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高手能从屎中看出花,呵呵——题记很久没看电影了,至于港产警匪片,想了想印象深的是:猛龙。
其实也一般,可能那时候小,越久记得越清。
12月初看着预告片里各种炫酷的镜头,看着50多的劳模刘影帝还在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正在备战内外妇儿的我时不时能吸取不少“正能量”呢,好吧......要是真是正能量我就不会大晚上在这写这个了呢。
第一次写影评,还请轻喷,虽然我知道很有可能是0回复......有剧透,慎入还是先打个分吧,2分?
恩,送给刘劳模和他永远附身的强大主角光环本片逻辑太差,硬伤太多,至于漏洞....跟片里飞虎队身上加起来的枪眼还要多呢挨个来吧买完票老子就知道上当了,歪日,居然是3D啊!
现在什么片不是3D啊,这种电影还3D,就是明摆着抢钱嘛,可.....3D也算是良心制作了,效果还算可以吧,出现片名的时候哥还是wow了一声,之后就呵呵了吧,感觉胶片有点问题,偶尔还会稍微黑一下亦或跳帧,这可是上映第一天啊,胶片可是易耗品搁着后面怎么放?
然后,第一次交手在那啥啥即将拆迁大厦里那场戏就说明了本片的基调:香港警察全渣渣,特种部队黑衣人全是肉盾被同时冲锋枪的劫匪爆出翔,第一波倒了后面跟着上,颇有种《火烧圆明园》里我大清白旗铁骑对着八国联军现代火枪明知打不赢上去当炮灰还一次次冲锋直至最后一人的悲壮场景......当然,最后一个人永远不会倒下,因为他是有骚气牛逼强大主角光环辐射满红满蓝中路打野推塔后面奶妈跟着一路跟着补血永远不倒的刘影帝!
任凭你C4或者是高爆TNT ,没事,哥抖抖精神瞬间美少女战士变身黄金圣斗士盔甲护身雅典娜奥义之深吻爱的魔力操起机枪又是一记CF教科书般的标准爆头挂但是......刘影帝从楼上摔下来那段动画特效你们能不找国内2线城市的动画产业工业圆里北大青鸟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做吗?
真的非常生硬好么,就比《万万没想到》第一集的冰火特效强那么点,虽然都知道肯定是特效,但.....哥是花了rmb来看的啊,不是优酷视频呐唔,对哦,其实我是学医的,虽然成绩不好,但手术室还是进了几次,你们这片啊,血流了不少,场面挺宏大,估摸着也没少烧钱,可流的血那颜色真的很不真实啊,流了半天了,还尼玛鲜红还偏那么点粉,你逗我呢,去急诊室看看就知道就是鲜血也不能偏粉啊,再来根据牛顿定律,血流下来最下面应该会是一滴吧,你那血一看就是抹上去的,完全没体现出地球重力带来的影响刘影帝最后决战时候胳膊明明打了个洞还尼玛能举着冲锋枪爆头,可之前对着人一通胡扫愣是一个没打死,颇有种国足某次站门那一脚踢飞比踢进还要难的球还是给开观众席的穿越即视感,哥当时都哭了全片无数车祸,全是老式Lexus,老Toyota,恩,贼妈扎实,车祸绝逼不死,反而jaguar的E-type里的反派一个到影片结束都还没醒,唔,DACC的看了不知道怎么想呢还有啊,车祸的时候是所有气囊一起开的,不是分批打开的.......不信你试试?
香港的运钞车押运员真可以说是最危险的职业了吧,被俩车一前一后卡着难道不知道是要出事了么?
还傻了吧唧接着开,当然啦,你们押运员被人一前一后跟着不也没发现了,活该被天天抢。
每次看着警察叔叔要硬了,匪徒都会突然来个小高潮,就跟一场牌局里地主手里双王4个2还带3个ace可他就是慢慢的打,每次你要过牌她就卡住你恶心一下那种感觉,再配上香港媒体超牛逼现场高清无损HD的直播效果,你说驻港的我天朝精英卫戍部队心里怎么想,任你4个劫犯,不不不,我感觉他们就是去强拆中环去的祖国城管部队最精英4人小组,难道你们不准备把tank给开过去?
唔,也许你们想起80年代末那次也是把坦克开某国际大都市市心的阴影了吧看《复仇者联盟》我就说,世界逼都大NYC市民真可怜被不仅被Marvel的各个英雄轮奸一遍,蜘蛛侠耍威风也是在你们那,可现在.....我觉得香港人也挺可怜的,自贸区没放你们这也许高层先在内部放映会看到这片了吧算了,我写不下去了,这片真的很烂,你要不自己去看看?
当然,如果你看过《刺棱》《画壁》《四大名捕》《血滴子》《影子爱人》《桃花运》《无极》《夜宴》等等,还有点商量余地,出来看见《四大名捕2》的海报了,我操,这货真的出2了呢!!!
