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奧宗(Francois Ozon)的《八美千嬌》是一部好看的有八個女主角的電影,因為把八個女人湊在一起即使沒有故事也會有戲看。
而此片導演畢沃斯硬是反其道而行之,冒險將八個循規蹈矩的修道士的原本就平淡無奇的生活展現出來。
然而儘管電影不斷地重複著那些諸如祈禱、詠唱、耕種、醫治的場景,但預想中的沉悶並未發生。
八個遲暮老男人輕輕鬆鬆便將故事的結構支撐起來,影片所需的質感塑造出來,每一個人的演技都讓人嘖嘖稱讚。
在這裡我並不想去討論殉教者的虔誠與疑惑,那些基於種族與信仰的屠殺在人類短暫的歷史上從未息止過。
我擔心的是,將一件曾經發生過的且廣為人知的事件虛構成真實的影像,導演有多大把握。
看了幕後花絮才知道導演為拍攝這個本身已無懸念的故事在私底下做了多少細緻耐心的功課。
所有那些不起眼的細節和並未刻意展現的背景,讓電影真實感人。
一年后看《人与神》的震撼比此刻滚烫的电脑键盘还要炙热。
Highlight三个场景,一:修士们念日课时,直升飞机的轰鸣声无比刺耳,修士们起初很慌张,但是在会长的带领下,大家手拉手唱起了额我略圣咏,歌声艰难地与直升飞机噪音争夺着;二,Christophe效仿耶稣山园祈祷,在不知道是否该留下时,Christian会长前来安慰,他问会长,“为什么我们要殉道?
为了天主?
还是为了做英雄?
”Christian回答他的话:听着又是陈词滥调——“因为爱可以容忍一切”;三,最后的晚餐,老医生Luc用颤颤巍巍的手播放《天鹅湖》时,一开始,所有人都面带惊喜,但是当摄影机推近每张面孔的时候,你看到,其实他们都在强作镇定。
这个时候很清楚了,很多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仿效耶稣受苦的滋味不好受,但保禄说过“我们不会都死,但我们都要改变。
”完全可以质疑,影片描绘修士改变态度的内容太单薄,只有几个祈祷的镜头,但是,这群人在面对苦难时,除了祈祷,还能做什么?
Christian片尾的遗书题目叫《A-dieu》把法语表示“永别”的单词"adieu"拆开,就变成了”A-Dieu"-- "To God"多么奇妙的解释了吗?
“因为你是天主,所以,黑暗在你眼里,也是光明。
”一粒麦子落地死了,才能结出籽粒来。
宗教或许包含的过于玄学宽泛褒贬不一,但神学必然是提炼而出的思想精华,这其中,神性并不是要人匍匐与渺小,而是借由匍匐的身姿领会另一种视角,通过恭谦与忘我来克服难以逾越的人的惰性,从而走向升华的神性。
但唯物理论中,这颇有几分用电子烟来戒烟的意思,毕竟繁华处彰显的尽是人的伟岸,贫瘠的生命地尤其需要神的显灵。
片中长官说他厌倦了长久以来毫无进步的国家,但归结起来这依然是法国殖民的错误,前脚用火药大炮把文明炸成废墟的人,和后脚勤勤恳恳在废墟上浇灌花朵的人,对阿尔及利亚人来说,都叫法国人。
重要台词1. “主在《古兰经》里说过,如果你杀了你兄弟,你将直入地狱”2. “这真是新鲜,我们完全不能理解,谁在屠杀谁”3. “软弱本身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表达”4. “为什么神总是沉默不语?
为什么信仰让人如此痛苦?
除了爱,什么都不存在”5.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屈服于武器?
