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诺拉·芬沙伊德编剧: 诺拉·芬沙伊德 / 艾米·利普特罗特 / 黛西·刘易斯主演: 西尔莎·罗南 / 萨斯基亚·里维斯 / 斯蒂芬·迪兰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德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4-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24-09-27(英国) / 2024-10-04(美国)片长: 118分钟I 剧情简介本片基于艾米·利普罗特所著回忆录,她和芬沙伊德改编剧本,讲述刚从康复中心出来的罗娜在离开十多年后,回到了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回到童年时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好不容易写了很长一段结果给删了。。
3.5。
没看过原著,但是能从电影里看出memoir的影子。
和girl interrupted处理方式不同,一个是把书中独白融进对话里了,一个是保存了独白。
我感觉独白确实比较适合影片的调性,saoirse的声音确实有种大自然的阴柔气息。
但我希望独白的时候别切到其它无关紧要的clips上,有点跳戏。
剪辑确实有点混乱,更何况我后面半睡着看完的,就更跟不上逻辑了。
虽然发色有点帮助,但也没多大帮助。
其实影片讲述的就是两件事:bipolar()和酗酒逃避问题。
bipolar是家族遗传病,父亲那边的。
不知道rona遗传了没有,感觉遗传了。
反正童年老爹发病时给在场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题遗留到长大只好靠喝酒来逃避,最后addicted去rehab后又relapse。
最后搬去了更远的大自然恢复去了。
最后的自然大合唱非常喜欢,感觉是在和bipolar和解。
saoirse掌控着自然的样子,就像是她小时候幻想父亲掌控的力量。
结尾的那一声cornwhatever的叫声猜到了,但没猜到saoirse的笑和黑屏。
非常有感染力和代入感。
之前的我也一直想着能否找到一个世外桃源来解决我的心病,而saoirse的笑好像在说希望。
btw saoirse和selkie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落泪了,当时在看海洋之歌的时候脑子里就一直想saoirse。
无法再享受高密度的巨型城市,于是四处收集心仪的地理碎片,也不再觉得定居是必然,永远若即若离的安全感更让人上瘾,随机波动下的显化没想到最终指向了从未想象过的高地。
大西洋的横扫来的季风和太平洋完全不同。
在这里,那间在完全的黑暗和风暴里依旧安静的石头房是我想象的可以居住下去的样子。
对某一元素越来越清晰的渴望催促我继续离开继续寻找。
为了被石墙隔开的那一秒钟的完全寂静也值得穿越整个地球吧那一刻,我明白未来注定是不确定的。
第一秒是很恐怖,但接着就是成瘾。
狡猾的是,在为了抗争不得不成为酒鬼之前,我先让逃走的欲望成了习惯,并且名正言顺地称之为喜欢旅行前几天刚看了但愿人长久,那位父亲毒瘾,这位父亲酒瘾。
于是在地球两端的女儿们,尽管对创伤的忍受阈值不同,却同样无法摆脱那份爱恨交织的记忆的纠缠。
喜欢高地,我也想尝试一次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并呼唤海豹。
我也会体会在这些宏伟的瞬间里,探究我内心地质的时刻。
我有勇气继续这样生活,只是为了很微小的可能性。
我可以为它不断离开,直到那一刻的绝对安静找到我。
这是一场在现实中找寻自我的旅途,是一首探寻自我意义的散文诗。
不同的时间线交织错乱,在无尽的破碎和虚晃中被逐渐拼凑起来。
儿时成长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父亲的躁郁症、母亲极端的宗教信仰在Rona的童年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开始了第一次逃离:一头狂放的蓝发,她忘我地在酒吧夜店里尽情舞动,随后又发疯般地大肆喧闹——这是那抹蓝背后深深的孤独和忧郁,而这份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到了极致。
Rona试着逃离酒精,回到奥克尼群岛,找寻自己在现实中的那一部分,经历了上百天难以忍受的清醒后又在一夜之间回到了起点。
金色发尾的蓝,是十二年后她唯一带回的东西,可家乡的土地会给予她力量。
更多地,她开始放下耳机,倾听自然的声音,去感受脚下的这片土地。
一次又一次的闪回中,穿插着Rona平静且克制的独白,缓缓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当她跨过那道寒冷的屏障,走向茫茫的大海,她终于能听见奥克尼的心跳,高声呼号,与海豹对话。