一部非常精彩的港式警匪动作电影,华仔对于警察角色的演绎早已经相当得心应手,他所刻画的警察形象永远是既帅气又威猛。
另外看国语版时能听到刘德华的原声也感觉非常亲切。
这次硬汉胡军所饰演悍匪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看上去胡军对于角色的演绎还是偏老实型的,没有太多一般悍匪的那种粗鲁奸诈狡猾。
此外片中警匪之间的抓捕和打斗场面也都非常壮观、非常震撼。
港片“风暴”,意外的觉得很好看。
虽然典型港片风格,但动作场面,剧情,节奏感都还不错,现在巴柔还满红的,一开场就是十字固,后面也看到不少缠斗技能…扯远了…以下聊观感———其实我叫剧透———真实的风暴中并未如预告片暗示那样出现,风暴其实暗指人心之变,善恶之念便是风暴之眼。
每个人都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无论初衷。
林家栋饰演的角色以撞车开始行恶,一路欺骗,欺骗警察老同学,欺瞒无偿信任他的爱人,说谎就是他的习惯和本性,显得似乎自然又理所当然。
当行劫当中被爱人抓现行后逃走后,他心有愧疚但仍习惯性的用谎言掩饰,爱人终寒心并随后离去。
他想挽回却只能靠实现所撒的谎言弥补。
他开始想向善,旧日的恶行结出恶果,如同进入无间地狱,他最后的救赎源于爱人报复性的谎言,实现依赖于完成自己的谎言,而途径是信任曾欺骗过的人,而此人要杀掉他来掩饰谎言…当他几乎要成功时,结束于撞车。
结局其实就是开场,一场轮回因果。
刘德华出场形象就是标准的好警察,甚至没有污点,似乎就是纯粹的正义和善的化身。
但在善与恶的交战中,更多的却是不断的失败。
他坚持的规则总是不断的打击他。
他想尽办法,他拼命,他受伤,忍气吞声,都是为了在规则内赢得正义彰显,减少无辜者的伤亡,但每次交火都只会导致无辜的人死去,他内心堆积的无力感和愤怒在无辜的干女儿死在怀中的时候摧毁了他的理智,也改变了他的信念,法律由规则变成了手段,此刻他因仇恨生出的恶念使他形势逆转终于如愿,但他至此不再纯粹有了污点,开始滑向法律的反面,为求自保,他对威胁自己但按法律来说是无辜的人见死不救,最后他的杀降,已经证明曾经作为准绳的法律已经不能限制甚至被他抛弃了。
他为什么最后没开枪,为什么抢匪还是死光,最后是否是自首,编剧这里开放式的结局,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个人觉得他不会再回归最早的观念里。
片子高潮的应该是卧底即将被杀,满眼泪水念着圣经看着女儿被扔出去的时候,周围貌似都唏嘘擦脸…反而从头到尾都在枪战扫射,感觉只剩劳模好身板多喝汤挡子弹…最好笑的估计就是最后林家栋奔跑塌陷的场景,都跑出MV的感觉了…
《风暴》有如其片名,疯狂、劲爆,过火的打斗,连环的爆破,不断升级的大场面,把同是安乐出品的《寒战》等影片甩在了背后,类型特征鲜明,看点足、卖点准确。
电影里的恶人胆大包天,胡军饰演的悍匪只为刺激好玩,吕良伟饰演的大佬纯粹是想发泄一把、报复社会,正是如此匪夷所思的犯罪动机,他们把香港搞了个天翻地覆,这只能叫做“疯狂”。
至于劲爆,刘德华把自己当成龙来用,楼梯大战的动作设计和镜头抖动看得人心惊胆战。
怎么撞、怎么摔、怎么枪林弹雨都打不死,反派主角的林家栋也毫不逊色,激战之后还能做茶点,实在不是正常人。
所以,《风暴》是一部很硬的电影,该硬的地方很硬。
不该硬的地方,它也硬着。
片中有突如其来的硬煽情,比如小朋友的必然意外。
林家栋与姚晨的感情戏也非常生硬,我理解编导想借助情感线来深化反派形象,然而,两个完全不像情侣也毫不来电的人物在那里扯什么“他爸爸在哪”、“我们结婚吧”之类,实在是要命的累赘,反而损伤了主线。
甚至于前面说的疯与爆,有些人恐怕也觉得太硬:凭什么胡军突然没了,吕良伟突然跑将出来然后又戏剧地挂了。
一边交战、不忘交心的善恶之争,《风暴》显然受到了《盗火线》的影响。
无论好人还是恶人,他们都被当做正常人来表现,有另外一层身份,而不是常见的脸谱化处理,厚此薄彼。
至于活用卧底、线人等香港警匪片的金牌元素,观众显然非常熟悉。
《盗火线》里,帕西诺跟德尼罗斗个半天,一个把所有人生时间都用在了打击罪犯上,一个本可远走高飞却注定要走上穷途末路,最后两个人都输了。
《风暴》隐约想复制这一点,然后又更进了一步。
刘德华与林家栋的角色,他们本是同学,无奈一个当了好人,一个当了恶人——有如当年章国明的《点指兵兵》。
结果,围绕身份的“交易互换”,包括前后呼应的车祸意外,《风暴》仿佛在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当一个警察不顾一切、无可抑制地要置罪犯于死地,他离罪恶的黑洞恐怕只有一步之遥。
善恶的一线之隔,成为了《风暴》的最大看点。
就像有人形容的,中环的爆炸有如人性的腐化,正义的坍陷,道德灰飞烟灭。
《风暴》制造了这样一个香港,街上布满摄像探头,有如天网。
然而即便如此,法治社会和暴力机器的存在依然遭到挑衅。
肆无忌惮的悍匪形象,完全是脱自上世纪90年代的张子强叶继欢。
至于法治规章,如同《寒战》被人诟病的,实际上,电影并不相信这些。
或许,《风暴》的结局还可以再放开一些,否则,刘德华的结局多少会让人想到《毒战》古天乐的注射死刑。
本来已被模糊的善恶好坏,突然又被摆了一道。
看完电影,从胡军、吕良伟到林家栋,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风暴》里的恶人为何要这样。
我发现,我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跟心情,大概真的是天生恶人难自弃吧。
但事实上,恶人的心情,我们又怎么会理解呢?
