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之末

Parade's End,列队尽头,一战往事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贝卡·豪尔,阿德莱德·克莱蒙丝,罗杰·阿拉姆,安-玛莉·杜芙,鲁伯特·艾弗雷特,斯蒂芬·格拉汉姆,克莱尔·希金斯,珍妮·麦克蒂尔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队列之末》剧照

队列之末 剧照 NO.1队列之末 剧照 NO.2队列之末 剧照 NO.3队列之末 剧照 NO.4队列之末 剧照 NO.5队列之末 剧照 NO.6队列之末 剧照 NO.13队列之末 剧照 NO.14队列之末 剧照 NO.15队列之末 剧照 NO.16队列之末 剧照 NO.17队列之末 剧照 NO.18队列之末 剧照 NO.19队列之末 剧照 NO.20

《队列之末》剧情介绍

队列之末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托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个信仰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正直隐忍,洁身自好。而西尔维亚(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是个典型的交际花,有着众多情人的她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意外的怀孕让她不得不为了挽救名声,嫁给了保守的克里斯托弗。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隐忍都让西尔维亚抓狂,她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来刺激克里斯托弗。西尔维亚与旧情人私奔成了二人矛盾的开始,然而两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允许其离婚。就这样,这段勉强维持的婚姻让两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中。意外的机会克里斯托弗认识了思想激进,学识深厚的现代女性瓦伦仃(阿德莱德•克莱蒙丝 Adelaide Clemens 饰),进一步的接触让这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相爱了,可世俗的羁绊却阻挠着两人对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尔维亚也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校花与野出租月是故乡明黑暗侵袭暮色心约熊猫计划蒂姆·罗宾逊短剧:还不快走第三季希斯特斯兄弟替天行道三人行吾王长存从爱情开始八十龟酱观察日记镇魔司:西域异兽萨伊娜最后的讲座冰之启示录长腿校花与热血教师叛谍迷情兴奋不已爱在小红点马尔姆克罗格庄园迈克尔·克莱顿帕罗尼秀!万圣特辑!六号车厢骑蛇报应金钱游戏拱卒失踪宝贝少年男仆库洛

《队列之末》长篇影评

 1 ) 红玫瑰白玫瑰,被爱的玫瑰才最有香味

很多人说这片子有点像《乱世佳人》或者《面纱》,在我看来,更像马丁西科塞斯拍过的《纯真年代》。

一个被困在看不见的礼教和规矩的压制下的标准上流社会的男人,在对待爱情与婚姻,在旧制度与新时代中如何挣扎,成长或者死心。

《 队》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扮演的男主角克里斯多夫,和《纯》中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的纽伦虽然身处不同国家,但是都是属于类似的所谓的上层阶级,面临类似的感情困境和社交生存困境。

这个阶级的人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对待婚姻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那就是无论你爱上了谁,无论你的法定配偶和谁有私情,但是你都得尽最大的力量在社交场合公共范围去维护你的婚姻的完整。

而对于自己真正所爱的女人,你们可以私下交往,但是绝不能被人发现,甚至绝不能被别人看出一点由头,否则,你会深刻的明白什么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什么叫做杀人于无形。

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纯真年代》里,外表热情自由的艾兰是男主角纽伦的朱砂痣,在那个年代所嫁非人居然想要离婚,不合规矩的艾兰代表的是一种冲破的力量,想要冲破束缚人性的礼教,她是红玫瑰,是男主真正内心所爱的人;而外表清纯可人内心缜密细致的梅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固守力量,她所做的种种不着痕迹的努力与其说是维护她和男主的感情还不如说是维护那个年代那个阶级想要的那种婚姻的帷幕,她是男主角的妻子,是成为白米饭的白玫瑰。

最有香味的是红玫瑰。

在《队列之末》中,情况是相反的,外表热情放荡的西尔维娅是男主角克里斯多夫的红玫瑰,她行为不端,举止粗鄙,婚前婚后屡次背叛丈夫,但是却同时因为教徒身份的关系不能离婚,婚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而外表清纯爱穿白衣的瓦伦丁是男主角的白玫瑰,她勇敢追求女性权利,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仅比当时的女性先进,比现今的女性也勇敢了不少。

最后当红玫瑰终于完全变成了蚊子血的时候,白玫瑰也终于不再是床前明月光。

在这里,白玫瑰又成了最有香味的。

不管谁的戏份多,不管谁的地位高,不管谁长的更美,甚至不管谁的人气高,值得被爱的那个才是女主角。

而这两位女主角的共同特点是灵魂丰盛,思想深刻,行为前卫,以及想冲破旧时代的勇敢,这些深深吸引着同样有着丰盛灵魂的男主人公。

红玫瑰,白玫瑰,被爱的那个才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两位挣扎在婚姻中的男主角都曾有过差一点和心爱的女人有一次真正幽会的机会,但是最后还是天不遂人意的错过了。

可内心肮脏的人们甚至包括一些朋友们却从来没停过对他们的议论,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心灵相通,他们不懂得一个女人不用奉献肉体,只要拥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厚的人格内涵,她就会非常吸引人。

玫瑰的战争 爱人的心已不再这儿,但是丈夫的这个称号还是要努力保住的。

而作为女二号的妻子们,虽同样有着原配的名头,却也因为自己的属性不同而对婚姻的挽救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纯真年代》中的妻子是人气很高的薇诺娜.瑞德扮演的白玫瑰,她外表单纯,举止得体,灵魂浅薄,丈夫无法与其分享精神世界。

但是她却不傻,工于心计(和心灵丰沛举止不当却直接单纯的红玫瑰鲜明对比),没有一句责备却把男主人公栓的死死的,让男主人公甚至只能偷偷巴望着外人看来这么人畜无害的温柔人妻赶快死掉,却连一句粗话都说不了。

这样的白玫瑰着实可怕。

《队列之末》中风情万种的西尔维娅对待男人可以虚与委蛇,利用打击,左右逢源,但是因为过于被宠,在对待自己的丈夫上,一直是任性的,她想以伤害的方式来引起丈夫克里斯多夫的注意,过于温良的丈夫起初还能忍让,也给过彼此机会,但是渐渐的,参军的经历使他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活力,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名存实亡婚姻也自然完全失去了约束力,离婚已成为必然。

这时的红玫瑰不仅没有香味,连花瓣也无法继续招摇。

《队列之末》的结局也终于冲淡了一些我那些因《纯真年代》而郁结的悲伤。

因为不知道是谁先说的,爱情里没有先来后到,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

愿有爱的人都能成为被爱的人,愿天下soulmate终成眷属。

 2 ) 关于PE的碎碎念

终于在十一的时候把《PE(Parade's End)》看完了,这是我看的第二部英剧,BTW,第一部是《Sherlock(神探夏洛克/新福尔摩斯)》。

  因为看这部迷你剧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的什么都不剩了,所以我并未对剧情有太多的期待,所以只是想记录点自己的看法。

剧情简介什么的我就不说了,想看的自己google或度娘一下,很多的,我也就不复制粘贴了。

顺便说,本文有剧透,慎看。

  《Parade's End》改编自Ford Madox Ford的一系列四本书,分别是Some Do Not ... (1924), No More Parades (1925), A Man Could Stand Up (1926)和Last Post(1928)(其实我觉得是前三本更恰当),我并未看过原著,坦白说,这违反了我原著最高的一贯坚持。

我对于原著剧情的了解主要来自于《The Guardian(卫报)》的一篇很长的书评,因此可能也并不客观,我只能对剧随便说说吧。

  首先,整部剧给人完全不同于美剧的特点。

  片头的序幕就让人眼前一亮,平滑规整的三棱镜,纯净的底色配黑色的STAFF,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也是因为剧透,三棱镜的寓意一目了然,折射着形形色色多变的人生,每一集的镜头也都是从三棱镜中开始的。

看得出导演非常用心。

  英剧的一个特点就是精美,第一集看了十几分钟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英美剧的巨大区别。

好吧我知道我对英剧也并没太大的发言权,但是至少我看过的这两部英剧和一些《唐顿庄园》的剧照,我觉得英剧导演在片场选择上是很下工夫的。

PE中细腻的田园美景、广阔的苍穹、画面的构图等等,都非常美,用“如诗如画”形容一点不过分,(插一句,在《神探夏洛克》里最突出体现就是各个空镜头,展现伦敦的现代美,仿佛美人不经意间的转身);而一般美剧体现的是非常明显的商业化,并非说孰优孰劣,而且题材选择也有所影响,毕竟PE是讲述一战前后的旧式英国,但多少可以感觉出英美两个国家的不同。

