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美丽的古希腊卫城开场,一开始就是你悬疑气氛包围,看似安静祥和的氛围中仿佛就有着危机四伏的感觉。
《亡命地中海》由克里斯滕•邓斯特、维果•莫特森、奥斯卡•伊萨克联袂主演,讲述了两男一女的地中海悬疑惊悚旅程。
其实影片用一句话概括来说,那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从笔者的角度和观感来说,影片可以从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角色莱达尔来分析,这个在希腊工作的导游,是个美国年轻人,会说流利的希腊语,为一对外国夫妇当导游,但是没想到却陷入了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
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复古的装扮自然必不可少,片中克里斯滕•邓斯特、维果•莫特森的服饰很考究,一方面体现了复古的原著,另一方面又让人看到了当时服装潮流的一面。
克里斯滕•邓斯特、维果•莫特森两位男女主角身型较好,所以穿上那些量体裁衣的服装也格外养眼。
《亡命地中海》改编自美国犯罪小说家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的同名惊悚小说,笔者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看过电影之后,还是被片中剧情的飞速急转而吸引。
悬疑惊悚类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意想不到,死亡是此类小说中场景的事情,但是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随意杀死某个角色。
《亡命地中海》中的死亡也是突如其来的,但作者事先铺垫较好,所以并没有刻意为之的做作。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莱达尔处处都是在被动的局面,他卷入了麦克法兰(维果•莫特森饰)的杀入案件,成了帮凶,几乎是被要挟地一直帮助麦克法兰夫妇进行逃亡。
但是,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莱达尔逐渐喜欢了麦克法兰美丽的妻子柯莱特,这样三人的关系就甭提有多复杂了,导游莱达尔从最初的受害者,逐渐成为了帮凶,因为一个美丽的女人而逐渐忽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或许这就是作者一开始想要阐述的观点,莱达尔是一个有些可悲的角色,但是非常特别。
也正是因为莱达尔这个角色的特殊性,让整部影片也充满了不可预知性,悬疑色彩包围了整部影片。
没有人能预知到莱达尔和麦克法兰夫妇最终会走到哪一步,但毋庸置疑的是,三人即使同行,杀机仍然埋藏在这两个男人心中。
《亡命地中海》诠释了一段非常复杂的旅行关系,既展示了地中海美景,又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谎言和背叛的可怕性质。
这样的电影,少见。
文/梦里诗书 电影将时间定格于上世纪60年代,镜头聚焦希腊,《亡命地中海》细致入微的复古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今时之作,没有飙车追逐,也不曾险象环生,剧情虽泛善可陈,却被包裹上了一层太美的糖衣,那写满复古的诗情画意,契合着这场唯美悲情的亡命之旅。
老奸巨猾的诈骗犯切斯特与他年轻貌美的妻子,一个并不实诚的向导吕达尔,三人微妙的逃亡组合构筑了这部电影的人物架构,电影伊始西装革履,谈吐优雅的切斯特带着妻子悠闲的游历世界,而被客户雇佣的私家侦探,终于在希腊找到了这个骗子,切斯特失手杀了侦探,吕达尔决定帮助他,于此拉开了这段亡命旅程,电影在悬疑的塑造上并不出彩,随着剧情的推进,切斯特步步陷入泥潭,再次意外的杀了妻子,自已也被警察枪杀,最终的忏悔认罪救了被其陷害的吕达尔,这并非一部动作类的枪战大片,在地中海的风景间,导演想做的是一探人性的深浅。
吕达尔为什么要帮助一个杀人加诈骗的罪犯逃亡,一面当是看重切斯特的钱财,一面则是爱上了他的妻子,而更深的隐喻则是吕达尔对未能参加父亲葬礼的愧疚而产生了对神似父亲切斯特的恋父情节,从开篇的家信中不难看出他与父亲间的矛盾心结,而对于博学又优雅的切斯特产生了一种另类的好感,但切斯特作为一个老成的骗子,他所想的是并不希望吕达尔接近自已的妻子,是如何甩掉这个以无用的向导,电影希望在一个三者间的爱情故事里,填充一个人性的内核,但对于“父亲”的概念一直模糊未有思路,而在剧情内容上也未有展现人性深度的能力,电影有着如诗之情,但却蹩脚而苍白。