至于电影的3D,我理解片方的用意,毕竟它是当下电影制作的潮流,同时在警匪片领域也没人尝试。
然而,不是每一种类型片都需要做成3D。
尤其是按照分析一路下来,《风暴》显然是要剖内心、挖深度的。
这么开搞3D,反而暴露了技术短板,令人出戏。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风暴》在剧本的大方向上是对的,比《寒战》要强。
但在制作的大方向上,包括CASTING的选择,它又是错误的,不比《寒战》的华丽包装。
【南方都市报】
看完片子激烈讨论了一番价值观,突然觉得,应该理解当年的哈维登特了。
也懂得探长说的,this city is not ready for the truth about Harvey Dent了。
面对如此绝境,任何事外人都无权judge当事人做出的选择。
爸爸死命求女儿不要出声,女儿被烟头烫伤咬着牙不发出一点声音。
看到那一幕,我觉得没有人不会想要去以暴制暴。
当然,另一个角度说,一错再错的推波助澜是有更多无辜的人陪葬,但是同情始作俑者,就是对其他的死难者不够尊重吗?
而且,要是论起来,真正的始作俑者真的是华仔吗?
在一个灰色的世界想要维护非黑即白的正义,确实太难了。
随便翻开一篇《风暴》的评论,必有关于“重现香港电影辉煌年代”之类的评价而这种代入太多怀旧情感的评价,往往让评论者失去了一个客观的角度。
就如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成果时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样,没有功劳,就是能力不足,苦劳再多,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越拿苦劳说事,越显得卑微可怜。
《风暴》确实重现了香港电影以往让人血脉喷张的枪战动作场面,尤其是枪战戏,子弹横飞的场面和弹弹入肉的声效让人强烈的感觉到了火拼现场的激烈程度。
刘德华的搏命演出也获得了广大影迷的认可,屡次被炸弹气浪掀翻撞到车上又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战斗”,完全是“东方钢铁侠”的节奏。
除了这些商业元素,从编剧角度看,《风暴》透露出的问题却远远大于近期上映过的所有港片,本片的导演是编剧出身,出现这样的漏洞,不知道是主动忽略了还是被动受限了。
———————————————————————————————————— 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是:人物设定。
任何一部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可能是从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变成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能是从一个与亲人存在误解的人变成一个谅解了亲人不易的人、可能从一个黑社会变成警察、可能从一个落魄的拳手变成冠军,也可能从一个普通人或好人彻底变成恶人……总之,任何一个主角在一部电影里都会呈现出这种变化,这个过程称为“人物成长”。
刘德华作为本片主角,一开始坚信“什么事都要按规矩来”,还训斥林家栋“你翻一翻字典,好坏没有各一半的”。
影片中间,刘德华亲眼看见干女儿被黑社会杀害后,立刻转变了态度。
找小混混拿录像带的时候,眼见小混混发病倒地故意避而不救,听到林家栋供出同伙时决定一起灭口……这个部分,刘德华是一个“以暴制暴”的爆烈警长。
影片最后,刘德华举着枪瞄准林家栋,没有扣下扳机,虽然林随后还是被一辆货车撞死,但在刘德华放下枪口的一刻,他还是恢复了从前的自己。
但这也仅仅只是“恢复”,没有“成长”,没有“蜕变”。
————————————————————————————————————与刘德华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作为黑社会成员的林家栋。
林是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罪犯,他没有登上老大胡军的车,反而抱起老婆姚晨在路上肆无忌惮的狂奔起来,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改过自新了。
但随后,他又重蹈覆辙。
虽然答应了姚晨在一家餐厅打工,但私下依旧跟着胡军参加犯罪活动,直到被姚晨发现,直到姚晨决定跟他彻底决裂,他才醒悟到自己有多爱她。
于是他主动恳求刘德华,帮他做卧底,只有一个要求:让身为警长的刘德华跟自己老婆说他是卧底,以此挽回他与姚晨的感情。
中环大战,刘德华不顾一切的想杀掉所有罪犯,林还不忘发短信问刘:我们的交易还继续吗?
