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爱看魔术的孩子——无论是魔术师的还是父亲的。
前者我早知道他们是假的——像我这种没想像力的孩子只会琢磨着如何能合理解释这些假把戏,而后者是从来不曾演给我看过,我也不肯做他的观众。
爸爸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讲,就是教会我下各种各样的棋,却只喜欢我下赢别的小朋友而绝不肯被我打败的人,就是迫我背许许多多的诗,却只爱听老师讲我成绩好而绝不爱听我拿自己的道理去反对他的人,就是我在他跟前,不仅是笑容,连其他情绪都缩到很小,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与他共处一室的人。
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的魔术”——任何一种。
我们用人类间最直白也最虚伪的方式相处,到最后告知他我要出国时,那种感觉真像要与情人私奔——只要能逃出去,从此就自由了,就能纵情的哭尽情的笑。
而他最后一次打电话给我时,是那一只已经飞入云端几乎不见的风筝终于断了线,遗憾难过有之,但并不怀恋。
除了知道对方还活着之外,也不用再知道对方更多的消息。
所以当有人告诉我说父亲在女儿生命中应当是这样一个样的人:默默无语地做尽一切事去满足她哪怕最无理最虚荣的要求,让女儿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最后当她爱上另一个男人时,再默默无语地将她交到他手里,我只是瞪了瞪眼睛,挑一挑眉毛。
我不知道别的女孩子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但我愿他们都是如传说那样的人,都像如电影中的魔术师那样的人,即使彼此并不多话说,仍然了解女儿的心思,关怀而慈爱,默默奉献轻轻放手,留给她们最美的记忆和最好的未来。
让她们在每个父亲节都记得说一句“快乐”,而不是要看到商场的打折海报才想起来。
据说那些恋父的女孩子们将来爱情也会容易幸福。
我小时候学画,只一点点时间,所以喜欢像这部电影里这样的造型和留下线绘的手法,显得有时代感又不是那么真实,氤氲而温暖。
导演想必对爱尔兰很有感情,除了风笛悠扬贯穿始终外,天气环境建筑城市的描绘之细致都不逊于巴黎,甚至魔术师搭船前往爱尔兰时,还特意让一阵小风吹起了旁边男子的裙角,再验证一番“这裙子底下的确是不穿内裤”的传闻。
虽然对父女之情是无法感同身受,生出共鸣。
但是导演对小人物的体贴仍旧感动了我——那些流浪于各个城市间,无家无业孤独而穷苦的人们。
全剧中叫我最难忘几乎落泪的镜头,不是来自于那对伪父女,而是那只放在橱窗中的人偶最后被打出"free"的标签。
而那个操人偶的艺人,那个曾经想寻死的小丑,当然还有那个失去了兔子的魔术师,他们又要流浪去哪里,如何地生活呢?
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想“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魔法,那多好啊”PS:魔术师把兔子放生之后拉远景的那个镜头太漂亮
很多人都说,这部动画是关于一个父亲与女儿的故事,但我个人对这方面却没太多感触。
整部动画打动我的,是西维亚处处表现出的对那些被遗弃的旧事物的怀念。
整部电影的手法是被遗弃的,虽然两者都是通过肢体动作而不是通过语言来表现角色,但魔术师比美丽城更加刻意地使用了传统的镜头,它没有采用那些快速的剪辑,多变的机位与夸张的特写,这样的手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被遗弃了。
电影的开篇是被遗弃的,虽然任有贝拉塔尔这样坚持拍摄黑白电影的人,但单色电影,默片,乃至手绘动画,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魔术师自己是被遗弃的,每次上台,他的观众都会显得越来越寥寥无几,他的报酬也越来越少,他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糊口。
他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不会使用机器,他不会开新式汽车,他也许也被自己的妻子遗弃(所以他见不到自己的女儿)。
最后,他自己甚至也遗弃了魔术,他放走了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兔子,他离开了那座城市,在火车上,他不再为孩子将铅笔变长,他不再给予他们幻想,或许在他心里,他认为自己也被爱丽丝所遗弃。
那个小丑是被遗弃的,没有人再想看他的表演,他变成了一个不快乐的小丑,他变得穷困潦倒,甚至在街上会被小孩子当做流浪汉殴打。
