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都在鸡皮疙瘩当中度过,此片我觉得更像是韩版《小丑》,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拿着一张令人绝望的纸条,进入一个令人绝望的地狱,与恶魔共舞,到被恶魔蚕食,最终自己变成恶魔。
老鼠象征着罪恶,当环境充斥着罪恶的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被害者,当罪恶环境消失的时候,人们内心的罪恶就会在白日之下暴露无遗,片尾证明:神不会原谅为了活下来而犯罪的人。
这部电影其实算不上恐怖片,相对于恐怖镜头和奇幻色彩更多的其实是讲诉人性的可怖。
故事是根据童话花衣魔笛手改编,比起童话中魔笛手因为村民反悔报酬而诱走孩子,这部现实版黑童话改编得更合乎情理,吹笛大叔为村民清除了鼠疫,而村长却恩将仇报害死了他的孩子,在村民被老鼠啃噬之后,吹笛大叔也用笛声让村民们的孩子走向死亡吹笛人代表着客人。
是会驱鼠会吹笛会制药能糊房顶会拐走妹纸的新势力,是封闭村庄闯入者,也是陈旧黑暗势力的终结者。
孩子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引子。
吹笛大叔的儿子,代表着人性的真。
他没有接受父亲对于他的母亲和病情赋予的童话般的安慰。
而是直白的说出自己得了肺病,母亲在战争中死去的事实,直白的表现出对于读书写字的渴望和对美淑的喜爱。
村民的孩子,代表着人性的因果循环。
村长回到村庄请求当初抛弃的感染者和巫婆收留他们的时候,利用了被感染的女人对于小孩子的同情心。
最后却杀死了这些无辜的人,所以巫婆诅咒他们的孩子,巫婆说无日之昼,无月之夜,客人会来杀死他们。
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而昼无日夜无月则代表了没有光明。
没有了光明,村庄的希望就会被外来的客人所扑灭。
村子里的人代表着人性的丑恶。
村长是首恶,代表着人性的自私,为了不被感染逃亡的时候抛弃了感染者,为了回到村子利用了刚出生的婴儿,为了生存下去困死了感染者,为了不支付报酬怕客人泄露停战消息,恩将仇报害死了客人的儿子。
村长的儿子,代表着人性妒忌。
村长的儿子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法驱走老鼠,而吹笛大叔却圆满的把鼠患解决,被众人拥簇欢呼,所以他开始嫉恨这个外来者。
伪神婆美淑,代表着人性的懦弱。
在战乱中看似被“好心”收留,其实是因为擅长料理和手艺被强制为村民服务,并且没有得到尊重,连真名都没人叫,只被排外的称作清州姨。
被村长强迫着扮演巫婆时,亲眼看到村长残害巫婆和感染者的美淑满眼恐惧却不得不怯懦的承受。
求药的村民,代表着人性的无知。
向吹笛人求壮阳药的那个村民,最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出去却没有胆量。
在村长“审判”吹笛人的那晚,因为和吹笛人走得最近,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指责吹笛人。
这是一个墙头草一样的角色,无知又贪婪。
其它的村民,代表着人性的盲从。
他们追随着村长一起抛弃感染者离开村庄,又和村长一起害死了感染者和巫婆。
他们对外面既向往又恐惧,在吹笛人和儿子第一次来时冷漠又异样的眼光,在鼠疫消除之后又开心的谈论起对外面的好奇,在村长“审判”吹笛人时又附和指责。
他们都是村长的帮凶。
老鼠是整部电影最恐怖的东西。
他们能滋生瘟疫,能杀死猫还能吃人。
其实细究起来老鼠并不可怕,它们只是饿而已,老鼠在山洞里啃噬感染者的尸体因为被困在山洞太饿了,老鼠没被吹笛人赶进山洞之前被用鲜肉喂饱所以并没吃人,在山洞里饿极了被吹笛人放出来时就开始吃人。
鼠吃人,只是单纯因为饥饿。
而人害人,却各有缘由,这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电影中间有一幕,吹笛大叔说“长了耳朵的人,都会因为我的笛子而摇摆的”村民们都瞬间沉默了,然后那个求药的村民说“因为是禽兽,所以也有可能那样”其实人有时候,比禽兽更可怕。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日据时期村长当了韩奸为日本人做事,在任期间对麻风病人惨无人道,把他们赶到了山里,让他们自生自灭,负责医治的巫婆和麻风病人们一起在山里建立了村庄(跟中国的麻风病村是一种形式的)。
