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找到了一直无处发泄的青春回忆。
因为在他们看来,我的青春简直就是个没有逃课、没有记过、没有早恋、不唯美、不精彩的白板。
可是,这话说得——谁的青春又不是青春呢?!
即使没有集体翻墙去游泳池裸泳(我是女的),即使没有集体去天台抽烟吃盒饭,即使没有偷车晚上去狂飙,那也是我一个人美妙的青春,也许根本就与他人无关。
——————————————————————————————————————青春当然无悔,青春泛着疼痛,青春转瞬即逝,成长起来却又很快——大概,阿升是第一个理解到这句话含义的人。
也许那时他还在懵懵懂懂,但他也是第一个为这场无悔的青春真正付出代价的人。
阿彦,隐隐约约中七人的老大,却在昏迷后再也没能醒过来。
那眼角默默流下的最后一滴泪,不知是不是在为兄弟们祈祷。
其实他原本是个很好命的人,大大咧咧,从不太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小汤和其余的兄弟在帮他担当与承受。
于是在他没有参与的日子里,小汤也逐渐隐忍着成为了其余六人中的“首领”,却因为缺少些霸气和洒脱,终于,他们也慢慢的在青春最后的日子里,开始了迂回着试探着的分离与破散。
所以小汤,很多人都喜欢他,喜欢他的隐忍,喜欢他成绩好——在那个时代里,如果一个会抽烟会聚众会打架的男生仍然得有一份很好的成绩单,那他真的是一个大家都很羡慕亦很喜欢的男孩。
我看的删节版,没有他和小芸的那段情感纠葛。
但以他的理性,也足以深埋这份心底的喜欢了。
阿行——这很显然是个从头到尾都会被喜欢着的人物——连带着我也喜欢上了这个演员:王柏杰(最新作品《十月围城》)。
他玩的时候像个大男孩,毫不在乎,疯狂不羁,真正出事的时候却最像个男人。
他不仅像阿彦那样把“兄弟”两字挂在嘴边,他也是将这样的义气贯彻得最彻底的一个。
即使那两个人之间的纷争本与他毫无关系,他却也愿意因此为此付出代价,最终入伍。
还有阿超,博助,眼镜胖子。
其中博助是我最不想评论的一个人,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一群有义气的兄弟中会有他的存在。
即使是开始,那段泳池的戏份时,便可看出一些端倪——他并不是一个可以豁得出去的人,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兄弟。
阿彦最后在留下一滴泪后还是无言的走了。
小汤在他家找到那一箱仿照廖敏雄签名的棒球,在毕业歌声《蓝色蝴蝶》中下了屏东。
青春终于不在,破散成了各自无法回头的道路。
在那些物是人非的镜头下,被吹散到了天涯。
谨以此片祭奠我那并不很精彩但却也有着温暖回忆的青春。
如今我已离它远去。
影片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出局’的电影,青春期的少年,不是在学业的道路上晋级,而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出局,和成年人的社会一样。
这一点,导演有意用棒球联赛的放水丑闻来做背景,在青春偶像剧里平行穿插一些现实而残酷的讽刺。
‘偶像’的坍塌,也是青春少年不得不迈过成熟的一个坎儿,影片一直在为这个坎儿做着准备,或者说是一种冲刺,有么是击碎这个偶像(胖子撕了卡),要么是直面他们。
等到真的跨过去了,再回头看这个坎儿,就可以用成年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了。
所以影片最后会安排小汤和曾经的偶像廖敏雄击球,不再是仰视的崇拜,而是平等的对待。
世界变化很快,直到勇敢的奋力一击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
这是这帮子‘温柔’的台湾兄弟们注定无奈的命运。