你很难去界定《亡命地中海》中那复古的暖色与绝美的风光是一种成功还是失败,作为一部标榜惊悚悬疑的类型片来看,电影难见悬疑更未闻惊悚,太过唯美的镜头质感更无法使电影营造一种惊悚悬疑的氛围,可这部《亡命地中海》屈指可数的亮点又仅源于此,欧式的复古怀旧在电影中是如此的精致,那醉人的美景仿若去定格每一帧能成为一张画卷,让人对那地中海的国度满怀憧憬,电影有着绝然的古典浪漫氛围,却没有一个能感人至深的故事,确是颇令人遗憾的。
这是一部有着爱与救赎的诗情,也有着美不胜收画意的电影,但导演编剧的不善却未能赋予其以灵态,与经典佳作可谓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也是遥不可及。
也许电影的译名太具有欺骗性。
TWO Faces of Jaunury,翻译为《蜜月杀机》,归类还是惊悚片,实在是太诡异了。
现在已经有明显的案例证明好的电影译名对营销的重要了。
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蜜月,所谓杀机也不过是意外。
那么two faces 到底是which two?
切斯特,一个狡猾果断的金融诈骗犯,消瘦的脸庞,波浪的金发紧紧贴在头顶,目光如炬的眼神。
这副造型让我不由得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银行家高布利塞克,当然我们的切斯特更加在穿着方面更加考究,是西装革履,衬衫领带。
在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这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商务装扮了,可是在已经落魄两千年的希腊,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这里刚刚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这里的人习惯了闲散的生活方式,虽然这里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可是这里却成了文明世界的没落之处。
在他的行李箱中,除了大笔的美金和西装外,他还带了好几本书。
当切斯特坐在床上拿认真阅读或者在街边的餐饮座椅上捧起一本书时,很容易想到Viggo在《GOOD》中饰演的教授。
Viggo本人就是文质彬彬儒雅出尘的艺术家,这时候简直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演出。
冤家找到了他们,不知道是出手过重还是有意为之,他杀死了侦探。
切斯特因为受到被自己坑害的客户的威胁带着妻子开始了悠扬的流亡历程。
然而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人逃难,他带着自己的妻子,他深爱着的妻子。
男人可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但是这对女人就太残酷,何况是一个习惯了都市生活养尊处优的贵妇。
流离他乡对切斯特来说或许是刺激的挑战,但是对于他的妻子则是噩梦般的折磨。
切斯特以为可以像自己想的那样风头一过就可以回归自己曾经的生活,可是上帝是喜欢掷骰子的。
在纽约,他有豪华舒适的大别墅,他可以挥金如土;在希腊,迫于无奈,他只能住普通的旅店,他精打细算。
而相同的是,勾心斗角,提心吊胆。
对于切斯特这样胆识过人,权谋纯熟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用不了多久他可以继续曾经的风光日子。
好学的切斯特,在希腊这种知识的圣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什么坏事。
年轻的向导卷入了这个案件,或者说被切斯特拉下水了。
没有护照,靠着向导的人脉逃到克里特岛。
克里特,神奇的地方,古希腊世界的一部分,却又与希腊城邦有着巨大的差异。
吕克贝恩说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必须选择纽约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人消失了不会引起任何的关注的城市。
可是宁静的希腊不同,一桩命案打破了所有的安宁,如同闪电划破寂静漆黑的夜空。
风风雨雨,广播,报纸,电视……切斯特坑蒙拐骗,依旧不以为然,可是对于女人无处可逃的感觉足以摧毁她的意志。
如果说剧情,该片乏善可陈,能给我写的材料没有多少。
