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婆

矮婆,云在故乡等我,Yun Jie

主演:蒋云洁,蒋重秀,云芳,范凤娇,蒋美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湖南当地方言年份:2018

《矮婆》剧照

矮婆 剧照 NO.1矮婆 剧照 NO.2矮婆 剧照 NO.3矮婆 剧照 NO.4矮婆 剧照 NO.5矮婆 剧照 NO.6矮婆 剧照 NO.13矮婆 剧照 NO.14矮婆 剧照 NO.15矮婆 剧照 NO.16矮婆 剧照 NO.17矮婆 剧照 NO.18矮婆 剧照 NO.19矮婆 剧照 NO.20

《矮婆》剧情介绍

矮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 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冬天来了,小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小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垛上花小怪兽成长日记蹒跚学步第二季校园阶级风暴剃刀边缘白医生,余生请多指教入侵隐私美国队长3再见,黑鸟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天机奇美拉陷阱海角有个五店市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四季爱在度假屋女人本色母亲斯图尔特:倒带人生家政夫三田园3迷局之拨云见日原来是美男啊祖孙大战扪心问诊第四季虔诚的鳏夫赤足少女催眠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画家村条子家族的崩溃明天也想见到你

《矮婆》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演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

《矮婆》在今年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只有一场排片,在上海影城最小的7厅展映。

映后却有两场自发的鼓掌,第一次是全片结束后的热烈,第二次掌声,大部分观众留到了最后,在片尾所有字幕之后再次感谢、致敬。

这让我感动,让导演欣慰,也说明了电影的力与美。

我、吴飞跃(“大象点映”的创始人之一)和导演蒋能杰就站在影城大厅,寒暄了一小会,蒋导马上就要乘火车回广州,十几个小时,为的是能省下1000+的飞机票。

讨论的一个核心就是这部真挚、朴实的电影最可能的观众是谁?

当然,文艺片本来的受众——文青、大学生、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群会是《矮婆》“自然粉”。

然而,电影对当下都市里的小孩子的教育意义会是深远的。

这是力量,更是一种关怀。

蒋导是拍纪录片出身,之前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加一》、《村小的孩子》、《初三》)、抗战老兵(《龙老一生》、《战魂》)、农村变革的片子都紧抓农村这个主题,在一些重要的电影节获得肯定,甚至奖项。

这次他尝试剧情片,深入到湖南农村,在自己家乡附近把镜头再次聚焦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村小的孩子》剧照矮婆是小学生蒋云洁的小名儿,村里人都这么唤她。

她、两个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眺望遥远的南方才有父亲和后母的身影。

“打工”改变了中国命运,揉搓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又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当下。

打工也是这个偏僻的蒋姓村子最时髦的字眼,带着大家的渴望,也剥去了孩童们应有的陪伴。

矮婆虽是大姐,却还在读小学,沉默寡言,喜欢嘟着小嘴,甚至有些木讷的她每天就是上下学,帮着奶奶整理。

爸爸南下广州之前对她的嘱咐,让小小的她多了一份责任,看着两位妹妹,也要照顾年迈奶奶。

她和这部电影一样,贵在真实和细腻。

矮婆是同名的非职业小演员出演,几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生活中她有困惑,就如同老师布置的《我的妈妈》这样最普通却又最烦人的作文题目带给她的,逼得她在晚上问奶奶生母是谁;有片刻欢愉,修房的家叔送来的桃子可以饱餐一顿,她不忘分给奶奶,批评妹妹只知道吃独食;还有更多的无奈,英文不好,考试睡着,没钱坐校车,还被聪明又耍乖的妹妹打小报告。

而每天早晨她都会为全家准备一个烤红薯,日日如此,之后是拾柴、放牛、洗衣、打玻璃球,偶尔会望着远方发发呆。

这样的生活,想必会给城里的孩子们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蕴含的责任感,农村生活的陌生化,以及所谓“非典型”的成长教育。

电影粗剪了两次,最后一次交给了廖庆松老师(注:台湾著名剪辑师,长年与侯孝贤合作),音乐也是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林强老师完成。