其实影片中整个台湾社会就是温柔的,父母,同学,连警察教官都和颜悦色,我不知道台湾某县是不是真这样,或许是个还不错的重点中学吧。
所以太温柔的兄弟关系,并不牢靠,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所谓兄弟,不过是些打牌喝酒的自私同学。
没有一起打过架流过血,并肩拍过砖头的学长学弟,到头来还是会为了保全自己出卖弟兄,这是铁打不动的人生准则。
否则怎么说战友的情缘赛过亲生兄弟呢。
作为小帅哥的阿彦和作为旁观者的小汤都没能把影片推向高潮,倒是拿着球棒的那位哥们还剩下点血性和义气,可最终还是没打人。
其他的都是孙子。
在这么一个温柔的高校里,出局的人才能真的长大,青葱岁月转瞬即逝
前天终于把九降风的碟子翻出来看了.有两个镜头很喜欢,一个是阿行转过头来,眼里都是泪,挥起棒球棍却还是没有打在昔日的兄弟林博助身上,而是打在门上发泄,一边叫着,一边把门打个稀巴烂.打烂的不是门,是他和这个兄弟之间的相惜,是他们几个人之间的友情.另一个镜头是毕业典礼上,蓝色蝴蝶的歌声在礼堂响着,所有人都在感伤,拥抱,痛哭,合照留念,包括小芸,包括超人,却不包括郑希彦,他在医院躺着,也不包括小汤,他在去屏东的火车上.郑希彦的青春停止了,小汤想去把他们的青春找回来.我想起我的高中毕业典礼,个个忙着拍照,笑颜如花,我暗笑自己傻,把泪擦掉,有人过来找我合影,我也笑得灿烂.仿佛没有不舍,仿佛不用离去,仿佛不用各奔东西.蓝色蝴蝶的歌词挺好,我听的时候哭了,也不知道我是哭什么.感情充沛真不是什么好事.类似他们这样的青春,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逃课,吸烟,打撞球,泡妞,看球赛,打机......可以没心没肺玩的7个人,其实各自都有秘密,车可以给你骑,但不能告诉你是偷来的;可以替你挨打,替你道歉,但不能告诉你生气是因为喜欢你女朋友,所以气不过你出去偷吃;可以无条件偏袒你,对你好,但不能告诉你我喜欢你...林博助在阿行面前哭着说自己孬.最反感像林博助这样的人,孬,真的孬.敢做而不敢当.阿行是个很好的角色,他对个个兄弟一视同仁,不像超人那样偏心郑希彦.他为兄弟捱义气,为了不让阿升背黑锅被退学,他自己去认了不属于他的偷车罪名,落得个双双被退学的下场,让人唏嘘.自己的青春应该自己买单.阿行和阿升,错在认错了兄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做这件事的后果,既然负不起这个责任,那就不要做出这样的行为.只是,当我们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青春就不在了吧.
昨天中午接到RD的推荐,晚上就看了。
我想,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和勇气的电影,许多情节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半夜抱着啤酒偷偷到游泳池裸泳。
大榕树下抽烟聊天。
捧着花花杂志讨论“健康”问题。
为兄弟挡酒瓶。
到天台分烟抽。
喜欢兄弟的女友的矛盾。
翻墙偷玩。
离别。
还有——兄弟之情。
兄弟、爱情、早熟、烟、酒、打架、冒险,甚至是死,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片。
突然想到片子的结局是不是太惨了,阿彦就那么死去,兄弟们都散了。
片尾《蓝色蝴蝶》离别的歌声中,大榕树还是那颗大榕树,游泳池还是那个游泳池,他们却不是原来的他们了。
又他妈一幅物是人非的情景。
也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青春原本就是残酷的。
很好的一部片子。
看的时候努力在想自己当时在做什么,于是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
