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悬疑喜剧《如月疑云》 演出时间: 09.07.28-09.08.02 演出地点: 上海大剧院小剧场 演出票价: 120元
比起电影,我更觉得这像话剧,紧凑的推理,同一简单变化的场景,活跃的气氛,各种看似白痴却意味深长的反转。
电影前面的问题的是,这五个人是谁?
为了什么而相聚?
之后待五人到齐,通过简短的阐述自我介绍,将五人的最初身份,也就是网络身份揭示出来,他们的目的是追思逝世一周年的偶像如月。
故事如果仅仅是追思,那将变得无趣。
于是随着No.1粉丝家元开始慢慢展示偶像如月的各种报道写真等藏品时,作为组织者小田裕二终于忍不住把他的目的说了出来——调查如月的死因(认为是他杀)。
然后通过对死因的思考及推理,慢慢揭开所有人的隐藏身份。
从怀疑草莓女孩是跟踪者,到怀疑snake是男友,最终揭开了所有人不可思议的面纱,他们的二重身份,也就是与如月的关系。
死因的推理也从推翻自杀,到怀疑他杀的嫌疑犯的变化,再到确认事故死,开始推理事故死的过程。
最终得出的结论很暖心,偶像如月没有辜负任何人的期望期待,对她最重要的是No.1粉丝对她的支持。
电影通过人物陆续上场,来描绘人物之间鲜明的性格特点,从矛盾之间的转换到都静下来一同追思。
电影中对偶像死亡的动机推理,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影评中很多人吐露出,虽然中间嫌疑犯在变化,但还是以为家元(小栗旬饰)是幕后元凶,最终编剧还是让大家打消了这个念头。
既不是他杀,也不是自杀,因事故而死或许是解释得最圆满的,不负任何人才是符合五人对偶像如月的性格的认同。
这部推理小剧场的五人,现在仍在我脑中活奔乱跳的瞎闹腾,更让人觉得惊奇的是,未出现在房间讨论的死者,也通过五人的争论与描述,变成了一个鲜活的形象挥之不去。
五人飚演技的过程是让观者享受的,结尾出现的二周年,也是留下了一个悬念的蛋,让我们自行剖析,五人会帮助第六位粉丝磨平心中的创伤,还是推翻一周年的推理,也不得而知。
还有一点多提一下,仔细看,草莓女孩(香川饰)虽然演得猥琐,但绝对没有闻女儿的胖次哟!
当然最后的最后,要说明一下,虽然抬高了偶像如月,请的如月演员可能并不符合观者的“审美”,大家下意识认为应该是个绝色天香的美女才够资格让这么多人支持她,然而,从我个人角度出发,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为之,但选的角色至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而且如果真的那么漂亮,性格又好,那她还会仍是C级、或者说D级的偶像吗?
应该不会了吧。
那观众又会问,那为啥粉丝对她这么追从,特别是家元的两百封信。
有时,怀着善意地去思考,如月给作为警察的家元带来了每天的活力,顶住了外部的压力(甚至包括各种怀疑),家元也通过信件默默支持如月,为她打气,让她鼓起勇气。
那就不难理解,一个看似普通,仍然会有忠实粉丝的偶像了。
1、从悬疑的角度,所有推理没有逻辑硬伤,后面的一些反转确实可以猜到,但只能提前1-2分钟猜到,不影响观感。
2、从哲学的角度,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大家的猜测只是猜测,并不代表真相。
3、从社会学角度,大家一开始都是站在自己角度的观察和了解,实际上了解的都是一个片面的角度,合并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格。
在一个小房子里用五个人撑起一部电影,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环环相扣的剧情,肯定看不下去的。
《如月疑云》真的是冲着小栗旬去看的。
不管事先被安利多少遍剧情屌爆,但依旧是,冲着小栗旬去看的。
就这么简单纯粹,粗暴有爱。
从不遮掩对小栗旬的爱。
(小栗旬《热血高校2》)不过放心往下看,这不是写给小栗旬的情书。
也肯定没有剧透。
(不过我发现极个别读者是喜欢被剧透的抖M向,所以这些朋友,如果你想知道凶手是谁,后台留言,我依旧不会告诉你。
)影片前半部分要看下去是很艰难的。
在第二遍尝试下,我看完了。
场景只有一个,对话枯燥,性别单调(一水儿的男性)。
还是这样的!