”6. “我不惧怕死亡,因为我的精神自由”7. “要记住,爱是无止境的希望”
For Gods and Men的开头,让人费解。
一系列的蒙太奇,没有逻辑地连接在一起。
在北非的一个落后且偏僻的一个农村,一座Monarch,一群教士们在Christian牧师的带领下过着平静且神圣的生活,同时给村庄的百姓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整个描述显得平静地过分,每当教士们高唱经文的时候,就感觉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么几个人的歌声存在。
教士与农民们的交流也是平静的,温和的;所有的一切都以固定的步伐和频率发展,仿佛可以如此继续到永远。
然后,像是导演一拍脑袋做出决定似的,在集市边一块空地上,几个农民在讨论平常事务的时候,一群武装分子开着吉普突然出现,杀戮,撤离。
剩下躺在地上的死去的平民,血还从身上的伤口涌出。
一个特写,停在一个农民颈上的刀痕和鲜红的血上。
接下来几乎像瀑布似的,整个故事的场面被打开了。
这是北非一个混乱的国家,有着不稳定的FB的ZF;这群法国教士自法国而来,各自有各自丰富的人生背景(其中有一名还在二战中救死扶伤);在这个国家里卫生医疗是致使弱点,不管平民还是反ZF武装都极度需要医疗的帮助;这个村子就是依赖这个寺院提供的卫生医疗功能而自然形成的。
其实整个片子的主旨很清晰。
一群来自发达的法国的传教士,在一个落后且贫困的国家里,做着传教士几百年来所做的事情。
然后有一天,那个落后的地方的政治及武装力量装爪牙伸向了手无寸铁的寺院,不论是军队还是非法武装都试图利用这个寺院。
时刻面临生命危险的这群传教士需要决定自己是坚持最初的信念继续冒着危险留下来为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还是通过自己国家强大的力量返回自己的祖国。
片子的大部分就是在描写每一个教士,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是如何做着内心的挣扎却最后坚定地选择留在自己最初信念所决定之处的。
教士们的灵魂人物,Christian,对意志最不坚定,挣扎最严重的一名教士说了这么一句话:From the day we decided to come here, we've given our heart, our life and our love to the Father. There's no fear, no life, no country for us from that very moment.当然,也许我没完全正确地记下那句话,但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教士们为死去的人祈祷,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祈祷,并且为他们灵魂的救赎而祈求上帝的宽恕。
导演别有用意的把“寺院里”和“寺院外”的气氛渲染成鲜明的对比:寺院里,是宁静,平和的气氛,安静到可以听到自己耳朵里的嗡嗡声和角色们的呼吸声;寺院外,是喧闹,阴森的气氛,人声鼎沸与杀气腾腾交错出现揪住观众的感观。
在影片前大半部分的发展阶段,两个气氛交替出现;而当两个气氛开始互相渗透的时候,影片的高潮来临了。
当军队的直升机在寺院上空盘旋时,教士们在教堂里高唱圣歌。
机翼的噪音像是在与歌声拉锯,却最终是歌声战胜了噪音。
当教士们最终决定留下,围坐于一圈,第一次边喝着从法国带来的红酒,边听着《天鹅湖》用餐的时候,镜头在每个人的表情上停留了有一分钟之久。
从笑,到哭,再到笑。
从欢乐,到悲怆,再到坚定。
教士们饮着基督的血,吃着基督的肉,坚定地走出也许是人生中最后一步。
然后他们被武装力量挟持以向法国政府提出要求,并且全部惨死于冬季的茫茫大雪中。
才知道,原来那欢乐的晚餐,是基督门徒们牺牲前的,最后一次晚餐。
影片的最后,打出几行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士们于1996年死于大雪之中。
无声无息的决定,无声无息的信仰,无声无息的悲壮。
生活即是如此。
恐惧与不幸会在突然间侵入平静的生活,像是导演为了戏剧性的考量而做的设置。
曾经自以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决定会被这戏剧所考验,而再作出什么决定,全在于自己。
但最后,坚持的路要如何走,是悲壮,还是幸福,却并没有那么的重要——安安静静的,永远只是表面;波澜壮阔的,却在内心深处。
影片开头的导语是圣经中的一句:你们是神之子,却以肉身降临这世间。
这些将身献给耶稣,将心奉献人间的人们,努力的履行着神之子的使命。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平静虔诚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波澜。
对死亡的恐惧,对权力的挣扎,对是非的辩驳让迷茫笼罩了这个原本和谐的群体。
是否离开,无论是信仰还是需要他们的村民?
