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到范植伟主演 以为是台湾文艺片 实在没想到竟然扮演了一位我们陕西的老爷们 虽然是配音 但是陕西方言和元素贯穿整片 道具很强大 每个时期的道具也非常符合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 甚至有老包装的汉斯啤酒 很亲切 也很写实 这是一部反映七零后成长的影片 他们也曾年轻叛逆过 最终走向成熟 蒙亭宜扮演的红霞很到位 是一位残疾的女人 也是最后患有绝症的女人 她最终没有经得过死神的考验 早早离去 苦命的人 而反映在范植伟扮演的马卫国身上 他经历了替人定罪 推销 娶残疾女人最后丧偶的悲剧 这一个七零后的典型故事 告诉我们 终有一天我们会老去 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岁月悄无声息的一点一点在过去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留着以后慢慢去回忆 虽然这部影片是一位新晋导演 但是能感觉到他想描写什么 这是新一代导演有想法的表现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妈妈邀请我和她一起看这部电影,指认着很多的她熟悉的元素,那些和我讲过的但我并没有概念的事物。
比如,桌子上的白色蕾丝、磁带盒里的歌词页、土路两边的庄稼。
她说,以前开房要出示结婚证;自己大学时,老师会晚上打着手电筒抓小树林里的情侣,搂搂抱抱都不行,我惊呼:“大学欸!
”(想到我们学校每晚的操场和宿舍楼下,接吻着的情侣们简直是一道风景……)电影的前半段,我欣赏着那些有些陌生、却构成了我母亲青春回忆的风景,偶尔也会为当时的守旧思想、贞操观念愤懑。
看到姐姐的父母为了所谓“脸面”,逼她嫁给傻子邻居,而姐姐居然哭着同意了的时候,我突然特别严肃地和妈妈说:“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绝对会受不了,如果有机会,我真的会移民。
”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已经生在这个时代了,接受了新的教育和价值观。
如果你生在当时,大家都是那么想的,也许你也会受那些观念影响的。
”我说:“那我就是会参加大学生运动的那种人。
”话虽如此,但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没把握了。
看到多多的奇装异服、大浓妆、cosplay party和蹦迪现场,妈妈又笑了:“你在北京还没参加过这些吧,算是挺乖的女孩子了。
”我说:“这些和国外的party挺像的,不过我是真的不喜欢。
要是我女儿这样,我也和男主一样要哭的啊。
”不过我转念一想,我女儿还真有可能追崇这种潮流,而觉得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潮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一个不玩抖音、快手、不打王者荣耀的当代女大学生,我早就知道自己和新一代的代沟了。
也许未来会更加性开放、自由至上、大麻合法……我突然不寒而栗。
电影结束了,和标题不同,我看到的岁月是有声有色的。
红裙的飘舞、砖头的响声、霓虹灯、吉他、碰杯、哭泣……许多乐曲和画面短暂地惊艳了我。
最后我思考了一会,问妈妈:“你们那时对改革开放,以及它带来的红利有概念吗?
有预期吗?
”妈妈想了想,说:“其实没有什么,可能广东一带感觉更明显吧。
”我叹了口气,想到最近所谓“改革红利期已过”的论断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想到自己研究生只想在北京,不想去深圳的,或许正确或许短视的心理,想到每一代人之间三观如此之大的鸿沟,只好说:“也许,妄图在时代之中跳出时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吧。
”
跟酣高楼老师QQ聊天,得知电影一周酣可能要录《岁月无声》一期。
对《岁》早有耳闻,微博上(我比较落伍,上个月才知道微博到底怎么玩,以前基本不上,只上博客)得知的,于是抓紧在写完一个场景后看一下。
今年,尤其是今年,对于华语电影,我很难有看完的了。
台湾影人自己炒的沸沸扬扬的《赛德克巴莱》我勉强看完,以一腔愤怒结束;《白鹿原》作为今年必看的三部华语电影(其余两部是《一九四二》和《一代宗师》),我去的电影院,连影评(呵呵,我写的,大概只能算观后感)都懒得写,因为我感觉,那不是《白鹿原》,起码不是陈忠实老师——我多年文学偶像写的《白鹿原》!
《二次曝光》,看过一半,放弃了,影评没必要写,很简单一个字就能完全概括:装!
