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歌声不绝》# 我的评分:★★★ 围绕爱情的朝圣与救赎,用大而混沌的时间维度来切割对这意识的窥探,足以让马力克开创一个新的类型——意识流电影。
随意而琐碎的场景变换,需要大量而多样的素材,怪不得会剪4年。
变形的广角镜头几乎成了这基底,充分利用场景的自然功力让角色的喃喃自语变成这破碎时间流中的肌理。
配乐同样作为神话一般的存在,就像耳边步步紧逼的圣歌,其无可阻挡的魅力成为辅助场景与故事的力量——这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
余晖下的停车场中的哭泣,床第间的束紧与挣扎,晕眩的倒立与瘫软也无法阻止生命不顾一切的消逝与回归。
Go back to a simple life.
我真的很好奇泰伦斯·马利克是怎样的天才人物。
似乎每部电影都能吸引众多一线演员捧场,《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到近年的《圣杯骑士》和《歌声不绝》,无不如此。
但他又很慢,比如《歌》早在2011年就提到立项了,好像是13年提到高斯林、凯特和玛拉等人加盟。
结果那边人家在《卡罗尔》里恋爱了,这边忧郁爵士手大谈爵士理想,《歌》还是没动静——除了15年的时候宣布改名叫《失重》。
结果,17年上映了,除了西南偏南电影节相关宣传活动,没什么造势。
现在来看,可能除了漫威或者DC宇宙,很难凑齐这种阵容:高斯林、法斯宾德、波特曼、鲁妮·玛拉、凯特·布兰切特,以及帕蒂·史密斯、波普为首的音乐巨星捧场,掌镜的还是斩获3个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山羊”卢贝斯基(两人也是老搭档了)。
查一下名单还有方基默,没认出来。
于是在小雨天,到一家独立的电影院买票看看。
影厅不大,装潢挺漂亮,观众来的也不多,另外这家电影院选片比较有趣,偏小众,有舞台剧录像(NTLive)、现场,还有经典重映(从《愤怒的葡萄》见气候变化),更有午夜狂欢场(比如黑白版《疯狂麦克斯4》《诺斯费拉图》)。
然而电影看了半天就一个想法:这什么玩意?
严格来说,剧情还是有的:两个怀揣音乐梦想的青年和爱人间的各种情感纠葛。
维基上的介绍也就这个意思。
联系一下众人之前的电影,《歌》简直引人浮想联翩:开头有个扣兜帽的男子是从《刺客信条》片场来的某人吗?
高斯林这次不装模作样弹爵士了,反而抱着电子琴弹摇滚。
玛拉和凯特并没有互动,反而玛拉和法国女子暧昧不清。
法鲨总是一身正装,还经常露出标志笑,和玛拉在一起还真有霸道总裁和小白兔的感觉(更别提法鲨还有一段挺限制级的狂欢)。
还有个发现时看银幕久了,觉得玛拉和波特曼竟然有些像:年纪差不多(差4岁),发色和眉目也有些相似,最后真分不清了。
回到电影本身。
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包括导演在内,没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全片都是山羊镜头下的美国浮世绘:音乐节上的狂野、林地中的宁静、城市生活的迷茫,更多的还是男女间的各种互动:示爱、亲昵、暗示、挑逗以及分裂和失意。
当然还有女性间的暧昧和亲热,以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互动(这个我确定)。
好像能想到的诱惑、“淫而不乱”甚或是“淫且乱”都自我陶醉般的表现一番,再加上几个主演时而梦呓一般的旁白,慢慢地道出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思考…要不是中午睡过觉了,大概非得在电影院睡着了。
所以可以说这是部“奇观”: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电影!
也许是风光爱情电影?
幻灯片、纪录频道一般展示美景,让演员好像为满足爱欲一样地表演,再自我满足地念着不像诗句也称不上散文的旁白,以及零零碎碎的音乐,偶尔还有音乐巨星当人生导师。
然而这些有意义吗?
是否不过是堆砌画面呢?
