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Beneath Hill 60,60号高地之下,The Silent War

主演: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史蒂芬·李·马奎德,杜坎·杨,盖东·格兰特利,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0

《奇袭60阵地》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奇袭60阵地》剧情介绍

奇袭60阵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印第安墓地大屠杀超然“芯”动Double百战天龙第三季世界顶尖的暗杀者转生为异世界贵族红白蓝铁血壮士爱情全保碧血剑少校守望尘世第一季吸血鬼侦探不平静社区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要抬头管家鲍勃危险旅程香港爱情故事我来自北京之福从天降女仆机器人起源萝卜泡菜烈焰黑森灵境界触发者第二季蟑潮贾斯普瑞特·辛格:轻松无负担单亲辣妈猎人克莱文离家童盟第一季女武神驱动

《奇袭60阵地》长篇影评

 1 ) 《奇袭60阵地》:扎实舒缓,深沉蕴藉

不得不说,《奇袭60阵地》让我必须要修正之前的说法:这才是整个三月影市淡季水准最高的电影!

一部澳大利亚电影,不但拍出了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经典战争片扎实舒缓、沉着大气的范儿,且连其中深沉蕴藉的悲剧感也仿佛是直承那个年代而来,这对我这样一个着迷于老电影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好电影的根基是讲人,讲故事,这个基点从电影被接受成为一种工业,一种大众娱乐艺术开始,就没有变过。

只不过电影发展到现在,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在越来越为科技的表演腾出空间,为“奇观”的展示腾出空间。

这是对的。

要不然电影就会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惯性里,慢慢消失掉生命力。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当主流电影的爆米花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大片习惯于用钱砸出一个又一个奇观,当小片习惯于用台词堆出一个又一个段子,并且让观众越来越习惯于这才是所谓“电影”的时候,人,还有故事,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说远了。

这不是《奇袭60阵地》应该承担的东西。

在电影院里,它的海报和《洛杉矶之战》被并排放在一起,但或许,它的票房连《洛杉矶》的零头也不会有。

它不时髦,也缺少噱头,在电影节电影奖遍地的今天,荣获澳洲电影大奖12项提名的荣誉屁也不是,它有一点点古板,就像它的海报,不逢迎,不讨好,用后背朝着观众,它是继承,但不发扬——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

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

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总是有那么一点希望。

希望观众在进电影院之前,不要预先先拿一个框框把电影框死了:这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开头要怎么样,中间要怎么样,结尾又要怎么样……只有符合了我预期的才是好的,不然就不好。

这样当然不是不行,毕竟看电影本身只是一项娱乐而已,压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这样会让自己错过许多好的电影。

就像李小龙说的,如果要品尝别人的茶,先得倒空自己的杯。

当然,不止是李小龙这么说。

《奇袭60阵地》有不少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当电影逐渐行进到后半部分的高潮的时候,本来存在于德军军官和爆破小组指挥官伍德沃之间的剑拔弩张的斗法莫名其妙地泄了气),但它用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坑道作业细节,拍出了一个地道爆破小组的英雄群像,拍出了他们既充满个性,又纷繁多面的内心世界:你多半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演员,尤其在电影的开篇,他们脏兮兮的造型几乎让你无从分辨,但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记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记得他们的抱怨和玩笑,记得他们在战争的重压下不同的活着的方式,甚至会记得他们有妻子和母亲在为他们一刻不停地织着手套和袜子……因为正是他们带你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情境,在狭窄逼仄的地道里,让你体会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体会到生存和死亡,体会到牺牲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毫无价值,体会到“残酷”两个字底下更复杂的含义……这就够了。

写这篇文字并不是推荐。

《奇袭60阵地》注定了不会是一部热门的电影,它甚至连引起应该的关注都不会有(昨晚那一场,影厅里坐了不过十来个人),但,就像真正的好书总是与那些畅销榜无缘一样,主流的视野之外,永远不缺乏好电影的存在——人的时间不可能都用来看电影,错过一部并不可惜,可惜的是一直错过。

 2 ) 苦中作樂

片中苦中作樂的情節讓人感歎!