现在的版本透过矮婆,深深静穆地凝望这一片农村。

男孩子们都蠢蠢欲动,贴着廉价的大海报,染个发都会觉得潮,一个假期可以什么作业也不动,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出去打工,即使毫无技术、体力和特长。

女孩子们如矮婆,懵懵懂懂,唱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舞的是《拾稻穗的小姑娘》,成长完全和远方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一夜之间,命运又被他们完全掌控,被送到大城市借读。

成年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小孩子和老人,连学校的老师也会流着泪一茬茬告别学生,也步入打工大潮。

导演蒋能杰没有渲染或者拔高,更没有抒情,或者平添戏剧性,他说“林强老师的音乐非常棒,可是对情节的预判性太强,我不得不做减法”。

这给我印象非常深。

他坚持用纪录的手法,尽量少去干预自然成型的故事和人物。

每次都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自然会有真情实感。

其实,包括王家卫、侯孝贤等大导演都是喜欢这么引导。

《矮婆》前半小时比较平淡,但当你逐渐入戏之后,你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与片中的矮婆深深共鸣,跟着她去观察,体验和感受。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奶奶病重之后,让矮婆收好自己珍藏的铁盒(里面其实是自己的寿衣),又交代留下新衣自己慢慢穿,矮婆虽然意识到什么,却并不能真的明白生死就在这一晚,她回头望望床上的奶奶,想说些什么,却并不知道,轻轻掩上门,自此和奶奶阴阳两隔。

她一夜成人,在奶奶的葬礼上哽咽,长镜头对准她,记录下最辛酸也朴实一面。

相信,每一个观影的小朋友都能在此时体会到如海的亲情,这一刻人性、童性是相通的。

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并不少,之前有《留守孩子》,最近比较有名的《归途列车》,今年有《米花之味》。

但蒋能杰的作品却最有连续性,深入性,这次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不仅仅是在类型上,还在对接市场上,就拿郑大圣在“大象点映”长线放映平台的最新发布会上所言,“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

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

”更多的观众来观看《矮婆》,她才会更努力绽放。

蒋能杰导演将这部电影的主旨总结为“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其实这种强烈的异乡感过去总是在大城市弥漫,无数都市孤独的灵魂都会在深夜低吟;现在却也侵蚀到宁静的村庄和幼小的心灵。

这虽然不至于可怕,但却不得不叫人忧伤。

《矮婆》中,有好几处矮婆默默凝视村头大树的和原野的镜头,空树寂寥,寒鸦无声,像极了侯孝贤在《好男好女》中对大树的空镜,这种带有人性的追问,相信答案我们已有。

 2 ) 观看矮婆感受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3 ) 0104

看完矮婆以后感触很深,原来我们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接受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有自身的,还有外界的,错过了教育可能就错过了一生所有的东西!

可能城市和乡村的教育相差很多,但我们现在国家的政策已经向农村地区倾斜,城乡差距再慢慢变小。

希望未来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要在接受教育的年纪选择了撑起一个家。

 4 ) 都是生活

影片的基调整体比较平,没有多少情感上大的冲突,但依然能看出导演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愤怒。

不管任何时期,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很难的,养育子女也是很大的一个难题,大人们为了改善生活选择去城市里打工,绝大多数老人和孩子因为生活成本的问题而被留在老家,大一点的孩子除了自己的学业外,更重要的是要跟老人一起照顾整个家和弟弟妹妹。

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成本的压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农村人被迫向城市迁移,但城市的容纳能力有限。

我们的父辈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他们对生活的愤怒更多的表现为隐忍和无奈,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逃避和抗拒。

成长中有很多意外,生命很脆弱,生活很无奈。

矮婆的奶奶为了不拖累子孙,不愿意去医院检查治疗,临死前将最重要的寿衣交给大孙女,念叨对她的期望;在河里洗澡而意外死亡的男孩,因为“老师不管、听不懂、别人都去打工了”而不愿意继续读书的大男孩,对生活默默忍受经常沉默和回答“好的”的女孩,城市打工人子女就读难的现状……片尾矮婆的继母独自带孩子们回了老家,虽然没能留在城市里,但亲人回到了身边,女孩们又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原本以为被冻死的多肉在春天复苏,女孩迎来了她的成人礼,这就是希望吧。

