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

烈日當空,九降风之香港篇,High Noon,Lit yat dong hung

主演:林耀声,梁晓丰,王敏奕,岑珈其,禤天扬,廖柏荣,米雪,尹扬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8

《烈日当空》剧照

《烈日当空》剧情介绍

烈日当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07年的香港。在迎接08年奥运的大环境下,影片讲述一群临近中五会考的中学生之间有关成长的青春故事。一部手机短片,一连串的荒谬事件,引发了九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来的信任依赖,渐渐发展成了彼此的猜忌与摩擦。站在懵懂与长大的十字路口,这些孩子们面对着友情与爱情的双重考验。而随之而来的家庭问题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残酷,九位少年又当如何应对?青春的故事有很多,影片用幽默跳脱的手法细细讲来。 《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入敌后:危险营救无所畏惧亲爱的敌人扣留侠女闯天关达人三十求生之路:冲出禁区流入山谷占水师咆哮第一季疯狂追击者哆啦A梦40周年特别篇明星伙伴第四季联邦调查局第四季百日蔷薇铁证悬案第五季钻石惹的祸排爆手逆风之歌:拉丁摇滚音乐史第一季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三角草的春天机动部队—警例雨婷别让爱情走弯路渴望城市2杀手的祷告一人之下第三季想应聘简单的工作看看丑女大翻身天·火

《烈日当空》长篇影评

 1 ) 随笔 自己看的 脑内弹幕

1.一组学生排球的镜头,一个少年偷糖,青春印记开局是一群学生打人被老师训2.男主回家被爸爸打,没钱买校服,被按在鱼缸前隔着鱼缸拍,比喻爸爸暴躁3.少年们吃饭的时候会交换菜,有人给这个家境贫寒的男孩夹菜,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没什么和你交换的,然后那个给他夹菜的男孩夹走了他的一粒米。

然后众人都给他夹菜,他说他不吃鱼,胖子一口把鱼吃掉“嘿嘿我喜欢吃鱼”4.“不知道是我要和他们在一起,还是他们要和我在一起”5.他们学校很差 穿校服出去会被人叫垃圾6.被罚写作文“我的母亲”朋友和女生拍拖7.爸爸和新女友有个孩子8.什么是正常?

什么是不正常?

难道做的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正常,和大多数人做同样的事就是正常?

用无聊抵抗无聊不看红绿灯就过马路的人,未必能走到马路对面9.和爸爸吵架10.如果我们知道为什么,那我们就是大人了11.一群人聊五年后要做什么12.另一个男孩妈妈是空姐,总是出门,他在吸d然后家长会这些家长都很无厘头笑死,要上课自我增值上瑜伽课,一直以为儿子是理科的爹13.小妈来开家长会,小妈是关心他的,他拒绝关心14.把女孩的情欲片段传出去15.朋友女朋友在外面接客,这个男生是大陆的,马子是鸡 16.时间是2008年第一次办奥运会,在倒数的时候那个女孩跳楼了后现代主义的结构17.他们和人打架,男主被人用酒瓶砸了,这时候好兄弟不知道为什么跑了。

继母给他织了白围巾,家里每个人都有。

朋友之一被人酒瓶打了头昏迷了,他是跳舞的,有一段是魔幻现实主义植物人在床上跳舞但是我觉得这群少年出场太像了其实没记住谁是谁……18.他看到女孩跳楼新闻。

眼睛摘下纱布后,他第一眼看到面前的继母和父亲,少年的世界不一样了19.因为打架当天兄弟跑了内讧,吵架。

未成年被打不入狱,然而逃跑的兄弟已经成年了20.回忆当年一起抽烟吃饭的画面,原来都是假的21.兄之一现在在711上班,被老板骂22.xd的掉进浴缸了,病床前爸妈还在吵架,因为离婚了,妈妈又是空姐给他带上耳机听歌,好像他们醒着的时候那样啥意思,是他拔的呼吸机吗,没看懂23.在711便利店的时候,碰到了当时打架的那伙少年,脱掉便利店衣服拿起管子想打他们,结果一出门碰到有人拿刀捅他们,又立刻躲了起来不良少年的弟弟也被捅了,他拿冰块出来救他,整个一个不知所措24.男主换上西装去给学校递画集,出来也不再抽烟不再是当时无所事事的少年,回忆当时去海边玩水打打闹闹,现在海边也不再有人

 2 ) 如果我们知道的话,便是大人了

两年前看了这部片,是冲着九降风香港版 去看的。

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香港电影了。

阿荣的那句:“我们只是继续在用无聊抵抗无聊罢了”和:“如果我们知道的话,我们便是大人了!

