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末可谓是大片扎堆,既有科幻巨作《毒液》、《海王》、《蜘蛛侠:平行宇宙》轮番上阵,点燃超级英雄的辉煌,又有《无名之辈》、《狗十三》等口碑电影滋润观众的心房。
不过有一部于12月11日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云上日出》吸引了小鉴的注意力,电影以儿童视角剖析历史战争,听起来既特别,又令人心疼。
值得一说的是,在电影正式上映前,电影《云上日出》就已经入围了国际A类电影节——塔林黑夜电影节,同时还入围了澳门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青年影展。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影专业领域给予影片的肯定。
如果想要更好地观看这部电影,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这场著名的细菌战。
细菌战亦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极端灭绝人性的罪行。
1941年11月4日,一架日军97式轻型轰炸机从南昌机场起飞,穿过黎明的雾霭,历经一个多小时抵达湖南常德地区上空,一路投下麦粒、谷子、高粱、破棉絮、烂布条等杂物,不明所以的常德人民彼时尚不知道危险已悄悄来临。
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常德从繁华的商贸城变成了一座死城,从1996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常德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委员会经过走访之后确认在1941年的那次细菌战中,有名有姓的死者共计7643人,历史上将这场悲剧称为“常德细菌战”。
《云上日出》的故事,就基于这场细菌战,故事的小主人公夏家骏也以当年细菌战的受害者法学家、书法家夏家骏老先生为原型,用小小孩童的视角,揭开历史的伤疤。
虽然电影蕴含着沉重的历史,但是导演并没有用血淋淋的镜头去刻意渲染悲痛的情绪,也没有用说教式的旁白解读剧情,反而电影的画面构图意外的清新美好,电影里到处都充斥着各色的光。
小家骏一出场就在一片战火肆虐中被迫与家人分离,独自穿过一路灰蒙蒙又饱含腥味的空气,辗转来到圣心教养院。
护工小姐姐开门的那一瞬间,是小家骏接触到的第一道光。
孤独沉默的家骏瞬间被一群年龄相仿的孩童们围绕,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并没有让他卸下心理防备,他警惕着周边的一切,更多的时候家骏只是在一旁远远地看着,等着失散的爸爸来接他回家。
此刻透射在家骏头顶上方的这道光线仍是稀薄且泛着白光的,家骏也有意疏远这道光线。
但护工姐姐与小豆丁的靠近,慢慢温热了这道光,它开始变得明亮。
小豆丁总是一脸天真地陪伴在沉默不语的家骏身旁,而护工姐姐则会用她瘦弱的肩膀来护家骏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
电影中那一碗热腾腾的鱼汤,是搭建三人友谊的桥梁,也是带领小家骏走入教养院这座“儿童诺亚方舟”的指明灯。
在这里,家骏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金色的童年,他们一起上河边捉鱼,一起点燃河灯,一起分享食物,一起在琴声悠扬的岁月里健康长大。
直到那一天清晨,头顶上方划过的飞机打碎了这一切美好。
家骏抬头的瞬间,飞机的尾翼恰巧遮住了脸上的光,家骏的世界暗了。
那些被飞机透射下来的新奇玩意成了毁掉孩子们金色童年的导火索,不断地有孩子感染上病毒,他们被迫接受隔离,健康的孩子们只知道那些从宿舍走出去的病孩子一个也没有回来过,却并不知道死神早已悄悄地来临。
战况危机,瘟疫蔓延,日子又过得捉襟见拙,圣心教养院再也保不住了。
教养院大部队迁徙之际,家骏望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豆丁,他选择了独自留下来照顾豆丁。
值得一说的是,在和小伙伴们告别的时候,导演使用了俯视般的神向视角。
病床上的豆丁稚嫩而又微弱的声音轻轻地落在了家骏的耳朵里——“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
”家骏摸了摸豆丁的头,豆丁的生命也许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家骏会陪着他走完这趟旅程。
此时,家骏成为了豆丁能看到的,最后的炙热的光芒。
豆丁走了,家骏背上他来到教养院时的小书包,一步一步走向了教养院的大门。
私认为,电影最后的这个镜头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随着大门发出的“吱呀”声响,大提琴声的背景音乐也随之奏响,落在家骏头顶的光芒变得异常明亮,家骏穿过被战争捣毁的房屋的阴影时,背景音乐变换成为了人声,当他穿过阴影,迈向满是小野花的小道时,悠扬的笛声在家骏的脚下漫了开来。
其实,当家骏迈出大门的那一刻,他便已成为照亮自己人生路上的光。
细细品味,电影运用了大量隐喻的镜头来记录了家骏的成长,初入教养院,家骏一心等着爸爸来找他,就连得知自己将要被他人收养时,他也没有打开大门出走的勇气,而所有人离去后,家骏坚定地选择了主动打开大门寻找希望。
家骏每次透过指缝看见的那条鲜红的金鱼,事实上正是他对活着的渴望,当他历经一切敢于直面生活时,再重复这样的手势看见的,却是真实的世界。
谁说极暗之地开不出希望的花朵?
