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理想主义书友会”。
《小丑回魂》、《怪奇物语》……欧美惊悚片好像很喜欢描述孩子的成长。
《黑色电话》剧情很简单,在美国1978年,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交际,主角小男孩被绑架,在地下室发现了一部能通灵的黑色电话,他接受了之前被杀害的孩子的提示,最终战胜自己,从绑架中成长,反杀绑架者。
本文主要分析这部电影的最主要出彩点,剧情。
影片伊始,第一个画面就是肮脏破旧的一罐老式碳酸饮料被开启,直接引导出群山环绕中与世隔绝的小镇环境,象征着闭塞,而闭塞,容易滋生贫穷和落后,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
(这破罐的漆都掉成渣了居然也有人买)
(大环境就是封闭的) 又由并不激烈的少年棒球赛直接引导出小男孩在失利后,没有获得暗恋女孩的注意,点明了小男孩的第一个成长中的阵痛。
但,毕竟是惊悚片,所以画面转向了与主角对决后的获胜方,少年bruce得胜后的轻松愉悦,以及……被绑架。
(注意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重要的提示)
(典型的拍摄画面,绑架者的黑色厢车与不同被害者同框) 至此,影片开始由乱糟糟的构图和四处张贴的寻人启事营造不适感。
引导观众迅速进入惊悚片氛围。
随即,主角小男孩和妹妹在同样脏乱的家中出现,从丧偶父亲动辄责骂殴打兄妹俩可以看出,小男孩面临着第二个成长中的阵痛,幼年丧母,酗酒父亲颓废又暴躁,小男孩无法保护被家暴的妹妹。
(典型的代表对立的构图,右面的纵深画面不是太有必要)
但好在兄妹情深,为整个昏黄晦暗的氛围增加了一点亮色。
在课后,小男孩被三人小团伙堵在洗手间,在经过挑衅后从隔间慢慢走出,准备只身直面即将到来的校园霸凌,所以第三个成长中的阵痛也被点明——无法自我保护。
但这一自我成长过程被强壮的好友所打断。
而在好友也被绑架失踪后,三人团卷土重来,主角被围殴,也没能保护好自己与妹妹。
(强壮好友刚刚当众胖揍了一顿校霸,三个坏小子此时全部低头畏缩)
(阴云密布的天空,几乎看不见的人影,整个画面都显得不详)
(接下来就是主角被倒地围殴) 至此,三大成长阵痛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主角成长的契机——被绑架,也随之发生。
(主角被绑架者引诱至黑色厢车附近)
(奢侈的光线代表仍有一丝希望) 惊悚的密室逃脱就此开始。
好在空间足够大,场景变换不至于单调。
通过黑色电话,之前的受害者轮番向主角提供各自未完成的逃脱建议,假如影片能展开描绘五名受害者的历史,则细节会更丰富,主角内心的勇敢和坚韧,凶手的穷凶极恶会被展现的更立体,续集也相对容易延伸。
(第二次出现的台词,暗示了被害者之一的身份)
(被害者闪回)
(被害者鬼魂出现)
(依旧是被害者之一的闪回,持续几秒钟)
(这是全片最惊悚的画面,搭配着jump scare的陡然变奏,确实把我吓了一跳)
(轮番出现的性格各异的受害者鬼魂表现的已经很含蓄了) 当然好在中间穿插了警察近在咫尺却不知道主角就被囚禁在一墙之隔,和主角妹妹奔走追寻的典型桥段,又加入了妹妹能够通灵、挖穿土墙又失败、成功逃脱又功亏一篑的情节,让影片叙事结构生动有层次起来,不至于太过呆板,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
(每一部欧美惊悚片中都会有宗教元素出现)
(焦急冒雨寻找哥哥的妹妹,黄色雨衣致敬《小丑回魂》)
(下一个镜头穿墙而过到了奋力挖墙的主角身上) 当然,最终,主角在接受强壮好友鬼魂的速成培训下,掌握了反击的能力,得到了反杀的勇气,并与好友做了做后一次道别,也象征着与过去的被保护的自己告别,最终面对强敌,成功设下陷阱并处决绑架者。
