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石

Hjartasteinn,同心石,石沉心海(港),青春寂光物语(台),Heartstone

主演:巴尔德尔·埃纳尔松,布勒·辛瑞克松,迪尔娅·瓦尔斯多提,卡特拉·尼亚斯多提,约妮娜·索迪斯·卡尔斯多提,兰·雷格纳斯多提,妮娜·道格·菲利普斯多提,斯

类型:电影地区:冰岛,丹麦语言:冰岛语年份:2016

《心之石》剧照

心之石 剧照 NO.1心之石 剧照 NO.2心之石 剧照 NO.3心之石 剧照 NO.4心之石 剧照 NO.5心之石 剧照 NO.6心之石 剧照 NO.13心之石 剧照 NO.14心之石 剧照 NO.15心之石 剧照 NO.16心之石 剧照 NO.17心之石 剧照 NO.18心之石 剧照 NO.19心之石 剧照 NO.20

《心之石》长篇影评

 1 ) 阿多尼斯的觉醒

《心之石》是2016年一部冰岛电影。

电影讲述冰岛渔村两个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少年Thor和Christian之间的故事。

Thor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时常被姐姐捉弄嘲笑,妈妈对他也不上心,还怀疑他偷鱼。

Christian是家里独子,母亲性格懦弱,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Christian施暴。

那次未经农场主斯文同意骑马出去露营,第二天,父亲怒气匆匆赶来,当着他朋友的面骂Christian小偷,对他又踢又打,不揍死不收手的节奏。

这样两个孤独的少年自然成了一对好哥们,形影不离。

Thor暗恋贝丝,Christian和汉娜似乎是“一对”,Christian想牵线搭桥,让贝丝了解Thor的心意。

谁曾预料,四个人相处的过程中,Christian发觉自己对Thor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感,这让小直男Thor很反感,两人友谊的小船也濒临翻没。

Christian自杀被抢救回来后,Thor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失去Christian这个朋友,并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真心。

这部作品里最出彩的就是自然景色。

冰岛的夏季更是宜人,有极昼现象,黑夜很短。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少男少女骑马去艾达湖边露营,早上Christian走出帐篷,山谷空灵,他向青草覆地的水潭走去,水面倒影浮动,那场戏美极了,Christian像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阿多尼斯(Adonis),“水边的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是永远年轻的植物神,长着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每年四月至五月,各地都会庆祝阿多尼斯节,纪念这位花美男。

爱神维纳斯曾经对他一见钟情,扮成猎人接近他。

出于同情,他勉强接受让她陪伴左右。

传说阿多尼斯其实对异性没有兴趣,也有说他是双性恋。

一次外出打猎,他不自量力,被野猪攻击抵死身亡。

维纳斯伤心至极,向宙斯求情,宙斯允许阿多尼斯每年春天复活,秋天再回到冥界。

至于他的性向之谜就再没有机会揭开。

回到电影里,眼下的冰岛生机盎然,神话里未曾被爱神打动的阿多尼斯,这次有机会觉醒吗?

觉醒,是人们对感知的重新认识,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到对自己更为有益的行为目标,是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升华。

纵观全片,导演的叙事流于表面,没能深入挖掘人物关系,让人在情感和关系的流动变化中体验,体悟,并获得真正的觉醒。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四个人,只停留在对性的纯粹好奇和探索上,没有产生真正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Thor和贝丝之间,还是Christian对Thor产生的吸引都缺少一种chemical,一种火花,一种梦和神性的幻想,没有这种火花与幻想,最后只能降格为一场机械呆板的“表演”,一个吻、一幅画不足以触发真正的觉醒。

竟然还试图通过Thor去悬崖边捡海鸟蛋这场戏来唤醒Christian对Thor的“玻璃”之情?

