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没有想到这部传记电影会如此好哭。
Jonathan Larson以Rent一剧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纽约剧评家组织奖的最佳音乐剧奖,纽约外剧评人奖以及三座Obies奖。
但戏剧的是Jonathan Larson并没有见证这些空前的成功与荣誉,他在Rent公映前一天意外去世。
电影展现的是他一生中前两部重要的剧作:Superbia《傲慢》和Tick, Tick, Boom! 《倒数时刻》。
故事聚焦在他在成名之前,好友转行到高薪的广告行业,女友退而求其次到二三线城市当舞蹈老师,只有不愿向现实低头的Jonathan在穷困潦倒中的焦虑、挣扎,他用对爱人、友人的极度"自私"换取对音乐、艺术的极度"忠诚"。
30岁将至,对比别的成功艺术家,他给自己设了倒计时,滴答滴答流逝的不只是时钟,还有他炽热的才华和自我较劲的魄力——1 ...Lately I've Been Hearing This Sound Everywhere I Go. Like A Tick, Tick, Tick."
最近我一直听到这个声音,无论我去哪都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Larson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Tick, Tick,Boom! 开篇介绍他一直听到的滴答声,正是他对30岁还未成功的焦灼不安的具象描绘。
看看他都对标了哪些成功艺术家——
Stephen Joshua Sondheim 斯蒂芬.乔舒亚.桑德海姆(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国音乐剧词曲作者、电影配乐家,被誉为概念音乐剧鼻祖。
代表作West Side STory《西区故事》上演时仅27岁。
Paul McCartney 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默西赛德郡利物浦,英国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前披头士、羽翼乐队成员。
John Winston Lennon 约翰·温斯顿·列侬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摇滚乐队Beatles"披头士"成员。
1970年披头士乐队发行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顺其自然》时,二人一个28岁,一个刚好30岁。
这大抵就是天才间的自我内卷吧~2 "And In Eight Days, My Youth Will Be Over Forever. And What Exactly Do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再过八天,我的青春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能拿什么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呢?
距离生日只有八天,距离"三十岁成功必须成功"的目标仅剩八天,背水一战的Larson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耗时八年创作的Superbia《傲慢》上。
3 "...You Get To A Certain Age, And You Stop Being A Writer Who Waits Tables, And You Become A Waiter With A Hobby."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不再是端着餐盘的作家,你变成了一个有爱好的服务员。
在Larson看来,如果到30岁事业上还一事无成,就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是兼职服务生作家,只能自嘲是有着写作爱好的服务员了。
4 Are You Letting Yourself Be Led By Fear Or By Love?"你是被恐惧牵着走,还是被爱引导着?
看到Larson几乎逼疯自己的状态,好友Michael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究竟是因为恐惧还是热爱在坚持呢?
这句话也被记在了Larson的素材本上,天才也是靠点滴积累成就的。
5 What Is The Point Of Money, If You're Not Going To Spend It On The People That You Love?"钱不能用在心爱的人身上,赚来又有何意义?
如果说Larson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王子,Michael就是偶尔拉他向人间靠拢的伙伴。
电费都交不上了Larson还在积极筹备party,并振振有词赚钱就是要为心爱的人花啊,我就是这么爱你们。
6 "You Just Keep Throw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 Hoping Against Hope That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cks."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Superbia试映反响热烈,所有人都在夸赞Larson的才华却没有一人愿意投资。
Rola告诉他"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地写作。
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写就写,但为什么要把剧作"扔到墙上"呢?