至此,依靠他人保护的小男孩成长为了自强自立的男人。
(燃起的希望破灭了)
(好友鼓气:总有一天你要自己面对)
(主角仍不自信)
(好友鬼魂格斗教学)
(最后一次与好友告别)
(来势汹汹的绑架者刚刚手刃亲兄弟)
(第三次出现的台词,给了小男孩能亲手处决成年人反派的合理化解释)
(临近影片尾声的小起伏,此时主角早已反杀成功,影片是想表达男孩靠自己才能成为男人)
(注意色调开始变得明亮,要是有渐进式调色就更富于表现力了)
(刚经过一场大战的主角独立走出了囚笼)
(兄妹情深) 在色调上,全片通篇延续陈旧的暗黄色,期间穿插老式胶片的沙砾质感,构图以大量的人物特写为主,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上,观众情绪也随之被引导。
(绝望的配乐,画面致敬《闪灵》)
(一幅让人看了不舒服的画面)
(影片并未营造幽闭的氛围,所以压迫感并不是太到位,这是唯一一幅接近幽闭的画面) 总体来说,《黑色电话》是一部类似于春晚的那种可以边聊天吃饭边看上几眼的小品电影,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也不会让人有很多共情。
优点在于色彩运用、胶片感、叙事有层次所带来的流畅观感,缺点在于剧情平庸,主题老套所带来的倦怠感,相比烂片而言,十分满分,五分并不为过。
纪念一下第一次去影院看R级片的自己。
影院本来很安静,然后吓人场面出来的时候,我大喊了一句“窝草”,那个声音响彻了放映室🥲。
(有一些剧透!!
)电影滤镜➕配乐真的有点恐怖。
我感觉整部电影恐怖的氛围都是被配乐调动的。
男主长得挺帅的,五官给我一种小孩版杰西艾森伯格的感觉。
电影开头的铺垫让人觉得美国人的校园暴力怎么拳拳见血啊,看得我麻了...(背景设定在1978年~)我觉得设定还蛮新颖的,来自亡灵的电话帮助男主逃生。
不过电影还是有硬伤,比如男主逃生的那些东西都没有被发现。
通风口的板子被撬和地上铺开的地毯都没被注意到吗,伊桑心也太大了...说到伊桑这个角色,感觉就是个噱头啊,根本没啥镜头,全篇小男孩个人秀。
刚开始觉得绑架,好恐怖,后来发现男主的冷静脸有点帅,感觉突然戳到了xp,结局作为合家欢我觉得太普通了。
是我的话就写男主黑化继承衣钵变成下一个绑架犯...特写镜头就是男主的冷酷邪笑脸(真不是我想这么写,但凡看过男主最后的反杀和那个坚定的眼神真的会让人觉得下一秒就黑化。
)总之很好看,观影体验很好。
---因为男主去影院看了五遍电影,我都佩服我自己。
其中有一场坐满了人,后排的小哥们特别幽默,伊桑开头说我去给你拿Soda喝,然后后来剧情他端着Soda进门的时候,后排小哥齐声声:“哇喔~Soda!
”(大家都在笑)。
然后第一个jump scare出现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所以提早闭眼,旁边的俩女生:“holy fuck.”第一次男主尝试开锁逃跑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后面的小哥们就一直在小声说 快快快。
然后逃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在欢呼:好耶!
然后被抓回去了,大家:oh no...然后最后的高潮反杀大家都打了鸡血一样喊加油。
男主成功反杀离开房子的时候旁边女生还嘀咕了一句:“啊,锁的密码没换吗?
”(因为男主猜到密码出逃过一次伊桑居然都不换家里密码...)影片结尾,暗恋的女生跟她打招呼,说了啥我忘了,大概就是“早上好,Finney” 吧.. 然后男主雄赳赳气昂昂,脱胎换骨一般地歪嘴笑,回她:“Call me Finn.”(我的高冷男主呢,我的黑化剧本呢🥺)影片落幕,大家一直在鼓掌,后排小哥们鼓地最响亮..
