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U》是寻枪,《警例》是寻人早在2003年《PTU》公映的时候,杜琪峰便说这是一部“个人作品”,6年之后,杜琪峰忙着《撕票》,把包袱扔给了替补队员罗永昌。
这已经是杜大炮第二次拿续集甩包袱了,上回是《暗战》,那次是罗永昌初执导筒,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暗战二》更像是被催熟的一个早产儿,支离破碎,七荤八素。
《警例》似乎不是正派的《PTU》续集,它不是《同胞》,所以没有那种重装上阵;《绝路》和《人性》交与了刘国昌与吴耀汉,不久之后便会浮出水面。
影片具有明显的松紧,一上来就是警署开会讨论机动部队殴人的问题,上头立即交代下去,严肃彻查,不但逐个进行了盘问,而且派投诉科予以监察。
机动部队正式领命开始大搜查,一场围绕正义与邪恶、冷静与疯狂的围捕正式展开。
《PTU》是寻枪之夜,《警例》是寻人的日与夜,他们涉及的深处,都是警界伦理问题。
职业与操守一开始在警署盘问的时候,任达华三人小组撒了谎,原因很简单,说实话就会被撤职查办,香港的治安条件一直不大好,警察也很难做,只因为警例太多、规矩太杂。
犯人在失去抵抗力之后是不能被殴的,不然他们就会争吵着去验伤,如果不幸被闭路电视记下,那就等着被起诉得了,导演很聪明的让人物担负起随时会被揭穿底牌的压力,制造出一种波澜不惊的悬念效果。
PTU在不断的查街寻人,被寻者正是被三人小组殴过的那个毒贩,扫荡经过夜总会之时,小队长对正在行房的黑帮小弟施以酷刑,冰冻下身、折断手指,只是因为在桌上发现了大麻。
警察在抓不到把柄的前提下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一旦有了底牌,便可以肆无忌惮,小队长急于抓到大麻成避免自己被揭穿,仔八却因为债务外漏被调职,肥棠欠黑帮债务而选择包庇,警官为训导手下铁面无私,一张紧绷的关系网也在同伴之间成形。
《PTU》里的机动部队夜巡是为了林雪找枪,《警例》中的大搜查是为了寻找被打之人,事情在傍晚之前发生了变故,仔八在围捕毒贩之时旧病又犯,被闻讯前来的长官打发回警局缴枪彻查,之后的仔八消失了,小队长冒着被指认彻查的危险回居抢救同伴,自然是铁肩扛道义;警官虽然铁面示人,也有柔肠的一面,转身而去就为自己的下属争执开脱起来;林雪是欠了高利贷的,对伤人的小事可以友情相助,对于杀人大案则豪不含糊。
导演在这些关系中突出了警察处事的两难境地:究竟该不该执法,该如何执法,执法的尺度又应该是如何,人情和道义的关系应该怎么摆,警例应不应该彻底执行。
这一切都牵扯到警察本身的操守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又给我们一个暗示:机动部队似乎是机械的,人却是有人情冷暖,警例是有明码条文的,处事却不能全盘遵循,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警察是国家机器,却也是人,他们的骨子里一样有七情六欲。
心魔与救赎片子是阴沉的,从始至终都有一种很紧张的气氛,黄昏的一幕里所有的警员都被笼上一层暗红色,仿佛预示着将有事发生。
果不其然的是仔八在回警局之后开始了剧烈的心理变化,他坐下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自己的配枪开始仔细擦拭,镜头捕捉到他的双手在剧烈的抖动,人物的内心也在同时剧烈挣扎。
如果说开始冲破洗手间的门板是一个正常范围内的甩脾气,那么此刻仔八的内心已经被编剧扭曲,他在不断的心魔挑动下逐渐变成一只可怕的野兽,双眼之中泛起了邪恶的光芒,疯狂的仔八没有选择缴枪,而是选择了躲藏起来伺机杀害自己的上司,那双猩红的眼睛逼近他的对象之时,一声枪响却让这头野兽清醒。
于此同时另一场围捕也正在展开,机动部队全体对警楼实施地毯式搜查,大麻成在逃窜,仔八在躲藏,一边是悍匪,一边是同胞,导演直接给人物摆出一个命运选择题。
杜琪峰不止一次的在电影里探讨过“心魔”的问题,《大块头与大智慧》、《神探》,《暗花》,又近乎上升到一种玄学的高度,诸多电影探讨的核心问题最终要归属到人心的善与恶,而《警例》中的仔八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标本,它把一个普通警员遭受难以承担的压力之下的心境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与仔八同样拥有恶之本性的还有林雪饰演的肥棠,他在生死大义的面前毅然选择了良心的一边,一声枪响是最后大搜索的信号,也是给仔八这头野兽的一个警钟,善与恶、忏悔与救赎在这一刻被紧密的交织起来,友谊和道义在此处开始发挥它的热量,最后终于把这个出离愤怒的警员拉回正规,而掌权的高官们最后也顺应人意的宣布了对打人犯的集体赦免。
