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black swan是用强烈的画面冲击来营造邪恶残酷的蜕变的话,never let me go的叙事方法则显得平和的多,如此悲惨的克隆人捐献器官的题材都被刻画得那么理所当然,看不到未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浓浓的英伦调调优美的风景冲淡了对其悲剧人生的唏嘘,他们面对既定人生的淡然和忍耐令人无言以对。
英国人拍电影总是希望勾引你来反思的——况且这还是日本人写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叶子也要做首诗的——写都不是白写,拍都不是白拍。
所以既然冒眼泪看完,就绕不开多想:先假设请你做一套伦理心理测试题,请你一个一个问题回答下去:1、你想活的更长一些,避免年纪轻轻死于癌症,或者远离各类疾病带来的痛苦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谁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长。
”2、然而生命无常,说不准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扰你了,于是,假如有这样的技术,在你需要更换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时候,立即就有的换,你高兴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几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们的器官来备用的呢?
你还想要么?
——当然,他们被制造出来,也不过就是医疗用途。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就要犹豫了。
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深刻理解。
谁都想多活一点儿,尤其是,当明明有办法可以让你多活的时候。
然而,克隆出来的人,已经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了,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不是像用他们捐的血那样简单,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他们就少了那个器官。
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们可能就死掉了。
你觉得你的生命,比起别的生命,更重要么?
虽然有犹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袭来的样子,我想大家还是会慌乱地选择“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当你,恰恰不凑巧,你就是那个被制造出来的克隆体呢?
你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一生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
主人翁们都是法律允许下的,合法的、命运不可抗拒的,克隆人。
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们生命一场的唯一目的。
他们不被算作人类——虽然从肉体到灵魂跟人类一模一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克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违背。
——好多入戏的影评跳出来大叫:他们怎么不逃呢?
他们就那么安心接受命运安排?
想不通啊,想不通啊。。。
——仿佛这真是在讲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视角,从未站在真正人类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讨。
自始至终,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审视这一生和这命运。
所以,为什么呢?
它真的在讨论克隆人么?
还是,它其实在讨论我们自己。
第一层,同样是人类,我们生下来也是各不相同的。
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
有的人生下来智商140,有的人生下来美貌,有的人生下来便富有,更多人生下来智力稀松、样貌平常,甚至还有一些,生下来,肉体就缺这少那。
我们好些人,生下来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剧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类。
所以,他们对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无视的,假装看不见,仿佛与己无关——镜头中医院里那些护士,很坦然地跟身为克隆人的护工,聊起那些个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数以及他们何时终结生命等等“琐事”时,笑眯眯地,神态是那么平常。
他们在想什么??
大概在想“他们真可怜,幸好,我生下来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数人们不会去多想别的。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
基本上,生命之签,只在生下来那一刻,便抽好了了。
既然我命已定。
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没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没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没抽到,与我无关。
而那些不幸拿到烂牌的人,不幸生下来便抽中烂签的人,能怎么办呢?
在周围普遍的冷漠下,在确实又怪不到别人头上的情况下,能怎么办呢?
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们怎么不逃走”的影评人们,你们觉得,他们除了完成使命,还能往哪里逃?!
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发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体起来造反,以跟人类厮杀,获取生存权了。
第二层,好些人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容貌可以改,贫富可以换。。
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尚且有希望通过“努力”来撤换命运。
然而,退到底,有谁能违抗自己天生的宿命?
——对于人类来说,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
从我们目前所属的时空层次来讲,这一点真是无可更改。
从整体上来说,难道我们不是那些克隆体么?
难道我们抗拒命运,有用么?
我们向天哭嚎千万次,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地嚎叫、抗拒命运的不公。
现实还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还是大踏步、被迫迈向死亡。
人类不想离开——去的地方越多、见得东西越多、经历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
死这个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们不愿去想这一点,好些人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这件事我可以克服。
所以我们贪婪、自私,我们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
所以我们人人有为王之心,人人都想要经世济国,挤挤嚷嚷,不肯罢休。
所以我们甚至要造出“克隆人”,来解决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即使这说到底还是以命换命。
我们难道不知道?