不愧是奇异博士的导演 把此类案件变出新高度 精彩!
不落俗套!
本作与其说恐怖不如谁说反派大大的惊悚之旅 除了向经典致敬外 机智兄妹和5五个冤魂小伙伴们掌握所有通关密码 给了伊桑霍克这个大反派不少惊喜与惊吓 可以说是小鬼当家升级版也不为过与此同时 此类作品传统大反派 刚愎自用 狂妄自大的特征被伊桑霍克演绎简单直白。。。
这让最后与小盆友大决战的场景变的紧张中带着喜剧的感觉 之前小盆友所有设定和努力在这一刻都得到回报 因果报应畅快淋漓与此同时小妹妹的通灵感应和jc叔叔行动 以及之后的反转有异乎寻常的戏剧感 特别是小兄弟从马路对面走出那一刻 如乘坐凌霄飞车般 双厨惊喜[]( ̄▽ ̄)* 干杯而小盆友经历这一劫也找回自信 重回愉悦的校园生活 这也呼应电影开始半小时略显冗长的背景介绍以及主角铺垫部分(* ̄︶ ̄)
可能出于对1970年代的缅怀,可能由于社区氛围校园霸凌又戳中当下美国社会需求,可能少年自救于魔窟的巨大激励效应,也可能因为本片良好的发行时机,使得本片美国本土票房6600多万美元,全球超一亿美元,罕见。
小小的火箭手电总是不离手,它象征少年心中生生不熄的梦想,梦想不灭,随时自救。
警告:这个角色可不是Phoenix的jokerps,漂浮的少年画面曾经是制作公司blumhouse的片头
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宣布,德里克森和百隆豪斯(Blumhouse)的最新合作影片《黑色电话》已于几周前完成制作。
非剧照电影根据乔·希尔(Joe Hill)《二十世纪鬼魂收藏 20th Century Ghosts collection》中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
故事讲述了一个被绑架的孩子发现自己身处隔音的地下室,周围被其他受害者的遗体包围。
夜幕降临时,房间里断线的古董电话响起,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响起…
非剧照德里克森与罗伯特·卡吉尔(C. Robert Cargill)共同编写了剧本,该二人一起执导了《险恶》和第一部《奇异博士》电影。
这也是德里克森与《险恶 Sinister》的伊桑·霍克(Ethan Hawke)再次合作。
伊森·霍克将扮演绑架者。
两人曾经以为会在MCU电影中合作。
但讽刺的是,在两人重聚之前,霍克加入了漫威电影宇宙,而德里克森则离开了。
霍克被选中在MCU计划在Disney +上的《月亮骑士 Moon Knight》系列中扮演反派。
图源网络侵删
这部片令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可爱的骨头》女主也是一名孩子,被变态杀害了过程和结局都比较虐,当妈的人看了真是有些难受和后怕。
而这部黑色电话结局是比较令我容易接受的,所以对于人生还是要有勇气与希望的不是吗,特别对于是朝气蓬勃的孩子,还是要给他们从小灌输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求生反抗的能力!