throw sth against the wall and see if it sticks 这句俗语原本是用来检验意大利面的一个古老的方法,把一根面条扔在冰箱上,如果它粘住了就可以从沸水里捞出来了。
这个比喻最开始是作为一个检验,看某事知否已经完成或者准备好。
后来表示一个检验看哪种方式比较有效。
最后Rola还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建议,鼓励Larson写自己了解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Tick, Tick, Boom!7 "I Think This Is A Musical That Knows Exactly What It Is."我认为这是个主题明确的音乐剧
Larson对标的偶像Stephen Sondheim给了他足够的肯定,"First rate lyric and tune." (一流的歌词和曲调)五个字足以让他再坚持两年。
8 "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很抱歉我趁自己还没死想好好享受人生
一个是光有掌声却穷困潦倒的倒霉蛋,一个是放弃了舞台过上优渥生活的病人。
两人在街上的争吵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Michael气到踮脚的这一段排比句非常有气势也非常令人心酸:I'm sorry for getting a nice car, Jon.I'm sorry for moving into an appartment with central heatin.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我们允许天才为了理想放弃面包,也要包容稍显平庸的人选择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9 "It Changed The Definition Of What A Musical Could Be."它(《吉屋出租》)改变了音乐剧的定义。
Susan最后的叙述中,提到Rent重新定义了音乐剧。
Larson用自己非凡炽热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改变了世俗看待艺术的眼光。
只是遗憾他自己无法看到这一切了。
10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是恐惧还是爱,宝贝,别说出答案,行动远胜于言语。
最后这首Louder Than Words是本片我最爱的歌曲,高度概括了Larson对待艺术的忠贞与热烈,又燃又感动。
平庸如我,在天才的故事里感受他的自信张扬与迷茫无助的,也获得了莫名的安慰和力量。
拖到今天才看完,想到了好多好多。
结构上和Chicago一样,但是带了Rock musical的风格,和影片结尾的时候旁白说Larson开创了一种风格相呼应;风格上调度和摄影都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上我以为全片高潮会是在Larson的workshop,而实际上是下一幕得知友人也命不久矣的时刻。
在空无一人的演出场地弹钢琴哭着回忆和友人的每一个“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才是主人公自己乃至全剧的高光时刻。
因为从这个时刻起,背景中钟表的tick tick声含义已经转变,从对不再年轻的焦虑,到生命短暂,不如抓紧所有去享受去创造去做你想做的。
Larson和女友在生日的诀别,也让我印象很深。
因为从叙事上来说,这样的剧情安排我觉得是最美的——两人的追求不相同,但是还是爱着彼此,生日时两人将彼此抱得很紧,实际上却是在将对方远远推开。
女友送了Larson乐谱其实表示了女友并不是不理解他,还是应了那句话“我爱你的地方正是我们不能在一起的理由”,就此分别才是最好。
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个场景是,Larson以“骑士礼”,单膝下跪给女卡司递乐谱,特别浪漫一点在于,这一刻音乐变成了符号——它是我剑,是我维护自身信念的武器,也是我向这个世界诉说的方式。
还有一个喜欢的情节是Larson在歌中融合了他崇拜的Sondheim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里的唱段,但是改变了此时歌词所有的涵义。
这个剧中歌曲像color and light和Sunday,开头都是词汇念白order, tension….composition…等等,音调相同编曲不同。
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唱段的二次创,作发挥空间真的很大,Larson就是其中的一个诠释,算是圆了我一个脑洞哈哈。
其实还想到了很多,写完又删了,因为突然觉得有点难过。
发现自己永远在为别人为梦想绽放或者撞得头破血流时而热泪盈眶,离开银幕却还是要回到自己一眼可尽一地鸡毛的日子。
很多人拿ttb和lalaland比较,可能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自己心态的变化。
看lalaland的时候是高考完的夏天,感觉未来一切都在向我招手,星辰大海和一切美好是在向我走来,我以为自己有here’s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的觉悟,但是现在有点难过的是,好像一切都在不可挽回地走向平庸。
今天百老汇传奇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去世,享年91岁,桑德海姆就是当所有人不看好jon时给予他信念和动力的人啊
一部需要眼泪支付的电影,前半部的碎碎念式故事刷掉了没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被jon的生活被jon一点一点感化,后半段冲上高潮让人爆泪不断,最后一首歌承载了太多情感,是jon人生的起起落落,是jon拥有的爱情与友情,是jon失去的朋友,是jon的梦想与才华,是jon为音乐剧分献青春却英年早逝没能看到首演的遗憾。
前面的歌都伴有画面,最后一场仅仅是舞台,没有生活剪影没有演员爆泪表演,这首歌的歌词贯穿了整部电影贯穿了整个jon的人生,链接了所有的遗憾失落坚持与梦想,最后一首歌让观众回味整部电影回味整个jon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一个如此有才华一个如此鲜活的人,甚至没能看上自己的首演,眼泪怎么止得住!
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上流这么多眼泪,那个时代有乔纳森拉森,这个时代有林漫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一年来国外进来的片子没几部上八分的,ticktickboom真的当之无愧我已经没泪可流了,没有看过比这更动人的传记电影(可能因为我爱音乐剧吧我看谁能抢加菲的奥斯卡影帝和我爸一起看的,实话实说一起看到LGBTQ有关确实会不自在,前半部分的碎碎念式真的会让没耐心没感性的人放弃,我爸看了一半说这不就是一部唱歌的电影就走了,这让我后半部分观影体验非常棒,前半部分如果没耐心确实会觉得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凸显音乐的电影,我看电影前两天就已经在疯狂补课jon的一生听他写的歌,所以看的时候根本不无聊,反而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更多。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改电影的教科书级作品了,一场表演从头贯穿到结尾,所有故事都在演出主线上分支出来,林漫威真的很厉害,男女主分手那段为了不突出感情戏和现场音乐表演穿插,这为最后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真的就如片名tick tick一样全片都是在快节奏tick声下进行,让人感受到时间人生不也是这样,只有攒足了tick才有boom,只有坚持住tick,才能赢来boom来个奥斯卡林漫威就EOGT了!