《浮城谜事》我不敢看,因为娄烨的电影,我一部没看过,怕破坏我对华语电影不多的希望;《铜雀台》《太极***》(忘记名字了)什么的,感觉上,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一遍《低俗小说》有用。
今年唯一一部我看两遍的,也就《边境风云》,那是实打实的电影,虽然有瑕疵,但不能否认其优秀。
《岁月无声》我也看完了,是怀着复杂情绪看完的。
我不知道一周酣的悍马组合(酣高楼和马庆云)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也许意见又有不合,打得不可开交,但都跟我没关系,我要说的是我的感觉。
先褒扬吧,毕竟,这部电影,从创意到制作完成,经历了很多困难,即使到最后发行,也只是影院一日游,游过之后果断抛弃,制片人不得不自掏腰包反抗这种院线对于中小成本电影鄙视的恶习,很应该赞扬支持!
具体的,大家百度搜索。
褒扬的话,我想了半天,只能说,这部电影很有诚意,其诚意程度,是目前笔者认为新世纪最好的电影也是唯一能称上经典的华语电影《让子弹飞》都比不上的,因为这部电影的生存可能性,比《让》要小的太多太多,其次,对比的就是《钢的琴》,诚意能和《钢的琴》相提并论,这对《岁》一片,应该是很大的褒扬,但这是事实,一部这样的电影幕后的艰辛困苦,不是一般人可能想象的到的。
其次是这部电影的故事,编剧马德林,剧本故事很不错,横跨度如此大,成本如此小,做到这样的剧本效果,已经很不容易。
因为笔者也写剧本,深知此中难度!
还有就是道具,很细致,双卡录音机、大白兔奶糖……甚至软皮笔记本,都很怀旧。
再说批评的话,过分勿怪!
还是我一贯论点,不管一部电影幕后如何艰辛,过程如何困苦,制作人员如何有诚意,观众要的是结果,结果不好,一切过程皆成虚妄。
《岁》结果不好,是很不好,硬伤太多,几乎不可容忍。
很巧的,在没得知一周酣要做《岁》的节目前,我跟酣老师聊的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题材上,在只看过片花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可能多少有些相比性,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跟《牯岭街》——于是很兴奋也觉得很巧合的跟酣老师谈《牯岭街》。
但我在其后看完《岁》之后,才知道是自作多情,两者根本没法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对比档次。
由此我更加坚信了,没看过的电影,千万不要去揣度!
还是直接说《岁月无声》吧。
这部电影,剧本故事很好,在大格局发展,极有前途,但限于制作团队的水准和资金限制,他们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故事,想法很多,却没一样能实现,结果弄成四不像,四个字概括:志大才疏!
一部这样的时间上跨度十几二十年的电影,同时还要表现时代特征,那属于史诗类电影,小制作电影虽然也可以去做,但只能在小格局上去突破,那个很难,是极其难。
《岁》的想法不错,用小格局,小聪明,音乐作为过渡,怀旧情怀催发故事,以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音乐代表时代,可是结果只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观众看来,既没有大时代纵横的感觉,也没有小格局情怀的抒发。
其主要原因,表面上是音乐插入的完败,内在上,还是制作者对于电影的理解上。
音乐插入,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
王家卫擅长之一,就是音乐插入,但那是在及其成熟的节奏把控基础上的,所以,他是电影大师。
而电影节奏把控不好,再玩音乐插入,就成了笑话。
不客气地说,很多不入流的导演,为了糊弄观众,延长情节,喜欢弄一些音乐插入进去,虽然《岁》不属于此列,但不是有意为之,那更严重,直接是水准原因,就是标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里,着重说电影的节奏问题,因为这是目前几乎所有国产导演的弊病。
不管商业类型片还是文艺片,节奏问题,都是目前国产电影的一个极大问题。
节奏,一般印象,似乎只关乎后期剪辑、后期制作,其实不然,从初稿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节奏就已经定下了。
怎么叙事故事,怎么刻画人物,大桥段、小情节点如何过渡,坑如何挖如何埋,用什么大形式去体现整体电影故事……这都要在适当的节奏把握中体现,凝重、轻快、紧张、诗意、浪漫……都是直接的节奏,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且绝对不能疏忽的主要问题,是声光影全面结合的产物。