困扰我们的,推到最根本,只是关于“生命”的命题。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
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就无可更改。
所以,这电影教会我们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暂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告知这样的现实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尽可能愉快地度过去。
第二,无论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
抽到好牌的人,别只顾得意——不然细想生命,又有何意义,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帮助牌不那么好的人。
一来,可以从整体上,延续人类的生命和价值。
二来,否则牌不好的人,也许会积聚起很大的力量,一举赶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发牌。
——要用抢夺来获取生存权,代价只能就是厮杀。
说到底,这片子的主旨,虽然没有明讲,无非还是一个“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题。
英国电影里现在很少强调“抗争”。
看来这一百多年来,他们显然又进步了不少。
希望我们也进步快一点。
1. 关于逃不逃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就像我们生来就被告知有一天我们终归会死去一样,基本上我们没有抗争的能力。
他们也一样。
他们除了保证自己的健康和等待捐献的那一天,没有别的技能,即使逃出一个海尔森,一个农舍,又能如何生存。
2. 克隆人的人权问题。
海尔森就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想法。
他们出生、成长,18岁以后便开始等待终结甚至期盼终结,除了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和基本欲望,他们没有任何作为“人”的权利,只因为他们是被“制造”出来的。
就像猪圈里的猪仔,等待他们的是干净整洁的医院般的屠宰场。
可是同猪仔不一样的是,他们同样有思想,有感觉,会开心,会伤痛,会哭会笑,也会万般无奈的接受命运。
而他们的命运恰恰是和他们有着相同面孔相同基因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3. 每个人的选择问题。
如果给你一个权利,可以“制造”出一个类似的完全健康的自己,用来为你将来可能的或现在正在有的疾病做器官移植,你会如何选择?
他们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人类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别人的生命的延续。
窗外下着小雨,那样凄婉,冷冷的。
老师哭了,任何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人都会忍不住辛酸,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对他们被写好的结局。
荧幕上给出了一个铜制的人头像在雨水中依然用那样澄澈的表情面对一切,这就是那群孩子面对世界的方式吧,善良,无知,单纯,无奈,透着柔弱。
在这个异常抑郁的下午。
选择看完了这部略显沉闷的片子。
大概是想把这种灰色进行到底。
伤 可是眼泪却掉不下来。
缓慢的节奏。
反而像是放大了每一个可能触动到你的瞬间。
很适合一个人。
静静去体会那些无奈。
当然。
主角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成为donor,好像没有灵魂的样子。
可是他们的成长和我们的都是一模一样的。
当年喜欢的小男生送的一盒卡带反复聆听之后。
藏在抽屉的最深处。
因为她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
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的时候。
可是也没有眼泪可以掉对不对。
因为总会有人告诉你。
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
其实大概无所谓成全的。
只是全盘接受命运交付给我们的每件事。
后来各奔东西。
Kathy生活平淡地如同一张白纸。
大概就像她的人一样平淡。
她说其实乐于接受这样的生活。
不就像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吗。
打从心里明白。
张牙舞爪的抗争没有结果。
到最后。
默默地。
像不存在一样的生活着。
这是戏剧。
所以她还可以和他错过的人再次相遇。
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概这样就足够了吧。
不是吗。
如果注定会和最爱的人分离。
那么回忆便是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只是没有那么坦然可以接受生活的不如意。
不甘愿错过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至少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或者唯一做的事也是等待呢。
可惜我只有在喝酒之后才会发疯。
所以大概只能就这样被动的接受一切吧。
下面这一段是Kathy最后讲的话。
很喜欢。
生活中大多数的无奈。
想象。
回忆。
大概就是这样的。
I come here and imagine this is the spot where everything has lost since my childhood. has washed up I tell myself if that were true and I waited long enough, then a tiny figure would appear on the horizon across the field and gradually get larger until I see it was tommy, he'd wave and maybe call. I don't let the fantasy go beyond that. I remind myself I was lucky to have any time with him at all.But what I am not sure about is if our life are so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 we saved, we all complete, maybe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 live through, or feel we have enough time.这部应该是纯剧情片吧= =。
科幻的外衣有点太弱。
恩
《别让我走》是一部很另类的电影,首先它的壳是克隆人题材,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它的故事是关于器官移植的,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而它的核心却是关于人性和灵魂。