空间看到一句话
这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
它所阐述的追梦主题也是老生常谈。
对于看过几千个故事的我来说,连它的悬疑和戏剧冲突都是熟悉的。
它剧情的反转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然而它还是打动了我,那种久违的心灵震颤,让我这几天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各种混乱的情绪感受和飘飞的思考,逼迫早已不写评论的我不得不写几个字。
正如影片名《倒数时刻》,主人公还差7天就满30岁。
30岁即将来临让他很焦虑。
因为他一事无成。
怀揣着音乐剧作梦想家的他仍然在刷盘子,房东的缴电费通知单在他家呆了两个月。
他在餐厅里对同事自嘲说:“过了30岁,你还没有发表作品,你就不能说自己以创作音乐剧为业。
而是说这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
” 可在这个时候,转机突然出现了。
他有一部创作了八年的音乐剧《傲慢》,投稿了500次,业界内所有的制作人都读过它,都退了回来,但终于在501次投稿时被人赏识了。
有位制作人打算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在自己的剧院开演示会。
到时会有许多其它制作人亲临现场,如果演示会成功,那么这部《傲慢》就会被搬上百老汇演出,一炮而红。
但演示会遇到了重大困难,剧中间还缺一首灵魂歌曲。
主人公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写那首歌曲了,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
他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女朋友,女朋友收到一个异地工作的机会,不知道该不该去。
想和他好好聊聊这件事。
但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歌曲里,根本看不见他女友的需求,抽不出半个小时和女朋友好好谈谈。
就连在他们最后当面对质的时候,各自说出了心里话,然而他仍然在想如何把这些情景变成一首歌。
最后女友伤心地离他而去。
另外,他还因创作这首歌曲忽略了他的发小,发小遇到了人生困难,非常需要他的支持,但他很忙碌,完全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
而且因为要筹集资金给剧院,发小给他介绍了一份给商品起广告名的工作,但他最后却用嘲笑和鄙视的态度让发小伙伴难堪,发小因此非常生气,和他大吵了一架。
他质问发小:“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
就为了舒适的公寓和豪车吗”。
发小反唇相讥道:“那你在做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呢。
你在写音乐剧。
难道这世界还缺艺术吗?
”。
于是他们最终不欢而散。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都离去后,这时他回到公寓,发现公寓停电了,他需要电脑写作却因为5美元而交不起电费断电。
最后他跑到游泳馆游泳,灵感突现,写完了那首灵魂歌曲, 演示会非常成功。
业内人士好评如潮。
但它不适合广大观众。
无法上演。
他曾经梦想的一切,百老汇演出,大量的观众,门票收入,还有制作人预付的大额订金,统统都没有到来。
他的生活依旧如故,他仍然要在周日早上九点招待100位顾客吃汉堡包。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直接崩溃。
跑到发小公司办公室去,恳求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
他用绝望地语气乞求道:“我没办法再重新经历这一切。
我没办法再做5年服务员。
没办法再用8年时间写写一部永远不会上演的音乐剧。
这一切毫无意义。
我没办法再忍受这一切了。
” 发小回应道:“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应该放弃你的天赋”。
他说:“我不能一直浪费时间。
我不能一直等待。
史蒂芬森德姆二十七岁就在百老汇演出了”。
发小说:“你不是史蒂芬森德姆,你应该再等等”。
他说:“再过两天我就三十岁了。
我没有时间等待”。
发小说:“不,你还有很多时间”。
他说:“你不明白,你什么都不懂”。
发小说:“我感染艾滋病毒了”。
为了追梦,重重受阻,坚强隐忍。
错过的爱情,丢失的友情。
最后以死亡作为契机,让主人公来觉悟。
故事也是大团圆结局。
所有这一切都很熟悉,都在套路中。
但这次我看懂了。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的双双崩塌时,他才明白什么对他而言是重要的。
他在那首歌曲写道:“清醒过来吧,停滞也没关系。
真实一点,你可以再次感受。
你不需要音乐盒就能懂我的意思。
运用五感而非只有一种。
鲜明地活着。
” 我记起毛姆说过类似的话:“你要学会感受生活,而不是把它当做你可讲述的素材。
真正重要的是你眼前的人,身边的人。
而不是你作品中的人物。
不要因为追逐你的梦想,而丢失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爱情和友情。
”影片中主人公当得知发小身患绝症,而自己一直忽视他时,才明白过来,生命中对他重要的是什么。
“这世上有比创作重要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爱。
” 演示会之后,他焦急地在电话旁等待。
当经纪人告诉他音乐剧无法上演时。
对这样的结果,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问他的经纪人,我该怎么办?。
他的经纪人对他说了一句很朴实但又很用的话:“继续写下一部作品,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写作。
并且尽量写你了解的东西。
不停写作,不停投稿。
直到有人采用为止” 经纪人这句平淡不煽情的话,给予不了作者什么安慰和建议。
但它是关于创作者的真相。
创作者应该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创作。
而不管外界对它回馈如何。
但现实中的追梦者,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太多人对自己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多少是真有才呢。
有多少人只不过是不愿面对自己无才的真相,才去把锅都甩给社会环境和命运。
真正的追梦者都是虔诚的信徒。
他们之所以追梦,并不是梦想成真后可以带给他们羡慕的光环,而是他们信,他们相信人应该追求梦想。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是乔纳森的自传。
乔纳森在《傲慢》失败后,又写出了这部《倒数时刻》,还写了一部《吉屋出租》,这两部剧在百老汇演出了十二年。
而乔纳森改变了音乐剧的内容,形式,演出方式。
他真正的创作时间只有5年。
他在三十五岁时意外出世,他在自己第一部剧《吉屋出租》时公映时突然去世。
这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他没能见到自己作品公映。
也许有外人为他惋惜,但我想,他不会介意这种事吧。
因为他已经认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
疫情期间,那句俏皮话再度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
”,正如影片中乔纳森表达他创作理念时所说,我只是有几个问题想问。
问对问题很重要。
“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
”,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另一个重大问题的背景,就是在死亡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生活?
