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荒诞派戏剧,我想最为经典的便是《等待戈多》了,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兴起与法国,后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戏剧流派、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因此又曾被称为“反戏剧派”,1961年,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征,将其定名为“荒诞派”。
剧中戈戈和狄狄在乡间小路的一棵树下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等待,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在等待中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但是谁也不离开,因为他们在等待戈多。
直到故事结尾他们还是在等待。
可能对于他们来说,等待就是无限的、破碎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
本剧的中心就是“等待”,至于等待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戈戈和狄狄也是,但是他们绝不会放弃。
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其实,在我看来,“戈多”就是“希望”,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二战结束后,人们都陷入恐慌中,开始对生活产生质疑,出现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以剧本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痛苦。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等待戈多”的人,做事情总是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要做而做,有时会质疑自己但是往往却被现实打败。
正确的审视自己,充满希望的生活,“戈多”一定会到来!
原文在本人博客 http://comosum.spaces.live.com/blog/cns!DED5D7332096F029!3987.entry摘抄:《等待戈多》,题目就荒诞和令人迷失,因为它强调“等待”这个动作,而等待本身实际上是个空洞的过程。
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俩人在一棵枯树下循环往复地等一个等不来的戈多,他们等的到底是什么?
对宗教一无所知,所以Godot=God的说辞也就摸不着头脑,在我看来他们在等待“希望”和生活的目标,这样更好理解一点。
Vladimir和Estragon的等待,有一种命中注定的荒芜感。
正如全剧开头第一句Estragon所说的“Nothing to be done.”,他说的当然不是脱不下鞋“一事无成”,而是泛指生活的那种没有希望没有目标的状态。
因此戏里的这句话不是发泄,也并非寻求共鸣,因为这种状态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
当一天结束,月亮升起,二人终于又打发过了一天的等待,解脱地说:“我们走吧。
”全剧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二天发生的事几乎是前一天的重复,不是科幻小说里时间倒流的重复,而是那种内容不同,本质一样的重复,然后你在字里行间恍然发现,原来这种“重复”已经周而复始很多次了!
一个很魔幻的设计是,第二幕明明是第二天,但场地中央的树却长出了几片绿色的叶子,在冷风中惹眼地摇晃。
叶子似乎在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你以为到了第二天,实际上在悲剧的人生里,你都说不清楚“很久以后”和“第二天”究竟有什么区别。
和鞋过不去的E君,他应该是患有失忆症,每天都不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得靠V君的回忆,V君就反复不断地讲解(注意,不是“提醒”)昨天发生了什么,给E君描画一幅E君“存在”的图景。
反过来,V君偏偏是一个怀疑心强的人,比如他自己并不确定昨天是不是见到了P君,是不是见到了男孩,正是通过给E讲解,也给自己构建了一个记忆图画。
因此,虽然E感慨说:“我们都一起50年了,我看我们还是分开比较好。
”但这俩人是分不开的,他们是这个孤独世界的两个粘着在一起的小小孤魂野鬼,彼此见证着对方的存在。
“我们上吊吧”应该是很荒诞的感觉。
因为那是一种逃离没有希望的日子的方法。
我很喜欢这里的对话。
两个人郑重其事地商量如何用裤腰带吊死自己,E解下了裤腰带,裤子还掉下去了。
“给戈多看看,看他怎么说”。
这么平淡的句子,但是却写得特别合适。
最后说一说奴隶Lucky吧。
他被欺凌被压迫,脑子还有问题,可他恐怕是这个戏里真正“幸运”的人。
因为他不用选择自己的命运。
加缪的《流放和王国》里边有一段情景,是对奴隶Lucky一个特别好的诠释版本:一个奴隶被带到野外,看守对他说,我给你自由,你从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一边是通向自由,另一边你会被抓起来。
看似很明显的选择,对吧。
可是,奴隶太习惯生命掌握在其他人手里,对摆在面前的选择,恐慌至极。
下边的台词——我还是称它为诗吧——让我极喜欢,摘抄在这里。
喜欢它的声音,念出来像音乐一样,虽然它描述的是“无声”,正好符合虚无的主题;如果比作画,就是一幅静物了。
E: All the dead voices.V: They make a noise like wings.E: Like leaves.V: Like sand.E: Like leaves.Silence.V: They all speak at once.E: Each one to itself.Silence.V: Rather they whisper.E: They rustle.V: They murmur.E: The rustle.Silence.V: What do they say?E: They talk about their lives.V: To have lived is not enough for them.E: They have to talk about it.V: To be dead is not enough for them.E: It is not sufficient.Silence.V: They make a noise like feathers.E: Like leaves.V: Like ashes.E: Like leaves.