家骏顽强茁壮的生命力就是他对这个悲惨世界无声的抗议,战争带来的不幸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要相信苦难终会结束,日出带来的光芒足以让人洗去一切灰尘。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除了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还有孩子们对未来的渴望。
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是瘟疫肆意后,教养院的院长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长沙为孩子们带来了疫苗,每个孩子在排队打针时都是井然有序,没有一个孩子吵闹,也没有一个孩子惧怕冰冷的针孔。
战乱之中的孩童尚且热爱生命,更何况我们这群和平年代中的青年人呢?
小鉴从来不苟同当代年轻人群体中漫溢的“丧文化”,如果你也曾亲身经历过痛苦,便知道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何其珍贵。
小鉴想,这也是导演想要透过镜头鼓励观众的正能量吧。
时光流逝匆匆,当年那些在细菌战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们也在逐渐老去甚至离去,据记载,常德细菌战中的幸存者如今只剩下了最后18人。
熊玮导演说——他们在等待道歉到来的那一天,而日本人在等待他们死去。
电影的叙述语言有多平静,带给小鉴的感受就有多震撼,一部好电影,能够让观众深深地记住历史上的痛苦岁月,记住我们国家曾遭遇过怎样的磨难,小鉴希望这类的片子还可以再多一些,别让历史被埋没。
《云上日出》正在热映中,小伙伴们可以前往影院倾听一下历史的声音。
曾经的历史,一段不被人们怎么所熟知的历史,一段直到被以电影的形式才被我们所注意的历史,本应该是一群享受自己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的金色童年的孩子们,却因为战争,却因为无声无息的细菌战,被剥夺了朋友,亲人,还有自己的生命!!
铭记历史,牢记历史,云上日出,展望未来,希望未来那些受过伤害的老人们有一个道歉
这部影片学校放了,真的很不错,值得一看,引起我们的深思。
影片中的某些情景真的让人不自流泪。
看完之后,剧中家俊,豆丁的脸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慧娟更是令人记忆深刻。
还有胡教官,为了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医生,无奈的表情。
“多一个孩子被领养,多一个孩子,就有家。
” “那我也就不走了,你等姐姐来找你,我也等我爸爸来找我。
” 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看到剧照,觉得片子拍的很文艺,唯美。
可是,历史画面绝不是这样的。
虽然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但是在现实中看到车祸现场,就觉得已经很悲惨了。
更何况,这段历史比车祸残酷几万倍。
有个矛盾,我们想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想让他们看那到收养院里的孩子是如何坚强、爱国,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好事。
但是,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天真无邪,为何要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大人看的电影。
这个片子看过有半年了,最后能上映也是非常不容易,片子拍的很唯美,但节奏也有些慢,整体有些文艺,开头的战争场面让人以为这是个刻画战争,像地震中伟大的母爱一样,一阵炮声之后,9岁小男孩夏家骏和自己的母亲被压在一块巨大石板之下,母亲几乎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气把儿子推了出来,但是自己再也没有出来,瘦弱而又无奈的家骏不得已离开母亲从长沙徒步到了常德,只有9岁的他最后倒在了一所教养院的门口。
家骏获救了,在教养院生活了下来,后面生活节奏一下平静了起来,教养院成了这个残酷战争年代的一片净土,家骏不愁吃穿,每天就是想想父母,等着他爸爸来接来,但是不合群的他在教养院也遇到了小孩子经历的普通烦恼,就是校园霸凌,但在战争年代孩子还能经历这个已经算是甜蜜的烦恼了。
好在很快家骏就交到两个好朋友一个贴心小棉袄式的弟弟小豆丁,一个妈妈式悉心照顾自己的大姐姐慧娟。
日子虽然平淡但一下唯美幸福起来,小朋友们一起野外玩耍,坐坐秋千,淋淋雨,收收庄稼,甚至还有篝火晚会,到处都是南方乡野景色唯美的画面。
家骏慢慢溶入了这个大家庭,还跟小霸王握手言和了!