关于这部片本身不想说太多,说说自己关于青春的片段。
高中开学第一天,坐在六十几个人的课室里,看着一张张陌生而兴奋的脸,心里有种莫名的无所适从的慌张。
入校不久的中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碰到初中心仪的同班女生时,因为太过突然和紧张而哐当一声摔倒在地的窘态。
在她和她女伴的笑声中面红耳赤地爬起来,微微的打声招呼,夹着尾巴逃跑。
狼狈的羞涩。
开始喜欢上看足球,喜欢优雅的齐达内,也因为这共同的爱好大家聚在一起成了兄弟。
轮流着到学校报刊亭买一块五一份的体坛周报。
一张报纸撕成两半,然后逃过政治老头子的法眼肆无忌惮地在课桌下传递。
看的兄弟有多少,一张报纸就撕成几份。
分享的快乐。
课间大家一起上厕所小便。
有些害羞又有些好奇地互相比较。
大小问题,兄弟间取笑的凭据。
幼稚而有趣。
不会也不愿意抽烟,却遭遇一句你是不是男人。
愤然,便很男人地豁出去到厕所偷偷接火,然后呛得一塌糊涂。
周六的晚上,和几个兄弟相约着去录像厅看教育片。
都是第一次,紧张无比。
临到门口,看着旁边暴露的海报,低着头摸摸索索地拿出钱买票,然后迅速地冲了进去。
在昏暗的房间里找一个角落的位子坐定,看着屏幕上的激情,大气不敢出一声。
满脑袋想着无数个被冲进来的警察抓到派出所,全校通报,父母老泪纵横的画面。
终于,有兄弟说,不如走吧。
小鹿乱撞又神色紧张。
夏天的夜晚,趁着晚自修课间的十分钟,逃离闷热的课室,躺在大操场的草坪上围成一团,聊女生,聊足球,聊可恶透顶的老师。
每每聊到兴起,上课铃就响了,再懒懒地回去。
第一次半夜偷跑出家和兄弟们到学校附近的网吧通宵。
心里默想着自己正在犯多大的错,被发现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却也不能退缩,因为不能不够兄弟。
小网吧里全是自己的兄弟,一起打CS,互相叫着,骂着。
一局又一局,无休无止。
心仪班里一位女生,闷骚而不敢表白。
目送她与最好的兄弟渐行渐近,心情错综复杂。
最终生生地按下了自己的想法,选择默默的祝福。
班里一位女生向我表白,大胆而直接。
拿着她的信哆哆嗦嗦,惶惶不可终日。
我对她也是有好感的,但我知道我不能接受,因为一位兄弟已经喜欢她很久了。
我不能为了一个女生坏了兄弟的感情。
浑身上下散发着“兄弟如手足,女人是衣服”的气息。
那时觉得很伟大,现在只觉得傻。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修,一群人逃课看球赛。
正如痴如醉,突然听到平常严厉无比的班主任在门外大喊。
顿时屋内慌成一片。
关电视,关灯。
然后大家在黑暗总摸索着进厨房,进厕所,钻床底。
黑暗中隐约感觉到蹲在身边的兄弟微微发抖。
大家沉默着。
门外喧闹着。
就这样对峙着。
良久,鼓起勇气,猛地开门,一拥而上向外冲。
身后响起班主任的叫骂声,气喘吁吁。
再然后,就是高考后一群人聚在一起,唱朴树的《那些花儿》。
唱的时候有说有笑,唱完却一言不发。
大家都明白,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对兄弟说再见,对青春说再见。
去年春节一群人又游荡了一遍高中校园。
02年站在餐桌上看世界杯的那间小饭馆,曾经翻过的破围墙,买体坛和科幻世界的报刊亭,校门外经常聚集的那间小医疗所,高三常去的那间拉面馆。
一切,都还在,那么孤单的原封不动的存在。
太多关于青春的东西需要铭记。
回头想起九降风。
相比他们,我算一个乖学生。
我的青春没有打架,没有血腥,没有生死。
偶尔的疯狂也是小打小闹。
面对高考时庆幸自己刻苦努力,没有虚度时光。
可是怎样的行为才不算虚度时光?
长大以后,关于青春的记忆,恰恰满是那些疯狂的行径,那些本以为错误的行为。
三点一线的生活,单纯,规律,稳妥。
可是这样的生活是青春应该有的吗?