日本人走了,韩国内战,村长为了躲避战乱和清算带着村民到山上避难,刚开始病人村民们都不接受,后来因为孩子心软了,到这里村长和村民是客人。
因为怕被传染或者是想要独占村庄,客人们反客为主将麻风病人们关到了山洞里,病人们都死了,巫婆靠吃老鼠或者人活了下来后被烧死。
之后,真正的客人吹笛子大叔来了,电影开始。
村子不断的被客人终结着,简直可以称为终结者。
电影有很强的宿命论意味,整个故事都在验证巫女的预言。
开头男主也就是那位父亲为给得了肺结核的儿子看病带着儿子去首尔,孰不知他手中外国人给的医院地址就是一句脏话kiss my ass,所以一切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只不过在悲剧来临之前无人知晓。
故事整体还可以,表达了导演想表达的,揭露了人性的卑劣与丑陋,只不过最后男主将全村孩子引进石屋封死的桥段显的多余刻意,因为既然老鼠全部回来,不可能只吃大人不吃小孩,所以最后的这个桥段就显的多余,但是导演大概是想充分表现男主的报复心,或者导演本身太激愤不这样不足以表现自己对人性的失望,所以来了这么一段。
整个电影许多地方安排的很严谨,故事很完整,没什么漏洞,只不过看了一遍,关于村长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出去这点没看懂,我看评论有人说村长是韩奸,可是看那套军装也不知道是不是韩奸服,况且即使是韩奸出去就一定会清算他吗,也不一定吧,所以也不追究了,整体不错就行吧。
电影改编自童话故事,地点搬到了韩国本土。
前半集的故事朴实无华很符合韩国的本土气息,一直到孩子死亡之前我对这部电影都是认同的。
转折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了。
孩子死后,父亲为了给儿子报仇,砸烂自己的手,将血涂在脸上。
就当我以为父亲准备牺牲自己,用血将老鼠引回村子跟村民同归于尽的时候。
什么也没发生,老鼠只是跟在他身边,咬死了其他村民就是不咬他,好吧,你会吹笛子。
第二天天一亮,村民们被啃的骨头都不剩,孩子们却什么都不知道,到处找爸爸。
这老鼠三观也太正了吧!?
本来可以老老实实的拍出一场感动戏,硬是看的我一脸尴尬!
最后说说对剧情的几点看法。
1.这里的老鼠这么凶猛,我认为应该是吃了染病原住民的肉,开始变得凶爆。
2.故事结局特意设计了一个跟男主儿子一样的小孩,男主的儿子这里死的最无辜,而样子相同的这个小孩同样无辜。
但是男主没有犹豫,还是把他一块关进了石洞。
就像大家说的一样,这部剧揭露了人性的丑恶,而这些丑恶的人中也包括了男主。
过去的受害者,现在同样对无辜的人施加伤害。
还有一个没想通的问题,希望大家帮忙解答。
故事中安排了一批被杀害的原住民,而新的客人来到,原住民就会被杀害。
感觉上并不只是为了推动故事。
似乎有所指
客人,也可以是外来者。
外来父子是中国,跳大神的是韩国国内有识之士,日本人就是日本。
韩国历史上苦难重重,好不容易有了有识之士,结果失去信任被愚蠢的韩国人坑死。
外来父子提了点小要求,韩国人表面答应,却在度过危难后,被韩国人背叛甚至下毒手害死了小儿子,最终在大人复仇的怒火下灭亡。
这在历史上也是棒子们经常干的蠢事,在中国和棒子们的交往中,你常常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印证。
日本人当然是邻居,日本也确实是韩国的邻居。
他们表面和善,目的却一直不明朗,部分韩国人甚至觉得他们是好人,直至后来这个邻居漏出魔鬼一般的獠牙杀死他们。
害,看起来荒唐可怖,可这比起历史,比起曾经死于这几个国家相交相伐的无数代人来说,远算不上沉重。
改编虽然免去了创造的过程,却需要在不偏离原作的轴心之上做到创新并非易事,见识过无数经典被翻拍成渣,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是有共识的。
本片很好的将传说与现实融合,设定了一个恰当的年代背景,将父子俩与村民一片祥和的相处作为铺垫,跟之后村民的忘恩负义形成反差,由此引发愤慨情绪,是恰到好处;从截指之痛再到丧子之仇,将乐师的悲痛层层递进,最终酿成诅咒如期而至的悲剧,一切更是顺理成章。
关于结局,可能有人要说孩子是无辜的,乐师是否太过残忍?
然而此处正是点题的关键。
顺应传说中魔笛手用笛声拐走了孩子的报复方式,以乐师将孩子们引入山洞作为结尾,即便不直接呈现如同大人们所遭遇的那般血腥场面,观众也能猜想到他们将面临怎样恐怖的经历。
可是村民们对乐师背信之时,又可曾对乐师儿子有过怜悯之心?