 5 ) 矮婆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

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

虽然看得我很压抑,但这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生活的缩影。

我也是一个农村留守的孩子,我能体会到那种无助和孤独,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妹妹,很多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村里的小学教书,有的教了没有几年就调走了,很多情节我都能看到我以前生活的影子。

 6 ) 0217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7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题目源自前两天朋友写的字,不过他写的是下面两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看完电影,忽然又想到这首诗。

好了,这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第一部,全片以新宁方言对话的电影,虽然是一渡水下半县的方言,但电影一开场那种扑面而来亲切感,如果你不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或者你没有浓厚的故土情节,大抵是体味不到这种感觉的。

片子总归是完整的说了一个故事,当然瑕疵很多,比如:演员的不专业导致很多时候显得刻意,邻里乡亲聊天那样的不自然感(我大新宁大家聚在一起涩白话不会是这样子的);作为剧情片,太过于平淡,虽然影片的主体矛盾一直在那里,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总体来说剧情有些平淡,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不是说没有,是总体来说;我就觉得里面小孩的溺水死亡以及奶奶的离世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平淡;诸如此类,等等。

当然,也看得出来,导演看过很多台湾的电影,片中很多镜头类似侯孝贤和杨德昌,风格也很像他们的,浓浓的乡土气息。

所以你能看到,新宁的山,新宁的春夏秋冬,新宁的真实生活,我甚至觉得每一帧里都是浓浓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那么浓烈,仿佛近在眼前,我触手可及。

木板搭起来的两层的房子,土砖垒起来的墙,八仙桌,长板凳,开水壶,神龛,堂屋,瓦片,蚊帐,木床,门槛......一切的一切,重新浮现在我眼前,可,仅仅也是在眼前。

小时候,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总觉得上楼的楼梯好陡,好长,每次上去都战战兢兢,但是小男孩总会挑战自己,试着一脚跨几个梯子,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像大人们那样不怎么费力气的爬上去,等到了二楼,窗棂外还可以看到燕子筑的巢,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嗷嗷待哺、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影片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今时今日真实的落后地区的生活,在湘西南山区,在新宁这个落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在落后欠发达地区更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生活。

发达城市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诗意,在这样大自然是能够开一场所谓的“心灵旅行”的。

我个人也不爱看乡土小说,因为太苦,太悲,里面的人过得不像人。

(此处为脱贫攻坚鼓掌)每念及此,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比生长在这个地方的很多人幸运太多太多太多乐不想谈论剧情,谈谈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我看完电影后,脑海里会想起两首歌,一个是《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以及《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我思恋故乡的炊烟.......(都是八十年代的歌,好老啊,为什么我脑袋里一开始想到的就是这种歌)。

故乡里的群山,群山之间的云,群山之中蜿蜒的河流,以及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山里人。

整个影片的基调是静谧的,色彩偏冷,就是在不急不慢地讲一个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画外音在说,这就是我家乡的故事,普遍而又平凡的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许许多多人身上的故事,可能也是一代一代的宿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本是首乐观、积极向上的诗,可就这个影片而言,白日不到处,青春真的会恰自来吗?

影片末的留白,是青春的恰自来,还是又一次外出打工的轮回呢?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三星的电影,但是冲这份情怀可以加一星。

PS;有些农村生活有些太苦的意味在里面了,在农村孩童之间就没有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有点太可以了。

作为小孩子,瞎开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

起码我就看到了,有电视机然后从来没开过,到后面才有电视。

最后,作为全篇都是新宁方言的电影,怎么能没有粗口呢,怎么能没有脏话呢,导演,你会看到这条的对吧,一渡水那边的经典粗口怎么能不反复出现呢?????

出现的次数太少了啊,很不贴近生活(笑)

 8 ) 我亦是云洁(0438)

这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千千万万个云洁的真实写照,我亦是云洁。

非常真实,看完让我看到了先今中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我非常愤怒。

贫富差距之大已经让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每一代的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在工厂里打工。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片中老人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最愤怒的地方还是在于城市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城市敲农村人员的血吸他们的髓,想尽办法榨干他们,却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不提供给他们的子女,让我觉得可恨。

仍然是教育问题,乡村教育。

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你可以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这里又让我想到潘石屹那个家伙,为了让自己儿子进哈佛,拿着从中国人民手机挣的钱去给哈佛捐款,他捐的这些钱要是能用来提高农村老师待遇水平,怎么会没有人去农村支教呢?