有人提到了“意识流”,似乎这些都有了解释:马利克的剧本和导演都放弃了常规叙事,不打算讲故事,而是任思绪流淌,将画面配乐旁白配乐等等随性组合拼接,表达他对爱情、生活、梦想、纠葛等等的看法,或者说印象;此时种种混乱的爱情观似乎都有了意义:他们在追求“歌至歌,吻至吻”的生活,希望将一瞬的美好持续到永恒,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整个“电影”是种印象、幻想,表达了一种美学追求,并且可能带有实验性(当然,看不懂就可以归结为“实验性”)。
卫报发的评论标题是:“马利克:过气的导演,还是领先时代的先锋?
”大概是对这位个性追求个人美学导演的争议所在吧。
另外尽管汇聚这么多明星,票房难称理想啊,也许志不在此吧。
补一句吧,我看北美票房也不怎么样,没过多久就下线了。
歌声不绝这部电影,真的太文艺了。
喃喃的将心事道来,却让你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些我们恋爱中的小心事,就这样被电影这样放大,我们看着电影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感情。
为了加深理解,看了几篇影评。
他们说的很专业,对人物个性剖析的很透彻,她们的所思所想,让我深思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感觉和他们很不一样,或者我是个小白人,想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背景牵连,写下这篇影评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菲伊是一个看起来柔弱但却极其勇敢的女孩。
她尝试任何事情,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包括和法鲨在一起,暴力的性爱,来找寻自身的存在感。
在遇见高司令之前,她从未感觉到情感的共鸣,其他男人喜欢她,她尝试迎合各种男人,但他们从来只喜欢她的肉体,能给她的也只有金钱。
至于她和法鲨之间的感情,法鲨从未曾停止过找寻生活中的刺激点,他能给予菲伊只有金钱,至于他自己,他都不确定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菲伊在我看来是一个单纯纯粹的人,她有过很多关系,感觉很乱,但抛开这些她有着纯粹的灵魂。
她无法对高司令许诺,因为她感觉自己无法兑现承诺。
她很自责内疚,她感觉自己对高司令有所隐瞒,自己配不上高司令。
她深深的爱上了高司令,她想要忘记,想要惩罚自己,哪怕低到了尘埃,也无法获得高司令的原谅。
但再次遇见高司令,还是那样深爱着他,并愿意追随他。
在爱情中,她一直勇敢尝试,有时甚至责怪自己是个坏女孩,自己不配被爱,被宽恕,但是还是有个灵魂依恋着你,爱着你的所有,兜兜转转仍然去找到你,在结尾的时候感觉特别暖,感觉自己也很幸运,格外的想他。
看到其他影评说结尾很突兀,而我感觉只不过一种顿悟吧,再次遇见,发现还是最深爱着他。
在我心里,菲伊不过是勇敢坚守爱的好女孩。
高司令拥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在电影中,他的形象是付出型包容型的,但是在他看似毫不在乎的面孔下,他其实很在意。
他一直都知道菲伊对他有所隐瞒,从一开始努力忽视不见,到后来的紧紧相逼,两人情感破裂。
他其实也很自责,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来挽回即将破碎的感情。
他也无法让别人为他停留,他怕自己无法实现承诺。
他就是那种在感情中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害怕踏出新的一步的人。
可是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中,想要任何一方不做取舍,感情真的难以维系,会随风飘散吧。
但更爱他的一方,也会为他做出舍弃,追随他回归到质朴的生活中吧。
菲伊这样,而高司令在经历生活的变故,最想回到的也是菲伊的旁边。
爱情中总有这样的魔力,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随意的人变的执着。
爱情,就是见过了万千人,仍最想念你。
是不是突然感觉,爱情那么飘忽不定的事,让人格外安心。
法鲨,一个在生活中追求刺激的人。
惹火的音乐能刺激到他,暴力的性爱刺激着他,还有生活中各种各样新奇的事刺激着他。
他通过刺激,来感觉自己活着。