本片精华就在于男主角切斯特和妻子克莱蒂以及年轻向导利达尔之间微妙的关系。
剧情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所以能否抓住观众就要看导演对冲突的体现把握能力和演员在表演细节上的造诣了。
切斯特和利达尔的对手戏,开始并不明显。
切斯特举止优雅,谈吐极具修养,富有学识,当然他的富有也对利达尔很有吸引力。
当三人开始逃亡时,这些吸引都烟消云散了,新的吸引力来自切斯特的妻子克莱蒂。
切斯特想借此利用利达尔地头蛇的价值,却没想到偷鸡不成。
克莱蒂很欣赏利达尔这个年轻人,不断表现对他的好感,这让切斯特感到很不自在,如同芒刺在背。
只是这颗扎在背上的芒刺不能简单粗暴得拔掉,因为他是护照的关键。
切斯特只好好用酒精来压制自己的不满,但是醉酒后的切斯特却让自己更加被动。
不幸发生了,切斯特是美国人,不是法国人,怒不可遏的他冲向人群中要狠揍利达尔。
这里是希腊的克里特,不是纽约,人群骚动,警察立马出现,好在切斯特尚有一丝理智。
所有的媒体信息让利达尔知道了命案的真相,但切斯特这个资深诈骗犯轻车熟路,轻描淡写的三言两语就让利达尔承诺保守秘密。
可惜恋爱的男人是没有智商的,嘴上把不住风,克莱蒂还是知道了。
脆弱的女人,原本就厌恶了这种四处逃亡奔波的日子,又背上命案被当局缉捕,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行为完全失控了。
切斯特酝酿了一个阴谋,原本可以轻松实现,但是克莱蒂是不可控因素。
利达尔是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和老谋深算的切斯特相比还是太嫩,不过他还是找到了船上的切斯特。
切斯特总是通过提到利达尔的父亲来讥讽利达尔,其实并不怎么奏效。
在机场切斯特还是摆了利达尔一道。
利达尔聪明,但是并不高尚,见识和经验也不足。
禁不住诱惑打开了切斯特的行李箱,却没有大把现金。
对金钱关注让他错失了逃跑的机会以及对切斯特金蝉脱壳的察觉,等来的是警察的逮捕。
这一段中,死去的克莱蒂已经不重要,自己如何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利达尔也还想要一笔配得上自己冒险的丰厚报酬。
本来切斯特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摆脱利达尔了,却没想到他会在伊斯坦布尔接到警方的电话。
这里剧情有个硬伤,以切斯特的智慧应该不难嗅到警方的介入。
另外希腊的一桩命案怎么会追查到土耳其呢,在中国一个杀人犯逃到另外一个省也很难找到了,何况土耳其和希腊之间两个国家,虽然地理很近但是文化等方面差异过大,而两次命案能否足以让一个国家动用警力追查到另外一个国家。
切斯特在逃亡时中弹,而在临终前他将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就解救了利达尔。
利达尔还年轻,也许切斯特一些美好的品质,哪怕是伪装出来的都足以改变利达尔。
这是一个一生做过很多错事的人临死前能够做的最后的忏悔。
利达尔安葬了切斯特。
大家都清楚,维戈接片子非常讲究,本片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一个金融诈骗犯带着妻子亡命天涯,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他的妻子,为了摆脱年轻人发生意外造成妻子的死亡,逃跑时利达尔被捕,配合警察抓捕切斯特,切斯特中枪死亡然后忏悔。
这么简单浅显的剧情显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利达尔和切斯特之间有个很重要而特殊的话题,就是利达尔的父亲。
利达尔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切斯特经常故意提起利达尔的父亲来敲打他,很难判断切斯特是否知道利达尔对父亲的虚假描述。
但是很明显利达尔和他父亲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这是利达尔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结。
利达尔或多或少看到切斯特身上有一个好父亲的影子,加上他的财富,这构成了切斯特对利达尔的吸引力。
切斯特伶牙俐齿,每次提起利达尔的父亲都能够在嘴仗上占上风。
这种隐秘的东西其实很难体现,我认为这才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一个亮点,而维戈本身就是一个好父亲。
维戈在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说你一看就知道这不是片子不是第一次干这活的家伙拍的。