<图片2>和这样的!
<图片3>但是小栗旬……的脸是支撑我看完前半段的主要动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终于等到你!
——后半段的高潮迭起。
三个字总结——神发展四个字总结——蝴蝶效应五个字总结——这他妈可以?
给电影换个片名那就是——《论粉丝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偶像》乍一听很阴暗,但是仔细想想……就是很阴暗啊!
小栗旬、香川照之等人为祭奠偶像如月逝世一周年,特意租借了一间loft,几位素未谋面的大老爷们儿相聚在这个loft里,追忆如月生前的瞬间,分享如月的相片和周边。
相谈甚欢,毕竟宅男遇宅男,就是一个刷话题的过程。
后来话题累计到一定厚度,有人发现——如月是被杀死的啊!
不是意外死亡啊!
于是又开始刷情报!
每个人贡献出自己已知情报,将这些情报结合在一起,情节层层推进,谜团环环相扣。
拨茧抽丝中,每个人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偶像之死的真相呼之欲出。
<图片4>欲知妙龄女子——如月为何惨死密闭公寓,本期走近科学带你发现真相……啊呸!
重来!
アパート真理月悲劇的な死,トレーラーを発表しました殺人者!
(如月惨死公寓真相,片尾揭晓凶手!
为了贴合剧情,我特地请谷大哥简单翻译了一下)再次提醒不要看剧透!
如果谁直接看剧透了,我就把柯南剧场版所有凶手打包发给你!
因为,结果让人很…………容我想想该用什么词去表达算了,想不到词了,下图代替:<图片5>过程永远比结果来的精密巧妙。
关于剧情,真的不能再多讲了。
一部悬疑片,我都讲完,你们还看什么?
知道凶手了,还怎么享受漫长的推理过程。
以及难熬的前半段。
所以世事难料啊!
我们不妨开个脑洞。
往远了说,如果布鲁诺没有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我们更早否定地心说,那现在研究的宇宙无限可能性,是否超过我们目前所知,更甚已经找到了宜居星球,联络到外星人?
如果枪杀约翰列侬的查普曼在扣动扳机的一瞬间打了一个喷嚏,是否死去的是另一个人,不足以让全球人哀悼,但约翰列侬为ta写了一首歌,至今传唱。
如果当初我妈忽视了我爸的示好,你们现在是不是就看不到这篇文章。
(所以我在表达什么?
)一件事情的引发,总有一个点的牵动。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子太多了我们总说,“如果……就好了……”我们还总说,“已经发生了,我能怎么办?
”
电影归电影,故事归故事。
或许夸大了事情的结果,乃至发生命案。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之所以进入今天这个场景,也是每个选择堆砌的结果。
我们经历的生命,就是一场蝴蝶效应的生命啊。
最后,蝴蝶效应:可能说的不是一只蝴蝶振翅带来的海啸。
而是我们的某次选择带来的现在,这个现在或许与另一个空间,做不同选择的我们的现在,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影评及扯淡文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溺水的大象(ID:drowningelephant)
1.失败的父亲 的确,这个父亲很猥琐,我敢说就是他拿女儿的内衣自慰,拍出来我都不会奇怪,不仅仅因为是日本片,而是他在介绍工作的时候那句:无业 就如他所说,他给了这个女儿不好的开头,她的人生所以如此辛苦,其实活着的出路是什么呢,做黑社会情妇或者殷实商人情妇恐怕会被看做好出路。
她似乎活着却很开心,哪怕拍裸体写真,哪怕写真的题目还是写错别字:为了让父亲看到。
为什呢,为了和父亲做爱吗,应该不是。
她要证明的无非是:爸爸,你虽然离开我们了,我们还是生活着,还在微笑。
还在坚持着,让我们努力。?