  其次,角色是我最想说的。

  Sylvia Tietjens是本剧中最夺人眼球的角色,没有之一。

并非因为她是第一女主角,有更多的戏份,而是她是本剧中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

不论你是否喜爱、厌恶或是同情她,她绝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开篇几分钟Sylvia就有两场激情戏(不得不插一句大家称英国为腐国不是没理由的啊,真是无节操无下限,各种恶趣味),还好我被剧透得彻底,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她看似一个非常随便的女人,好吧她婚前的确是这样,但是婚后她已经收敛许多。

她知道Christopher Tietjens是最正直、最优秀、最绅士、也可能是英国最后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守旧得有些迂腐的人。

她爱Christopher,所以她才在众多追求者选择他结婚吧。

但她是个被娇惯、被宠坏的小孩,漂亮、不考虑后果、不负责任、任性、骄纵、自负,要求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尤其需要Christopher的爱与关注。

如果她得不到,她不会改变自己,而是会选择和别的男人亲热希望引起丈夫的嫉妒与愤怒,完全是幼稚的小孩行径。

  第一集里她和Potty跳舞时看到Christopher,丢下Potty想和Christopher跳一曲,但被他礼貌的推辞了,那一幕Rebecca Hall(Sylvia的扮演者)的表情演绎的非常好,失望又强笑,自然不做作,随后,失望和愤懑让她选择了与Potty私奔。

但是她一点也不爱Potty,她其实看不起一切Christopher以外的男人,认为他们都是简单、无趣又没品的只是用来打发消遣的东西罢了。

在Potty对她举枪威胁她发誓不离开自己时,她不以为然的对镜梳妆,用嘲弄的语气说自己绝不会发誓,她清楚的知道这个男人的迷恋与懦弱,他对她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女人,却对Christopher有深切而不自知的爱。

她是天主教徒,但并没有虔诚的心,却甘心为Christopher到修道院每天静修、祷告、忍受对她来说无聊到空白的生活,尽管她认为这是对Christopher的报复,但她的朋友都看得出来,她在为他而伤心。

可惜她之前的斑斑劣迹已经让Christopher对她疏远,她所做的一切他也不能理解。

直到Sylvia冒着战火到战场上找Christopher,坦诚了她的隐忍、目的和放弃,终于激起了Christopher的感情与欲望,两人终有破镜重圆的希望。

但好景不长,战后Christopher因病住院没有立刻归家,Sylvia便以为Christopher与情人Valentine在一起,迅速地砍掉了Tietjens家族几百年的神树——Groby Tree,也砍断了他们之间唯一的脆弱的复合可能。

Christopher终于放弃了他一贯坚守的旧贵族传统,选择与Valentine共度余生。

  Sylvia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敢爱敢恨,说难听点是幼稚冲动,完全看各位看官是否喜欢她。

但她是勇敢而特别的,她在海边看到只需盘旋便可引起其他生物恐慌的鱼鹰,就也想做鱼鹰那样的人,她有一种看不见的坚守和控制欲,有看得见的美丽和报复心。

  Christopher是一个让人无奈又恨铁不成钢的角色。

他聪明、正直、绅士、细心、体贴,他是国家统计局里的天才,能用两分十一秒写出一首十四行诗,他拥有男人应当拥有的一切美好,却不懂女人的心。

过于守旧与刻板。

他可以迎娶一个怀着不知是谁骨肉的妻子并真心爱着那个孩子并抚养他长大,他可以在妻子与别的男人私奔时对外宣称她去国外照顾母亲以维护家族名声(我相信他并非担心自己的名声,因为他并不怕MacMaster知道,(BTW, MacMaster是不是带着德国或者哪国口音啊?

说英语总带点味道)也知道报纸上经常有自己夫人和其他男士交好的照片与报道),他可以在妻子私奔玩腻了之后虽气愤却仍接受她的归家,他可以在自己妻子与别的男人谈笑风生时选择由侍者传递消息来保全妻子的脸面……无论Sylvia做的多么过分,他也不会选择离婚而使Sylvia名声扫地,他并非软弱,只是坚守着自己一直相信的贵族的“parade”——“For a gentaleman, there’s such a thing as…Call it parade.”“There is… or used to be… Among families of position… A certain… Call it, parade!”他与Sylvia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也许这也是他吸引Sylvia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然而,他的坚持也是Sylvia最为痛恨的东西。

他的礼貌是对她的不在乎,他的忍耐是对她的漠然。

而Sylvia最不能忍受的就是Christopher的不闻不问,愤怒和惩罚才是在乎的表现,而冷漠是毫不在意的人才会采取的方式。

这才是他们之间纠缠又纠缠的根源。

  Christopher和Valentine Wannop的相遇和相爱就像最纯情的青春校园小说,青春活力又激进勇敢的Valentine,英雄救美又文质彬彬的Christopher,一眼就沦陷。

他因为有妇之夫的身份自制,她因为道德和矜持安守。

空无一人的浓雾中无意又诱人的靠近,他们还是分开了。

一切都是美好的柏拉图。

直到战争开始,Christopher对Sylvia彻底失望,他们对战争中的明天不再有期待,两人终于要选择越过雷池,却被Valentine的弟弟无意破坏,这也许就是天意。

Valentine的确单纯而美好,但在这个故事中不禁显得有点单薄,角色平面化、脸谱化,不如Sylvia那样鲜明得让人又爱又恨,想起她后期的转变觉得有点突然,只是因为战争开始后的及时行乐么?

Christopher虽然拥有那么多优点却也让人爱不起来,至少让我爱不起来。

但不得不承认,Valentine与Christopher的性格的确更加适合,虽然Sylvia与Christopher曾有幸福生活的机会,但Sylvia过于极端,Christopher过于刻板,性格差别太大,终究无法走到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三人之间的纠缠也许在于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Christopher一开始就被Sylvia缠上,因为其怀着的孩子而被迫与之结婚,导致他遇到心仪的Valentine时不得不坚守自己一夫一妻忠贞不二(“Aye , monogamy and chastity”)的原则煎熬着,即使那时Sylvia早已不坚守妻子的准则。

Christopher因为“parade”绝不会先提出离婚,而Sylvia因天主教徒的身份也不能提出离婚,于是两人在看似牢不可破实则脆弱不堪婚姻围城里相互折磨。

不过我看来,Sylvia哪怕不是天主教徒也不会提出离婚,她虽然可以把其他男人都玩弄于鼓掌之中,自己的内心还是尊重并爱着Christopher,她承认:“If Christopher would throw his handkerchief to me, I would follow him round the world in my shift.”这才是她的内心,而非表面上Potty看出来的“you’re just wanting to make him squeal”。

可是一直让我觉得不可理解的是Christopher和Sylvia的第一次相遇,以Christopher的绅士守旧风度应该不会在火车上做出那样的事吧?

但如果没有它就完全不会产生后面的故事,对英国社会无知的我无法揣测Ford的深层含义,但个人总觉得开头有点OOC。

  再次,有关PE的结局。

  PE并非简单的三角恋故事,我们从小也被教育借物喻人、以小见大,也被教育的非常反感。

以我小女子的眼光,也看不出什么三人爱恋故事折射出的一战时期英国上层社会的流变。

(的确里面MacMaster等人或许体现了那个阶级奢华、背叛又糜烂的生活)只是觉得Christopher代表的是英国旧贵族旧传统的最后一个坚守者,而蒂金斯家族的神树Groby Tree其实就是曾经美好却已不合时宜的旧传统。

Groby Tree的倒塌实在让我难受,更不用说剧里那么看重它的Christopher。

但是剧末Christopher把最后留下做纪念的树枝当做柴火点燃了新生活的壁炉,他终于放弃了曾坚守的一切,家族、婚姻、荣誉,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并非是美满的结局,迷你剧将情节停止在“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这一经典章节,我却认为是败笔。

其实Ford这一系列还有第四本书Last Post,讲述一战结束后的生活。

Christopher与Valentine的生活并非“梦想的”、“田园诗般的”幸福,而是Christopher仍会遇到不如意,Valentine不得不勤俭持家、穿着旧衣度日;而Sylvia始终如盘旋在他们生活上空的鱼鹰,计划着她的报复。

这才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在小说中看到的结局。

并非我心理扭曲见不得别人好,但所有的故事都结尾在“幸福生活开始了”这一幕,不会觉得单调乏味么?

为什么童话不写王子与公主的婚后生活?