所以我认为是导演功力不够,不能展现自己想要的亮点,同时其他方面也显得不够有张力。
影片的风景很有特色,电影的剧本也很有意思,不过限于篇幅有的细节没有讲清楚,而且导演的色调偏暗了。
影片最精彩的也是最出彩的就是在结尾,每个人都心怀鬼胎,最后还是人性爆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
影片的几个主要演员我都不太熟悉,也就是对维果·莫腾森比较眼熟,看过他演过的佣兵传奇、暴力史、魔戒。
在印象中他是个硬派形象,没想到他在此片的表演如此到位。
因为一直信得过邓斯特选片的判断力,她参与的电影,哪怕不是一部纯粹的好片,也至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
而且《亡命地中海》整个故事发生在希腊意大利这一代,异域背景,处处都让人觉得神秘紧张。
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向希区柯克致敬。
说来惭愧,一直很喜欢希区柯克,但是对于希区柯克的片子,我真的没有研究得很透彻。
一说到希区柯克,不外乎佛洛依德精神上的惊悚,紧张,危险和不安。
当然,还有他爱在自己电影里露出大胖身躯的传统,以及开创的好几个拍摄方式的先驱(这个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他的电影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9424700101e1l3.html)但是抛开这些,希区柯克的片子还有一些什么因素呢?
看完《亡命地中海》这部影片,我回家想了一下,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向他致敬的几个地方:电影章鱼烧:输入moviezys 关注1 短时间内人物的相识在希区柯克的故事里,故事的发生不外乎就是人的构成。
而希区柯克的电影里人物都是在片头才相识,然后就再也分不开了 ,不然就不会有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
我们总是会觉得每个人看起来都不像出场时的身份那么简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一直要等到故事发生之后才慢慢的抽丝剥茧的让每个人隐藏的真相浮出水面。
这些也是制造故事性的关键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故事会离开人发展,而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事故发生时的变化。
2 冲突性不断这类电影的紧张气氛就是停不来下的节奏。
冲突因为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
其实希区柯克的很多电影表现的都是人类在遇到特殊紧急情况下展露出来的本性,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只有人性丑恶自私却又善良怯弱的矛盾本位。
3 完满的结局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一个本事就是紧张也让你紧张了,但是结局大多数是大快人心的。
比如此片里,邓斯特的死是一个意外,但是其实想想也不意外。
因为她并不是一个看上去那样的稳重善良大方。
她爱钱,明知道丈夫的钱是赃物,是“盗窃”而来,她依然享受挥霍购物的乐趣。
所以她意外的死在丈夫手下想来也是一种因果报应。
而这位丈夫不仅骗钱,还为了守钱而误杀人,接下来的逃亡路他的神经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不相信任何人,苟且偷生,他的死其实对他是一种成全。
而这位因迷恋美色想趁机捞钱的导游被无辜卷入这起案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最后丈夫在死之前临终语里澄清了导游的清白,也算是有一点良心。
本来导游并没有做了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儿,如果最后还被冤大头的整到监狱里就确实有点憋屈,还好此片没有装这个怪。
总的来说,此片还是按照常规出牌,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正如此文一样,都是为了给希区柯克致敬而已。
有才华,但是遇到严苛的父亲,年轻人离家出走,在希腊物质活着贫瘠但是精神丰富的生活。