本不是大人,却想着像大人一样思考问题,像大人一样循规蹈矩。
等长大成人,却唏嘘感叹曾经的青春一张白纸。
仅存黑白无光的回忆大概是最可悲悯的。
我庆幸,我的青春不是一张白纸。
最近很忙,很多事情都在进行中,所以电影是分两次看完的。
前半部 是想去订车,但是生了一肚子气的晚上,随着电影的展开,青春洋溢的学生们,放学后聚在土地公庙前大槐树下混日子,有机会就一起去看职棒比赛,不满判决,率先向场地里丢鞋,引得全场观众都跟着丢东西,还有一次,他们半夜里爬到学校游泳池里面,在池畔大喝啤酒,通通脱光光裸泳,肆无忌惮的情绪和不顾一切的快乐溢出泳池,。。。。
溢在了我的心里。。。
心情一下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青春时光,很快乐,郁闷的心情一下也好了不少。
后半部是叛逆的青春之中的矛盾。。。
发生了很多事情,小团体终于散了, 在毕业时候,阿汤一个人拿着阿彦学廖敏熊签名的球去找他了,其他人在毕业的歌声中迎接毕业。
故事结束在1997年的夏天,影片结束,张雨生的声音一下子响起,把我们恍然带入了我的青春时光。
现在想想,那青春总是在你心底占了一块地方,你一不注意,他便气势汹汹,不留余地的回卷而来。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青春宏大得无从下笔,又琐碎得像夏日聒噪的蝉鸣。
又像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阳光将学校的一面白围墙染成昏黄,昏黄里有更昏黄的球鞋脚印,球场,校门,上课钟声……这些符号书写成的青春,在我们记忆深处,潜藏着。
我们开始以怀旧为借口去怀念我们的青春。
我们开始世故,失去信仰,懦弱习以为常,背叛司空见惯,我们指着一张青涩的照片嘲笑当年的自己,并说,幼稚。
幼稚,自以为酷地抽烟,自以为讲义气地顶罪,自以为合群地聚会……再多的青春往事,也能用幼稚来概括,概括之后,怅然一阵,就泛起笑容来了:我们的青春,其实挺美好的。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我们的美好青春,是记忆的美好,不是本身的美好。
如果想着朋友的女友来自慰是美好。
如果眼睁睁看同学顶替自己被退学是美好。
如果欺骗是美好,懦弱是美好,冲动是美好。
电影里每个细节充满饱满的情绪,这些情绪一丝丝感染我们。
可是我们当初,高中,面对这些,有觉得美好吗。
我们困惑于现实与书本的区别,道德沦丧地耍一些小聪明去获得心安。
我们不断去承认自己的阴暗,自慰以及懦弱,并把所有青春期必然发生的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是自己不够强大,去克制,去勇敢,去对抗这个体制。
种种困惑构成我们的痛苦,间歇性地折磨我们年少的心,我们慌张地成长,直至现在。
如此的青春,如今我们看来却成了美好。
是美好,因为已经成为回忆。
如果我们的青春是美好的,那么我们何必怀念。
我们何必在当初,脚步踉跄,青春仓皇,走到现在。
现在,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再做一回青春未完的旧梦,再吹一阵九月的风,再听一首毕业的歌,再见一次当年的自己。
再见。
又是漂亮的女生和帅气的男生整部片子干净、安静属于我们的青春整部片子看下来都是一份平淡但最后的那首歌一首不怎么押韵不怎么华丽甚至唱得有些走掉破音的歌让我泪如雨下想起过去的那三年度过的时候觉得空空如也在回忆起来却觉得满心怀念两年多前的毕业礼上同学们相互拍照留念走上台 从校长手中接走毕业证书高中的三年便结束了不像电影中那般煽情 不像电影中那般无奈现在想起 确实感慨万分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生活中可能更多的只是无力反抗每天面对着的只是无趣的老师 丑巴巴的制服 和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的快乐可能只来源于上学路上yy的一段笑话或是看到喜欢的男生对自己的一个帅气的微笑懵懂的青春 在当时并不懂得把握现在回想可能觉得当初很傻 很遗憾但这就是青春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出我对那份青春的怀念那三年的时间 充斥着太多无言的美好甚至当初那份傻傻的坚持和每天的以泪洗面在现在看来 都只是微微一笑一样的学校 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 不一样的我又到了六月 我还是掉下泪三年的岁月 我忘不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毕业的合照 