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传统社会都是男权社会,特别在乎女性的贞操,性被提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通奸被视为整个家族的耻辱。
由于我们也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对土耳其导演锡兰的《三个猴子》有更深的同情的理解。
如果在现代社会,那么电影中的事根本不会激起那一连串的悲剧反应,不过是家庭破裂,也许还是个中年女性重获爱情的浪漫故事。
但在土耳其,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一个三口之家,再加一个偷情者的老板,好象没有一个是坏人,大家都很无奈。
儿子发现了母亲与老板的奸情后,偷偷逃走,并在父亲面前掩饰,表明他并不想揭露这个事实。
父亲出狱后,发现了妻子的异常,也怀疑到了妻子与老板可能有关系,但他也不问。
老板怕事情败露,在父亲出狱后就断绝拒绝了与母亲的来往。
原来是一个可以掩盖过去的偷情,却因母亲对老板的感情,而无法收拾了。
为了家庭的平静,儿子杀了老板,母亲差点跳楼,父亲想去顶包。
由于最后由别人顶包,而避免了一场家庭的大悲剧。
从事前事后看,家中的三个人都想避免悲剧,但开始觉醒的女性的感情使得一切都无法避免。
导演确实拍得很细腻,儿子、父亲、母亲内心的挣扎表露得非常清晰,从而使这部电影有了感人的力量。
在[三只猴子]看来,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但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甚至不是“寡淡”一词所能够忍受的——郊外,夜晚,政客塞维出了交通意外,撞死了一名路人,他把自己的司机从家里叫出来,求他帮忙背上黑锅,因为自己竞选在即,是不能吃官司,并允诺给一大笔钱,司机答应了,司机被判入狱一年。
司机的儿子总是找不到工作,还惦记着买车,于是他央求母亲去找政客,母亲去了,而政客这个时候刚刚在竞选中败下阵来……儿子发现了目前和政客的奸情。
司机出狱的时候,儿子开上了车去接他。
后来司机也发现了妻子红杏出墙的事情,最后儿子杀了政客,司机继续背黑锅。
这一家还有一个溺毙的小儿子,他经常在熏热的午后,出现在他的梦里。
新闻简报如果要用文字来复述这个被选择用电影来传递的故事,那么一定是伯恩哈德那种新闻简报式的极短篇,即便不是文字,[三只猴子]依然能够凭借光影提供那种傲岸的幽默感和低处诗意:人生所有的经历,复杂的言说欲望以及无边无际的主观体验最终都要让位于名言警句式的格言体总结报告,先是一个偶发事件破坏一个社会基本单元“家庭”的完整(现在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家庭,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和计算机文明的发展,系统化生存变得越来越现实的时候,基本单位可能会变成其它的利益集团,“公司”就是选择之一,如同[三只猴子]这样的描述崩塌生活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就是一批缓慢而笃定的先锋官),然后这个家庭的质变又反证了整个社会的不可信和魔幻一般的现实主义。
但是假如用甜蜜的、诱人的话语来构建这种迷失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会令人厌倦的,因为一旦如此这般像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结果一样,那么就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社会价值观,内省,或者,重新反省,那么[三只猴子]仅仅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模拟西方现代化算术的公众媒介产品,而不是现在表现的——在历史悠久的阿拉伯文明世界中迸发的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电影作品。
[三只猴子]选用的视听手段不能说实验,但是的确背离了绝大多数的电影阅读习惯:平实的构图,及其简略的语言和动作,人物面部特写多于场面调度,中景,远景,和大量的空镜,听觉上几乎万籁俱寂,没有惯常意义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被那种近乎曝光不足的晕染摄影表现出来,偏黄的滤镜效果,归于厚重的油画质地,配合简洁的文本结构,达成了一种奇特而深远的效果;其中的面部特写,是我们久违了的伯格曼“面孔风暴”的“后现代”抒情重构。