但是好景不长,真正的苦难来了,常德细菌战,这也是该片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最大苦难,日本人当年做下的最大罪行,尤其是昨日还很天真烂漫的少年,现在却开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连最单纯善良的大姐姐慧娟,大家都慌神了,成长的痛苦来的太快太强烈,幼小的心灵无法理解也无法承受,小朋友们还发起了一次不小的暴动,只为了盲目的把患病隔离的其他小伙伴解救出来。
片子非常新颖的从孩子的视角展示给我们战争的残酷和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最后全片最萌的小豆丁也病倒了,当小豆丁问出“家骏哥,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
”这句话时心里无比心酸。
对比之下,我一岁半的儿子你问他“你长大以后干啥呀?
”,他会认真的告诉你“长牙”,因为牙长全了他才能吃更多好吃的。
好吃的,好玩的,这才是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应该思考的,而不是能不能长大。
教养院就要没吃的了,而外面又炮火连天,瘟疫蔓延,幼小的生命就要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
坚持留到最后的夏家骏的在一天早上刚日出的时候,单独踏上了自己的生存新征程。
全片节奏缓慢而又色彩唯美,充满了小男主人公在这段平静生活里思念父母的忧郁气质。
小演员演技稍显稚嫩而又单纯,但对孩子了解那段历史充满了教育意义。
影片缓慢忧郁唯美的基调偏小众文艺,而主体主人公的年龄又偏向儿童观众,但儿童少年看这个片子又太显沉重,或许无法get到对战争、对生命的理解。
所以这个片子很难找到自己的精准受众,注定小众而票房不高,或许宣发方应该多去拉一些中学的包场,小学就算了。
故事讲述了1941年常德细菌战中一个孤儿教养院里发生的故事,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这场战争。
孩子的天真浪漫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群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战争流离失所。
但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单纯美好的,他们甚至不知道鼠疫是什么,他们眼里只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们,甚至为了朋友可以放弃与大部队撤离的机会,这也是本部影片最动人的地方。
简单的故事,简洁的场景,却营造出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看完电影感觉心情并不简单。
电影的画面拍摄得特别美,夕阳下的湖边,下雨的秋千上,教堂的木质楼梯,都给人宁静美好的感觉,但可能是由于故事背景的缘故,即使色调干净明亮,但光与影的效果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直到最后日出的镜头,才让人豁然开朗起来,也呼应了片名《云上日出》。
画面中没有战争场景,却让人感到战争就在身边,画面中没有出现敌人,却让人感觉敌人就在眼前,压得人如鲠在喉,泪不自禁。
真的很感动,以儿童的视角演绎细菌战之下的中国人民。
影片中各种唯美画面,反而映射出的是战争的邪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需要长大,也一定会长大。
每一个小演员的年纪都很小,但是演绎出了责任感。
有人说“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能泣不出声,笑而淡定”。
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有这样的淡定与稳重。
我们不该忘记历史,日本人欠中国一个道歉。
以儿童片的形式反应战争,独特的视角非常震撼。
时间流逝幸存受害者越来越少,记忆或许能被遗忘但电影却能过永远记录下来,感谢电影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之深面对家人老师朋友的一个个离去影片小家骏的哭无声和如今家骏老人的笑带泪很触动人心。
童年,对孩子而言,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岁月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或是在父母的陪伴和呵护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或是徜徉在放飞自我与无拘无束的海洋之中无法自拔,享受成长的欢愉。
而当战争不期而至时,童年也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变得愈发的残酷和不可琢磨,对于《云上日出》的主人公夏家骏来说,更是如此。
他的童年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充斥着孤独、黑暗、无助与困惑,活下来就成了最大的希望。
整部影片,并没有着重描述战争的场景,而是巧妙地透过孩子的经历和遭遇来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用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在战火和硝烟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夏家骏本与母亲相依为命,随着战争的到来,母亲在战火中意外去世,为了能够活下去,夏家骏跋山涉水来到教养院。