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 我微微地笑我又回到学校 树越来越高蝉依然很吵 我忘记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脑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画面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它们的思念课桌 走道 篮球场 便利店 宿舍 操场 自习室……这些记忆 永存脑海之中像一个精心照顾的小铁盒 里面放着我最为珍惜的回忆……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借这部电影缅怀那段逝去的青春
说自己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似乎并不妥当,但是看看最近,哦是近两年的自己,确实感觉青春这次美好的词汇已经离我越来越远.记忆里我的青春应该存在在初中,虽然早七晚八,而且每天骑车到处补习功课,但是还是乐死不疲,说是学习,补课,其实还是想和同学厮混在一起,任由老师在讲桌前唾沫粉末横飞,我们下下面传着纸条,看着小说,偷偷带着厚重的"超薄随身听",偶尔还不小心给公放了..一个眼神的交换就不知道接下来的一秒会有什么调皮捣蛋的事情发生..学校很破旧,但是操场去很大,去年回去的时候还流连忘返来着..小时候我也是踢足球的人..嗯..看完之后立刻想起了这些,据说我们正处在记忆里减退的年岁..可见这是没什么道理的..九降风是一部让我很意外的电影,之前看他的原因是因为最近看了去多压抑的电影Revolutionary Road,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一类..加上准备考试的压抑..所以想放松一下,可是能想到的是,这部九降风竟然是最压抑的一部..刚开始是一个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阿彦是忆苦,小汤是马晓军,小芸是马兰,当然还有一群狐朋狗友..在故事进行一半的时候是很欢快的,轻松的目的暂时达到,整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七个人的小团体,课后抽烟喝酒把妹看球,"无恶不作",他们喜欢在下课后一起到天台吃午餐,戏说着某个漂亮的女孩,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棒球,可能类似我们的乒乓球情结,他们有共同的偶像,他们一起去看比赛为偶像加油喝彩..如果不来点意外的话这个电影就太阳光了,于是意外来了,阿彦受伤住进医院昏迷不醒,团体里少了主心骨,很快瓦解,有人偷车,有人替人顶罪,有人打抱不平,有人深深自责,最后阿彦死了,受伤之后一直没有醒来,毕业时有人早已退学,有人感慨万千,小汤带着阿彦的一箱棒球去远方为他,为大家祭奠远去的青春..我不理解金马奖为什么颁最佳原创剧本奖给他.很多线,一直在放,可是就一直散着,最后也没有人收拢,于是线凌乱着,飞舞着,很多事情没有前因后果,最后永远的定格在青春的尾巴上..也许这个就是他优秀的原因.电影还有一条线贯穿始终线索,是台湾90年代的赌球事件,台湾棒球一度辉煌,可是后来黑色势力渗入,赌球猖獗,开始萎靡...棒球在那一代年轻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但是无奈的是最后来时落寞了..青春的意义不是在于他的随风而去,瞬间崩塌的过去,而是在于一切崩塌之后重新寻找自我,寻觅方向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脱胎换骨的成长,生命的意义才能延续下去.班长为了能和阿生接近把他弄到管乐团,把天台的门锁死.阿彦为了挽回小汤的友谊,苦苦练习着偶像的签名.小芸为了维护和阿彦爱情,宁愿被整个学校嘲笑.小汤为了保护阿彦,被黑社会的人暴打一顿.阿行为阿升打抱不平最后宁愿退学...嗯..你还记得第一次失恋的时候谁作为你身边给你安慰?你还记得谁在生日那天给你准备party让你又惊又喜?你还记得时候生平第一次把你灌醉?青春,我离你有点远了,我很怀念你.PS:九降风是内地,香港,台湾三位新生代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电影计划,一稿三拍因此九降风又称作九降风-台湾篇.九降风-内地篇是由韩延所执导,又名摊开你的地图.九降风-香港篇是由麦曦茵所执导又名烈日当空..大家来比赛看看最后谁拍的好...再PS:很欣喜的是影片片尾曲的张雨生的我期待,前些天一直在听,好巧.