他通过和娜塔莉结婚,来证明自己被爱着。
他曾经是迷恋菲伊的身体的,但她发现灵魂已经不在自己身上的人,变的豪无生趣。
他是嫉妒高司令的,他们那种纯粹的爱情,他很向往。
他也希望有人是真心爱着他的,他娶了娜塔沙。
他拥有了娜塔沙,她就像自己的私人用品,从来没有真心的为她考虑过。
他带她感受着自己的喜爱的暴力的一切,只希望自己承受更高的刺激,未曾想娜塔沙的接受能力。
娜塔沙最后选择了死亡,或许她感觉自己可有可无,或许她感受不到法鲨的爱,或许法鲨给她的超过了承受范围却无法活着摆脱。
她死了,像花朵落入泥土。
但她的母亲太可怜了,失去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几乎崩溃疯掉。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人们可以选择活在这个假象中不再醒来。
我们若不谈爱,只谈情,我们也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直到老去。
但是生活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一切还要返璞归真,我们也无从避免去考虑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的人对于我们那种灵魂的吸引,要超过性,高于爱。
爱真的很有意思,看似那么脆弱的东西,却让我们那么安心,支持着我们走了很远。
最后,愿我们忠于自己,忠于爱。
❤️
我的“看不进去三部曲”第三部,终于看完了。
如果说《通往仙境》是一团迷雾,《圣杯骑士》是一条河流,《歌声不绝》就是散落一地的积木。
我觉得这一部差于前两部的原因在于其有了连贯的对白,有了易捕捉的情节,使其变得半抽象半具体化了,于是不再能和泰伦斯·马力克式的跳切和时空上的大幅度跳跃。
影片没了那条细细的看不见的线联结,造成了切割式的情节。
再就是对配乐的滥用。
这一切加在一起马力克用再美丽的摄影都弥补不了。
电影的主题已经囊括了的音乐、爱情、背叛、性和欲望,还有一点宗教,后来又混杂了家庭和亲情实在是饱和了。
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和凯特·布兰切特几位姐姐的颜真能打啊,尤其是鲁妮·玛拉,里面好多镜头都畸变成那样了,竟然还那么好看。
最后就是我觉得我找到了一种实验性的观赏马力克这种电影的方式,就是在屏幕前,他晃悠我也跟着晃悠,他漫步我也跟着漫步,配合他的手持更加有沉浸感。
满屏的腰,和娜塔莉快要溢出来的MILF感。
作为性瘾者的法鲨想睡她甚至结婚,与她三P。
一个保守的宗教信徒流露出的禁欲感和再看似不和谐多角性爱中透露出的被胁迫感,看得我颅内高潮,因为我知道她很爽,只是过不了高潮之后的精神拷问。
蜂腰大胸骚气外露,我想是不是所有美国快餐店都用女侍应食诱顾客啊,这可能是他们的营销策略,至少我看电影和美剧里是这么认为的。
麻辣的骚就像是她骨子里自带的,是克制的,但是弥散在空气中,罩着一层浪漫的柔光,很容易让人觉得那就是爱情。
《CAROL》里有大魔王教科书式的演技和麻辣高潮时自然的潮红,即便这样,我仍不绝任何CP感,看不到爱。
作为麻辣的颜粉,直到这部电影才让我意识到原因。
一种天生的疏离感,在禁欲和肆意之间,性爱的主宰者,电影里和法鲨,高司令,法国拉拉的几段情缘,看是他们在她身上索取,实则她在怜悯施舍。
《CAROL》的小白兔在这里攻气十足,
幻肢都硬了。
至于导演想讲什么我不知道,先锋性的摄影手法和是否对摇滚乐致敬,我不予置评。
R级片,能把性拍得如此高级,不湿不硬,没有生理反应,只有幻肢高潮。
PS:导演琐碎的剪切和摇晃的镜头,时刻让我感觉是在看阉割版的慌张中无法好好享受颅内高潮。
貌似一开始,鲁妮就是为了名利跟法鲨一起,然后又跟了高司令,接着三个人去了旅游,鲁妮跟司令感情更加好了,法鲨受不了了,在餐厅跟撩了娜塔莉,后面还结婚了。
法鲨拿了高司令的歌去发行,但没有写高司令的名字,司令很生气;法鲨借说要签鲁妮,做了一场爱后,鲁妮后悔了。
高司令不知道怎么发现鲁妮和法鲨有奸情,还问鲁妮跟法鲨对娜塔莉做过什么(后面剧情交代,娜塔莉受不了法鲨的花心?
抑郁自杀了)鲁妮说法鲨让我做啥就做啥了(鲁妮和娜塔莉有),司令受不了就分手了。
鲁妮后面跟一个巴黎来的女人在一起了,司令在一个派对上看到她们两,并认识了大魔王,然后和大魔王在一起了。
鲁妮跟着法鲨去了音乐节,并加入了乐队,还和法鲨暧昧不清。
女友不相信鲁妮了,两人分手了。
司令的母亲不喜欢大魔王,两人分手了。
后面貌似鲁妮跟司令又见面了,并尝试再在一起,但好像不行。
司令父亲病了,要回去照顾,并且过点简单的生活(当建筑工人!!!