他只有每天把自己灌醉,在唱片播放的音乐中缅怀自己曾今的辉煌,最后孤独地选择上吊自杀。
腹语师是被遗弃的,他和小丑与魔术师一样,成为了新时代不需要的角色,他也无法通过工作而生存,只好卖掉了像自己亲人一样可以和自己对桌而坐的人偶,最终流落街头。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愿意向他施舍,只有同为时代弃儿的魔术师丢给他一枚硬币,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一只同被遗弃的小狗。
腹语师的人偶,也同样成为被遗弃的东西,即便它的价格一再下降,却依然没有人愿意将它买下,最后它成为了免费的赠品。
影片最后,整座城市灯火尽灭,万物皆息。
那一处处消失光亮的场景,似乎预示着未来它们也逃不掉被遗弃的命运。
由于这部动画并不是西维亚自己的剧本,所以整部影片并没有美丽城三重奏那么辛辣和极端,没有那么漫画化,显得很现实主义,如果极端地来进行判断,它的确不如美丽城。
我本以为因为剧本上的差异,使我没有看到西维亚的极端自我风格,会让我产生非常失望的情绪,但整部动画娓娓道来,依然打动人心。
对于动画里的那些新事物,西维亚尽量地使他们看来令人讨厌,比如那个娘娘腔乐队,那个开新式汽车的人,腹语师房间的新主人,那些魔术师新的雇主。
而对于旧的事物,则使他们看起来很美好,比如那个刚刚通电的小村庄,在那里,魔术师更受人欢迎,那里的酒吧老板更加热情,也不会克扣魔术师的报酬。
在美丽城里,西维亚也将那些老奶奶们表现得可爱而智慧,而将美国文化尽可能地表现得肤浅而愚蠢(因为对法国人来说,那也属于新的事物)。
我真心的感觉西维亚是个很恋旧,很坚持传统的人。
如果你看过雅克塔蒂的表演,我相信你会为西维亚的动画表演所折服的,我期待西维亚的下一部作品,能做到绝对的极端自我。
另外还有个彩蛋,即是开场不久,魔术师下了火车开始登上轮船时,下面出现一个警察,这个警察是西维亚动画处女作老妇与鸽子中的那个警察,他也同时在美丽城中当做彩蛋出现过。
这是一部忧伤的动画片。
老魔术师的手法看上去是那么的老套,从帽子里变出兔子,从袖子里变出手绢,从嘴里变出电灯泡,连戏院里坐着的小孩子都能猜出几分。
和所有老旧的东西一样,他被摇滚乐逼得无处继续营生,就像老旧的电影院、戏院渐渐没法阻挡电视的脚步一样。
被迫只能到处讨生计,有一天来到了苏格兰的一家小酒馆,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小女孩。
女孩和别人不一样,她相信魔术师的魔术是真的。
于是女孩随着老魔术师来到了爱丁堡,老魔术师就算再没钱也会想尽办法满足女孩的要求,即使他只能和那些同样无路可走的表演艺人住在廉价的小旅馆里面,即使他找不到剧场里的工作,只能在百货商场里的橱窗里变出女士内衣。
女孩则以为魔术师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出来的,对这一切欣然接受。
后来女孩渐渐的由一个乡下女孩变成了摩登女郎,同时也找到了真爱,这时候的魔术师选择默默了默默离开。
导演西维亚·乔迈第一部长篇动画是《疯狂约会美丽都》,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动画,依然保持了《美丽都》的风格,只是剧情没有那么夸张讽刺,全篇没有几句对白。
可能与本片的原剧本有很大关系,而原剧本是雅克·塔蒂1956年创作的。
雅克·塔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大师,这里是别人介绍他的一段“杜拉斯曾说,她鄙视所有活着的导演,除了雅克·塔蒂和戈达尔。
与卓别林不同的是,卓别林式的喜剧是小丑性质的,他的流浪汉是邋遢的荒诞的,而塔蒂塑造出来的角色,永远是优雅的,比如他荧幕上的经典形象于洛先生,一位游荡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不知以何为生计的社会底曾人物,穿着故作体面的西装,因为塔蒂很高大(近2米的身高)裤子总是有点短,露出一截的袜子,小皮鞋,带着一柄黑色的雨伞,帽子或者旅行箱。
有的时候是一件大风衣,头发永远是梳的很有条理,表情严肃仿佛毫不在意。
”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一个落魄的魔术师愿意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付出那么多,难道只是因为女孩相信他的魔术?
这可能是一开始的念头吧?
但是他做了那么多,仅这一点解释实在是说不通。
我甚至很邪恶的想难道这电影讲的是忘年恋?
这个问题在最后终于得到了答案,魔术师放掉了陪伴自己的兔子,放弃了自己的魔术帽,手上却握着一个旧照片,上面是一个小婴儿。
原来是因为父爱,他才会这样倾其所有。
女孩是不是他的女儿呢?