现实生活总会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会只要遇到对的人就会有完美无缺的生活。

Ford终于打破了这一模式化结局,写出了让人看着憋屈却又不得不承认真实的第四本。

当然,迷你剧如果这样拍很可能会遭到观众的痛斥,毕竟大家还是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者单纯的悲剧也比美梦趋近现实好得多。

而且可以看出,迷你剧已经比原著美化缓和多了,这也是大多数书本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通常做法。

不过迷你剧虽然有着大多数观众(我冒昧猜测支持Valentine的人多一些)喜闻乐见的结局,但也并非大快人心,这也多少能体现出原著的风格吧。

  复次,有关译名。

  PE全称是“Parade's End”,人人字幕组译为“一战往事”,isherlock字幕组译为“队列之末”,还有“行进的目的”我忘记是哪个字幕组译的了。

我开始没觉得什么,真正看完了整部剧后觉得貌似都不太恰当。

“一战往事”平铺直叙,讲了故事背景,却没有译出本名的寓意;“队列之末”符合字面意思,却觉得和剧情不太搭;“行进的目的”与“队列之末”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Christopher在剧中几次提到“parade”这个词,人人字幕组翻译为“荣誉”,觉得很接近,可惜没有用在剧名上。

Christopher用这个词指英国曾经的贵族的上流社会的一种“parade”,荣誉、名声或传统?

我个人认为,书名(剧名)应当采用的是这一意思,也许是想指旧传统旧荣誉旧秩序的终结吧。

  最后,是我自己的HC时间,故作正经的剧评到此结束,大家可以回避了。

熟悉我的应该知道,我就是冲着二缺才会看这部剧的,我是他的nc粉。

所以请允许我给自己留一点HC的时间。

其实算到现在,我看过他演的剧也不是很多,《神探夏洛克》、《Hawking(霍金)》、《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梵•高:画语人生)》、《Third Star(第三颗星)》《Starter for 10(恋爱学分)》。

我自认为我再粉他再黑他也能尽量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看他演的剧(好吧我承认《神探夏洛克》除外,因为我是从这个剧迷上他的),之前看《霍金》和《梵•高:画语人生》时,虽然很萌缺的造型,但记录为主、剧情为辅的纪录片真心不是我的菜,并不能抓住我这个爱悬疑爱侦探剧的人的心,如果不是缺主演我绝对坚持不到看完。

《第三颗星》应该归为文艺片吧,缺在里面非常美型,有些镜头特别是缺最后的独白真的感动到我了——“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恰好想起,请记住,我爱你们。

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一生。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恋爱学分》就是个校园爱情小故事,情节简单烂俗,缺在里面演个呆萌的配角学长。

这几部影片我并非全都喜欢,但对于PE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不能算喜欢这部剧,也并非看过就望的一般剧情,有一种有点复杂的感情,也许就是对于真实又无奈的生活的感情。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应当达到的目的,它并非《神探夏洛克》那么炫丽迷人,也非《霍金》那样沉闷,更非《恋爱学分》那样肥皂剧,虽然它剧中人物生活与我们相差万里,但它就是生活给予我的感觉。

我并不喜欢缺在本剧演的人物,他演绎得仿佛这个人的性格是从他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点不突兀或出戏,更不会穿越,这才是一个演员应该达到的追求。

顺便说,原著中Christopher是个胖子,缺在演的时候还专门在两侧脸颊贴了假肉以加宽脸型,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啊(废话看出来化妆不就太烂啦!

)还有刚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很想吐槽的是:缺你的领带或领结是不是从来没正过啊!

平常歪着,走红地毯歪着,拍剧也歪着!

你果然适合不戴领带的装束!

而且全剧有多少次抿嘴我都数不清了!

卖萌犯规啊亲!

最后,附上《卫报》的书评,我觉得这篇书评非常好,建议大家看看,只是很长需要耐心。

书评原址: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2/aug/24/julian-barnes-parades-end-ford-madox-ford另外,因为书评翻译是由多人完成的,最后统一效果不太好,但是为了内容可以一看。

翻译地址:http://weibo.com/2662294343/yBzPYu6Wb又及,我决定如果什么时候有中文版原著了就拿来看看,尽管知道翻译会丢失很多东西,但这本书真的含量太大,英国文学、拉丁文、Ford的特殊写作手法和难以理解的结构,我还是先下定决心去啃简单点的英文书吧。

 3 ) 你看你看,缺爷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缺爷的低音炮和澳洲妹纸鲜花一般的颜帮我撑完了全剧。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片是Gone with the wind的同人。

Sylvia和Chris的婚姻根本就是半个Scarlett如愿嫁给了Ashley之后会有的局面。

说是“半个”,因为Sylvia有Scarlett的一切缺点,比如骄纵、虚荣、务必要所有雄性围着她团团转、明明无脑却总是自以为聪明地做些小动作把事情搞砸,等等等等,甚至在周遭的人不断谈论战争时说了类似的台词——“你再说我就跳下去了”。

但是我们O'Hara小姐(天知道本剧还真出现了这个姓)的优点,那些最终赢得我全心喜爱的勇敢、责任感、识时势和一旦认定之后就毫不动摇的忠诚,这位Sylvia小姐是一毛也没有。

最要命的是,一场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的战争竟然也没有将她磨砺出任何光彩。

妇女参政、欧洲战争,这些对她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她始终无所事事。

赢回Chris大概是她空虚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不在她面前抽搐的男人。

跟Scarlett死乞白赖不肯放弃Ashley的理由都一样。

不过等Chris真的回到她身边,很难想像这两夫妇过日子的情形,丈夫一开口说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学或政治,妻子就威胁说“我要尖叫了”。

唔,虽然据说现在也是有很多夫妇是这样相处的。

但是很容易觉得无聊的Sylvia肯定又得有新折腾。

不过按理说这部剧的内容应该不止这样。

至少Chris和Val在战争的岁月中都有所成长。

又因为他们原本所处的阶层不同——前者是地主家的公子,正统罗马天主教徒,恪守传统死遵教条;后者是左翼文青的女儿,参加过妇女参政运动,和平主义者——而顺带出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一战前后社会思潮的改变,及其对英国人的影响。

但是在这一方面,本剧着墨不多,只有最后一场戏,挂着Tietjens族谱的树终于倒了,庄园的两个直系继承人都选择离开。

跟Ashley一样对“旧日荣光”念念不忘的Chris,最后在一群战友的簇拥中,将原本打算留作纪念的木块丢入壁炉焚之取暖,方有一点“历史”的气息。

否则这就彻底沦为琼瑶式三角恋的老掉牙。

旧时代的结束必须由Chris来宣布,因为他货真价实是“最后的骑士”。

这个人设放到现代小说的背景里,肯定要被吐槽“圣父”。

其实那些所谓“传统的美德”早就已成虚伪。

洁身自好面对真爱也从不作非分之想的Chris不断背黑锅一路名誉扫地,而他的好朋友Mac一边跟有夫之妇偷情一面却步步高升,简直是绝妙的讽刺。

而Mac产偷情对象Edith却在打掉胎儿之后反过来嘲讽Val跟Chris有私生子,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个最遵行当时婚姻道德的男人,和一个最相信纯洁爱情的女人,明明始终以Mr.和Miss互称连手都没拉过一下,却被一群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污蔑,并以这些谣言为利器排挤他们,这就是所谓的parade,一直把Chris和Sylvia两个人都拴得不得自由的“游戏规则”。

荒唐。

这种荒唐最后倒塌在战争的残酷面前。

战场的戏份应该更多。

那些战友们应该有更多的背景介绍,跟Chris有更多的互动,甚至德国士兵也该露上几脸。

否则让那么顽固的Chris突然转性的说服力显得不够。

还有Val的成长。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她起初是非常幼稚的——跟同伴去高尔夫球场上捣乱示威。

闹腾得多少有点任性的意思,没什么自己的主张。

后来在搜到女学生的“小黄书”时能说服其他女老师站在自己这一边,把书悄没声的还回去。

中间也应该有更为复杂的心路历程。

说起来Val的个性完全没有很好的展示。

只知道她擅长体育和懂拉丁文。

其实我觉得在茶会上,她真心想知道Chris的工作并且真的听懂了(后来还给Edith复述了一遍),让Chris自然地高兴起来(这是Sylvia折腾了多少事都没达成的任何),比雾中那幕更为动人。

这么一个慧质兰心又有主见的妹纸被压得性格扁平殊为可惜。

据说原著有几大卷。

估计就是BBC这个酷爱迷你剧的死德性,改来改去就把大头留给爱情戏了。

不过这种“我那么喜欢你,为你做了那么多事,你凭什么不喜欢我”的戏码我兴趣不是很大。

倒是缺爷……看Star Trek时才说这货又帅得那么让人合不拢腿、子宫痉挛了,这一部的颜果断又让人无法直视,几度腹诽Chris怎么看都不像智商很高的样子。

真是一张神奇的脸!