说回《岁》,他一直想用时代代表性音乐融入时代,也就是本意想做成一部史诗类音乐电影,却不慎成为了一部MV,而且还是KTV快餐类的MV,完全没有文化营养,虽然里边用了BEYOND、齐秦、汪峰、张楚等等,但效果出来,并非文化产品,而是一个快餐产品,且是一个无味的快餐,即使里边涵盖情感、催泪,也只是皮毛,敷衍而过。
这是节奏出了大问题,而节奏,是一个有意做这类电影的导演,最不应该出现的。
对于一部小成本制作,而且是编、导的血泪之作,演员全力表演之作,评论也许稍嫌刻薄,但影视就是这样残酷,要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我觉得 你们不应该待着任何个人的情感去评价这部电影,很多人对这电影评价不高是因为掺杂了个人的情感,有的人非要认为这是爱情片,有的认为就要青春离职才行,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摇滚为了beyond才来看的。
其实开始我也是因为beyond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目的错了,这就是一部描写岁月的电影。
什么叫岁月无声,时间就这么过去,有一点波澜,最终还是悄无声息。
生活很平淡。
那些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怎么怎么样那是受定向思维的影响,因为觉得别的电影怎么样去拍,剧情什么样这个应该也是如此。
文笔不好,写的有点乱。
总之看完这电影让我想起来一句话,生活就像一杯水,喝完一杯再来一杯;生活又像一束鲜花,总是被牛粪覆盖。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电影无视了其中一段时政背景。
毕竟,娄烨的被罚5年不许拍片,给每一个妄想真诚反映残酷青春的导演表演了什么叫做“覆辙在前”。
而拍片,非常重要的是能够上映,能给投资拍片的金主或多或少的一个交代,而不是像《御和园》一样血本无归。
如果是在几年前还是愤怒青年的我,必定会对韩国那么宽松的拍片环境深感羡慕,转而大肆哒伐国内的审查制度。
然而当我试图构思一部属于我自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我开始顾虑重重,开始理解文化管理单位的杯弓蛇影。
是的,即使我也像《岁月无声》一样无视掉当年的电视机和新闻联播以及引起过极大争议的政论片《河殇》,我也逃不掉我所在的汉彝杂居区的极其敏感复杂的民族矛盾因素,去在大荧幕上重现当年上过四川日报的《金阳血案引起的思索》。
崔健唱得好:“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如果我不想在我的拍片过程中出现引起过金基德上山拍《阿里郎》来反省自己的演员死亡事件,我就必须把我的拍片计划继续推迟,再推迟,以至于面对我实际上也许根本就没有杨德昌的能耐来好好的处理一部残酷青春片所要处理的一切消极因素。
或者,我还是架空的拍一部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我的故乡凉山金阳的几百年前明朝时期的武侠电影《无影长剑无声刀》来的现实一点。
当年也曾票房火爆过的《大凉山传奇》已经做出了良好示范,而彝族兄弟漂亮流畅的动作身手也令看惯了港式动作电影的影迷在峨眉派动作电影面前大呼痛快。
这是一条可以更快捷的为大凉山脱贫事业做出贡献的金光大道。
谨此怀念当年在影坛也算叱咤风云过的峨眉电影制片厂。
真的梦想它能够满血复活……=======================================================PS:维特根斯坦子曾经曰过: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但至少曾经梦过,就像藏族民歌里唱过的那座山,当雄鹰的影子掠过之后,它已经不再是同一座山了。
先谈感受,让人生故事走向平庸或是变为悲剧,除了那堕胎、犯罪入狱、家庭变故、兄弟疏离背叛、时代变迁还有什么,这些改变人生的节点,像是在一条线段上,用着重标出的点把命运分成了一段段?
命运的绳索可要比线段复杂多了,无确定的长和走向,包含人在内的活物都是强拽着命运的绳索,不断地跌宕,反正不是活路,困境就是死路,现实中的常人可能没有这样那样、左右活路和死路的节点,基本上是在困境中糊里糊涂过完了一生。
不好的点,立意虽好(电影名是立意),并不新颖,要抚平电影里那些突兀不合理的疼痛、教训,尽可能地去除尴尬的叙事bug和明显的断裂,电影终究是要讲好一个故事,最起码是一个看上去流畅、理所当然的故事。
况且人来世上走一趟,也不过是完成一个故事而已,而我们的周围尚有那么多人,讲好一个故事没那么难。
至于讨论小成本电影困境谁能解?
编剧和导演是不是真的解不了?