或者说是魔术师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故事没有说明,留给你自己去猜吧。
故事里充满了对传统和老旧行业的怀念,小丑拖着干瘪的身体以酒度日,再也不快乐,在街上被孩子当成球踢,最后甚至准备在自己表演的欢快的唱片声中结束生命;腹语表演者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木偶,流浪街头,唯一扔给他钱的还是魔术师,而那木偶甚至免费送都没有人要,孤零零的呆坐在橱窗里。
如果没有女孩,魔术师说不定也和他们一样,正是有一个愿意相信魔术的女孩,才让魔术师一直坚持表演,直到女孩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并且找到了爱情,魔术师才留给女孩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世界上没有魔术师”。
有些人可能对魔术师最后放弃魔术,离开女孩感到惋惜和不解。
整个故事虽然充满了对传统行业的怀念,好像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
但是有些东西是一定会远去的,就像魔术师不可能永远陪在女孩身边一样,他把希望和未来留给了女孩。
他已经不需要再变魔术了,因为女孩就是他一生变的最好的魔术。
西维亚·乔迈 Sylvain Chomet用同样的画风,创造了一个与《疯狂约会美丽都》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意境。
虽然是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的原始剧本,乔迈还是进行了相当的改动,可以想象塔蒂如果拍成电影整体基调会有所不同。
只是那些人物都还是挺塔蒂的。
故事是简单的,简单到可以一言以蔽之,但是蕴涵的却是非单一情感能表达的。
这和此动画所努力营造的氛围离不开。
所有人都逃不开的自我追求与弥补,萦绕不去的梦,虽难割舍却又永不消逝。
魔术最如烟花,神奇只在绽放的那一霎。
手绘风的大幕磕磕碰碰的拉开。
魔术师携魔术帽出场,最传统最神奇的技艺。
那是属于他的舞台。
然而一切神奇最大的敌人都是时间。
时过境迁。
手艺人们只有辗转于一个个陌生简朴的小旅馆。
魔术师也一样。
所有的幻术都属于观众。
世界那么大,可要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却是难上加难。
[临晚镜,伤流景]细密的雨丝,叠叠层层。
温暖的炉火,光影重重。
走过人影幢幢的剧院,台上是打滚的歌星;走过破败的酒吧,屋内是酒气腾腾的醉鬼;走过热闹的婚礼,却没有尊重的看客。
手绘的自然的重复,真实又并非真实,无尽无望,无论是乡下小镇还是伦敦都市,一幅幅风情与流浪,这是魔术师的怀乡病,也是导演编剧的怀乡病。
孤独的魔术师遇到了孤女爱丽丝。
魔术让爱丽丝长久地浸淫其中,这个世界也许就是哪个魔术师变出来的。
想来最喜欢的是看晚上路灯找着的马路,尤其是雨后,马路有一层薄薄的润,灯光照上去,特别好看,小时候我总觉得那是一种魔术。
爱丽丝在崇拜中偷偷坐上了和魔术师一起的船,并要魔术师变出一张船票来。
魔术师接纳了这个小小的崇拜者,并为她倾其所有。
爱丽丝的幸福体验,与魔术师的卑微辛劳产生了强烈反差,二人之间无法感知的平衡脆弱不堪。
维系他们感情的是并不存在的魔术。
[现世的哀婉沉重]特异色调与丰姿的浮世绘,没有对白却此时无声胜有声,喜剧之中夹杂着悲痛,现世的哀婉沉重。
手艺人的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失业上吊自杀的小丑,卖了人偶乞讨为生的腹语师,每一个繁华都市里都有无限的凄凉故事。
潦倒与绝望的阴影笼罩着这个世界。
每个线条都充满着感情,每个渲染都氤氲了哀而不伤。
爱丽丝遇到了爱情,她的王子却不会变魔术。
不听话的小肥兔回到了森林,它迟疑着看着魔法师的离去。
魔法是不存在的。
魔术师走了,爱丽丝黯淡了,灯光灭了夜更静了。
心里突然揉出许多水来。
无端想起一首诗来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 《一剪梅》
讲述一位过气的老魔术师塔蒂在遇见一位小镇少女爱丽丝后一起生活再到分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摇滚兴起,凭借着炸裂的嘶吼抢走来大部分观众,大批杂耍演绎家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包括魔术师。
即使有着精湛的表演和巨大的热情,也敌不住魔术市场的萧条,魔术师打算去小地方寻找自己的观众。
他带着道具和一只小兔子到伦敦碰运气,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的摇滚乐演唱会不断抢占着舞台时间,而等其终于结束之后,年轻的人群便追随着乐队一哄而散。
老魔术师在长久的幕后准备后终于得以上台表演,而此时台下只剩下腿脚不便的老奶奶和被她牢牢按住只得乖乖坐好的孙子。
魔术师离开大剧院,下乡表演的时候。
在偏远的苏格兰乡村小酒吧,老魔术师的表演备受青睐,俘获了大批老者和孩童的喜爱。
