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身也不相信“人类之子”可以拯救人类却非要用一艘“明日号”把希望强加在观众身上因而显得有些矫柔造作贯穿于影片中的暴力是由绝望和恐惧所引发的可当“人类之子”的哭泣响彻云霄时,屠戮也并没有停止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本意
过于庞大的主题,我眼中的农民司机大叔加爬墙主妇cast,会买这片,纯粹因为jarvis同学说“这是个好片,如果你们足够耐心片尾还能听到我的歌”,而我一直认为他推荐的重点在于后半句。
实在无聊才鼓起勇气看,结果竟然是好的。
如果没有对cast的排斥心理,如果没有因为想到某歌词而造成对主题和剧情走向理解的严重偏差,也许更能看出些感觉,现在即便有这些负面因素,还是要说,这是一个动作大片,no shit, makes sense,实在太不容易了。
看完后只想着,这简直就是大奖片,有准世界末日的背景,有爆炸有枪战有动作有血肉横飞,有爱,有音乐,有大家说很好的镜头运用,有艺术商业双丰收的一线导演,有艺术商业两边摇摆的勉强一线演员,可它得到的奖项提名几乎都只局限于摄影剪辑视觉效果的技术类。
狗血不够?
狗屎不够?
这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总算上了top250,符合我对imdb口味的想象。
不想说这片多么多么好,只是很久没有碰到惊喜了,而且,好像确实没什么不好。
另,片尾的credits真长啊,居然放两首歌还有多,耐心听到底,完成任务,对得起jarvis啦。
“二十年后,女人将不再生育,没有孩子,没有将来,没有希望,但一切皆可因心跳的瞬间更改。
”我在IMDB上给了这部电影9颗星(在豆瓣上当然要给5颗),自认为是毫不吝啬了,因为真的觉得这部《人类之子》相当值得一看。
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理由:如果和我一样最喜欢四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三部,那么不妨在这部片子里延续一下那种融合于暗蓝与暗灰的色调中铺陈的画质给人的特别享受。
关于导演眩目的长镜头技术自不用我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混战中(好像就是在我听到了两声惊艳的汉语“快走,快走”之后Theo躲藏的那个镜头),画面上忽然很不谐和地一条斜线溅开两滴血迹。
我当时心里还想,怎么不赶快把血擦掉,这样不是很假,一下就让人领悟到自己终究和片中人相隔一个镜头之遥,达不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
后来想这带血的摄像头晃动了这么长时间,八成是导演刻意要泄露给观众:哦,原来他是用这么一种方法拍摄影片的。
声音的应用和贯穿于影片始终而出现的动物也十分值得一提。
我估计英国人美国人自己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那些背景中难民念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没有用英文字幕翻译出来,而只是以“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代之。
在一个人类正走向一个一个灭亡的道路的世界,动物倒是丝毫不见减少,相反还常常看上去比人要显眼的多。
或许上帝只是将这种神秘的惩罚方式施加给了人类?
导演安排了这么多猫和狗的出场自然会有他的用意。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影片中令人敬畏的奇迹下出生的孩子是个黑人,而且,呵呵,是个女孩哦。
我一向对主张女性权利的男性很有好感,因为觉得他们很客观,不是像大多只习惯于本位思考的那些人。
所以这么一来,阿方索更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原因是,就整部片子涉及到的政治,宗教,社会内涵来说,导演的思想深度(当然,原作者功不可没)绝对不亚于他维系金饭碗的技术,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如此。
当然,观众会不可避免地揣测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我看到有些人的发散思维真是相当的强,说这是一部anti-gay(反同性恋)的电影,原因是人类要繁衍后代非借助异性之间的力量不可,这点当然不适用于同志,而影片讲的恰好就是人类无法继续繁衍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嗯,不管怎样,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怎么样绕也绕不到这一点上的。
我的感觉是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我是指,任何种族和任何派系,包括英国政府,难民,FISH组织,最后那个Tomorrow号上的组织。
导演并没有塑造一个好莱坞式高尚而且圆满的结局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还是一点都舒畅不起来?
