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给人感觉比较淡,就像清风细雨略过你的心头,好像被什么触动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当事人的心头刺。
其实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对生活不满,却又在努力生活着。
正如观看电影的众人,正如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很喜欢电影里面的几个场景:1️⃣邻居婆婆:“这些花好好料理就会开出紫色的花朵,不好好料理就会变成杂草。
”人生亦如是,好好生活,不一定会变成光彩夺目的花,但会在这小小的土地上开得灿烂。
2️⃣社长:“不要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放弃现在的生活,因为最终你都会回到最初的原点。
”人生确实都会回归到原点,无论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兜兜转转皆为尘土。
(这段话字幕翻译很奇怪,我意会了下可能也不准确)3️⃣小山在河边听小男孩和流浪汉合奏,电影的构图和巴赫的音乐都很美好,也让看电影的人从现实中抽离,沉静在荻上直子打造的这种既现实又梦幻,既苦难又美好的世界里。
4️⃣小男孩接到外星来电,大家看到飞在天空的外星鱼。
日本电影常会展现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有时很加分(如本片),就像把你心中的不可描述的感觉具象化,有时也真的很魔幻狗血。
5️⃣关于葬礼形式,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种国内不太常见的葬礼形式,比如树葬、烟花葬,还有最后小山把父亲的骨灰磨成粉随风飞扬。
就像司机对光妹说的:“葬礼只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思念。
”我还蛮喜欢最后撒骨灰那一段,因为我觉得能够随风飘扬是件很浪漫的事,活着的枷锁和束缚太多了,死后可以到处去看看去感受不一样的天地非常美好。
6️⃣片尾曲真的太太太好听了,让人觉得平静,一如看到电影结尾的心情,一如当前的生活。
当然电影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此刻比较触动我的还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虽然知道以后的生活还是会照旧,会焦虑不安,会一团乱麻,但是看电影的此刻至少让人得到了四个须臾的平和。
愿大家都能与生活和解,人生须臾,不问值得!
河川的水从桥下奔流而过,从未停歇地好像真的可以分开生与死的界限,也许忘却就能治愈一切。
锅里的牛油噼啪作响着,耳鬓乱发间细密的汗珠静静淌下却亮闪闪的。
透过窗边,暖暖的光线晕染开蓝蓝的心,这道光是否也曾折射在我们爱过的海岸线。
老旧的电扇转得更猛烈了,嗡嗡地仿佛盖过了蒲扇的一丝凉意和刀尖清脆的破裂声。
下一站真的是天国吗,你看着桥上轰隆驶过的列车暗暗思索道,可游移的眼神里却在湿热的蝉鸣包围里逐渐失焦。
从并不安稳的梦中醒来,一成不变的青葱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气味,火烧云的光彩却燃不尽心里残留的挂念。
你和他的身影在最后一缕光线中被隐去,而我遥远地望着,最终离开。
这世界静止,浴缸里的白噪一点一滴渗入我的心,在那儿寄存着我所有确实的幻灭。
你在外头一颗一颗地数着米粒,就像另一份碗盘是你的。
零碎的情绪决堤,骨节分明的手攀上我的肩和背,我也在那刻下定了决心。
河畔,并不存在空中畅游的金鱼,水流仍然平静而迟缓,而你四散在风里,如同一场须臾的假寐。