同样在酒吧,老魔术师遇到了故事的女主,一个在酒吧做清洁工的乡村女孩,她痴迷于老魔术师的每场魔术表演,对魔术师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当魔术师把她滑落在地上的肥皂变成了一个小盒子的时候,她对魔术师产生了好感以及强烈的好奇。
0爱丽丝偷偷给老魔术师洗好衣服并放回原处,还为他的房间燃起火炉。
老魔术师也对女孩的示好做了回报,他为她买了一双漂亮的红皮鞋,并通过“变戏法”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惊喜。
女孩天真的以为是魔术师变的,于是果断把自己那双旧鞋扔进了火炉里
小镇的人口太少,魔术师被迫返回城市。
爱丽丝偷偷跟着魔术师上了船,在检票的时候,魔术师为难了,因为他只有一张船票。
爱丽丝则自信地指向魔术师,魔术师“不失所望”地变出了一张船票。
其实这张船票是他顺来的。
追随着魔术师的脚步,来到苏格兰东海岸的一座城市——爱丁堡。
在爱丁堡,他们在一家简陋的旅馆落脚,这里面都是过时了的杂耍家们,会腹语的小丑、可以走钢丝的小矮人……无一例外都怀揣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才华而走投无路。
爱丽丝立刻爱上了城里的一切,她流连于橱窗里漂亮的大衣、优雅的裙子和精致的高跟鞋,她极度渴望自己也能像街上的漂亮女士那样光鲜靓丽。
魔术师勉强靠演出维持生计,可是爱丽丝要魔术师变给她。
魔术师的口袋空空如也,他无法满足爱丽丝对繁华世界的向往。
不能去豪华餐厅用餐,他们两个人只能坐在街边,吃着炸鱼和薯条。
为了满足爱丽丝对魔法的信任和对繁华世界的向往,不会说英文的魔术师在演出的空档尝试了各种卑微的工作,给她买了她所有喜欢的东西——却总是以魔术的形式变给她,从来没有戳破她那个相信魔术的
而他的回报,就是爱丽丝开心的笑脸和甜甜的吻。
魔术师很满足,虽然有时候,他会看着一张照片沮丧。
在平淡却偶有快乐的日子里,魔术师默默地守护着女孩。
片中还出现了小丑、操纵玩偶的腹语者、空中飞人等老一代经典艺人,但时代的变化让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消极的人像小丑和腹语者都在时代的变革中失去了斗志,小丑放着欢乐的音乐却酗酒度日,而腹语者则在旧货店送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偶并标出了免费的价格希望它能带给别人欢乐。
而积极些的人,例如魔术师和那些空中飞人则利用自己的能力开发了新的工作,魔术师开始利用魔术为商店做宣传,而那些空中飞人则在高空为歌舞画海报,虽然不如以前那样风光,但还是在努力生活。
为了满足爱丽丝,他白天替商人表演低俗的魔术,晚上去洗车店打零工。
不会洗车的魔术师为了不菲的小费接了洗车的活,毫不意外干砸了。
他站在橱窗里,把艺术变成推销时尚产品的低俗营销手段。
他讨厌这样的自己,最终辞掉了那份工作。
而这时的爱丽丝却像淑女一样走在街上,充满优越感地望着那个穿着寒酸的女孩。
与她擦肩而过的另一位小镇女孩艳羡的看着橱窗里漂亮的裙子。
与此同时,她还结识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
一天, 魔术师在街上偶然看见爱丽丝和那位年轻男子挽手漫步,他慌乱中躲入一家影院。
魔术师明白女孩找到了依赖的人。
魔术师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他留下钱给女孩,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道:“魔术不是魔法。
”
魔术师丢掉自己的演出服,在狮王山放归了那只用于魔术的白兔。
雨下起来,仿佛整个世界的雨水都要落在爱丁堡古朴城市的街道上。
风笛响起,魔术师撑起雨伞黯然转身。
与此同时,女孩也在浪漫的雨夜里得到自己王子温柔的深情的一吻。
然后,他将跟随自己多年,一起表演的小兔归放狮王山,只身一人踏上下一场未知的旅程。
此时的他已然决定再也不变魔术了。
幸福的爱丽丝回到旅馆时,屋里空无一人。
桌子上有一封信和一踏钱,还有魔术师用来沟通的字典。
一阵风经过,哗哗地翻起了字典的书页。
墙上书影翻动,屋外是萧萧北风。
爱丽丝一瞬间明白了所有,她默默收拾了行李和恋人另谋生路。
而另一头的魔术师坐上了火车启程不知去往何处。
他的手上掏出来一张照片,一个女婴
电影的结尾,那张总是让魔术师黯然神伤的照片终于清清楚楚的放在观众面前:一个小女婴,魔术师不知所终的女儿。
所有的故事都缘起自魔术师对自己女儿没能完成的爱,如果说电影里有什么了不起的魔术,那也正是这份爱。
这部大热的法国动画片L‘illusionniste非常不是我的茶,电影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以为生的悲哀和凄凉很打动我,但直接导致我对此片评论不佳的原因是天真无邪的女主角Alice。
她对这个世界有着莫名其妙的期待,那种“因为我如此天真,所以这个世界理应善待我”的标签无声地悬挂在她头顶。
她依赖,从一双红皮鞋她感到了魔术师的善意和神奇,于是就抛下过去的生活,毅然躲到他人的羽翼下去见识世界;她虚荣,橱窗里的华贵外套,漂亮的高跟鞋都是她对都市身份的向往;她空虚,她的生活只有逛山逛街扫地做饭。
哦,什么?