人与社会 刚刚学习完《等待戈多》,这个剧幕里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明人物个性,有的只是空旷的舞台和两个满嘴疯言疯语的流浪汉,等待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戈多,一个虚无飘渺的希望。
习惯了传统剧幕的我,《等待戈多》无疑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剧本的观念,让我感受了另一种剧幕形式的冲击。
初读《等待戈多》时,我脑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剧幕中的两个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在等一个叫“戈多”的人。
他们的对话毫无逻辑,动作无聊,一直在重复着说着什么。
偶尔冒出的至理名言,让人感到异常突兀。
总之,这的确无法吸引我的阅读兴趣。
然而,当《等待戈多》被解释时,我开始明白它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该剧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希望是存在的,但是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人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背景。
人在备受压迫、悲恸和绝望时,总是会幻想一些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梦想,渐渐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对现实的一切都变得麻木。
曾经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
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骂、鄙视的时候,尽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断手脚时,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可见他早已把人的尊严“置之度外”了。
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
是的,当我再次品读《等待戈多》时,我突然了解到了贝克特写着剧幕的理由,当一个社会黑暗压抑,人性的光辉不再显著,精神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绪乱不稳,贝克特通过两个疯癫的流浪汉写出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心理的恐慌,难怪这部剧会在那个时代大受欢迎,这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心理,它才会备受追崇。
人们在它的荒诞下,得到了释放。
看着《等待戈多》了解了它的故事背景让我想起了一部震撼了我的心的电影。
《潘神的迷宫》一个黑色的童话,一个在二战时,发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纯真善良的小女孩与恶毒残忍的继父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小女孩死在了继父的手上,在她的童话里重生。
我永远无法忘记她最后一丝笑容,那时一种解脱,释怀的笑。
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才会让一个只有12岁的女孩压抑痛苦,我无法体会,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很庆幸我有一个家。
然而就算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还是发生了变化。
真诚相待换来尔疑我诈,很多人为了物质金钱,不惜出卖亲情,爱情,友情,换取短暂的欢乐。
多庆幸我没长大,可以与朋友呼吸蓝天下的空气,自由嬉戏,互相学习。
现在的我们是最真的。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去帮助一些他们从来都不认识的人,就像丛飞。
他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用自己仅有的演出费资助了深圳、贵州、湖南、山东、云南、四川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及残疾人。
在患病期间仍然不忘公益活动,在生前立下遗嘱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使三位失明人士重见光明。
他还答应把自己挚爱的钢琴赠给莲花北村社区康复站的残疾人。
这是一位大爱的英雄,他用自己最真诚的心把爱和这个贫乏的世界融在了一起,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了最高点。
他的精神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虽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是常青树永远常青,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被忘记,相反的,只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不可被磨灭的。
不知你是否记得初二学的《老王》(详细请见八年级—上册— 第九课),里面讲述的是我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一些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金子的心。
老王是个老实人,不仅愿意为我们家顺带冰块,还只收一半的车费,他送的冰比前任的都大,但冰价相同。
生活很拮据,却从来没在我面前抱怨,以至于后来病了,也没向我借什么,直到死去的前一天还不忘给我送来一大包鸡蛋和香油。
而文章中的我,对老王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街上的人都应为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不愿意做他的三轮车,而心地善良的我则经常光顾老王,老王生病的那段期间不能骑三轮车,我反而还不敢坐三轮车,就得别人骑得不安全。
后来老王去世了,因为没能见他一面而为此 感到非常懊悔。
我与老王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却为此互相关心,他们的感情就像父女之间那样的真挚,那样的阔达,彼此的对彼此的关爱完全出于对对方的信任。
我们都处在一片蓝天之下,人性是社会的希望,是人与人之间所构筑的桥梁 每一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一举一动均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里面的人永远都充满着快乐和爱,相反的,那就是黑暗痛苦的地狱。
人性的难得可贵的,每当我们看到丛飞这样伟大博爱崇高的精神时,想到的不只是对他产生敬佩之情,更多的会鼓舞自己去为这个世界服务,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携手,发挥人性的光辉,更好地造福人类,为这个世界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
《等待戈多》这部电影之前就有朋友给推荐过,但一直也没有看的机会,这次的美学课上,老师要求观看,倒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既生气又同情,生气的是这部电影中对人物荒诞夸大的展现,同情的是它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戈多到底会不会来?