” 我们应该用自身的行动持续地回答这个问题。
记录读后感之前,我想花点时间翻译一下片尾曲,因为歌词已经淋漓尽致的诠释了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why do we play with fire? 我们为何玩火?
why do we run our finger through the flame? 我们为何让指尖穿越火焰?
why do we leave our hand on the stove, although we know we are in for some pain? 即使明知这是自寻痛苦,我们为何将手置于炉火之上?
oh, why do we refuse to hang a light when the streets are dangerous? 噢,为何我们拒绝在充满危险的街道上点亮灯火?
why does it take an accident before the truth gets through to us? 为何我们总要在发生事故之后才看清真相?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why should we try to be our best when we can just get by and still gain?当凑合过也会有收获时,我们为何要努力做到最好?
why do we nod our heads, although we know, the boss is wrong as rain?当即使知道老板大错特错时,我们为何还是点头同意?
why should we brazil a trail, when the well-worn path seems safe and so inviting? 当前人踏出的路看起来安全又诱人时,我们为何还去披荆斩棘?
how are we travel can we see the dismay and keep from fighting? 当我们冒险时,如何看清未知险阻且避免战斗?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what does it take to wake up a generation? 唤醒一代人要付出何等代价?
how can you make someone take off and fly? 要如何让一个人腾空飞翔?
if we don't wake up and shake up the nation, we'll eat the dust of the world wondering why 如果我们不醒来改变世界,我们将被囚于狼藉且困惑缘何及此why为什么why do we stay with lovers, who we know, down deep just aren't right? 当深知彼此并不合适时,我们为何还与爱人厮守?
why would we rather put ourselves through hell than sleep alone at night? 相较于孤枕独眠,我们为何宁愿备受煎熬?
why do we follow leaders who never lead? 我们为何听从无能的领导者?
why does it take catastrophe to start a revolution? 为什么总要以灾难为代价引发改革?
if we are so free, tell me why, so many people bleed 如果我们如此自由,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伤?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make a wish.」身为一个情感流观影者,我好喜欢本片的叙事手法。
全片以闪回的方式,通过Jon本人的旁白自述推动剧情发展,且每一幕都用歌舞与现实场景交织呼应,非常灵动却又简洁有力!