我怎么对女主角的善良视而不见?
诚然,善良是天真的好伙伴,她对旅馆里的其他陌生人不可谓不善良,还无意以美食挽救了一个想要自杀的房客。
但她对魔术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残忍。
如果不是她贪得无厌地想要那件大衣那条裙子那双高跟鞋,魔术师就不必到处奔波上夜班赚钱,不用被人白眼和责备,更不会违心地亲手将给人带来欢乐和惊叹的视觉艺术贬低成俗气的营销手段。
好吧,我不该要求每个女孩子都要独立自主有生活目标,但我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赞赏和认同一个所谓的天真姑娘从一个男人(父亲的角色)的怀抱转投入另一个男人(情人的角色)的怀抱。
她的自我呢?
她的追求呢?
难道她满足于自己的附属角色,服从那些浅薄的欲望,只要有别人赐与的大衣皮鞋珍珠项链就足够了?
世上有没有魔术师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困扰,无非是失去了一个生活保障而已,那么就提着箱子奔赴下一个饭碗好了。
今年的奥斯卡名单出来了,女儿和我最喜欢的动画片《魔术师》没有获奖,早在意料之中。
片子里面所渲染的那种遥远的被世人所遗弃的,不为人所关注的淡淡的忧伤,似乎奥斯卡这样灯光璀璨的奢华盛会,根本与它一点儿也不搭界。
喜欢它的人,继续喜欢它就好了。
女儿强力推荐我看,说它超级好看,且这样的好东东一样要与我分享。
并用了这样极端的表达方式:画得太好了,看了它以后,我都不想再画画了!
这几年,看惯了好莱坞大制作的3D动画,亮丽的色彩,炫目的特效,加上讨喜的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都让人忘记了,动画片还有另一种形式。
而这种返璞归真的传统动画,只用淡淡的笔触,恬静的音乐,一个个轻轻翻过的画面,甚至没有几句台词,就让人感到那淡淡的忧伤已经深入骨髓,直达心底。
喜欢影片那淡淡的笔触,美的让人心醉!
所有的着色似乎都被水洗过的,只余下浅淡的底子;一切景物似乎都被笼罩在迷蒙的雾气之中,来自久远的纯真岁月;喜欢影片那优雅的调子,难过的让人心碎!
孤独的魔术师,放在哪里都觉得碍眼的长胳膊长腿,笨拙可爱的动作,漫长没有尽头的旅途,独自漂泊的生活,短暂的喜悦,淡淡的怀旧,静静的等待,默默的遗忘。
虽落魄却永远不失优雅,一步步向人生的下坡走去,却没有挣扎没有抱怨。
一直含着着的眼泪,却最终也没有落下来,正是恰到好处的拿捏。
熟悉的伦敦街头,那家我们去过的剧院,都多了忧伤的亮晶晶的梦幻色彩。
苏格兰的山山水水,真的变成了一幅图画,上面有我最喜欢的黑脸羊,和永远被毛发遮着眼睛的“披头士”牛;爱丁堡的如丝细雨,山顶童话般的城堡,横跨火车站的古桥,如果不是曾经到过那里,真的很难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城市。
那只喜欢咬人的兔子,在细雨的山顶迷惑地看着主人远去;远离那个被自己倾尽所有,细心呵护梦想的小女孩,没有告别,也不过只留下一张纸条:世上没有魔术!