调动或深挖人物关系,让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产生碰撞,才是根本。

比如汉娜,挖掘她身上的能量,给予她更多的戏份,由她去带动和激发Christian的内心,促使他觉醒。

Christian的觉醒是根本,是基础,没有它,这部作品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129分钟的时长里,整个故事枯燥机械,重点不突出,人物关系阐释呆板,节奏拖沓,冗余明显,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缺乏说服力。

当然电影开头的12分钟导演把握得特别好,景色更不用说了。

13/4岁的青少年就是“小大人”,身上的荷尔蒙日益旺盛,正给他们的身体、心理带来很大的变化。

海里钓上来的鱼是他们的发泄对象:徒手挖腮,重重踩摔。

三五成群混混似地晃荡在废车场上,砸车搞破坏,开枪乱扫射。

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

跟父母关系擦枪走火。

他们对身体的变化既焦虑又兴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对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同时新鲜又害羞。

导演特意用了很多仰拍镜头来提醒观众要多留意,多关注和尊重这些“小大人”。

电影里的小演员开拍前接受过8个月的紧急训练。

可惜,导演叙事能力的先天缺陷终究还是限制了小演员的发挥,导致他们的表达僵硬,刻意,不真实,看起来更像是个道具摆设。

 2 ) 没关系的,都会过去

怎么说呢!

经历过的都会懂吧!

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

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

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

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3 ) heartSTONEfish

【1 - 鲸之谷】推荐搭配导演的另外一部短片《鲸之谷》观看,《心之石》可以看成是《鲸之谷》的扩充版。

两部片子最大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对尸体露骨运用的极致。

如果说《鲸之谷》中鲸鱼庞大的尸体带给人的是霎时的震撼,那么《心之石》则反复地用不同动物的尸体来讲人的感官控制在一种将要腐烂的不安中。

拔掉鳃的鱼、自己啄掉双腿的海鸥、焚烧后焦黑的羊,这些都被赤裸地抛洒在镜头下。

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都是北欧乡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2 - 脸盲】脸盲症发作,一直没认清Thor的大姐和Beth,导致前半段一直以为这是部骨科伦理片。

【3 - 腐烂的鱼】Thor的被遗忘在家门外腐烂的鱼,与Thor始终得不到回应的对Beth的心意暗合。

而腐烂的鱼随Thor的内裤消失在水中,也意味着这一段翻篇,Thor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当然,这也是Christian的转折点【4 - 双手】Thor、Christian和Christian的父亲到悬崖边采集海鸥蛋。

Christian站在悬崖边张望,他的父亲见状想提醒他注意安全。

Christian被父亲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是伸出双手惊恐地捂住头。

这是我最心痛Christian的一个时刻【5 - 呐喊】Christian在马厩里的呐喊彻底地颠覆了他露营早起后在湖中的呐喊。

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呐喊彻底地暴露在空气中。

那是他最勇敢的时刻。

而在下一秒,他看见了悬在栏杆上的手枪。

【6 - 掰弯】与《鲸之谷》截然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引入了大量的女性主要角色。

与其他所谓”直弯“电影相比,“Thor究竟是否对Christian怀有爱情”绝对不是电影争论的焦点。

导演无意将《心之石》的结局设定为与《鲸之谷》一样两相呼应的“快乐结局”,而是将一直一弯两条主线贯穿到底。

那是两条有相似之处却又处处不同的性意识觉醒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Thor与Christian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这段感情定义,则并不是电影试图解决的了。

再说,Thor在临结尾前对Beth的索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7 - Stonefish】电影的最后一击是在最后的十秒钟。

当那条Stonefish被Thor重新丢回水中,僵直不动,宛如在湖中无声呐喊的Christian死去。

它不断下沉,但就在快要消失的两秒之前,那条鱼突然摆动着游了起来。

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导演。

2017-06-18

 4 ) 青春期的爱情

作为2017年台北金马影展的影片之一,在台北的新光影城上映。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但影片所要展示的最大的元素应该还是青春,同性。

影片中的索尔和克里斯汀是正在青春期中的好兄弟,索尔为自己迟缓的发育暗暗羞恼,并且还暗恋着一个女孩——贝丝,而克里斯汀也在悄悄地喜欢着自己的好兄弟。

克里斯汀的举动让我伤心,他悄悄地喜欢着索尔,并且不余遗力地帮助索尔赢得贝丝的芳心,当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贝丝与索尔睡在一起时,他早上悄悄地醒来把自己沉在水里放声大哭,爱得隐忍而悲哀,当他发现索尔与贝丝过夜时,他独自跑到马厩里痛哭,并且在绝望的时刻里开枪自杀。