陌生的环境,严厉的老师,全新的同学,令他有些无所适从,一直被孤独、紧张、不安等情绪所困扰,深夜人静时更是难以入睡,摩挲着父亲的口琴,思念着父母的林林总总,直到伙伴慧娟和小豆丁的出现,情况才有所缓和。
说起来,九岁的夏家骏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历了人生中的世事无常,而生活也就在这一天天的周而复始中延续着,并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初来乍到的夏家骏,对教养院一切都充满了抵触,骨子里就不喜欢这里,也不想在这生活,一直盼着父亲能把自己接走,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父亲从未露过面。
教养院内的夏家骏,刷牙被人排挤,打饭被人刁难,令他受了不少苦。
好不容易熟悉了教养院的生活,也结交了一众伙伴,而飞机的出现却成了一个分水岭,投放的看似普通的布条成为了一场梦魇,令夏家骏和伙伴们的生活急转直下,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生活在教养院中的夏家骏,对未来总是感到迷茫,喜欢用望眼镜的手势观察远方。
而导演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巧妙地加入了水中的金鱼,从单独的金鱼到结伴的金鱼,也象征着夏家骏结识了新的伙伴,以及期盼长大、渴望自由的心态。
而当夏家骏独自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再度出现望眼镜的手势,但金鱼并没有现身,出现的是真实的世界。
这象征着夏家骏已经长大,要独自面对整个世界。
整部影片用朴实的镜头,呈现给观众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每幅画面、每个场景,从色彩的运用到构图的选择,无不透露着“精致”二字。
高大雄伟的教堂、波光粼粼的小河、金黄色的麦田、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以及唯美古朴的许愿灯……每个镜头不单是镜头,还代表着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境,或步履维艰、或亲密无间、或依依不舍。
观众可以跟着主人公一起,穿越一幕幕似幻似真的场景,置身于一个远离硝烟的“美丽新世界”。
片中的故事,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采用隐忍克制的表现手法,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和呈现战争的危害,透过孩子的生活来传递出影片真正的内涵,并将主人公在教养院中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熊玮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对情节和内容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跳过了夏家骏九岁以前的生活,直奔主题。
开场就是一片废墟中,夏家骏的母亲奄奄一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引出他来到教养院后的全新生活。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看身处教养院的夏家骏却是个例外,他一度对生活感到迷茫。
面对着全新的集体,未知的生活,他的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开始的默默抗拒到期盼融入时的困难重重,从和好朋友的亲密互动到危机来临时独自一人照顾生病的伙伴,夏家骏也逐渐敞开了心扉,成长的同时也成为了教养院中真正的一员。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宣泄,哭泣也好,悲伤也罢,总是适时地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是生活中的隐忍和不屈。
而越是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越能体会到主人公内心深处所隐含的真正力量。
影片的剧情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夏家骏老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湖南,此时,正处于长沙会战的战争岁月。
教养院上下倾尽全力,收留并照顾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使他们暂时忘却战争的痛苦和生活的不幸。
尽管身处教养院,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食物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吃饭都是定时定量,多要一块豆腐都成了一种奢望,即使生病了,也没有优待,只能啃着土豆充饥。
影片里的种种细节,也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结尾,随着一声关门声,夏家骏离开了依依不舍的教养院。
