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说不出口的游戏(港),不能说的游戏(台),小瘙痒,Little Tickles,挠痒

主演:安德丽·贝斯孔,嘉莲·维雅,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皮埃尔·德隆尚,格雷戈里·蒙泰尔,卡罗尔·法兰克,格林奇,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西里尔·梅莱斯,埃里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不能说的游戏》剧照

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2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3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4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5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6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3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4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5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6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7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8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9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20

《不能说的游戏》长篇影评

 1 ) 是个温柔的故事

被熟人在爸妈眼皮子底下长期性侵的小姑娘的故事,拍得太对,所以好难过小姑娘终于说出“不”对方说“you make me disappointed”“you hurt my feelings”“come on it won't be long”于是困局回到最初姑娘终于向父母坦白母亲说“这可是很严重的指控,万一错了呢”“你让他妻子怎么活?

他儿媳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嫁了一个有恋童癖可能的人?

他们还怎么带着孙子来咱们家度假?

”“别再拿你小时候的那点事儿折磨我了”只能说还好姑娘是个坚韧的姑娘以及还好有父亲,知道真相之后说“My life is behind me. But yours is way ahead. ”抱着小姑娘哭,说“记得你的父亲对不起你,时时刻刻记得,直到你的生命终结”还好有她的心理医生,每次被小姑娘的故事感染,变得悲伤、愤怒,骂她朝她丟病人笔记,又飞快地道歉,说“Sorry, this is unprofessional. ”“你不许捡这都是机密记录”当然,最重要的是,姑娘是一个足够坚韧的好姑娘。

故事因为他们没有一丧到底,变成了一个温柔的有笑有泪的故事,温柔到软弱如我觉得可以承受观看。

作为一个情绪放大器型人格,我在选电影时会一直逃避接触这类故事,比如Camille,看了个简介就觉得丧到了谷底,即使美如阿佳妮也不足以将我拖进放映厅。

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可以逗人笑,并且深谙此道,家中常备一箩筐的理工科冷笑话和信手拈来的东北话小段子;却很难陪人哭:因为即使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只能像处理核废料一样水泥沃灌填埋,几乎在心理版图上填出新大陆架,却完全不肯直面哪怕涓滴,觉得那等同于逼我手持铀235。

怎么讲,谢谢一直给我的情绪放大器提供快乐源泉的朋友们,谢谢给了我足够多的爱让我能从无论多深的负面情绪循环中抬头便能找得到回家的路的父母,谢谢一直抢夺瓜分我的注意力让我没有机会走进负面循环的大白和奥斯陆和马尔默和我的工作(误),对不起,那些没能陪你一起哭的人们。

 2 ) 小瘙痒

看了电影之后很久都走不出和看嘉年华很像最让人痛苦的不是对自己作恶的人而是你妈真的不爱你同时还有个愿意为你杀人的爹。

这真的太撕裂了为什么会有妈妈不爱女儿呢妈妈也可以不爱女儿吗还只是女性之间相处的问题呢心理医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性格不合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我很爱自己把自己保护得非常好,甚至到了薄情自私的地步。

同时愿意夸奖赞美自己。

但还是会在现在这种时候分不清自恋和自卑分不清我到底喜欢自己哪里分不清你是不爱我,还是仅仅性格不合。

希望所有的痛苦都能有出口

 3 ) 如果父母都不值得信任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心都不能靠近

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

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

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脸。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

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

爱,而不是镇压。

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

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

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

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4 ) 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拉康看完《不能说的游戏》,对于电影中带有拉康心理分析色彩的疗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想来做一个还原。

一、拒绝与防御奥黛特长期的“拒绝”,所呈现出来的“防御”有,1.缄默、超合理性

2. 幻想、与幻想认同

3. 压制,试图忘记

4. 理智化,投入且苦恼于某种异常的行为理论中,以此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5. 疲劳

6. 躯体化

7. 物质滥用

8. 冲动化

9. 粘人

10. 回避

11. 理想化,电影中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

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拉康,用意象,image,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

)来认识自己。

但是这种image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的部分,这个image只在时间里存在,而在空间上却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虚无不真实的,如痛镜花水月的东西。

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整合的感觉。

(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二、奥黛特是如何完成疗愈的?

电影中,一条明线,心理分析一条暗线,舞动心理先用倒序的方式来还原心理分析的部分。

7.整合性,电影末尾的桥段用了pac理论,“内心小孩”的引导语。

“你真好看。

我都记不得你有那么的可爱。

”“你有很多路可以走。

”“你会成为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的。

”“你愿意和我一起吗。

”“我知道,亲爱的,对不起。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好不好。

”“来吧。

6.自我的觉醒

这里的门是一个“隐喻”,除了像催眠词一样,打开了一个“内心小孩与成人对话的世界”之外,这代表的是通往整合性,或者叫做同一性的“无门之门”,代表了一种觉醒。

门是象征,而具体的,是一句对着母亲的质问:“我呢?

