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Father,Papa,I am Your Father

主演:冯小刚,胡小培,徐帆,刘蓓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我是你爸爸》剧照

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7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8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9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0

《我是你爸爸》剧情介绍

我是你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马林生(冯小刚 饰)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他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在家中也趾高气扬,他在儿子马车面前摆足了父亲的谱儿。但是这一切除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外,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令行禁止的家教无法让儿子臣服,马车始终与之背道而驰。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挤兑同学,三番五次被请家长,马林生因此生头疼不已。在一次失败的暴力家教过后,他想尽办法和儿子搞好关系,然而他也痛苦地认识到:父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本片由王朔根据自己早年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并荣获2000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委会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光明守护者摇滚七十年代永生守卫2剑鱼行动缉拿杨枪枪隐菊奇门相术伤城最后征战地球守护者21史前巨鳄:最终章何人生还发胶甜心老爸扯淡生命史齿轮第三季杀人者卢顿·万恩怀特三世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我的后半生茜拉致命蜈蚣小人国营救东江英雄刘黑仔那一年的除夕夜小混乱异世界的圣机师物语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我是你爸爸》长篇影评

 1 ) 谁是谁爸爸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2 )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里面怎么就没有一个正常的父母。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3 ) 爱的奉献

为什么全篇从头到尾都是爱的奉献?

后来,王朔写了一本《致女儿书》:“爷爷去世后我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要再和奶奶吵架,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很遗憾,又没做到,前几天又和奶奶大吵了一架,也是去扫墓,清明节。

我穿了一件砂洗磨边军装样式的上衣,刚买的,伊拉克不是打仗吗,时髦。

奶奶一见我就说,你怎么穿这么一件衣服,我不喜欢。

我没理她,但已经不高兴了。

她又说,你那边蹭上油了。

我那衣摆上有一大块黑,油渍状,是装饰。

我还忍着。

接着她又说,你怎么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我跟她急了,说你管得着我穿什么衣服吗,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她又来那套,你是我儿子我说你几句怎么了,关心你。

我大怒,说你少关心我,你怎么还这样,就不会尊重别人,一定要用贬低别人的口气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你使别人、一直使家里人都不舒服吗。

在这里,我把话头扯开了,扯到爷爷身上,你身上,说她一直用好心欺负你们。

我在美国的时候,爷爷给我写过一封信,上面有一句特别让人揪心的话,说“你妈妈对咪咪比对我好多了”。

他写这话是要我放心,我写信是不放心你,觉得我逃避责任,要他们对你宽一点,别老逼你写作业,主要是针对奶奶,要她不要给你的童年制造不愉快留下阴影像我一样。

我大概是写了一些对她的看法,指她是恶化家里气氛的罪魁,写的时候挺动感情,还流了泪。

奶奶回信大骂我忘恩负义,不忠不孝,她一番辛苦养了个白眼狼。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已经不可理喻。

我一直克制着自己,没对奶奶说过爷爷这话,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太伤她,虽然我猜她可能根本无所谓。

那天忘了我说了句什么,也许带出她对爷爷不好的意思,她说,爷爷得病怎么能赖我呢。

我主要是拿你说事儿,为什么咪咪不愿意回来,你把一家人都逼走了。

她说孩子有错不能管吗。

我说孩子能有什么错,能错到哪儿去,是大是大非品质问题还是犯罪。

她说我不就是她看电视晚管她吗。

我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管的——你准是冲进去抽风。

我说一家人谁对谁真抱有坏心想害人?

嘴上不好就是不好,就是全部,不要再跟我提好心这两个字!