”让我印象最深。

这两句话将他们与大人的世界割裂开,他们是那样厌恶大人的世界,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学大人抽烟,泡妞,打架。

这就是最惨烈的青春,永远认为自己了不起,永远叛逆永远冲动。

与台湾版不同的是,香港的《烈日当空》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沉重到让人窒息的感觉,不管是剧情还是电影本身的色彩。

电影的最后,蝉鸣荫浓,烈日当空,七个少年匆匆而别。

 3 ) 不看灯过马路的人,未必容易过到对面

每一晚,同樣這個時間有人有工開,就算通宵都好滿足有人咩都有,但是坐天光都睡不著到底咩先系正常,咩系不正常?

同其他人不同就系不正常?

定系當大部分人做同樣唧事,就叫正常?

不甘心同其他人一樣,又驚被人知自己不正常。

但無論他們點涕我們,我們都沒其他事可以做,除佐繼續用無聊抵抗無聊。

有人話,沒有什么比青春更美好,沒有什么比青春更殘酷或者,活在當下的我們都太過孤獨我們等待的不過是下一秒會有更荒謬的事發生最后都只能唯唯諾諾的縮在墻角跌跌撞撞的在鐵路邊行走,我們不知道是否只是過客看不到的未來,也不認識走過的路可能我們習慣做了再去想,或者做了也不去想志愿成了我們說出來也未必做得到的事但還好,我們還有撿到珍珠的機會,因為珍珠本來就是沙

 4 ) 烈日當空

  那天,我在電影院看著屏幕上斑駁的青春,看到骨節處,我忍不住轉臉望你,你正盯著屏幕看,帶著一絲不知是諷還是會心的笑。

我想,你是不是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也在揮霍著這永遠沒法追回的青春?

  早陣子偷了點時間和Lewis去看《烈日當空》,那時候還在忙功課,每晚幹到四五時才能睡,還好電影不錯,花點時間去看仍是值得。

說起青春電影,最喜歡的一部始終是《青春電幻物語》。

《烈日當空》中,男角在一片灰壓壓的天下呼喊,天、人、天線的組合形如《青春電幻物語》中的男角戴著耳筒,站在天線下的綠草地上叫喊一樣,一灰一青,卻有著同樣殘破的青春。

然青春留下的傷痕卻不一。

《青春電幻物語》中的年輕人,灰暗而寂寞,只能依靠網路及音樂掩飾心裡的創傷,然心底那空洞卻不斷地擴展,尤其是當他們了解到年青不代表不死的時候,那種灰暗就如咒一樣把身心全都蝕掉,甚至把身邊的人都蠶蝕,迫身邊的人都與自己一樣過著同樣灰暗,甚而是更加灰暗的生活。

《烈日當空》中青春的殘破卻是個人的。

大家面對著相類的傷痕,聚在一起說是分擔,其實也是各自修行。

傷痕只能靠自己的手去平復,縱然這雙手太小,能靠的其實也只有自己。

並不是沒有人關心,像怒榮的父親雖然常與怒榮發生爭執,可當怒榮受了傷,他卻感到痛心,慈愛地摸摸他的頭,沒有像平常一樣責難他,又如肥毛的母親雖然常離開香港,但她也不是完全不理肥毛,在家的時候仍是有問候兒子。

有些時候,並不是家長不愛惜子女,而是大家本來就生活在兩個世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代表能夠心靈相通,甚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對方。

怒榮的父親其實很著緊兒子,但他不懂表達,總是喝罵兒子不爭氣。

兒子痛恨父親,經常以衣櫃作為發洩對象,把櫃門也都打壞了。

  父母子女的不能相融造成了孩子心中的痛楚。

而整個社會的制度(特別是考試制度)則進一步對孩子造成壓迫。

這個七人組在老師心目中是滋事份子,是「垃圾」。

當老師留阿褶下來,要他做卷的時候,他痛心地告誡阿褶,但當他看到阿褶交給他的答卷時卻會心微笑了。

阿褶答的不是試卷所要求的答案,卻是老師心中認同卻沒有說出來的答案。

孩子的「敗壞」並不在於他們不懂事,而在於他們太早熟,一早已經看透了考試的無意義。

牛蒡是唯一一個盡力去溫習,想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的人,結果他卻是唯一一個無法去考的。