至于片名“三只猴子”,大家都说是来自于日本谚语,捂着眼睛不看、捂着耳朵不听、捂着嘴巴不说的三只猴子,对于片中的主人公来说,要想在生活中执行这些古训,显然难如登天,与其说电影在讽喻“闭上眼睛见一切圆满,闭上耳朵听一切欢喜,闭上嘴巴说一切如意”,还不如说努里•比格•锡兰把片名从“白日梦”改成“三只猴子”其实是确认自己对于自身东方文化出身的一种自觉,在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一和世界接榫的过程中,建立起对照文化“他者”的关系,电影终究不能刻在木板上,藏之名山,“生活”更加不能。
现实是人心的产物[三只猴子]并非单纯地指向新派电影方法,以及内心风暴,它还和故事发生地土耳其的当下现实息息相关。
土耳其99%的国民都信奉伊斯兰教,这一点在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就和土耳其的传统社会心理结构无关,片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人生负面情绪影响,始终遵照责任行事是司机,也就是父亲,[三只猴子]当中树立了一个卑微的传统的父亲形象,其所展现的导演的态度非常的暧昧,说不上批判或者不批判,也说不上特别亲昵,只是表现出对他愚昧而坚强的品格存在一种尊敬的可能;而那个引发所有矛盾的政客,也是父权的补充说明,只不过是以现代政治人物的面貌出现,这个人也看重家庭,但却表现出虚伪而骄横的政治家性格。
母亲的形象几乎可以看作土耳其女权的觉醒,她在丈夫入狱之后出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她甚至对那个政客表现出“爱”,母亲这个形象也可以看作是“土耳其”这个正在慢慢苏醒的古老国家的象征,她和三个男人(司机,政客,和儿子)的关系意义极其深远,司机为了改善她和儿子的生活而和政客做了交易,而她为了丈夫的假释和儿子的生活能够过的好一些,找到了那个正在参加民主选举的政客。
[三只猴子]正是土耳其这个国家现状的写照,而最终努里•比格•锡兰选择用东方式的谚语来为自己的作品命名,也表现的非常奇特,仿佛入世不成求出世一般。
土耳其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比如都是古老民族与发展中国家现状,比如儿子代表的青年一代都穷极无聊,都有不上班的欲望,都有蒸腾的血气和强烈的物质渴望,以及拧巴的性格;可惜的是,中国还没有出现足以与[三只猴子]相类的电影,用一种不失尊严却又不属于西方主流语言系统的电影方法表现古老民族的现状。
努里•比格•锡兰显然是酷的,因为他选择了睁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张嘴说,他看见了暗中被破坏的根基,看见了传统的信仰体系的分崩离析,并且毫不吝啬地不提供乌托邦秩序的前景幻想,然而归根结底他是承认人是值得怜悯的,[三只猴子]对人是否能被感动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正如锡兰本人选择固执的低成本、强硬的不与观众妥协的电影方法一样,他和它尊重人的欲望自由,这声音和电影的声音一样,不大,但是无比亲切,令人着迷。
【7.4】
1、有点无聊,剧情没啥吸引力,一切都朦朦胧胧,欲说还休,可能最深的控诉就是无声之诉2、男主为了钱和工作帮政治家/老板挡灾/坐牢(老板夜晚开车撞死了人造室陶艺),男主出来后因为儿子紗了老板而让自己手下的一个青年进去帮自己儿子坐牢,真是好循环,回旋镖🪃3、灰色的画面,话不多的父子,还有时不时画面之外的紧张背景音乐和乌鸦咕咕咕的声音,一切都让人觉得灰暗,说这是地狱也不为过4、母亲为了儿子买贵的车子,而答应了郑志家(最后也没选上总统之类的)的色情交易。
儿子撞见了,但是儿子又假装出去了,他没有敢拿起厨房的菜刀,他软弱无能,他却等那个郑志家走了之后,又回来给母亲哐哐耳巴子,绿帽男人回来后也是如此,一声不敢吭,知道是自己老板淦了自己老婆,软弱。
5、那个社会离中国社会远,也近
第一次看锡兰的电影是《安纳托利亚往事》,与本片风格极其相似。
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不明白为什么片名叫《三只猴子》,最初还以为,难道是说这一家三口是三只猴子的隐喻?