它无关科幻和反抗,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故事,在孩童时期被告知既定的命运轨迹就是捐赠器官直到死亡的克隆人,他们是逃跑还是认识自我,影片选择了后者,这另类思考的方式使得这部电影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显得更有人性有灵魂。
这部《别让我走》和《孩子们都很好》是今年众多“申奥”片子中最名不副实的两部。
可是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些优秀的片子连入选提名的机会都没有(遥远如《肖申克的救赎》,近一点的是去年的《玛丽和马克思》),另一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是烂片却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接受所谓电影界最高殿堂的检阅,比如这部别让我走。
可见神马奖项都是浮云,只有时间才是区分糟粕和精华的最佳评委。
一个让人质疑其真实性,枯燥,难熬的电影是否仅仅可以因为拥有一些明星,一个深刻(但绝不新鲜)的主题而获得奥斯卡提名和如此多的关注,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过,只要能给你的灵魂价值观添砖加瓦的片子都是一部好片子。
我却没那么苛刻,我认为只要能让你牢牢黏在椅子上,整个观影过程中不会瞌睡无聊感觉浪费时间的片子就算是不说很好,至少是部好看的片子了。
《别让我走》除了开始介绍几位主角童年时代的30分钟外,后面缺少一个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主线。
编剧忽略了一些一般电影都会叙述的部分,比如除了片中几位主角生活的学校之外其他饲养克隆人的地方是如何黑暗不人性,忽略了好几次该有的情感以及戏剧冲突(比如一个有良知的老师如何挣扎着告诉学生他们的身份;几个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貌似是想规避一些俗套。
但是,导演和主创人员在一味的“独树一帜”的同时却也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和身为一个生物的正常心理——连蝼蚁都会偷生,影片却从未交待这么多被正常抚养成人的克隆人为何面对死亡的态度如此“非人类”甚至“非生物”——从影片很多地方看出他们对死亡怀着恐惧,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必将早死的命运作出哪怕一点点努力的挣扎。
因为什么非同寻常的教育或者什么恐怖的管制他们会拥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却没有求生的本能呢?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从而成为了一个致命硬伤。
我们反对装逼,我情愿《别让我走》像迈克尔贝的《island》那样,把克隆人与普通人类的战争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而不是规避一些套路使得影片沉闷装逼且经不起考量。
观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是浪费生命、稀释影迷生活的质量,看了又写了这篇影评的我更是纯属找抽。
请大家吸取我的教训,珍惜生命,远离烂片。
我看了预告片,然后在图书馆看到书,借来看,然后又看了电影。
这样慢慢重现的感觉很奇妙。
然后说一说电影和小说的一些差别,由于书已经还回去了,我也只能凭记忆去比较,也希望大家多指教,在这里只是提出小说中值得大家留意的差别。
Tom和Cathy初次接触小说里Tom是一个经常被嘲笑和欺负的男孩,球赛之后,Tom在草地上大叫,泥巴溅得满身都是,而且Tom穿的是很好看的马球衫,Cathy觉得他这样做太糟蹋衣服了,于是上前提醒他,Tom才对她有了好感。
然后Tom和Cathy有过几次秘密的见面,Tom告诉Cathy,Lucy老师劝他说,有没有才华或者创造力根本不重要,然后他们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这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关于性黑尔舍姆的学生很早就受性教育,老师会拿着两具人体骨架告诉他们认识怎么做爱的。
学校里老师也在争论到底应不应该教孩子们这些,一派认为这样教会败坏学风,另一派认为教学生们如何性交能让他们的身体器官发育更好,同时也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另外,老师也告诉他们,克隆人是不会怀孕的。
小说里提到Cathy有时会有性冲动,她认为应该找一个同学去“结合”,并不是因为爱,而只是满足生理需要,所以Cathy实际上在黑尔舍姆就已经有性经历了。
关于磁带Cathy在交易会上拿到的磁带里的一首歌就叫《Never Let Me Go》,她非常喜欢那首歌,她在宿舍听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把枕头抱在怀里跳舞,这时她看见夫人(也就是Madam)在宿舍门口哭泣,但是当她发现夫人时,夫人迅速离开了。
Cathy当时把枕头当作婴儿唱这首歌,她觉得夫人一定是因为可怜自己无法生育而哭。
但是,当时隔多年Cathy和Tom去找夫人时,她问了夫人为什么哭,夫人说,她看见的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在祈求人们留下她。
这段体现了小说的某种思想,即我们总习惯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并且不愿意离开。
另外,Cathy的磁带曾丢过一次,Ruth曾想帮她找回来,但是徒劳,最后送了另一盘磁带给Cathy,后来长大后他们驱车去德尔福,Cathy和Tom在一家音像店,Cathy找到了丢失已久的磁带,Tom说,他多么希望找到磁带的人是他。
关于真相小说里,另一位老师(电影里总是lucy)看到球场上的孩子们在谈论自己的未来,司机,演员。。。
老师亲不自禁地走到球场上跟孩子们说了他们是捐献者这件事,但是孩子认并不以为然,而且极少谈论这件事。
关于去见夫人最后Cathy和Tom见到了夫人,然后是校长。
当时,有人在校长家搬东西,可以看出校长在变卖家产,过得很寒酸了。
然后校长跟他们解释了画廊的事,电影里说得太少了我觉得。
校长说,黑尔舍姆的宗旨是想培育出有灵魂的孩子,虽然他们是克隆人。
学校在六七十年代,用学生的画在世界各地做展出,向世人展示克隆人孩子的美好一面以求得对克隆人更人道的对待。
但是,另外一个科学家试图造出所谓“优化克隆人”触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人们担心克隆人会取代他们,于是黑尔舍姆老师们的辛劳付诸东流。
校长说,那件事之后,舆论的风向变了。
电影里关于政治的内容被弱化了,本来我还期待来一段蒙太奇咧
Never Let Me Go,只这个题目就有让我足够喜欢的理由了。
最初想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偶尔看到的那张海报,Carey Mulligan,,Andrew Garfield,Keira Knightley在乡间小路上驻足回望,有种安静的乡村气息。
我是个画面感很强的人,电影就可以不激烈,可以不搞笑,只要画面很美一样可以打动我。
Never Let Me Go就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英国所有那个年代的电影都如伦敦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这篇观后感里所表达的想法——确实十分消极、沮丧——是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产生的感受(电影就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吗?