常说人命关天,生死攸关……但是生与死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生与死风二者到底孰轻孰重,影片告诉你生与死都是活着的一种呈现方式。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真的是为了一枝独秀吗,小山父亲的“孤独之死”比自然死亡更让人窒息,自杀前多次拨打“生命热线”,在垂死挣扎的边缘终究选择了死亡,对他来说亡的意义比活着更大。
小山是刑满释放的“前科”男,左邻右舍虽然没有前科,但也都不同程度的异化,甚至是一种反差的状态,有直接蹭饭的孤独大叔,有与儿子双簧买墓碑的正装男,也有忍受丧父之痛的房东,河畔的几家人呈现了人世百态,看似没有关联的几个人却能坐在一起吃寿喜烧,从隔阂到接纳,因为他们都背负着阐释亡灵意义的使命,他们的家庭成员都是缺失的。
小山这个“丧”男主开始从事处理乌贼的工作,起初面对这些乌贼“尸体”他是没有感觉的,甚至业绩还很好,直到接收了父亲的尸骨和骨灰,他开始胆怯,开始深思,开始寄托于法师来为自己的父亲摆渡灵魂,他可能想的是孤独而终的父亲有无怪罪,想的是幼时与母亲的生疏,这是童年创伤,也是成年的疤痕。
于是,后来再去切割乌贼眼睛的时候,他无法忍受和直视,他开始对此产生应激反应。
家中的浴盆其实一直是日本电影中交代父子情的很重要的符号,小山刚进出租屋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在浸泡在浴盆中,可能是儿时的记忆也可能是洗去前尘的含义。
一场简易的葬礼结束了小山对那个盒尸骨对父亲的愧疚,这种觉悟来自房东,房东的觉悟来自出租车司机,当得知出租车司机磨骨制烟花的时候,也让我们清醒有时逝去的瞬间更绚烂。
而且治丧小分队融入了所有主要人物,他们对此是认同的虔诚的,也是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他们都背负着对已经故亲人的伤痛。
看《河畔须臾》,再次感叹日本人真是劝活的一把好手。
平凡人靠什么活?
无休止的重复劳作,没有边界感的邻居,活在记忆里的父亲,PUA感很强的老板,一碗干净的白米饭,一杯洗完热水澡后咕嘟下肚的冰牛奶,一顿托小狗的福吃上的寿喜烧……大家围坐吃寿喜烧时响起的欢快小曲,简直就是在绝望中抠出一缕如蛛丝般纤细脆弱的希望。
男主问,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老板说,当然有意义,但只有至少坚持10年的人才能明了。
反正到时候如果还没悟出什么来,那就再坚持10年吧。
活着活着,人生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那些不完美的亲人和朋友,那些诡异和浪漫并存的执拗念想,那些零碎又不可或缺的须臾片刻,都会被定格成为人生阅历中的永恒一刻。
人之将死时,那些走马灯片段或许并不令人满意,但它们却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铁证。
电影也从生人的角度切入了死亡课题。
我之前常想,我死了,一定要被抛进热带的大海里。
看完这部就觉得,也无所谓了。
骨灰被做成烟花、或者骨头被拿去自我抚慰、或者碾碎了伴着巴赫被扬进天空里,都挺好的。
毕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来说就是,人啊,还是活着好!
没事就要打开看看的电影,借着地理优势在电影院看成了。
天地之间,山河壮阔。
一排荒诞的人送一个孤独死去的人最后一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这排人身上背着的,都是大事。
松山研一这位演员同志,曾经一度肥壮到让人扼腕,又让人欣慰地瘦回了少年,失足的,闹着别扭的,妈妈不疼爸爸不爱的,但是会因为自己的前科担心自己连体验生命中的小确幸的资格都没有。
他嘴上和脸上都是沉默,却一遍一遍打着爸爸电话通话记录里最后最常拨的那个号码,想知道爸爸是自己不想活了的吗?
是因为不快乐吗?
知道他也是洗完澡出来干了半桶牛奶的男人时有种人群中遇到了老朋友的踏实感,“是我的爸没错了”。
是他给你的一半血里带的,你在那莫名其妙骄傲个啥,咱也不知道。
是因为漂泊孤独的人生里,再次跟某个人确认了一场踏踏实实的链接吗。
室毅这样的自来熟应该是别扭少年的克星吧,横冲直闯打开你的心,我真的羡慕,不怕被人烦吗?