孱弱的女人抱着啼哭的婴孩,对着吐完最后一口气的护航英雄,大雾弥漫中看到一艘像海市蜃楼一般的船,船上的人形象朦朦胧胧的好似很光辉,然后影片便戛然而止,这个。
感觉是说不出的怪。
大概我太习惯把一些隐晦的细节和自己周围的现状相联系了,我就觉得看到那些自视甚高的英兵我会反感,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难民也没有好感,那个看上去颠颠的FISH组织里的成员我就更不喜欢了(不喜欢的程度甚于对英兵)。
我对影片里每个帮忙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除了Theo。
按道理,我一向还自诩对弱势群体深有同情呢,那么,至少我对影片里面得不到合法地位的那些人还是应当比较有感情的吧?
可是事实是没有。
我更是一点都不同情Luke那派人。
最记得Luke要死的时候说的那句:“她以为这样会有和平,她错了,我们没有尊贵怎么可能会有和平?
”每个人都为自己应有的尊贵而奋斗,这本是这个世界亘古的高尚真理,只是太多人在追求自己应有尊贵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高尚目标。
那个婴孩本来确实可以在Luke等人心中象征每个人无论族群,都享有崇高的尊贵这个美丽的梦想,可在中途还不是沦为他们为获取权力的利用工具?
逾越了基本权利的路标直接想攀爬权力的高峰,他们其实是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尊严,和政府那些掌控着大权便飞扬跋扈的人在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难以保证这些人得到了尊荣之后,一直在膨胀的欲望会不趋使他们重蹈掌权者的覆辙。
口号式的对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发更多混乱,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如果说电影里真的在哪里有闪现希望的话,那不是在见到孩子时难民的祷告声中,不是在英兵见到孩子的惊叹声中,也不是在缓缓驶近的Tomorrow号上,而是在Theo最后焕光的眼神中。
我相信只有心底的爱和善才能给予一个人这样的眼神和这样无畏的行动。
我在想,人要怎样才能在追求自我尊贵的过程中不因诱惑而迷失?
或许惟有心中还存有真正的爱意和善意人类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其实我想这也是导演给了那么一个结尾的用意:船上的人真的可靠么?
他们之后会不会也因诱惑为争夺这个孩子而引发混乱呢?
如果说上帝原本要让人类受到最重的处罚,那么让这样一个孩子意外地诞生就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再给人们一次考验一点希望,就看人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不在最后塑造个众人簇拥着把孩子抱上船从而让人看到最后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的场面,导演更愿意让观众去揣度不同的人心将会导致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
当然,爱和善是属于精神境界上的,你或许会说那些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的难民,恐怕没有闲暇来思量这些吧。
尽管我一向同意只有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最终拯救社会,也不对底层人民能够成为社会先锋抱太大希望,但是有些精神是作为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基本的权利与幸福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缺失了这些精神,即使社会的某个时期会有改善的局面,但混乱将来还是会发生。
而且我相信只有心存爱意善意,依旧保有质朴之心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值得社会上其他进步人士帮助的。
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腔热血注力的对象最后若变为冷血者,那才是噩梦的开始,恶性循环的循环。
所以,在《人类之子》中也许更应当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解决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中暴露出的前提问题,我们常常是在为人类最高权利的奋斗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直接跳到下一步。