),所以,在浏览这篇观后感之前,请务必先观看这部电影。
也请不要脱离电影内容的框架,直接在我的想法上作评论。
××××××××××××××××××××××××××××××××××××××××××××××××××××确实是文艺爱情片,但是感觉更像是个寓言(这要归功于原著)。
看完电影,片中那些漂亮的镜头和音乐自然是不能忘怀,但是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捐献者”吧。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捐的体力要么捐脑力。
我们从小到大被这个世界灌输的价值观和电影里的Hailsham所灌输的又有什么两样?
一样都是在灌输着:我们的人生价值高低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付出/捐献的多少。
到了最后我们被这个社会压榨到老,就像电影里的一样,重要器官被捐出,所剩机体再也不能维持生命的时候,盖上白布关上灯,人活在这世界上究竟能留下什么存在过的证据呢?
捐献的与受捐的人,还不是都走向一样的终点吗?
所留下的不过也是虚名罢了。
“是啊,很多人都怕第一次“捐献”,不过过了那次之后也就好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有人纠结于“为什么他们不逃走”这样的问题。
我要说,如果逃了,这个故事就沦于俗套,毫无深度了。
在这么样的一个社会,除了按照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所设定的方式而活,人似乎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
逃?
又能逃到哪去呢?
有时候逃避还不如接受,不如迎合大众来得简单。
TOMMY振聋发聩地嘶吼之后,Cathy对着一片原野静静流泪以后,一切还是继续进行着。
就像今夜流完泪,明早还是只能继续走向学校、办公室…这些捐献的手术台。
“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能证明我们不仅仅只是生命体───我们也是有灵魂的,这样就能延缓“被”捐献了。
”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要寄希望于什么呢?
你以为真的有天堂,有救赎吗?
你以为真心地爱或是与人为善,去地狱就有“缓刑”么?
一切不过是谎言罢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005212/?start=100
女主的声音太好听了 ~说着说着我就想哭~
不好看,
当时看到一堆人看的时候就估计会比较烂果然比较烂。还有这个梗是要和作家算的but:为啥克隆人会不算人啊?真研究出这个技术了的话克隆人肯定要有人权的啊。。。他们和试管婴儿有什么不一样么???妈的看完真累。其实我们正常人的生活和这里的克隆人也没啥两样啦。都是按部就班的等死。多等几年而已。
story too melodramatic and flat, cinematography not even pretty!
人之所以为人。
当文艺碰上科幻,everything doesn't make any sense。
前20分钟感觉已经看了两个小时,20分钟以后依旧苦情··
眼泪连连是因为哈欠不断
无论是电影还是商场,光鲜亮丽的垃圾越来越多
别让我走,我只是不想成为落单的那一个。从生来就命该逆来顺受的克隆人角度,考问生命的意义。很前沿很未来的话题,却放在80年代的怀旧影调中,故意的将一种离愁以回忆的方式汹涌在你的心头。Carey Mulligan和Keira Knightley姊妹花互飚演技,纠结得很精彩很过瘾。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科幻爱情文艺?你妹!无非就那么点痛痒的东西,制作成一部5分钟的短片或许会很出色,电影太长了。
风景如画 电影不行
这是个神马题材?!居然有这样的科幻片,要不就是反人性啊。男女主角之间根本就没有化学反应,真爱你妹啊~
rachel portman got one star.劇情偏弱,感人的理由就變得不足。但幸好風景很美和演員賣力搭救,還有本身故事的感染力所以還未致於讓唯美的畫面退色。當然令我給四星的原因是配樂太優美
奇怪的爱情童话
不被理解
很典型的我欣赏不了的那种文艺片。
全片透着一股浓浓的悲伤情绪,无力挣扎的宿命,人性的扭曲与医学的进步,哪一个更重要?
因为喜欢海报找来看,最终还是喜欢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