愤怒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深深的无力感。

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问题,已不是我一个小小的人可以解决的。

我也时常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答案常常是,什么也做不了。

你叫我放弃现在的优渥生活去农村支教我没有那么伟大,做不到牺牲一切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在那里只待一年又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所以我也常常对自己的软弱和自私而愤怒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就只能看见这样的好电影支持一下了,也算是做了一种公益了。

 9 ) 关于农村基础建设的思考

片中有几个点我在思考,如果有看到的朋友可以给些答案。

首先,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一群孩子想要外出打工,年轻劳动力流失过度,这让我思考,农村教育匮乏的原因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劳动力无处可去,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生存,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留守儿童成了最大的问题,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父母的缺席、祖父母的无力教育,导致了新一代的孩子在最初对于人生的认知上就出现了问题,只想打工、只想逃离。

之前,我有看李玫瑾和陈丹青老师讨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将农村掏空了,通过高考,一些有知识力的孩子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以后,又留不住,农村却又回不去。

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

我很想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恰好在学校的点映活动看了这部片子,引发了这些思考。

 10 ) 矮婆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电影《矮婆》,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为主人公是一位矮矮的老婆婆,看过才发现是一位小女孩。

这部电影不像它的名字,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故事。

矮婆是一个十几来岁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们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庇护,而矮婆没有,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庭的种种压力。

矮婆懂事的吓人,因为爸妈外出打工,留下矮婆和妹妹在乡下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但是奶奶毕竟已经年老,身体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矮婆身上担子越来越重。

孤苦无依的老少全靠矮婆支撑家庭的负担,矮婆一边兼顾自身学业,还要承担起捡柴,做饭,照顾幼小妹妹的活。

本身就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苦加上劳累迫使她在英语考试上睡着了,结果字是不理想的。

随着奶奶的生病直到去世,原本不堪一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矮婆和她大妹妹在寒假的时候去了广东,是矮婆父母打工的地方,矮婆的父母在过年的时候计算着将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弄到广东上学,所有的都计算好了,但这所有的希望都如同春节夜晚的烟花,只是在天空中绚丽了那么短暂的一瞬间。

当妈妈带着矮婆和两个妹妹回到家乡去读书的时候,矮婆的父亲在黑暗中无能为力的哭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依旧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唯一变的只有人。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矮婆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这部电影呼吁我们要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我希望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更多一点。

《矮婆》短评

6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还行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一般春节才回家一次。村里的老师工资低,代课老师要外出打工,只好换新老师。在农村老人跟小孩相依为命。“在这个社会没有红包行不通”。农村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难。

10分钟前
  • 南高峰
  • 推荐

影片几乎全部用了固定长镜头,导演说是受侯孝贤影响。在声音、道具设置等方面,是聘请的编剧、音效等工作人员帮忙加上的。这部电影基本是纪实风格,也实践一种新的“新现实主义”,技艺上不讲究,更多地是传达社会关切。主题表达远大于艺术诉求,可谓是我看过的剧情长片中倾向性最大的一部。中环广场几乎是广州最为繁华、设计最为前沿的购物广场,我跟猪头说:这里的洗手间是我在广州上过最豪华、最有设计感的。和新加坡乌节路的一干商场很像,可谓国际化的极高端购物中心了。而湖南的农村,甚至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对我来说依旧是陌生的。以往这些都只是风景,而现在却是可以触碰到的真实。农村的贫瘠和穷困,人们挣脱这种命运的困难,都触目惊心。当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看到满眼的高消费品牌,有点反讽。@百丽宫影城(天环PARC CENTRAL)

11分钟前
  • 嗜热链球菌
  • 推荐

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了很久,还是很让人崇敬的。但我不得不指出一点,“小众”应该是一种被迫的属性,而不应该是主动诉求。如果是社会责任感在驱使你去记录,表达,传播,那么你就应该在表现手法上尽量做有益于传播的事。否则的话,你到底是更在乎他们的声音被人听到,还是更在意一个文艺小众个性导演的人设?导演既然投入了那么多去做,希望能把这个事想清楚。就像用梵文讲佛法,你真的在意内容的传播么?还是有些痴醉在自己的光辉形象里了?这种自私有价值么?