人去屋空,只有魔术师留下的法英词典,被窗外的微风吹动,在墙上留下翻飞的图案;一个个橱窗,一盏盏街灯,渐次熄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片子一开始就是救场的形式出来的魔术师熟练稳妥的表演,得到稀稀落落的掌声。
各种音乐厅夜总会俱乐部门口贴着他随场的海报,没有固定的舞台,固定的观众,固定的收入,表演没有被喝彩回馈。
只有一只脾气暴躁喜欢咬人的道具兔子陪着他。
落寞的街道他四处寻找舞台。
与夸张表演卖力取悦观众的乐队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寂寥,零散的观众席上座率。
在一次演出中他结实了热情的苏格兰人。
他给魔术师名片并邀请他去当地演出。
那是一个穷乡僻壤,几天几夜的火车渡船辗转终于到达那个岛屿小城镇。
他去到当地的小酒馆进行表演,虽然人们对于他的表演仍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但在此他结识了爱丽丝。
在酒馆打杂的小女孩儿。
爱丽丝被他的魔术着迷。
认为他有魔法。
抱着好奇崇敬心态女孩儿帮他洗衣服。
而魔术师发现爱丽丝鞋子裂缝之后也决定送她一双新鞋子作为回报。
整个小镇民风淳朴,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安然静心,对魔术师报以友好的接待。
我甚至多想让魔术师永远呆在这个可爱的小镇子里。
而不要去那纷扰的尘世里无所停留依靠。
片中对风景有很多笔墨。
不浓不淡恰恰好的描绘出了当时都市喧闹外表下的孤寂和平静田园中那份惬意舒心。
也为两种不同的场景进行对比。
棉絮飘起,女孩儿在归还洗好的衣服时误以为下雪了,帮把魔术师房间的壁炉点着。
后来魔术师回到家爱丽丝发现并没有下雪,更加认为了魔术师有魔法,在魔术师把送她的小红鞋变出来给她而她惊喜的接到后我想在这个时候爱丽丝有了想追随魔术师的想法了吧。
女孩儿偷偷跟随魔术师离开了小岛,在轮渡上将要查票时不得不出现。
魔术师在爱丁堡租住在简陋的旅馆里,让爱丽丝睡在唯一的一张床上,在这里住着很多像魔术师一样落魄的艺人,他们都同样的穷困潦倒却都善良友好。
女孩儿认识了腹语木偶艺人和小丑。
她在做了饭后想到送给他们一份。
小丑每天的工作是搞笑,而他在寓所里却颓废孤独消沉。
放着音乐一脸的悲伤落寞的酗酒麻醉,在最后想要自杀的那一刻被爱丽丝的汤救住,努力大口的喝完。
老魔术师犀利的经纪人为了利益把他介绍给一家小剧院,他每晚都到演出,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每晚爱丽丝都到门口等他结束表演一同回家。
可爱而单纯的爱丽丝却也并不那么惹观众喜爱,她以为一切都是魔术师可以通过魔术变给她,初到大城市的她对于一切都是新奇的。
她的目光落在琳琅满目的橱窗里,有华丽的大衣,漂亮的裙子,优雅的高跟鞋。
都是她没有见过的,她想要,就指给魔术师看,魔术师偷偷的计算着花费,在店前抽烟徘徊,不多时变咬牙狠心去给爱丽丝买下来,然后急切的拿回家变给她。
与女孩儿时尚装备成鲜明对比的老魔术师,自始至终都是一身土红色的旧西服,老魔术师帕斯帕斯的收入不够给爱丽丝买那些昂贵的衣物,在之中告诉过一次给她,但是爱丽丝却不理解。
于是魔术师也没有再多解释。
他只好通过更多的工作来获得薪水以满足爱丽丝的需求。
爱丽丝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在被满足的过程中,爱丽丝也在一点点成长,从女孩儿长大成为了女人。
帕斯帕斯悉心的呵护着爱丽丝,在爱丽丝被兔子咬后心疼的为她“呼呼”、在爱丽丝误跑到马路上时跑到她身边护着她、在回家路上买好吃的香肠带给爱丽丝、在爱丽丝给他煮饭后先去给别人送时耐心的等待在饭桌前、在爱丽丝入睡后偷偷跑去汽修厂兼职守夜--以为给她换取更多的服饰(而他什么都不懂,很快就被炒鱿鱼,而且还损失了工资)爱丽丝应腹语木偶的请求帮他做了一锅汤,帕斯帕斯误以为她是拿兔子为材料。
表现出了悲哀紧张的情绪,却竟没有埋怨。
只是发现兔子还在后拿餐巾擦擦汗,但依然在饭桌上为爱丽丝表演小魔术。
爱丽丝也会在送魔术师去表演时在门口向他索吻。
这都是两人爱的深切表现。
时光荏苒,日子一天天下去,旅馆里的艺人与时变迁,小丑离开了,杂技兄弟也有了新工作,爱丽丝长大了,剧院老板给了经纪人最后一笔费用经过经纪人抽成后让帕斯帕斯离开。
老帕斯帕斯不得不寻找新工作来维持生计,此时想到了杂技兄弟给他的公司名片,于是就来到广告公司。
在这里他们用他们的专长为公司效力,而老板看到魔术师用魔术手段来工作时不禁有了好点子让他去百货公司站在橱窗里做活广告。