我也疯了,一边开车一边嚷,嗓子都劈了。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

我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

我说,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奶奶冷静地说,你在幼儿园。

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

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我向她咆哮:家里人都死光了,你居然还不反省,你就当孤家寡人吧。

我说你以后你自己跟院里要车去扫墓,我自己去我的。

她说你怎么这样。

我说咱们不亲密你不知道吗,咱们之间应该客气,你不要再对我品头论足,头发长短,穿什么衣服,一天吃什么,你不要上午给我打电话,你起得早不代表别人也那么早起,我什么时候半夜给你打过电话你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想想。

我说咱们是不同年龄的人,身体条件、趣味都不一样,根本没活在同一时代,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底话是:你过去不当回事,独往独来,不可能今天想要儿子了,就来一个儿子。

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

奶奶不说话了,她现在最怕我不管她。

前一阵和她聊天,说我有可能出家修几年密宗,她第一反应是:那我怎么办。

她这种凡事先想到自己的本事我真服了。

前面说的希望我再成个家只盼我过得好的话立刻不对味儿了。

我歹毒地说,你靠自己呗,还抱什么幻想,还不明白人最后总是要孤独。

把她说哭了,才说我也就是那么一说,也不见得来真的,再说出家也不是判刑,还能回来,没准我就在家修行了,而且你不还有一孙女呢。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个国家舌头上已经长了癌,每个人都传达不出良好的心愿,每句话一说出口就是大便味,自己和自己说话也会演变为对一群人的攻击。

”爱的奉献。

 4 ) 不妨当作社会纪录片来看

北京有两个又老又丑的猥琐男(另一个是葛优),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已界不惑,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的变迁.没想到王朔还导过演,冲着这个也推荐大家看看马车在教室里那段,让我想起我小学时有次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旅游,大家众口哼哼,我说了句"我可不是发神经要到那",同学们全都哄笑起来,因为老师宣布想出去玩的那个城市有间神经病院在我们本地俗成神经病代称,老师这时拉不下面子,把我轰出课室,当时那个委屈...现在回想: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我是一点恶意都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竟然跟一个小孩过不去实在有点替他脸红,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说开去的,看看人家老美六十年代拍的电影,里面的少年同学那个活泼牛B,不B都要给老师逼到B.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方块生活后,也终于渐步开化起来,但看着现在网上一簇簇的愤青,仍然让人怀5会不会又在某一个伟人胯下再火车钻山洞

 5 ) 变的和不变的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6 ) 要不是被禁了,一定反响很好!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7 ) 亦庄亦谐,《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8 ) 关于《我是你爸爸》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9 ) 画质感人全损音质,针不戳

这部电影是王朔根据自己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不得不说画质感人,全损音质,我甚至怀疑我近视是不是严重了。

看这部电影就像隔着毛玻璃窥探着那对父子的生活,着实需要耐心。

冯小刚饰演的爸爸马林生,有着文艺知识分子的气息,他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国,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着自己的国王。

他胆小懦弱不敢惹事,当儿子被人打了,他嘴上骂着提着蜂窝煤去算账,可是到了那他懦弱了,就这样算了,连他儿子的勇气都没有。

所以他在别人面前可能是低声下气的,回到家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儿子,但他发现连教育儿子,他也是失败的,反而越教育越叛逆。

他一直在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方式,宣称要与儿子平等相处,以兄弟相称,但这种平等是暂时的,他发现儿子有秘密了,不对他坦诚相待时,这种公平就土崩瓦解,他又回归到了我是你爸爸的心态来。

他去翻儿子衣服,想打开儿子上了锁的抽屉,但被儿子发现,这时父亲的形象是崩塌的,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他要求儿子把钥匙给他,他认为这是他的权力,这是作为老子的权力。

医院那段讽刺的好,他把有精神病的邻居送去医院,结果却把自己关进了医院,他无病也变成有病了,那是一种病态的治疗方式,你必须承认自己有病,才能无事,不分青红皂白,人在那种武力暴力的胁迫下,你必须妥协。

所以这段经历是对他造成了影响的,他应该是失去了自我,在那种环境下,他不能做自己,他只能做你想看到的我,因为对那里的医生来说,他们天然就是病人,是需要被治疗,但那是治疗吗?