伴随着大提琴的响起,夏家骏的身影越走越远,不经意间,夏家骏停下脚步,回看着这个曾带来欢乐的教养院,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随后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配乐也适时地在人声与乐器中不断转换。
伴随着字幕的出现,夏家骏老人出现在大银幕上,身处宽敞的教堂里,白发苍苍的他,用平时的言语,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平凡的声音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直抵人心的同时又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正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云上日出》作为一部构思巧妙的影片,对于童年的描述,对于战争的描写很是令人称道。
影片先后在入围各大电影节:在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上,斩获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并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同时入围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和澳门国际电影节。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的孤独童年和一段直抵人心的少年成长史,那种迷茫的心绪,那段逝去的旧时光,总有能触动你的神奇魅力。
电影《云上日出》,结尾处那个长镜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在名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悠扬背景之下,小家骏多次驻足回头,最终又若有所思的走向远处,背景音乐也在大提琴、小提琴、笛子的三重乐器更迭之下逐渐进入尾声。
小家骏舍不得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家,这里曾经有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关照自己的大姐姐,但他不得不离开,因为那片故土已经无法留恋,已是满目疮痍。
该片是以1941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在一所难童救助教养院里,孩子们相互陪伴扶植、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却也跟我们想象的那种战争类型电影风格不同。
怎么说呢,电影没有大开大合反映正面战场的情节,反而聚焦在一座根据教堂改造的教养院内,以儿童的视角反思战争,涌以人物原型梦想中的金色童年,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创伤。
使得该片温柔含蓄,但在平静的背后散发着那悲悯的气息,令人无法忘怀。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本片却是舒缓的风格、平静的叙事的示人,主角还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这是电影处理手法,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效果。
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是纯洁无暇的,一座小小教养院,不但隔绝了外部的战乱,甚至在极端的环境下,这里成了这群无家可归孩子们最后的乐园。
这样与世隔绝的氛围营造,造成了电影前半段一种的世外桃源风格,静谧且淳朴。
但不要忘了,教养院外部是战火连绵,那外部的罪恶如死神一样悄悄的潜入,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紧紧的扼住了孩子的喉咙。
最开始是粮食紧缺,孩子们食不果腹,大姐姐礼让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而随后便是可怕的细菌,一点点蚕食着孩子们的天真,死亡的阴影悄无声息的笼罩了整个教养院,此时的静谧,那是黑暗的肃杀氛围。
有个情节令人难以忘怀,院长身负重伤归来,这是外部战争残酷世界的氛围第一次出现在教养院之中,也让之前肃杀的氛围变得格外凝重,而院长奄奄一息之际,从怀中拿出的却是救助孩子们的疫苗,这个情节颇具意义,不就是象征了无数先烈的鲜血铺垫的胜利之路吗?
该片叙事如潺潺流水,对白很少,大多数时间正如前文所言,是平静的,摄影机仿佛上帝之眼,冷冷地注视着芸芸众生。
但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冷漠,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胜有声的力量。
就像小家骏结尾处,在生病的小伙伴面前吹响了口琴,第二天早上面对无法在醒来的伙伴,天真的孩子啊,被迫走向成熟。
所谓大哀不恸,任何着力太甚的明喻和操之过急的怜悯都是令人厌恶的,真正的苦难和艰辛不需要刻意为之的煽情,电影的情绪也很抑制,波澜不惊的情节中暗涌着死亡的阴影,因为最真诚的是感同身受式的默默承受,而不是无节制地呈现苦难。
电影的主题,这样无声的控诉,正如结尾那首《友谊地久天长》,那是战争罪恶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对泯灭人性行为的愤恨!