在生死一线的时刻,他还是坚定想洗清身份。
虽然影片最后,林死于一辆货车的撞击,但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我不想让一个女人失望,我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爸爸……从一个出狱后无所事事的混混,到重蹈覆辙的罪犯,到被最爱的女人抛弃后主动申请做卧底,再到最后实现自己对老婆的承诺,林家栋完成了一个电影人物标准的“成长历程”,从这个角度看,林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
———————————————————————————————————— 最后说一说反派:胡军和吕良伟。
一部电影里出现两个大反派或许不足称奇,但两个反派的故事彼此独立成章,这就让人费解了。
有人或许会说:“他们有关联啊,吕良伟是胡军的兄弟啊,影片不是交代了吗?
”亲爱的,这不叫关联,这叫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电影中毫无作用,这就是问题。
影片开始不久,刘德华在警局里到处贴满了胡军的照片,告诉所有警员,他就是劫案的主谋,让大家搜索证据逮捕他。
紧接着,胡军推门而进,望着满屋子惊呆了的警察,他以“守法市民”的身份送还一张警察证件,微笑离开。
这个嚣张的镜头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你想一想:当警察全城抓捕一个犯人的时候,他竟然大摇大摆走进警察局又轻松离开了,这种挑衅所形成的戏剧张力足以展开一段精彩的故事。
接下来,刘德华在一次行动中抓到了一个悍匪,然后直接冲进胡军的办公室要带走他。
结果胡军当场送他四个字:奉公守法。
扬言要挂在刘德华的灵柩之上,而被刘抓到的匪徒突然跳楼自杀,失去证据的刘只好灰溜溜打道回府,两人的冲突达到顶点。
然后,刘德华在干女儿死后,疯狂撞胡军的车,胡军表现出的竟是害怕和想逃跑的深情,完全没有之前的嚣张跋扈。
最后还在打斗中被打成了昏迷,还被刘德华嫁祸……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林家栋一句:“你抓错人了,之前这几个案子都不是胡军做的,是他的兄弟吕良伟做的。
”就这么一句话,胡军就从本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吕良伟。
作为编剧出身的人,我觉得本片导演不应该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估计是演员与剧组出现了问题,导致中途不得不停止拍摄,剧组为了不浪费之前拍摄的内容,只好新推出一个反派以便把故事讲完,于是就有了这个断为两截的《风暴》。
———————————————————————————————————— 吕良伟的出场又是让人激动的:这几年在里面都憋坏了,这次要玩点大的。
仅这一句台词,就将他悍匪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到位。
但这里也出现了让很多网友吐槽的点:吕良伟那数百万美元的武器库足以让他们去贩卖军火了,为何还要去抢几千万人民币?
怎么算这都不是一笔合适的生意啊。
中环大战,吕良伟的表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悍匪,谈判专家一开口他就大骂“投降你妈”,并指挥手下把炸弹布满整个中环,一副鱼死网破的决心。
作为一个影迷,在荧幕上看到这么激烈的对抗是很激动的。
但……吕良伟是怎么死的呢?
是一个手下听到谈判专家说“香港是没有死刑的,你们现在放下武器投降,我可以保你们不死……”手下立刻哀求吕:老大,我们投降吧。
且不说这个手下为何突然这么怕死(几分钟前那么惨烈的枪战也没见他眨一下眼),吕良伟在这时候还保存了作为一个黑社会的节操,坚决不投降,并怀疑这个手下是不是卧底。
然后,同在一节车厢的林家栋手机响了,吕良伟发现了真正的卧底,正要开枪,却被那个忽然怕死的手下一枪打死了……我心中的吕良伟不应该是这样轻描淡写的死法,这样太伤害我作为影迷的感情了。
那么牛逼的一个悍匪,一枪就被干脆的解决了,这算什么啊,刘德华那么多炸弹都没伤到他分毫,这太不公平了,好歹让他站在中环街头被警察的冲锋枪一顿狂扫而死啊…… ———————————————————————————————————— 最后,说一说人物刻画的“度”的问题。
卧底的“爱”。
刘德华那个卧底兄弟对女儿的爱,尤其是看到女儿被扔下楼时念圣经那一段,影院中好多人都哭了(好吧我承认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但理性的看,这个场景其实还可以更煽情。
因为在之前的段落里,并没有刻画这个“父亲”对自己的女儿有多么的疼爱,做卧底赚钱然后对女儿好这种事不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他应该多和女儿有一些沟通交流,铺垫一下他作为卧底却信仰上帝,这种反差会极大增加绑架戏的情感浓度。
胡军的“狠”。
无论是走进警局的嚣张和在自己办公室面对刘德华的跋扈,包括在大楼枪战时的不眨眼,胡军的狠一看就是摸爬滚打中训练出来的。
尤其是那句(大意是):“当兵的时候,连长告诉我,只有枪靠得住。
做生意后,生意伙伴告诉我,只有钱靠得住”,这句话说明这个人背后有丰富的故事可以挖掘,但导演显然压根没准备挖点啥。
尤其当他被刘德华撞车的时候流露出的害怕表情,完全变了个人,就算是兄弟出狱了,以他的性格,也不应该立刻逃离香港。
没有任何铺垫,导致胡军的“狠”成了一根飘在真空中的针,看起来很锋利,但它就是扎不到你心里。
吕良伟的“悍”。
吕良伟与胡军不一样,胡军是有脑子的犯罪,是跟刘德华博弈,而吕良伟则是“动物型”的罪犯,在他的脑子里,从不玩心计那一套,就比谁的家伙大,火力猛。
这种没有脑子的罪犯有时候反而更可怕,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怕”。
吕良伟的造型和演技是对的起他那身“悍气”的,美中不足的还是那个让人泄气的结局。
轻易死于一个手下的临场变节,与影片之前为他塑造的形象完全不符。
就像我们点了一根又粗又长的导火线,本以为会引爆一个大炸弹,结果它只发出“噗”一小声响,真丧气。
一言归之:全片只有林家栋最后利用卧底完成了自我救赎,其他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只是刘德华中途绕了个弯,胡军和吕良伟走着走着莫名其妙就没了,至于那个小女孩的父亲,可惜了。
PS:那个小女孩演的真好,一个弱智,动不动就大声嘶喊,在危急时刻,已经被发现卧底身份的爸爸不得不亲手打了她,举起一张小纸条告诉她千万要“安静”。
后来她被罪犯虐待的时候,依然紧紧捂住嘴巴不肯发出丝毫声响,这是全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题外话:影片最后,刘德华被关在禁闭室里,有人说他是自首了,我觉得,不是。
他只是为中环大战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杀害投降罪犯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并不是承认自己陷害胡军,因为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已经死了,他不说谁也不知道。
而他最后问了一句“台风过去了吗?