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展现了这些问题,催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月亮处女座的Clive Oven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让他在二线与一线之间徘徊,现在只能期待四十出头的他大器晚成啦。
大多数情况下,导演们构造的未来世界是“反乌托邦”的,原因除了忧患意识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如果一个未来世界好的不得了,还有什么好拍的,有什么戏剧冲突可言。
而这些电影大多数情况下,结局也多是充满希望的,不是主人公逃出升天,便是罪恶世界背后的政权被推倒,原因也不难设想,要是拍的前景一片黯淡,不说导演自己受不了,观众消受不了,片子也不好卖钱。
《人类之子》总体上仍然是这样的路子,但是这部电影更加严肃,同时难能可贵的做到了片子还颇为好看,这就值得鼓掌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很有“新意”,人类突然间丧失了生育能力,18年来没有一个孩子出生,甚至一个地球上最年轻生命的死都会引起一阵全球的哀伤情怀。
片子符合了“反乌托邦”作品的主要特征,政权仍然是带着专制色彩的,尽管没有那么赤裸裸的独裁,但是一样做出将移民关进笼子里,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谎言,制造紧张气氛摆脱政权危机等等,正如片中的jasper所说,“任何时候我们的政客有麻烦的时候,就会有炸弹爆炸”。
同时本片的背景还带着末世情怀,在人类即将绝种的背景下世界显出一副乱像,各式宣扬末世理论的团体鼓噪着人们的情绪,政府和下层人民的矛盾让社会动荡不安,总之一副群魔乱舞的景象。
同时,本片再一次证明了在困境中,人们可能团结一致,可能涌现可歌可泣的事迹。
但是,更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心怀鬼胎,仍然想借机捞一把,仍然勾心斗角。
所以,theo和julian们为了保护人类的希望而不惜生命,但是政客们仍然在争斗,移民和军队让城市成为战场,luke一类的人物更是借革命之名为了私利草菅人命。
片子在营造气氛上很成功,在theo随jasper回家时,我们可以听到的Pink Floyd的《goodbye blue sky》,这首歌出自那张经典的专辑《迷墙》,本来就是一张在迷幻中带着末世气息的专辑。
末世的天空不是蓝色的,在本片中一直处于一种黑色的气氛中,theo和18年来第一个怀孕的女人kee一路逃命,一路上见到的是残破的房屋,落魄的难民,无休止的暴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片中不少镜头中,有动物出没于人群中,破败的建筑中,营造着一种人类即将灭绝,世界将回到野生动物们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最初状态。
而theo和kee逃亡路上也是气氛紧张,导演一直让这个过程在快节奏中进行,甚至没有给剧中人太多静下来交谈的时间,而是一步一步推进到最高潮。
当theo和julian相见时,气氛稍为缓和,我以为故事将像通常一样以他们俩逃出升天结束,但是故事很快就让julian死去;接着又推出了人类的救星kee,但是没让气氛缓和多久,马上又推出凶狠的luke;然后当theo带着kee按着jasper的指示找到syd(让我又想起了Pink Floyd),甚至已经生下一个孩子时,马上又献上了本片的最高潮,那个爽呆的长镜头。
可以说,这段难民区的枪战拍的非常震撼人心,在快节奏的镜头运动中,战斗场面无比的真实和惨烈,甚至镜头上还沾上了血迹,要是其他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马上认为这是片子的BUG。
但是,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屏幕上的血迹就如一个记者深入第一现场,不停的奔跑让你目睹最真实的一切,你只能目不转睛一动不动的被震撼。
本片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当孩子出生前,theo曾经问kee准备给孩子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她回答,“fooley”(愚蠢)。
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她决定换个名字,因为产下的是个女婴,而“fooley”是个男人的名字。
在本片中,与其说“愚蠢”是个男人的名字,不如说男人大都是愚蠢的,正是男人们将世界一步步推向黑暗。
纵观本片,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是正面形象,从一心为人类前途奔波而死的julian到照顾kee的护士,还有难民区接纳theo和kee的那位好心的不停念念叨叨的女房东。
而通过一本杂志封面,我们也知道jasper那位植物人的妻子也是个正义人士。
更别提人类的希望维系在一个孕妇身上,而她产下的又是一个女婴,人类的希望也寄托在这个十八年来世界上最年轻的“女人”身上,当kee抱着孩子从楼房走下时,我们发现就如圣母玛利亚降临人世一般,交火的双方纷纷停火,甚至有虔诚的人在划着十字。
而男人呢?