他们围坐在一起挣扎,迷茫,祈祷,醒悟。
终有一天,他们找到了帮助他们跨越一切心结的方式。
他们再次团结起来,面对真实的死亡……他们是真正的自由且伟大的神之子!
影片夹带着少许现实主义,那些神的人们与平民、政府、军队、恐怖分子都有着接触;更多还是被强烈的理想主义所包裹,诵经代替了所有的音效,Christian每次身着常服都被描绘得诗画,室内构图的严谨与人物保持中景的处理……,一切都为了形式上的服务。
关于特殊地域、特殊时期人内心的挣扎,这部影片是选取了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作用好了自己的题材。
〈人与神〉: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最干净,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教堂寺庙,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红楼妓院。
这两个地方的人,心无所住,通明“自尊心”乃脏陋之物,一切争乱,皆始于自我。
能顿悟“一多相容,以众为我”自然明白真理正义从来不会站在军人、警察一方。
人生一世,一切虚无,唯有爱曾擦身。
八个不年轻的传教士,每天的颂唱祈祷救死扶伤,他们在离家乡遥远的北非守护着这一方教堂,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他们为了和当地的村民更好的在同一个地区生活,他们学习了一些古兰经的只是也会了一点阿拉伯语,这个过程里他们建立了跟紧密的联系,也让我看到了宗教之间的兼容性和真正的“爱”在这些使命者身上的体现。
矛盾出在一群极端分子身上,当极端分子扰乱了社会治安,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伤害,杀害了外来的务工人员,对国家的和平和外交产生了诸多影响并成为了当地军方的眼中钉的时候,他们生病了是否还要救治?
他们的生命是否也该在上帝面前一视同仁呢?
这是一道选择题,也是一道无解的题。
这些传教士们坚守了他们的信仰,一视同仁的救助了生命,就必然扰乱了这一方土地上的斗争,但这一刻也是神性的降临和真正的大爱的展现。
他们成为了人质,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人的利益。
人与神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于精神是否能超脱肉体本身的自私和欲望,人会为了保全自己害怕退缩产生怀疑和逃跑的想法,而神爱世人,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吧。
我并不信奉宗教,甚至也有大量的影片和事实去展示宗教被有心之人利用的后果,沦为恶的孵化地,但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而生活里不止有他们,还有很多为正义或者为人权斗争的律师,为他人治疗殚精竭虑的医护工作者,甚至很多平凡却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他人的人,哪个又不是我们身边的神呢。
我曾无数次感恩生命,也曾无数次被身边的如此慈爱的人温暖照耀,他们的灵魂会永远被铭记,他们的高尚是他们离信仰最近的一步棋。
《人与神》在极端平衡的画面构图中开始了故事,开篇日常而缓慢的生活镜头让观众习惯了导演的叙述节奏,随之进入了他的世界。
那个时空是1996年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8名从法国自愿来到北非马格布地区的修道士在那里过着苦行僧般生活,和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村名融合相处,给与当地人一些医疗教育上的帮助。
用了大量的笔墨去铺设超乎寻常的安详宁静,反而成了平衡即将被打破的预言。
在日常琐碎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异常欢乐的声音:一个接受洗礼的孩子。
人们的鼓掌和欢笑,孩子对仪式的茫然眼神。
这一切突然变得抽离,好像中午阳光的过分绚丽会使得夜晚来临后更加寒冷。
可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安详中生活的久了,突然而来的痛苦和悲伤总是让人粹不及防,无所适从。
最初的恐怖在一场缓和的交谈中出现了,前一个画面传教士还在凉晒的衣物间穿行,下一个画面就是众人在谈论被杀死的少女。
当铲土机直面的冲向镜头的时候,所有的平衡被打破,以信仰为借口的冲突总是最惨烈的。
温情脉脉的情节随着几个劳工被恐怖分子用刀割破喉咙结束了。
你抱怨生活平淡无奇么?