他让家人伤透了心,即使父亲的葬礼也没有参加,因为他知道即使死了,父亲也不欢迎自己。
父亲高高在上,却没教导他什么,他的人生都是自己闯出来的。
可是他却在希腊碰到——单以作用来说——可以称之为父亲的人,他狡诈、自私、善妒。
这个人给年轻人带来人世险恶的历练,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认罪,为年轻人洗脱罪名,同时为自己救赎。
这次环球旅行的欧洲第一站,是克里特岛。
在这个希腊的最大岛屿,其上最大的城市,伊拉克利翁,我去看了克诺所斯城的遗址,想像了一下久远的米诺斯文明。
过程里觉得巧合的是,想起来就是在旅行启程不久,看了《亡命地中海or蜜月杀机》这个电影,于是这一站就相当于电影地图了。
然后,在街上逛的时候,有点诧异,觉得这个海岛上的城,怎么会那么脏,落满灰尘泥点。
后来得知,每年春天,这里也会有沙尘暴,来自隔海对面的撒哈拉。
如果有兴趣,欢迎看看我拍的这则小短片《几千年和这两天的尘沙》。
嗯,我的游记短片,像漂流瓶一样,投在了不同地方: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zMTU2OTQ0.htmlhttp://www.iqiyi.com/w_19rs5efbj9.html#vfrm=8-8-0-1http://v.qq.com/page/m/r/u/m0152bewgru.html
作为笔者本人,实际上也是在某种反推理的情况下,逐步摹画出这部作品究竟在说什么,以及可能是什么的故事。
而我在这篇评论里,并不想明确指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留下一些我看到的线索,留给细心的观者们思考。
首先在看完本片后,会先怀着某种谜团的感觉从影院走出来,细想其中诸多的不合理性,并怀疑导演的编剧功力;而在了解到本片厚重的推理原作支持后,立刻打消这一假设,并开始跟着自己说可能罗列出的种种元素知晓导演、或者原作者可能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根据时光网搜集的资料了解,这是由推理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创作的、比起希区柯克拍摄的《火车怪客》、以及《天才瑞普利》更不易搬上银幕演绎的同名小说的改编之作,如果我们看过天才瑞普利,并信任该女小说家的成功,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确实暗流涌动。
如果我们可以去仔细推敲下面的几个重点,或许我们会对该作有重新的认识:1.父子之云。
导游的男主角一出场,便是在讲希腊神话中,一个关于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因儿子的死而绝望的父亲。
接下来,旅行中的“丈夫”出现了,导游搪塞般地对女伴说,他“像”自己的父亲。
这在之后有关父亲的照片中,获得了完全相反的证明。
接下来,位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现场的照片中的父亲,可能也并不是自己的父亲,那么那个人提供了另外一个反证;而在两个人下船后,导游谎称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
在父子问题上如此凸显的本作,也许能够推理出一些结论。
2.关于女主角。
女主角可能是剧中最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并死于非命的角色。
有一些表面上的言谈,来自于她的丈夫,似乎在不断表达他的嫉妒,以及导游和女主角之间可能有的关系,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反证——从最初的手镯开始,故事中的两个男性便开始分享秘密——他们共同知道侦探的事情,而导游男虽不知道其被害,但却不知什么原因愿意协助二人。
也许是因为钱,但也许是因为别的。
接下来,二人共同知道了侦探的死,女主角依然并不知晓,更推进一步,是关于女主角的死,其他人并不知晓。
这个奇怪的手镯,在片尾埋入了“丈夫”的坟墓中,如果我们知道这件古物造型本身的意义,便可能会理解这一奇怪的设置究竟为何。
3.各种不合理的情节设置。
为何导游要接近二人,仅仅是因为爱好推理?
考古学身份的父亲,是否有提示,对于他们所去的场所,有一些特别的内涵?
为何凶杀现场被设计在米诺斯迷宫、牛怪出没的地方?
牛怪作为克里特国王的儿子,是否有所暗指?
为何导游要在船上故意激怒丈夫,他究竟要做什么?
他看起来并不悲痛女主角的死,但又并不想要知道所谓的真相?
为何他要在指认出丈夫后,又不断逃跑?
为何他如此重视那只手镯,而又用女主角的照片试探丈夫?