说实话,初看黑色电话的海报我是抗拒的,因为美式惊悚片已经在猎奇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各路杀不死的变态杀手层出不穷,统一的特点就是皮糙肉厚,人狠话不多。
但最终选择观看还是因为原作小说是史蒂芬金儿子乔希儿的一部短篇作品,小金的影视改编作品我还真没鉴赏过。
美国恐怖大师史蒂芬史蒂芬金是美国近代最畅销作家,他作品的特点就是给老套的故事添加新佐料。
肖生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迷雾,魔女嘉莉,危情十日,1408幻影凶间,小丑回魂等作品都是影史经典。
他一直被称为美国的睡梦作家,因为美国人睡前都会读完圣经后看一章他的惊悚小说,然后乖乖的躲进被窝。
史蒂芬金很擅长把人们日常所见的事物惊悚化,如空旷的酒店,浓密的大雾,路边的小丑甚至自己的书迷粉丝(🐶)。
这些普通人都会经常遇到的东西变得恐怖,会让观众更有沉浸感,而每部作品都会以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结尾。
史蒂芬和儿子阅读对方作品乔很明显继承了了他爹的特点,虽然有点继承过头了。
很多时候,儿子都在继承父亲光环的同时被这光环囚禁。
虽然乔9岁就开始写作,出道后也全力避免别人知道他爹是谁。
但他的作品,依然看起来像是史蒂芬金的复刻。
火人是魔女嘉莉的升级版,而今天要讲的黑色电话则明显是小丑回魂的致敬版。
但复刻并不代表失败,如果史蒂芬金是给老套的恐怖故事加新佐料,那么乔就是给史蒂芬的故事加新料。
黑色电话男女主角黑色电话是典型的复古惊悚片,故事风格很像近年大火的怪奇物语,但当然更像小丑回魂。
影片都是从儿童失踪说起,都涉及超自然力量,也都拥有一个诡异的反派。
影片的前半段节奏较慢,略显冗长。
但这其实都是为结尾的爆发埋线。
有时候我们会说一部电影的剧本扎实,就是故事步步为营,设计悬念和铺垫人物,最终在结尾收线时让各个逻辑点共振,从而让观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爽快感。
这类电影的翘楚肯定是电锯惊魂1和灵异第六感。
而近年美国各种猎奇电影诸如人类清除计划,寂静之地等则是重设定,轻故事,单靠一个噱头制造卖点却不愿好好去讲一个故事。
掠童者和小丑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于演员们的发挥。
饰演反派的演员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爱在午夜黎明时的伊桑霍克,帅哥变态目前已经是好莱坞的一种明显趋势。
爱在午夜黎明时作为一个功能性反派,黑色电话的掠童者并没有花很大的笔触描述,也没有小丑回魂反派的那种压迫感。
他更像是男主角未来可能性的映射。
从小被父亲用皮带虐待,因淘气而被囚禁,他掠童和虐杀是一种对童年痛苦的极端宣泄。
而男主角碰巧也和反派有着类似经历。
但不同的是,男主有着妹妹的亲情和朋友友情。
本片虽然披着惊悚奇幻的外壳,但本质却更像是一部现世预言。
孩子被困在弱小的驱壳内饱尝痛苦,但苦难教会他反抗,逆境帮助他成长。
片头的棒球,父亲的皮带,朋友的鼓励,妹妹的关爱最终汇聚成男主手中的黑色电话,向命运挥出反抗的拳头👊让人物在结尾时升华,这种升华所带来的感动,因为情节细心的铺垫被尽量放大,让观众竟然在一部惊悚片的结尾流泪。
上映后烂番茄反响优秀本片上映后在各大平台反响优秀,虽然称不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却让惊悚片有了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我暂且称之为鸡汤惊悚或惊悚鸡汤。
本片男主角虽然只有12岁,但演技内敛稳重,懂得用细微表情去表现极端的心理状态,为影片添色不少,少年可期。
男主角梅森饰演芬随着史蒂芬金的老去,他的这种风格很明显会被乔继续发扬光大。
虽然乔已经获得了读者和影迷的认可,但他依然需要一部自己肖生克的救赎或闪灵彻底证明自己。
乔的长篇畅销书火人这部黑色电话绝对是今年一部不容错过的惊悚影片,如果喜欢可以继续去观看史蒂芬金和儿子乔共同创作的惊悚电影高草丛中。
当然,如果你没看过我上边说过的那些史蒂芬金经典,那我只能说我真的好羡慕你,还有这么多精彩的电影没去品味!