)。
鲁妮想去找他。
欢迎大家讨论。
anyway,这戏就是用来舔屏用的而已。
不知道导演在拍什么,一部2小时的超长大cast轻爱情武打片?
里面有很多神乎其神、姿态匪夷所思的动作戏。
人们扭曲,倒立,nonsense……这是用躯体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空虚吗?
影片中的角色没有名字,只能用演员的名字称呼。
法鲨是最有钱的,因此可以为后来主角们满世界跑,挥霍,在各种大房子里走来走去,聊天,纸醉金迷,干点无题的事做铺垫。
我们的小mara,究竟在干神马???
给高司令带了无数绿帽,啧啧。
每次镜头落到她身上,她的眼角眉梢全是戏,一半阴影一半阳光下,她就这样抬头看着你。
忧伤的小女孩很有市场。
随便在街上一走说说话,就能被人带回家玩。
她站在哪里,坐在哪里,就会情不自禁的抚摸哪里,窗户,窗柩,沙发,地毯,粉刷后的墙壁,高司令的身体,捡到她的路人的身体。
她会翻滚,躺在桌上,地上,椅子上,做个小受,建立connection,每次都是别人脱她衣服,不过幸好她身材很好,大家都很享受。
她也会独处,一个人发疯乱舞,她想成为艺术家,她想要自由,她装作自己获得了自由,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其实跑不出那个枷锁,她就悲伤,哭泣……她实在是太美了,我认为她表达的虚无感,比娜塔莎波特曼更真实,后者倒是更像一个被有钱人法鲨保养的失业女工人,有点僵硬。
可能是因为,和高司令在一起更容易入戏,而法鲨的角色就有点世俗,像个follower,而高司令完全free,他是这片无聊之地中的宝藏。
重点来也!
高司令穿着平凡的T恤,衬衫,牛仔裤,难掩其魅力。
和不同的有钱人玩耍,他们相爱,嬉戏打闹,高司令总是能想出各种搞怪的事,他的灵魂比别人飞的更闪耀。
有种感觉,尽管大家都在一起发疯,但是他却有高人一等的骄傲。
他不似法鲨每日沉浸在肉体的欢愉中,他会做小手工,而且热爱运动,这些都是他在和mara、cate、法鲨约会玩耍时,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优秀品质。
和任何人对戏,他都像收敛着,很低调,却迷倒所有人。
完全没有盛气凌人,但是万事万物皆由他主导,十分可靠。
他没有指明人生目标,但是他绝不会自甘堕落,在无所事事中浪费时间,顺便秀一波钢琴。
Mara自顾自的走,不搭腔时,他为了和她聊天,说:“u can tell a complete lie,u could say anything u want to me. that is the fun about me.” 如果这样撩妹,很多人都要笑着扑上去啦。
娜塔莉的镜头最少,大多和法鲨一起的。
如果上面两位是平静的神经病,那他们就属于偏激的一派。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太随意了。
没有安全意识,卫生意识。
什么东西可以往身上仍,往身上抹,人也像一个物体一样,被人扔来扔去,或者乱跑乱撞,就很无聊啊。
一星给mara,两星给高司令,半星给动作戏。
比起现在的译名,我更喜欢歌至歌这个名字。
虽然是很直白的翻译,但是歌至歌能让我觉得符合片子的意境。
影片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音乐类型的电影,没有歌声不绝,所谓歌至歌,我更愿意理解为,爱情的篇章,一首接一首,正如片子里菲伊对BV说的:慢一些,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个片段也被剪进了了预告片里,在此向揣测一下导演所想表达的,或许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我想慢一些,这是一个爱情电影,我想用我的方式表达。
高斯林作为男主,不免让我们想起LaLaland,不同与啦啦land的是,里面关于两个人的音乐方面表达的并不多,更大一部分在表现她们的爱情。
影片很长的一大段都在撒狗粮,作为颜狗真的快要舔屏,小白兔身材太好了,镜头前无懈可击,透过导演花式的拍小白兔的镜头,仿佛看到身边的stupid girls,We want to experience。
想要去经历,找到发光的那个人,却为了更好的发展,走向了另外的人,经历多了,自然知道自己的爱了,可是回头,还能和从前一样么。
影片中小白兔向父亲哭的时候,甚至有了些角色带入感,眼眶湿了。