尤其是Jon和Susan爆发最大冲突的那一段,在昏暗凌乱的公寓里年轻恋人剑拔弩张的相互指责,镜头一转,暖黄精致的舞台灯光下,男女演员又以俏皮的表演和诙谐的歌词道出矛盾核心,软化冲突的同时又给电影加了一重有趣节奏,场景推拉,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tick...tick...boom!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它的含义 - 对于男主而言这是三十而立的紧迫提醒,对于患绝症的友人而言这是生命将尽的催命符,对于男女恋人而言这是将潜藏已久的矛盾不得不摆上桌面后的一地狼藉... “我的朋友一半已经死了,还有一半在怕自己快死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但是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设下一些expectation,某些意料之外降临时,就意味着要么打乱计划,要么咬紧牙关一条路走到黑。
本片讲述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纽约追寻梦想的一群剧作艺术家在倒计时面前的选择。
剧情方面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它保证了一定的客观性,不直接评判选择不同道路的Susan和Michael,也并未过度专注刻画Jon的艺术天赋、个人成就、外界赞美等等,而是追本溯源,挖掘激发Jon这一切光环的精神内涵,我称之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Jon是个很有趣的艺术家,他让我有点想起了《美丽心灵》的nash,一样的充满灵气,也一样的焦虑执着于外界的认可。
但Jon更可爱鲜活的地方是他的小小“虚荣心”很容易被满足,朋友的赞赏和业内人士的一通鼓励电话都能让他立刻元气满满。
他拥有天才的极度专注力和神经质,为了写出满意的作品,可以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极度苛刻,一切以作品为优先级;但同时为了创作而向生活投注的高度热爱和专注,让他持续拥有感知和回馈爱的能力,因而他也会“自省”,为前女友预留的座位、得知朋友身患绝症后的陪伴等等都是体现。
人情味与专注力交织时,会更让周围的人欣赏珍惜这种世俗世界中来之不易的特质。
所以何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面对未知冒险之旅的无畏勇气,对于作品的从始而终的高度尊重,以及明知或许一无所获,但出于对行业的希冀和热爱而甘愿做出牺牲的责任感。
这些天真又透彻的品质驱动了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创作者,守护他们度过了一个个人生的倒数时刻。
回想我的倒数时刻,当我选择考研出国而不是保研名额,当我选择旁听一些拿不到学分、工作中也用不上的有趣课程,当我放下面包拿起鲜花...做出这些选择时我从未自我感动,更多是出于对生活的珍视和人生价值的期待。
推及此,我想这种自我修养或许并非专属于艺术创作者,而是扎根于每一个专注生活、不愿虚度光阴的心灵。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一部老调重弹的梦想音乐片,但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它确实成功躁动了我的灵魂,如此足矣。
影片落幕,许个愿望,做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飞鸟吧。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像《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像《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但《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
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作为拉森本人和原版音乐剧的忠实粉丝,知道LMM要拍这部戏时是非常激动的。
That's what we call legend stans legend:一位普林策+托尼双料得主致敬another.我对TTB的喜爱不亚于吉屋出租,往小了说它讲音乐人与性少数群体fear or love的抉择,往大了说它讲所有在现实内外徘徊的人之心情。
无常的生死,不得的理想,缺憾的人生,拉森用自己的经历(和幻想)与所有人共鸣。
拉森是如此的乐观:所以在被人说“That's why you‘re just a waiter”时还化用桑德海姆的Sunday写一首戏谑的悲喜曲,在破旧的公寓里怀疑人生选择时依然歌颂波西米亚生活。
Cages or wingsWhich do you prefer?Ask the birds 我想拉森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就足以感染我,更不提他的才华。
LMM给TTB贡献了什么:完整的叙事和更多细节的拉森人生是作为一部两小时电影高于舞台剧的基本义务,让Jon作为一个鲜活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舞台剧里的一个角色被大家理解和喜爱;而拿出了the Jonathan Larson Project(e.g. Rhapsody)甚至未出版过的demo(e.g Swimming)放入故事脉络中也太太太让人惊喜了。
bonus还有Rent原卡和众大咖客串的Sunday,桑德海姆《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原production的录影带等等,当然片尾曲拉森自己的footage虽然在网上看过无数遍还是哭惨了。
为了这些细节我大概还会反复多看几遍。
排开我对TTB发自内心的共鸣和喜爱,说说本片我不太满意的地方:为了叙事自然毁掉Green Green Dress和Therapy也太不好,Therapy甚至还没LMM自己唱得好(笑),Suger就随便哼了两下, See Her Smile好像直接消失了?
也许LMM是把TTB当音乐传记而非歌舞电影来拍吧。
排除这些缺点,还是感谢LMM把立体鲜活的Jonathan Larson搬上荧幕,让大众不再将他简单认识为早逝的‘Rent' creator,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饱含爱与热忱的人。
PS. 本以为看本片已经哭得很惨了,又看了电影首映礼上唱One Song Glory…眼泪决堤x2
这是我第二次看加菲的电影,第一次是《血战钢锯岭》,值得佩服的是,加菲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个角色迥异的区别,在这部电影中,加菲演绎出来的角色一点也没有士兵道斯的影子。
①困境:“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不再是端着餐盘的作家,你变成了一个有爱好的服务员。
” 这是男主的经验之谈,这句话同样地,也完完全全道出并预示着我现在以及未来的处境。
男主至毕业以来八年时间都在致力于完成他的第一部作品《傲慢》,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一开始的创作并非易事,你需要经历无数个日夜的煎熬、焦虑与自我否认,甚至会招来身边家人朋友的质疑。
为了缓解生活的焦虑,男主选择去餐厅做服务员,而这也是我即将要走的路。
金钱太重要了,它是你通往理想彼岸路上的油费。
然而理想之所以为理想,也因其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无法坚持到最后。
成了,你才是“作家”,若败了,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员”而已。
但我希望,我的未来是一片坦途,像男主饰演的乔纳森一样,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②选择:“恐惧还是爱?
” 这是男主想要问这个世界和问自己的,现在的我毅然。
竟然成功的路上困难重重,我们是否还要坚持?