褪回的金发,仿佛能再次看见她儿时的模样,而这,才是她真正的自我。
事情开始有了转机,Rona找到了自己热爱所在。
当她向母亲提起海藻的那一刻,碧蓝的眼中闪烁着的光芒,热情和喜悦难以掩盖。
自此,Rona将现实赋予了完整的意义,逃脱了过去的枷锁。
温暖阳光的橙色,是属于她的崭新开始。
她拥抱了大海和狂风,而这个世界也终于向她敞开怀抱。
自始至终都未见鹤鸡的踪影,随着一声鸣叫,Rona知道,这是她临行前,奥克尼送给她的最后一份礼物。
而所有的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以前觉得电影要一口气看完才行,现在觉得也不是,尤其是这部。
前半部分看于离职前,太散了,要不是女主的发色,和看了一下前情提要,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多的闪回和倒叙。
后半部分完全被治愈了,尤其是那个在暴雨中一个孤独的小屋子看书跳舞的画面,极致孤独又极致浪漫,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一个人的战斗。
女主说自己清醒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这就是她酗酒的理由。
但是后来她从游泳那里就开始笑了,快结束了才看到她笑,从游行从圣诞自己在家蹦迪开始,她找到了清醒时候的快乐。
最后的指挥戏好棒好棒,我们是世界的指挥官,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块大陆,最后那两声叫声太特别,甚至片尾曲完全播放完了还有两声。
最后想说,罗南真的好多颜色,指甲颜色蓝色紫色,发色蓝色黄色橙色渐变,太好看了,色彩爱好者。
这也许也是她存在感和独特性的生命吧,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唯一的亮色,望眼镜一看过去很容易被发现的颜色。
我出生在一个叫奥克尼的岛屿上,我的父亲有躁郁症精神分裂的倾向,母亲极端宗教的表现放弃了家庭,在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小地方我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并渴望外面更广阔闪亮的大城市,我迫切的想要离开家乡,农场里的工作又脏又苦。
后来我如愿以偿的离开了家乡前往了伦敦,我剪了短发穿上了奇装异服全心的投入了这里的生活,在伦敦的街道上走了好久好久每一刻都在享受这里事物就连呼吸这里的空气都觉得不一样。
我沉迷于夜店酒吧文化,酒精使我迷幻快乐起舞因此成为了酒吧派对中最狂嗨最显眼的存在,但悲伤的童年阴影却挥之不去,不安总是如影随形,酗酒无形枷锁缠住脚跟。
喝完酒总是释放自我又哭又叫折腾不停,每次都特别狼狈,周围人都觉得我是个大麻烦,朋友、心爱的男友和工作都离我而去,我依然听着摇滚乐沉迷于酒精麻醉自己。
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重新做人,但上班后依然玩的很疯,于是我又被炒鱿鱼。
虽然如愿的离开了家乡,然而那里的一切牵动着我的心,我心里永远装着老家那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天空和顶天立地的崖壁。
日子越过越浑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的记忆变得更扭曲破碎和丑陋。
我白天举止正常,到了晚上就变成见不得人的酒鬼,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喝酒是为了缓解自己白天就酗酒的羞愧之情。
我毅然决定戒酒但一次都没成功过,心中的乌托邦也被自己亲手毁掉了。
为了彻底戒除酒瘾进入了戒瘾中心,正视自己所处的困境,在戒瘾中心一堆人围着开研讨会每个人都袒露解剖自己丑陋糟糕的过去。
原本我是一个来自小岛的乡下人,怎么一觉醒来发现十二年一过去,沦落到进戒瘾中心的下场了。
过往的痛苦经历告诉我一旦喝一口酒就会控制不住,在治疗期间每时每刻都想喝酒,于是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担心自己的人生结束了再也不会快乐…
在这个时候奥克尼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便将心灵寄托在我那风景迷人的家乡上。