最后一句也许是我附会了。
如果这个父亲不是这么失败的,何至于要通过偷偷进入女孩的房间整理床褥清洗杯盘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呢,他大可以一张支票一张本票一张汇票的,他做的只是和成千上万的粉丝一样在加油,多恶心的造型呢,但在加油的时候,他根本不会在乎周围的世界,这一刻,他蜕变为那个穿浴袍的男人,女孩也许连胸罩内裤都不穿,但,那是她幼小的时候,他开心地给她风车,给她微笑 有一个很强调的就是他什么都没有拿走,拿走的是发箍,这个发箍应该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这方面很眼拙,说不定很贵,但他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变现,为什么呢,我推测是他当年给这个小女孩买的,再推深一步,也许是他当年由于酗酒赌博忽视给这个女孩买的,他带着这个东西自然不是为了下蛊,因为,当他戴上这个发箍的时候,他似乎理直气壮地又和女儿在一起,光明正大 “妻子又和我联系了”那基本上是一个社会身份的回归,作为丈夫或许还有父亲被想起了,而不仅仅是一个也许连名字都不需要记录在册的白吃被押犯人 这个电影的一个要害就是人终于开始不是责怪别人:是你的错,是你们的错 而是开始反思:这是我的错 当这个猥琐男站起来说,这是我的错,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父亲的尊严,所以当两个粉丝说你没有对内衣做什么的时候,他是什么表情呢 他是惊诧的表情,他觉得为何会这么想 因为他根本没有那么想过,他的确为那香气陶醉,但是是一种面对自己女儿 的骄傲,哪怕看到分泌物和阴毛他也会想:这个孩子真懒,咳,她也实在太辛苦了,我帮她清洗吧 这就是父亲 记得看任三郎的时候说那个魔术师不是偷窥女人的内衣而是把她的衣襟顺手合拢,这个破绽就遗漏他该是父亲而不是情人,在这个电影里,同样用最容易挑起男人性欲的女人用过内衣来表达 父亲就只是父亲。
虽然日本很喜欢拍一些不能做作品,但这一次,当父亲像个小丑一样在远方粉丝堆里为女儿狂舞,那一刻,他是作为正常的人而不是一个失意潦倒的人在欢乐,这就是我说的温暖 2.经纪人的魔鬼藏在哪里 其实这个电影我如果不是推荐是不会买的,向我推荐这个电影的是个小姑娘,她是从推理的角度的,我开始没有买,因为没有我喜欢的演员,我不懂导演只看演员,而这个里面唯一认识的就是这位织田裕二先生,当然不是那个织田裕二 他在小津先生里演那个傻室友,基本就是西村雅彦这样的角色,但这个电影似乎在靠他推动剧情,其实演的有些过火,还是很紧张的,基本就是个唯利是图的家伙。
但他在最后发生的变化就是是否真的关心这个女孩呢,是否除了对名利的追逐也有对工作的一种自尊呢?
我看过一个电影7月7日,晴れ,里面也有个类似的经济人,但最后他同样心软了,让那个女优冒着也许星途不利的情况下在电波里大喊:我好像看到银河,我好想他,我好想看到他。
人总是分自然属性和职业属性,后者就是所谓的专业,成功,成熟,一系列的标签,但有时候人会胡来的,自然属性抬头了,追求爱情追求友情追求亲情,可笑的是往往是和职业,也就是有用的人生是抵触的,但,电影可以给你假设 其实一个好的艺人对一个经纪人不啻于一个好作品,他们当然靠这个吃香的喝辣的,所以滴蜡绳索口枷都会艺人用,艺人是牲口,艺人是提款机,譬如猫王那个,但不是每一个艺人可以通过这样那样变成猫王的,所以他们也苦恼,我的女艺人的三围难道不够瞧吗,脱光了也没有人看吗 但是否也有片刻,譬如通过那个女孩的死亡,他也会想,这个女孩真努力,她微笑起来其实很认真,我做得太苛刻了 是啊,不红回去退出也还是一种人生啊 从这个角度,他是职业属性和自然属性矛盾冲突感最强的,譬如那个父亲,是自然属性的苏醒和回归。