根据以上的猜测,我认为我们有绝对的理由重新审视本片,而作为导演而言,显然无法将本片的悬疑气氛浓度调动,又扛下如此大梁,惟有在原作小说翻译后,才能满足人们对这部作品并不完美的事实吧。
-按照作者的原作另外改编成电影的两部作品——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505/《火车怪客》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045/《天才瑞普利》
评分偏低了,全程有人在彈幕上吐槽没剧情、太平淡。
这还叫没剧情?
复古的礼帽和华服不提,从荧幕里形神兼备的地中海风海不提,我阿拉贡的翘臀不提,明媚之下我居然觉得后怕,面上波澜不惊,背后歇斯底里挣扎和无力感挥之不去。
影片中古希腊童话梦碎,和持枪的大都市、繁华的居留地纽约哪里还有什么意识上的差别,市井小民的欺骗和肮脏无处不在。
有影评讲它是毫无悬疑的犯罪纪录片,看完索然,我并不认同,做为电影的看官,我们很容易处于旁站视角,但这部电影并没有让我轻松置身事外,而是时时刻刻,让我们陷于分裂,怀疑自己:使得我既是一个情景体验或代入者,又是自身思辨的判官,游历其中,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更不知,到底谁有这把定力去做完全高尚的干净人啊。
不管是我阿拉贡王帅演的精明商人,还是一步步亡命尾随的导游,当他们一次次走到危险的“关隘”口,我都不得不深吸一口气,怀疑自己能否也能逃脱利欲的诱惑:遇到带枪要钱的仇家怎么办,我会乖乖就范吗?
和妻子/丈夫怒争时我还会有心思考虑到了平地再吵以免摔伤么,根本不会的啊(想太多,有这样的心思就不会吵起来了吧)。
多半会和商人一样,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剧情的紧张感真的不在于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而是山雨欲来的宿命、阳光明媚尽头的陌路穷途、变幻莫测的利益关心。
愈往后,愈显此局纠葛:最后的机场陷阱,左边是谋杀指控、身陷囹圄的未来;右边是金蝉脱壳、从此逍遥自在的人生。
站在机场这个岔路口,哪个更有吸引力?
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阿拉贡采用的方案是:利用故意遗落的皮箱陷害导游,不能说是商人蓄谋已久的骗局,也不能说贪婪的导游就是活该,这一刻的诱惑可是太考验人性了,而报纸上的目击证人恰恰也给了商人足够的栽赃灵感和借口,借以用之似乎是顺水推舟的选择。
而回想影片中比较直白的商人的错误,首先是在酒店杀侦探,他解释是人家有枪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次妻子山下惨死,他现场弃尸也可以推脱为意外。
然而,真正招来这一切的是此前背后无数见不得太阳光的蝇营狗苟吧。
最终也逃不过做贼心虚的心态,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土耳其街头一命狂奔,闻枪呜呼。
商人当然一点也不无辜,他在古遗迹的夜色里,明显具备杀人动机,故因爱生恨,杀了与妻子互有好感的导游,甚至醉酒也不能成其为无罪辩护的理由,电影里我理解的是他故意先行下山而后从背后袭击,这才造成目击者妻子的彻底失控和崩溃,进而又推搡致命。
看似无可奈何,实则自己早已种下恶因,进而才有无可挽回的恶果:诈骗是源头,无数次盖到他娇妻身上的男人外衣是妒火、是导火索,无视妻子想跳舞的要求是常态,而坟墓是最终的结局。
再说下印象深刻的草灰蛇线。
影片没有什么废笔,很多细节呼应有意思:1、遗迹古镇下了大巴,女主敲开导游的房门问:有什么值得一逛?
真正抱着亡命心的导游根本没心情好么?
说了个当地人都会说的:遗迹吧?