那或许是另一种迫害。

儿子打了别人,他们自然来找家长麻烦,他是说过我不做爸爸了,我干不了,但作为父亲,哪有不管儿子的,儿子犯事,终究还是老子顶着,最后两代人终会理解。

冯小刚演得针不戳,整个电影的音乐也和当时的气氛环境很符合。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社会父子的缩影,有多少家庭的父子关系也是和他们这样,互相吵着闹着,各有各的脾气个性,甚至闹到我不是你爸爸,我不是你儿子,但终究我还是你爸爸,你还是我儿子,随着时间与共同经历的事情,总会走向和解。

当然,这部电影里暗含的某些政治事件,看到了就懂,没看到不必细说。

 10 ) 和自己的无能狭路相逢

《我是你爸爸》拍摄于1995 年,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两人的合作顺理成章。

1990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

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关注。

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过分谈论。

和很多人一样,对冯小刚的兴趣其实来自王朔,当年一直觉得他们是“一拨”的,甚至在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就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

正是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让冯小刚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模式,接着中国社会消费时代的来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脾气也水涨船高。

冯小刚曾自称“商业片导演”,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很不商业”。

他这么说,骨子里也许是对于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国电影标榜的难以定义的艺术性的一种嘲讽。

但同时显出当年的冯小刚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气质,俗得真实,对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满调侃。

而冯小刚又是不同的,他和张艺谋一样聪明、善变,这种性格来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阶层。

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这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他的迎合常常都恰到好处。

前些年冯小刚便与王朔渐行渐远,这两年又绑上了刘震云。

刘震云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来得很不自然,看《鲁豫有约》中憋着笑洋洋得意地抻着讲自己的那点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对他讲出来的内容感到不耐烦呢?

《我是你爸爸》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王朔和早期冯小刚的风格。

即便在技术上很粗糙(剪辑的混乱最为明显,也许是由多次修改送检造成的),仍可以感到影片所传达出的黑色幽默,并令人兴奋。

王朔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和语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

冯小刚也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也许今日中国也并不具备相应的观众基础。

冯小刚在此之后的全部电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总是显得很肤浅,而大众对其幽默以流行语的方式接受和传播,则更加速和扩大了这种肤浅。

中国似乎缺乏彻底的黑色幽默精神,既没有传统也没有新的创造,文学上莫言有一些表现,电影则罕见。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如马父欲痛打儿子却在儿子面前被邻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马车被小流氓欺负,马父愤而操起一块蜂窝煤冲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们面前却又气势汹汹目不斜视地冲了“过去”;在强压失败后,马父声称要和儿子做哥们儿,期间出现的种种可笑、幼稚的举动……等等,都非常精彩。

王朔非常擅长表现人们内心的软弱与想要逃避的心理,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发挥。

尤其落实在“父亲”这样一个角色上,非常鲜活,反差极大。

一个在生活中也满口“官僚腔”的工会主席,一个所谓的类知识分子,一个丧妻后独自抚养儿子的父亲,却处处现出了被逼迫、被强加,不堪责任的样子,十足的卑微而虚无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

这个人物印证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相当多数的人,自己远没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并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却糊里糊涂成为了家长,而在后代的成长中不断地与自己的无能、愚蠢狭路相逢。

多数人更善于自欺欺人,他们以父母的身份作为唯一论据不断地自我证明,其结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与压抑中长大,不断重复这种糊里糊涂的悲剧。

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几度放弃“父亲”这一身份,那句“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是本片最好的总结。

在怀疑儿子撮合自己和齐怀远是别有用心之后,马林生迅速恢复了父亲的身份,只是这个父亲早已没有(也许是从来就没有)威严,有的只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相对于儿子的倔强、勇敢,更显得委琐、可笑。