如果想要坚持的话,那么就用爱不断产出吧。
剧中制作人罗莎的话非常值得深思:“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地写作。
亲爱的,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 如果此时因为恐惧未知选择放弃,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男主发小迈克一样,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住靓房开豪车,但也最终活成大多数人的模样。
③阳光:“行动远胜于言语。
” 对于男主来说,在他第一部音乐剧完成确未能成功上演于百老汇后,他也曾想过放弃,然而在摒弃所有杂念以后,男主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并用爱浇灌自己的梦想。
显然,最终他获得了胜利。
而此刻的我,也选择重走男主走过的坎途。
成功哪有那么容易的,坚持才能荣获胜利,话糙理不糙。
想要亲手摘取果实,春天播种时就应当用心去培育。
所以啊,还愣着干什么,用男主歌词里的一句话共勉吧:“我们为何要努力做到最好,即使凑合过也会有收获。
是恐惧还是爱,宝贝,别说出答案,行动远胜于言语。
”
五星给Jonathan,给Rent,给LMM的热情,给无与伦比的Sunday,给桑德海姆的爱,给百老汇客串卡司的诚意。
最后的呈现效果,两星。
全篇如同堆砌两小时长的短视频?
预告片?
MV?
主角的一呼一吸都放大成极致亢奋的情感呈现给观众,单独拿出来看都算亮点,结果当然是全篇的高潮一波接一波,真正的高潮反而显得无力,从头到尾都热泪盈眶,只会让一切感情显得廉价。
四处安插的脱口秀独白和演唱,让人怀疑自己是在看周年纪念演唱会,对比原来本分的线性叙事,你当是在改编Company吗?
情绪渲染套路单一扁平,观众半小时就能看穿公式,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审美疲劳,还有碎片化的“评委”特写提醒您:看到这里该作泪目状了。
原作中小打小闹的笑点作为主要的情感调剂和缓冲,都被自信地删掉,更是不留片刻的空白给观众思考、喘气。
后半小时收住了,情感高潮自然而然也能来。
本就是小格局小视角的故事,撑不起两小时的情感解构,没必要强行烘托成什么emo界英雄史诗。
电影的优势在于细节捕捉和场景调度,最后氛围感却甚至不如原作的三人小舞台,更别提快把幼稚童真演出癫狂感的演员。
避重就轻的人物刻画,就差把主角是天才这件事写到脸上了,被忽视的配角命运,对比主角可有可无的奢侈烦恼,让人觉得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身边人个个是被自己才华震撼到怀孕的反应,这样的三十岁到底有什么可担忧的?
你对观众来个耸肩,我还能勉强解读为黑色喜剧。
硬是把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灵魂,修饰成了烂大街的偶像讴歌。
Sugar不喜欢可以删干净(谢天谢地我还能在片尾听完Green green dress),十几秒的痕迹,更像是可有可无的尴尬细节。
故事本身当然是值得回味的,影片把全部的味道用力拧出来并大力发散,使得本体迅速干瘪,显得空洞低级。
这种降级式处理,值得业界研究。
我觉得我是爱这些元素的,没有男主情绪特写的幻灯片场景,我还是哭了,但我不愿参与到这场观众的鼓励表演中来。
这个作品,需要太多人和背景来配合展示,即使给高分,荣誉也不属于作品本身。
Lmm要不去做做心理咨询吧,能感受到你不由自主地混乱宣泄,而非有序的陈列,这样不好。
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却抽不出一分一秒去冷静沉淀。
影片最超脱的一点:把我的五味杂陈观感,融入成片中几句精炼的台词“太多细节反而让我们分心对人物难以产生共鸣”“我们不如省略歌曲,观众就能在半小时内离开”,力透纸背,一口气穿破第五面墙了好吗?
如果这份自嘲是创作本意,那不拿奥奖说不过去了吧!
看似在讲Jonathan,其实是在讲LMM,这次不但配角,连主角都开始沦为导演自我感动的工具。
若想借Jonathan表达自己,大可另起炉灶自由发挥,为什么要移花接木借花献佛?