可惜这个演员还是太七情上面了,不够残忍也不够温情,看到他,我想李宗盛可以很好地演绎这个人物,魔鬼制作人不是吹的。
电影在这环不够饱满,七月七里那个几乎没有台词,但就像日本军人一样的森严,比这个好 但这不是个傻瓜大猪栏的电影吗,作为傻瓜,他很称职,比较傻瓜里还是要有稍微不那么傻的 3.减肥有益提高智商 没办法,蠢猪,臭猪,死猪,烂猪,猪公,不首先都有个猪吗。
初恋情人是一个胖子。
哪怕从后面四十五度角看也不像强尼丹普吧。
大便拉在身上,吃发臭的苹果派,发型也是最土气的,最重要的他是个胖子。
他说出了本片最高级的一句台词: 不行,不穿丧服就不能high到高潮。
其实他在运货卡车面前一副农民打扮也不是很难看,当然,穿上西服就不够混了,别人都在你一言我一语,他只是闷头吃东西,然后不断地去大便,再然后,他作为初恋情人登场 其实我知道那是小孩时的玩笑话,但如月很认真。
这个人物其实是为了丰富女孩哪怕已经是一个二流小明星,但她还没有蜕变成李嘉欣刘嘉玲黄圣伊李冰冰,当然她不够资格,但不是还有很多不够资格却已经跃跃欲试之辈吗,她还只是个孩子。
还会拉住这个初恋情人,其实就是拉住自己的哥哥,显然导演不想加乱伦戏加得过于频繁 她知道对方这个胖哥哥也许不够聪明不够坚强不够很多很多,但他可以完全有足够的耐心听他唠叨,对方这个胖宅男除了天天上网发帖似乎也不会有其他娱乐活动,除了不停地吃和拉吧,如导演喜欢强调,也许这是胖子的标签吧 所以他们一起骂经纪人,一起研究怎么杀蟑螂,后者造成了严重事故,至少暂时是这样 这个胖子最伟大的是他一直很清醒:一直在支持她的人不是我。
他也许可以面对一个什么都没有也许堕胎几次被抽耳光n次的过气小明星,不在一起洗澡了,但会在门外递毛巾:你在里面别睡着会感冒的,要吃我做的苹果派吗 当然,谁都知道那千万不可以。
4.送货员同志也分不清狐狸在做什么啊 这个片子的一个要害人物便是这个发型类似贝克汉姆的人。
他是所谓向偶像表白的人,不过被拒绝也就是挠挠头,没有恶形恶状地想再做点什么,其实,表白也许已经耗完所有力气了,如果对方很认真思索和你生活吧,这位朋友恐怕比面对一场地震还要惊恐。
他的作用不是很大,最多也就是一个不使用性暴力了。
5.2吨的照片 如果没有这个掌门人会怎么样?
首先按电影而言就不存在了,基础前提没有了,还没有人提供拍摄场地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讲夏利亚宾的电影,他在一个时刻说:我们的友谊有两百封信作证,可能数字有错,不过不会有人要我提供原始凭证核对的吧?
也就是一个陌生人出于喜欢的支持。
其实早些年杨丽娟事件最被人嗤之以鼻的就是她不是喜欢刘德华而是希望通过喜欢刘德华这件事不是满足性欲就是满足食欲要么满足被抽的欲望,结果只达到了最后一个,而且在这种满足过程中她只等待高潮甚至都不愿意自己动一下,结果爸爸死了,好了啊,这下真的可以告刘德华了,,这样扯开会变成另外一件事情的 而真正喜欢一位演员便是: 谁会要看她的裸体?!
我承认其实我有一度很想看铃木保奈美的裸体,但在一见先生看到之后我还是会默默回想赤名莉香穿着衣服时候的微笑。
初相见时,会忘记手淫。
谁会要她一直红下去,如果她回到乡下过平凡的日子,我也会在远方默默地支持她,因为她的微笑啊 默默地希望你加油,默默地给你赞美,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大喊:你是最棒的,歌之蹈之,只为了你的微笑。
这个电影在这一刻剥离了见过面,亲情,青梅竹马的爱情,工作关系,工作关系大概是最他妈的牢固的关系,只有一种关系是最值得珍视的,就是付出生命也要把信件抢救出来,把一个陌生人对自己的关爱抢救出来 因为:青梅竹马的爱人实在是个蠢胖子。
工作上的所谓支持者只是一次次地举起鞭子 父亲,父亲哪,父亲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啊 所以,只有陌生人的爱才有价值!