知恩不报是不一定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但对于忘恩负义,就该知道会有罪有因得的一天。
所以是村民们将自己和孩子推向了悲剧,而乐师只是恰好成为了诅咒中那位外来的“客人”。
本片还有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那动听的笛声配乐,以欢快的节奏衬托融洽氛围的乐,以清脆的声调烘托复仇时的痛,以悠长的旋律表达结局的悲,贯穿始终。
我唯一觉得缺憾的即是对村庄之前所隐藏的秘密感到有些困惑,解释似乎并不是特别清晰。
影片的故事,从一对父子赶路经过一个村子开始切入。
通过父子的经历,展现了外来者与村子原住居民由疏远——接纳——排斥——杀戮——复仇的故事。
作为外来者的父亲,身怀异能,吹笛驱使动物,这就使得影片带有浓厚的魔幻色彩。
吹笛驱鼠,是童话“花衣魔笛手”的故事,电影只是把场景由欧洲转换成朝鲜战争后的韩国。
村长的自私、狡诈、凶残,村民的愚昧、盲从,女孩的恐惧、懦弱,通过这部电影一一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充满寓意的。
但诚如前面高赞文章所言,人物形象刻画的单薄,剧情的铺陈缺乏张力,好人的“善”,坏人的“恶”,复仇的“恨”,似乎总不那么充实给力,以至于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
虽然有最终大杀戮的高潮,却无法让人产生热血沸腾的快意。
这是电影的硬伤,可以说,一部题材非常好的电影,因为创作人员的功力不够,虽有实力派演员支撑,却奈何不了观影体验的大打折扣,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影片一开始从男主和儿子英男的相处不难看出这是个老实憨厚疼爱孩子的普通父亲。
无意中闯入林中的一个村子,村民们面对外来人一脸惊恐,仿佛是看见了吃人的怪物一般,这样夸张反应让人莫名奇妙。
只有村长没有露出恐惧和错愕,却是一脸诡异笑容,仿佛是等来一只自投罗网的猎物。
村子没有想象中的热情招待,一切显得那么的不自然。
村长从男主口中得知战争停止了的消息没有露出喜悦反而是要求男主保守秘密,或许是怕村民知道这个消息后会离开村子而自己的权力和威信将受到挑战。
明明不会英文却将英文纸条倒着看,装模作样的告诉男主这上面是写的日期。
村长不懂却仍要装懂的虚伪性格因为他是村里智者和权力者,他不允许有人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
村里饱受老鼠的侵害,男主主动提出帮忙治理这一难题。
村民们很高兴,村长却脸色沉沉心事重重。
最终男主将老鼠们赶出村子,加上平时对村民们的热情帮助渐渐得到村民的赞许。
这一切都被村长看在眼里,他并不在乎男主是否真的治理了老鼠,他只觉得男主的存在大大威胁了村长的地位。
于是开始挑拨离间,诬陷男主是间谍,长期封闭生活着的村民们一直以村长的话为尊愚昧而自私,最终将男主和儿子赶出村子。
本以为电影名字的客人就是指的男主和英男,却发现现在在村子生活的人才是入侵别人领地的可怕“客人”,所以女巫才会说这个村子都是犯下了罪的人。
男主的善良没有抵过村民的愚昧,这群恶人在村长的带领下又一次恩将仇报。
英男因为吃下村长送的饭团而死去,这是压垮父亲的最后一击。
一个曾经幽默开朗善良的男主变成表情麻木的复仇者,他将老鼠引回村子,村子里的大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天亮了,孩子们找不到大人,只听见扮成小丑模样的男主吹着笛子悠扬轻快,最后被领进了老鼠洞里。
最后这里男主的小丑装扮很诡异,小丑形象通常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却变成引诱他们走向了死亡。
大人们犯下的错孩子们也逃不过这一劫。
有些人说洞里没有老鼠了男主可能是在救孩子们不要再回村里但是我不太认同。
因为男主不仅用石头堵住了洞口还用小石头来固定,大概就是要把孩子们困在洞中自生自灭。
电影中村长是个贪恋权力,不容许有人挑战自己权威且虚伪的形象,村民们愚昧且懦弱,所以整个村子都在村长的牢牢掌握之中。
男主的出现则打破了这样的格局,微微削弱了村长的绝对话语权,甚至村民们可以抽和他一样的美国佬的香烟。
男主的热情好客,平等看待每个人的做法在这个村子里这就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被迫害也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才招致如此横祸。
客人是外来者,客人的到来意味着改变,就像早期欧洲殖民者做客美洲,客人不仅是一个新的身份,更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第一个客人吹笛人带着儿子去首尔治疗肺结核,因为一个美国人曾经对他许诺会治好他儿子的病,还给了他一个英文地址。
对于吹笛人来说,美国人是客人,而且这个客人是带着善意而来,美国人帮助韩国扭转战争局面,帮助韩国结束战争,所以吹笛人是相信美国人的。
对于那个能够治疗好儿子病的美国人留下的地址,吹笛人不惜跋山涉水穿越丛林。