心魔似乎是一个人骨子里深植的东西,它会被激发,膨胀,直到一发而不可收。
杜琪峰不止一次的让心魔作祟来主宰大事件的上演,然而每次几乎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神探似乎例外),要不就是达到最后的救赎,在与善的碰撞中被点滴感化。
命运变化无常,每一分钟都是另一个结局。
罗永昌借《警例》表达了他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深入思考,他们的权力像一柄双刃剑,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它可以忠于法律不偏不倚,也可以打着“法律”的旗号去维护他们自己眼中的“正义”,他们在纷争的世界里延续着自己的使命,或遵从,或抗命,或秉公,或渎职,银河映像塑造了那么多的警察形象,无一不是在拿捏着他们的人性。
这是罗永昌独立执导的第四部作品,前面三部是《暗战2》、《天生一对》、《每当变幻时》,他是一个出色的剪辑师,也是无数银河映像作品的执行导演,还是一个个性演员,去年的《文雀》里,他被林熙蕾用气球色诱,而后又换女人装,异常的搞笑。
《警例》仍然是那种幽暗、昏惑、张力十足的银河电影,它在剪接、调度等方面没有什么突破,于人物内心刻画上则是入木三分,一行踏遍街角警楼的大搜查,牵动着警员和逃犯的心魄,他们的外表却依然平静,那一潭平静的水面之下,是无限的波涛汹涌。
《警例》之后还有《同胞》、《绝路》和《人性》,银河映像的PTU仍然在延续,大搜查,也仍然在继续。
文/灰狼
孖八的击毙大麻成后的最后一个动作 使我不由联想到那著名的港警枪击案。
2001年3月14日,香港一家警署接到一个投诉电话,说在荃湾石围角邨石桃楼552号住宅有噪音滋扰。
按照一般做法,警方派人上楼调查。
由于只是噪音滋扰,警方只派一名警员(梁成恩)登楼调查,结果,梁成恩警员上楼后不久出事,事后被发现中了五枪死亡,配枪被抢去,同时被抢的还有备用的六发子弹。
法医检查和弹道检查结果表明,凶手是用梁成恩的配枪把梁成恩射杀,而且六发子弹全部射出(其中一枪没有打中梁成恩)。
香港警察的左轮手枪本身有六发子弹,另外有六发备用子弹。
因此,凶手不仅拿走他的手枪,而且有六发子弹在手。
事后,香港警方悬赏100万港元,缉拿凶手。
同年(2001年)12月,在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发生一宗光天化日之下的持抢劫案,凶手蒙面,抢走了银行50多万港元现金,并开枪杀害了银行内有反抗行为的巴基斯坦籍护卫Khan Zafar Iqbal。
警方事后通过弹道检验发现,凶手所用的手枪,正是同年年初梁成恩被抢的配枪。
至此,香港警方相信,两案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集团所为。
香港警方事后为丽城花园劫案悬赏200万港元缉拿凶手(其中100万元由恒生银行提供),但没有向外公布两案所用的枪是同一支手枪,免得市民惊慌。
丽城花园抢劫案,警方在现场捡到三个弹头,因此,凶手手上只剩下三发子弹。
这种子弹在英国制造,凶手很难找到多余的子弹。
300万港元的悬赏发放了接近五年,警方破案毫无头绪。
至此,警方相信作案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集团。
假如是集团,集团内难免有人被300万元所吸引而背叛同伙、向警方举报。
2006年3月17日凌晨发生的一宗枪击案不仅震惊全香港,而且破解了以上两个悬案。
2006年3月17日凌晨,香港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住宅大厦港景峰对开一条行人隧道内,两名当值军装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正在巡逻,二人忽然被人枪击,冼家强中两枪(脸部和小腿),警员曾国恒中一枪(凶手三发子弹用尽),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都分别拔出自己的手枪还击,曾国恒打出五枪,全部击中凶手(徐步高)并导致徐步高死亡,冼家强发射了两枪但都没有打中凶手(事后弹道检验结果)。
