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亚拉号

Aniara,星艦迷航:阿尼亞拉號

主演:Arvin Kananian,Emelie Jonsson,Jamil Drissi,Pablo Salvador N.G.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语言:瑞典语,西班牙语,英语年份:2018

《安尼亚拉号》剧照

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7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8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9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0

《安尼亚拉号》剧情介绍

安尼亚拉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奇女侠1984唯一真爱鱼和薯条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老方法神秘博士:戴立克的前夜泰王纳黎萱4天师钟馗皮肤包青天之诡墓空棺求精心切日心说桂千鹤诊察日记疾速追杀2镇魔司:灵源秘术魔女风采依旧查佩尔明星队-路奈尔:奥克兰起家有爱就有家同门义无字碑歌:武则天传不列颠血腥皇冠辣身舞2:情迷哈瓦那六尺之下第二季巴哈旺大饭店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荒唐周五夜狱中豪杰无处可逃PatisserieMON龙雀卫之噬魂蛛

《安尼亚拉号》长篇影评

 1 ) 无聊才是罪恶源头

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

然后开始夜夜笙歌。

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凭啥?

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

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

反乌托邦呢?

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

问题是人口繁衍呢?

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

分分钟开始窝里斗。

发生在中国呢?

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

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

双数月摇号!

以家庭为单位摇号!

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

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

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

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

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

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

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

研究攻克癌症方法。

用unity制作大游戏。

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

组织选美大会。

俄罗斯大转盘。

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

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

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2 ) 末世,毁灭,没有希望的流浪地球。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3 )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上。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4 ) 2018年,本片带给人们思考,2019年,《流浪地球》掀起科幻狂潮

1968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

他站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上去遥望距离他比较遥远的二十一世纪。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库布里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穿越回过去的人,因为在那部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不敢相信,但是真正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从片中看到的那些理念没问题了,但实践起来却一言难尽。

因此,那部电影被称为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跨时代的里程碑制作,电影本身不仅仅遵循了一个物理上以及航天上的设定,而且通过这个设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最为可贵的是,那些想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是库布里克令人折服的地方,同时也是那部作品让人尊敬的点。

为什么那部电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提出来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之前的科幻电影仅仅是满足于视觉上的科幻,并没有对于科幻本身的概念性的东西做一个相当全面的解释。

但是库布里克在当时的科幻电影大环境下,进行了科学的猜想以及实现,这是难得可贵的。

无独有偶,对于此类型的跨时代的电影本身就非常小众,因此,很多导演进行尝试的时候,就会尤为慎重,一不留神,一部佳作就有可能折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属于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它并没有用炫彩夺目的特效来为我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华丽,仅仅是用一个朴素的概念,就足以让很多科幻电影汗颜。

这部电影叫做《安尼亚拉号》是一部软科幻与硬科幻结合的作品。

相比于很多的超级英雄为大家营造的科幻环境,本片还是比较保守的,相比于星际迷航等科幻巨制,本片算是小成本的。

但是这些硬件的薄弱并不代表本片的内核质量较低,即使是最苛刻的科幻影迷们,在本片中找到瑕疵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飞船展开,一个名为安尼亚拉号的飞船在太空航行,它的目的地是火星,这艘飞船可以和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它是那么的华丽且充满人情味。

没有人认为这艘飞船会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彻底沦陷。

但是这个小毛病很快就到来了。

因为飞船的动力装置中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将整个动力系统全部弹出到太空,此后的飞船没有了动力装置,很快的就成为了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于是,船上的人们开始了恐慌与骚乱。

关键时刻,船长为大家画了一个“饼”来充饥。

他预言,飞船在航行4年之后,就能利用某一行星的引力来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

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船上的一个天文学家否定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坦然接受了这艘飞船将永不靠岸的事实。

人们继续在安稳中度过着这平静的日子,好在船上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虚拟空间最终也消失殆尽。

日子又开始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漫长的时间的拷问下,谁也没有经得住考验,人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唯有这艘孤零零的飞船继续着自己未尽的航行。