那好,现在你可以如愿的生活在恐惧之中了。
那8个传教士带着各自的故事来阿尔及利亚,可以前那些生命的属性变得不重要了,多年的僧侣生活让他们的灵魂像身体一样被无形的禁锢了。
面对恐怖组织的威胁,生存的本能想要逃离,回到法国。
可是曾经的故乡再也无法让灵魂得到安抚。
当迷恋一个宗教那么长时间之后,该如何背弃曾经的信仰?
已经有现成的救世主可提供心灵慰籍,在那里可以躲起来,教义里有的是现成的措辞和典故让死亡变成牺牲。
可是内心没有挣扎么?
那为什么僧侣中意志最坚强的‘克里斯蒂’会漫步在无人的湖边,徘徊在暴雨中试图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的不要犹豫了,人生太多的悲苦,与其狼狈的挣扎,还不如从容的面对,而且神给了你那么多的高尚的理由和借口。
神赋予太多牺牲的必然性,比如传达神对所有人的爱。
导演在拍摄传教士为一个恐怖分子医治伤口的时候, 刻意的选择了威尼斯画派的名作《基督下十字架》的构图和画面感。
而反政府武装领袖死去时的画面和格瓦拉死去后美军拍摄的照片又是何其的相似。
最惨烈的暴力总是以信仰的名义发起。
导演带着我们俯瞰这一切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摄影机一直处于旁观的状态,单纯的长镜头在此时显得分外有力量,剪辑避免了任何多余的过渡和修饰,坚硬直白,仿佛我们都是神,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有人愤怒有人恐惧有人死去,这就是碌碌众生。
《人与神》宗教题材影片的拍摄技巧森森大军森森大军刚刚人与神解答影迷以下问题1 在教堂,应采取何种拍摄方式2 片尾,大雪中行进的队伍,有何隐喻?
百集奥斯卡系列讲评以下内容为即将播放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戛纳电影节(2010;第63届) 获奖:2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最佳影片法国凯撒奖(2011;第36届) 获奖:3 提名:8获奖·凯撒奖-最佳影片·凯撒奖-最佳男配角·凯撒奖-最佳摄影我们看,故事发生在北非的一所修道院里,围绕八个修士展开。
神父和当地居民混杂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开心。
人与神的世界和睦的展开着,因为当地的居民也视这些修士为神,注意对白;他们与村民是大树与小鸟的关系,这也是之后危机来临时,这些神父留下来的原因。
男:我注意到您说的镜头运用,摄像的机位多次摆在教堂中间,并没有采取推拉摇移和跟拍,可以说采取非常简单操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应该很好理解,因为人们在教堂这种地方本身并不是随意乱穿梭和走动的,所以影片无论以任何人的视角,包括观众,都不该带着镜头去追踪神父的足迹,在修道院乱钻成何体统,你就等在那里就好了!
女:哦,有道理,庄严肃穆!
我记得很多比如《艾达的选择》,《牡丹花下》,都没有花哨的镜头调度。
没错,其实都是基于这种考虑!
所以千万别觉得人家这是拍摄技法粗糙,老师教您那点花活在这里完全用不上!
我们发现每次遇到问题,这八位修道士经常开圆桌会,而投票表决大家是经常使用的方式。
那么投票,就意味着选择,权利平等,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大家可以直抒胸臆,我们要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本片重点提到的。
女:是的,大家商讨去留的问题。
我想加入两个概念,便于主题的分析。
1神与人 2 神性与人性开篇神职人员与人和谐相处,他们给村民治病,是村民的依靠,是大树和小鸟的关系。
其实就是神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
而危急关头,这些神职人员同样也回归具备人的属性。
再说人性与神性。
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那么神赋予人类两种品性,神性与人性,神性是爱,是宽恕,而人性往往更接近兽性,残忍,胆怯,七情六欲……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性,供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保持什么样的人。
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包含神性和兽性,势均力敌的两种品性在你的体内。
我之所以这样解读,是因为我发现,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本片大量的剧情都围绕两个字:选择来展开,所以主题必然藏在其中。
按照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我找主题从来都不会断章取义,都要互相佐证,大量证据,先说服我本人,再说服观众。
看这些画面,大家看,祈祷的时候也是,教士两边排开对视而坐,本片大量的这种特写和布局,在讨论去留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生死抉择,要么恐惧,要么勇敢,其实就是人性与神性针锋相对,碰撞和选择。
分开站两边,总是,势均力敌,分庭抗礼女:你的意思是,这些画面指代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斗争!