原来片名的来源是日本的三猿像,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
锡兰的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学院派,大量的长镜头、细节捕捉,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说,本片表现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及政客黑暗的一面,这也无需电影来表现,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真理。
而锡兰以他一贯的电影美学,将这丑陋以教科书般充满美感的镜头表现出来,就别具一番滋味了。
主角的家里虽很破旧,但可以看得出他们家是面朝大海的,生活却没有春暖花开,而是一地鸡毛。
政客、司机、妻子、孩子,每个人内心都有可怕的秘密,不禁令人恐惧。
这又与《安纳托利亚往事》有颇多精神内核相通的地方。
那小男孩的死可能是父亲与哥哥心中永久的痛,几处细节及两位男主角的幻想都表现出这点。
当那个小男孩如浸润着水出现在镜头中时,我当时觉得那个画面非常瘆人,虽然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片。
结尾的时候,本来平静甚至枯燥的剧情进入高潮,一个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果出现了。
以金钱买自由,这竟然也能轮回。
导演在片子前半部分做过铺垫,男主角与茶馆伙计的对话,使得最终的结局并不那么突兀。
这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其色调奠定了它的风格。
如果你厌倦跌宕起伏吵吵闹闹的商业大片和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的爱情电影,看看锡兰的作品吧。
一种别样的精彩在等待着你发掘。
为了走出生活的困窘,司机去给一个撞死人的政客顶罪,妻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向政客要求提前付钱而陷入了肉体的交易,继而发展为危险的偷情,儿子发现了这一切,却对面对牢狱中的父亲选择了沉默;父亲在出狱后发现了真相;每个人保守着自己的秘密。
一家人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面对困境,三只猴子无力改变,婚姻,家庭,责任,死亡,生活给出的每一道题都很困难,或者到了个人之力无法解决的程度。
面对困境,也许注定着束手无策,而且,既无法取得胜利也没有资格缴械投降,那么怎么办呢。
保守住每个秘密,等待,忍耐,这都不够,必须要懂得怎么从困局中找到麻痹自己自己的理由和方法,去避免在困局无间的折磨。
我们也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无法逃避而又无法解决的困境。
逃避问题,当然不会解脱。
但我们会眼睁睁的看着那些问题跳跃着,活灵活现的每一秒撞击着你的视线,撕扯你的平静,无处不在。
你还知道,这样的困境也正在折磨着局中的每一个人。
全局的长镜头,画外的对白,琐碎的生活细节,冷漠的表情,导演把这一切呈现到了我们的眼前。
杀死那个政客,是儿子做出的选择,他的幸福在于他至少有得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杀死自己,是母亲想要做出的决定,即便她可以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残忍和冷漠的坐视一切的发生,父亲可以去这么做,但这对困境仍然毫无改善,无疑。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所以我们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走才是逃避,死才是逃避。
不要去逃避,所以让生活去继续,让宿命去发生,让一切归于平静,慢慢的。
导演的技巧很好,戛纳最佳导演的奖项实至名归。
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喜欢看童话,却无法承受真实感所带来的沉重。
一部不能带给来快乐的电影,所以四颗星吧,没办法。
《三只猴子》,9分。
像诗一样的影片。
具体、跳跃、有张力。
故事情节和导演的意旨全靠细节和意向来呈现与推动。
故事中的人,有时在离你很遥远的地方,永远无法靠近,有时又直愣愣地近在你的眼前,占据你全部的视野,镜头的使用竟有如此功效,奇。
光影的明暗配合,紧贴剧中人物的心绪变化和无常命运,导演信任观众,也指引观众。
演员的表演细微、丰富、饱满,只是眨眼、转动眼珠这样细小的动作,或者一张汗津津的脸,能让观众对之后剧情充满想象和期待。
另外看过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指导的另一部影片是《冬眠》,同样难忘。