為了考試,他犧牲了一切,直至昏睡於病床上,才能得到自由。

可這些犧牲到最後都沒有用,他躺在病床上時仍是被父母嫌棄,父母沒有因為他曾努力而接受這個兒子。

  這個世界的不合理透過劇情,透過怒榮的讀白一一道出。

電影一方面以第三身的角度去俯視發生在七個年青人身上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以第一身的角度,借怒榮之口道出年青人對這個世界的想法。

例如有一段寫怒榮想像自己被人稱為垃圾,他在行人隧道中前行,路人在紅光中向他走來,對他投以卑視的目光,有的更乾脆叫他「垃圾」。

導演經常借此類幻想畫面直接表達出青年人的想法,除了這一段,還有眾人對性交短片的看法、牛蒡脫離一切自由漫舞等。

導演藉這種手法來深化交代人物的想法,這種設定原是不錯的,拍也都拍得漂亮,然現實與幻想的交接卻常顯出一種突兀感,無法把這些片段圓滑地融入現實片段之中,原是好的,反而成了敗筆。

  總的來說,《烈日當空》仍是一套不錯的片子,至少它在交代年青人的心態上有著實感。

然這部片子出場的角色實在太多,每個角色都只碰著外皮,挖不到深處,雖然部份設計下得精巧,但也只能說是有精句而無良篇,過於蜻蜓點水,有欠完足。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507

 5 ) 那段烈日当空下不知所措的日子──谈《烈日当空》

《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另外两部分别是台湾导演林书宇的《九降风》和内地导演韩延的《摊开你的地图》。

在某种程度上,香港与荷里活都相似,拍摄青春故事喜欢偏向嘻嘻哈哈的格调,搞笑多于写情,特别是校园片,几乎是港产片的死穴,此外,香港电影界近年更出现“靑黄不接”的现象,加上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更加停产。

当我们担心香港没有几个年轻人有诚意从事电影创作的时候,年仅23岁的新晋导演麦曦茵似乎正向我们还以颜色。

因为她“年轻”,所以更愿意触碰以年轻人为题材的领域,更了解年轻演员出演时的心态,更清楚他们平时经常“琅琅上口”的语言。

结果,凭着呈现当下香港青少年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追逐青春却身陷成长困惑的校园故事《烈日当空》,麦曦茵获得第28届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的提名,这不仅标志着这名新生代导演个人的成功,还宣示了香港电影创作“有望”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此类型电影的崛起无疑替充满“中年危机感”的港产片注入新的活力。

《烈日当空》诉说的是千禧年代的香港/港人情怀:当现实生活变得带点虚幻和不实在,连私人情感也难免会带点虚妄和造作。

七个即将面对继续升学或者就业的中五学生,他们对前途忧虑,对生活迷失,甚至对家人和身边的人都表现异常冷漠。

但他们相聚在同一个校园,烈日当空下,他们彼此“称兄道弟”,在操场上互相追逐打闹,在天台上交换饭盒里的食物,在火车站上谈论不太敢正视的“理想”,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肌肤上,每个人手上都不约而同地担着一支香烟,说着一些彷佛彼此之间才会共鸣的“语言”,嬉笑打骂过后,各人的脸上偶尔会露出无奈和浮澡不安。

校外,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因为家人或女朋友的关系,有各自需要面对的窘迫和困惑……类似的年轻人多线交错的故事,并不算特别新鲜,但要拍得鲜活细腻、真实感强,确实很考验导演就处理众多片段中的驾驭能力。

片中有一个场景甚谓触动人心──怒荣意外在厕所里偷听到肥毛跟别人交易毒品,但这却是老大头抽禁止的,这时候肥毛警告他:“你有多认识我啊?

你知道我们多少事啊?