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靠同性之爱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也在有意得去呈现客观的环境,克里斯汀的爸爸大伤了朋友的爸爸,因为那个人是个同性恋,这就间接表明了克里斯汀艰难的处境,其他的孩子也经常嘲笑他和索尔,虽然他们脱口而出,但是给敏感的克里斯汀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尤其是索尔也察觉到这种感情因此疏远他,这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胆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无论是索尔还是克里斯汀,他们都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索尔缺失父亲,母亲因为同其他男人处在一次也让他们姐弟三人抬不起头来,克里斯汀的爸爸脾气暴躁,母亲软弱善良,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如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自由生长,只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就可以了。

这让这些孩子们虽然看似健康,但内心却充满躁动与不安。

影片的最后索尔悄悄看望自杀未遂的克里斯汀,并且轻吻了他的额头,我想这个吻里可能包含着太多意义,有友情,有爱情?

青春期里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当索尔飞跑到海边,看见一个孩子钓起了丑陋的鱼,没有像故事开头那样残忍地把鱼踩死,而是放归大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戛然而止,我也不知道索尔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克里斯汀和索尔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这就足够了。

 5 ) 黑

黑,真TM黑,虽然这种几乎全场黄昏/黎明的末日余晖采光对角色的塑造蛮带感的,但是对观众的忍耐力也是不小的挑战,我分分钟都有撕开屏幕的冲动于是在这种暗戳戳得冰岛鸟不生蛋的背景中,一群熊孩子的青春期探索以一种野生的状态呈现,仿佛末日的挣扎,又仿佛初生的无畏,至于小克到底是不是gay并不重要。

说冰岛鸟不生蛋是因为真的太黑了,小克自杀后的那段短暂的阳光中的渔村是真的很“原生态”,蓝天白云清水绿山的冷冽北欧,我突然想天天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里果然不是我滴菜啊

 6 ) 克里斯蒂安:被放生的石鱼

异于常鱼被踩死的石鱼自断双脚逃走的海鸟阴暗暴力又血腥却也很美很喜欢索尔姐姐的诗喜欢少年隐在黑暗里的眼脸和曝在雨中的眉很多人都说结局沉重我却觉得温柔同龄人的嘲讽暴力倾向的反同父亲无望的暗恋克里斯蒂安被束缚着像他猜想的海鸟那样他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十分残忍的方式来挣脱束缚所幸的是无意伤害却多次伤害到他的索尔真切地意识到他的感情之后并没有伤害他索尔可能不会给他他想要的回应但索尔仍愿意温柔待他暴力父亲将与母亲离婚他也要搬离这里了克里斯蒂安仍然是鱼群里与众不同丑陋的石鱼但最终被放生摇摇身子游向深海他仍旧孤独但也曾有人用力拥抱过他在一旁微笑看他个人虽然觉得结局温柔但过程依旧是冰冷疼痛的附姐姐的诗:我今早在浴缸中醒来血液顺着下水道流失精疲力尽的 我走向海滩等待我的生命回来今晚 他们会吮吸我的血管他们会把我的头发指甲用来编织留给我自己2017/07/01

 7 )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刚看完了《心之石》,北欧风,静谧又冷峻,一群青春期萌动的孩子,绝美。

影片从片头的一群男孩钓鱼开始,片尾又以一个小男孩钓鱼结束,而两次钓上来的石斑鱼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片头的它被男孩们踩死后被Thor丢进海里,片尾的它被小男孩骂了几句后被丢入海里获得重生。

Christian便是那石斑鱼,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被人们接受,加上父母长期的吵架,公开出柜后的事例带来的恐惧,Thor不理解并与其他女孩在一起,他绝望了,他歇斯底里地哭,却无人理解。

他对Thor的喜欢从一开始的调侃打闹,过渡到默默注视Thor与其他女孩的互动,最后以认真的一个吻结束么,这份情感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它是什么形式,已然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Christian应该是自杀过三次,第一次在帐篷过夜后,独自一人走到那小湖边,然后慢慢走进湖中心,把头扎进湖中,泥沙涌起,污浊翻腾,直到最后,他才猛地从湖中仰起了头。