http://axinlove.com/2009/02/three-monkeys/《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谚语的含义与引申义by @xinl.ve 090226玩笑一把,先:我国教育部对以下9个成语解释作出了正式的的纠正 ,现公之于众: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2.【度日如年】特指当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更多请搜索土耳其电影《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借用流传于西方的谚语Three Wise Monkeys[三个智猴]的典故。
先找些资料解释下:The three wise monkeys (Japanese: 三猿, san’en or sanzaru, or 三匹の猿, sanbiki no saru, literally “three monkeys”) are a pictorial maxim. Together they embody the proverbial principle to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The three monkeys are Mizaru, covering his eyes, who sees no evil; Kikazaru, covering his ears, who hears no evil; and Iwazaru, covering his mouth, who speaks no evil.这段英译据说源于佛教训诫。
在日本一座幕府时代的寺院里,就有一尊名为“三个智猴”的雕像——一个双手捂眼做惨不忍睹状(see no evil)、一个双手捂嘴做噤若寒蝉状(speak no evil)、一个双手捂耳做置若罔闻状(hear no evil)。
对应着“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的中文翻译是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关于起源的争论,如“有学者认为,日本这尊雕像实则归功于中国高僧,正是由于高僧们东渡日本传播中国古文化,日本才有了“智猴”之说。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猴子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外乎几种:“齐天大圣”一种,“猴子屁股坐不住”一种,“朝三暮四”一种,“抓耳挠腮坐立不安”也为一种。
原本考虑借用最后一种意思,确定文章题目是《挠人心的猴子》,有那么一点接近电影主题,但还不够契合。
搜索和IMDB的结合,谚语“三只智猴”的含义是“若要洁身,首先要远离邪恶”,而电影《Three Monkeys[三只猴子]》在这个语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发挥,引申意可能都不以确定,基本上颠覆后的再创作。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言,土耳其的工薪家庭困于生活时的无奈选择。
担任专职司机的父亲知晓了老板的交通肇事,未去检举,而听从其顶罪的安排(在这之前,还有路上经过的其它车辆,看到了因车祸而受伤的行人而未立即给予帮助的场景),此为视而不见。
原本外出的儿子,因事折返回家,听到母亲房间的异常声音,但没有现场揭穿,此为听而不闻。
基本确定另外的男人在父亲坐牢时和母亲有染,但探望父亲时,没有将真相告知父亲,即便监狱里的父亲觉得异常,此为知而不言。
主动与恶隔绝的原意,被发展为面对艰难和重责时的装聋作哑和不得不当其不存在。
困窘的生活,脆弱的家庭关系,善恶二分法下暂时只有父亲是清白的。
极度现实主义的电影里,出现猴子模样的小孩(夭折的另一孩子),走入儿子朦胧泪眼睛,也会把手缠过心绪难安的父亲肩头。
选择继续艰难的生活,还是一次畅快的分崩离析后争回面子?
明知生活不易的儿子,可以花大钱买一辆面子有光的汽车,做出杀死父母之间的第三者力求“表面上”解决问题也属正常。
普通人生活的悲剧,电影停留在这个时候,寒意和含义都足够深刻。
“智猴”的谚语里,其实还有第四只猴子。
Sometimes there is a fourth monkey depicted with the three others; the last one, Shizaru, symbolizes the principle of “do no evil”. He may be covering his abdomen or crotch, or just crossing his arms.子曰里也同样还有“非礼勿动”。
“勿作恶”,最为无辜和清白的父亲,为了拯救犯罪的儿子,寻找他人替儿子顶罪,与当时老板找他顶交通肇事罪一般。
“三只猴子”的谚语含义已经完备,新一轮的故事即将上演?