■入评理由:《九降风》没有一味去扑青春逆反,去打同性早熟擦边球(以非误传的完整版本来说,片中仅有一对注定被拆散的恋人,其他都是处理成暗恋朦胧)。
《九降风》基本是台湾90年代中期的一个缩影,棒球涉黑、纯真幻灭还有张雨生等人的歌声重叠,预示着青春的收场远去。
如果更仔细去考察这一个完整的时空期间(96-97),台湾在政治文化体育乃至于电影领域发生的事情,日后都造成了全盘的影响。
■片名:《九降风》 ■导演:林书宇 ■上映日期:2008年6月6日(中国台湾)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近五年最好的一部台湾青春片,再现了少年们真挚的友情岁月。
青春电影是对症下药的一种亚类型电影,其治疗效果无异于好莱坞大片对多数中国观众的杀伤力,抑或爱情悲剧对女性观众的催泪功能。
淡蓝色的高中制服、复古怀旧的校园建筑,游泳馆、棒球场,天台上、榕树下,男生的粗口、女生的软语,它们的混合搭配、交织结合,使得《九降风》成为新世纪以来又一典型的青春片代表作。
相比较少年男女互投情意的《蓝色大门》,《九降风》的友情义气可能更适合男性观众。
《九降风》并非一部单纯的青春电影,里面关于台湾职业棒球的发展起伏,也算是人生成长的岁月缩影。
《九降风》过半冲突矛盾的发生都与棒球有关,买票、离场以及砸碎了门板的球棒,开场是扔鞋,结尾是击球,结构严谨、细节生动。
片名九降风是新竹地区对下坡风的惯称,农历九月的东北季风翻山而过,来势迅猛、尘土飞扬,它在恒春则称为落山风(恒春即《海角七号》的故事发生地)。
九降风预示着少年成长的猛烈,还好影片里的青春不至于残酷,里头的口角意外跟多数人的成长出入不会太大。
九是《九降风》里的重要数字,棒球比赛中,九字也是时常出现的数字,例如九人、九局。
九字不仅指代七男两女的九名年轻人,甚至是少年成长的90年代。
片中是1996年到1997年,职棒联赛的鼎盛到衰退,片尾曲《我期待》的演唱者张雨生于1997年11月车祸去世。
受迫于周遭环境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内地80后通过网络上的Flash或者视频作品来回首一代人的成长,历数陪伴他们的童年游戏、影视剧和流行歌手,内容温暖不乏感伤。
《九降风》里的少年恰好是台湾第一批80后,那边的通俗称法是七年级生(民国纪年,刚准确的标记是六年级的后半截,七年级的前半截)。
相似的酸涩痛楚外,棒球成为他们的独特注脚(内地找不到十全十美的类似替代品,马拉多纳偏早,中国足球太孬)。
台湾的棒球热潮到1997年陡然达到一个顶点,正所谓盛极必衰,球员签赌、黑道卷入、放水打假球事件,棒球陷入严重低潮也是这群少年青春散场之际。
内地年轻一代可能通过日漫等途径知道棒球,但要一五一十谈起详细规则,恐怕是件难事。
反观海峡对岸的台湾,棒球却是一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运动,90年代时职业棒球联赛更是人气火爆。
究其原因说来话长,台湾棒球一度辉煌,民众也成功寻求到情绪出口。
然而现在说起这些往事,听着也有些光阴荏苒,不复当年。
棒球是下届伦敦奥运会被除名的一个项目,原因是参与国家太少,台湾职棒日益萎缩,那段与棒球有关的青春只能封存在影像的记忆中。
台湾有关于棒球的纪录片,不过岛外的传播力有限。
《童年往事》里,小阿孝跟同学们在操场上用简陋的球棒练习打棒球;杨德昌在《青梅竹马》里就观察出了台湾棒球与社会的息息相关,侯孝贤扮演一名昔日少年棒球队的国手,在时代变动中无所适从终以黑色收场。
《九降风》敏锐地将棒球运动的起伏与少年的成长阵痛结合一处,相比之下同为棒球题材的港片《无野之城》哗众取宠、食之无味。
被扒光衣物扔下游泳池的林博助最后一个下水,这也可以解释他后来的退缩。
《九降风》的人物都有铺垫描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私、偏袒和掩饰买单。
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不一样的我。
高中毕业典礼上,响起了竹东高中的毕业歌曲《蓝色蝴蝶》。
一整首唱下来,马上离开校园的学生们动情恸哭。
老师用煽情的话语说,两年多前的学生是小毛毛虫们,今天就要破茧而出,化成蓝色蝴蝶翩翩飞。
凤凰花开的蝉噪季节,《九降风》是在为一段青春做祭,然而结尾不是一个句号,未来的生活刚刚开始,不应该让感伤完全淹没。