片子里描述女孩的心路历程让我感到共鸣,小白兔的独白在念着,就是另一个 虚妄、谎言、疯狂的自我。
而法鲨的角色,在片中也提到,正因为别人幸福得这么璀璨,更显示出了自己的丑恶。
摇滚着的欲望和偏执的性爱好,让妻子不堪重负离开了。
镜头的晃动,音乐的诡谲,展现了年轻、摇滚、偏执的爱情,曾经都想活得那么热烈,在焚烧着爱情,风雨过后,最后归于平静,只要身边依旧是你,爱的歌声不绝,生活就还是绚丽的。
今天要介绍的影片是歌声不绝 Song to Song (2017)
主演: 瑞恩·高斯林 / 鲁妮·玛拉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娜塔莉·波特曼 / 凯特·布兰切特 / 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很多人说 导演有意将此部片 作为上部 <圣杯骑士> 的续集片来拍同样是讲述一些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经历诱惑 迷茫 放纵 超脱的过程不知道导演是对于影片的前景有更大的野心(比如继续获得 获奖影片提名)还是偏爱这类故事
剧情聚焦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音乐节上那里 发生了一段相互交叉的一段三角恋情你说的爱情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高司令饰演的音乐人 在party上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女孩鲁妮玛拉饰演的女孩 也对这个有想法的音乐人 深深沉迷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 就像是会发光一样身旁的人 不自觉就会被他们吸引目光仿佛只有亲吻和拥抱仿佛只有爱 存在于两人之间
这时 法鲨饰演的音乐人 想要给予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他提出可以一起做音乐 一起发专辑的邀约自然地 面对如此好的机会没有人会让步这也是为什么 后来高司令和法鲨解约后依然会鼓励 鲁妮玛拉饰演的女孩 与其签约没有爱的时候 至少还有愿意投身其中的事情还有音乐
说与不说其实 女孩并没有坦白她在认识高司令之前 曾与法鲨饰演的音乐人短暂相处过那或许 不是爱情但确实一段“浪漫”时光充斥着迷幻的生活、刺激的爱情
女孩一直很纠结 说与不说甚至背着高司令 偷偷见过法鲨几面然后跟所有电影里面的剧情一样事实永远无法藏在谎言背后
直到有一天高司令 决定放弃这种消耗爱情 的爱他问女孩 你有没有骗过我当然会有 女孩默认了像是杀死爱情的 最后一滴毒药他们分手了
你是我最深爱的人即使我还不能确定离开彼此的两人 继续追寻着新的爱人高司令认识了新的搞音乐的女孩他们或许有共通之处但是他们始终无法走进对方的心里
事实是高司令 害怕他害怕付出 害怕承担 害怕再次虚无的结束又一段感情以致于 仅存不多的真心又减少几分他不会请求女孩留下来他知道 这只是徒劳
看到这一切的鲁妮玛拉也没有留给自己太多的感情空窗期法鲨、有魅力的女性
像是什么都尝试过一样她明白 她只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她已经失去了最深爱的人甚至为了逃避这种想法她所做的事情 更是贬低了爱情可是 她必须做点什么跳脱出这种 爱情的怪圈救赎自己逃离高司令 继续生活
送走女孩 高司令继续 追寻自己的自由一个事业有成 但是并不幸福的女性他们也有过短暂的交集那是爱嘛?
显然还称不上
高司令说我没有合适的心给你你是我最爱的人即使是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他在新的环境 找到了内心的安定不知道 再回来的时候会不会 有一颗合适的心了呢?
自由和疯狂的 界限在哪里
法鲨奉献了他 近乎疯狂的表演 来诠释这个角色他试想在自己的小天地 建立一个王国想要当“国王”他可以选择给人机会 给人房子 给人自由然而 他可能确实过于骄傲了
活在梦里的他 实际上空虚的可怕看到鲁妮玛拉和高司令的幸福他才觉得 自己丑陋
被人点醒的娜塔莉波特曼 明白过来这些日子都是一场疯狂的梦法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 拥有一切可是看透他的生活 他破碎不堪他活在别人制造的幻象当中
她又何尝不是 活在法鲨给她的“自由幻象”中?