即使正面的theo,也是在昔日爱人惨死后才被唤起了勇气,jasper也有位正值的妻子在身后,而其他如luke杀人如麻,syd为了小利愿意出卖朋友,在最后的战斗中也是一群男人打的天昏地暗。
很讽刺的一幕是,当战场上的人被初生的婴儿震撼的一动不动时,一声爆炸声想起,大家马上恢复原样,继续打的天昏地暗。
女人创造生命,男人毁灭生命,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慈善项目都是以勤劳的女性为突破点,救济物资也经常直接发放给妻子。
看这片时,想起了《不朽的园丁》中的一句精辟台词,“亚当是上帝的初稿,创造夏娃时,他改进了不少。
”从本片看来,这句话说的确实在理,当那女婴出生时,就令我感叹,真是女人拯救世界!
结局仍然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结局,theo以生命保护kee和女婴等来了“明天号”,或者说等来了“诺亚方舟”。
theo的表现也算是给片中大量脓包的男人挽回一些“面子”,但是片子还称不上大团圆似的,毕竟那个生命还太过弱小,毕竟kee身后仍然是人们争斗的世界。
导演阿方索.卡隆为我们献上一部难得的好看而又发人深省的电影,本片以一个一反传统的孕妇和女婴作为“救世主”形象,嘲笑着冰冷的暴力,表现着人性的光辉,尽管一直到结尾都显得无法趋散黑暗,但是至少把希望留给了明天。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b2c12d50e60d2c551da4b83.html
险些错过这么牛的好电影。
之前看预告片,印象不佳,因为很像《28天后》那种无政府主义背景的粗糙科幻片,又难看又虚伪又不着四六。
特别是前晚看了《窃听风暴》,我都以为2006年世界电影基本可以盖上盖子了,没想到今天又和它不期而遇。
导演Alfonso Cuarón(这厮拍的《哈利·波特3》简直好看死了),故事里的社会学背景、哲学、宗教……这里不探讨,“宏大叙事”留给社会学家们去慢慢阐释吧,反正它不是这电影征服我的原因。
看前半小时,其实还是有点儿索然寡味,一直到汽车遇袭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我才彻底兴奋起来,太酷了,以至于当时我就倒回去又看了一遍!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这片子的兴奋点:第一个点,朱丽安·摩尔被枪击前后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
这个镜头在技术上的新意,可能需要反复观赏才能领略:他是怎么做到的?
朱丽安·摩尔颈部的血浆袋一开始藏在哪儿?
挡风玻璃是怎么破的?
怎么才能让飞过来的燃烧瓶,准确无误地跌落在挡风玻璃上?
……仔细研究这些东西,确实很好玩。
第二个点,迈克尔·凯恩之死。
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情绪,演员的情绪,人物的情绪。
迈克尔·凯恩这老家伙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但这个地方他演得棒极了,而阿方索·卡隆此处的处理手法,特别是他对欧文表演的控制,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对劲。
第三个点是生孩子那场戏——电脑特效究竟应该怎么用?
神不知鬼不觉,才叫强。
那个孩子,我打赌是电脑特效的产物,但你丝毫看不出来,谁想和我赌?
第四个点是难民营废墟里的枪战。
整个难民营里的戏,运动镜头特别多,镜头好像总是无意间扫过一些面孔,那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细节,这些小细节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就形成了戏剧场景的真实感。
特别是后来一气呵成的巷战,更达到一个高潮,那个场面调度,那个细节刻画,那个人物编织,那个情绪控制……比《拯救大兵瑞恩》,我看丝毫不差。
第五个点,是结尾海面上印象派油画式的那个全景镜头,分明饱含着深沉的宗教情感,堪称美轮美奂。
科幻电影,其实有很久都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不空洞、不浅薄、不轻浮,不用炫目的特效挑逗观众,有内涵、有节奏、有感情、有不事张扬的征服,虽然说“《人类之子》:2006年最具史诗气魄的电影!