反正我们七个人再过几个月都不会是同学了,如果你告诉头抽,我们连朋友都不是……”没有残缺的青春是不完整的,而青春最残酷的地方正正在于它非常容易“残缺”──后来跨年夜时刻的群殴打斗,头抽、肥毛等人弃友潜途,牛蒡无辜惨死,这些都跟我们在新闻/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边缘少年的回忆那么贴近。

这出片之所以可圈可点,是因为它把当下大多数香港青少年人的那份进退失据的危机感──在哪个层面上也找不到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摆上枱面,这与其说是反映新一代人苦无出路的不满,不如说泡沫经济下催生的早熟一代,心里较易疲惫不堪,反叛之余爱把所有不满随意发泄出来,甚至把层出不穷的恶势力推向极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麦曦茵首次执导便能以如此流畅的节奏和明快的剪接交代了一系列不易言明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实属难得。

粗口、援交、贩毒、家庭纠纷、人际冲突、色情短片、学童性行为、吸烟、童党,这些都是理解电影中的青少年人的“关键切片”。

因为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爱与关心,未成年的他们已经不断做一些自以为很有“个性”的事,不外乎是想装作“大人”/或不断制造麻烦给“大人”/或不断等“大人”留意他们。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到,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

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

这就是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去/来”游戏。

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无聊的自虐形式之一,但这的确就正如片中那七个经常百无聊赖走在一起的中五学生,茫然站在成人与小孩的关卡,于网络、物欲横流的虚拟与残酷现实中大声呼喊“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也没什么可做的,除了继续用无聊方式抵抗无聊。

”/“习惯做了再想,或者做了不再去想”。

待他们声撕力竭后又再一次摊到在地上时,其实不难发现,原来“粗口”是无力感把语言化作权力的诉求;“家庭纠纷”是尽情表露偏见,区分敌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色情短片”的互传是渴望得到“性”又偏偏得不到的自我焦虑;“吸烟”是一种“没人爱没人关心”的情感宣泄。

烈日当空下,他们终究发掘不到救赎自己生命的那道出口。

如果青春依然留有过多的遗憾,那就是牛蒡躺在床上一睡不起、头抽没法改变情人不爱自己的事实、怒荣考砸会考后不知道有甚么事仍能令自己在乎。

也许,《烈日当空》只是想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一段不堪却痛快的年轻岁月,当我们迷惑的时候静下来回首那段烈日当空下不知所措的日子,或者依然会些许惆怅,些许后悔,些许感动涌上心头,又回味无穷。

 6 ) 80后与90后的那些事儿

连看了两遍这部电影,之前的九降风也是连看两遍,总是被这种明知很烂俗的青春电影所打动。

因为总是喜欢在电影里体验在自己青春期中从未体验过的嚣张,叛逆和躁动。

看了网上的一些影评,有人喜欢有人厌其实这两部电影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是观众的口味不同罢了。

其实从时间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九降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那时的中学生算来也就是80后的一代人。

因此电影中出现的BP机也算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性的物品。

而烈日当空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故事中的中学生就是现在媒体口中的90后。

电影中的蓝牙手机,PSP,苹果电脑,Lolita,性爱视频等等也正是这个时代年轻人中炙手可热的标志性的元素。

那么既然主人公们的年龄和地域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两部电影风格上的迥然不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当然以上言论只是个人见解,对于生于80年代中后期的我而言更希望看到将这两部电影的细腻和残暴折中一下,结合起来的电影。

 7 ) 青春不是人格分裂

首先我想说的是,国语配音彻彻底底的毁了这部片子。

而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人来看这部电影都是因为“《九降风》香港版”这个莫名其妙的噱头,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如此台湾小清新风格的封面海报,更让我坚定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美丽外表下包裹着青春期伤痛和无奈的文艺小品。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made in HK,所以,糟糕的配音,小清新的大帽子,都成为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巨大累赘。

HK有它独特的味道,就像EASON的粤语歌总是比国语有味道,就像所有被阉割过的港片永远也不能诠释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本来在我心中可能会是四星的电影变成了三星。

而青春,又是青春,那么多年来多少人的青春都已经被葬送在时间的洪流中,“残酷”这个词还屹立不倒。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知道是这些电影一开始就想要诠释所谓的残酷,还是后来的人将它们拉向矫情的一方。