本片在当今超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完全是一股子清流,而且本片引入的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开始拥抱科技的时候,科技是否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为人类造福。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否真的像预测的那样,依旧能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

本片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这是在《流浪地球》中,人们提到的话题,当一切看上去非常渺茫,人们是否依然会有希望,这个问题是一个设问,且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用几代人的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让人们看到了答案的曙光。

但是在本片中,即使是活到最后的人们依旧是不能目睹答案的真容,这就是悲剧所在。

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区域总是掉以轻心,但是悲剧却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来到的步伐。

很多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但是粗心的人们却总喜欢用漠视来面对这些惊天灾难。

我们经常用战胜来形容自己与灾难之间的平衡。

但总是忘却了灾难本身需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重。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与绝望,往往只距离一瞬。

……你好,再见

 5 ) 随

跳看,最后一个类似地球的蓝色星球的出现已经到了几百万年,但那时舰船里的人早死光了,一开始觉得是十佳的讽刺,但是如果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类没有在绝望中毁灭自己,那么他们的后代就有机会遇见这份神赐的礼物,到底什么是自由,希望?

第一代舰船上的人沉溺于失去,充满绝望,自己放弃了自己,导致了整个社会走向崩溃,如果这代人能够走出过去的牢笼,建立新的生活的基石,还有人生价值,多生娃儿,生活不一定过不下去,到了第二代,那些娃儿没有过去的枷锁,习惯于当下恶劣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未始不能建立新的舰船文明,最后也有机会得到救赎绝望?

为何会绝望?

今天刚好看到一个研究生上吊自杀的新闻,实在不理解,如果你做不到什么。

或得不到什么,把他丢开就行了,为何要绝望,难道生活的一点小瑕疵就足以否定了整个生活,你说你要花园里的那朵花,可那花已经名花有足了,不可能是你的,难道花园里的春光与明媚就此消失了,不是还有无数的花等待你去采撷吗人生之乐,就像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这嘌不行,就换一瓢,说到底,不是人生之乐太少,而是你的瓢太浅,终其一生,永远无法享尽人生的乐趣,最讨厌这种以些微小时就蒙蔽双眼,否定生命的人,学会放下,再转头看看,无处不是自由,希望当人在绝望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胸怀,也许宗教真的是唯一的救赎,,,从一开始的欺骗到最后的绝望与崩溃,陷溺实在是太深,如果能够早早地鼓起勇气面对绝望,断掉希望,得不到的希望就是妄想,也许能在灰烬中激起火星,获得拯救,,

 6 ) 人类的命运的启迪诗

一场太空旅行的意外,巨大的太空飞船成为所有人的监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残缺的社会,自然就会出现独裁者与受迫者,掌权者会给予群众“美好”的“希望”;而在虚假的谎言背后,发哨者必定迎来死亡的结果,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继续漂泊,剩下的依然存有希望的人们,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等待,会出现纵欲、邪教、自杀以及反抗,反抗者必然会被镇压与杀害;在这场没有胜者的空间里,经过二十年、又经过一百年、再经过五百万年,人类的尸骨变成微乎其微的细菌,太空飞船都将成为宇宙的残骸;那时没有国家、没有语言,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也没有污染和瘟疫,人类从来不会有歉意,人类从来不会有正义,人类从来也不会敬畏,那些死去的人类也只是权力的牺牲品;我们对于这片偌大的星际来说,我们是不足为道的;这座巨大的没有任何人类痕迹的、洗刷了那些罪孽的馆柩,才可能会降落在天琴座旁的“地球”上。

 7 ) 1400W预算,就问谁还能做得更好

电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arry Mattinson的得奖小说《Aniara》改编的。

我也不知道该叫小说好还是诗集好,因为整本书都是用诗写的,一首一首诗连起来的科幻故事。

所以原著本身就非常难懂(瑞典语2以下的不要尝试阅读,脑袋疼),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就给电影的改编留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本身有着非常典型浓重的北欧电影特质:不漂亮的主角选角,模糊化的性别性取向,危机反应下的人性矛盾,对于人类自身特质的拷问,毫不遮掩的裸露画面,希望与绝望的复杂交错。