社會在進步,人的心理素質卻在下降。

p.s.影片有點長,加上之前太累了,看到後面耳邊響著轟隆隆就睡著了……

 3 ) 不怕狼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战友

电影再次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有猪一样的队友是会死人的。

整部电影双线叙事,但结合的很生硬。

作为战争片,没有打场面,只有窝在地下的一群矿工,但偶有的几段爆炸,烟火真的很糟糕。

一句话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4 ) 在电影之下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感到真正记录时代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这个概念的电影不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人物关系的构建,那些都只是技巧。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长的不得了,为最后做的铺垫过多,技巧上并不出彩,但是看到电影最后提芬在塌方的坑道里点燃了一支蜡烛轻声的说再见兄弟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死亡现实的木然,当他听到地面上一声炮弹爆炸巨响时以为生命已经结束了身体不由自主的一抖,那一幕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想起电影开始稚嫩的提芬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还以为是德国人挖隧道挖到自己眼前了,不敢一个人呆在隧道里,在指挥部掩体被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蜷缩成一团,这么年轻的生命却要等待着死亡一步步的逼近,我想谁都会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的只有悲伤和希望的破灭。

老矿工吉姆和他的儿子沃特一起入的伍,本来他以为可以替沃特当兵,但是征兵官说要么他儿子当兵要么他们父子俩一起入伍。

在前往60高地前线的军车上,吉姆说出了这段入伍的经历,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刻画的朴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丰富感人,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不像好莱坞式的带有大英雄主义式牺牲,而是真实的并且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也许从事实中挖掘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杜撰出华丽的充满巧合的剧情才会让我们理解这个既复杂又残缺的世界吧。

 5 ) 真正的地道战

记得小的时候电视上总会放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其中就有描写抗战时期我八路军游击队在平原上开展地道战的影片,例如《平原游击队》和《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中的主角“双枪李向阳”还是我儿时一众伙伴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游戏中争相模仿。

而这种题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真的是百看不厌。

时间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题材的电影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最近很幸运的在央视6套上,看到了这部同样是挖地道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澳洲的矿工,他飘洋万里来到战火交织的欧洲大陆,参与到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当中,他的任务就是发挥他的特长,在敌我对峙的阵地下面几米甚至几十米展开一场地下的战争。

导演没做多少铺垫就将故事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阴雨绵绵的阵地里,一片泥泞嘈杂,还随时传来炮火的轰鸣以及炮弹落入战壕时传来的惨呼。

进入地道中则跟外面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狭窄阴暗的地道,在地下绵延纵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中,蜡烛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手中鸟笼中的小鸟则往往是这些士兵们唯一的伙伴,这样局促而密闭的空间里,有时候这里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些士兵们所要面对的是环境上的压抑、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就是要面对敌方的同行随时可能挖进你的地道中的激烈火并。

导演在描述战场的残酷的同时,将镜头时不时的穿插回到男主角的故乡,在那里描述他前来参战前的过往,以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那么一位好姑娘在等着她。

逐渐的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到了,影片名称所在地“60高地”,男主角所在一方准备对“60高地”上的德军阵地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爆破,无数炸药通过地道被埋藏在了德军的阵地下方。

在解决了地道中的排水问题之后,就只等大批德军驻扎进入阵地。

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德军中的地道高手,眼看着就要识破他们的这次计划,在一次地道突击将这个隐患解决之后,最后爆破的时刻总算是到来了,一声惊天巨响,男主角合上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爆破的开关,敌人的阵地以及一位年轻的战友,伴随着这声巨响被炸上了天。

镜头一转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穿上象征荣誉的战袍,与心爱的可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影片的镜头最终定格在他与一帮袍泽的合影中。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让我见识到了远在我们抗战之前,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所展开的更为激烈精彩、更为规模庞大的地道战,而穿插于紧张战斗之间的来自家乡的温馨故事则令影片极具收缩感,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将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通过镜头传递给所有的观众,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见识的优秀电影。