又有多少人的青春能称得上真正残酷的,我不是因为自己的青春不够残酷不够晦暗不够刻苦铭心就否定它,而是这部电影在我内心深处确实没有引起真真切切的共鸣。

幽蓝和暗黄似乎成了很多香港电影的一种固定表现手法,乌托邦式的画面营造出的迷幻的氛围使这部电影里的青春一开始就打上了让人压抑的烙印。

在我看来,这样的手法不一定适合表现青春的主题。

青春或许真的是游离不定让人难以琢磨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青春的回忆经过很多年的过滤编辑留下的应该是晴空汗水少年打闹或者是自行车这样的意象吧,我承认日本和台湾的青春电影或许真的是把青春刻画的过于清爽单纯,但至少它可以作为我们缅怀青春逝去的某种途径。

我不太了解香港少年生活环境和背景,但我想所有人的青春都是同时穿插了单纯和复杂的。

而电影里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这“单纯和复杂”的穿插,显得很生硬,似乎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而人物关系的刻画也略显粗糙,一群人的背景一开始不清不楚,七个兄弟之间似乎也是过家家般每日打闹,而本来应该成为故事主线的“男一号”在这种混乱的局面里并没有成为故事的突出点,成为了一个因为一顿午饭被拉拢莫名其妙成为生死患难兄弟的角色。

而中间穿插的女孩因为录像外传而跳楼似乎也是为了给“男一号”增加一点“残酷青春”的成分而硬塞进去的,没有成为后面一系列故事好的导火索,倒是他们两个之间晦涩隐秘的关系成了亮点。

到了故事的最后才将所有的东西统统倒给观众,谁谁谁是富足的单亲家庭,谁谁谁是所谓的大陆新移民,谁谁谁是买了攻略也过不了游戏的悲剧眼镜男,谁谁谁和谁谁谁又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一场家长会,因为一个奥运倒计时,因为打了一架,因为一场逃跑争辩,这些信息猛的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全部展示在你的面前,没有任何铺垫,显得仓促又唐突。

最后大家经历了一场会考,死了一个人,一场报仇未遂但让人心有余悸的街头砍杀,青春就结束了,故事似乎就圆满了。

导演或许是想将这一系列故事连串起来在不经意和平常的对话中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

是的,我看到了青春的无奈和彷徨,看到了青春期来自某个压力引起的胆怯,也看到了很早就要面对生存压力的艰辛,还有少年单纯的执着。

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连贯,没有不经意,也没有平常,相反有些刻意,而且太过表面。

不是打过架砍过人吸过烟打过K乱过性的青春就能叫做残酷,我也从来不认为青春是能用残酷一词来形容的。

青春是一部喜忧参半的电影,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些无人知晓的孤独压抑或者记不起什么时候积攒起来的自信和满足才是青春让我们总是缅怀的原因。

如果硬要说它残酷,那也只是因为它让你独自面对的东西来的太猛烈,使你经历一场孤独的成长。

可是独自面对的东西,谁都拍不出来。

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每个人作为他人青春的局外人,包括导演,都只能通过在电影和观众之间建立某种桥梁使他们之间发生共鸣成为他人故事里一个小时49分钟的“亲历者”。

所以这可能是一部好的校园片,一部混乱的爱情片,也可以成为一部街头黑帮古惑仔风格的电影,但在我眼中这不是好的青春电影。

它只是让我过足了眼瘾,却无法让我想到我自己的青春和经历青春里的混乱彷徨时的种种心情,也无法让我从我自己的故事中得到新的东西。

 8 ) 跟九降风差太多了

这部电影其实我已经等了半年,虽然看完预告片时已经猜到这部片子的结局,但是今天看完这部片子心里还是不平静。

显然,这部片子与《九降风》比起来,节奏快了很多,商业,时尚元素也非常浓厚,这可以理解,毕竟是在香港,不可能出现像《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这样的片子。

23岁的导演麦曦茵,显然要比林书宇浮躁很多,她极力表现当今的社会现象,与流行元素,似乎试图与观众走得更近,更贴近现实,以得到更大的共鸣,至少是在香港,但是剧本框架的设计就太制式了点,简单的说就三个步骤。

一:一起少年,整天没心没肺的玩在一起二:开始分歧三:各奔东西看完电影,能让我值得深思的东西真的很少,因为这类的青春电影看的太多,要唯美不够《蓝色大门》,要深重不够《香港制造》,导演试图表现太多东西,但每次刚表现了一点,观众刚想投入进去,却又被人生生的抽了出来,能给人留做思考的东西真的很少,唉,跟九降风比,差远了!