而爱丽丝的老朋友,腹语木偶艺人的木偶也被拿到了旧货店贩卖。
爱丽丝在房间里觉得很孤单,四下张望就看到了街对面看书的少年。
话说杂技兄弟很可爱啊,“嘎嘎嘎”一直活力四射,蹦蹦跳跳翻滚。
这样的生活总是会有一个收尾,帕斯帕斯在酒店推销完酒后回家睡过头,以至于丢了工作,在这萧条的社会,工作很快被新的应聘者替补,而此时帕斯帕斯又无意碰到了与少年约会的爱丽丝。
他意识到女孩儿已经长大,与自己一起的时光已然需要告终。
便决定离开。
留给爱丽丝字条和钱后,老魔术师又踏上了去往远方的旅程。
最后告诉爱丽丝“世界上没有魔术师magicians do not exist”而爱丽丝与少年约会时躲雨在服装店门口,橱窗里是没有衣服包装的裸体模特,我想也象征着爱丽丝与少年的感情真挚,是没有被物质污染的吧,再者应该也有热恋中人纯洁欲望之意。
爱丽丝长大到了有能力承受离别的年纪,也有了替代帕斯帕斯来照顾自己的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爱,但是感情是同样的。
终篇电影配乐都是以钢琴主旋律加以管弦乐织体伴奏整体分为四部分,开头和结尾音乐是A与A’再现,相互交应。
显示帕斯帕斯由最开始的一个人状态,回到最后一个人状态。
中间B、C分别是去苏格兰遇到爱丽丝,和回到爱丁堡与爱丽丝同住那段时光。
音乐的表现也从轻快、自由、新鲜、感情的新奇转变成责任、生活所迫的压力与感情的浓厚。
很多人都把这部动画的影评写成深深的父爱。
这种纯粹毫无要求回报的爱是纯粹的爱的表现。
不管自己的际遇如何都是毫无保留的付出。
也是爱的最高境界可是我静静看下来除了爱之外只是觉得孤独。
我是享受不起孤独的,所以对于帕斯帕斯我很崇敬。
他能够直面这一点。
或者是欧美人群的直观意识吗?
就是该放手时大家都很坦然。
“不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所以,不管帕斯帕斯为爱丽丝付出多少,或者在一起多久,经历过什么。
爱丽丝终将成长属于别人。
这不是帕斯帕斯对她的爱不够,只是他的表演终是要落幕。
被取代或者能说成是历史的必然性。
如果换成现代网络脑残体我觉得一句话也很合适:“会有天使替我爱你”帕斯帕斯只要恢复到相识之前就好,还是独自一个人(这次更惨,连兔子都没有了)最后在路途中帕斯帕斯手里是他没有消息的女儿的照片。
他的爱也算有始有终的实现了。
这份爱成为记忆点缀他孤独漫长的一生。
那么,就让我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孤独的来,孤独的去。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叙事性弱,矛盾分散,笔墨着重于时代的刻画与人物的改变中。
然而透过这些表象的铺陈与渲染,我们仍能看到其中恒久不变的主题——“爱的主题”,恰符合法国电影一贯的思想,即便落日余晖也美好温暖,让人留恋。
阴郁的灰色
灰→暖先从人物的变化中说起,小女孩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变”的元素,从乡镇到大城市、从破皮鞋到白色高跟鞋、从散落的短发到高梳的长发,从相信魔法到真正意识到“魔术不是魔法”,所有的变化在“女孩在大街上与另一个乡村女孩的擦肩而过”这一场景里达到高潮,在“女孩与魔术师分别,回到伴侣的身边”这一场景中归于寂静。
抛开其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打量和消费主义的隐喻不谈,女孩代表也远不只是一个只知索求的坏女孩,而是代表着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这一代人。
小女孩的“变”
乡镇→大城市
相信魔法→“魔法不是魔法”
擦肩,回眸,“变”到高潮
魔术师离开
小女孩与魔术师分别
小女孩回到伴侣身边再谈及影片中魔术师这一具备双重身份的角色。
作为魔术师而言,他从四处漂泊到沦落成洗车工、女性商品销售,虽然时常有些苦中作乐,神奇的法式幽默,但这一过程仍是在不停的放下体面和尊严,直到最后完全彻底的放弃魔术,配上影片气势恢宏的弦乐配乐,多了几分命运的悲壮意味。
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一个父亲,却始终是充满爱与温暖,他对于女孩的父爱,从收留到放手,从纵容到有限度,方式不同,但内核未变,成为影片中恒久的暖色和照亮希望的火光。
纵容的爱
有限度的爱如何从个体的没落映射出时代的终结?