掀开缅怀的遮羞布,是赤裸裸的消费。
- 又哭到不能自控,太动人了,Jonathan Larson真的是天才,像一颗人类历史上的流星,虽然一瞬而过,但光亮划破了愚昧与麻木的长夜,璀璨不朽。
感谢lmm和所有音乐剧台前幕后的人,纪念这位传奇的时代巨星,感谢音乐剧给平庸的生活带来自省和无限感动,感谢艺术的存在,看见流星光芒的人类是幸运的。
- 看的过程中充分共情,拼命奔跑也跑不过时间的焦虑,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的造化弄人,因为爱产生的伤害与因为爱选择的包容,对处处缺陷的社会的的质问评判,对理想的飞蛾扑火与内心深知理想只是乌托邦和假想信念的脆弱,对人生选择的怀疑与崩溃,life is bullshit but we are alive. - 我觉得“fear or love”一直是Jonathan想讲述的命题,ttb中所有人活在应接不暇的恐惧里,jonathan恐惧当了五年服务员倾注心血换来的孤注一掷无人欣赏,恐惧三十岁到来青春不再,恐惧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信仰的艺术顷刻崩塌;AIDS对于mike来说就是悬在头上的死神镰刀。
这种恐惧是动乱时代特有的,也是人内心永远无法消除的不安,只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会有不安定感。
恐惧让我们推拒爱,伤害爱我们的人,但最终爱还是在恐惧的缝隙里顽强生存,并用微弱但不可忽视的力量慢慢弥合着缺口与伤痕。
ttb传递的不是焦虑,跟rent一样,我看完只觉得温暖,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生活是一团狗屎,但是仍然有值得我们继续的理由。
- 这部剧结合jonathan的生平的生平真的太刀了,jonanthan决定继续不停地写,the next就是ttb,接下来就是他没能看见首演的rent。
经纪人让他写自己了解的,rent里底层人生活的疯狂与荒谬、AIDS与毒品的泛滥、不断上演的离别与死亡、耀眼的生命力与充斥整个宇宙的爱,我想都是jonathan的真实生活,也是我无法见证但给我无限勇气与动力的存在。
- lmm和加菲也很牛,这部电影运镜、角度、故事线、音乐设计、艺术手法都很厉害,并且很奇妙地保留了larson的音乐剧风格——很多细节,冷不丁地冒出来的深刻评议与哲学思考,喜剧与悲剧交织,人物立体多面。
一开始看觉得不是线性叙事而且切得很碎有点晕,后面完全被代入了,而且故事讲述地很清楚,唱段穿插节点转场很巧,各种pov丰富了人物,而且电影比舞台剧更容易多角度呈现,可以以旁白口吻串连,提供了动机和心理分析,更容易让人理解人物并产生共情。
非常喜欢结尾留白,那是jonathan生日30/90的蜡烛,是他的遗愿,也是每个观看者内心的期待,是艺术和艺术家们带给现实世界的光明。
- 如果说过程中有什么安慰的话就是看见很多rent和hamilton熟悉的演员,可以算一点小彩蛋吧,像音乐剧圈团建。
(串戏小时代经典选段: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为了纪念Larson这位伟大的天才(bushi
很好看,是我喜欢的类型,LMM再一次正中我口味。马上迎来30岁、“想红要趁早”的焦虑,ddl逼近却写不出歌的崩溃,女友关于要不要搬去另一座城市的逼问,从小一块长大的好基友得了艾滋病的绝望...一切如同火烧眉毛交织在一起,而影片的呈现却并不显得凌乱。舞台与现实的无缝衔接,迸发出很感染人的戏剧张力,这就是天才音乐剧人的故事感和节奏感吧。片子里的歌都好好听啊!!又一张可以加入循环曲目的电影bgm。加菲虽然胶原蛋白流失了,但让我更加刮目相看,好莱坞真心没有花瓶,曾经的偶像小生也这么会唱会演。
终于把年度期待看了,太棒。一部专属于Larson的自传电影,要是他还在的话今年就61了吧,时光多快,排着他戏长大的林漫威都给他拍电影了。感谢疯狂夹带私货的lmm,宽街有你真好啊,这部用心到感动,just so personal!主旨就不提了,而且Larson在ttb里面提到的问题,相信看过rent的人都能找到回答。很多转场和编排都蛮有意思,喜欢两种叙事相辅相成,模拟录像带用纪录片的形式延续现实中的真实的结局,(虽然已经脱敏但还是哭得很大声)。有Vanessa声音出演,全宽街人都来客串,在Sunday看到了BP,如果MP叔也在就好啦,最后模拟点彩画的处理,是个桑粉都会流泪吧!还有个遗憾就是邀请这么多作曲人客串了为什么不邀请pasek & paul啊(不是
导演从一开始就很想呈现一种又燃又爆炸的氛围,但我从头到尾都没燃起来,甚至有点不耐烦。首先29岁的巨婴真的有点讨人嫌,虽然他真的很有才华啦但跟这种人相处一定会非常累;其次全片把当时的政治环境和酷儿群体的遭遇变成模糊的背景板,我觉得很不可,有好几次明明已经可以把叙事切进去了,又突然生生拔出来,回归最传统的励志叙事,我觉得这极大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层次。我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够励志,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份励志非常单薄,是“年度十大励志人物小传”的那种单薄。而且作为一个顺性别白人直男来说,29岁有什么好焦虑的?对成功的执念太深了啦……另外,太浪费Mj Rodriguez了,就不能多加点戏?