一直到看完影片也没有说清楚。
等待戈多,戈多好像是人们的希望,可他们等来等去,终究换来无望的残酷的现实。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等待,象征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不可理喻,没有意义。
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总是等待明天,指望明天能把人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没有明天,只有等待。
流浪汉渴望戈多的到来,以摆脱自身的困境,可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
明明知道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因为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天——“明天戈多准会来。
”这种“等待”愈是真诚认真,就愈是显得荒唐可笑。
在这个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自我嘲讽。
但是,“等待”毕竟是一种执著的追求,是明知无望而仍坚持不懈地追求。
值得肯定的是那永无止境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等待戈多》又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肯定——它所肯定的,是人类对于命运、对于荒诞世界的蔑视和抗争精神,是敢于承担绝望的勇气。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等待的时刻,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
看得我很惊悚。
写点东西给未来的自己看。
生病的弟弟,哑巴的幸运,失明的波卓,说明这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轮回。
而是和生活一样,哪一天出生哪一天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本来没有意义,等待意义就像在等待戈多,然而不会有人来赋予生活的意义的,不会有人来拯救自己的。
想要胡萝卜的话,就要自己去找胡萝卜。
时间不会解决问题,年轻时想着长大了就好了,该有的就会有了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我们用一天一天来分解大的虚无,用一天一天的时间来消磨虚无,但一定要记得: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不要在一天天的日常中忘记了。
百度了一下,粗略的认为目前这种说法还是属于原创的呃(有待探讨)贝克特的《waiting for godot》中的godot是谁呢?
我的真相是“godot is equal to god over time”即是说相当于“上帝加班”的意思!
好,我承认我肤浅,也就是把godot拆分成god+ot,而且还直接套用百度百科中的OT中的一个概念“over time”关于拆分的依据:是剧中配角“pozzo”的说法“godet?
”“godin`...于是就觉得可以拆出一个god来...然后就是解题了:waiting for godot就是waiting for god over time 就是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上帝加班来拯救他们呀!
于是我直接判断这是不可能事件,并且猜测贝克特大概就是这样安排了他的剧本的。
后面的戈戈狄狄的对话更是让我认同的的想法了。
而且,我还认为上帝还没有上过班!
这样想起来还真的觉得这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的荒谬与神奇!
于是等待戈多就相当于(实在想不到好的比喻)...就好象期待牛把自己给阉了,而且还要砸自己的蛋呀!
补充的说就是:上帝要上班就是给自己断子绝孙,上帝加班就是在断子绝孙的同时化身为人类的奴隶!
所以荒谬无比,神奇无比!
(信教的朋友要看明白,觉没半点侮辱上帝的意思,我赞同上帝的存在是必须的说)
“戈多”是谁?