16分钟前
  • Mr. Sang
  • 较差

《矮婆》苏州观影活动,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演员也都是村民本色出演。山清水秀的乡村,种田为什么会赚不够钱我不知道。看完依然无解。但听说小女孩已经在高三了,只要考上大学,人生之路还是可以过得与父母辈不同。独墅湖影剧院经常有免费的观影活动免费,但交通成本近乎去了上海。映后连线蒋导,还有签名海报礼品。

18分钟前
  • crystal53451
  • 推荐

就电影内部而言,命题作文式的叙事显得比较单刀直入,但个别段落富有灵气,比如深夜寻娃、旁观洗澡等片段。映后的讨论也应当被看作是电影的一部分,尤其作为公益电影,它的放映交流环节也构成了一种社会活动。今天所亲临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听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得到了导演的积极反馈。很有意义♡

23分钟前
  • 小泥子呀
  • 推荐

蒋导的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很多情节虽然有些尴尬生硬,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是矫揉造作,博人同情。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拍摄手法上,能看到侯孝贤等导演的影子,另一方面电影中的叙事刻意但我们相信却又其实,所以还不如就拍纪录片,当然蒋导是要搞一部可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现在看来,虽然电影本身的魅力有所减少,但引发的社会效果甚好,负债中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深表尊敬与羡慕。

24分钟前
  • 汾河水怪
  • 还行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29分钟前
  • 张小晗
  • 还行

#矮婆片子比我想象要好,我本来没抱什么期望抱着当给导演捐钱的心理去看的,但是画面镜头超出预期,剧情也还不错。最重要自然平实,克制而静水流深。导演真敢说,见过那么多导演,在面对社会痛点和黑暗面,蒋导应该是最直言不讳最不遮掩的那一个,他说自己有愤怒但不是恨,更多的反而是感恩。对于片子的名字也给了自己的解释。最建设性的问题,他却回答不出来,比如有一个人问:既然多半是导演的经历,为什么会以一个女生视角去呈现这一切。对啊,为什么呢?为什么以矮婆的第一视角去呈现了这一切?导演自己也回答不上来,并且路演那么多次第一次被问住了。我尝试着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个演员刚好是导演觉得她能胜任这个角色吧,有时候“没想那么多”更彰显作品的纯粹。

31分钟前
  • 胡胡
  • 还行

总体来说三星半,非常支持此类题材,敬佩导演的人文关怀与表达。从技术层面讲,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比如在人物性格设定上,我发现国内许多编导或多或少会把成年人的种种情绪直接代入在孩子身上,人物总是郁郁寡欢,不善言辞,为愁说愁。创作者本身看到的苦难,在表达上,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举几个不错的例片《佛罗里达乐园》《何以为家》《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最后还是希望导演可以尽早还清债务,走上一条健康自由的表达之路。

33分钟前
  • swan
  • 还行

出售可怜,贩卖同情,可惜手法并不高明,未能引起同鸣

38分钟前
  • 老烟枪
  • 较差

纪录片,原生态

39分钟前
  • 绿皮普快
  • 还行

成长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只不过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孩子必须早早习惯这些过程

41分钟前
  • ゜静
  • 还行

关注乡村和留守儿童的一部方言电影,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教育相差太大。留守儿童的现象也是无奈之举,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为了生存也是没办法。农村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是去打工……

42分钟前
  • 下大垅
  • 推荐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44分钟前
  • 说好了不动情
  • 还行

所谓的“现实”,就是所有人都面无表情,所有的人性都很恶,一看就是奔着国外拿奖去的!

46分钟前
  • 豪哥
  • 很差

【3.0】

51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周而复始

52分钟前
  • 山谷里的野百合
  • 还行

左右大家都睡着了

56分钟前
  • 开扑腾龙球迷
  • 很差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58分钟前
  • 郝小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