2008年第61届戛纳的最佳导演奖影片,代表土耳其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延续了艺术电影的漫长,电影的韵味不在视觉表现的故事,在平日生活场景后的思考。
连不上的官方网站:http://www.3monkeysmovie.com/Three.Monkeys.2008.LIMITED.DVDRip.XviD-AEN
三猿,不看不听不说。
在阴暗的烟雨蒙蒙的色调下,电影里隐藏着多少秘密。
一个家庭与老板协商好的欺骗法律的秘密,妻子与老板间的秘密,小儿子如何死去的秘密,作为旁观者介入者的大儿子的秘密,父亲与流浪汉的秘密......没有过多言语,一切对观者又不言而喻。
狭小陈旧的住所与物件、轰隆隆的火车与铁轨、给电影蒙上一层怀旧悲伤抑郁的色彩。
主角似乎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命运在此发生或者逆转,然而看不到希望。
让我动情的一刻是,崩溃时刻来临,妻子在天台上犹豫着,丈夫在楼梯口屏住呼吸,一面仍恨着妻子的背叛,一面聆听天台上的动静。
此刻火车轰隆隆地驶过,丈夫听不到任何妻子发出的声响,他的额头浸满了汗水。
最后,往日柔情压到了决裂,丈夫说,下来,别犯傻。
电影更像一部水墨画,充满情绪张力与联想空间,留白给了观者在头脑里加工的自由。
■片名:《三只猴子》 ■导演:(土耳其)努里·比格·杰兰 ■奖项: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最佳导演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24日(土耳其)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不看、不听、不说,选择改变后的杰兰作品依然如此深沉。
本片荣获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好几个朋友说有这般嘉奖理所当然,原因是《三只猴子》把个人风格跟家庭故事完好地包装在了一起。
我也奇怪此处为什么用“包装”而非“组合”,一大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杰兰的改变还没做到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三只猴子》没有想像中的完整跟成熟,有人批评它缺乏戏剧性,但这已经是杰兰作品中戏剧冲突最强烈的一部了。
作为一名处于上升期的导演,杰兰两次拜访戛纳就轻易地获得国际影评人的认可与追捧,戛纳自然不会错过褒奖的机会。
杰兰的优势在于猛一看电影画面,观众很快就明白在拍摄技法如摄影、音响等环节的处理上,没有长年累月的追求,是换不到这等厚重与沉稳的。
光线的变化、机位的选择,所谓境界不在炫技压人,而是引领观众进入电影空间,深浸其中。
稍微分析一下《三只猴子》有什么变化:首先是一出社会新闻性质的家庭剧,什么是社会新闻?
牵扯到政治法律监狱,需要观众带点猎奇眼光去看待的故事,经常就是“社会新闻”体电影。
以往杰兰拍的是父辈、成长、夫妻以及城市化,诸如此类需要情感投入的电影,可以说进不去就看不得。
《三只猴子》不同了,光说一头一尾两起命案,普通观众都会恍然大悟,原来不过尔尔。
这个悬念不大,但终归也是悬念。
其次,杰兰搬来了一批职业演员,不再是以往的亲人朋友齐上阵。
大部分非职业演员无法表现过度戏剧化所带来的情绪反应,比如对爱情命运抒发一通抽象的感慨,那与现实生活脱离太多,有着无法企及的高度。
妻子死缠老板那段,乌云压顶跟激烈对白和肢体冲突确实不怎么搭调。
《三只猴子》里的职业演员稍一发挥,就会带来演“过”了的感觉。
最后是片中一家人所在的房子,有外观展示、有居室分布,从头到尾导演都有意识在强调这个既存实体,以往杰兰作品没有如此倚重于一处环境空间。
这个房子在铁轨边,再往外是公路,再就是海岸。
透过客厅的明窗,可以看到蔚蓝色的海面。
《三只猴子》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提示了这幢老房子的方位,附近可能还有学校什么的。
房子是家庭的象征,它不是封闭的,总会接收周围环境的一些信息,能听到火车驶过的声音、有小孩的嬉闹喊叫,阴晴不定的天气变化也能收入眼中,正如这个家庭持续受到外部事件的冲击影响。
《三只猴子》片名来自东方的古代谚语,三只做着不看、不听、不说动作的猴子,它的出处是《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如果有人非要将三口之家跟猴子进行数量对等也无大碍,但这不是嘲笑他们跟猴子一样可笑,而是他们分别犯了“三勿”之一,比如儿子不该窥见母亲的隐情。
三条并算,就是家庭成员都心里有鬼又不好发作,只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姿态,直至悲剧发生。
然而结尾并没有酿成更惨痛的事实,原因在于几次出现的鬼魂幻觉——即另一个儿子。
这个家之所以不大正常,可见多年后他们依然没有走出另一个阴影。
对看多了奇闻轶事的观众来说,《三只猴子》如同一则《故事会》里的短篇,主题不大、不宜深挖。
杰兰用东方式的情感文化来化解了家庭矛盾,影片无关土耳其常见的冲突对撞、脱亚入欧,毕竟杰兰的情感始终偏向东方更多。
他作品里故乡的改变、家庭的牵挂、城市化对人的影响,都包含着真实的个人情感,也是过去几十年东方不发达国家常碰触的时代主题。
杰兰常用脸部特写、写景空镜和气氛镜头来反映人物的内心,尤其是天气变化。
所有长片的结尾,都会出现一次主人公的表情特写,早期是不明所以的疑惑和安然入睡。
到最近几部作品包括《三只猴子》,无一例外都是人物注视着茫茫不可知的远方,仿佛那里存在着更为美好的人生、爱情和家庭,那就是他们的出路么?