她被生活禁锢直至最后 选择死亡什么也没留下 失败的一生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人事业成功 可是没有人来填补感情的空白她的安全感完全来自于 自己
当珍珠项链掉的时候一起掉落的是不是 对于自己的信仰呢
世界在你身边划了个围栏你该如何逾越?
或者 无法逾越的时候怎样试着 和世界连接即便是妥协
都是破碎的灵魂没办法 互相安慰没办法 互相给予爱
当爱缺失的时候你该想办法找回来不是乞求 世界的仁慈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适当的做回孩子 与平静的你磨合
为什么不满意这部片子全程 感觉电影镜头在晃但是没有达到 能够代入的观影效果所有人都不安定 而且迷茫叙事混乱 剧情全靠人物自述好像影片中看不到人物的起伏只能通过台词解读对白少得可怜可能导演也是想让每个人都去审视自己内
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爱情故事没有暴力 没有嘶吼是个爱情走向死亡的故事
最后说一句影片中的 光影效果捕捉的很美画面加分
文章的最后 想要告诉大家 光xiu 也开始写公众号了 哈哈哈希望大家喜欢这样一个温暖的 光xiu微信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光xiu 还有很多光芒 希望分享给同样需要光芒的你
歌声不绝 (2017)5.72017 / 美国 / 剧情 音乐 / 泰伦斯·马力克 / 瑞恩·高斯林 鲁妮·玛拉
他这个电影最初前两个小时连我都看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能我觉得这种人看到这里的话,觉得看到一半觉得这部电影是个烂片吧,而且我觉得这个电影确实慢了不少但是后面那个情节确实让,我感觉有兴趣了起来,就是说原来这主要是围绕一对情侣之间所描绘的一部电影吧?
而且我觉得瑞恩高斯林他演的很生动。
释放本性做自己并不代表放纵无度
延续导演其他作品一样的风格,意识流化的镜头,非线性叙事,剧情总让我想到《圣杯骑士》。七分主要源于喜欢作品风格吧。
鲁尼这小身板活脱脱的衣服架子啊。波特曼成功转型成金发性感美女了
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喜欢高司令?啊?很饥渴吗朋友?不论哪个类型定位,好莱坞男明星数一圈也数不到他啊……
这个cast拍成这样……
forever magic hour/ visualize everything
说真的,Terrence Malick绝对是电影届的PPT高手,摄影界的GIF大师……
多么自我的一个导演
为了看气色满满的法鲨啃了两个小时生肉…/然后又看了一遍熟肉我是不是有病/只能说法鲨和麻辣都太美了各种视角各种体位,本来就冲着r级画面去的所以觉得很美很享受,也从本片中总结了很多爱爱的小动作~蹭鼻子咬耳朵咬脚丫吃蜂蜜什么的大家赶快学起来!
天哪。看了十分钟吧 完全不明所以 连性爱场景都吸引不了我
花了好几年眼睁睁看着这条目从五星期待的“未命名泰伦斯·马力克项目”变成三星“太乱死·马一个mv”
完全为两位女主!!马利克一贯晃
高司令和石头姐分手后,最后和鲁妮玛拉在一起,这个结局我很满意。
在马力克的体系里算好的了
这与上部《圣杯骑士》有太多相似的东西了,豪华的卡司,感觉像是马力克为了集齐好莱坞明星,雨露均沾一般。。。不太喜欢马力克后期的作品,《隐秘的生活》算是例外。
hope you can find me,hold out your hand,save me from my bad heart.
自我剖析.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泰伦斯马利克的失败告诉我们~现在并不是一个适合诗意的时代
对于神棍马力克,我是买账的。有足够的心理预设,所以对去剧情化、梦呓式台词、广角鱼眼倾斜俯仰视角是太熟悉,全篇马力克标志语言。是惊叹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拍的,无论是大鲨鱼吃小白兔,还是高司令吃大魔王,都无比赏心悦目。要么爱之深,要么恨之切,这就是马力克,没有中间地带。
什么鬼
浪费了卡死。。。。空洞无聊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