叫人不能割舍啊!

他演Assange估计会攀上丑的新高峰,实在太期待了!!!

 4 ) 同战争一起结束

一直在跳动不连贯的情节中尝试自己的解释,因为BC那张丑得迷人的脸,也因为BBC留下的持续加分的好感,我希望这一部也是说得通的好剧,至少在我这里说得通。

然而在忍耐不住窥探剧透与评论的过程中熬到剧集结束,可以把全剧串起来挂在我脑中的毫无疑问是sylvia这样一个出现在第一个镜头却没有留到最后一个镜头的角色。

我是在剧集结束才意识到原来sylvia与午夜巴塞罗那里的vicky、对话尼克松里的欧洲女子都是同一个人演的,这个叫rebecca hall的女演员在塑造不同角色的镜头前竟然可以如此的迥异多变。

向演员致敬,然后回来,说正事。

sylvia选择嫁给christopher是全剧的开始,原因是她怀孕了却不知道孩子是谁的。

婚礼前,怀了孩子的s仍在和另一个情人做爱,婚礼当天她满不在乎的戏弄母亲说她手中的珍珠镜子是情人在前一夜送的。

c执意娶她,因为他们在火车上初次相遇就发生的性爱。

婚礼前c的哥哥说他不合时宜又是个傻瓜,可他甘愿当傻瓜,而不合时宜用来形容他与s的爱情始终恰恰是最合适的,在英文里它简单到只需要用wrong这个词来表达。

婚后他们成为了一对互相折磨的矛盾体,s做着一切与c的道德观背道而驰的事,c的道德观又使他不得不处处包容与原谅s。

c和s的婚姻注定是要破灭,而c和后来出现的女权主义者valentine又注定会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就是队列之末。

我在剧中找到有关题目“队列”(parade)一词的解释有三个层面,一是c在最初一直坚守的常存在于传统英国夫妻间没有真正爱情却相敬如宾的秩序,二是一战中战士们的队列,三是妇女政权论者的游行。

对于英国而言,一战像是一个时代通往另一个时代的桥梁,c坚守着筑起桥梁的此岸,v期待着桥梁所通往的彼岸。

经历战争,经历挣扎煎熬机缘巧合,c做出了选择,他最终过了桥来到彼岸牵起了v的手。

s呢?

她不属于任何一边。

"她身上有某种闪光的东西",这是婚礼当天c对s的评价,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脑中闪现的是火车上那场性爱,而这也是整部剧中他对s的唯一一句评价,这评价是对的,因为它来自c裸露的内心而不受道德考量,s,一直是最耀眼的。

从人物身份的设定上来说:s的父亲早亡因此她是无父的,显然她不脱胎于旧日的贵族制度;她的神父被绞死,以至于她的宗教信仰并非发自心底;她对自己的儿子无爱,说明她无望于新生力量。

她不参加女权运动,她为情人之故而有亲德之嫌,她信奉的是绝对的自由、永恒的改变。

她视太平的婚姻生活如囹圄,于是与情人私奔数日;当她厌倦了与情人厮混,又要求回到丈夫身边;丈夫变心后,她为了抢回丈夫而行为检点虔诚祈祷;她可以为丈夫独守闺房五年,却在丈夫回来前不久又与别的男人有染;她多次出于嫉妒心揣测丈夫的行为,最终亲手砍倒了格鲁比之树斩断了丈夫的所有眷恋;她含着心酸的眼泪祝福丈夫和他爱的人,又在不久后问将军愿不愿意娶她。

在自己行为所引起的层层波澜中,最潇洒的是s,而最痛苦的也是她。

s身边总是不缺男人,他们中的一些渴求着她的肉体,一些鄙夷着她的不检,实质上前者和后者并无差别,却没有人能懂她。

在嗅出战争爆发前的压抑气息后,她站在悬崖边,仰望着盘旋天际的鱼鹰喃喃着“我多希望能变成它”,正是她心中这份自由,最终限制了她,毁灭了她。

s没有选择通过一战那座桥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她患了癌症,同战争一起结束了。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一片枯乾的荒野, 是否我至少把我的园地整理好?

伦敦桥崩塌了崩塌了崩塌了 于是他把自己隐入炼狱的火中 何时我能象燕子——呵燕子,燕子”——艾略特.《荒原》其实与其说s想要的是自由,倒不如说她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罢了。

 5 ) 大骂第五集的原配党们你们到底有没有看懂这部剧啊?

这两天在豆瓣WB贴吧闲逛,看了好多GN对Parade's end最后一集的评论.对S及CS的关系的理解可以说非常两极化.好多地方都是原配党居多,为S鸣不平.咒骂编剧,认为最后一集与前集剧情脱节,甚至宁愿C战死沙场也不愿CV在一起.这种情绪在看到V在最后一集冲着S大吼,你这个骗子!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时候达到了高潮.这个情节单从第五集来看的话确实是有些突兀的.不过如果你把全五集联系起来看的话,V的这句话大约可以说是有根有据的.太多GN被前2,3,4集中S的告白打动,以至于无意中站在S的立场带入S的感情来看这部剧.那么你们在剧尾感到失望是理所当然的. 可我怎么觉得V一点也没有骂错S呢.她就是个骗子,而且是在幕后策划一切的人啊.我一点也没有觉得4,5集之间有断层.为什么大家不理解V的愤怒呢?小三不小三的另说.(至少在片尾前她也没当成实质上的小三,C根本没有主动找过她)V和Mark最在意的是C的生死问题啊同志们!他们花尽一切力气就为了把C留在后方,保证安全.可是S呢,她就这么大摇大摆的从到法国去然后把她丈夫送上前线去了啊!她可丝毫没有什么内疚之情,还和将军说这次有机会拿功勋了吧!这是怎样一种bitch的心态啊!就连她那个可怜的情人potty,送上前线了就不忘维护她的名誉,结果呢,被炸死了.死了总算换来S一句他值得.之前S可从没说过他一句好话吧.我也丝毫不怀疑在S的心里,她丈夫死了对她来说比活着回来更好.至少她解脱了自由了,可以停止报复了.可惜C回来了,带伤回来的,这时候S在家干嘛呢?准备砍树!我擦,她老公躺在医院里不能动呢,她可不愿放下身段去打听一下她老公到底怎么了,就在心里YY肯定是和小三在一起了吧,于是就把树砍了!总之不能让她老公好过!接着又写信装病,说自己得了癌,不能再雪姨!再回来看看V这边,她生日那天接到C从前线寄来的祝贺信立马大哭啊有没有!C要是死了她还庆祝什么生日啊!这姑娘一直默默等了6年,唯一做的一就是在心里期盼C能从战场上回来啊.这样的姑娘看到S能不愤怒么!(另外如果大家记得第三集开头的话,当C被炮弹炸了躺在医院里失忆的时候S在干吗呢?给德国军官送香槟太妃糖呢啊亲们!我怀疑最后她丈夫要是战死沙场了她肯定要欢呼宴请全欧洲了吧!)另外大家记得第三集V去军营找C问他情妇的事然后C主动请求她做自己的情妇的情节吧.看到这里原配党恨死V和C了吧.原配S在家守身如玉呢,你们俩奸夫**就迫不及待的约炮了?问题是!!!告诉V Edith是C的情妇挑动她的情绪,告诉V C在军营的人就是S她自己啊!S难道是出于好心把情敌送去安慰她丈夫么?当然不是啊!天哪!她可都是计划好的!C太圣人了,讨好他讨好不回来,又不肯主动出轨,那怎么办?只好帮他一把把情妇送到他嘴边去啊!可就这样他还没有吃成!晚上他回家后S失望到歇斯底里的表情大家还记得吧!正常人发现丈夫回来没出轨不是应该高兴么?S呢?她可是愤怒极了!根据她的理论,要是C和V做了,那么C和S之间就有可能挽回婚姻,为什么,因为她高尚的丈夫堕落了呀!沦为跟她一样的人了!这么他们两扯平了就有可能重新来过了!这就是S的神逻辑!于是可怜的V和C完全是被摆布利用的好么!原配党们如果你们愿意认真地把这部剧从头到尾看一遍的话,就可以发现在第一集他们的婚姻就名存实亡了啊!引用S决定回到C身边时的原话--我会呆在他身边做个贞洁烈妇!后半辈子就行尸走肉的过了.只不过,我一定会想尽办法折磨他!把他给我的痛苦统统讨回来!这段话我是永远没办法忘记的,因为这是S回到C身边的初心!她之后不论说得多凄惨多动人多好听,那都不是出于爱!那是出于报复!她要得到C的心然后狠狠捏碎他折磨他!这就是你们的女神S回到C身边维持这段婚姻的最终目的.所以原配党们都洗洗睡吧.我不否认S的报复的过程中可能甚至迷失了最初的目的幻想自己真正爱上了C.但是5集中她的一切所作所为-通过她的情夫间接让他丈夫破产,在她丈夫上战场时讨好德国人,主动给她丈夫送小三,把她丈夫从后方送上前线,最终砍了她丈夫的精神支柱格罗比大树!她的目的绝壁达到了!折磨这个男人!让他和自己一样痛苦!洗白S女神的原配党们,你们的理解才是降低了S的魅力,她可远不仅是渴望爱情的小女人,她可以说是一切悲剧的幕后推手,推动这部剧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只有理解了她的这一面才能说是真正爱上了这个女人.