这里面很温暖,但很辛酸,只要这个女孩有一个关系是正常的,温暖的,有个在她睡觉的时候帮她在检查一下地下面有没有油,会不会有火灾,出门的时候门窗关好吗的人 何至于此。
所以这个掌门人的追悔也许是想,如果我能走近一步多好。
其实他不必后悔,他太年轻了,如果他真走上去,那就会是更恐怖的事情: 另外一部电影。
记得看切腹的时候,津云有一句鲜血似乎要夺眶而出的台词: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想到要问他一句为什么吗?
这个电影就是一次次地在问为什么?
当那些男人犹如卖火柴的大男人那样透过星云看到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微笑的她,当那些男人疯狂地愚蠢地朝着银幕上的她舞蹈歌唱的时候,他们都找到了为什么。
这就是温暖。
原写于2011年04月03日 00:59这可算个悬疑片,idol如月自杀一年后,5名fan聚集在一起纪念如月,对话中不断引出新的线索,其中一些线索又成为伏笔,最后结合在一起揭露真相,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感受。
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房间里,只靠对话推动,但能把我牢牢吸引住,这倒和《狙击电话亭》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仅仅是好的悬疑片,那也没必要在这里大书特书了。
整个影片里几乎没出现过idol如月的形象,但在最后的ED中出现了fan珍藏的演唱影像。
对此有人这样评论:“最后看到了如月的样子真是遗憾啊。
从形象上看不过是RANK C的程度罢了,这种程度也能让fan们在她去世一周年后聚集起来么——怎么也要ZARD这种level才够吧?
这就是所谓OTAKU的作风么?”而我以为将其设定低RANK偶像正是恰到好处,无论是多么普通的人都有在身后支持它的fan存在,影片要表达的或许正是fan和idol之间的真挚的感情,以致在一年之后还有fans聚集起来来完成这一番推理与翻案。
影片最后fans们和着影像中idol蹩脚的歌唱和舞蹈进行应援让人倍感温馨~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也渐渐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了,希望能了解和开发更多有趣的事物~嗯嗯!
因为喜欢彭浩翔,所以朋友推荐我看这部,并且断定我会喜欢,果然看完觉得不错,一开始觉得有点平,越看到后面越有意思。
结尾不知道谁说的那句话挺有道理的,“你现在做的任何事情,哪怕再小,也许都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大致意思是这样子的,一开始听到这话觉得大概也就是个大道理吧,但巧妙的是星空里镜头最后放到家元的时候,一个镜头是他看着壁橱上的如月照片傻笑,当时一下子觉得很感人,的确是的,家元一直在说自己是和如月最没有交集的普通粉丝,但其实只有他的信才是如月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恍然,原来这出像闹剧一样的推理,最终其实仔细一想就是为了最后那句话而铺垫的。
任何看似偶然的事情都是必然的,任何小事情,其实都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只是喜欢这两句话。
五个男人在一个小房间里,推理一个女人的死因,和《罗生门》中的三个男人,在罗生门下讨论一个男人的死因,实在是相同的模子,不过《如月》毕竟比《罗生门》简单的多。
如月的死因在影片中似乎已经得到比较完满的诠释,大团圆式的结局和《罗生门》相比,“罗生门疑云”要比前者浓厚的多,关于武士的死,依然疑点重重,不知去向的长刀到底在何处,依旧让人沉溺于《罗生门》的世界,舍不得离开。
《如月》片尾的那段铁丝,不过是一段有意加入的噱头罢了。
很欣赏日本这种风格的电影,“真实”究竟如何,“事实的真相”到底有没有可能接近,岛民向内心世界发掘的努力,应该予以鼓励。
在看《如月》这部片子之前,如果你看到了关于这是一部难得的推理悬疑片的简介后,带着一种希区柯克般的期待去看,那么你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妈的,什么玩意儿,就几个小年轻儿在扯淡。
一种可能是,有意思,一部悬疑片能这么热闹。
其实,对于这部片子的类型上,我们不必花太多力气去定义,悬疑片?
KUSO?
纯情片?