作为超低预算科幻电影(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导演们非常巧妙的从人类作为mortal的日常生理心理需求作为描述点,让人产生这不那么遥远的感觉。

但是又很好的根据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让人把日常生活跟太空背景联系了起来。

而不像《缄默》《High Life》那样非要贴上SI-FI标签,实际上故事情节的推动跟科幻太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电影为了戏剧化,一开始还是给了大家一点希望,而原著里则没有任何希望的提示,从出现问题后就一直黑暗无比了。。。。

关于MIMA系统,原著里MIMA是控制整个飞船的AI,最后在听到地球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它选择了自杀。

而电影里给了人类多一点戏份,MIMA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大自然的象征。

虽然电影很多典型的北欧人性隐射和讨论,也被打上了文艺科幻片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很多硬科技色彩,但是逻辑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为了制造绝望氛围而出现的逻辑bug。

非常明显,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科幻,而是让人绝望又抱着希望反思的电影,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又smart的原著改编电影。

 8 ) 天大地大何以宅家?这部科幻片拍出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形式

星星都离你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你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说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这部《安尼亚拉号》(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堪称反向“流浪地球”。

在这个宅在家的日子里观看,别有一番韵味。

电影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诗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艺,有中译版,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前提条件是你对诗歌感兴趣。

电影的故事起因是这样: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发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动力,飘向了无边宇宙。

乘员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任飞船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临未知的命运。

电影有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为什么没有来,生存物资的达成条件、乃至社会的阶级观念等,电影绕开了这些物质文化基础,片中物质能撑多久、还是完全可以自给也没说.

该片重点在于讨论人文,并给出了一个假设条件:★飞船上自给自足了一套生态系统,生活物资足够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环食用藻类等绿植,但可能不怎么好吃)★飞船体积也很大(电影显示,安尼亚拉号大致等同于帝国歼星舰级别,甚至还要更大)★有着不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展示有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等,甚至还有与人类大脑建立链接,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精神辅助系统“Mima”)。

那么,你会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生活家园?

星舰文明谁说只有东方有着故土情结,全世界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推走,那么《安尼亚拉号》里巨大的移民飞船,从某种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传说中的“星舰文明”.在包括《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里很常见,最近几年的科幻片里,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这样的类似主题的电影。

在刘慈欣作品中,《三体》《死神永生》也有体现,其实《流浪地球》也是一种形式星舰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还没有形成“星舰文明”的概念,所以该片刻意突出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飞船上的人类,是自我的终身监禁.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Mina”系统崩溃后(其实是AI自杀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类的悲观”),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

电影以一名职员、飞船精神辅助系统的指导员为视角,还塑造了她的蕾丝伴侣,这对女同夫妇二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头一年憋得难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于精神寄托的系统mina(可以理解为嗑*药),使得第二、三年人们比较放飞自我,几年之后精神寄托的系统下线没多久,就诞生了新的信(邪)仰(教),从精神追求转变肉体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的渺茫,有现实主义者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接受,也有悲观者的不断崩溃,直接体现在主角对待他们出生在这里的新生儿身上:究竟是星舰文明初代人类,还是在降生在监牢里的孩子?

二者观点截然相反。

新秩序其实该片有个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对待社会等级的问题,很多人疑问在如此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而是依旧维持着固有等级,比如本片中的舰长,出事儿之后依然是舰长的功能,并没有担任统治者,也暂时没人取代他,飞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条不紊。

本片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希望”的保留,因为所有人压根没有将这里当成家园,而是寄希望于回家,所以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状态。

但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该片主要故事线也就保留到了飞船漂浮24年之后,给了一个镜头,坚持活下来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里并没表现,但原著后半段的主题,就是发现所谓“骗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当然结局是比较讽刺的),这样的设定有点像2009年瑞士科幻电影《太空运输》的主题:地球不适宜居住,人类已经移民到了木卫五,主角在一艘的货运飞船上值班,发现骗局,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木卫五,有一座空间站里面装着都是的休眠人类。