一拨人有一拨人的痛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人跟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至居然想起那句忘记出处的名言:历史不应被忘记,需要对细节进行打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获得中国国际青年影展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片的《云上日出》,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学家夏家骏的真实故事改编。
老人家今年已白发苍苍80有余,人生或许到了花甲之年,曾经的苦难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字幕升起时,老人家的自述,令人肃然起敬。
公司审片时看的,但是我太困了在黑暗中睡得像条鱼一样
画面设计唯美考究,用孩子的生活常态展现虽然纯令人触动,但故事还是太过单薄,说以孩子视角交代沉重的历史有些弱化有情可原,但确实情节有些松散和流水账了。配乐用过头了,让人发腻;长镜头有刻意在使用,但情绪渲染的一般,内容含量也不足。小男主演技+1星
一星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其他两星给题材和美景。剧情节奏迟缓,没有推动性。台词有点尬。如果以孩子视角看战争,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不过导演还是有自己想法的,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鱼就有其寓意所在。
质感不错,别的不行。小演员从这部片到隐秘的角落,突飞猛进。
4分
中规中矩,个人感觉刚开始的镜头稍微有点尬,后面好多了。
慢镜头太多,台词很少,一群孩子是要他们用意念交流吗?九十年代末的电影画面翻新的感觉。演员的表演有点造作了,情绪爆发点也很奇怪。配乐太满,而且有时候过于夸张。细节处理也一般,我也想要一件怎么弄都不会脏的白衬衫……总之没有感觉到导演的诚意,这一点很遗憾。
刻意要拍成小清新,但这段历史能清新吗?所以无剧情且节奏拖沓。即使“绑架”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也不值得浪费时间看
挺好看的,强势推荐。
战争苦难中顽强长大的孩子,用一生抚慰孤独伤痕。怀恋清晨金色的童年,太阳落下后的灰暗凄冷痛其一生。
烂怂,导演是骗子。
垃圾难看看了这个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看完其实心情非常沉重,应该多拍些这类题材的影片,带领观众从不同视角回顾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很尴尬 景拍太美以后完全忽略了剧本逻辑 台词生硬角色单薄
看起来有一种卡尔维诺式轻逸实验味道,舒缓的节奏把握、干净的画面处理、日常细节的刻画描摹让人思及战争苦痛才倍感悲切。我感觉这片子蛮精彩的处理就在于找到一种超越沉重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
大影节开幕式看的,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拍得挺好的,美中不足是太过于依赖人物的表演,叙事方面比较弱,情节冲突撑不起这个大的框架。 1.从画面构图,外景的选择、色彩、光的运用都符合了真实事件中主人公的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对飞机盘旋在孤儿院上的声音、空旷房子里的脚步声、从家俊的画面切出到水中金鱼时的声音等等都用得很妙。 2.影片最开始的铺垫部分渲染过少,撑不起战乱时期这个大背景,我差点以为第一个场景是大地震,如果没有飞机和轰炸声的话。 3.服装显得略微不搭,毕竟是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影啊。 5.孤儿院的老师们在为食物紧缺犯难,而那场分发食物的戏,除了豆丁的对白,其他孩子们貌似都没表现出对食物的渴望或珍惜,挺平淡的。不过也理解了,毕竟孩子不好拍。
很好的故事没有讲好,让本来真实的历史也给人不真实的感觉。郭紫铭小朋友的配角我觉得是片中比较出色的。主角本来应该是因为战争中丧失了家人而孤单落寞,可是眼神中少了一点自己一人的恐惧感和躲闪,故事的冲突时也没有明显的爆发,显得有点高冷。
我居然完整的看完这个电影
这部电影想揭露历史真相的观念是好的,但是我会更倾向于看纪录片
讲细菌战的,最近刚好在看恶魔的饱食,电影拍的还是太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