 6 ) 男主人格粉

总感觉这部片子的几个译名都不在点上,其实它要表达的,可能是最后的荣誉感,或者,最后的所谓“场面”,好吧其实我也说不清。

和妈妈一口气看完都十二点半了(看来她也是剧情控),演员非常棒,人物及其出彩!

编剧一般,节奏控制有问题,还有这是第一季,难道还有下一季??

严肃中不断有英式幽默,有笑有泪(这应该是原著的功劳)。

台词繁复,在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有些地方理解起来略困难。

好了,其实我要说的是,这是超虐心的虐心之作!

很多人表示完全无法理解男主,但是我却代入感强烈(估计是得益于热爱那个时代了解较多吧)。

最后一个完美的绅士,仿佛要洗掉什么似的把自己扔到战场上。

然后我就爱上他了。

正直聪明和几乎无所不知的才华,被关在玻璃柜子里;透明冰冷的灵魂和其实广阔丰富的内心,在簇起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下暴露无遗。

在上流社会那张腐烂的皮底下,他就像一根闪亮的刺—每个人都恨不得拔掉,又仿佛干冰一样灼伤着爱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他,恐怕因为她娇花般的外表下同样是冰冷的心。

她无论女王般的折磨他,还是最终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的表白,都无法打开他的玻璃柜子,只能反而加上一把锁让他更冷。

最后他站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脱掉板正的礼服,离开虚假的沙龙,在士兵们的歌声里,一把火烧掉了过去。

能有一个人来温暖他的心,我就已经满足。

 7 ) 提前的评论

一般播放之前,会让娱乐记者等圈内人提前观看。

我看到的有两个BC的粉丝网站被邀请观看了第一集,BBC(英国广播公司)对BC的粉丝非常客气,在他生日当天还特意答谢他的英国粉丝。

这两个粉丝网站都有评论,但是没有任何剧透。

整体上来说,都是对三个主角大事高度评价。

尤其是对BC,认为这是他超越《Sherlock》的更出色表演。

Superlatives may have become par for the course regarding a Benedict Cumberbatch performance, but they are once again unavoidable.(Sherlockology的评论)即是,BC的表演一直都是应该得到最高级评论,这里再次不可避免。

(最最最最最最吧……)而cuberbatchweb的评价是:As Tietjens, Benedict Cumberbatch very much carries the piece on his shoulders and somehow manages to better his recent work on Sherlock which is no mean feat. (BC的表演超越了他的歇洛克的表演,这本身就是非同寻常的壮举。

)今天看到他本人的interview, 链接如下:http://lornasp.tumblr.com/post/28487106528BC令人非常惊诧的,一直都是他对英文的高度出色的掌握和用词的高超。

看过很多次他的interview,从来没有看过他重复使用词语的时候,极其的令人惊异。

他的角色,因为英国演艺界不成文的规矩,是只能演员扮演比他们本身身份高一级的社会成分,而不能扮演比他们出身低级的角色,所以他一直是被基本定型为扮演贵族或者学者或者高级政治家。

他非常期望突破,所以最初很拒绝这个角色。

但是,编剧Tom Stoppard一直坚持只要他来扮演提根(Tietjen)这个角色,而HBO(BBC的剧集北美发行商和商业合伙)对BC抱有怀态度,因为在剧集开拍时,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而担心对美国观众的吸引力。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了。

英国播放时间,大约是八月中下旬,是BBC奥运会之后的秋季排列。

HBO的北美播放时间,还没有出台。

这个剧集已经卖给了东欧西欧很多国家。

目前可能还比不了《Sherlock》,歇洛克版权已经卖给了180个国家,今年BBC的收益就是大多靠着《Sherlock》和《Doctor who》(歇洛克两个编剧的另外一个创作)而来的。

看看明年的收益,《Parade's End》(个人认为,翻作《游行结束》或者《庆祝不再》可能更好一点?

)可能也是大有作为的。

无怪BBC要使用BC来展开他们的奥运会的转播呢!

 8 ) Parade’s End——荣誉的终结

  人气男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新剧《Parade's end》,国内有翻译成《队列之末》的,也有翻译成《行进的目的》的,从字面上说,这俩都对。

不过到第四集的时候,康伯巴奇扮演的梯金斯有句台词,忽然让我觉得这个名字有别的意义。

  ——梯金斯的上司,那个钟爱他才能的将军向他戳破他妻子西尔维娅曾经私奔的传言,问他为什么还为他老婆隐瞒,梯金斯犹豫良久,说:“一个丈夫还能怎么做?

你难道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Parade。

”  字幕组在这里把这个词翻译为“荣誉”,我翻字典没有翻到这样的解释,但我觉得这种译法是确切的。

梯金斯——作为他妻子口中的“大英帝国最后一个正人君子”——确实是为了荣誉而活的。

他的“荣誉”,是英国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它不仅仅是面子,而是对于每个人的人格和境遇有足够尊重与同情、让当事几方都保留体面的责任;是宁可自己被误解、被污损,也要对对方负责,一人承担下来的气度。

在第一集里,梯金斯自己说自己是个保守主义者,更适合生活的年代是十八世纪,后面的几集他都在用行动证明这一点。

他为朋友两肋插刀,借钱给朋友不需要还,为朋友安慰其惊慌失措的情妇招致“共享情妇”的流言也不解释;他明知道西尔维娅在他之外有人,也不确定西尔维娅怀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但对方提出结婚,他就挺身承担并不一定属于自己的责任;他失望于父亲对自己的不信任,就放弃祖业的继承权和遗产,宁可过清贫的生活。

  可惜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骑士时代,人们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表面上维护着一夫一妻的神圣,热衷于捉他人的奸情,私底下却个个有情夫情妇。

伊迪丝是他们的代表——在他人面前表演爱着疯丈夫的圣女,背地里早与麦克马斯特有了奸情,而在同时,她还在无中生有地指责着梯金斯与瓦伦汀的私情,丝毫不顾后两者都曾为保护她尽心竭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声名。

  洁身自好的梯金斯、正直隐忍的梯金斯,后来竟然成了大英帝国最声名狼藉的人,简直找不到比这更荒谬的事了。

这不仅是一个接一个的误会造成的,更是人们的恶意、人们的以己之猥琐度人造成的——没有人相信他凌晨与瓦伦汀小姐出现在一辆马车上是纯洁的送行,没有人相信他握着伊迪丝的手仅仅是为了同情,人们自己都太脏了,他们不相信还有干净的人。

因为造假而被他鄙视的同事、因为求爱不得而嫉妒他的情敌、因为被他维护了体面而由羞转恨的朋友……他们都成了诋毁他的人,都成了编排他的人,他们恨他的正直恨他的高贵恨他不肯同流合污,只有用唾沫把他说烂,心里才能安。

  这个剧,写的是梯金斯这样的人的穷途末路,是他所秉持的那种价值观的穷途末路。

Parade's End,应该是“荣誉的终结”,是骑士精神的终结,这才是这部剧在讲的东西。

  

 9 ) Parade's End 第一集初体验观后感

Parade's End 观后感+读后感周五首映,到现在也过了几天了。

是时候来个吐槽。

跟Frankenstein一样,这篇也是在只看过一次,而且没有看任何别的评论下的第一印象而已。

第二遍再看,往往有更多的想法,到时候再写一篇。

周五晚上因为朋友周末婚礼,这一集是在伦敦希尔顿看的。

总觉得他们家电视不够大不够高清,看缺看得不够过瘾。

而且很多咬文嚼字的对白没听明白(比如赶路的那幕,大量的沙翁引用),虽然大体意思都懂。

十分懊恼,于是就干脆买了原著来读,现在第一部分看了大半,忍不住来吐个槽先。

所以这篇review是初次观后感加初次读后感。

好吧我承认从来没有听说过Parade's End这部著作,如果不是Benedict来主演,估计我也不会去看。

很肤浅的出发点。。。

但是我的确是暂•时•抛除对我缺的“眷恋”,以艺术的眼光来看戏。

【滚首先当然是Christopher。

缺被填起的脸腮融融的像个塞满偷来的食物却作若无其事状的豚鼠,真是无比萌。

书中形容他是一个大快头,一个典型约克郡男人。

(我脑子里直接跳到了约克腔,顿时觉得缺的标准英语怎么听怎么不对劲。

)【剧透出没注意】:一个“国家统计局”的公务员(这是缺演的第几个天才了?