但当剧情到了逃跑的雨夜,他们在遗迹下躲雨,而女主摔下遗迹,遗体也被抛弃在遗迹废墟里,导游的现场证据也是来遗迹参观的学生们发现的,遗迹历久弥新,是女主“猎奇”的归宿,也是男主摆脱不掉的烙印。
2、边界希腊豪华酒店里,女主真是可爱,穿了丝质的性感睡衣,若无其事的躺在床上,这不算最露骨的性感,但像极了夫妻日常,她本来就不需要在丈夫前遮掩啊,只有外人侦探来了才需要拿被子护身,而当导游和他们一起出发时,又是衣冠楚楚的lady了,这个界限非常明确;而在仓皇辗转到乡镇后,住在公寓酒店内,男主自嘲像纽约的家,然而灯光和空间都显的局促,女主连个正面都没给丈夫,她换衣服时背对男主,依然是那件凹凸有致的丝质睡裙,背面看更是吐血,但与之前脸上的可爱、羞涩和挑逗形成强烈反差,情人之间这些私密的细节变化才会让男主情绪上更加妒忌。
同样效果,在海边的长椅上,女主身上披的是导游的衣服,虽然一人一椅躺着,但造成的隔阂感和对导游“越界”、对妻子默许殷勤的愤怒绝对是重量级的。
3、失望很多人都解说过这个关键词,认为导游是男主的儿子,不失逻辑,不过我并不支持,父子的概念出现过很多次,男主也确实在机场过关时冒认做父亲,但我更倾向于每个心怀鬼胎的人都有曾经断链的亲子关系,每个人的性格养成都根源于家庭环境。
导游因为商人和父亲相似的脸、多金的穿着打扮而一路追随,何尝不是因为导游的父亲既没有给他足够的财富,也没有给他足够的父爱,而致使他贪图人家的金钱和老婆。
剧情后面在机场有关父亲的对话点的太明确,反而有些生硬。
男主幡然悔悟对导游小弟说“我让你失望了”虽然和那场对话呼应,但由狡猾的商人变为用情的父亲形象也是有点太快。
只有死亡才能有这样的功效吗?
没有答案,只有也许可塑的男主去走完剩余的人生。
《亡命地中海》将故事设置在1962年的地中海,致敬希区柯克,从中年中产阶级男子与金发女郎的婚姻危机切入,以“第三者”(第三个人)存活结束全片。
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汹涌,尤其影片中的年代感营造、历史背景只言片语的拼凑以及两代人(血统和精神上的父子张力)的情感纠葛、明争暗斗,都剑指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中两代人的紧张、尴尬、迷惘和无感的关系。
影片伊始,奥斯卡·伊萨克则饰演的导游莱达尔收到美国新泽西州家乡父亲去世的信件,继而看到了维果·莫特森饰演的切斯特,并向迷恋他的女孩称,“这个人长得像我的父亲”。
据莱达尔介绍,他是耶鲁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而父亲是哈佛大学考古系的教授,而切斯特就此质疑一个美国顶尖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希腊做导游,而且他伙同当地商贩骗取游客钱财,也着实可疑。
如果我们留心字幕“1962年”的提示,或许恍然大悟。
从莱达尔的年龄看,应该是美国二战后婴儿潮前后生人(更可能是二战开始前出生)。
之所以提及二战,是因为切斯特与刺杀他的私家侦探都一再表明自己军人的身份,而且在诺曼底、巴黎等地的经历。
由此看来,二人确实属于两代人。
婴儿潮一代人从物质上来说遇到了美国历史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也成了后来被指责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学披头士乐队留着长发,念着金斯堡的诗句,读着凯鲁亚克的小说,滥交朋友,吸食着大麻叶或者服用LSD迷幻药,嘴里还哼唱着鲍勃·迪伦的歌曲——“妈妈,我不知道为啥生活”。
这样,我们或许能理解,这样的美国年轻人这样的作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八十年代末期的那场风波也是中国的“二战”,从此之后中国人告别了理想主义彻底拥抱金钱和欲望,中国90后虽然从人口占比上讲不如美国婴儿潮,然而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向度来看,还是有着几分相似,不过最大的问题是中国90后是被标签而不如垮掉的一代是主动献身。
生于危地马拉的奥斯卡·伊萨克,虽然出道甚久,但直到2014年由科恩兄弟指导的电影《醉乡民谣》才让他在电影界声名大噪,其内敛的表演、颓丧的气质,完全诠释出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特质。