”这也许有点儿言过其实,但这部电影是2006年不容错过的好电影之一,这话是绝对靠谱的。
不信,我可以跟你赌一块钱。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84y
Children of men。
看得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糊里糊涂,从中文字幕换到英文字幕,再换到中文字幕再换到英文,还是没怎么搞清楚一些比较细的东西,当然看之前很多技术男就来推崇里面的两个超牛比的长镜头,当然看得时候还是有挺有印象的,但是看完后觉得又不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后来还特意把倒车那段再看了一遍,为什么我觉得也只不过是镜头转了几下再转出来而已,而且聚焦也就是传统的谁说话镜头对准谁。
最后还特意和Rollin切磋了下,他教育我,这个不是长镜头设计上的牛,这是技术上的牛,我猜那个摄像头肯定是车的一边平行的,至于在转动中保持平衡,避开死角等等问题我不做考虑。
最后战火废墟中Theo找到Kee并带出来的那段还是设计很好,也很人性,很感动。
事实上,上一次我在战场上看到婴儿是在Dust里,那里其实更猛,已经中弹的女主角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把独立组织头的血脉生了下来,婴儿的出生重新唤起了民众对抗军阀的压迫。
反正想想,Children Of Men的确很讨巧的,又是末世,又是战乱,又是人类的希望婴儿,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绝对够煽情了,就为这一点,即使我得忍受它那类型片中的无头苍蝇般的亡命过程,以及英雄主义+唤醒人性的好莱坞套路,我还是最后感动了一把。
俺还是觉得那两个长镜头一般,想想人家雷诺阿39年的《游戏规则》,结尾处大屋子里众人乱成一团轮番上阵的长镜头,这个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长镜头提醒我们过了60年后现在的大多电影还可以被称为垃圾。
当然,俺还不得不提俄罗斯方舟,那个一个镜头(据说还是DV)一拍到底,从闯进宫殿到最后拉出,一气呵成场面调度简直是惊为天人。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样一个镜头是炒作,不过如果你知道那个剧情就明白为什么导演要用一个镜头拍到底了,或者就像我们评价穆赫兰道和记忆碎片一样,这只能这样拍。
无论如何,俺还是要支持下Children Of Men。
至少当我看到无数难民面对婴儿时就忘却了苦难和死亡,士兵们放下武器时,我也一样相信希望最终能战胜毁灭,生命大于死亡。
这就足够了。
说实话,电影的开头有些沉闷,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喜欢战争片的女孩子,我是抱着科幻片的期望去看的,但是事实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它的科幻方面,而是在于写实方面,又是一部让我难以界定的电影,但是确实是一部让我难忘的电影。
当整个人类不能生育的时候,当全世界最年青的一个18岁的孩子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影片就从这里开始,对于我们来说,使我们迷惑的是人类为什么不能生育了,而主角又将以怎样的英雄形式完成一次对人类的救赎,这是美国大片一贯的风格,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影片并没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首先插进来的是一个所谓“鱼”的组织,而这个组织的头目,就是我们主人公Theo的前妻,由此Theo卷入了一场未知的纠纷之中,直到他的前妻死了,他发现要保护的女孩ken是个孕妇的时候,他为着一个他并没不完全清楚的“人类计划”踏上了征程,这时候影片的高潮才来临,真的只能用真实来形容,仿佛让你置身于七点的新闻联播,伊拉克的战争场面又重现,那是一种灵魂的震撼,如果你有灵魂的话,我试图想象,如果置身影院的话,这样的场面一定会使人很压抑,Theo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战争的两方是为了移民和种族之争,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类之子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战争的残酷,但是这种战争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战争,而是我们身边的战争。
影片没有正面回答人类为什么会灭绝,不过唯一的孩子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想来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政府军队和鱼组织及起义者的那场混战中,由于孩子的哭声,大家暂停了战火,那一刻有一种时间停止的感觉,那一刻的宁静与随后的硝烟战火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啊,即便是人类之子,也只是让和平短暂的停留了一下,和平在我们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并不安分,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你趋于安逸的神经。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背景中的音乐,对整部影片的渲染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以上的内容就是影片留给你最直白的感觉,不过这部电影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说Theo的工作是主管移民的警察,比如说他要保护的唯一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竟然是个黑人女孩,比如说Theo这个名字本身“神”的含义,以及最后结尾所预示的诺亚方舟的寓言,当然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明白的隐喻,不过,就整部电影的主旋律来说,主要体现的是欧美多年来始终充斥的移民与种族的问题,对于这些,可能只有真正生活在那些国家的人才能体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没有那么深刻了。
所以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在前30分钟没有昏昏欲睡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片,也许他会与你期望的方向相左,但是并不一定会让你失望,就战争片而言,在融合了多种元素之后,反而更具有了某种意外的收获!
