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德
Moolaadé,拒绝割礼,穆拉戴,避难权,割礼龙凤斗(台),Moolaade
导演:乌斯曼·塞姆班
主演:Aminata Dao,Fatoumata Coulibaly,Maimouna Hélène Diarra,Dominique Zeïda,Mah Compaoré
类型:电影地区:塞内加尔,法国,布基纳法索,喀麦隆,摩洛哥,突尼斯语言:班巴拉语,法语年份:2004
简介:古老广袤的非洲大陆,千百年流传着一个极其残酷的习俗,这里的女孩长到一定年龄时就要接受割礼。所谓割礼,即割除女性部分或者全部的阴核以及小阴唇,再用一般针线或者荆棘缝合。全程没有任何麻醉和消毒措施,受礼者痛苦至极,且要承受着破伤风感染、艾滋病传染甚至丧命的危险。 克里(Fatoumata Coulibaly 饰)是一..详细 >
还不错
五星,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经典之作
落后的时代落后的群体总有些落后的陋习,现在看来真是触目惊心,比如古中国的裹脚,比如本片的割礼…
没人觉得“雇佣兵”其实是条硬汉子么!
B-讨论隐隐有被带歪至传统与先进的对立问题,在落后语境下难道割礼就是可被接受和推脱的吗
有一说一,非洲这些人看着辣眼睛🙈
割礼
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女性平权的主题在非洲大陆上的稀缺表达造就了这部电影的珍贵,传统部落与落后仪式的风俗感造就了这部电影独特的气质,非洲人的奔放情感也打造了这部电影中的炽热氛围,在土红色的包裹之中,绚烂的色彩运用即将环境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一种血色压抑气氛造就的富有特色。但依旧需要指出的是,电影的走进模式依旧是商业片套路,煽情与喜剧一个不少,虽然 在最大范围上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但还是有点肤浅了,在丈夫归家与妻子谈话的戏份中,严肃甚至带有压迫一位的场景使用的是略带欢快的背景音,在结束时点明了是收音机的频道,这一做法虽然凸显了录音机代表外面的美好,也为后面丈夫的态度转变打下了基础,但这样做法显然打破了这场戏的全貌,令其喜剧化,这样的地方全片有很多,实在是折损了传递的力量。
结尾长老的海归儿子说:你们的时代结束了。
龙凤斗。。。
性别
被利用于获取利益维护自己统治的宗教才可怕。女人不能有收音机,但是自己的收音机却是最大的。摆脱愚昧走向现代,很难。
非洲版的从来如此,便对吗?!男人们和卫道士们打着传统的名义,对女孩实施惨无人道的割礼,哪怕是导致女孩感染病毒或当场死亡,亦在所不惜。但面对愚昧的传统,只能以另一种“传统”—莫拉度来对抗,简直就是以魔法打败魔法。文明的使者,来自外界的流动摊贩“雇佣兵”最终被愚昧的村民残忍杀害,像极了鲁迅药里的人血馒头情节。一个妈妈诱骗女儿去做割礼,亲手把女儿送上断头台。被保护的女儿却因为没有做过割礼嫁不出去反过来怪女主妈妈。从巴黎回来的未婚夫,却抵挡不了愚昧的父权,竟然差点和才11岁的表妹成亲,只因为对方受过割礼,是“干净”的女人。没收女人们的收音机,就能禁锢女人的思想吗?
扣掉的一星是为了它最大的硬伤——站在西方基督教价值观上评价非洲穆斯林信仰
故事很易懂 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关注。
最震撼之处不仅在于女性对于传统陋习的反思和抗争,更在于影片呈现了这种抗争并不是外界文明启迪的直接结果(毕竟曾经旅法的归乡人也会被野蛮的男性权力结构所吸引),而那些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也只代表了一个开始。关键在于这些女性,或者毋宁说克里本人,以及许多渐渐被她的魅力所折服的一个个人们,正在朝向自主与自为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但坚定地前行着。影片呈现了一个本土社会自我革新的过程。
配乐、剪辑、表演、运镜都趋于成熟。本来对这导演蛮有成见的(《XALA》那片我真不喜欢),没想到这部能好那么多,基本可以推为非洲电影的代表作...
4.5
不算精致但观点表达的很清晰,想起王安石的那句话“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位充满愤怒的导演,他的作品基本全以非洲社会为题,从他以往的作品我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抨击和对西方文化渗透非洲本土文化的担忧,在这部电影里他又毫不手软的把矛头指向本土文化中的传统糟粕,他的愤怒是种理性的愤怒,要是让我把他比作一个人的话我可能会说他是拍电影的非洲鲁迅
现实中的胜利估计比电影残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