凶手徐步高由于也是一名警察(普通警员),曾引起很多猜测,事后的调查和分析认为,他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警察,由于长期不获得晋升,决意自己搞事挑战警方的同事。
此案轰动全港。
事后客观的分析是,徐步高手上有枪,但缺乏子弹,他当时的目的是要抢夺两名巡警的24发子弹(每人12发),徐步高万万没有想到,英勇的警员曾国恒中枪之后居然还能拔枪还击,并且击毙他。
该案的谜团之一就是曾国恒在击毙徐步高后把枪放回了枪套。
有人曾经怀疑究竟是曾国桓到底是怎么在弥留之际把枪放回去的。
而此外,此案对香港警察和市民中的影响却并没有随着案件的结案而终止。
相反,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就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其中的题材。
早在阿杜的《神探》中,便有很多人自然的联想到了本案,尽管电影的主题并不是要拿港警枪击案来说事,但谁又敢肯定这件事对香港警界一向正面的形象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呢?
根据我平日对香港警察的了解,作为香港三大纪律部队之一,其内部组织的完善和各种关系的交织,不但保证了其战斗力,同时也为一些矛盾作下了最天然的伏笔。
有时候正义的差别往往就是警服脱与穿的界限。
或许你会觉得香港警察是如《神经侠侣》一般平静,或是如《放逐》一般的怕是,抑或是《冲锋队》一般的怒火街头。
但无论怎么样,PTU系列确实反映出了一个真实的警察。
他们是人,他们有弱点,他们有信任,他们有猜疑。
阿杜也许就是看中了他们卸下面具后的人,而不是一个制服下面的相同使命的面孔。
我个人觉得,电影中与真实的港警枪击案中相似的部分,就是他向真实的人最好的致敬。
真实的PTU不仅是PTU,或许比《无间道》要更充满了阳光,也许在夜晚的灯光下变得更加真实。
短短的几小时,不大的投诉案,精心策划的骗局,难以启齿的分歧。
兄弟之情,战友之义,在即将到来的事实面前,却显得那么无力。
尽管是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却也使人有另外一种心情。
我想,这就是银河带来的感情。
“也有风雨也有情”。
我想,这就是对银河最好的概括。
原来,有这么一出香港警匪片,没有刺激官能的血腥暴力,没有起伏明快的情节步调,甚至连场景、剪接、镜头、人物、构图、音乐都屡屡让你想到同类型的前作《PTU》,但你还是心甘情愿地把头扎起来埋进水里去欣赏它,它的名字叫《机动部队之警例》。
值得一提的是,《警例》是银河映像出品,但导演不是杜琪锋,而是罗永昌。
杜琪锋大部分的黑帮/警匪片都标榜着黑暗外加极奇冷峻的风格,由探讨人性权力斗争到精神本我不愿面对的“心魔”问题,常常给予观众或多或少的惊吓(《神探》、《黑社会之以和为贵》),无一例外地出现在“银河映像”的每部作品之中。
反而,罗永昌作品的格调平实,自然过渡得多,像《每当变幻时》、《天生一对》等,到今次执导的《警例》,主题鲜明,叙事含蓄,不是高深莫测的故布疑阵,只是水到渠成点到即止。
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处理手法低调,我才觉得它比同类型拍到厌的片种来得清新淡雅一些──它尽管没有施浓胭脂在脸上的野心,却有冲着素面示人的勇气,尤其当这份勇气要落实在执法严明和人情道义上进退失矩的机动部队时,我为它找到了这样的一个诠释:表面上和私底下的执法尺度虽然存在偏差,体制背后涉及的“权力”也使你无法与之靠拢,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却可以很好很恰与其分地做到绝不勉强绝不为难,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做到尽心尽力就够了,如果把这里的“你”置换成“机动部队”,我相信这就是机动部队拒向现实低头又唯一可以做的最佳选择。
机动部队作为捍卫特区政府的机械化身份一方面是打撃罪恶、除暴安良的前线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恪守各种条文繁多的警例,而罗永昌就是想透个机动部队里一个私下欧打犯人的案例突出警员办案处事的两难境地──进一步不成“仁”,退一步又能“忍”吗?