)。

这个角色真是悲催。

老婆光明正大偷情,结婚前一晚还跟已婚情夫滚床单,奉子成婚,每个人都知道儿子不是他的。

整个伦敦的笑料啊,他的脑袋上还真是绿意葱荣。

这种情况下,还因为道德原则操守问题不愿意离婚(抛弃妻子)。

后来遇见青春干净的小美女Valentine,明明两厢情愿却又不得不坚守对婚姻的承诺,哪怕只是单方面的。

我看了半个小时,感觉气不打一处来,差点就去摇电视机,而这种冲动跟出轨的妻子半点关系都没有。

Christopher这个角色,周二的时候我跟一个同事聊天时候,用一个传神的词来形容,就是constipation(便秘)。

同事老大年纪了,居然一口茶喷了一屏幕都是。

好听一点,可以说他隐忍,不好听的,就是大便出不来的那种感觉。

前半集他就在默默跟老婆及岳母怄气,表面上不动声色,但Benedict那五十层灰蓝的眼神把他的委曲求全表演地淋漓尽致。

就像是一个江湖一流高手落了平阳被两只娇纵的母老虎欺负,出于义气,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后半集第二女主不施粉黛精神熠熠地跳着闹着登场,后来俩人独处一夜,期间无数动人的场景,这种天时地利人也和的好时机,他却正襟危坐,聊诗词歌赋。

这人要在天朝,就是一柳下惠。

我记得我对着电视机大吼:WOULD YOU JUST KISS HER ALREADY!!!估计要不是电视里面是我缺,我就得关了它省心。

我同事说他对Christopher充满同情,而我却觉得他固执得可怜,简直自作自受。

性格天注定(好吧,作者注定了),他完全是自找苦头的受虐狂。

这个,要详细说了“恶妻”才能更好反衬。

说到这位出轨的太太Sylvia。

我却是非常喜欢她。

首先造型上来说,她非常符合原著形象,消瘦,红发,褐色眼睛,明艳绝伦。

那种贵妇一秒钟变荡妇的形象真是深入我心 奇怪我之前看Rebecca Hall跟一美James McAvoy对手戏,怎么没觉得她这么漂亮。

这种爱德华时期的装扮很适合高挑的她。

连同她略微沙哑的声音都十分符合我心目中的Sylvia。

为什么喜欢她呢,当然Rebecca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演员,对角色的刻画入木三分。

但是我实际上是真的很欣赏Sylvia这个角色。

她的智商和见识跟Christopher显然不是一个等级,但是她自由奔放,敢爱敢恨,跟人跑了也是为了折磨丈夫,实际上在乎他的每一点细微的反应(偏偏这个男人没有反应)。

这种作风,说实话,虽然不齿,却有了现代女性的影子(如此说Christopher的确是老式人,保守党派)。

她痛恨她的丈夫。

当初跟他结婚是母亲逼迫不得已,在那个年代,年轻姑娘肚子里有了有妇之夫的小孩,能嫁给愿意负责的Christopher真是烧了高香。

他一边用早餐一边修正大百科全书,对她的讥讽和露骨的挑衅置若罔闻,她不惜摔碎碟子叫他抬起头。

她说他是一块没有感情的木头,却故意忽视他深深受伤的眼神。

这是一对互相折磨的夫妻。

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因为她爱上了谁谁,而是为了折磨他,让他痛苦,让他身败名裂,为得只是惹他发怒,惹他做出哪怕一丁点反应。

他却默默忍受。

于是她变本加厉。

抛夫弃子,跟情人跑了四个月,闹得全伦敦皆知,最后腻了,写封信给老公,半句不提后悔道歉,而是说她离不开她的女仆,叫她等在门外接她进门。

虽然很残忍,却让我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快感。

做女人就要这样嘛。

【喂。。。

下限。。。

她之所以恨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一个闲聊的话题信手捻来说上几句,他马上可以滔滔不绝,冷静地用他渊博的知识证明他的观点,她一个字都插不进去。

久而久之,这种逆反心理达到及至,就变成互相折磨的局面。

不过,爱之深,责之切。

恨人是很累的一件事。

不是爱到深处,也不会恨得如此彻底。

只不过表达方式错了。

Sylvia像卡门,不羁,慵懒,轻浮,敢作敢为,妖冶放荡。

她是众星捧月的交际花,独独不能获得枕边人热烈的爱情,于是轰轰烈烈闹一番,夫妻反目再所不计。

她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是因为她无聊。

书中有一段,她窝在沙发上,双手随意搁在膝头,两眼防空,盯着天花版,口中喃喃:Bored, bored, bored! (这段怎么这么眼熟。

难不成也是一个sociopath? 大概Socialite更加合适。

再说Valentine。

书中她是Christopher遇到的第一个跟他同样等级的女人。

年轻,聪明,有见解,有追求,主张妇女参政,理想主义者。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剧中看上去年龄偏小,总让我有种“坏粟粟拐卖小妹妹”的奇妙感觉。

她好纯啊,跟一张白纸一样,粉嫩的脸蛋,平板高挑身材,清汤挂面的感觉。

让我想起民国时期,身穿立襟长袖过膝长裙学生服,齐耳短发,四处游行、贴标语的女青年。

目前第一集看来,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Sylvia的大胆泼辣,因为她浑身上下无处不女人。

Parade's End,在天朝常见的翻译是《队列之末》,有点列队出发打仗的意思。

看过书以后,我觉得其实这个标题主要指的是一战开始,从此物是人非,和平年代成为梦影。

有些一个纪元的结束的意思。

就好比人经历过一次重大打击以后,发现之前的小情小爱小委屈小意气比起来其实不算什么,一种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觉得叫做《开到荼蘼》,或者《繁华尽处》什么的其实更加合适。

以上是看完首集的初体验。

随着剧情展开,我的看法一定会不停更新。

所以想到什么就想着记下来,回头做个比较也是好的。

再粗粗谈一下这部片子。

总体而言,拍得实在太美。

把英国(比利时外景)的田园风光拍得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明显剧组在下了很多功夫,大概HBO比起BBC来经费足,服装道具别具匠心,爱德华时代的风花雪月透过每处小细节扑面而来。

每个镜头,尤其Christopher和Valentine浓雾中赶路的一段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而Christopher哄孩子睡觉的那一幕十分催泪,心底暖融融的。