没错!
都在一片漆黑下做出艰难的选择!
男:恩,遇到这些暴徒,谁都会恐惧,村民也在动摇,但他们希望此时能与神在一起。
大家记住:人越是在困境,看不到未来和光明的时候,越容易产生动摇和迷茫!
此时越需要信念和指引,神必须在这时候发挥指向作用!
之后我们看,恐怖分子出现后,危机四伏,特写:呼啸的推土机,和软弱的看不到希望的教士,看出两者面强弱对比。
还有直升飞机,铁蹄和枪口下的城市,无论是恐怖分子还是美军,目前的修道院公认是神的光芒照射不到的地方,看不到希望。
而此时,直升机出现,被这些神父称之为光明来了,那是上帝之手。
在危机中,说明人类是盲目的,他们开始茫然不定,神的属性在游离,可以理解,因为此时他们看不到世界以外的东西,他们认为伙伴来了支持他们的人来了,那一定就是光明。
大家注意,影片结尾,当神父们一致坚守信念与神同在,决定留守家园的时候,他们此时又变成神了……而人与神又发生第二次碰撞和交锋,此时,人占上风,也就是这些恐怖分子,此时他们骨子里基本都是兽性了,丝毫没有爱,宽恕这些概念,那不就是禽兽了嘛!
片尾长镜头解读,大家看到没,此时茫茫雪原却灰蒙蒙一片,远处几乎看不到天际,天地混沌成一片,咱们想,看到不到天的地方……那就是地狱,人间地狱啊!
女:没错,这里的雪不再是洁白,而是灰蒙蒙一片,我记得之前的修道院的雪是很白的。
没错!
这就是镜头对比,让你去思考!
为什么这里的雪景一片混沌。
神与人此时已经走在一列,镜头语言:应该理解为神性与兽性的纠缠,白雪的圣洁被玷污,人性的暴虐正在吞噬神性的爱之光,最终这一团人影化作云雾,消失在茫茫雪夜,预示着人类走向死亡。
从片头,就神与人就交织在一起,最终还是在一起。
一直就出于人性与神性的纠缠,我们要看到这种对立,这种冲突,人性不断的鼓励自己,在神的感召下,虔诚地去保留神性的大爱和勇气,而驱除人性的懦弱与残暴。
人性与神性的较量和对抗贯穿始终我们这样解读:假如人性脱离了神性,就会蜕变为纯兽性,那人类将失去未来,必将走向死亡!
这些恐怖分子也有信仰,但失去神性的信仰,失去爱和宽容,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看看表演的部分也能悟出些门道,从神父们的表情,看到了神父在坚持在彷徨,可以看出他们痛苦纠结的选择过程。
另外,假如我们反应神父们最后选择的坚定和果决,就不要摇摆镜头,直接做切换和转场,表情一个又一个……女:哦,对,对,你怎么解释有feel而神父虔诚的去侍奉上帝的状态,要体现出肃穆,不浮躁,镜头不要摇摆,表示目光直视,没有乱瞄,心绪平和,镇定而坦荡……其实教堂这种地方任何人去了都会这样。
还有这场戏,神父们在天鹅湖的音乐中,喝着红酒,进行了最后的晚餐,他们本都是人,有痛苦,有快乐,有疲惫和胆怯……只是上帝赋予了他们的神性,爱与坚定,勇敢与宽恕。
片尾,再次安排了一个灰蒙蒙且看不见敌人的角斗场,让他们与兽性相抗衡……影片取自真实事件!
女:为什么要安排两个人修道士最后活下来?
最后当然要留两个活口,讲述故事,全死了你拍的电影谁还认为是真的?