”笔录员回答说“已经过去了”,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天气在本片中一直充当着推进影片节奏的作用,“台风已经过去了”说明整件事已经翻篇了,所有的问题都已经有答案了,所以,刘德华依旧还是原先的警官,只是在执法过程中犯了点小错而已。
《風暴》的出現也可謂是合時,社會上討論「佔領中環」足足在商討了一整年,佔中是香港的時事熱話,剛好這部電影就是要把香港變為戰場,實行用武力「佔中」,題材認真是與時並進。
2013年,共有三部劉德華主演的電影上映,分別是《天機》、《盲探》與《風暴》,其中當真是上有《天機》,下有《風暴》,不幸的是劉德華已成為年度爛片之王,金話梅實至名歸。
除此之外,劉德華的形象也相當百變,如果說梅豔芳是百變天后,那劉德華就是百變天王,有時候他是特首、有時候他是服務大使,他告訴我們今時今日的服務態度是不夠的,今日卻要轉換身份告訴他今時今日這樣拍片的確是不行的。
他除了是藝人外,在這部電影更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就是變為「香港超人」,好一個打不死、刀槍不入的家伙。
同時,劉德華可以榮登「影壇小強」的寶座,皆因他為了賺錢而放棄了劇本的好壞,欠缺用心去審視電影,同時在演繹方面也欠了鑽研與想法,根本就是自毀長城兼浪費觀眾時間。
劉德華是否花瓶並不好說,無論他拍的是什麼片也會有支持者。
而他的品牌形象根深柢固,片方當然要抓住這個吸金器。
即使《天機》夠爛,也有五億票房,更不論《風暴》已經有接近三億的票房。
「影壇小強」同時是比喻他長做長有,事實也證明了有些電影是有票房無口碑的。
之所以有《風暴》莫過於安樂影片的江志強先生與劉德華之間的承諾,承接《寒戰》的成功,再次研討司法問題,當警察越權並且與匪徒之間駁火,引起了一場都市的大龍鳳。
為了拍攝所謂「佔中」的場面,更花大筆錢把中環復製,營造緊張氣氛。
至於本片的導演袁錦麟(Alan Yuen),坊間一直吹捧他為新導演,而事實上這並不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早在二十年前已經有一部叫《男兒當入樽》(1994)的電影,而他也曾經在張艾嘉合導《想飛》(2002)。
除此之外,他也為多部電影擔任編劇,在這部《風暴》之中更是他的自編自導,也許是一直以來沒多大的名氣,也就因而被誤會為新導演吧。
至於安樂影片本身也似乎要捧一些新導演,如先前的周顯揚、梁樂民與陸劍青。
但成果與口碑似乎不成正比,無論是《寒戰》還是《風暴》也有那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作用,電影不成文理,《寒戰》最大的弱點在於不連戲,在於過份擺弄演員的樣子,要裝出有型有款的姿態。
而《風暴》則只顧一系列的撞車、爆破、明顯的電腦加工的技術,從一開始就沒有編寫故事的心,有的是盲目追隨特技,整部電影只是不停地製造視覺衝擊,但可惜的是這種衝擊也顯然是無意義的。
主人公的暗陰面往那裡去了?
