拍部小清新喜剧片,都要带点恐怖和出轨之类的狗血剧情,还有标配的宽肩一米八男友力爆棚的“男主”,摊手无奈脸。
不过不影响啦,很有特色,照样五星。
泰国小河上的木屋小学,等价过来就是咱们这边各地留守儿童上的乡村小学吧,大差不差,条件艰苦,自力更生,全凭信念。
看了这部片子,越发能与小时候村里小学的老师感同身受了,那时的老师们也挺不容易。
八九十年代经历过高考考出村里和十八线小县城的他们,真的希望教过的一批批孩子和自己一样考出去。
但回想起来,也能体会到见识过大城市之后,他们偶尔也会对自己在村里教书略感落寞。
原因呢,主要有二吧。
一是两相对比,村里的孩子先天没有大城市孩子的优势,唯有经历千军万马的高考,才能站到那批同龄人面前,还带着前二十年田野的尘土,可又不能不拼,老师不是不知道出去也不一定会过多好,而是不出去就肯定离不开世世代代的务农生活,学习已经算是最公平的一条捷径了;二是孩子走出去了,老师自己也变老了,毕竟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年呢?
送走一茬茬的孩子毕业前往城里的初中,他们仍然在那个乡村小学里教书,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换得后来人的希望,点亮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泡。
任职时间长的老师真的把庄户人家的穷苦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的感情渗透到了每一个用粉笔写的黑板字里,希望坐在老旧平房里读书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活得工工整整、顶天立地吧,因为考出去终归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宿命的一条康庄大道。
或许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也与小学老师以女教师居多有关,女性天生的母爱也会投射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吧。
如果没有一份爱,真的只是因为钱和职称的话,完全不足以支撑他们在那所城乡结合部的破旧小学里干上个十年八年。
纵使世事皆有物质因素驱使,也还是要有点希望和信念的佐料来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这才是人生这道菜的灵魂吧。
托举起孩子的希望,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一道念想,一本日记的隔空对话能够点亮一群孩子的多彩人生,真好。
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听名字“教师日记”,我能想象到的就是在一个还没有落下金黄树叶的秋天,午后的阳光有点儿耀眼,校园里两个老师的点点滴滴。
后来,电影证明了我匮乏的想象,是在泰国,有船,有海,有小孩子的童真,有忘记时间的情愫。
不知道是冥冥中缘分的号召,还是说所有过往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缘起缘灭。
有情人相逢时是难得的命中注定,如果有一天月老不小心发现了之前系错的红线,把它们重新解开,好好整理。
那一切又重归现实。
还是说从一开始就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一场错误的缘分。
就像船屋学校的Ann和Song, 不同时空里,同样的境遇,我体会过的生活你也体会过。
靠着一本Ann在船屋记录的生活日记,Song感受着Ann的滴滴点点,船屋的生活不再是被囚禁的孤岛,反而成为了对自己最真实的剖析。
一年前Ann在船屋经历的一切,一年后的Song也似曾相识的经历了一遍。
Ann因对船屋附近的海水过敏,胳膊上起了皮疹,回陆地看医生,和同去的男友吵架分手。
Song因独自驾驶小船,发电机伤到了胳膊,回陆地医院包扎,目睹了女友的背叛分手。
Ann失恋了体会跳海的感觉,Song带着回忆的摩托跳海。
直到Ann在日记里记录的故事Song都有意无意的体会过后,Song才发现对Ann的了解日益加深。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哪怕靠着你的笔记,你曾经教过的孩子,你曾经在船屋角角落落留下的印记,我也能慢慢了解你,发现你对教育的赤诚以及彼时你善良而又美好的品格。
直到Song被Ann留下的一切治愈,或者说在这个不同时空中Song懂得了Ann, 也懂得了自己。
现实和魔幻的交点,就是爱情。
船屋,学生,海,日记,Ann和Song所处的不同时空是现实的,可是发生在他们身上似曾相识的故事是魔幻的,怎么会有这么像的两个人。
后来,兜兜转转,见面了却又错过,以为只是一场空留遗憾的缘分时,怀着男友孩子的女人找上了即将结婚的Ann,才给了Ann和Song的相遇带来了一点儿时机。
再到后来,原谅男友差点儿就要和男友复合的Ann。
在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替他们紧张,怀孕事件已经够狗血和不真实了,我真的不担心编剧的脑洞总会让Ann和Song相遇的。
果然,最后带着失落心情的Ann以为没有等来Song时,身后船屋周围的小灯亮了起来,在傍晚船屋小灯的映衬下,微光打在小船上Ann的脸上,她的面容也变得温柔起来。
如果以前,我看到这一段,会觉得狗血,为了相遇而硬生生的加上不真实的桥段。
但如果是真正合适的人,是真正的爱情的话,那兜兜转转还是会相遇的。
上天会真的为了给这不可思议的缘分加上很多魔幻的剧情,直到你们相遇的那一刻。
曾经有一个作家说过:“我们为何孜孜地渴望爱情呢?