机动部队究竟是按着条文遥控的机械抑或充满七情六欲的人?
正邪对立之间存疑的“灰色地带”,该交由“人治”抑或“法治”来审理较恰当?
《警例》故事背后的意识形态十分沉重,而个中紧密的人物关系网也不过是在一日之间建立──警署高层收到一卷录像带,内容拍摄到三名军装警员涉嫌在后巷对一名男子施以欧打,为此,警方投诉科的探员们展开跟进这个案件。
机动部机的警员李永森(任逹华饰)马上被审查组拉去问话,他与另外两个同事故意隐瞒打人的真相,并打算私下找那个被打的犯人“大麻成”解决。
与他们同组的警员孖八因财务问题向警队寻求援助,未果,还得罪了上司黄警官,被逼得走投无路,神智失常。
同是警员的肥棠因欠黑帮的债而暗自选择包庇“大麻成”……这铭铭中彷佛自有主宰的一切都在“那搜查中的三名警员随时遭沿路追踪的投诉科探员们揭发”的伏线下阴暗前行,推动剧力的不是多线发展的情节,而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悬念,一种探索人性课题上的自我欲望。
全片关于一众警员的“追踪”与“反追踪”,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孖八首先被镜头放大成一个不堪压力负荷而变相蓄意杀人的标本,当他得知被调文职和被上司勒令交还配枪,回到警局后坐下第一个动作就是反复擦拭自己的配枪,特写捕足到人物此刻满头大汗,脸如死灰,双手剧烈的颤抖,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使他失去理智,迅速变成了一头眼红的野兽。
他持着配枪躲在警局里侍机报复自己的上司,不料另一场围捕“大麻成”的行动同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声中枪逼迫他要重新面对自己抑或继续执迷不悟?
罗永昌在命运的选择题上设立了这个足以考验所有观众去思考的焦点,一如后来警署高层发现那三名警员确实有殴打犯人,应该严肃处理他们,还是干脆讨个台阶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结局很好给了我们正面的答案。
《警例》的格局可以更大,节奏可以更明快,但我仍然甚为欣赏它对个别人物刻划的见微知着。
再说警例。
上知这两部哪个先后出的,为啥那么多警v察好赌还赌到借高利贷。
跟上部比风格上还是比较相似的,剧情感觉没前者精彩,但是涉及到情感戏的更多,算是各有各的特点,结局差上多都是误入歧途的警v察最后又归了正道,小制作拍成这样很上容易了。
影片吊为警例,字面是警v察的例子,是好例子还是坏例子呢?