最近看的一部小成本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就很好看。
电影撑不起岁月无声这个词,另起个名吧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起这个与电影相同名字的标题,好吧我承认我的文笔与电影相差甚远,我也承认此电影也未必拍的很好,但是我确实找不到对这篇文字相衬的标题,姑且如此吧。
近期媳妇带着娃娃回娘家了,我也滚回了单身的日子,自由轻松了许多,也有了心里的挂念。
背景写完了就开始写主题,此电影描述的人物比我的年纪年长10-15岁,唯一觉得能引起共鸣的即是Beyond,所以我才能有兴趣看完这部片子。
电影写的大多算是缅怀自己所丢失的梦想,滑去的时光,与之相对比的应该算是《老男孩》了,当然《老男孩》要比这电影出的早,影响也必然比之要突出。
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生活给主角刻下的印痕,一个懵懂调皮的少年在情窦初开的时候遇上心仪的女孩,貌似是一出喜剧(中间夹杂着姐姐年轻的悲剧)打群架,公然反抗老师,偷着学抽烟,为心仪姑娘敢于走到大家面前表演Beyond(当然未遂),甚至不计后果的报复“悲催男”——沙威,入狱,而后遇上妻子,领养孩子,妻子离世,孩子叛逆.............青春叛逆与逃离,爱情与友情背叛,世俗妥协与抗争,这确确实实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这确实是无奈而有不可逃避的生活。
岁月无声,当杨朵朵带着大城市的气息来到小城镇的时候,当她把Beyond带给马卫国的时候,她也许已经晓得了这个男孩会爱上她;当她勇敢的接受沙威的时候,她也许料到过她的爱情也许会无疾而终;当她叛逆的自暴自弃的时候,她也许也想着有人走过来拯救她;当她在电视上看晚了许多年的Beyond演唱会的时候,她怀着的孩子已经睡着,她手中还拿着马卫国的半张票..............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年生活在她身上刻下了什么印痕,但是她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吧岁月带走的不只是容颜,更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以及其他的某些难以名状的东西,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最后时候当四化把两千块钱轻轻地放在桌上,面无表情的让三个年轻人把钱拿走的时刻,他也明白他的青春已经让新的年轻人拿走了。
很多的东西在90几分钟之内很难表述明白,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也喜欢这个片子中的Beyond的《情人》、《再见理想》,里面还有汪峰的歌,电台里面还放了点唐朝的《再回唐朝》,等等等等。
曾经的摇滚,我们或许也曾喜欢,也曾叛逆,我们无一例外的被平淡的生活刻上烙痕,我们依然踩在生活的轨道上。
如果人生有坐标点,那隐藏在背后的属性定然会诠释我们自己的人生吧,谁知道呢。
朋友,岁月无声,朋友,岁月如水,朋友,慢慢的走下去
这部电影看完非常有感触,因为不是在那个年代出生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那时的青葱岁月,主角马卫国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却经历了太多。
那时的友情很纯粹,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 ,爱情表达的也很干净。
希望没看这部电影的人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里面的配乐很有年代感,很是怀念。
第一眼看到《岁月无声》这部影碟时,被封面上橘红裙子的姑娘吸引到了。
在爸爸的极力推荐下,我看了本年度第一场国产片。
一直以来对国产电影都是浅尝辄止,故而库存量很少,当代片里只有葛大爷和姜文,剩下的是像《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类的老掉牙。
过去的电影让人难以忘怀,首先是看电影的那个年代,其次是那时候的电影是讲故事,女主角身上流露着自然的风韵。
不论贵妇娼妓抑或老妈子小丫鬟,即使是羞涩之态,也有一股子弱而不媚、狂而不华的腔调。
随后在看了一些例如《爱》、《富春山居图》等等所谓的大片,电影华丽有余,内养不足,演员们跳叫愈失,没了精神。
在我看来,每部能称得上好的电影,造价成本、演员阵容,拍摄手法、导演名气似乎都不能成为决胜性因素,剧组做到了尽心尽力,尽兴尽情,这部电影就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富豪给美女支票,大家会觉得这不是爱情而更像是交易,《公众之敌》里的男主角临死前的遗言是对爱人说“再见了,我的小黑鸟。
”这令人唏嘘不已。
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爱情一样,都无不流露着动人的真诚。