上周五是恐怖电影工厂布伦屋制片厂(BLUMHOUSE)的新作《黑色电话》正式上映的第一天,而作为大闲人的我也则去看了一场午间场。
《黑色电话》由奇异博士1的导演斯科特.德瑞克森指导。
除了奇异博士1外,斯科特在2012年曾指导过一部算是比较热门的恐怖片《险恶》。
在《险恶》里斯科特就曾与伊桑霍克进行了合作,并让他来饰演男主角。
十年过去了,他们两又一次在《黑色电话》里合作,只是这次伊桑霍克饰演的是大反派。
除开一同合作的男演员,在剧本创作上他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老朋友C.罗伯特.嘉吉。
嘉吉曾和斯科特一同写了《险恶》还有《奇异博士》(IMDB上提到了嘉吉,但豆瓣上没有)的剧本。
与《险恶》一样,这部电影还是由布伦屋制片厂的创始人杰森.布伦担任制片人。
(曾经的四人,从左到右分别为 斯科特,制片人杰森布伦,伊桑霍克,嘉吉) 我清楚的记得在5,6年前在网络上察觉《险恶》这部电影的时候都被人描绘成比较冷门的一部恐怖片,虽然现在本片已经算是比较热门的一部电影了。
在当时我只看完了影片的前半部分,但这前半部分对于我这种伪纪录片爱好者来说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当我在去年重新完整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对于前半部分的感觉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于后半部分却多了许多失望。
这种前后的反差是我在观看《黑色电话》的时候所没有感受到。
这种在剧情上的提升的一个原因没准可以归功于《黑色电话》的故事取材自乔.希尔(斯蒂芬金的儿子)的一个短篇故事。
一个刚刚在棒球赛赢得MVP的小男孩骑着三轮车在路上,天气晴朗,悠闲的他跟路过的女生打招呼。
这样的场景再配合上优秀的原声突显出了青春感。
当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一辆黑色面包车从小男孩前面缓缓开过去,画面就缓缓淡出,随之而来的是恐怖瘆人的音乐和影片的演职员工信息。
影片不仅仅只有上面的开头让我想到了《小丑回魂》,在整个剧情上也带给我同样的感受。
如果要说的更详细一点,本片更加类似1990年版小丑回魂的第一部分,毕竟影片对应的时间点是上世纪90年代,而且除了反派以外的重要角色都是小孩子。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对兄妹,他们分别叫芬尼和格温。
妹妹格温继承了母亲的能力并时不时能像灵媒一样梦到被绑架的小孩。
相比起他出彩的妹妹,芬尼是一个较为软弱并被同学霸凌的男生。
他也对于发生在小镇子里的绑架没有太多注意,直到帮他出头的好朋友罗宾消失了。
而芬尼则是黑色面包车的下一个目标。
(芬尼和格温) 对于看过影片预告片和简介的读者来说,影片为什么叫黑色电话还是非常好理解的。
当芬尼被绑架到了地下室以后,他发觉在墙上有一台没有连线的黑色电话。
尽管绑架他的抢夺者告诉他这个电话从很久以前就用不了了,但芬尼却时不时能听到黑色电话的响声。
尽管一开始时不时的电话声总是会吓到观众,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台通灵电话。
每一个与芬尼通话的都是被反派绑架并杀害了的小孩。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人希望尽到各自的努力来帮助芬尼逃脱出去。
这样子一个逃脱的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毕竟在这个过程中有陷阱和挫折。
影片遵循了设置和结果这个简单实用的手法来展现这个成长过程。
我在上文提到刚帮芬尼出头的好朋友罗宾消失了,而最后也是在他的声音影响下,芬尼才从一个不敢站起来去反抗恶霸的小男孩到用去暴力反杀反派。
这样子的故事虽然没有啥新意,但影片良好的传达出了这个故事的紧张和悬疑感。