周遭的事情,對脈絡的整理,全都不見了。
有的是野心,是誇張,其文本已經忽略了故事、忽略了人性的描寫、同時走上毀滅香港的路。
一些荷里活電影有心要「玩殘香港」,像《悍戰太平洋》與《字宙生環戰》不就是要毀掉香港吧,為了遷就國內市場就以香港為背景,實行滿足對東方的慾望。
香港人也很大方的,即管玩,也亳不介意,這個地方沒有審查制度,自由。
而《風暴》也跟隨這種步伐,從警匪片轉型至災難片,一宗罪案演變成把香港變為戰場。
事件因劉德華開始,也讓我們看到原來他神乎奇技的一面。
多次撞車,大難不死。
從高處墮樓、絲亳不損。
多次爆破,也渾身是勁。
唯一擦損的是額頭上的一角,真是神人也。
超乎想像,淪為笑片。
《風暴》從頭到尾都只是製造特技與綽頭,與司法的內核擦身而過,同樣是有姿勢無實際之作。
即使要翻拍《省港旗兵》也不用故此造作與誇張,用到巨大的火力,那怕是為了搶那一丁點的錢?
真的會有這樣有財力的大賊嗎?
既然如此,打劫的意義是什麼?
過多爆炸的鏡頭,突如其來的矯情、忽東忽西的親情與愛情,又有何意義可言?
一路的轟炸,劉德華那一副從不變改的嘴臉,是電影的敗筆之處。
作為一部港產片,這部電影沒有港味,對香港警察與對香港的當前社會、政治抽空,莫講話警匪之間的「雙雄模式」、這部片連劇情片最重要的感情也沒有,故作矯情,人物的性格不但無法塑造,更甚的是不懂得填補。
真正「風暴」的意義並沒有突出,只是名過其實。
有必要要把一部電影弄得滿目瘡痍嗎?
當有些影人為了進軍內地市場而放棄香港的價值的時候,亂用香港之名魚目混珠時,還可以稱這些爛片為港產片嗎?
如此的作品,只會被唾罵。
《风暴》放到大约三分之二的地方,一个绝对无辜的角色以绝对出人意表的方式死去了,伴随绝望嘶吼的圣经祷文,影院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这暴行点燃了刘德华的怒火,也动摇了他的职业原则。
用编剧的行话来说,这叫角色的“恩宠时刻”。
刘警员意识到,为了实践自己“不让明天多一个无辜者躺在街上”的誓言,循规蹈矩是simple又naïve的做法。
有胡军的嘲弄推波助澜,终令怒不可遏的他做出了决定。
这决定改变了他的战略,也隐藏着危险的潜台词,为阻止坏人滥杀无辜,自己却须手沾无辜者的鲜血。
影片开始不久,他教训林家栋“好人坏人没有一半的”,后来却用行动驳斥了自己的训诫。
这股内心压抑、法理纠结、情感彷徨、正邪模糊的警匪片潮流,起源大概是《无间道》,后来被银河映像发扬光大(虽然银河90年代就大拍黑色警匪,但尚未占据市场主导)。
而老港片迷又常常盼着八九十年代的硝烟和弹雨可以回归,于是近年来,出现了一波结合两者的尝试。
但《风暴》又是个异数,沉郁,却又明快,情感丰沛,却又被极度强调的理性所盖过。
最典型的表现是节奏上的惜墨如金,一个镜头也不舍得多用,能用一条短信、一句对白、一点暗示引出的,绝不多加解释,让观众自行2+2得出4来。
常常是大部队已经在行动了,画外音还在交代来龙去脉。
看这样的故事,脑子松懈不得,有点累人。
拍到警匪冲突,又大炫起场面调度,前因后果交代有序,细腻有加——文戏的信息密度极高(甚至高过以快节奏享誉全球的旧港片),调动观众思维主动参与,与炫耀视听的动作戏比照鲜明,求得情节、情绪的复杂和枪火宣泄间的平衡,应该是一种将来警匪片布设节奏的趋势。
说是“枪火”,真的有很多火——警匪打的都是曳光弹,大白天的火龙乱舞,煞是凌厉。
这自然不是真枪效果,只是视觉订制。
居民楼围捕一段,展示了相当具威力的枪弹炸点,可到了高潮,战线铺的太开,反而多次出现子弹打不破玻璃的尴尬。
更尴尬的是警方突击队,为防止贯穿伤,避免伤及市民,配备的都是冲锋枪,而反派不但用大口径步枪还击,还可无所顾忌的使用枪榴弹,手雷和军用炸药,双方伤亡悬殊并非全然夸张。
虽然也有艺术加工,总比《扫毒》小手枪团灭步枪靠谱多了。
动作号称“十年最猛”,岂止是猛,简直是猛过了,看的时候几乎想让他们悠着点。
这很奇怪,比如看《超人》,只会怪主角为何不多毁些大楼,但看《风暴》打到一半,我却于心不忍起来。
踢打,抱摔,坠楼,撞车,都是用最直接的镜头语言呈现,刘德华一瘸一拐,头晕目眩,口吐鲜血,筋疲力尽,卖惨卖到极致,一干配角也都是命硬的小强。
虽然明知是替身、特效和表演的功劳,在心理上却无法不接受暴力之逼真残忍。
有时候甚至是为猛而猛,煤气爆炸就无太多必要,像《神都龙王》最后窜出来的大海怪一样,炫技的目的多过叙事。
难道就为了对得起“将香港变作战场”的标语吗。
将警匪片当“战争片”来拍,必然导致个人英雄主义施展乏术,龙套警员倾巢而出,冲锋陷阵,刘德华再神勇无畏,也只能借着掩体蹒跚前进,而非小马哥似的子弹拐弯,横扫千军。
此处呈现,的确捕捉到一点“战场”甚至灾难的环境恐慌感。