影片中切斯特与妻子科莱特(克斯汀·邓斯特饰演)看似光鲜亮丽的一对夫妇,周游欧洲,挥金如土,然则背后的不堪的历史,和不光彩的过往。
诈骗、背叛、不义之财,与地中海原始的、古典的、唯美的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对夫妇来自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大地上正发生着什么呢?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展示了人类借助宇宙飞船进行的环地球飞行的航天壮举,预言人类将在21世纪向火星迈进,进而征服整个外太空,会徽图形是一个被称为“太空之针”的阳性象征物,内置地球图形与“21世纪”的字样,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与此同时,古巴导弹危机、种族学生运动闹得人心惶惶,而且同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一路一带”也可以看做是中国通过经济方式开始实质性接入全球事务。
切斯特夫妇即是1960年代美国的象征,当然是二战一代美国人的代表,中国也有无数的既得利益者,其中有正在台上的也有无数失势的。
切斯特帮助帮派投资、洗钱正是当时国家动荡、经济乱象的指涉。
由“垮掉的一代”的儿子莱达尔一点点揭开父亲一代的丑恶、伤疤与罪恶,并最终亲手埋葬了“父亲”。
在机场,他向警察解释他与切斯特二人是父子关系,二人影片中亦敌亦友、惺惺相惜、若即若离、宛若父子的复杂关系萦绕不清。
老骗子对小骗子说“我让你失望了”,辜负的是时代,小骗子也觉得自己让父亲失望了。
再次说回到影片伊始的信件,莱达尔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有一些感伤。
而在影片最后莱达尔把切斯特当做一位父亲对待,其实弥补了缺席葬礼的遗憾。
《亡命地中海》并不是一部烧脑的、惊悚的、恐怖的悬疑片,然而却是一部用心的、有意的、迷人的社会世相片。
谁能相信这是导演霍辛·阿米尼的处女作呢?
整个故事都平淡无奇,连点悬疑片的样子都没出来,而且故事也毫无亮点。所以他们到底是为什么接了这个戏啊?顺说三个主演都有魅力极了。
With striking visuals, complex characters, and Hitchcockian plot twists, The Two Faces of January offers a pleasantly pungent treat for fans of romantic thrillers.
无张力无剧情节奏散,好无趣。
松散的剧情让这片子烂成了旅游片,故事线的高潮在哪?一星是送给原声音乐的。
女主太贱,简直烂片
电影本身就非常好看(居然是这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太厉害了)……看完电影还看到了Viggo本人我简直想打十颗星_(:з」∠)_
细节尚可,节奏没撑起来
引人入胜的故事,极佳的演员表演
好无聊。。伊萨克造型不好,画面又过于灰暗,刷脸都不能好好刷。
电影节第一刷,服装太美风景太美!可惜剧本又是硬伤,伊萨克的眼睛就像教父时候的阿尔帕西诺,总是让我心动。下一站我们去废墟之城吧
nice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浪漫旅行当中的邂逅、意外、死亡和追逃,居然能拍得平淡现实又无聊。
真是越来越讨厌克斯汀·邓斯特了……在本片中不但肥肿难分,还显得无比老气。片子无聊得很,主线之下各种堆砌过于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PS:女2——黛西·贝文 Daisy Bevan——出场时间甚短,但很美观,值得拿下1星。
太烂了,全程尿点无高潮,两个星都给维果莫特森,以后别再接这么烂的片啊
雅典的许多场景都很熟悉,刚去过
看到结尾,想起某人,不禁流泪
小说改电影总是不够饱满,好在希腊美景百看不厌。SIFF2014D2
蜘蛛女的老度快赶上夏洛特·甘斯布了。受不了一切以巧合为纽带的情节安排。
真是土耳其和希腊风光都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