看预告,战争场面拍得跟大制作没有区别了。

想到这里,不由得十分期待本周五的第二集。

以上。

明天去看看别人的影评

 10 ) 结婚十年---------从细节浅析Sylvia的人物性格及CS的夫妻关系

人物关系表Christopher Tietjens--- 下文简称CSylvia Tietjens--下文简称SValentine Wannop--下文简称VMacMasterC的矮个好友Edith Duchemin--MacMaster的情妇,丈夫死后与Mac结婚Mark Tietiens-C的哥哥Gerald Drake-S的婚前情夫,有妇之夫,S很可能怀着他的孩子嫁给了CPottyS婚后情夫一号,S曾与他私奔,后来因为S被罚上前线,死在战场上.时间线1908年--CS结婚1912年--S与第一任情夫私奔4个月,写信要求C把她接回 去.C在高尔夫场遇到V,两人通过马车一夜一见钟情,但C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同意把S接回来,两人开始分床.1914年--(1916?)一战开始,C上战场,受伤,失忆,回伦敦疗养,被丑闻重伤,父亲自杀,重遇V,请求她做自己的情妇.但两人没有发生关系.C重回战场.1917--S奔赴战场试图挽回与C的感情,在卧室里向C告白自己5年来守身如玉(1912-1917),C被感动,冲撞了上司,被罚上前线,S带儿子回格罗比.1918---一战结束,C回到伦敦疗伤.S误以为C与V在一起于是把格罗比大树砍了,并谎称自己的了癌症,C并未被S打动,于是S追到伦敦,在公寓里被V揭穿自己的欺骗及在幕后的操纵行为,C默认了V的话,S发现一切不可挽回,祝福了CV,离开伦敦.C烧了从格罗比带回的残木,与V在一起,英国军队解散,全剧终.(一部剧正好十年,可以做个MV什么的....)前言及声明这两天在豆瓣WB贴吧闲逛,看了好多GN对Parade's end最后一集的评论.对S及CS的关系的理解可以说非常两极化.我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这段三角关系(当然没人能保证绝对客观)以及我的分析完全基于Parade's End这部剧!这是剧评不是书评.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原著(泪)这书没有中译本或日译本,我所掌握的唯三语言中,BC封面的PE英文版到现在亚马逊还没有给我发货(泪),预计10月底能到手,所以请看过原著的GN对我的评论手下留情.最后,这篇分析完全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注:[]里为原台词引用全剧开篇分别描写了S与C结婚的前夜.在S的公寓里.她的情夫大声表示了对她结婚的不满.[你不会想要嫁给这头蠢牛].S是回答到[我在挽救自己不至于名誉扫地.我怀孕了.我只想要去死.]根据背景可以得知S的情夫是有妇之夫,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要离婚娶S.而S身为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堕胎的.再来看第二天通往礼堂的马车上的对话,她的母亲称未来女婿为[天赐的救星]--她女儿和有妇之夫玩出了火.虽然看不上C,但嫁给这个冤大头1可以挽救名誉,2可以给私生子找个爹.另一方面C乘火车赶去法国结婚.通过他和Mac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法国结婚的原因是[只有在巴黎结婚才不至于丢人现眼]而C是这样对他的好友描述他的未婚妻的[我被这个婊子缠上了,我都不知道孩子是不是我的.]在第二天的马车上C告诉他哥Mark他结婚后会搬去岳母买的房子里和她同住,[她母亲为我们的结婚花了不少钱].众所周知C是次子,和Mark不是一个妈生的.根据欧洲的习俗次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只要他哥不放弃,那么爵位和房产C都是没指望的(当然后来我们知道Mark没有结婚也不要房子).就像简爱里罗切斯特也是次子,他父亲不愿分割财产又想让他也过上好日子于是骗他娶了一个嫁妆丰厚的疯女人.C这边也一样.他没有房子的继承权,在伦敦靠统计局的工资过活.结婚想要买房子必须靠有钱的岳母资助.根据以上台词可以推测出C愿意娶S的原因.1 S的妈妈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钱2 她(S)也有令人着迷之处(通过C对火车上镜头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S对他有巨大的性吸引力)3.她肚子里的孩子也有可能是C的(至少她骗他得时候时间应该是对得上的)婚礼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S的镜子,她情夫送的.这面镜子在后面的每一集都会在关键时刻登场,所以之后我会详细分析.不过通过S在结婚当天带着这面镜子的行为可以分析出她在嫁给C的时候明显心里是装着另一个男人的.通过以上对他们结婚动机的分析可以得出,S这边对C是完全没有爱的。

当时她的心应该在G那里。

嫁给C是为了救火。

而C呢,首先他是迷恋S肉体的,并且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应该对她肚子里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负责,同时也是为自己在火车上放荡的行为负责。

但另一方面在精神道德上他是完全看不起S的。

一上来就称她为Bitch(在第一集中他也是这么称呼他岳母的)并且在他哥称S为天主教婊子的时候也没有反驳(C是英国国教,S是天主教)。

所以基本上这段婚姻的开头是非常恶劣的。

而且接下来还会越来越恶劣。

C从未改变对S的看法。

S也从未真正理解并爱上C。

接着来看3年后,C,S及他岳母在会客室吃早餐的镜头。

岳母问了C一个问题,然后S就摔盘子了。

表面上看S摔盘子的理由是因为C像根木头那样的给百科全书加注。

其实真正原因是S对C的回答感到恼羞成怒。

C认为家仆协会之所以反对通过免费医疗法案的原因是[这破坏了女主人和她们的仆人间美妙的亲密关系]然后他看了S一眼。

这一眼的暗示很明显---C知道S和她的女仆私底下的把戏。

他只是懒的拆穿她。

(S在后面给C的信里称她们为[hullo central]她和她那些情人们的接线员。

)C经常讽刺S,比如看到S邀请他跳舞,他来一句,如果这也称得上跳舞。

S关心他在战场上的情况,他说感谢你的德国朋友把我们搞得那么惨。

当然他喜欢讽刺所有人(不讨好的性格),经常对Macmaster,讽刺他喜欢的诗,讽刺他的出生什么的。

甚至在V的面前拿她女权主义朋友和马相提并论[你可以不用套着她的嘴牵她过来],所以即使是V在一开始也是非常讨厌C的(觉得他非常粗鲁)。

继续回到S这边,通过S和她女友的交谈我们可以得知她对婚姻的定位[我需要一个家,一个丈夫做摆设,还有一个地方放女仆。

我可离不开我的接线员。

]接着她提到私奔的目的--为了让那个榆木脑袋(她这样称呼C)有些反应。

包括她后面和potty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她私奔并不是因为爱上了情夫,而是为了刺激她的丈夫,她恨他的包容,所以想撕下他的面具。