片里有好例子也有坏例子。
看了这部,警v察因为殴打罪犯,竟有被阁值的可能,如果这样大陆警v察就没几个了。
还是上面说的那样法律健全与否真是查太多了。
虽然这部《ptu2》不是杜琪峰导演的电影作品,但是依然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
剧情紧张,人物硬朗。
这次的故事依然涉及到警员兄弟的情谊,而且是双重的麻烦。
不过两种麻烦都是面临当不成警员,当两个麻烦交叉出现在电影里时,任达华的演技似乎到了一种不动声色也能传达意境的地步。
因为这部电影我开始喜欢邵美琪,喜欢她那副严肃认真的表情。
还记得第一部《ptu》里那个夜晚的紧凑和最后枪战的过瘾,这部续集的枪战稍显不够激烈和有设计感,不过电影的最后,依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剧情在关键人物抢夺警员的枪械后开始有意思起来,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最高潮。
end
在看过 《保持通话》、《证人》等传统港剧之后,看这部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演绎的《机动部队警例》倒也一阵清新。
虽然为了完成故事的主线,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让人觉得是不是还有续集不成。
不过几个老一辈的演技真不错,特别是鸠摩智大叔。
第一:看到片中提到的那些地名,大部分我当时都去过,感觉很有亲切感第二:任达华穿制服就是帅第三:邵美琪确实老了,但是幸好没落郑伊健手里第四:后悔当时问路没有找个警察叔叔第五:HK的繁荣确实有很多人付出第六:如果钱多到不行,喜欢都市生活,HK是最佳选择
罗永昌导演,杜琪峰监制,“银河映像”又出精品。
就好像一说到“吉卜力工作室”,人们就想到宫崎骏。
杜琪峰似乎就是“银河映像”的代名词,但是通过这部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银河映像”不完全属于杜琪峰一人,更应该有信心,“银河映像”会在将来冒出更多“非杜式”的精品。
说归说,杜佬的确为“银河映像”,甚至是香港警匪片树立了一种特定的黑色冷峻风格,人性的正反面,宿命的巧合,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在“银河映像”的每部作品之中。
在罗永昌这第四部作品中,将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特殊身份所背负的两难问题摊在台面进行了一次解剖。
一方面是除暴安良的利器,一方面又要恪守各种名目繁多的警例条框,不得雷池越境,不然就要伤敌500,自损1000。
套用好久不见的蜘蛛人的那句名言——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警察无法做到百分百好人,they're just doing their job. 警察唔易做,仆你母条街。
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就行啦~
身在广州,毅然有香港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 警察与枪 (警察的力量与 匪与声誉(阿成拿刀捅大B,实则为了声誉?
) 不简单但不混乱, 反映不少问题 警员债务问题 前线警员压力 (歧视内部调查科 这个更加表象吧) 说白了 这些是现代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PTU2把我们的社会角色换了PTU部队 然后用的是港片最擅于操作的警匪片模式, 最后表现出来的却是债务、工作压力、时间少(片中许多提示还剩下XX分钟对白,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时间精贵的港人价值观)的这些每一个现代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下的时候我也以为是《PTU2同袍》,结果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电影,没有《PTU》好看,但也可以看看的,胶片质量有点差,任达华这次好像演得有点过了,知道你是为了表现警察压力大,但也不用接每个电话都那么酷吧,看似有点脱离实际了。。。
更期待《PTU2同袍》了,也想看看这套电视电影的其它三部《机动部队伙伴》.《机动部队绝路》.《机动部队绝路》...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从故事上讲这部算是原版的续作 还是好看的 只是几条线的设计没原版那么精巧
我觉得蛮好看的。。真的
科普啊。三星到尾。
不是以前的那个PTU,不是以为的那个PTU
看完才发现看错,这部多两字。
太吓人了
浪费系列名字
一个很平常的警察故事,更多的描述的是压力。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那一切都好,如果控制不住。。。有的时候压力不能用力去抗衡,而只能疏解
前面昏昏欲睡,后半部分可以
看多了其实也就能琢磨出银河映像的套路了,最后结局时候警察和匪徒的巧合相遇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电影质感弱了,不过PTU那味道还是在的。
投诉科没人投诉就自搞 肥棠怎么样了呢😂
这个系列应该是只看过三部,除了第一部“寻枪”之外,对这部的印象甚至不如“同袍”深刻。可能是短时间内出品太多了,没太仔细打磨,只得老杜其形。
电视剧...
虽然非正牌续集,但也众星云集,剧情节奏有模有样啊,看得哈子。
PTU作为香港一线警察的压力。
电视剧
一死白了 所有的冲突点都没了 然后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