但刘天王身兼主演和老板,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只好以反复躲避爆炸来烘托存在感,他的表现简直逆天,抗爆炸力抵得上十个美国队长。
一而再再而三被气浪掀翻,到后来已经完全不悲壮,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况味。
客观来看,“猛过了”的最大好处,是标志着港片的火爆标杆大有提升。
90年代《B计划》因爆破场面太刺激,遭到审查阻挠,如今拿来和《风暴》一比,那点烟火也不过给刘天王点点香烟。
只是转念想想,一小股银行劫匪已能将香港变战场,他日拍起黑帮火并,且不是要整成《大决战》的规模。
而且《风暴》这群匪徒,扛着价值上百万美元的战争装备,就为了抢劫几千万港币,无论如何也划不来,还不如开个淘宝店卖军火赚得多呢。
《风暴》在宣传上打“《寒战》前传”牌,两片主创也有大量交叠,可以视作一脉相承。
在这个世界里,警匪斗智、火并是中年人的游戏,愣头小子们也跃跃欲试妄图参与,但在老一辈的打压下迅速吃瘪。
《寒战》里彭于晏、李治廷不够老练,棋差一招,《风暴》的小年轻索性输在了体质太差。
这处理仿佛在讽喻现实,香港警匪片再怎么锐意革新,如果缺了能打能演又够气场的新人出头,如果总是刘德华这一辈人挑大梁,只怕火不了几年,又要回到死气沉沉的时代了,到时候看着一群老年人还端着枪挥着老拳玩命,那才真叫猛过了。
(文/方聿南)
去年底连上了两部非常热血的港片,比起《毒战》,这部《风暴》火力更猛,炸掉整个中环啊!
但是在人情感上的挖掘不如前者;或者说《毒战》的兄弟情更容易打动人。
而警察痛惜线人、与悍匪之间的交战,献身固然可贵,更多出于职责所在。
故事不同,所以情感分有些少差别。
对于警局每个探员背负的压力刻画比较细,先不说主角刘天王失去一直以来当做朋友照顾的线人父女多痛心,其他警员有靠酒精麻痹自己,有在与老婆离婚的纠缠中继续OT的...对火爆脾气的刘天王(吕督察)同事端着汤一直跟在身后也不敢搅扰。。。
所以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悍匪,我一直记得那个警员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要放过!
”否则就会”明天多一条无辜的生命躺在街上”。。。
街头枪战的大场面电影看多了,这么火爆的交战场面,很多人说夸张,但我觉得这就是卖点。
打不死的吕督察啊!
有些时候法律讲求的证据,难以让恶人伏法,那就只有另辟蹊径了。
但这部戏的转折恰恰在于他主观的伪证弄错了,要再做大案的是另一班匪徒。
(我本来以为胡军这回搞个大反派角色,其实也不过上半场而已,戏份也不多),后面吕良伟演的才是真正的亡命徒。
关于陶成邦这样的人,我只能说狗改不了吃屎,可能我观影的主观情绪比较强烈,每次看到这样的人,就希望他赶紧死掉,竟然在怀孕的女友背后举起枪的家伙。
他后面出卖情报给吕警官想做卧底,也不是因为良心发现,只为挽回女友。。
所以对这个人的转变我只能说他仍然是个坏人。
我很喜欢片中两处细节:面对敲诈者,吕警官想拿回录像凭证,而当对方哮喘发作,倒地求药的时候,吕警官看着不远处的药,犹疑的眼神,呼吸好像也变得有点急促了,良心在拷问这个警官,要救这个坏人,还是自保声名。。。
片刻思虑后他慢慢关上了屋门。。。。。。
另外警队出发之前,确认询问有没有卧底在里面,看的出他内心挣扎过,最终还是缄口沉默。。。
正如最后他也在犹豫要不要击毙逃跑的陶成邦。。。
那时我心里也在对他喊“不要放过任何一个”。
而最终他还是心软了,不管是为什么,有时候这就是人的选择。
然而,最终命运帮着裁决了陶成邦。
结尾感动的是那封不为人知的传真,白色的谎言给了一个女人一点点的安抚和慰藉。
我喜欢这样的片子,热血回归港片,继续!
11月号《时尚先生》有篇江志强的访谈,他说以后拍电影,要考虑到中国观众平均年纪越来越小,很少电影可能像《阿凡达》一样,什么年龄都会吸引,要拍商业电影,还是要往年轻的方向去想。
期间讲到《风暴》,江老板说目标观众群很明确,15到25岁,“年轻人就喜欢这个,打电玩一样,‘咚咚咚’打。
动作嘛,场面嘛,火爆啊。
”上一部《寒战》,票房口碑,名利双收,可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打得不够过瘾,于是有了《风暴》,一部事先张扬的枪战戏,就是冲着刺激的动作场面去的,按火爆程度,在近几年的华语警匪片里,可算顶级。
影片最后的重头戏,吕良伟全副武装,带着各种轻重武器抢运钞车,有好事者估算,军火的成本都不一定比运钞车里的钱少。
那又怎样,爽就好,谁让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呢?