 6 ) 我看着快要睡着了

总之,习惯了情节激烈紧张或者追随明星的朋友们,这个片子注定不是个好选择。

整部片子的风格就是回忆与现实交叉。

虽然是基于史实,但我想说编剧和导演都是不会讲故事的人。

没有壮烈的战争,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没有扣人心弦的节奏,整部片子就是不紧不慢的回忆,钻地洞,挖地道,但情节远没有地道战扣人心弦。

有战友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催人泪下。

我觉得导演以前是催眠师。

看了很多片子,从没有一部让我想写什么,给四星的大神们,我承认我品味不高,奉劝大众口味的观众们,这部片子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7 ) 一战其实更残酷

恐怕实在无法统计有多少部电影是关于二战题材的,相比较之下,描绘一战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其中出色的就更少了。

有幸看到这部澳大利亚的佳片, 没有名导名编,没有明星影帝,却用它十足的诚意带着观影者走进无比残酷的一战战场。

相对二战来讲,作为一个士兵,一战在某些程度上或许更加地残酷。

泥泞的阵地,蛛网般的战壕,毒气弹的威胁,送命一样的冲锋和肉搏。

缺乏飞机和坦克的掩护,却必须带着迷茫的心情去寸土必争。

这些都使每一个士兵都如身处地狱般地绝望。

最后大爆炸的瞬间,那些德国士兵中有很多或许是很幸运的,因为至少死得很痛快。

要不然,刺刀已经出鞘了,马上准备冲锋了,前方迎接他们的将是无法想像的恐惧和残忍……

 8 ) 《奇袭60阵地》: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

文/ 潘索尼亚·肖尔一战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这样几个历史名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争向来不是电影编剧喜欢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实:一战中缺乏能被现代观众所欣赏的电影元素。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熟悉的一战影片,大概就只有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西线无战事》了。

尽管不乏流血漂橹的战役,但是不能掩盖这场战争——作为近100年后的旁观者的我们看来——乏味而又颇具折磨感的本质:士兵们从架在一人高的战壕里的木梯上鱼贯而出,列队经过敌军阵地前的无人区,脚下的土壤经过炮火长达数月的搅拌,早已和死者的肢体碎块形成了一种胶着的混合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接下来几分钟内,成为这混合物的一部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的杀伤性大幅提升:炸药,机枪,坦克,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这些新式工具在无数个泥泞的战场上收割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

一战是一场工业文明对人性对生命前所未有的戕害,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抵就是鲜有广为人知的一战片问世的原因吧。

这也是促使我去观看《奇袭60阵地》的原因,而不是那张画着士兵的背影,远景是激战中的阵地的宣传海报。

电影充满了一战的典型元素:暴雨中充斥泥泞的战壕;穿着雨衣,面露疲态的士兵;作响的马克沁机枪;从天而降的炮火。

而最令个人感到奇特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很少有电影去描述在地下掘进的工程兵(当然如果有的读者说《地道战》是一部,个人也不能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更多是在于这部影片中,竟然只有一处与敌人正面的交战,而且还主要是通过漆黑的屏幕和杂乱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而无论是影片前半部分,主角受命去炸毁某个机枪碉堡,还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挖掘小组在炮火,流弹下遭受伤亡,敌人都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仿佛是深夜的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对于失眠中的人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但又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

这场战争显然是被刻意地异化了的,仿佛造成这一幕幕惨烈的死亡的黑手并不是对面的德国士兵,而是战争这一泯灭人性的事物本身。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终于,主人公受命带领这支队伍去爆破德军占领的60阵地了,而此时影片差不多已经过半,上一次提及“60阵地”这个名词还是在影片开头,“听说在60阵地前,德国人占据了制高点,我们的战壕都被血浸透了”。

在60阵地下的坑道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来自加大拿的爆破专家,他在潮湿的地下蛰伏了数月,几乎从未见过阳光。

他给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和部下们数月的工作成果:复杂的坑道,精巧埋设的近100万磅炸药,只要轻轻一按起爆器,60阵地马上就能化作齑粉。

“为什么迟迟没有爆破呢?