结束治疗后阔别十年我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了家乡,在这个拥有世界遗产的岛屿、熟悉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如今我的特别狼狈面容憔悴不堪害怕碰到曾经认识的人,同时我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帮父亲打理农场杂货、探索整个岛屿自己未去过的领域、尝试冬泳在大海中呼唤海豹、为保护协会调查珍稀鸟类、追踪北极光……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的细微事物和海洋以及野生动物,于是我独自研究属于我自己的地质学,并尝试我的过去和解。
最后我战胜了酒瘾,内心渐渐充满了力量,是那个曾经喜欢又讨厌的故乡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的身体就是一片陆地,夜间发生着各种地质变化,我眨眼睛就是阳光闪烁,我呼吸就可以让天上白云飘飘,我每次打喷嚏都是打雷,我的高潮就是地震,我的雀斑是著名地标……
从立项梗概吸引去看了原著,这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很长体现的都是很细微的事,电影大致的呈现了整个回忆录,由于原著本身就是一天一天的日常散文所以难免会让人觉得很清水。
片子开拍前罗南做足了准备并和原作者交流,毫无疑问她的表演是没问题的。
除了酗酒 故事本身也挺常见的吧,小地方渴望大都市的落差,所以我并不同意“白人的伤痛”这种说法,有相同经历的人应该能懂,没有的可能觉得本片在矫情女主角很作,影片是很私人的故事也很小众,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也会很讨厌,能否与本片产生链接完全是看个人。
对于译名私以为“逃亡”更符合。
希望上天保佑西尔莎罗南顺利冲奥!
In grandiose momentshigh on fresh air and freedom on the hillI study my personal geologyMy body is a continent I grand my teeth in my sleepLike tectonic platesAnd when I blink, the sun flickersMy breath pushes the clouds across the skyAnd waves roll in to the shoreIn time with my beating heartThe island’s headlines rise above the seaLike my limbs in the bathtubMy freckles are famous landmarksAnd my tears, riversLighting strikes every time I sneezeAnd when I orgasmThere is an earthquake
“我的身体是一块大陆,我在睡梦中磨牙,如同板块运动,当我眨眼时,太阳闪烁,我的呼吸推动云朵穿越天际,海浪涌向海岸,与我的心跳同步,岛屿的海角在海面上升起,如同我在浴缸中的四肢,我的雀斑是著名地标,我的泪水是河流,每当我打喷嚏,闪电便划过,当我高潮时,便是一场地震。
”女主的新生宣言中,指挥海浪,将全片累积的所有情绪在结尾完全释放。
看到这里时,我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本片讲述了酗酒、失业、失恋的生物学女硕士,回到乡下戒酒顺便工作养活自己的故事,中间穿插关于酗酒严重程度的回忆,正好对应了当下的戒断反应。
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又一次聚会她独自一人在屋外抽烟。
一个老头来闲聊,正好问起她戒酒的事:“你戒酒多久了?
”“六十三天。
”“哇。
这是最难熬的阶段。
”“那你呢?
”“呃……十二年,四个月,还有……二十九天。
”这段谈话轻描淡写,但给了女主巨大力量,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决心后,又下了一次决心,并尝试了之前不敢尝试的冬泳。
本片最大的特点是声音,制作非常精良,可能跟耳机是赞助商有关。
当然,也有现在流行音乐的通病:过度依赖响度和节奏来吸引注意力,缺乏古典乐的丰富和层次感。
另外,小罗南演技突破不少,学了些温斯莱特的表演方式。
导演技法有限(完成本片没有大碍),但41分那里,在声音、雾、闪光的转场中,可以看到导演有技法上的进取心。
剧本这边,人物为何酗酒,片中没有去责怪任何人或者社会(比如被男友劈腿,被男上司霸凌潜规则、父母冷漠、父亲暴力之类)。
因为探讨的是酗酒、戒酒本身,导演没有让女主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位置,在西方政治正确的洪水中,作为一名女导演,体现在本片中的艺术立场,如此坚定,非常难得,令人敬佩。
本片女导演,女主演,以及全片内容,丝毫没有去强调性别,在困境中挣扎、搏斗、和解、奋起。
艺术的光辉中,有男人有女人,这一刻,舞台是女人的。
没有卖惨,没有抱怨,没有道德绑架。
独立与勇气,与你同在,女人!