这种良好的表达可能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影片的留白和一些复古片段。
影片在绑架的镜头上只对主角进行了详细描写,而对于其他事件都是以黑色面包车慢慢靠近或者小孩无意识慢慢靠近了黑色面包车,然后画面淡出,这帮助影片稍微维持了一点神秘感。
而那些复古的vhs片段来表现梦境不仅符合角色所处的环境,也为影片增彩。
影片其余的一些亮点包括在选角和台词上面。
首先我觉得影片里分别饰演芬尼和格温兄妹的演员有着非常好的化学反应,这使得他们非常讨观众喜欢,并且还能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为他们的角色担心和加油。
影片里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台词。
当芬尼第一次和罗宾碰头的时候,罗宾说他自己的父亲会带他看像《德州电锯杀人狂》那类的恐怖片,并把这部电影推荐给芬尼。
但芬尼说自己的爸爸从不让他看这类血腥暴力电影,镜头一切我们就看到在夜里芬尼偷偷坐在电视前看1959年恐怖片《心惊肉跳》。
鉴于本片取材自70年代,这里的台词所致敬的就是原版《德州电锯杀人狂》。
本片可以说是必看的恐怖片,这也可能是整个系列里最恐怖的一部。
虽然影片打上了电锯两个字,但它没有滥用血浆就表现出来了压迫感。
德州电锯杀人狂 (1974)7.21974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托比·霍珀 / 贡纳·汉森 玛丽莲·伯恩斯下个月我就可以去重看35mm午夜场啦!
(原版德州电锯杀人狂的海报) 说了这么多,我就在结尾简单谈谈《黑色电话》里我唯一记得的缺点。
在反派的设计上虽然有许多地方都能感受到那种怪奇感,但整个角色还是让人感觉不太充实,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描写。
在接下来的这个长周末如果你对小黄人的新电影不感兴趣,但你热爱悬疑还有那种比较正能量的恐怖片,那我会推荐给你去看本片。
当然如果你无法观看本片(影院没有),那我会像这部电影里的罗宾一样,将原版《德州电锯杀人狂》推荐给各位读者。
毕竟时不时换换口味是一件好事。
周末快乐!
7/10这篇文章写于两周前并上传到了我的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SB review UWU
1、影片以一场普普通通的青少年棒球赛开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心机。
这段开头为结尾的反杀做了很好的铺垫,毕竟一个十几岁的瘦小少年靠电话线捏死成年人实在有些勉强,但一个臂力惊人的投球手就完全说的通了。
2、少年的妹妹有通灵能力,遗传自他们的母亲,而少年对妹妹的能力是知晓的(好友被抓后问妹妹还能做梦否),说明少年对灵异现象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超乎常人的接受度,甚至具备通灵能力的可能。
所以少年被困后第一次接到灵异电话时虽有过短暂的害怕,但又迅速冷静下来并和鬼魂展开交流。
如果是个普通娃,根本听不到电话声(电影里也有提到),即使听到,估计也吓个半死,根本谈不上在鬼魂帮助下自救。
3、少年虽然有点软弱内向,但聪明冷静,学霸一枚,外加反应迅速,所以受困后能够很好的利用鬼魂传递的信息积极展开自救。
以上,影片前25分钟虽是铺垫,但将整个故事背景、主要人物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妹妹线开头戏份较多,但完全合理,少年被抓后妹妹这条线就没有过多讲述的必要了,所以后来十分精简。
4、影片唯一被吓到的地方是那个突然出现的报纸男孩,毕竟之前鬼魂都是以声音的形式显身,降低了警惕。
5、影片中间段警方例行检察到了关押少年的房子,只听狗叫未见其形,这条狗后来靠叫声导致了少年第一次出逃失败。