刚看完的《岁月无声》这部电影无论起承转合多么不尽如人意,可毕竟散发着气势磅礴的诚恳。
故事是怀旧类,工厂子弟学校里的三个铁哥们,老大和四化同时爱上了厂长的女儿,姑娘爱上了老师。
当他们在图书室接吻被巡逻的保安发现,老师说是这小婊子勾引我,女神说你见过哪个婊子是处女。
告别了清纯模样的姑娘再次遇到老大马卫国,却只给他的胳膊烫了个戒疤。
兄弟三个为姑娘出气,不想四化出手太重,把老师打成了呆子。
马卫国承担所有的罪名蹲了号子,而这一天,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出狱后三兄弟再聚首,马卫国变得沉默寡言,四化极度膨胀,铁头还是耿直憨厚的铁头。
马卫国娶了拐子舞女说,我遇到你前,没想过婚姻,和你结婚后,我没想过别人。
当病入膏肓的妻子被医院推出来,马卫国哽咽的说,有我在,有我在。
他向四化求助,用后半辈子换了20万,他把所有的钱砸到医务室,可妻子还是没能回来。
故事中还穿插着其他琐碎的故事,比如被大年级的孩子勒索,马卫国想方设法帮偷尝禁果的姐姐做流产手术,父亲知道后逼姐姐嫁给痴汉,再比如马卫国的老婆因年少轻狂不孕不育,夫妻俩领养了任性娇蛮的女儿多多。
这些琐碎的情节融入怀旧的大背景里,显得格外的落寞。
等尘埃落定,四化说如果没有轻时候的疯狂,哪里有这样多的回忆。
可这些回忆藏着什么呢,是冲动过后在号子里虚度年华,是红霞无法开启的平淡生活,是浮光潋滟里的迷失,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影片里,梦想被反复提及,不禁想起了我的梦想,小学时的梦想很没创意,都是当科学家这类千篇一律哄老师的玩意儿,其实那时候真正的梦想是老子不用上学。
等中学时候,梦想是得到认可和关爱,可遇到的大部分是电影中为人做嫁衣裳的沙老师。
大学时候的梦想是做学霸考上研究生,考上研究生后的梦想是找到另一半,可当我走出学校到了找工作嫁人的年纪,最大的梦想是做个修德笃学,幽默又充满好奇心的丰富的、可爱的人。
梦想看似一直在错位,但内心深处我很感激这些奇奇怪怪的梦想,还有帮我树立理想的老师和朋友。
记得有位年纪很大的老先生,反反复复在课上讲“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当年听着懵懵懂懂,很久之后这个思想支持我越来越走近理想中的自己。
当然现实中,人生是很沧桑的,在激情迸发的岁月里,稍不留神就深陷虎穴龙潭。
大部分人在错误中蹉跎,还有些跳出来的,也免不了一身泥泞。
像那个不好笑的笑话说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看到这里,我很问一句,人生到底需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回忆。
那些年少无知的冲动除了变成闲来无事的谈资还有什么用途,回忆的代价,是无法挽回的时间。
我以前也听比自己大几岁的朋友讲当年,除了乐一乐,并不觉得这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光辉岁月里应该有梦想的实现,不是活在别人影子中的意淫。
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在因缘果报的轮回里流逝,但时间的作用不是来缅怀过去,应该用来创造你梦想中的生活。
什么玩意儿?
虽然是父母一辈的故事,不过看着还是很感动,从小到大的梦想和追求,到了最后,已经全部融入生活,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今年最好电影!岁月真的无声!理想可能远去,不变的是本我!@马思纯 你真的好美!好爱你!
感觉是MV拼凑,场景还原尚可,但故事讲述未免有些过。
真tm一部烂片,我草
生老病死结婚做爱,一个都不少。
基调还算舒服,基本上就是老男孩的丧逼加长版,如果希望受众群是四张儿上下的群体还是太文艺青涩了些。今年无论电视剧和电影都用汪峰,过往歌曲植入电影是新宣传方式?
刻意怀旧
真的想说全程卖惨不等于某种情怀。另外我也想问问“女性意外怀孕”和“我的脸往哪搁”与“嫁个傻子”之间的必然关系是从哪得来的?
给五颗星是因为我妈一直在旁边说“太真实啦,太真实啦!”
音乐不错
剧情很烂很赶很粗糙,范植伟一去不复返
想怀旧,但火候太低,前半段剧情太浮夸,后半段总算走上正轨,但依然狗血。看的出来导演在配乐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和时代不搭,结局平淡倒是不错的处理。beyond和汪峰的歌比电影更有感觉。给两星太低,给三星又太高。
虽然是个俗套的陈词滥调的贩卖情怀的装逼电影,但是依然比较喜欢,因为那个音乐可以为梦想带来力量的年代,如果最后没有杨朵朵拿着门票哭泣的镜头我可以给5星
就这么个片儿还拍成电影了??我还跑来电影院看了…整个片儿都特别想模仿老男孩 包括最后用一首歌勾起所有人的回忆 其实当时看老男孩真的哭的特厉害 但是这个片儿实在没什么内容……就是范植伟平头真的好帅 变成渣男也帅爆了好嘛……
有被感动到。
么啊?
马思纯都救不了这部电影。太多颓废的剧情了。
让人记忆深刻的片子~~
要是不是北子语言的话,我想我应该会再给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