事实证明并不烦人,但是我如果初次敲门面对邻居那样的态度的时候肯定是会退的,不过那样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他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长大了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无人的寺庙里把黄瓜和茄子做成小马的形状,是想让孩子一起玩耍吧。
喝醉了以后接连不断的对不起,是他作为爸爸无能为力的道歉吧。
光妹从轻井泽拉大提琴到去富山当房东,也是过了4个年头了,纤瘦脆弱坚韧的样子却一直没变。
我甚至感受得到一个演员,一个人类,的那股劲儿,淡淡的但是稳稳的,通过她小小的身体渗透到每一个角色里,又被每一个角色反哺着,因而成长着。
这次的南女士,为逝去的爱人站在原地,始终思念,始终热恋,带着巨大的丧失平静度日,在思念偶尔袭来并被击倒的时候束手就擒,是今时今日少见的爱了。
孩子的口风琴配河边艺术家温柔的吉他,满眼满屏各种形状的绿色,让人看着都似乎能体会当时当地的湿润炎热,和偶尔有风拂过时的体感。
生命是如此无常又无奈,因为河畔涨了水来了风暴就会让过去的努力一下子归零,所以这每一个须臾的细微的体会才珍贵吧。
虽然生命总是要结束,但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里,别动脑子,多动手,就能让一切在走过了之后回头看的时候充满意义吧。
广阔的自然里,孤独的庙,庙里孤独的和尚,也会慢慢地因为一个又一个须臾堆在一起,堆得足够多了以后变成灰烬吧,一切都会变成那细细的powder随风飘散,运气好有人宠爱的话还可以坐在大烟花上轰地一声飞上天风光一场。
片尾曲即片中小孩坐在垃圾堆里演奏的曲子真是太好听了,旋律简单得令人发指,却也好听得令人发指,请问小兄弟真的是巴赫吗?
卖弄一个知识点:松山老师工作的场子做的鱿鱼盐辛是非常臭的一个食物,我没吃过鲱鱼罐头但感觉应该程度差不多。
所以他其实工作环境蛮苦的,大家都太淡定了,可能要表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臭哄哄,想活着吃好吃的大米饭你就别管臭不臭,哭完了擦擦眼泪该干啥干啥就得了。
和《海鸥食堂》前后连着看的,感觉自己会更喜欢《海鸥食堂》一些,因为《海鸥食堂》更平淡,就像每一天不会有什么新期待的生活,但偶尔有会有些突发的、戳到每个人点上的一些喜感、快乐和温暖,像寒冷天气里的热咖啡和肉桂卷香气一样。
《河畔须臾》的话,其实比《海鸥食堂》就更接近日式本土文化的感觉了。
首先它的设定是在日本,故事时间被模糊,看着摆设和器具都不太像2021年出品的片子,感觉至少往前推了三十来年甚至更长。
其次男主角是个潦倒孤僻的人,出狱后想谋求新的生活。
相似是都有稳定的多人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都只是只言片语,没有过多地去占用主线的故事叙述时间。
可能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挖掘每个角色的过去,而只是停留于他们这一刻的交集——像片名中的“须臾”。
电影开头说,“须臾”是佛教中关于时间的单位,相当于一天中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2880秒或者48分钟。
而最小的单位则是“刹那”。
故事的发生地叫“须臾公寓”,旁边有一条河。
这片名就忽然都至少有两种意思了:“河畔的须臾公寓”或者“在河畔须臾公寓里交集的人在“须臾”间所产生的交集故事”。
电影讨论的是两大核心——“一无是处的人也配拥有一些什么吗”和“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哪儿呢”。
说实在的,这些永远都众说纷纭的“永恒论点”已经并不新奇了,出彩的不是聚焦讨论什么,而是对观点的展示。
有些人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一定对,也不是错,就是一种对问题的看法而已。
电影在“生者”的一条线会讨论“活着的意义”,尤其是犯了错后活着的意义;而讨论“死后灵魂”的,也还是生者。
他们经历过其他人的死亡,所以在讨论,在想自己往生之日到来时的样子,去想象一个会经历但不能传给后来者的未知。
尽管电影希望用一个很平和的态度去讨论这些,但因为问题本身就是沉重的,整个片子的基调会无意地带上一种沉重、严肃。
尽管用了一些浪漫的戏剧夸张手法去让这个问题变得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整个东亚文化圈还是对“死”稍显忌讳,所以这部片子相比《海鸥食堂》就还是带着一点压抑了,虽然也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吧,但就要慢慢来讨论了。
但那些浪漫手法是很值得一提的:提供“生命热线”的电话专员在被问到“人死后灵魂会去哪儿”时说,大概会变成金鱼的样子在天空中漂浮吧;一个曾经是烟花操作员的出租车司机说起对过世妻子骨灰的处理,说“她在夜空跳舞,因为她毕竟是烟花操作员的妻子嘛”。
轰然一声,烟花在夜幕炸开,然后四散流星般落下。
很美,浪漫和生死本是一线,到了极端不由得就会用生死作为表现手段,很多作品都这样处理。
也有一些故作轻松调整气氛的,比如男主倒背七的乘法表。
我以为他是失眠睡不着,最后才知道他是害怕在克服恐惧……但女房东南怀抱亡夫遗骨幻想两人依旧亲密的片段着实有点病态,但她怀抱的是巨大的悲哀和依旧丰盛的情欲。
灵感或许来自“第二根肋骨”吧,真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了。
最后须臾公寓的一群人组成草台班子的发丧队为男主的父亲送葬。
落日下被碾成粉末的骨灰随风而去,音乐倒是轻巧无负担。
生死本身好像是很大的一件事,但最后不过是生者手一扬的一刹那。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的刹那,无数的须臾,它们像片段,勾连了完整的一条线。
那只能希望每个须臾都无愧于心了,但终归会有遗憾,好像那才是人生,不是吗?