休眠的地球人,脑袋里连接着芯片,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意识,意识里他们已经到了“土卫五”,是一个有阳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虚拟世界。

所以地球上的人类,都在永久做梦,大家逃避现实,都生活在matrix里。。。

最终,主角选择唤醒了人类,让他们面对现实,重建地球。。。

象征着新秩序的诞生。

无论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太空运输》,在这个全新的生存空间里,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于希望丧失,旧秩序才毁于一旦,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设定手法。

但《安尼亚拉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电影始终在强调“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包括5年的节骨眼上还捕获了被认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针,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奋,当然最后也是然并卵。

随后电影的处理手法,希望的丧失,一切又回归原样,乘员大多还是安如鸡,又陷入“活着真没意思”的情绪中,有个细节,船长再次讲话的时候,镜头展示这位割腕自杀未遂。。。

那么,当象征领袖的船长死去后,会不会有新秩序的诞生呢?

电影并没有表示,但我想应该也不会有,电影悲观的情绪情绪决定了大多数乘员都属于慢慢等死类型。

所以该片在科幻层面上并不突出,甚至有意回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规律,该片就是一个文艺片,而且是悲观压抑的文艺片。

悲观基调以现在的眼光,电影主题其实比较老套了,无非是沧海桑田、人类微不足道的观点,该片还是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典型观点,浩瀚的宇宙,人类何去何从,很哲学的问题。

在全片的悲观基调下,这就很像著名的悲观大师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片中飞船上新诞生的邪宗教为什么以享受肉体欢愉为主了,终究旧的信仰消失后,精神寄托极度空虚,新的信仰诞生,取而代之的是肉体上的寄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意志主导,为了填满生存欲望的沟壑。

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样,电影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更哲学,人类就是宇宙的灰尘,渺小而孤独,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学家,简直就是叔本华的化身,各种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离我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我。。。

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24年后是最后的主线故事,人类早已佛系。

最后的结局,直到600万年后啊,安尼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画面表示,飞船来到了一颗宜居星球,但飞船内部一片漆黑,内部乘员早已灭亡多年,只剩下灰尘。

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收尾,让人想到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主题: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精力、激情、创造力会日渐退化,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丧失,人类都退化为爬行动物,最终三千多万年以后,地球生物仅剩下藻类。

这是电影的悲观基调,但反过来说,假如乐观点话,或者干脆作为飞船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任由人类“野蛮生长”,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有着完整生态系统的飞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科幻B级片,但其中提供的创意值得参考:

同样也是移民飞船,飞行途中值班技师得知地球已经灭亡,他们是仅存的人类,于是面对6万冬眠的人类,这位开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诞生,他设定好程序,唤醒一批又一批人类开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

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醒来一部分人,提前苏醒的人类只能在飞船里生活,最终演变出了小型人类社会。

而且在数代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异,文明乃至语言都退化,变成了怪物。

最终一千年后,主角等人被唤醒,开始与这帮变异人类大战。

结尾比较讽刺,原来他们早就到了目的地,飞船掉在新行星海里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战胜变异人后,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开启了新人类的元年。

电影虽然有些无厘头,但也算一种积极的参考,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

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终究还是要战胜感性。

在现实面前,人与之抗衡的不是命运,而是自我。

电影结尾600万年后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还是出现了。

《安尼亚拉号》是悲观基调的,但也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何以为家?

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啊!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献给居家的诸位,了解一下电影中他们的“宅”在飞船里的日常和结局,对比当下,毕竟:只有信念还在,宇宙再大,也不会觉得孤独。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9 ) 充满消极

非常适合二倍速看完的片,充满北欧性冷淡风,即便有非常多裸体镜头,宣扬的是压抑与绝望,带给人的是无生机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要死一部分人,可以是老人,坏人,丑人,消极的,精神不稳定的人呢?

内核不是科幻是孤岛绝望,而这么多人的社会,样本足够丰富,会那么绝望吗?