翻抽屉一场戏中,马林生对每样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面对镜子的假想如出一辙。

当然,这里有出处上的一致,这一情节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

尤其是与之衔接的是马父偷翻钥匙却被儿子抓获,继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父子冲突的一场戏。

对比之下,更加显出这个父亲的可怜、可爱与可耻。

冯小刚的演出夸张而精彩。

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历史老师,还是《甲方乙方》中满口官僚腔的公司经理,都是类似的角色。

而恰是将此类人物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我是你爸爸》却没能有机会让更多人记住,有些遗憾。

而徐帆,在看了她那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适合哪一种角色,《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她不够美,于是发嗲撒娇就显得肉麻;《结婚十年》《手机》,人物的层次感很差;倒是《一声叹息》好一点。

《我是你爸爸》中,她的角色是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举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地夸张。

新婚之夜的一场京戏,倒是拿出了一点干货,显示出早年所从事的行当攒下的基础。

徐帆的表演除了夸张,也没什么别的了。

《我是你爸爸》的DVD,在《天下无贼》热映阶段出现在市面上,改名为《冤家父子》。

海报上的冯小刚与徐帆却是已然得福发胖的名导夫妇,别扭,又有一种意外的幽默效果。

当初电影和小说同名,送审后改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么来的。

根据媒体报道,这版光碟的来历竟相当可疑,各方说法互相矛盾。

无论正当、合法与否,无疑是有人要借着今日冯小刚及其电影的走红,赚上一票,而观众才得以看到这部拍摄于十年前、险些成功的电影。

对观众来说倒是好事。

| 2006年5月1日初稿,2021年9月3日修订 |

《我是你爸爸》短评

冯小刚演技很亮

4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还行

腾讯视频太模糊了

9分钟前
  • 哪托三大子
  • 较差

田松的推荐。

14分钟前
  • 齐齐齐
  • 力荐

全程充斥音乐,用台词推动故事,整部影片毫无结构可言,严重失控,支离破碎。这部失败之作充分的证明了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

16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较差

全民练气功

19分钟前
  • keppelwang
  • 较差

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导致他不听话不懂事跟自己对着干,看着这个落魄、无奈、失败、伤心的父亲,我真的感受到,我必须认真教育孩子!还记得我跟我爸的那段对话“爸爸,你看过那电影么?”“什么?”“《我是你爸爸》。”“我只知道我是你爸爸!”( ̄▽ ̄")

23分钟前
  • 小星星
  • 推荐

冯导演技也不错,超喜欢他翻儿子抽屉那段。。。

27分钟前
  • 卤煮猫
  • 推荐

为什么我想到了黄立行PS冯小刚当演员比导演好

29分钟前
  • chen
  • 力荐

有其父必有其子!

32分钟前
  • 人生如戏
  • 较差

我是你爸爸爸

34分钟前
  • 毕卡不啰索
  • 还行

啥玩意儿?

36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看这评分这评价我以为找到什么冷门神作,没想到又是一部晦涩的充满看不懂隐喻的电影。小钢炮演技在线,但电影真不是我的菜。

38分钟前
  • 肖英模
  • 较差

讽刺的最高境界应当等同于恐怖片。

41分钟前
  • 观察人类
  • 推荐

没看过小说的话估计有些地儿理解不上去,或者我看的是剪过的……

42分钟前
  • 然潘
  • 还行

市井人物最有戏,可怜天下爷俩心~你瞧你,你哪还像个男子汉…

4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嗯,,,

46分钟前
  • 🔵Super🔴
  • 较差

一点七五星 挺乱的

47分钟前
  • ...
  • 较差

我终究还是你爸爸。。。。

52分钟前
  • 赵鹏
  • 较差

剧情不连贯,没有字幕,所以没看明白

54分钟前
  • More
  • 较差

王朔执导,冯小刚主演~~~看得真心难受,想起自己的叛逆期了。。。

57分钟前
  • ≧▽≦蚊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