偶然发现的这部电影,观影体验也很新鲜。
没有以往看日剧时感受到的冗余感和啰嗦,这部电影台词和情绪都简洁精炼。
比如面对隔壁邻居毫无边界感的侵入,我的不适感也和男主一样,忍到第二次终于拒绝。
以往看日剧时总会觉得我自己的有些情绪没有被照顾到,这部就不会。
其次是故事类型,像看到《小森林》一样,只不过不是纯务农生活,还有工厂打工生活。
导演在营造工厂的环境时也给出了一些非常直接的镜头,开膛破肚,和一个个鱿鱼眼睛。
以及父亲死去席子上的蛆虫,这些让人些微厌恶的画面,就会有种不容忽视的,艰苦生活的感觉。
这部严格来说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丧,也没有特别治愈,非要贴个标签的话是小清新。
画面也很小清新,调色我很喜欢。
但里面又涉及到对死亡的探讨。
总体来说是不同于英剧丧的轻丧系(。
说起来还觉得男主松山研一和福田知盛很像,都是微笑唇,还有同样的脸型,除了气质不太像。
在哪里搜的时候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感觉。
以及这部把男主拍的非常有魅力!
颓废感和迷茫都超级迷人!
单薄的身体和健康的肤色,🥰。
目前也在补导演的其他电影,看下来感觉是同路人!
我们这种对于死亡和孤独这两个主题极为关注和在意的人,也同样一直在寻找幸福治愈自己。
喜欢。
女导演真好,真温柔啊。
真温柔啊。
很慢。
但是不闷。
人生很难。
每个人都是在一种几乎将要、或者已然失控的状态下,尝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依靠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 依靠来自他人的 没有分别心的 爱 关怀 和指引。
于是 邻居、房东、老板这些角色,就是这样的功用。
哪怕都是各种意义上的失意者,但一群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类群居生活,已经蒸腾出相伴而生的烟火气。
很喜欢邻居这个角色 厚脸皮的可爱大叔 也在章鱼气球的结尾段落 哭着大喊:带我走吧!
我早就想走了啊!
室毅演的太好了,这角色多难演,他掌握的力道刚刚好,不多不少,简直在发光。
王大根评价的对,他要在韩国就是忠武路那一帮男主之一了。
(松研长得像宇文秋实!
)这种电影里,低机位固定镜头,配合永远在吃的白米饭,流淌过的就是时间的况味。
一时难一点没什么的 突然的大雨和地震 都会过去的。
人和自然贴的那么近 生和死也就是一线之间。
那个去世的老妇 就是边缘线上的象征。
男主在心中犹疑不定时,才能见到她。
而她说什么呢?