6、少年在砸开马桶上面的墙壁,成功拆卸面板后却始终无法撞开冷柜的大门,随后失声痛哭那段相当揪心和真实。
少年再冷静也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被困多日,刚刚逃跑失败且得知即将被杀的情况下,好不容易燃起的生的希望又再度破灭,任何人都会崩溃的。
7、全片以绑架青少年做为切入点讲了个密室脱逃的故事,出于对青少年的天然保护欲,更能抓住观众的心。
8、关于反派的:很多人吐操反派没有介绍背景,但美国变态杀手那么多,这根本不是重点。
不过从影片中的信息可以得出,反派小时候在地下室呆过,大概率经常因为犯错遭受过虐待。
由于他也听到过电话响,很可能他的长辈也是变态杀手。
9、影片唯一的小bug大概就是反派没有发现地下室窗户的栅栏被拆了,不过鉴于反派对自己的设计很自信,胆大到和弟弟住在一起都敢杀人,不留意这些小地方也说的通。
至于砸马桶上面的墙是发生在出逃失败后,反派把他扔回地下室后第二天再来就是直接打算杀人了,是否发现墙壁破损根本不是重点。
最后,少年虽然长得不算标准帅哥,但很有记忆点,是当男主的料。
演技更是大赞,反杀后整个人气质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少年,姐姐看好你,等着你长大。
布鲁斯·山田面带笑容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他刚刚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棒球比赛中战胜了对手。
身后一个人造小火箭升空,他回头看了看,火箭在到达足够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缓缓落下,他知道是同学小戈达德在空地上做的实验,看来是成功了。
他依然带着笑容看向前方,我热爱棒球,他热爱科学,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你知道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哪里么。
是Bruce打来第一个电话后,他人生的闪回。
出生成长,与父母的嬉戏,第一次接触棒球,加入学校球队,加入美国籍,在赛场上成为胜利者。
或许脑补过多,但山田先生给儿子取名Bruce,应该是希望儿子可以在美国立足,想当时所有在美国的亚裔人群共同的精神偶像Bruce·Lee一样,成为亚洲的骄傲。
当然其实能成为他自己的骄傲就可以了,再其实,他或许早已经是自己的骄傲了。
然而当我们再听到他的声音,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Finney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有个很好地解释,就是他母亲和妹妹都有通灵的能力,所以他或许也具备某些同样的体质。
这样想来就解释了为什么直到他才有接踵而来的电话和帮助。
或许之前的绑架,死后的孩子也想提供帮助,但普通孩子包括The Grabber或许只能听到物理性的电话铃声,却无法听到听筒里孩子们的声音。
Gwen第一次想要用梦救哥哥,还是去找父亲求援,这就让这个父亲的懦弱显得更加扎眼。
他说他只是想让孩子不要有那样的未来,那就应该让他们在你身上看到未来。
暴力才是最懦弱的表现。
而真正勇敢的是Gwen,她骑着车子在雨中一间间房子的与梦中对比。
最终在从没去过的街区找到了凶手的地址。
最后父亲跪在两兄妹面前请求他们原谅、其实原不原谅并不重要。
你早已拥有了最好的东西,只是他们需要你付出责任去守护,而你只是选择懦弱的躲在回忆和酒精的背后逃避一切。
如果可以应该有人冲出来把你暴打一顿,如果一定要选一个人的话,我希望是山田先生。
剧本挺扎实,算是不错的恐怖片了。主角两兄妹演的真好,尤其是妹妹。
像游戏
过分地平庸,小男主简直就像玩游戏看残影一般通关,伊桑霍克这个反派充满了弱鸡蠢感,故事平淡,牺牲的小朋友太令人难过了,难受,开挂的小妹倒是演技蛮好,可爱。里面太多废的细节,自杀的母亲,凶手的过去,父亲的狂躁都没有讲清楚。