 9 ) 那样的坚持和任性,现在都不会再有

青春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无畏和不懂。

青春的时候,我们把所谓的义气看的太重。

那样的坚持和任性,现在都不会再有。

对了,那个学习好的女生做鸡和一个中年人牵手走远时,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10 ) 我們做的不是自己,而是世俗要我們做的自己。

臺灣的青春電影總是免不了文藝、含蓄,總是慢悠悠,節奏很緩慢,即使它的題材是殘酷的,它的色調總是灰暗中帶點柔和。

它讓你慢慢地深陷其中。

說實在話,如果第一次看,也許會覺得很特別,蠻欣賞,可是看多了2套以上類似格調的片子,感覺難免矯情。

連裏面的主角嘴中蹦出的對白都讓我滿身雞皮疙瘩,導演想表達的主旨似乎總是需要主角的對白來表現,頗有故作高深的感覺,低估了觀片人智商。

無意貶低臺灣青春電影,只是格調過於一致,有時,會讓人生膩。

香港的青春電影總是給人光怪陸離的感覺,喜歡用剪切,節奏快,也許自己從小在說粵語的廣府地區長大吧,聽著裏面的主角蹦出的粗口,我覺得特別親切。

它喜歡把問題白熱化,把內容赤裸裸地不加絲毫掩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無論你是否承受得了它的血腥與殘忍,它就是讓你看到,它無視你的承受能力,一步一步,劇情密鑼緊鼓地向前推進,一個又一個炸彈,向你投來。

只有在看香港青春電影的時候,我才有快意。

香港青春電影在表達自己的時候通常都是直接的,給你衝擊。

烈日當空(香港)與九降風(臺灣)均屬於曾志偉監製的同一些關於青春的電影,我先看的烈日當空,感觸很大,衝擊很大,可能有了先入為主吧,同樣的7個男孩,不知道爲什麽,片子開始半個小時我已經對烈日當空的7個男孩兒印象深刻,而九降風里的7個男孩兒卻總是讓我記不清。

我覺得烈日當空對那7個男孩兒的人物刻畫要比九降風深刻得多,輪廓清晰,來得直接。

相反,也許我要觀看完九降風,我才能知道這個7個男孩兒是什麼樣的人。

個人喜好可能真的佔據很大因素吧。

寫這篇東西,也正是因為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烈日當空的導演是香港的新晉導演麥曦茵才23歲,而九降風的導演年紀上據說要比她大多了。

也許不同年齡的人表達方式不同吧。

可是關於青春,也許一個23歲的人更明白吧,因為她的青春逝去的時間還短,也許她對未來還是朦朧的,迷惑的。

而九降風的導演,畢竟年紀大了,事業有了方向,人生經歷的東西多了,自然有些他(成年人)的價值觀就會很不經意地添加到電影裡頭吧。

對不起,我真的因為自己的喜好,似乎有點偏見了爲什麽我會不喜歡九降風呢?

也許是因為,因為,我覺得青春本來就是因為荷爾蒙而躁動的,九降風太像一個過了青春期的后青春期大叔了,含蓄,連裏面的髒話也讓我有點覺得過於含蓄了。

看烈日當空的時候,我不停地想到經典之作《Trainspotting》,也是毒品,也是那些鐵軌,也是那些迷茫、躁動的少年。

尤其結尾,阿榮穿著西裝去面試的時候,讓我想起了mark選擇了重歸正路---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可惡的大彩電、選擇洗衣機、汽車、鐳射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你的朋友…….夏天過完了,青春也就完了。

這句話是最近看到的最觸動我的心的一句話。

片里的生活,我沒有經歷過,青春期的我也有過小偏差,但是總體沒有偏離過社會,家庭對我的標準要求。

好好讀書,好好高考,考上了大學,庸庸碌碌地過著大學生活,然後現在還有一年不到的時候畢業面對社會。

其實,這條路我並不喜歡,但是卻無從選擇。

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那樣生活,但是每個人的青春其實都是一樣的,其實再殘酷的青春電影它觸動的都是我們的同一根神經。