我看到评论里都在爆哭。所以我知道了,我是铁石心肠。
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其实是不及格的,适合剧迷看看情怀。
20分钟弃,没有意思,这种歌舞形式的生活吐槽太小儿科太俗太浮夸,没有任何观赏兴趣,太流于表面,脱口秀都比之严肃深沉多了
放在电影里看是好看的音乐剧,放在音乐剧里看是好看的电影,即便能感觉到林聚聚还有加菲已经尽可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但它仍然有点两头都不靠,这大概就是其尴尬之处吧。(但还是希望加菲今年能争取奥提!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又是那种把后台故事搬上前台的歌舞片,有剧情起伏有人物成长弧光,爱情友情一应俱全,就是没说清楚作者的创作困境和突破到底是为了啥,可说是有形无神。全片的歌除了关键性的那一首之外基本都没法听。
自我感动罢了。精准的剪辑和抓人的旋律很容易就渲染出情绪,也很容易暴露出剧作的空洞。优秀传记片不同于粉丝电影之处就在于人物的立体和表达的独立。而本片在这两者上的绝对短板让其注定只能是粉丝电影。本片其实在中途抛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议题以及随之带出的矛盾:艺术家将正在进行中的亲密关系作为创作素材是否有悖于伦理,以及艺术家人格固有傲慢的消极一面。但是这两组矛盾全都在最后伴随着主角早已被观众所知的成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所有的精湛技术只是为了讲一个1.0的鸡汤奋斗故事,再动人的旋律也会变得无聊和虚假。就传记片而言,本片导演离拍出《登月第一人》的查泽雷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音乐根本听不下去,歌词肤浅,都是生活场景的白描和零碎拼贴,故事也矫情、无聊,男主跟跳蚤似的一直跳来跳去。三十岁生日怎么样呢?三十岁之前是为了那一天活的吗?无语,太自我中心了,主要还是这快餐歌曲太难听、太套路,毫无营养,难以共鸣。更不懂的是,居然一片好评?
其中辛酸,也许身为创作者更感同身受吧,想起自己三十岁前焦虑到离职去写自己的作品,以及现在,废了三年心血的作品还在漫漫无期的打磨中,早已明白了要不停地写下去写下去,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和再下一部的构思,但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曾经一样孤注一掷,必须向现实妥协养活自己。tick tick boom,就是创作者的那份对流逝时间的恐惧和燃尽自身追求一刻灿烂的创作热情吧。
不好看,啰里啰嗦,小资的自怨自艾,无病呻吟,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不是太在意主角的样貌,但是为了政治正确,女主太丑了,还是黑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位号称“音乐剧的梵高”—— 乔纳森.拉森的传记,他在其轰动音乐剧历史的《吉屋出租》成功公演前,就突然因病去世了,享年36岁。由于不了解他的许多音乐剧创作,影片又是多用他的许多歌曲创作构成,故事性不强,故很难被感动。导演本人(中文昵称林聚聚)也是位杰出的音乐剧演员及作者,他的《汉密尔顿》就非常棒!本片的导演手法多彩,下了功夫。
看完直观感受还是排音乐剧和拍电影真的不一样,说是剧院纪实我可能会更接受一些。没有看过视听量这么贫瘠的歌舞片,全程旁白驱动,毫无戏中戏的纵深,平行剪辑基本上被用成藏拙的手段,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人物的推镜头、反应镜头和环绕镜头,空间的切分丝毫不能让人兴奋(想想《爆裂鼓手》怎么处理架子鼓演奏的),更不用说形成风格了...唯一能把这么多MV片段串在一起的也就是滴答声了。我想这部片证明了一个电影导演和戏剧导演最重要的区别,是对空间的感知,当摄影机把表演的分量削弱后,导演需要调度的是一个世界。
wb上有人发了一条《爱乐之城》的石头姐遇见《倒数时刻》的加菲,还有人发了一条超凡蜘蛛加菲遇见平行宇宙Spider-Woman Gwen,感觉吃了双份的过期玻璃渣狗粮...............
可能是这类故事我真的看太多了,不管有多喜欢seasons of love,对这部的感受也只是一般【当然有的歌还是不错的】
导演太过自信的默认所有观众都应该熟悉主角的生平成就,以至于开篇半个小时了都完全让我没有办法入戏音乐主题的电影音乐并不『好听』,而且没有剧情铺垫更显得突兀个人对加菲的表演模式不是特别喜欢,表情浮夸或者说太有个人风格总之非常个人化的感受就是,我不喜欢
一方面要有艺术天赋,另一方面要有恒心和运气。第一个方面就已经淘汰掉这世上99.99%的人了。
艺术门类大融合的流媒体年代,更能看出各门艺术类型独立存在的意义。某种跨界的“壁”,不是调试视听语言、精简叙事节奏就能轻松突破的——更何况,如这般自信的“创作者”所钟爱的,就是用所谓原汁原味的懒惰挑战双边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