第二次是在悬崖边,面对父亲的施压,和周围人异样的态度,他走向悬崖,闭上了眼,呼吸短促,忽的一声,被父亲拦下才终了。

第三次,是在马厩里放声大哭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之后再次出现是以一个在异地医院里的病人这种台词穿插在影片中的。

Christian无疑是我最心疼的人,相比Thor,他承受的要多得多。

Thor,他倔强又害羞,对于性这种陌生的东西,他充满了青春期男孩的好奇和兴奋。

然而这种冲动,造成的一系列事情,却给Christian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破碎,好友的奇怪举动,他困惑又恼怒,凭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凭什么他不能安安静静地抱得美人归。

结束Christian和Thor,再来看影片本身,影片中很多人不解的是,有些片段,或者说,大部分片段,着色基调是很深又很暗的,有些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到或急促或扬长的低语,有时候只能听到在床上翻身所引起的被褥摩擦的声响。

影片本身就不是喜剧片,加上同性恋这根线由始至终贯穿,基调是哀伤的,甚至是悲痛的。

整体很协调,拍摄风格极美,有些场景截图完全可以说是摄影作品。

不过,两个小时的片子,对于我来说有点长,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连续完整地看下去,或许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才不忍心看下去吧。

最后,表白结尾Thor给Christian的额头吻,以及颜值爆表的Christian。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8 ) 很沉重

一如既往的北欧片,清新,冷峻,两个小时略显冗长,摄影很棒,优美的风景令人迷醉,漆黑的场景惹人遐想,编导通过内敛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两个男孩的性觉醒和性取向,从友情到暗恋,最终走向了一个沉重的结局,看完后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难受,当真是片如其名《心之石》!

上一次让我疼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因为丑陋而被践踏毁灭的石鱼,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脚而飞走的海鸟,还有经历着阵痛的青春期,那阴郁冰冷的镜头下的残酷青春。

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规定动作格格不入,当我们逐渐被这个世界孤立、抛弃…做一只不再被钓上岸的石鱼可好?

偏见造就悲剧,片头男主角和小伙伴因为钓到的石鱼外观长得丑就往死里打,不给它放生的机会。

石鱼作为另类的象征,深柜男二因为心里压力自杀未遂,作为铁友的男主角为男二的处境感到无助,片尾当男主角见到别的小孩因为嫌弃钓到石鱼长到丑之后,心里却涌起了不一样的感受,那应该就是心之石的沉重感。

 9 ) 心之石

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冰岛电影,清冷到了骨子里,也柔情到了骨子里。

两个未成年小男孩,爱情和性欲的萌芽。

在成人法则 社会歧视 同性偏见下,同性恋者只能小心翼翼保护着脆弱的感情,有幸福但更多的是压抑。

即使不赞同不支持同性恋,但也请尊重所有真心以对的爱情,尊重所有无可奈何小心翼翼的爱情。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所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10 ) 青春期性觉醒的痛苦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心之石》短评

冰岛,一个极度缺电的国家。很难接受小朋友们演情感这么丰富的电影,对海峡风光也无感,一般。

5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8.0分。极地风光、萌动爱恋

9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疼痛,性意识觉醒的羞愧和压抑,性别探索和身份认同的障碍,最根源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索尔的父亲角色缺失,母亲不善和孩子沟通,竟然还被亲生女儿slut-shaming;克里斯蒂安父亲粗暴强硬、只会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母亲是神色憔悴唯命是从的家庭妇女形象,本身也是被囚禁在这个家庭的受害者。冰岛小渔村消息闭塞思想保守,同龄玩伴嘴中的闲语其实反映的是他们父母的观点和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好像鱼被缺氧的环境裹挟,磕碰得一身伤痕,垂死挣扎、无路可退。希望所有上岸的鱼,都能早日回归海洋重获新生