可惜C就是比石头还要硬,所以第一回合可以说S输了她写信请求她丈夫接她回去,条件是1留着她的接线员2分床睡。

C给她的回信也很干脆,让孩子信英国国教。

C在第一集就表明了他对婚姻的立场。

只有流氓才和他们的妻子离婚。

大家对这部剧的违和感主要还是由于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缺乏了解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来理解100年前的西方上层社会夫妻关系,没有误解是不可能的.这里我又要拿唐顿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如果看了第三季的话应该记得老爷投资失败把钱全赔在加拿大的铁路公司里血本无归,导致全家必须搬出唐顿把房子卖了抵债.老爷赔进去的钱不只是自己的那部分,连太太的嫁妆也一起投进去了.他跟太太坦白的时候内疚的哭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他夫人并没有愤怒的责怪丈夫为什么私自把自己的钱投资了,而老太太也没有过多的责怪儿子,这点是非常体现当时的婚姻及价值观的.(我不是专业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的,所以下面这段分析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100年前的妇女,比起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件物品.她们嫁给丈夫前是归父亲管的,父亲对她们的健康,教育,婚姻是负有绝对的责任的.她们做出任何出格的事都是在给家族蒙羞,简而言之就是脏水泼在老爸头上.就像第一集S和神父坐在马车上,神父对S说我很庆幸你父亲死了,不用看到今天的闹剧.(所以我深刻同情唐顿的老爷,他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一个婚前失贞,一个要嫁给老头,一个跟司机私奔,可想而知家族在社交界的名声).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她们结婚只有一笔嫁妆,不过不要以为这笔钱是给她们的,这是给她们未来丈夫的.她们没有任何权力动用这笔钱.第一集里S私奔后C就把他岳母买给他们住的房子卖了,搬回婚前的公寓去了.第二集S知道了这个消息气的不行.不过她和她母亲都是无权干涉C的决定的,作为嫁妆的房子婚后就是C的了,他让S住哪S是不能挑的.丈夫从丈人手里接过女儿和嫁妆就代表了今后这个女人的一切都开始由他负责.她的财产,教育,社交,子女,妻子行为失格绝对就是丈夫的责任了.第三集里Edith知道她的神经病丈夫从医院回来慌得要命,因为她挪用了丈夫的钱给Mac装修公寓.要是被丈夫知道了被抽死也说不定.还好她丈夫自杀了,不过同时还要确保没有子女或亲戚来继承这笔钱.(这时候要是冒出个大表哥,那Edith也就悲剧了)在队列这个剧里这一点表现的是很明显的.C娶了一个失贞的女人后并没有管教她,纵容她在社交界鬼混,最后还搞出了私奔的闹剧.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完全失格的,政府认为他不能担当重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C自己说的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好的男人,还有什么脸在外面混呢.这点从C母亲的病死和父亲的自杀上都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看法.所以当S在第三集里对C说当你死前你都可以说自己一生品行端正的时候,C很认真地回答她,但我从未指责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S之前对他吼,在过去的生活中哪怕有一次,你骂我妓女,婊子,谈谈孩子的事,或是我的情夫,你就能让我们重新走到一起.这决不是因为S有什么受虐倾向,在当时的社会,丈夫是有责任管教妻子的.所以如果C管着S,也就说明了他把S当作自己的妻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没有放弃这段婚姻.但事实是相反的.他纵容她私奔,又同意把她接回来,并继续不干涉她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残忍而且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的.在第二集的开头有一个很巧妙的场景,C和S坐在马车上,S认为自己害死了C的母亲,然后把情夫送的镜子给扔了.这时C停下车帮她捡了回来.其实这个场景是非常令人悲伤的,并且从这个行为也能反映出C对待这段关系的态度.如果他让妻子把镜子就这么丢了,那么也就代表他愿意让这段不堪的回忆过去.,接受妻子的道歉,和她重新开始.但是他没有,他捡起来,塞回S的手里.在我看来这很残忍的,就像他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一样.他不接受妻子的道歉,甚至认为她不需要道歉.他愿意时时刻刻提醒并刺激自己,他愿意活在痛苦里.所以当他名誉受损,被S的情夫陷害到破产,为了S冲撞上司被派去前线,这一切按照C的思维来说都是他自找的,他不会去怨恨S,因为他从来没有宽恕她,这段婚姻中他也是过错方.我们可以看到C和S在一段婚姻中面对外人的时候其实一直是在为对方辩护的,比如S多次对别人说她丈夫是伦敦最正直的人.而C在S私奔后对外宣称S去国外照料母亲,S跑到战场上惹了麻烦后C对将军说你惩罚我就可以了,不要侮辱我的妻子.在被将军揭穿S跟potty私奔的时候后才无话可说.很多人看到这段后会理解为他们互相爱着对方所以才替对方辩护.其实不完全是如此,当时社会认知夫妻是一体的,(在C的认知里夫妻双方是没有隐私可以拆对方的信的)所以为对方遮掩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名誉辩护.将军在把C调到前线去前对他说,你为什么想不明白呢.你要么跟她离婚,要么像个男人一样跟她生活在一起.这里的像个男人绝不仅指性生活.看这剧的许多GN对C和S的性事关注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好多人都在纠结他们第四集到底睡了没睡...(汗)这段婚姻里C没有尽到的责任绝不只是没有性生活,对她的行为不进行指责和干涉是更残忍的.这也是将军反复跟他说管好你的女人的原因.S在去战场上找C前曾跟朋友抱怨说他们不让妻子去战场,情妇和妓女却可以随便去.官方禁令女人上前线.如果妻子去的话,丈夫是要连坐的.情妇也无所谓,男人对管教妻子有责任,对情妇则没有,所以S去战场这个行动本身,足以让C成为整个军队的笑柄了.这也是Mark不同意帮S的忙,写信叫她婊子的原因之一.简而言之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既是彼此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彼此的加害者.我很喜欢的作者曾说过,婚姻让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但两个人在一起后比起一个人生活更容易让人人格堕落.S的悲剧在于她要的太多.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明白她丈夫不会爱上她.C会为了Parade娶她,也会为了Parade不同她离婚.更会因为Parade一辈子从人格上看不起她,他们相爱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她的挣扎是徒劳的.而在我批判C之前先为他辩解两句不和S离婚的原因.看到当时的女权运动大家就该明白,当时妇女是没有权利地位的,你的地位是父亲和丈夫给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对S来说C不与她离婚是避免她一无所有名誉扫地.她能住在格罗比是因为她儿子,不然Mark早把她赶出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C不主动与S离婚其实是比休了她仁慈百倍的做法了(如果S主动提离婚C是会答应的).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现在GN们用以批判C的价值观与婚姻观,是那些女权主义者(包括V和她的母亲)用上百年的时间不断斗争得来的.而我们站在100年后的道德制高点去批判100年前人们的价值观,绝对是有失偏颇的.C在道德上不能称为一个圣人,但绝对是个可怜的好人.他的悲剧在于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一个选择买单.更悲哀的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太聪明以至于不能装糊涂,他站得太高以至于不能走下来装流氓,他的下半辈子都必须活在清醒地痛苦里,这一点无论他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与谁在一起生活都是无法改变的.C曾在第三集对S说过”you were let down at the beginning by a brute, so you have the right to let down a man. It's woman against man. Now and ever has been. “ 这是他的价值观,格罗比树倒了,这个也是不会动摇的.我现在正在研究的作品中作为主人公的丈夫对自己不幸的夫妻关系有过这样一句描述:"结婚前的女人和结婚后的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婚后的女人已经被丈夫宠坏了.无论嫁给怎样的人,结婚后妻子都会因为丈夫变坏.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把自己的妻子变坏到了什么程度.勉强从这样的妻子身上追求幸福是不公平的.幸福这件事是无法从结婚后失去天真的女人身上得到的."Parade's End这部剧其实是拍到第三部就结束了,觉得突兀的观众想一想第四集的结尾,也许多少能得到些安慰也说不定.--我一直声明我是真心喜欢这部剧,也是出于希望更多人能够更理解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而不仅是停留在画面精美,配乐好听这样的层面上.有时候用词可能不太恰当想法可能过于主观,这都非常欢迎大家指出并一起讨论.另外我还是没有拿到原著,所以作品中到底是从哪个人物的角度进行整个故事的描写这点令我非常好奇.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全知全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好的作品能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刻画的既深刻又生动,并且令人着迷,在我心里S和C都是这样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这部剧是一场盛宴.如果看完这篇评论后,能够让人鼓起兴趣去看,或重新回顾一下这部剧,那我也就满足了.

《队列之末》短评

跟BBC之前做过的Tess一样 通剧看下来一定会有没有解答的沉重感 英伦贵绅的精神葬礼 社会、时代下个人现实与理想的永恒悖谬 这些我没认真看都可以想得到 结局很无奈 像个失败的自圆其说 我是喜欢Chris和Sylvia之间的故事展开的 很诱人的矛盾 两位演员的演绎也是好到没话说

8分钟前
  • 船长陈
  • 还行

第一集最美好了,也就是说暧昧期最美好了

13分钟前
  • tangmm
  • 推荐

It was the lark, the herald of the morn, no nightingale.

18分钟前
  • Charles Rosen
  • 力荐

剧本差。无聊。

23分钟前
  • 阳伞公司
  • 很差

据说书的最后一本结尾并没有那么美好。carey mulligan早年应该很适合wannop这个角色,可能她也演过Suffragette。Sylvia太可怜了。希望她以后是love&friendship里的lady susan。

24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没看下去,男女主角我都不喜欢

25分钟前
  • 小贝心
  • 较差

故事没讲好

26分钟前
  • 浅浅
  • 还行

我不敢写影评,因为对文化和历史上的认知不够。但片子里充满了呼应、隐喻,重复过的场景和物品都能拎出来说事儿。人物性格都表达的很充分。这三个人物放在一起,这个故事必然要发生。不论对错,就是个性和待人方式上有的会冲突有的会合适。结局我非常不喜欢。

31分钟前
  • c青弦
  • 较差

比原著差太多了

34分钟前
  • 小美贰号
  • 较差

反映一战。感情表现得很细腻,但男主角感情有些过度纠缠不清。

38分钟前
  • Vamei
  • 较差

精致 婚外恋

40分钟前
  • 反射弧
  • 还行

我现在倒是越来越喜欢RH的Sylvia,不过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和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所有有的地方把握不到重点。

43分钟前
  • R
  • 推荐

sylvia 笑起来真心难看。。

46分钟前
  • 冰与火之歌
  • 还行

马脸你能不能不要再演这么隐忍这么受的闷角色了!虐心路线言情片,表示还蛮能理解这种夫妻关系的,是不是没救了。不喜欢这结局!

48分钟前
  • 彭彭
  • 推荐

S一直会是S,V总有一天不是V。

51分钟前
  • 小云仙
  • 推荐

这种片其实就是琼瑶剧,要琼到精致瑶得有趣,那就好看了。Chris和Sylvia各有讨厌。虽然演员们都很活泛,也营造出了喜剧转悲剧转喜剧该有的调子,奈何剧情还嫌琼瑶得不上档次。缺爷的颜总是在惊为天人和丑得骇人之间切换自如,实在叫吾辈目眩神迷。MS其颜正的程度总是跟角色的智商成正比……

55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缺爷号称这剧比大庄子好看= =。。。几集下来都没看出来哪点儿比较好。。。两星是给侦探的。。。

60分钟前
  • 白白很萌
  • 较差

2集开始渐入佳境

1小时前
  • ASAKA
  • 推荐

Sylvia相比唐顿庄园的三位小姐而言 确实更具贵族韵味 男主让华生演似乎比让卷卷福演更好?小三演员选得也失败 和Sylvia比起来 完全无魅力可言(软倒是够软的)第四集时S闯军营一段明明已经可以看出是真爱 为何最后砍树了剧情竟发展为不可忍呢?到底逆转还是需要合适理由 不过 总算还是有些漂亮台词的

1小时前
  • 文泽尔
  • 还行

有点压抑,hall不错

1小时前
  • 江边一只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