【北青报】
#影#《三只猴子》《Üç maymun》8/10《三隻猴子》講述的是政客撞死人,花錢讓司機頂罪。
而在男主坐牢的九個月,政客卻勾搭上男主老婆,兒子為了家庭榮譽撞死政客,男主走投無路最後花錢找人頂罪……故事主線發揮空間不大,如果正常拍很難有噱頭,但錫蘭運用起鏡頭語言簡直就是神筆馬良,大量的長鏡頭由始至終都掐著感覺的脖子,破壞平衡的佈局讓視覺在懸崖邊徘徊,各種各樣的雜聲沒有給聽覺放鬆的時刻,再加上情節在適當其時給大腦狠狠的一刀,讓人只能跪倒在地。
故事交代完全託付給了鏡頭,依靠焦距調節與光影重疊去實現虛實之間的替換,卻又始終如一繞著情節主線的發展,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特寫鏡頭也是錫蘭的指紋,這對演員要求特別高,演技不是在肢體動作,而侷限於臉部,每一條皺紋甚至睫毛都肩負重任!
對於汗水的刻畫更是這片的精粹,普通無常的場景在各種各樣特寫的流汗面前充滿了張力,點滴欲墜的汗水似乎就是炸彈的引火線!
唯一讓我扣分的是夭折弟弟的表現手法,導演希望是藉此表達家庭矛盾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以夢魘和鬼魂的方式出現太過戲劇化,讓人以為這是一出鬼片,削弱了影片情緒的整齊度。
瑕不掩瑜,這片實在值得一看。
收尾呼应真的绝了,大家不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循环嵌套中不知不觉从受害者变为施害者么?极佳的视听语言,但这么零碎的叙事真的有必要吗?
看这片儿,前后打开四次,最后这次一直在看时间进度条,太慢太慢了, 完全没必要大量的镜头,空洞的表达。虽然最后二十分钟让人有点意外。看完立马删了,再也不想看第二次。。。。。
长镜头~~~~
摄影大赞,结尾的镜头牛大了。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不喜欢装逼的电影。
不太喜欢这种电影 看到后面昏昏欲睡
没有欣赏出哪里好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看
三星半
3.5
拍的有点糟糕 故作深沉
不听非耳聋,是听而不闻谓之聪;不看非目盲,是视而不见谓之明;不说非口哑,是知而不言谓之智。
晦涩,发闷。唯一一些长焦镜头配着乌云滚滚,还挺有摄影质感
冷色调背景音轰鸣
没看懂,妻子Hacer之所以会采取鲁莽轻率的行为而严重威胁了家庭安全的动机是什么?
这个剧情很有意思,前后呼应,我想问的是,有什么隐喻吗?关于影片的名字。
很多事情一旦改变就再也无法回到它原本的样子。
悲剧有一种自行生长和循环的力量,有时你摸不清它的起点。逝去的弟弟是这个家庭不可说不可看不可碰触的隐秘伤口,最终它在各种诱因催化与外力纠缠下,撕裂成一个吸噬力极强的破洞。画质渣得令我损失一部分快感,猜到结局又损失一些。半夜看的,弟弟出现的两幕吓尿我。锡兰你为毛不去拍恐怖片?
看电影可不是为了累
如此摄影色调让影片时常有种阴郁诡异的氛围,在开车撞人的铺垫之后却是以缓慢叙事节奏展现几个相关人物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像《荒蛮故事》第五个故事、或是《全民目击》那般讲述几经波折的戏剧化故事,也难怪会有观众表示沉闷、看不下去,个人观感也不及「努里·比格·锡兰」导演的《五月碧云天》《冬眠》《远方》。P.S.:三不猿是日本神厩舍上的常见形象,即三只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听与不说。& 对《三只猴子》的一个较深印象是,记得两个朋友曾去资料馆观看本片,喜欢文艺片的朋友看得比较投入?而另一个朋友则说她欣赏不来?!
典型欧洲电影,慢节奏,没什么情节,没有高潮,压抑写实,但是画面考究,表情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