然而,这个客人实际上只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所谓的英文地址并不存在,那句话只是一句英语中的脏话——kiss my ass,monkey。
正如朝鲜战争,外来国家如美国的干预,才是造成朝鲜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韩国人却将美国客人视为救星。
美国人在此代表恶的起源。
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却让吹笛人带着儿子闯入丛林,成为了另一个客人。
第二个客人吹笛人就是第二个客人。
他的闯入,为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带来了希望,他懂一些医术,还能用笛子吹出神奇的音乐,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帮助全村清除了鼠害。
然而,对于村长来说,他的医术,他的笛声,他从外面世界带来的战争结束的消息,都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独裁者往往用恐惧统治人们,老鼠和战争是村长的两大统治法宝,一旦失去,村长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这个村子也将消失。
所以,这个客人尽管带来的都是宝贝,对于村长来说却是十足的祸害。
所以他注定被排挤清除。
最终吹笛人奋起报复,毁掉全村。
吹笛人代表的是由善变恶。
第三个客人村长和为虎作伥的愚昧村民。
这群人当初离开村子,抛弃了一群患有“麻风病(好像是,不确定)”的村民和巫女,后来外面战乱,这群人又重新回到村子,成为村子的客人。
村长为了使曾经被遗弃的村民接受他们,不惜以孩子为切入口,村民们动了恻隐之心,收留这群客人。
然而,这群客人,转眼变卦,反客为主,将患病村民和巫女关进洞内隔离,使他们葬身疾病,身体都为老鼠所啃食,并最终将尚存气息的巫女关进洞中烧死。
这群客人本身代表了纯粹的恶。
第四个客人第四个客人是天亮后回家的孩子(之前去哪儿了我也忘记了)。
吹笛人释放老鼠,干掉了全村的成人,成为了这个村子暂时的主人,等孩子回家,他们变成了一夜之间变成了新的客人。
这群客人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然而,吹笛人已经不在乎善恶,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将孩子们诱骗至当年的山洞,然后用巨石封住了山洞的门。
这群孩子,可以理解为恶人的后代,或是未来之恶,也可以理解为吹笛人为了免去他们长大沾染恶的世界从而下手。
总之这部电影极度暗黑、悲观,集恐怖和悬疑为一体,揭示人性丑恶,反应了新旧观念间的巨大隔阂及其所带来的强烈刺痛。
表现手法不足,不够极致,整体观感一般。
标记:演村长的演员浑身弥漫着一股阴暗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柳承龙真是纯爱战士啊 李星民演的也好
为什么我觉得这么难看……
花衣魔笛手新编,我是很吃桃花源撕破脸这一出的
不错的片子
两次约定,一次和人,一次和鼠,多甜蜜的复仇,原样奉还的灾劫。花衣吹笛人的传说移植得还不错,神秘村似的故事背景和指涉政治格局却没好好用上,不清不楚的地方很多,恐怖效果也一般
故事不错,细节太差。妹子的自杀太过生硬和刻意。孩子长相不讨喜,偷铅笔,关键时刻无视重伤的爸爸偷吃毒饭团,最重要的是毫无病态,无法烘托出爸爸迫切拿钱治病的心理。爸爸整天忙着泡妹子,和孩子互动很少,最后连带杀掉全村小孩简直毫无理由,小丑的红鼻子也很跳戏。漫山烟雾遮了日月的设定很亮。
睚眦必报
改编德国童话《花衣吹笛手》。用恐怖的方式教人要信守承诺。韩国翻拍感觉还挺有风味,有一点因果报应的味道。
情节太慢!
标了要看结果没资源,找了仨小时资源,不标对不起我仨小时
前面铺垫太长后面正戏太短了看的不够过瘾
在所有优秀的韩国电影中,只能算中下
怪怪的
不喜欢的别bb,搞得自己多吊一样。
前面的铺垫后面全毁
柳承龙单手吹笛子杀回来加领孩子两段还挺有感觉的 其他无了
总体而言故事不错,复仇题材也很过瘾,就是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后面老鼠吃人的部分,有点酸爽
普通⋯
不恐怖的复仇爽片,看不明白想表达什么东西,里面的人都傻傻的。
村长 —— 从他最后掏出日本刀的行为,很容易判断出他指代的是日据时代的幽灵;村民 —— 日本的信徒、傀儡与帮凶;德仁巫女和她的村民 —— 受苦受难的传统朝鲜族,他们是最后的根,遭受日本的侵略而奄奄一息,但催生出一群老鼠,即新韩国人;客人 —— 可能有人会说他象征的是美军,但更深一层,他象征的是西方科学及其附带的意识形态,他先是镇压住老鼠,最后又解放了老鼠;老鼠 —— 被(思想)解放的但却断了根的新韩国人,他们左冲右突上串下跳,充满能量但早已迷失了方向,它们攻击传统、攻击日本、攻击西方,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