5.抵抗与抗争最主要的当然是现实世界中揭露他人的罪行外,但其中与母亲的抗争也不可忽视。

这位缺失加自恋型的母亲。

4.滋养与支持形成抗争的条件在于他人的支持与滋养。

揭露罪行,父亲的支持表现是最佳的疗愈催化剂。

虽然奥黛特的情感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当她“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会再次出现。

3.现实世界中的袒露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2.自救意识电影中虽然是心理咨询师的一句提醒,但是个体没有自救的愿力,仅仅指望心理咨询师是于事无补的。

1.防御的“升华”并不是说防御就是糟糕的,它有“保护”的那一面特性。

同时在心灵疗愈的过程中,防御也有“升华”与“退行”,即有呈现出好的防御和使情况更糟糕的防御。

如果没有在幻想中的袒露,电影中也可以看做真实世界中的袒露,(拉康的三界理论,是互相影响和融合的。

所以,这里即可以看做是幻想的,也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和父母的袒露。

三、舞动心理心灵发生的变化实则也在舞蹈中展现。

前面说的是拉康,现在是拉班。

简单说一下拉班的动作解析体系。

构成:主题,躯体动作现象的辩证对立。

肢体,对动作分析者来说,看:个体的呼吸;肢体的活动和僵硬程度;启动序列;连接性与分裂性努力,在空间、力度、和时间上使用动作能量的方式,描绘的是,与情感或情绪关联时刻间的冲动表现。

基本动作,包括:漂浮、击打、滑翔、弹拂、削砍、拧扭、抹擦、按压基本的内心驱动力,包括:梦幻状态、清醒状态、远程状态、节奏状态、稳定状态、活动状态造型,包括:静止型,如:墙壁型、球型、针尖型等;改变模式型,如,雕刻型、辐射定向型等空间,描述与环境相关的躯体移动。

要素包括:动作氛围、氛围途径、空间拉、空间意象、空间几何、空间和谐关系,指躯体、努力、造型、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舞蹈这条暗线的前后变化。

舞蹈老师对于“创伤”的发现并不难,原因在于奥黛特的舞蹈中“额外”强烈的情感主题,以及肢体动作中猛烈的“身体摔打”。

在和情侣所拍摄的试镜用的舞蹈中,也能看到“击打”、“滑翔”、“拧扭”的基本动作,这反应了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不足。

前文中的“粘人”这个防御,是通过这些舞蹈肢体分析得出。

舞蹈的疗愈,从和黑人的“愤怒之舞”开始。

这种节奏型很强的舞蹈,代表了一种宣泄,即,心灵开始产生流动性。

这也是现代白领很多人选择这种兴趣爱好的原因。

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心理释放。

这是揭露他人罪行时,出现的舞蹈,已经呈现出了平稳的动作、改变的造型。

这代表的,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在哪里。

安静地、舒缓地仿佛“回到母体”。

这是一支配合了“抗争”意味的舞蹈,但结尾处是平稳的站立,而不是犹如之前在舞蹈室中以“摔倒”作为结束。

这是整部电影中“起承转合”最为完整的一段舞蹈,从舒缓开始,到激烈,再到平静,这就是她“心路”的反映。

“跌倒”、“挣扎”、“站立”,这也是人格发展的反映。

当然,电影中通过“舞蹈”这门艺术作为疗愈的“载体”,在现实世界的咨询中,所用的“艺术疗法”,那可以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

最后,还是留下一段拉康思想的内容,作为结尾:那个镜像本身并没有主动占“我”之位,而是通过人们的主动认同“他”才侵占了“我”的位置,成为人们意识中的自我。

由于镜像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其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象)也必然是虚假的,并且并且这个镜像认同过程是人类的宿命,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张艺蕾,拉康的主体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5 ) 一些看法。

父亲的部分表现得很少,代表着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

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歇斯底里,甚至违背人之常情,是一种最极端的形象,代表着家庭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影片中把父母的行为有放大化的倾向,更直观地让人共情到子女的遭遇处境,但也让我感觉有些脱离现实的虚假。

我可能还是会更偏向于,以细小的、含蓄的细节来展现伤害,例如罪犯狡辩的细节,但是可能还是期待有人站出来再把他的诡辩打回去。

 6 )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7 ) say it,seeya~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

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

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

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

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

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

“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

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

结果当然是考上了。

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

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

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

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

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

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

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

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

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

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

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

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

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

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

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

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

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

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

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2)见识短。

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

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

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

seeya.