因为爱情是真实和魔幻的交汇点。
”那为了不辜负最好的相遇,我们是否又能足够幸运的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中呢。
电影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台词:“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思念,也会让我们得到不可思议的幸福。
” PS:教师日记让我对老师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任何一名老师都可以教书,然而育人就不一定了。
也许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当一名老师才能完全做到教书育人。
喜欢泰国的这种小清新爱情。
看老师和那一群孩子打闹时,突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放佛回到了小学四年级,穷乡僻壤的乡村小学突然来了一位城市的实习女老师,幸运的分到了我们班教课,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晚自习,虽说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学校害怕让我们去陪她的,也知道了小组学习,老师大晚上一个人还到各个学习小组了解情况,上过山爬过岭,真不能想想一个城市的女孩子怎会有那么的毅力和胆量。
记得很清楚一个场景,那天周日,老师从家到学校,周五说让我们周日晚上在学校见,那天晚上大家都在学校大门口等着,连岭上的同学也不例外,一直等到天黑老师的到来,虽累虽苦但情愿。
随着剧情的发展,突然想起了前几年看到的另一部电影,向左向右走
教师日记是泰国全民偶像,巨星bie小清新爱情片,bie能歌善舞演戏很优秀。
bie《伤痕我心》在CCTV1和CCTV8播放8次,《爱在旅途》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被称为神剧。
《铁石心肠》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
希望早日播放老师日记,收视一定很高。
支持bie,喜欢bie的人很多,喜欢看bie剧的人很多。
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师日记》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我开始也持此观点。
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一部爱情片,以及这是不是仅关注了爱情的影片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何大家都关注本片里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向往爱情是人性使然。
正因为此,大家在看本片里面的俊男美女的表演时,自然愿意按照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去想象,换句话说,是我们观众在赋予这段故事以美好想象。
其实,本片并未讴歌爱情,倒是女主角Ann结束了一段长达至少5年的恋情,而新的爱情萌芽也才刚刚开始。
我们只是更愿意让她跟Song在一起,而不愿意她跟Nui在一起,因为Nui在他们恋爱期间又跟其他女人有一腿,这伤害到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景:纯美爱情哪能有如此瑕疵?
可见,Nui的出局,完全是导演在顺应我们人性中道德偏好。
我觉得本片是泰国人在关注他们的贫困地区小学教育问题。
贫困地区,尤其那些偏远山区,人烟稀少,同一个年级的孩子无法组成一个正常班,所以复式教学是它们小学常用的方法;然而,由于贫穷的原因,复式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短缺。
如何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去这样地区教学,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关键还要有宣传,这部电影就是一种宣传。
我们国家对待同样问题也在宣传,比如评选“最美乡村教师”,但这种激励能打动多少人的心,且能真正吸引多少人去,真的很难说,还有,别忘了人是视觉的动物;再说,能评上的才几人,谁都不是傻子。
但我们除了电视台的宣传外,好像没有看到有什么电影会涉及这个问题,即使有也无非是展现“苦”,反而让人更不敢去,能让人在最美好的情感中体会乡村教育不易的艺术宣传要比单纯的“评比”,在吸引师资上,恐怕要有效得多。
泰式小清新都已经模式化了……
好看 还是很喜欢这种泰国小清新电影的 中国的所谓纯爱电影比起来像什么?
这一批泰国青年电影真就大同小异,叙事逻辑极端贴合好莱坞歌舞片的生活幻想与乌托邦承诺。影片围绕超脱常人、心地纯良、品格高贵的俊男靓女展开,对他们情感纠葛的关注远大于他们所要面对的社会矛盾。他们势必要经历因戏剧情节需要而必须做出的极端可疑且一定后悔莫及的行径,最终莫名其妙的在众人欢歌笑语中跨越鸿沟。
女主气质型,男主运动型,凑在一起再加上可爱的小朋友们,拍个男帅女美的小清新爱情片真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水边的日子意境满满啊!(女主居然是暹罗之恋里的女朋友,完全认不出来!)
"你讓我知道原來想念一個遠方的人可以是如此開心的一件事。"兩個有著相同抱負的人靠著對方的陪伴共同找到當老師的意義。一直都很愛泰國的小清新電影,這部更是很有意義很窩心。
很小清新的一部泰片,一定有人喜欢的
原来是《小情人》导演拍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反过来说,内心善良美好的人才能拍出这类轻松有爱的喜剧吧。
故事线安排的有些刻意 但是其中的泰国风景真的美
是很小清新,可是这种爱也有点不可思议吧
久违的泰式小清新,一本日记贯穿始末,将两个际遇相似,灵魂共鸣的人联系在一起,未曾想见,已经想念,这或许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春风化雨的背景不仅是点缀,也拉高了整部电影的思想立意,搞笑温情又感人,在慵懒的周末看这样的电影太舒服了!
爱情桥段略烂俗。小孩子们可爱到忍不住吃吃笑
没有当年看过的那几部泰国电影好看
浪漫,清新,不矫情,不狗血,还带点动人,还行二虽
千言万语,百转千回,终于等来一句,萨瓦迪卡。
很棒啊,泰妹很正,故事很棒
节奏还行
平淡乏味
让两颗心靠近的日记情书~谈情说爱不难,难得是遇上一个懂你的,跟你的思维在同一个频道的人
哇~这才是小清新!纯真的孩子,美丽的风景,温情的语言,贯穿全片的日记让他们不曾相见,早已相思。这才是你好陌生人嘛!好看,推荐!
结尾还是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