她对他说,你看这路边小草,好好照料,也会开出好看的紫色小花啊。
那个生命热线 也是双重意义上的“一线之隔”。
极其巧妙地串联起来父亲 男主 和周边人。
那个接线员讲的故事,“飘动在空气中的金鱼”,就是我们心照不宣的脆弱 和坚持走下去的勇敢。
老板和男主说 不要动脑只动手 不要求索意义 现在一定不能放弃啊 这时候放弃前面就白费了。
于是 知道被爱 还想要感受爱 就先这样生活下去吧。
片尾曲那么绵延 温暖 轻盈。
这些东西 好珍贵。
须臾 就是一瞬 可是这些一瞬联结起来 就是永恒。
其他的话,豆友写得更好,贴在这儿:
“如果我死了,你会感到寂寞吗?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
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非常强调故事性,其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于《步履不停》,是很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
导演荻上直子很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
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
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
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里结尾处的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
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
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利。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
“我是卖墓碑的,要来一块吗?
”
2023年第一部极为喜欢的电影出现了。
荻上直子导演一贯的温暖治愈。
电影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线索和前后呼应的细节,在主角们之间细密地织成一道温情脉脉的网。
故事发生在“须臾山庄”,一座位于城郊的廉租公寓。
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男性,除了女房东。
这些人的故事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询中逐渐拼凑。
年轻的山田刚出狱不久,来到附近的乌贼加工厂工作。
不久,他接到政府通知,要去领父亲的骨灰。
他四岁父母离婚,再没有见过父亲,高中时母亲离开他,浑浑噩噩进入社会,误入诈骗公司,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山田的隔壁住着一个每天乐呵呵、自来熟的大叔岛田,自称信奉“极简主义”,家里没有电器,常常来找山田蹭浴室。
门前开辟一片菜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
岛田十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有个儿子,也去世了。
山田的对面住着一对父子,沟口每天西装革履,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推销墓碑,常常遭遇冷眼。
沟口经常一边幻想品尝美食,一边惟妙惟肖地描述给儿子听,这样就算吃过了。
他们的房东南诗织,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丈夫五年前癌症去世。
她会给按时交租的房客奖励糖果,看到孕妇会有踢一脚的冲动,她把自己的奇怪想法告诉山田,又不等山田回应径自离开。
还有热情的社长,呆萌的和尚,还有已经变成“幽灵”的前房东冈本。
没有人谈论过去,他们要活在现在。
电影以山田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小小的社区。
山田阴沉忧郁,对未来毫无希望,一开始他封闭着自己,对周围的人毫无兴趣,鲁莽率真的岛田强行进入他的生活后,山田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原来这些平静生活的人们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趟过命运之河。
换个角度,也许正是年轻的山田带来了某种变化,把社区重新激活,彼此重新联结。
社长鼓励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岛田总是缠着他:“饭要和人一起吃,比自己吃更香。
”幽灵老婆婆一边浇水一边教导他:“这些花,好好照顾就会开出紫色的花,不好好照顾就会变成杂草。
”孩子在废品堆里吹奏巴赫,屋顶在阳光下聆听蝉鸣,黄瓜番茄在微风中肆意膨胀。
社区里的人有种默契,住在这里是“沦落”,也是逃避,他们知道彼此的艰难,没有刻意的关怀,省去世俗的礼节,他们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以此度过每一天。
所以当沟口成功卖出一块墓碑,准备了一桌心心念念的寿喜烧时,香气四溢,岛田,山田,南诗织和女儿接踵而至,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
这是电影最温馨的画面,这一桌有大有小,有男有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他们或许自己都没有发觉,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就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山田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的前科。
自己犯过错,还会不会被别人接受。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
岛田因为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一度冷淡,但又很快主动修复关系。
没有人真的介意,没有人活得容易。
山田的另一个心结是父亲,对于给他带来不幸人生的破碎家庭,对于去世父亲的骨灰,他心中是怨恨的。
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他知道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电话打给了“生命热线”——有自杀意图的人的救助专线。
他问接线员,人死后会去到哪里。
接线员说,死后的灵魂会慢慢飘浮,变成空中的金鱼。
这个故事岛田和沟口都知道。
生命热线是他们共同的秘密。
山田想知道父亲是不是自杀的,工作人员说,很难说,毕竟是孤独至死。
但他的父亲不像自杀,他租住的屋里收拾地也算干净,阳台上还有植物,走的时候可能是刚洗完澡,喝着牛奶。
洗完澡喝杯牛奶,同样的习惯,山田感受到与父亲的连接。
父亲过着怎样的人生,他难以复原,但走的时候,想来也是怀着希望又带着落寞的。
南诗织母女去扫墓,回程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位老先生,他讲起去世的妻子,“吊唁不过是未亡人的一种自愈仪式。
”他曾经是烟火师,虽然儿子反对,但这辈子难得嫁给烟火师,他还是坚持着把妻子骨灰磨成细粉,做成烟花,发射向高高的夜空中。
镜头转瞬切换,一朵巨大的烟花在天上绽放!