”“因为没有上头的命令,”加拿大人沮丧地说:“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我们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敌人就会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主人公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

在观影前中,可能大多数观众会以为“60阵地”这个名字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至始至终一直悬在主人公的头顶,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

原本以为会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结果却成为了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务。

如何处理坑道内部的积水呢,结果非常简单,只要在某一位置挖一条排水坑道就行了。

或许这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从影片表现来看,除了搬运材料的时候遭到炮火袭击以外,真是毫无艰巨性可言。

当指挥官询问主人公如何排除坑道内的积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里面的积水?

”“这里通电的吧,我们打算使用水泵。

”“我不认为水泵能够在这样的深度排除积水。

”“使用最新型的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只要靠最新型的水泵,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难题。

接下来的情节除了主人公意外被狙击,生死一线之外,并没有任何使人感觉到这个任务艰难的地方。

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战争的独特表现显得浓墨重彩,但是后半部分似乎被导演刻意地轻描淡写了。

最终60阵地被爆破,任务完成,主人公回到了家乡,与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

在随后的字幕中,呈现了一些关于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一些补充信息:这些坑道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爆破。

主人公因此回国后被受陆军少将军衔。

然后最后是:几个月后,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

原来这场对60阵地的奇袭的成果仅仅是占领了几个月,之前付出的一切,包括战友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艰巨的“奇袭”,仅仅换来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成果,这却又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60阵地似乎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座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隐喻着这场战争,高高在上地玩弄着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只能交付于这混沌的神祗,乞怜他那怕一丝的怜悯。

这就是导演想给观众传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惨烈,悲壮却又是那么荒诞的人类历史。

 9 ) 奇袭60阵地

昨晚看了《奇袭60》阵地。

老公说场面明显没有美国大片那么恢弘,我倒觉得好看,一来我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二来我看懂了!

本来嘛,看电影就是休闲,要是导演弄个什么技术手法的,看得我丈二和尚模不着头的,不费劲想明白吧,感觉自己弱智;费劲想了吧也没想明白,还是弱智,我干嘛通过看电影检验自己的智商?

故事梗概:奥利弗伍德沃德的非凡真实故事。

这是1916年,德沃德泪别他的年轻女友,从军前往西部前线,其间还要穿越德国阵地。

德沃德和他的团队从事秘密隧道工事,铺设炸药。

他们的努力将改变战争的进程。

作为战争片,有很多和其他同题材电影类同的桥段:一定会有心爱的漂亮女友在远方等候;一定会有从恐惧到镇定的心路成长历程;一定会有在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痛苦取舍;而且说了我很想回家见某某的人一定会饮弹而亡。

很不幸,这些桥段都有。

但是即使这样,仍然很感人:那个号称飞毛腿的小伙子为了掩护同伴,故意声东击西,引开敌人的火力,给同伴生存的机会,而自己,却在即将跑到己方阵地的时候中弹倒下;那个父亲,本来想替换下儿子留在后方,却很不幸的父子同时踏上了开往前线的列车。

他把妻子织的温暖手套送给了战友,他在那个教条的长官的命令下做了无谓的牺牲;那个开始来到前线被震耳欲聋的炮声吓得掩头痛哭的提芬,用他那双木匠的巧手给长官的女友做了一个精美的首饰盒,可是最终,在塌方的巷道内,他坦然的举着明亮的蜡烛,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线爆炸,而起爆器,正是他的长官亲手摁下的。

摁下的瞬间,山崩地坼的爆炸,是给予他成长的鼓励吗?

严冬、阴霾的天,冰冷的雨,泥泞的路,坚定的人。

爱生活。

ps:影片中说:“这个巷道英国人修不好,加拿大人也没办法”,但是最终澳大利亚人完成了。

补充:电影是澳大利亚出品的。

 10 ) 影评《奇袭60阵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澳洲电影,本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来,不过最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

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

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生命是脆弱的,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也反衬对发起世界大战的不满亢奋的宣泄。

特别是片尾,男主人公为了顾大局利益而牺牲一人命赢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可歌可泣,让我们无不想起世界大战是那样的无情摧毁无数美好的家庭,胜利意味着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的决心。