极度无聊 极度
设定有意思,应景了很多人的希冀——当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希望能有“前辈”站出来给自己支支招。剧情有点像儿童冒险片,其实是恐怖电影,有个镜头还把我吓一跳。“电话支招”是亮点,尤其是罗宾教芬恩那一幕,很燃。最终小主角用几位前辈的经验综合的“超白金脱出大法”,也有意思。德瑞克森绝对是个拍恐怖片的好手,画面和气氛一流,但讲故事能力有限,电话和反派设定都没有前因后果,电影把短篇小说的内容照搬进来,没有任何背景拓展,就是个短片的体量,结果演了100多分钟,有80分钟都是铺垫。妹妹的主线,通灵的梦,跟主线更是毫无关系,难道是导演被《奇异博士2》开除之后之后耿耿于怀,又把“梦行者”的概念融入到这部电影里?该片颜值颇高,小演员都是帅哥美女,伊森·霍克不愧是是导演真爱啊,全程化妆+面具出场
不像个恐怖片,倒像个励志片,伊桑霍克是演了个啥?变态抓了男孩到底是要干嘛?那个黑色电话是个什么梗?一堆疑点,一堆不理解。
看前面部分好像没什么意思,真看下去了还真有点意思
伊桑大魔王被男童打败的故事,“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金式儿童的友情打败邪恶的故事,部分气氛可圈可点,最后Robin一步一步教Finn搏斗技巧的时候最感动。不过影片还是缺少爆发点,通灵电话的设定有些潦草了,甚至一时不知道可怕的是哪方了。
相当无聊。不是恐怖,惊悚类。妹妹的部分倒是很推荐,她有通灵能力,她爸说她妈也一样,最后把“假”当真,所以自杀了,妹妹说她喜欢妈妈的全部,这段对话就相当真实了。男主的爹假,这样的街区,妻子自杀,酗酒的男的,打起女儿来(觉得那段演得真假)像在克制演戏,之后还道歉,简直就很假,立不住的一个人物。哥哥被几个男的校园霸凌,妹妹冲上去很勇的打比她高年级的男的,用石块给他头来下(对比寺山修司某电影他没有出手帮她而是在门外等着暴行结束),如果反过来妹妹被打这个哥哥会不会冲出来真的不好说。拍个小男孩主角的都能反杀鲨人犯(看看他下手多干脆 还带着狗 把狗栓住就离谱),拍几个成年女性就不一定啥结局。配乐和面具和灵体(扭曲的),拍鲨人犯油腻的肚腩好几次这算是增加恶心元素了。等这么久就这?
挺暗黑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是孔武有力且充满希望的故事,隐藏的却是五个孩子的恐惧绝望,以及一个成人的童年创伤。友情、勇气、变态杀手和伊桑霍克的胸肌都挺符合我的预期。
🙃本年度最烂恐怖片预订。花开两朵,各开各的。一颗星给里面的男孩女孩,都好美好有气质。至于伊桑霍克这个角色🙄
2.5星,节奏很奇怪,演出效果也很奇怪,就像……一群照本宣科的木然的游戏NPC,也就最后一套童话式的反杀「组合拳」还凑合。
导演有点故作玄虚,开头还假模假样整的和文艺片一样忽悠影评人,正片感觉撑不起来100分钟的长度
心痛啊,伊桑霍克~很缺钱吗
“电话是响了,但是没人能听见。除了你……”
这拍的啥玩意啊
被最后的反杀惊艳到了,所有的电话提示都用到了,巧妙的编剧!
草拟大坝啊 ! 这都在干嘛呢?所有都是强设定不说,伊桑霍克连基本的设定都完全没有,更别提什么犯罪动机再细节的了。而且男主全程上帝视角,反派这边一个吸嗨了的二比,另一个神志不清,还是瞎子,窗户掉了没看见,屋子里也不检查,前面几个小孩通关了的地方修好也不知道拆除。开头一看布伦屋我还以为严肃恐怖片呢,不恐怖也起码悬疑吧,结果原来是儿童青春片,关键按这个方向看也很傻逼,因为兄妹俩也是纸片人,最后经历这些居然就是落在男主变自信了,搞笑呢好吧。更别提欺诈式营销,伊桑霍克只露了一秒脸(很严谨)。这片子不如给迪士尼拍,直接子供向g级,也不影响剧情,还能大卖。
经济版《小丑回魂》,不过乔·希尔真是和老爹的写作太像了,标志性元素几乎完全重叠,有趣的是,如果把这部电影看作他自己的一个反叛寓言,也是一个合理的解读,片中的超自然元素与现实的流畅融合算是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