什么是须臾?
须臾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是两代房东口口相传的心语。
须臾是沐浴后的第一杯牛奶,是打开锅盖后的第一缕米香,是午后的阵雨,是转瞬的晚霞。
须臾是幽灵老婆婆照料的花草,是嚼着泡泡糖的和尚吹的泡泡,是能联系到外星人的电话机,是空中巨大的“外星人”风筝。
须臾是必须走过的路,是夜色中、风雨中、海风中的眼泪。
须臾是向过去再见,向未来招手。
电影结尾是众人一起为山田父亲举办的葬礼。
和尚,山田,岛田,沟口父子,南诗织母女,大家吹着口风琴、笛子,敲打着饭盆,行走在田野间。
骨灰撒向万物,万物沐浴芬芳。
23_076。隔了很久才看,感想没有我预期中的好。前半的对自己出狱后的认知,对父亲的原谅,和邻居的同处我都能认同,后面对遗骨的死亡的升华(?)我就有点,嗯,该说没必要还是说毫无波澜好呢。当然大家的演技是没问题的
【C+】部分影像技法和意向是亮眼的,但整体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都太意料之内,也太cliche了,和我不喜欢《雄狮少年》的原因相同,那就是这些底层边缘人形象无一不带着有距离感的中产阶级肤浅化的想象。(所以我也同样可以想象很多小资影迷会觉得很感动),但对我而言就是假且缺乏想象力。一言蔽之:美图秀秀磨皮版是枝裕和。我可以接受二舅,独行月球这样的东西,也能看的开心,因为没人会把那些故事当成真的。但我受不了这种明明在讲某种虚假的童话却要摆出剖切现实姿态的片子,它甚至会让我感到一种冒犯。
等了一个季度终于有资源了,观影结束下意识轻轻鼓了几次掌。// 话说日影只要认真文艺起来,永远有那份直击人心的真诚——真正的文艺永远不是煽情而是抒情啊——那些看似刻意的构图与运镜——比如超现实鱿鱼星人、骨灰烟花与性爱、结尾送葬游行等画面,但凡有一点点动机不纯,就会产生矫揉造作的出戏与割裂,然而本片导演的功力真是非凡,把那种描述时间感的玄虚与奥妙,把握的恰到好处,将死亡的晦暗与重生的勇气,结合的浑然一体——那是从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中,游离出的沾染了热夏季风的生命力,在这个冷冬黄昏,给荧幕前某个倦怠的观众——我,以甘之如饴的精神滋养。
今年最后一部看这个,不得不说,太棒了!日本人书写活着的人如何面对死亡,真的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一方面将无法避免的孤独与死亡很残忍地暴露在面前,另一方面又尽力编织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细小的「絆」,怎么能不泪中带笑地感受到一丝温暖,尤其沟口讲金鱼幽灵那段,完全绷不住了,明明都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强撑着,还能将微弱的温暖传递给别人,此类细节的闪光点颇多。看到那个章鱼外星人的时候想到了《鳗鱼》,很神奇,主角都是刚出狱的颓废者,背景都是河畔小镇,当然人物和故事肯定不一样,不过底色其实都包含治愈,去世的冈本女士是开理发店的,说不好是不是一种微妙的传承感。另外的意外之喜是配乐パスカルズ,伴着最后河畔撒骨灰的葬礼仪式,像是看到了《原野四十九日》,有被戳到。
“须臾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 大概就如今日一般 酝酿出这独特的天色 随即又消散而去”
2