……别在这方面费劲了,最懒惰的定义为剧情片不就完了,还是专注于电影本身吧。
片子开头好一阵子估计就已经让不少期待尸体、悬念、惊悚的人恼火的把片子删掉了,本片的开局一点也不悬疑,几个看起来有些或者脑残的、或者假正经、或者娘娘腔的明星粉丝在偶像去世一周年之际聚会纪念。
只见几人打闹,尴尬,耍宝,其中胖子一句“不穿丧服高兴不起来”让人疑惑,悬疑在哪?
这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吗?
但是耐心等待后,从一开始就很酷很严肃的织田引出了关于如月死因的探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氛围的把握,开始还一派热闹景象,如何让气氛骤然紧张,导演巧妙的利用了灯光,让灯光逐步黯淡下来,配以鬼魅气息的音乐,让故事力马转向。
在日美恐怖片比较中,就有很多人提过,日本恐怖片不像美国恐怖片一样一阵血雨腥风,搞的热闹无比,看的时候一阵亢奋,看后立马就忘,而日本恐怖片往往显的很内敛,让人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看完后还后劲十足,让人很后怕的念念不忘。
本片虽然不是一部恐怖片,虽然开始拍的很热闹,很搞笑,但是在进入如月死因的推理后,就一直营造着一种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阴森气氛。
当然,本片毕竟不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所以不会将弦一直崩的很紧,而是层层递进,张持有度。
本片的人物设定值得称道,每个人都不是配角,每个人都有其作用所在,家元作为悼念活动的组织者,是引出故事的人物,同时在场面几度混乱时,又充当了理性输导的角色,将主线摆正,还有最后引出的本片的意外结局,可谓承起而又点睛的人物。
而织田则将一场普通的悼念活动引向推理探案,层层分析,同时其线索又是后面多条分支线索的引子,属于侦探似的人物。
当然,通常有侦探就有些衬托性质的“呆瓜”,斯內库就是这样一个“华生”似的角色,不时的在一次次推理中帮腔,将气氛烘托到最高潮,同时也是让片子保持KUSO气息的搞笑人物。
而最值的一提的还是那胖胖的安男,他一开始是一个松弛气氛的角色,每当一个高潮来临,他总会带着一副憨厚的面孔“适时”出现,而当你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配角时,他却又道出吓人一跳的身份,一下子成为主角,可谓本片最令人大吃一惊的人物之一。
说他是之一是因为,还有个“草莓小姐”更是让人惊异,开始一副猥琐的样子,后来却也是推动片子转向温情的重要角色。
本片的角色设定和每个人的鲜明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像转盘上的一格一样,依次在故事中成为真相指针的焦点,道出一个又一个秘密,同时也让片中另一个神秘人物入月的形象渐渐清晰。
在整部电影中,除了最后一个有些无厘头结尾亮相外,入月一直带着神秘的气息,从未露出真容,这也是本片的一个巧妙的悬念设置,是谁让几个男人如此崇拜,是谁成为将几个男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正是几个人物的渐次表述将一个个小的悬念解开,又带来新的悬念,而入月与几个男人的关系也渐渐清晰,她的生活片断被逐一捡起,终于拼接出令人意外的结局。
本片的结局是一大亮点,使得片子从一部悬疑片脱颖而出,成为展示更丰富情感内涵的影片。
从五人的叙述中,我们渐渐知道入月其实并不是一个巨星,只是一个二三流的演员,但是她带着少女的梦想,带着少女的天真与马虎,有微笑,有泪水,一个追梦的少女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
而正是这样一个少女,得到了父亲、昔日情人、同事、朋友、粉丝的爱,特别那两百封信将她和家元的无形而又高于生命的友情烘托的非常感人。
如果说,开始我还为几个大男人为一个死去的不知名女星神经兮兮不解的话,那么此时就很理解他们了。
我们常常也对无数痴狂的粉丝们不解,似乎我们只能理解他们为父母的养育感动,为老板的斥责犯愁,为情人的吵嘴失眠,甚至为物价的上涨抓狂,为股票的跌停沮丧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人,这些事情与我们“相关”,所以,为什么为一个“口齿不清”的歌星疯狂,为什么为一个“性别不明”的超女沉醉,至于为一个N流明星睡不好觉就更是有病了。
但是,让很多人为之痴狂的原因或许就在于这种过程,这种脱离现实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让人快乐,这就足够了。