其實很想有自我,但是我們都是懦弱的主兒,我們都要向社會屈服,一些潛在的規則,潛在的標準左右著我們的生活與選擇。

上帝沒有說mark和阿榮最後的選擇,包括我們的選擇是正常的,正確的,只是一個社會的導向讓我們不得不走這樣的路,因為你不乖乖做人,你不按章出牌,你會闖大禍,你會後悔。

就像很多人說現在我們20多歲的女人很現實,其實誰沒有單純美好過,不顧一切往前沖,只是經歷與一些規律告訴我們,變得現實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

我們在逆流或順流中掙扎向前游,那些向反方向游的人總被歸類為異類,我們說教,自以為救世主,其實誰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對錯。

其實每個人,都很迷茫。

所謂的明確只是相對的。

夏天過完了,我的青春也早完了。

因為我已經進化成很世俗的人,快要變得俗不可耐。

那個之前被世人封為玉女,眾人傾慕嚮往,後來因為婚姻失敗,變得邋邋遢他,瘋瘋癲癲,每天不斷有糗事被媒體曝光的天后,現在要捲土重來的布蘭妮,在一本雜誌的採訪說了一句這樣的話:【人們總是說他們想做和做了什麽,但悲哀的是,我們的世界很殘酷,到最後,你的內心只知道你應該盡力做什麽而已】。

在一個典型被世俗輿論、標準所困身的女人口中說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慨。

我們做的不是自己,是世俗要我們做的自己。

《烈日当空》短评

这片好不好,得看你跟他是不是有共鸣……

2分钟前
  • loveless fancy
  • 还行

更喜欢温情的

7分钟前
  • 还行

有点凌乱囧。。。我还是喜欢九降风~

12分钟前
  • 还行

85年生人的处女作。她是怎么做到的

13分钟前
  • 麻什麽
  • 力荐

还是更喜欢台湾版的九降风一些,总觉得这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够清晰

14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在去往山顶的路上应该见过这所学校

17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看来我已经不爱一味成风的小清新YA片。

18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残忍的现实,残酷的青春

23分钟前
  • jo
  • 还行

看那少年的群戏

28分钟前
  • 咕咕
  • 还行

看到三分之一 看不下去了。。。国语的配音难听死了 画面也有不唯美 还是喜欢台湾的小青春片 虽然闷骚

31分钟前
  • 告五人白
  • 很差

18/6/2022 @ M+。以無聊抵抗無聊的中學生活,不堪一擊的友誼 // 以處女作來説有些處理確實太過MV了

34分钟前
  • KLY
  • 还行

喜欢到没有词形容

39分钟前
  • 七日之痒
  • 力荐

人呢总有个年轻的时候...

41分钟前
  • 瘪豆
  • 很差

好無奈....

42分钟前
  • 五十级皮神
  • 推荐

......

43分钟前
  • 宇智耀耕
  • 还行

烈日當空,聽起來很青春

44分钟前
  • 一百年 不許變
  • 力荐

手持摄影直接晃出了年轻人压不住的那股劲儿,麦曦茵一个女导演怎么能把男孩的荷尔蒙捕捉得这么到位。好多柔光拍摄,看不清细节,有点像褪色的老照片,粗糙的质感让人联想到陈果,尤其是《香港制造》,颓废感都如此相似。全港倒数迎奥运跟流血事件产生戏剧张力,进了医院之后开始出现大段MV,麦浚龙的歌挺好听。黑暗的房间,鱼缸中的鱼,都在强调主角被困在封闭空间,而麦曦茵又有很多风格化的设计,包括动画过场以及超现实的心理情境,于隧道,于笼中,就连真实场景都经常安排在铺设管道的荒野。在天台开场的一幕本以为要校园霸凌,结果在分享食物,能够逆光的他们才是真实的自我吧。

47分钟前
  • 高詩遠
  • 还行

和《九降风》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但也不错 只是我觉得青春片还是台湾的好

5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香港的青春是彻头彻尾的颓靡和绝望。相比之下,更喜欢同计划下的《九降风》。

55分钟前
  • 安小洁
  • 推荐

。。

57分钟前
  • 摇摇晃晃的兔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