影片采取的方式是刻画一个充满细节的众生相。
从上吊的小丑到到放弃杂技去做油漆工的三胞胎,再到橱窗里的那只木偶从明码标价到免费赠送.......剧场里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不再相信童话,即便是孩子,也不再对魔法有所憧憬。
更深一层去思考,影片反应的不仅是大马戏时代的消亡,而是任何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轮回,动画技术上二维到三维的转换突破,一次又一次的模糊着幻想与真实的界限。
想必每一个经历过落寞的观者,都能从主人公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都能从片中时代窥见自己所处的领域与境况,这何尝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话语?
上吊的小丑
转型做油漆工的三胞胎
明码标价的木偶
木偶最后变为免费
人越来越少的魔术剧场
连小孩子也只剩一个
超多女孩追的比利男孩从寂静的魔术剧场,转到喧闹嘈杂、呼喊声超大的比利男孩追星现场影片中许多致敬与细节的元素不再赘述,深究下去还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余地,但于我而言,看见阴郁的灰色中那一抹暖光就已足够感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对电影的理解,从中窥见能真实也能窥见动人的情感。
结尾处处处由暖变暗的场景,带着作为观影人我的心情也慢慢低沉下来……
小女孩收到的新外套
皇家音乐厅的灯光彻底熄灭
女孩子单纯被魔术那种轻而易举的获得所迷惑,说难听就是迷恋不劳而获。。。哪里来的温情 = =竟然觉得有魔术可以不买票,三观毁了
只好哭了。
不喜欢
extraordinarily excellent!!
基本没什么对话,节奏实在太慢了,压缩40分钟差不多了。
整个观感过程太难受了。大家是怎么看出高大全的父爱的呢。明明是一个傻子和一个女表子的烂故事。幸好后来看到有人说这个是温格传。。哈哈哈哈哈哈哈
虽然大家给了这个片子很多的赞美,我也要承认画面和镜头很棒,可是这仍然不足以弥补剧本所带来的各种硬伤。如果不了解影片的大量背景,我只能理解成一个大叔被时代遗弃,丢弃了魔术师的自尊也仍然换不回小女孩日异增长的虚荣以及转身离开时的毫不留恋。可是加上背景呢,这个理解就完全不一样的。
真的很难说好
魔术师基于对女儿的亏欠,所以在爱丽丝身上完成了他最后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魔术,将她从女孩变成了女人,可,爱丽丝呢?因为所谓的单纯善良就可以对善待你的人施以残忍的报复,还要美其名曰“天真无邪”?真是有够生气的,其实这个魔术并不成功,无非不就是让她从一个年迈的男人身边转移到另一个年轻的男人身边而已,压根就不是什么蜕变,只是在贩卖自己年轻的肉体以及并不干净纯粹的灵魂而已...因于对爱丽丝的反感,本片只能给个两星。
我的情感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触动~~~————比雷锋同志还让我感动……
老魔术师让人想打5星,虚荣的小姑娘让人想打1星,这可不是什么农村妹进城的故事,人农村妹都是靠自己劳动的,或无奈点,靠出卖肉体和灵魂,这姑娘靠什么?纯粹靠压榨老魔术师的善良,来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物欲。老魔术师就像是个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因为有人表示相信了自己创作的世界,而反过来给读者疯狂打赏,甚至逐渐背离自己的本心,大搞营销,迎合读者,他以为自己在守护天真小女孩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幻想,只是因为不愿意相信对方爱的不是魔术/创作,而是物欲本身
不喜欢这种牺牲式的感情,受者也很有压力也不一定想要,好吗?一起承担不是更显信任与深厚?
难道是洛丽塔?!!
沉闷。
原谅我实在看不下去
没能太懂
没有想象中的感动...从小就不喜欢看变戏法的...
一个忧伤的故事
根本沒來及哭是因為居然對那女孩充滿了恨,塔蒂先生我太幼稚了吧。
不是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