粉丝们总是关注着偶像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个过程便是将他与偶像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不必近在咫尺,不必有切身利益,不必有情感瓜葛,就如片中的几个人慢慢的发现都与入月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但是却没有本质不同,因为他们都是爱入月的人。
所以,还是让我们尊重他人的“莫名其妙”的痴狂,因为我们都会有为一个充满了距离感的人或事痴狂的时候,正是这种超越了切身利益的感情才显的珍贵,才让我们脱离一天的现实劳累可以舒展下神经,或许以后回想会觉得可笑,那就等以后再说吧。
本片最后的煽情还是把握有度的,我看到最后一段时还生怕导演来个入月其实没有死,是有意造成事故假相“过正常人的生活”的结局,毕竟这片的基调不是《天鹅绒金矿》似的,让几个男人感伤的看着星空,遥想少女的天堂笑脸,有些俗套,但是却恰如其分。
置于最后的铁丝,我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留下的彩蛋,对于影片主旨其实不大,正如片中家元所总结的,当晚的结论也只是从他们角度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真相,但是能从这个真相得到安慰和温馨,这就足够了。
所以,影迷接着把玩这个导演留下的小玩具,不亦乐乎的抓住它分析玩玩,倒也确实是个乐趣。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3fc62604f8b6540eaf8f8f1.html
《如月》因为在《看电影》杂志介绍过此片,好评有佳,才找来看的。
但在看电影前自个好死不死的在豆瓣看到了《如月》其他相关的影评,有一则影评非常可怕的做了一个剧透,我几乎在晕死过去,一个推理悬疑电影,在还没看到电影前就被别人告知剧中人物的真实身份是多么一件令人伤心的事,那我还看什么屁啊。
这就像看一本推理侦破小说,打开第一页,就看到有好事者把凶手大名写在上头,整本书可以不要看了,真想直接把剧透好事者给做了。
如月,是一个三线偶像明星2006年2月4日死于自杀,电影中的人物非常少,就只有五位如月的男粉丝通过网络结识,在如月死后一周年聚在一起追思这位可爱的三线偶像小明星。
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是五位网友粉墨登场,看似有些啰嗦,好戏马上就要登场了。
虽然电影剧中主要人物背影被我提前知道了,电影少了一分的神秘感。
但我还是很有兴趣导演如何家排五个家伙,把一个三线偶像明星的死从自杀推断成他杀,再从他杀推断到意外事故死亡过程。
电影主要的场影只有一个,就是一只十平方米的顶层公寓,故事从2007年2月4日开始,五个男人在此回忆思念去逝一周年的如月。
每当回忆起与如月死亡相关的镜头,电影画面就出现跳祯似的人物剪影。
当五位大男人第一次把如月的死亡从自杀推断为他杀后,五个大男人都有成为凶手的可能,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也都把自个的身份也从一般粉丝的身份变得复杂。
当然为了不破坏大家看《如月》兴致,五个男人具体是什么样一个真实身份,我就不一一解析。
五个大男人在解析如月的死亡真像过程时,导演一度差点把我们带入如月的死起因于“艳照门”事件,爆料娱乐圈内黑幕,一度以为导演的剧本来于韩国明星郑多彬的自杀,导演也几乎把五个男人中唯一一位骨粉级粉丝打击得一他糊涂。
等到五个男人找到如月自杀的真相后,重树骨粉级粉丝的信心后,我以为电影就要结束了,可还剩下二十几分钟,不知道导演要如何发挥。
电影转而变得相当温馨,满天的繁星,五个男人看着星空看到如月一路成长带给大家的快乐。
正在想,导演把一部推理剧又拍成了典型的温情日本偶像剧了。
各位放心,导演回天之力还是相当了的。
应该说《如月》电影场景是单一的,也只有五位演员出镜,但不防碍电影精采层度,电影节奏紧张,高潮不断,笑料百出,五个男演员的表现也是各自精采。
五个男粉丝口中的偶像如月一直是众人的焦点,就算如月有时出现也都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只是在电影近结尾时,导演还是相当有诚意让如月为大家献上欢快的一曲,让我们有幸一睹三线偶像的风采。
不过,电影导演做人还是相当的不厚道,在电影走完字幕后,镜头转向了2008年2月4日,如月逝世两周年,这时出了第六位如月的粉丝,手中拿着一个小铁丝,是在暗示如月的死另有隐情吗?