这是一般纪实或者传记电影创作规律。
面对危机,你是胆怯,还是选择与神与良知站在一起迎接挑战,这关乎人类的未来。
女;明白了,这就是你说的神性与人性的作用,确实,人类应该有信仰,不能摒弃爱与宽恕,没有了神性,和畜生没区别了导演当然在谴责暴徒,世界人民都谴责这种行为,同时呼唤一种关注和思考,人在失去希望和危机的时候,更要坚定神的信念,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果面对这些暴徒再失去良知和判断,人类真的没有未来。
女:对啊,当下,被那些邪教分子裹挟的穷苦人还少吗,想想就恐怖,人类真的该警醒了……说得好,我们不但要有信仰,更要在迷失和危机的时候做出理性的坚守,失去神性与爱的信仰,还叫哪门子信仰?
女:看了这么多影评,我觉得你的分析最靠谱!
解读电影,首先要拎得清,思路清晰,如果你自己都晕,你还能说服谁,云山雾罩的写影评有意思吗?
比如,本片强调的是人性与兽性的选择和较量,而并非单纯的神父与那些恐怖分子的较量,影片这种象征手法要学会辨别!
女:好,明白了!
https://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文章收录于森森大军百集奥斯卡系列影评
野花并不为了寻找阳光而移动,由于上帝的眷顾它们能够处处丰饶。
WX-3121
宗教的意義為何?在我看來宗教的最本質教義是導人去愛,愛眾人、愛眾生。一眾傳教士在槍炮的威脅面前,艱難選擇,是選擇繼續宣揚上帝之愛而停留,還是選擇人之自保而逃離?他們選擇了前者,在影片溫水煮青蛙般的敘事與節奏中,影片出刻畫一副群相,傳達著一種堅持。
愁死了 看不懂
一片平静土地上的暴乱,人们平静外表下的涌动,画面简洁有力。不单纯有关宗教,而是有关爱与牺牲的一场生死辩论。他们围坐一桌,从恐惧到挣扎再到重获平静,这不是对于错的辩论,而是对于对的辩论,不管选择哪边都合理。人们可以有各种理解,但他们为理想与信仰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这无论如何都值得敬佩
关于人与神这个问题,我想说的只有一点:信者得救。除此之外无话可说,除此之外不必多言。
Love endures everything. // Men never do evil so completely and cheerfully, so they do it from religious conviction. (PASCAL)
节奏拖沓缓慢,宗教说辞太多,是走是留就磨叽了俩小时,看完【人与神】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要具备修士一般的顽强意志。纵使细节描写得再细腻,也无法改变本片只能成为小众经典的命运。
信仰该如何通过影像表达?
有一股子令人不寒而栗的刻奇和潜在的傲慢
A big piece of french cheese. 毫无节奏感,偶尔的好点子也被拖沓的节奏给毁了。整体来说历史纪录片加扭捏的抒情大于思想感情。主教的脸部特写,凝视大自然的眼睛,无力量。
热泪盈眶数次,结尾反而心情平静。正如这些牧羊人,除了寒冷之外,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地方。算上修女艾达最近已经两次被宗教人物感动了,看来马上就可以遁入空门了。
基督教cliche跟这个复杂的情境相比真的so not important
执着的信仰。
宗教、政治,形成了《人与神》中两种断裂的风格,具体说来是主要部分的宗教,灵修、颂歌、圣餐、仪式、讨论等部分多数采用留白长镜形式,而点缀其中的政治如与恐怖分子、政府军的互动均起到推动叙事作用。这两种风格是完全割裂开来的,直到最后一曲《天鹅湖》画龙点睛。
是信仰帶來寧靜的力量
传教片。
我是修道士,但我首先也是凡人,我有平静喜乐,却也会恐惧失措。不是布道片,但让人深切感受到信仰或者说向善的信念所蕴含的光华和力量(容我稍稍为某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顿足哀叹)。日复一日朴素的生活、静谧的圣歌、“天鹅湖”乐声中微笑与泪水并存的最后的晚餐、茫茫白雪中隐去的身影都仿佛给人予洗礼
这几天在看张纯如的书,所以
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