13分钟前
  • 苦禄
  • 还行

太暗了,青春是这么痛苦和晦暗的吗。

15分钟前
  • 大宇宙遊異
  • 推荐

用心之作 只是打光师傅过于自信于冰岛自然光的眷顾了(。初始的爱欲亲近欲与苔原群山湖泊动物们是相近的模样 美与冷的共存体

20分钟前
  • Säger
  • 推荐

7/10。两个少年青春不同的觉醒,阴冷残忍。缺点是画面太暗。

25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过家家。《亲密》与此片相比,确实要真诚很多。以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即便性觉醒,恐怕更多的是无尽的困惑,从而演变成一些暴力问题。这部片子导演似乎在诉说的是成年或者近成年阶段的故事,但套在没长毛的小孩子身上,而且整个故事是闭环的,这是有问题的。至于克里斯蒂安那一枪为什么不死,究竟咋了,有什么可掩藏的?视点本来已经跑出去了,但最后又要坚守一个视点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勉强自我说服。只不过是将成年人的故事套在了小孩子身上而已,故事本身没什么新鲜。走到威尼斯,靠的是议题的红利和影像的基本功罢了,文本无甚价值。 还有,冰岛小孩不用上学吗?不用做功课吗?怎么全是操着大人的口气,做着大人的模样,那些乱七八糟的成年人问题,毛都没长,关心得着吗?

26分钟前
  • Wl
  • 较差

就是 画面真的太暗了 虽然可能和北欧的气候有关 但是看下去真的很费眼睛 所以不太推荐

29分钟前
  • 以及
  • 较差

OST太棒

30分钟前
  • 恶之教典
  • 推荐

我把电脑屏幕开到最亮都看不清楚在演什么东西,现在的gay片都要拍成这样吗,这片子好看的地方就只有海报了

33分钟前
  • yaya
  • 较差

被放大的少年心理,隐晦又坦率。长大以后,冬天也不会离开的。

38分钟前
  • 外苏
  • 还行

可能乌漆墨黑是小男主打飞机的要求嘿嘿

39分钟前
  • 东东隆咚锵
  • 还行

好山好水好无聊。

40分钟前
  • 深圳湾水怪
  • 较差

前半段很冗长,一般。后半伴随着克里斯提安的意外,索尔的刻画逐渐丰满,从对挚友的爱,到疑惑、愤怒、手足无措,再到鼓励、理解,整个过程虽然语言甚少,但索尔这个青少年变得极度真挚可信,最终效果十分动人。「我可以去雷克雅未克看你。」

44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推荐

导演的镜头很美。

48分钟前
  • 乔京
  • 还行

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吧!我不敢说我爱你,怕打扰到你,你连朋友都不肯跟我做。

49分钟前
  • 二狗子是傻子
  • 推荐

期望值过高

52分钟前
  • Soochow影迷🎥
  • 较差

整部片子1/3处在全乌漆嘛黑,1/3处在半乌漆嘛黑,基本只能欣赏手机屏幕里我自己的大脸,主要是对那个金发小帅锅的热爱支撑着我看完了全片。

53分钟前
  • coffee & tea
  • 还行

前面青春期的懵懂拍得很棒,一些琐碎细节也很真实。反而是后面的性觉醒和认同拍得有些不明觉厉,后面的情感转变实在是感受不到,就像镜头的黑暗,根本看不出来。

54分钟前
  • 纪良生
  • 还行

在真实而略显残酷的《心之石》上,躺着、坐着和站着一群因精力过剩而注定要被「欲望」试探吸引,注定要为「性」失身丧命,注定要为「爱」困扰烦忧的少年人。幸或不幸的是,普通而正常的一些人先被发现、挑走和吃掉,罕见而另类的《一些怪人》则注定要被排挤、剩下和甩掉。显然,就像《鱿鱼和鲸》一样,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会令你想要继续追下去的作品。因为在缓慢而细致展开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人在面对各种不受掌控的偶然和必然事件时的抉择及其后果是极具个人意义,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内容。有人抱怨观影过程中眼前「漆黑」一片,难道这不正是命运最本真、最迷人和最遗憾的地方吗?在没认识《史蒂文斯小姐》之前,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呢?在知道《星星女孩》从哪来到哪去之后,我们又有什么可迷茫和抱怨的呢?Just waiting

58分钟前
  • Mut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