期待着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与曾带来欢乐和美好的朋友们相遇重逢。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86300/
看到毕业典礼的那一瞬间,想到了四年前,大家坐在饭堂里开毕业典礼。
之前,每周六的大片播映,难吃的食堂饭菜,男生插队,沿路排满的水壶,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体育自由活动课,等等。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青春的回忆,夏天,空气湿润带着暑气,教室里的电风扇蒸腾着燥热,窗外的知了和郁郁葱葱的树;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困惑和期待,那个时候,写一张试卷,以为试卷就是自己的未来,单纯,以为全世界自己可以拥抱,那个时候,睡眠不足,教室里全部都是咖啡的味道和体育课后男生的脚臭,很傻,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够伤心郁闷好多天,那个时候,老师虽然有时会凶,但年轻的我们尚不知道,这种凶,是以后的再难遇到,男女生很羞涩又故作大方,试探绯闻八卦,就是好大的娱乐了,。。。
用青春来煽情,每个人都会买单,只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
九降风的故事设置对我来说不是很特别。
特别的,是一种情绪,青春的一段结束。
青春的结束,总是伴着各种各样的怅惘。
人生来有一种拥抱过去抵触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本能,在大家20岁左右,快要高中毕业的时候,这种感觉甚为强烈。
清新的小片子,看到后面就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了。
再过一个月,我就要大学毕业。
四年过去,我仍旧记得我第一次踏入学校的那种新鲜感,而我即将离开。
离别的情绪很好地凑合了青春结束的感觉。
所以我写了这片文。
其实我并不怀念,或者说,我只是回忆罢了。
http://www.songtaste.com/song/743574/ 《蓝色蝴蝶》
就差一步
这是看过的,我记得添加过的.....
超级无聊
对台湾青春片产生审美疲劳了~~
真是感动,看后让人默然,完美之作。
没看完都~~~平淡乏味
看到字幕表上全是陌生的名字才恍然。台湾电影加油吧。
青春
原来男生之间也会冷战~他们之间有仗义的时候,也会有胆小怕事的时候,但最后却演绎出了一场灰灰的人生~~
看了3次都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勾不起我的兴趣。
青春并不只是用力就可以,谁知那刚刚张开的故作坚强的羽毛倏忽被吹成片片逆鳞。看蓝色大门的那个十七岁生日前夕,屏幕上孟克柔踩着单车顶风飞扬的姿态都可以让自己哭出来。时光慢慢淌过去将哀伤和怅惘都碾成粉末。青春不是过去了,只是被我们握紧在手中从而遗忘了原本的模样。而现在,我等待着那条河流再度慢慢淌回来,裹紧我将我浸润。
所谓青春片总是这个套路啦。色调什么的也都相近。我喜欢凤小岳和王柏杰。嘿嘿。
嗲嗲的台湾腔,左手马子右手兄弟,台湾青春片看过几部就觉得大同小异了。凤小岳揉奶泡妞的时候,背景屏幕上居然在放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嗯...
不要以为穿上校服喝个酒打个架配上80年代音乐就是青春就是怀旧就是小清新要文艺就给高分。无泪点无爆点无新意看睡了弱爆了。
故事本身很棒。但是演员这演技实在不敢恭维。还是书好些
回忆也成了可以变卖的--那些关于青春的并不存在的日子!
王柏杰。
淡淡的青春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了都青春青春的。青春不是骂骂脏话打打架就可以的事情吧,大概是我的青春难以共鸣。不过阿行真的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眼眶泛红带泪的打着门那里真是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