PS:http://blog.sina.com.cn/u/1077493277
此片能引起那么多哲学家的注意,真是让我大跌眼睛。
比如齐泽克(没得病的霍金),一瓦,托多洛夫,格雷,糯米克莱恩,拉夫洛克。
但他们看这片跟我们一样,也就是爽一下,似乎没有漠视这个世界的问题,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来解决。
妙说她没有看到让他眼睛一亮的东西,除了大卫的小鸡鸡。
导演根本就没有意图去描绘社会现实。
它只是造成潜意识的恐怖。
让人觉得感觉很差,然后赚到钱。
描绘社会绝望。
帮你的潜意识发发牢骚。
国界问题,对伊斯兰的抱怨,对妇女的欺负,恐怖分子的毫无节制,枪支的毫无管理。
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都被艺术贩子收集在家里。
但世界末日的本质是,人们生不出孩子。
就像星际穿越中,人们种不出粮食。
这就叫片设,这就是一道看不见的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愚蠢的哲学家都在谈环境问题吧。
地球若失败了,人人都是loser。
这就是哲学家喜欢的噩梦。
见仁见智,不过这确实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科幻片中最感人的一部。
本来觉得写影评是很无聊的举动,不过偶尔分享一下还是有必要,说几点自己的感受:1.技术上的先进勿庸置疑,我还是没弄明白车上的那个长镜头是怎么拍的,死角挺多。
但是流畅的跟拍的镜头确实一方面能体现真实的场景和心理刻画,也适时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只是觉着,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好像没有表现完全。
2.末世场景做得也挺成功,可以对比一下老塔的
不过,英语系的影片一说恐怖主义就把阿拉伯文字搬出来,实在是胸襟不大的体现。
3.对于宗教形式,跳过不说,但是那黑孩子从母亲下体里扒出来的一刻,还是颇受感动的。
生物的终极使命始终是为了延续后代,而绝望中的希望在一间肮脏的近乎废墟的旅馆里诞生时,就算我从不相信这个世上有过夏娃,我还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她就是夏娃。
4.镜头上的那几滴血是点睛之笔,摄影看来对处理逼真的暴力场面很有一手,斯科塞斯应该雇他。
然紧张的炮声后,所以人给一个孩子的让路也显得近乎情理,理性有时是疯狂,有时也能让人哑口无言。
5.就是人物好像单薄了点,亡命之路开始得有些无头无脑,但紧张刺激跌宕起伏不应该是攻击本片的借口。
别人那是电影语言用得好,不然特吕福干吗吹捧老希。
我们总习惯用一颗冷静的心态去看真正的科幻片(娱乐搞笑喷饭的不在此列),但是无论荣华富贵,我们总希望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点什么,这种类似亲情的感觉不仅是融在DNA里头的,更是起源于一种生命的基本动力。
一个反乌托邦的无后社会,奇迹的孩子如何能不让我们感动。
很好的电影。
长镜头宗教隐喻什么的不想说了。
只想说说第二次看的时候结合遥控器上定格功能的使用发现了什么。
一男主角theo不是在什么移民部门当警察,电影一开始他走进大楼的墙上写着——能源部。
二男主角坐轻轨,有人抛石块,骚乱的人群背后的广告上写着avoiding fertility tests is crime逃避生育力测试是犯罪。
三男主角第一次去位于树林里的jasper家,镜头掠过一堆照片和简报,依次是反对伊拉克战争,theo,julian和他们的小儿子dylan的合影,背景是那句著名的反战标语not in my name不要以我的名义,布什的名字,jasper的夫人获得摄影记者奖,jasper获得政治漫画奖,人类不生育率达到20%,英国军情五处否认卷入折磨摄影记者(jasper的夫人),人类不生育率达到90%,没有新生儿两年时jasper画的漫画(送小孩的鹮鸟被炮火射死)大量移民涌入欧洲四,theo去找他的朋友帮忙,进门放下香烟,盘子上写着ark of arts艺术方舟五,电影中经常出现写着quietus的盒子,电视里也有quietus的广告,其实就是quiet us我理解是一种无痛的自杀药物,jasper在死前拿了这个盒子给他的妻子。
六,当theo和kee夜晚进入关卡时,车外有许多被关押的人,其中一个戴黑色头罩的人双手平举,和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拉达监狱虐囚的图片完全一样,还有地上排列的尸体也是暗指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
《人类之子》入围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摄影和剪辑。
和我预料的差不多,都是一些技术奖。
也许是技术太优秀了,也许是题材太尖锐了。
比它平庸很多的通天塔都入围最佳影片了——也许还有机会获奖,尽管已经有了crash。
奥斯卡当然不能让这么黑色,尖锐的东西破坏一场造梦晚会,万一导演在获奖的时候再喊出一句shame on you Bush怎么办?