电影开始前有《等风来》的预告片,男主角说:“爽还不行,还得成天爽?
”哈,不知可否看做导演对观众的吐槽?
作为几乎接踵而至的两部枪战片,总觉得《风暴》与陈木胜的《扫毒》在气质上有相似之处,看完片子回来一查,果然,《风暴》的导演袁锦麟,之前一直是陈木胜的御用编剧。
刘德华和胡军在两栋高楼之间的铁丝网上缠斗的一场戏,惊心动魄,熟悉陈木胜的人却也能一眼看出,这分明是摘自《双雄》里的现成戏码。
作为新人,袁锦麟交出了一份工整的作业,作品的完成度、剧情的合理性,甚至要高于陈木胜的《扫毒》,过分苛求他有鲜明的个性,可能有些过分,一个新导演能将如此大场面的枪战戏掌控好,已是难得的成就。
《风暴》的动作戏拍得有好莱坞范儿,“将香港变成‘战场’”,绝非虚言。
想想也是,多少年没有看到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头枪战的港产动作片了——为了拍摄方便,导演们大都把枪战的时间改到了夜里。
袁锦麟的这份魄力值得嘉许,让人想到了任达华《悍匪》之类的老港片的那股彪悍气。
之前一直热炒的“炸翻中环”,看着很爽,不过也就那么回事,连白宫都在一年之内被恐怖分子占领了三次,用电脑特技炸个中环,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奇观了。
第一次在iMax的大幕上看3D香港枪战片,感觉有些奇妙,又感觉似乎没有太大必要。
据之前看过非3D点映的朋友说,还是得看3D,两种视觉相比,差异的确很大。
没有比较过,不好下结论,个人感觉而言,3D效果肯定比不上《地心引力》带来的冲击,但是看在近战时,尤其是楼道里局促场景下的枪战戏,确实更有代入感。
看《扫毒》,感觉陈木胜憋着劲儿的要从情感上虐观众:生死之间,两个只能活一个的纠结;被放弃的兄弟高调回归做足戏码,只为听一句道歉;母亲临终的病榻前,三兄弟互诉衷肠最终和解……几场戏倒是催泪,但细想起来只觉得刻意,即便流了眼泪,心里也有被骗似的不爽。
《风暴》没有这种藤牵蔓扯,连前戏都没有,开场就打,乒乒乓乓,从头打到尾,反而有种直接通透的快感。
论文戏,《风暴》虽着墨不多,情感上的推进和转折却也明晰。
真要严格论起来,两部戏可能都难称合格。
人物平板,桥段老套,煽情刻意,连反派都不出彩(胡军和吕良伟即便颠倒一下,又有多大分别?
),已经成为港产动作片的通病。
既是通病,又如何指望一个拍动作片的新导演来做出突破呢?
只能希望愈加成熟后的袁锦麟,能拍出更好的片子来,千万不要像陈木胜一样,十几年了,再也导不出比《冲锋队之怒火街头》更好的作品。
还是那篇江志强的访谈,里面讲到,袁锦麟写好《风暴》的剧本后拿给江志强看,说:“我想做导演。
”于是他就成了导演。
这和无线电视台的台长周梁淑当年录取徐克何其相似,有这种一脉相承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香港电影就不会死——至少她会换个方式、换个样貌活着,在墙外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就是死的好狗血
我比较欣赏刘德华的态度
是主角,怎么都不会死的!恩,就是这样。。。
中规中矩
学诺兰学得太投入,优缺点都学了个底儿透,有看过警匪片拍成战争片的,没见过把警匪片拍成灾难片的。
海报上有句话,“把香港变成战场”,表达了主创人员专心只做一件事的态度和决心,可惜,这也没做好。
不错!感觉有城中大盗的影子在里面。
两星半。半星加给片尾字幕上的孟巧乐,其它就跟扫毒一样愚蠢。
不知道《绝命毒师》的铁杆儿粉丝看完这片子心理该怎么想,片中就四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梗,有俩是毒师的再加工,最重要的那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最后的那个视觉高潮创意还让人想到【侠影之谜】的最后。类型片结构玩的有模有样,男一号的层次感也快像老白一样丰富了,可为什么最后不鸣谢毒师呢?★★★
导演像个执着的佛教徒,一定要给每个人因果循环的结局
不作死就不会死~人物情节经不起推敲
刘德华塑造的警长的内心转换时本片的亮点
没有看3D版的,所以没有受到3D的戕害,故事性来说还行其实,有剧情有深思,但和很多戏重合,就显示不出新意,半科幻的剧情安排也没有让戏更有说服力。中间那段命运转折点还是蛮有意思的。
那么拼,图什么
虽然还是有些些不完美,但是真的有好多年没有看到这么带劲儿的港式警匪片了!有木有?
太过了,十分虚假。角色转换也不自然。
cctv6 2.13
你有多么恨香港警察,才能拍出这样无能的警察,大陆的话早就禁了
劳模被当成成龙那么使的一部超级警匪动作枪战爱情灾难片
华仔最后的转变莫名其妙,感觉这片如果不是为了在大陆上映,结局肯定会一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