在《等待戈多》中,戈多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这是当今最为广泛的解释,至今最为值得信赖的说法。
但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
说到《等待戈多》就不得不说荒诞派戏剧,与之相同的是,两者体现的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我们为何而存在,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戈多。
人类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本源,却始终无法探究到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承受着来自社会,来自周遭的压迫感,威胁感。
随着长大,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我们时长感到孤独,在你所处的群体中你是否偶尔会觉得尴尬与幻灭。
而这就是荒诞戏剧所体现的在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之下的,悲剧的一种“非自由选择”。
可是,我们彷徨,失落,无措,可是这样我们就无法生活了吗,并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几千年来,我都不知来处,不知归处,不还是繁衍至今。
因此我们无厘头,我们活着,我们存在着,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那些好的坏的。
但是我们仍然选择着,我们自由的抒写着关于自由的史歌。
有人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是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就像善恶同时存在,阴阳互生两仪一样。
这样极度的无作为的悲,才更加体现出“自由选择”的可贵。
有人曾这样说一个女人的一生,年少时渴望着长大,青年时渴望着婚姻,踏入婚姻之后相夫教子,又渴望着新生命,等到有了孩子,日日辛勤喂养,等到孩子长大,又期望着他结婚,生子,如此反复。
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渴望和反复中走向终结。
可是,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父母为了子女努力奋斗,子女又继承父母的期望传达给下一代,至于这些是为了什么,我们不知道。
人类的繁衍吗,还是社会的繁荣,这些之于我们现在存在的人,又有什么意义。
是的,我们向往幸福,渴望美好,我们不甘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寻找,等待。
“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
我想,我们等待的,是一个由点点星光可汇聚而成的希望和变革,我们都在等待改变,我们都不满足与现状。
不同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在等待中,剧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纵然彷徨,无措,混乱,可是却在前进,努力。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能量。
而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动的赋予我们追求的意义。
而戏剧的不作为,正是为了告诉我们,要作为。
“等待”什么记得有一这样一句歌词“等待,永久的等待”。
有时候,等待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未知与无限性。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等待死亡。
故事的开始,往往就意味着走向结束。
两个人的相遇,便代表着终将离别。
我们这一生都在等待,被动的,主动的。
可是纵然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等待被赋予了其独特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一意义,我们才不会彷徨,无措,混乱,我们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
因此,等待戈多,于我而言,它是一种希望,虽然无厘头,虽然难以理解,但却从另一方面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空虚,与认同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等待,我们也都拥有这一个属于自己的戈多。
《等待戈多》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之间荒诞又带有幽默滑稽的行为与对话值得我们探究,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到底等待的是什么?
等待的意义又在哪里?
很多人的观点是等待戈多其实等待的希望,戈多谐音是god上帝,他们无休止日复一日的等待希望的到来,等待被救赎。
故事《等待戈多》中仿佛什么故事情节都没有发生,情节没有高低起伏,但我们可以看到流浪汉们在生活愈发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
虽然自始至终戈多都没有出现,但“戈多”却成为了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支撑点,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和有希望可以等待,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绝望着。
(如在剧第一幕的时幸运儿变成了哑巴,波卓变成了瞎子,他们陷入绝望,想要自杀,但他们在想要自杀前想到了“戈多会怎么想”本来要结束生命的两位主人公因为戈多而继续等待希望)。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贝克特想要表达的是,他认为“希望”虽然是飘渺的,甚至是虚幻的,却没有说破从而让人类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告诉他们“希望依旧存在”,将希望之光留给生活在无望之中的人们。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该剧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物,“戈多”迟迟不来。
《等待戈多》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传统的戏剧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终没有出场,5个登台的人物,行为荒唐可笑,语言语无伦次,记忆模糊不清。
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天内容的重复也意味着“等待”,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过程。
全剧开场怎样,收场还是怎样;开始是等待戈多,最后还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静止的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会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戈戈和狄狄,他们相互依靠却又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他们交谈得似乎很热烈,却是各说各的,没有交流。
生活原本就像戏剧里那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让人疯狂,让人窒息。
戈戈性格活泼、积极,会为等待的过程寻找乐趣与话题,戈戈比较冷漠,更加消极,等待过程中只想吃东西,想睡觉。
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渴望着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但却还是一动不动。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男孩的出现、波卓和幸运儿的出现及某天枯树长了几片新叶。
波卓和幸运儿代表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四处走动,却照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剧中,戈戈和狄狄对戈多的描绘是“可以说是个老相识”,又说:“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两个流浪汉似乎见过他,但又认不准、说不清。
但他们认为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
那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到底是谁呢?
在我看来可能指的是上帝吧,这部剧的背景发生在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不安定,政府一时也没有稳定人心的好措施,人人自危,由此诞生了反映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戈戈和狄狄在二站背景下等待着上帝的解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解救他们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枯树新长出的绿叶,它的出现在剧中好像也并未引起剧情的转折,但在我看来,在剧中黑暗的环境下,新叶就像寓意着黑暗生活的一点希望,能够给无聊人生增添一抹色彩。
记得剧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到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其实《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还是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释为上帝(God);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人总是在谈论昨天,期待明天,等待某种希望的救赎,却从来不正是现在,荒谬无聊的过着现在,永远等不到“戈多”,树只是默默地生长,不知道过去与未来,戈多就在眼前,即是那新生的树叶。
课上看的 果然小屁孩看是浪费时间
語言不過關真的是硬傷 最後他們一定是把自己掛樹上了吧
3
看了前面一点。不是很好。太严肃了,说话太快(英文版原著在我看来是非常善于制造沉默的)。导演可能有些误会,其实原著在相当程度上是滑稽,幽默的,而忧伤内在于滑稽和幽默之间。YouTube上有个据说是贝克特自己导演的版本,比这个好得多。
tragicomedy!一开始只想打两个星。多么无聊的剧本啊,多么无聊的台词啊,多么神经病的人啊。。但是,yes,等待godot看的就是无聊,要了解的正是beckett心中无聊的含义!yes,我入戏了!