这不是一部什么科幻电影,它讲述的就是当下这个邪恶,荒诞的世界以及它未来20年的走向。
把它称为现实题材电影可能更合适一些,科幻只是它披的一层技术外衣。
我对导演直指人类黑暗现实以及大胆虚构黑色未来的勇气表示最大的敬意。
ps:电影中很多场景都出现了猫电影中的音乐肯定也隐藏了不少细节以上两点召唤达人解释
造神
7.2;我感动了,可还是觉得影片单薄
在这个背景下,最不值钱的是生命,最宝贵的也是生命
开头部分情节太好莱坞了,影片结尾突然高潮了
大家都是被长镜头震住了
宗教隐喻,可惜我没读过《圣经》。。。那个“快走快走”半天也没找到。。。
末世的丑陋光景。生育率下降把全世界吓得不轻啊。世界不友好,还是别生了。灭绝了算了。
单纯就剧情而言 无惊喜 且主演也无演技发挥的空间 人物性格基本无塑造 可以用流水账来形容
导演阿方索卡隆和摄影师卢贝兹基的炫技之作,除了最后排练了12天才拍成的十分钟的巷战长镜头外,其实27分钟处车内的那段4分07秒的长镜头更加值得玩味,通过富有创意的想象力和极为精妙的调度安排对汽车进行魔改后拍摄,仅用了一个隐藏剪辑点就完美地展现了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片段,即便是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轻松破解导演的拍摄方式,极为震撼,堪称教科书般的摄影。卢贝兹基后来跟着阿方索和伊纳里图蝉联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在这部电影中已经看出其王牌摄影师的水准了。只是囿于电影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镜头上,以至于情节故事层面显得有些不足,倒是全世界都不孕不育的设定很契合当下因为台湾代孕合法化通过一读的热点新闻。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宗教方面的隐喻,对于伊拉克战争的讽刺,细节方面还是比较到位,末世氛围的营造是基本成功的。
紧张感很强,氛围营造很真实,路上中弹那个长镜头真心强大。PS:不都有天伦不孕不育医院了吗,怎么还能绝孕??
英國人和吉普賽人護送非裔人成為人類最後的希望,基督教和諾亞方舟的明喻,一點也不新鮮......
一个颇为沉默的主题让镜头语言给化腐朽为神奇了
啥玩意儿啊!
虽然还行,但是毛科幻啊!
莫名其妙。生不出孩子不解释就算了,为何反对政府,这个孩子为何那么重要,主人公到底在怕什么躲什么要追求什么完全不知道,不是搞这么形式高大上看似酷炫的伪科幻设定就可以的,请把世界观做扎实再来谈故事。
又长又臭
科幻加哲学有时候很可怕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令人发指的长镜头们、JulianneMoore和MachaelCaine作为主演均半小时就挂掉、原来这个海报就是我们斜对门寝室的那张、然后就是确实挺震撼。
除了看得出来的和看不出来的宗教隐喻还有什么?克里夫欧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