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无论你有多怪,你依然能寻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生存与死亡本来就没几个人懂,不用非要深挖并赋予那么多的含义,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独属于自己的一份体验,那就够了。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我们活好自己,在生言生,而死释怀。哭了好几顿。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强调故事性,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步履不停》,是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导演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最后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须臾之间,温乎如莹。
把各种死亡灵魂佛教意象融入日常,日本沈腾室毅很抢戏,满岛光用亡夫骨头自慰那场戏才是全场最佳,平静的震撼,恐惧与神圣瞬间消解,死只不过是生的一部分,是阴影,也是给酷烈人世带来荫凉的陪伴。
福利社里满屋骨灰无人认领;住在隔壁房间的养花老人忘了自己已经死去;电器坟场里的报废电话可与外星章鱼通信;灵魂变作金鱼升天的故事原来你也听过……荻上直子这次的故事过于直白,少了点趣味,但大银幕观影有加分#2022北京电影节
设定OK,侵入与打破是相对的,一个简单的悼亡+自省题材;垃圾堆、坟墓、骨灰与瓜果、清水、音乐有视觉对比,但一定程度表现相同的寓意。鱿鱼的剪切用的很好
地质影厅的音效不好,太吵了。我坐在第三排,堪称震耳欲聋。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但有一些能戳到我的地方,慢慢看,慢慢体会的那种。打开电饭煲的刹那,寺庙休息的片刻,最后那场葬礼的须臾,是我喜欢的类型。
脆生生咬一截黄瓜,汁水淋漓地吃一颗西红柿,抄起碗筷自备生蛋到邻家蹭寿喜烧,男孩坐在两道桥中间的垃圾场上奏起口风琴,和尚念经的嘴巴吹着泡泡,金鱼的灵魂浮游,乌贼外星人高飞,骨灰绽成烟花,遗骨在存世爱人的手中被珍重地啃咬。人们总是为死所困也为生所困地活着,幸福只在须臾,死是漫长告别,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我皆有灵而无尽。这些大道理不是几句台词能写得了。点题笨拙而多余,只须将观众带到河畔,在吹吹打打的《むこりった》里,加入送葬的巡游就好。
剧情太薄且又零碎的剪辑支撑不了一些形而上的表达
嗜骨
人生不过须臾刹那,不过四季三餐,不过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摆动的一天天一年年——回首已是五年或十年,读懂是否有意义已是不惑年;一群拥有各自前史秘密和隐秘伤痛的人,在低至尘埃的日复一日里,努力等待金鱼升空的片刻,努力寻找与外星人沟通的方式,努力适应怎样面对或处理生死问题,颓丧中自带温暖的奇怪笑意,每个人都拥有微小幸福的权利。蝉鸣如瀑,绿意如洗,白米饭配生黄瓜的清脆,一个互相救赎的明亮夏天,一个漫长告别的送葬队列(很大林宣彦既视感)。
好无聊 二倍速嫌慢
家徒四壁却还能活得无忧无虑拈花微笑,这样的活人一辈子没见过几个,近来每部日影里却都能凑成一桌麻将,偏偏还总能在豆瓣被感动出一个鼻涕泡似的高分。贵瓣用户群都这么欠治愈的吗?
日本电影总是用力过猛,就不能来两个正常的,导演有恋骨p,得治,开场一看到男配强行要求借浴室就感觉很抽象,能不能不要老拍这种正常人被一堆毫无边界感的奇奇怪怪的cringe人围攻的电影;说的各自都背负秘密,但是想把每个人是如何被过去而影响实在是太难了;导演拍的这些东西一点都不高明,为什么一跟日本文化沾上边就好像很有格调了,啥时候国人导演也能拍一个主角住挂壁房吃拼好饭然后跟邻居相互扶持的片子;突然想到日本人吃的这些东西高碳水,重油重盐,长寿还得靠卡路里限制吧
依旧是平淡中带着美食与幽默的荻上生活流,“生死”议题的宏大与细微、沉重与轻松皆融入进日常之中:是一言不发高深莫测的和尚,也是悠然吹着泡泡糖、默默背起醉酒同伴的普通邻居…与《入殓师》全然不同的生死阐释,须臾的人生何以为人生,那是属于生者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