佩服自己,有耐心,这不是一部一般人能坚持看完的电影。主角两个人,Gogo和Didi确实有点可爱😂全片共出现五个人 场景:荒山一棵树,夜间一轮月😂听了近两小时的疯言疯语无厘头式对话,他俩消磨时间玩的小活动能拓展同义词词汇呢😂不知道Gogo和小男孩是健忘呢,还是小男孩撒谎。从Lucky的思考中猜测,Godot是否指上帝呢?《四个四重奏》虽然没有一句话,只有一个人一群羊,也比这丰富多彩了。😂哲学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来自灵魂的拷问我现在感觉我啃了俩小时干面包 干涩卡喉
带着预设看《等待戈多》已准备好全程吐槽的架势,第一幕结尾后竟悲从中来,哭到涕泗横流。惊觉自己也是one of those who go on living without knowing why,被戳中痛处的瞬间疲软凶猛到自己也吓一跳。贝克特到底是大师,每一记都是拷问,一不小心就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one day he went dumb, one day I went blind, one day we'll go deaf, one day we were born, one day we shall die, the same day, the same second...They give birth astride of a grave, the light gleams an instant, then it's night once more."
等待戈多的剧本完全不适合被这样照搬式的搬上荧幕,如此密集而富有节奏感的台词十分需要读者的主观参与,在脑中自由地为这些对话赋予节奏,在这些富有灵气的台词被固定地演绎出来时他们就很大程度上地死了。
了解这个剧本的意义有意义,看完全程没意义,对我这种aggressive的人来说,等待不动就是原罪。
好新!剧不错的,演员也不错的,拍得也不错的,就是不好看。
有没有大神帮忙分析一波弗拉基米尔和埃斯塔根之间的关系,尽管他们经常有分手的暗示,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呢?
很冷门,很久以前看过的,但还不错,推荐一下
真牛逼的电影
没有上帝这件事,把西方人真弄得挺折磨的。加缪的西西弗斯,卡夫卡的城堡。语言的无序,杂乱,世界的混沌,如果没有最终目的,那就没有秩序可以合理存在了。我们就被永远放逐了,在这么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永远等待,无限延宕。真残酷。
把思想用完全的视觉表现出来 是不是现在好多的电影 比如盗梦空间也受到小说的启发呢 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 作者模棱两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我们心里的戈多 也许就是那个可以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上帝 它可以是功成名就 可以是香车美女 可以是豪宅别墅 也可以是死亡
1我经历了什么?这么闷的片。生命是一场毫无理由的等待,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只有无尽的消耗与彷徨。2不满于现状,却不愿作改变。把一切都交给未来,把时间熬成了日复一日的等待。3为什么?因为你比我年轻。
胡言乱语的“理性”,杂乱无章的对白,叫人不知今夕何日、昨夜何逝的时间……全篇看似只有「等待」这一固定的行为,但折射的确是现代人的人生,直至传统越来越为科学“祛魅”后虚无、重复、荒诞、无意义的现代生活本质。几位登场人物,戈戈迪迪,一个永远为昨日之事烦忧,一个持续因未至之事疑惑,强势控制着ta人的波卓盲目地在大道上行走,被ta人控制着的、放弃了自主性的“幸运儿”哪怕带上高帽瞬间能够说出人类社会所有逻辑、思想的片段,但虚荣一过,远离人本身意义目的的所谓“思想”不过毫无目的甚至压垮人身的无形身枷。荒芜的原野仅剩一条枯木矗立,生活中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却耗光了人所有的生活。如果等待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那么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的人们陷落无间地狱,如果交谈的目的就捱过时间,人与人就在互相折磨。行动起来在,过程里
不了解存在主义 不知道怎么解读 这个电影的存在对我来说就是为了被解读(我感受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