要知道大多数人类都是一辈子都不出村的活了一辈子还是有乐观生活的,还是人类知道的太多,犯了知识分子的矫情病,知识越多越不快乐,那还不如不要有太多知识,世界留给单纯快乐的人,矫情的人多了带给人的就是绝望,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10 ) 老外就矫情。虽然设定略有硬伤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

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

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

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

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

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

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

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

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

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

虽然费钱。

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

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

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

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

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

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

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

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

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

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

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

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

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

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

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

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

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

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

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

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

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安尼亚拉号》短评

设想大胆。遥远的未来,一艘地球与火星间往返输送旅客的飞船,因被太空垃圾击中反应堆偏航,为了不爆炸泄光燃料,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期待遇到质量体改回航向,飞船携带物资有限,年复一年飞船上人们各种行为与变化。幻境人工智能在频繁看过太多人类记忆,决定自杀这个点没有想到

7分钟前
  • 若曦
  • 还行

快进看完的,没什么意思。

11分钟前
  • 天黑不睡觉
  • 较差

上帝酒杯里的一颗气泡 失望 希望 绝望 重塑的社群 被困住的人 冰冷苍白 十足的北欧气质

13分钟前
  • 西米子
  • 力荐

7.2

16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还行

实属无聊

21分钟前
  • Wor
  • 很差

低预算科幻

25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较差

外星移民、人造引力、电能无限,这么发达的科技却没有备用的推进方案;片中所有问题都是精神层面的,却没有半个是物质层面的;这么多乘客没有想修船的,也没有反抗机组的,全员逃避现实,而且在崩溃前就产生了邪教,离谱;披着太空的皮,讲的全是地球故事,随便换成个地球末日背景,片中的情形都能通用;不愧是北欧片,脱离了性和自杀就不会讲故事了,展现宇宙浩瀚人类渺小的情形如太空旅客、太阳浩劫、深空失忆、2001都把故事讲得很好,而这部电影中只有无病呻吟;总而言之,本片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舞台,讲了几个矫揉造作的故事,于科幻片不及格,于文艺片也不及格,不建议浪费106分钟的生命

26分钟前
  • Alex&毛毛
  • 很差

北欧真的很喜欢悲观宿命论哈……有特别的科幻片

28分钟前
  • vyan
  • 还行

低预算高水准的代表,典型北欧科幻,极简,冷峻,叙事方式相当相当克制,据说是用一篇诗歌形式的原著改编的,过于理智冷静和仪式化而显得有些冗长,耐下心看真的挺不错的!

30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静静地驶向宇宙深处即使万劫不复。

35分钟前
  • Jorge. Wo 🍇
  • 推荐

wow

39分钟前
  • YOU
  • 力荐

LOST IN SPACE

40分钟前
  • 国王KING
  • 还行

底层逻辑比非洲工业化还糟糕

45分钟前
  • 洛庭
  • 较差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50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53分钟前
  • 9 de Julio
  • 推荐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54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绝望,长达五百万年之久,便不再是绝望,而是与生俱来的悲观。原著作者哈里·马丁松7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78年以剪刀剖腹自杀。

55分钟前
  • 耶律律
  • 推荐

不是很喜欢这种剪辑方式,感觉仲夏夜惊魂更好一点,虽说这部真实一点,但毫无惊艳之处平平无奇,虽然都很无趣是了。船长杀了人还参加被杀者葬礼。讽刺。

59分钟前
  • Jil_M10
  • 很差

喜欢,氛围营造得很好,很超现实却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翻版,科幻只是一个幌子,一个实验剧场,探讨的依然是人类的生存境遇。颇具哲思。我们都不过是在漫长无边的黑暗中,为自己或身边的人点一盏灯,亦及“人类是生存在自己编造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其实意义本身是虚空的,很多概念都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如果它不能给你加固人生的意义之网,而是解构了你当下生活的合理性,那都应该,回头是岸。啊,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保守主义者。。。。。

1小时前
  • lucas流窜地球
  • 推荐

剧情老套,故作玄虚

1小时前
  • 青峰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