“听到了什么,那是你的心跳”,我才看懂这句话的含义。

时刻要淡定才是真。

电影并没有说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片子也没有在歌颂正义的胜利,相反,在结束的时候影片还交代了六十阵地最后还是被德军夺走。

有人会觉得很失望,既然没有大胜利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沉闷。

可我觉得奇袭六十阵地太精彩,用媒体的话来说是澳大利亚战争题材难得的杰出佳作。

因为它是在来源了一段历史,无关胜负,这是一种信仰。

不管发起战争是多么残酷,必须坚持下去的信念;面对必然的牺牲却仍要勇于面对正如我们回想缅怀中国式英雄任务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身挺胸堵抢眼的黄继光等等中华英雄儿女;为了取得最后和平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哪怕是明知需要牺牲自己的战友也要斗争下去的信念。

电影是在告诉我们有关这段真实历史的坚定的信念,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否胜利,热爱和平与无谓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体会的真谛。

当然伍德沃指导的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爆破,也是用军人们的生命谱写的一首真实而刚强的战斗之歌。

   不要用胜负去衡量这部片子,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是它真正的可贵之处。

正如当今社会,我们享受世界和平下那缕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结合目前英美法意等各国为了争夺石油的利益联合攻打利比亚,就应该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痛斥。

他们面对先天下大不违不管不顾,造成这么多的生灵涂炭,无辜的老百姓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历史的教训吗?

我可以告诉他们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不单单是因为地域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遗留的痛恨而遭到天谴。

忠告你们放弃战争来掠夺别人的自由,和平年代需要谈判和法制来维和社会而不是枪杆子出政权和霸权主义的。

《奇袭60阵地》短评

专家

8分钟前
  • 红狼
  • 推荐

心思缜密,片子十分细腻,特写很到位。主演很给力。

11分钟前
  • 睿•乱世枭熊
  • 推荐

这种电影怎么能过7分啊!!完全没高潮没低谷,剪辑突兀,剧情生硬。

13分钟前
  • 反正要换随便啦
  • 较差

缓慢沉重的战争片,最后小伙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当年的人们就干开愚公移山的计划了,可真牛逼

17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不好看。我想我还是不喜欢战争片。

21分钟前
  • 曰石
  • 很差

平民英雄20110411

26分钟前
  • 袋鼠
  • 推荐

惨烈。。。丧心病狂的疯狂爆炸,一次杀死上万敌军!!!人类历史上一次残酷的屠杀。。。

27分钟前
  • SoberGGG
  • 推荐

在寂寞的地底,有英雄的心跳

29分钟前
  • 杨安康
  • 推荐

基本看不到人性的东西 看完后很压抑 难受 警告:千万别去电影院看

34分钟前
  • 竹幕
  • 很差

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人工爆破。然而,几个月后,德军又重新占领了60高地。

3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我讨厌战争的惨烈

41分钟前
  • cici
  • 还行

非常好看,影片虽然没有史诗般的战争场面,但却展示了战场上一支独特的兵种,他们的作战是无声的惊心动魄和致命的一鸣惊人。影片同样也描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士兵,感动与惋惜兼而有之。,可谓近两年战争题材电影里的佳作。

43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剧情拖沓,缓慢。无聊透了,这么差的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高?

45分钟前
  • ONEWAY
  • 很差

1.绝不能看丑男大叔的战争片;2.这场战役跟这部片子一样毫无意义;3.为什么不救男孩呢,然后心安理得的去结婚

47分钟前
  • 大魔王
  • 较差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51分钟前
  • 皓宇
  • 还行

地道战,肠子啊。

55分钟前
  • 右耳//诱饵
  • 推荐

电影结尾处,看到现实版主人翁的照片,我很不厚道的笑了。抱歉,浅薄如我—外貌协会成员

60分钟前
  • Tequila
  • 推荐

3.5~~

1小时前
  • LynnS
  • 推荐

这是一部文艺片。太慢太慢。

1小时前
  • 辛先生
  • 还行

我在电影院看的 竟然睡着了 真是不爱看战争片~

1小时前
  • 当当当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