 8 ) 每个母亲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活在爱里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观后感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奥黛特,在八岁那年被父母信任的朋友性侵。

成年后的她看似正常的生活下掩饰着从未愈合的伤痛,直到在心理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

虽然是个沉重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压抑沉重的感觉。

转场技巧太高明了,在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重叠。

里面的舞蹈内容也非常打动人心。

心理学的线索也很专业清晰。

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

我想聊一下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

(一)真正的爱奥黛特第一次遇到莱尼,相约当晚去看她的演出。

演出结束之后,她直接问他:“去你家吗?

” 看起来奥黛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节奏,当有男性表现出对她的兴趣的时候,她就会理解为是想和她发生关系,而她也不拒绝,愿意配合对方。

这可能是来自她小时候的创伤吧。

即使鼓足了勇气说不,当面前那个成年男性对她说“你让我很失望、很受伤…”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

可是这一次遇到的莱尼是她人生中的天使。

他想慢一点,想一起吃饭聊天多了解她,他还愿意支持她跳舞的梦想。

他给奥黛特的才是真正的爱。

混乱的爱,对方考虑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真正的爱,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女孩儿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一些情感,如果带着童年的伤痛,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这两种爱的区别。

(二)回应奥黛特一直把童年的伤痛深深掩藏起来。

那是因为每一次表达的尝试,都曾给她带来糟糕的体验。

小时候的拒绝会被母亲看作逆反而强行镇压。

成年后跟朋友倾诉,不那么熟的人会很尴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愤怒得要去杀人。

这些都无法帮她解决问题。

舞蹈课上,老师看出了她舞动的情绪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当她看见这份看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想敞开更多,但老师又只管自说自话说起大屠杀,完全看不到她眼里的光芒瞬间消失。

最难接受的是母亲的反应,会考虑到对方妻子孩子的感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议论,唯独考虑不到自己女儿遭受的痛苦。

这些体验:否定、忽视、过激、不信任… 这些来自周围人的回应,也组成了她的痛苦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了别人。

(三)母亲影片中奥黛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步敞开了自己,敢于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寻求正义的审判。

但还是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在心理医生那里,两个人互相嘶声力竭大吼,母亲说“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也许这并不重要,奥黛特在这次争吵之后终于敢于走进那扇记忆之门和童年的自己和解了。

作为观众,我很想继续追问,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让她忽略亲生女儿的感受,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私…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母亲,但是我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也有她的影子吗?

生活的压力、烦躁的情绪、爱面子,配偶之间的沟通不畅不信任,孩子逆反时心里的怒火…人到中年,每个人都体会过吧?

这种觉察让我心惊。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庭里潜藏的风险。

只有把这些负向的能量清理出去,才能让真正的爱流进来,让家变成安全的港湾。

每个母亲都活在爱和幸福里,就会把每个家都变得充满爱和幸福。

罪恶和不幸就无法遁形了。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感受。

儿童性侵害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立法严惩、需要性教育…在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立刻马上从自己做起的。

那就是让自己活在真正的爱里,从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做起,从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在幸福的感觉里做起…

 9 ) 关于性侵

直到结婚, 我才开始与朋友聊起性这个话题,奇怪的事,几乎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言语或行为地被“性侵”。

(当然,这是我把“性侵”的概念扩大了) 所以,本文其实不讨论电影情节,只说现实生活。

朋友一,性骚扰发生在约10岁的时候。

当时父母在农村,她在城里上学,每周六回家,回家路上无人接送,自己坐车 下车独自走山路。

就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一名成年男子,故意在路边撒尿,抖动性器。

然后言语骚扰,企图袭胸。

幸亏朋友立马开跑,加上男子也没有一定要强奸的意图(估计是裸露癖),得幸逃脱。

朋友二,性骚扰发生在大学期间。

乘坐大巴车去另一个邻近城市探望闺蜜,隔壁坐了个50多岁的老不羞。

一开始偷偷摸女孩的手臂,还总是看女孩胸部。

被女孩白眼后还继续没羞没躁,甚至下了车还尾随一会儿缠着要电话。

女孩还算机灵,不敢起冲突(怕对方恼羞成怒,对付不过),给了个假号码就赶紧打的走人了。

朋友三,性骚扰发生在7岁左右。

那天父母有事要外出,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家,就找来堂哥(大5岁左右)陪伴。

估计父母觉得都是孩子,没想男女之别,而且又是白天。

结果堂哥故意以玩游戏之名,抚摸女孩下体。

我想说的,不是什么桃色秘闻,只是想告诉大家,性骚扰,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作为父母,教育好孩子保护自己,也要告诉他们不可侵犯他人。

作为女性,保持警惕,勇敢说“不”。

作为社会人,面对这种事,要敢于挺身而出,若女人都不帮女人,下一个受害者是你的时候,怎么指望别人来帮你!