不管怎么样,导演最后这一笔来的太神奇,让电影又回归到推理悬疑的出发点上。
所以看电影一定要看完整了,有时走完字幕还有更精采的。
很不错的电影,比《九死》多了些温情,其实我一直在等结尾逆转,不知道最后那个算不算。PS:说不定如月的真面目才是真的逆转
宅男也有春天~“我们此时在这里是意义的啊” 温情牌我就是不能拒绝啊
单一场景推理,类似剧本杀,偶然累加形成的必然。家人,朋友,恋人,经纪人,粉丝,五位一体构成了偶像的生活乃至生命。结尾五个男人们一起跳舞,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前半个小时差点看不进去,幸好坚持下来了。一个简单的棚景里,一晚的短暂时间,五个人物话剧式的表演,嫌疑目标不停的逆转,角色身份一步步揭露。好久没看到这么有意思的日式推理了,想不到竟然还是原创剧本,编剧简直神了。
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日本电影总是这样。
温情推理片,胜在剧本本身魅力。类似于&lt;十二怒汉&gt;&lt;杀戮&gt;&lt;落水狗&gt;等这种极小成本极小空间里完全由演员和剧本撑起整部电影的作品。气氛并没有搞得太压抑,挺欢乐的,推理部分也合情合理、环环相扣。末尾配上柔美的音乐,还有点小感人。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我们身边永远有关心着我们的人,或明或暗
日本神经质演技派的又一力作。但比以前看的那些瞎咋呼的要稍好一些,没有太惹我厌。
距四星差一个干净利落的开篇,距五星差一次不是彩蛋而真正可能性敞开、细思恐极的结尾反转。要是联想到题材与未麻的部屋有些类似,那如月疑云差得还远。
额,这么连蒙带猜的,真的叫推理吗?还有就是,受不了日本人老是语气动作表情夸张到吓人。无感。
真是部好片啊!!!强人就是这样啊,道具场景甚至出场人物等等都极简.但是整个故事连贯又悬疑.挖...我怎么就早了一天看了...2月4号看会是多有趣啊...
非典型性推理故事啊,剧情不断翻转,同时又把一个未登场的人物塑造了出来。。。结尾的一段歌舞可能是为了要告诉观众,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红,实在是因为歌唱的太烂了。。。
只要你能挺过前半小时,后面的惊喜大大的。不过不太适合喜欢边看边推理的人,我觉得日本的喜剧元素还是太做作了。不太喜欢。不过对于影片的一步步揭示真相,风格很不错,顶顶顶!
其实戏写的参差不齐,但想法和结构太好玩儿了!看的很high,尖叫了好几次。结尾温馨范儿有点儿小失望,之前被剧透说结尾如月出现,以为丫没死出来群嘲呢……
睡着了两次,醒来又退回到睡着的点看,到现在没看完。搞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
一开始没什么特别的电影,到后面却看得出奇的带劲儿。想必是很低的投资,在一个房间里一张餐桌上完成的电影,感觉很不错。传说的日式kuso,在此领教了~
半吊子水平,按照喜剧来看不够好笑有创意,按照悬疑电影来看也不够缜密故事巧合太多,唯一能够让人们吹捧的也就只有是在一间屋子里拍出来的而已。
物化女性。整一顿,让 前期特地使不存在面目的女主 自愿拍全脱写真?!真正的爱豆就是为男服务还真心。
贪名图利的经纪人不要脸地把劝如月拍写真搏出位标榜成是让她父亲引以为傲的选择,懦弱无能的父亲把跟踪女儿的行径心安理得地美化成真意地关心,却不愿意听到关于她死亡真相的讨论,狂热的粉丝到最后在乎的反而是只有他对偶像是完全陌生人的存在,还有一个愿意花十二个小时来回只为换个地方蹲坑还把自己感动得不行的青梅竹马,不得不说真是太“日本”了!一个日本女偶像的追悼会,一场打着推理幌子的男凝者的狂欢。
最后半小时开始高潮迭起,最后五分钟开始烂尾,字幕结尾处似有玄机
我怎么觉得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