女子本弱,但,我的身体,我有权力说“不”,你的猥琐,不该让去我承受异样目光!

 10 ) 有谁和我一样,超级讨厌女主的妈妈!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本篇的女主 Odette 虽说最终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但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日子,无数的痛苦与绝望之后,才慢慢走出来。

造成这个创伤的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念童癖的变态,但别忘了还有女主的妈!

“……你不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吉尔伯特被判刑了,你还想怎么样……” 对于来到心理医生这里进行沟通表示非常不耐烦;“……没有什么要调整啊 倒是该好好看看她给人带来多大麻烦,你爸爸活在深深自责之中……”表示对女儿的莫不关心,女儿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却还认为女儿给别人甚至自己带来麻烦,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女儿的角度思考;“……你还想纠缠到什么时候,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能不能别来烦我了!

谎话连篇,就为了折磨我,你还想怎么样?

有完没完?

……”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女儿因为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最终却得不到她的一个道歉和一个拥抱,这样的人妄为人母!

坏人无处不在,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可能就是我们的熟人,为人父为人母,保护好自己的子女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既然孩子已经坠落人间,就算第一次当父母,也应该把这个责任尽好,不懂就该学,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毕竟我们的孩子那么善良,只要你给个拥抱,他们就彻底地原谅了你!

而剧中的妈妈,到最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她给女儿一个道歉和拥抱,心疼!

这样的母亲,0分!

《不能说的游戏》短评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其实是一场心理疗程,不仅属于女主的,也属于童年有类似阴影的那些观众。前半段沉迷于匹配剪辑,搭上苦中作乐的情节与心理治疗的框架,看着娱乐性挺足,但越往后面越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是我们观众的义务。

12分钟前
  • 长袜子
  • 推荐

21/10/30

13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妈妈这个角色真的令人绝望。最亲最亲的人反而最容易让人受伤。

17分钟前
  • 最深刻骨灰级
  • 推荐

拍摄手法不错 但我实在代入不进去

18分钟前
  • Hiss...
  • 较差

艺术感很强,场面调度也很厉害,但元素运用太多之后,原本构建的张力就也失去了很多。

21分钟前
  • V
  • 还行

法国人处理这题材用了很多形式上的小心思,对事件的描述反而少了那种紧张的铺垫,让我总觉得片子看得不够浸入感。也许我更喜欢扎实的情节推动。

23分钟前
  • york
  • 还行

#SIFF# 转场很厉害,打的那么碎了也没影响观感,更没让观众一味沉溺在女主被性侵的痛苦记忆里。日常不断推进,梦魇动不动出来把人摁水里,看得我数独在电影院崩塌。真想把她妈从屏幕里拉出来掐死。

26分钟前
  • 陈红花儿
  • 推荐

微创或无创

28分钟前
  • 雜魚O0o。
  • 较差

沉闷又难看。2星给小女孩的颜值

30分钟前
  • 美版monster
  • 较差

补mark 八个月后终于看完。

31分钟前
  • zang兮兮
  • 推荐

聚焦于女童性侵,有几处是很动容的。但太痴迷于形式,回忆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交叠破壁,导致很多时候挺破坏情绪的。

34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这个妈有我所有讨厌的弱势被历史惯性碾压出来的自虐特质~很多时候在女性身上很多时候在深柜身上~这些特质最令人厌恶的点就是不愿意对自己伸出援手~理解可能真的被捆绑住了~但是都不试还自以为竭尽全力~只让人想把他们跟真的恶一起埋葬了

39分钟前
  • Ston3s
  • 推荐

把伤疤揭开肯定很疼,但如果不敢去正视去妥善处理,它就会变成时不时跳出来的梦魇。心灵创痛尤难治愈,来自家庭持续的关爱又是如此重要。贝思孔的荧幕首秀包办了编导演,最后跟丢弃距离的心理医生相拥,眼泪都融化在了泪腺里。安德丽没有致力于呈现痛苦,在流畅的时空剪辑间,终于从一片黢黑中拯救了自我。

44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每一部治愈的电影都告诉你,遇到一个愿意理解你帮助你的人,是命运改变的开始。可惜,很多人遇不到。

45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力荐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有社会意义 只是不喜欢影片结构及表达方式

50分钟前
  • 较差

这位母亲才应该看心理医生吧

54分钟前
  • 小凉亭
  • 较差

最喜欢的一点是聚焦于受害者家庭的互动,但是花哨的剪辑和繁多的舞蹈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感觉有点过了

59分钟前
  • 生生鸟
  • 还行

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恋童癖的人往往相处起来很温柔,脾气也好,在社会中大家都很尊敬和喜爱。但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欲望需要发泄,儿童成为容易下手的目标。

60分钟前
  • 王栗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