逃避的代价 - 文艺片 (逃脱) 影评作者:鲁棒棒 写于:20241111正文最近恰逢我的生活经历巨变的时节,为了逃避生活,所以我看了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缘分作祟,为什么在迷惘,痛苦,无助,剧变的时候总能够看到这样的影片,不过好在这部影片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我看完了还是迷惘,还是无助,还是痛苦,但是我还是要给这部片子打上三分的高分,原因就是这部片子出现在我视野的时间恰逢其时。
本来心情十分低落,觉得自己的生活仿佛成为了 “琼瑶剧本”,现在的年轻人鲜有看过或者喜欢琼瑶的,包括 “三毛”,“王朔”,“顾城”, “海子”,不过海子的书在书店还是会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而顾城已经没人看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可能是顾城最具有知名度的一行诗了,但是我写在影评里,希望他不要生气,只是致敬一下而已,因为结合今天的影片来看,这毫无疑问,主角的生活一篇混乱,同时为了逃避开始酗酒,酗酒之后亲密关系也搞砸了,之后开始痛苦的戒酒,成功戒酒之后又继续开始喝酒,主角的生活基本上是完全失控的,但是结尾编剧还是给了一个喜剧的结尾,主角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就解脱了,这一点我觉得不太成熟。
但是毕竟貌似是新导演,这部剧整体来说,或者说这种题材,只要能做出来,我都会给三分,可能有偏爱的加成,毕竟这种类型的剧本都会给我一种酸酸的感觉,同时穿透我的生活,因为我觉得我的生活也是酸酸的。
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角,经常会觉得无路可走,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大的事,只是被情绪牵引着,如果能够站在远处观察自己的生活,那么发现生活无疑是一部喜剧,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但是这需要很多的练习才能够做到。
在个人生活的细节中,比如我最近经历的生活剧变,让敏感的我觉得分外惆怅,无法接受,难过,痛苦,沮丧,等等的情绪向我袭来,这是很深刻的生活体验,在陷入自己的生活的细节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肯定是主角,所以这种感觉就会被加倍,然后再加倍,一直到自己无法承受为止。
我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这种痛苦的感觉麻痹了我的眼睛,虽然我有黑色的眼睛,可惜不能够寻找到光明,我的老家有一句不好的话,如果一个人很生气,就会说 “你长着两只眼睛是用来出气的么?
” 意思就是骂对方没眼识。
我觉得我的眼睛可能真的是用来呼吸的,陷入生活的细节当中,那么就没办法冷静了,如果想冷静,就只能跳出自己的局限,成为自己生活的编剧,用编剧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实在是太搞笑了,根本不可能会有更搞笑的喜剧片了,和自己的生活相比,卓别林都不算什么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生活体验,我现在还不能熟练的通过缩放镜头的方法来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依然会陷入其中,但是我晚上写帖子的时候,会试图研究自己的生活,通过缩放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跳出来,我总是想象自己是生活的导演和编剧,这样发现自己无疑是一名小丑了。
现在进入剧中来进行分析,女主角很善良,很美丽,又聪明,隽逸,又充满理想,尤其是美术给他安排的蓝色头发,简直帅呆,让我想起来另一部电影里的角色,那个角色也是充满魅力的蓝色发型,就是 “阿黛尔的生活” 里面的那个拥有蓝色头发的角色。
这两部剧都很文艺,我都很喜欢,我不想把酸腐气息带入影评,但是我确实很喜欢文艺片,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爱看这种剧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无聊透顶,对于我这样特别喜欢文艺剧的影迷,简直是太大的享受了。
蓝色可能是一个隐喻,蓝色也是大海的颜色,而主角就生活在海边,主角正在攻读自己的硕士学位,貌似是关于生态学的 major,我没有记清楚,大概就是和研究生态,鸟类,海豚,海豹啥的有关系,剧中好几次出现了海豹的镜头。
然后女主会酗酒,剧中简单介绍了成瘾体质以及成瘾的原因和 AA 组织运作,也就是 “匿名戒酒会”,我觉得这样的组织很好,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因为成瘾体质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酒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
在病理学的方面,我觉得成瘾体质的患者是受害者,而不是什么大坏蛋,毕竟没有人会想把自己的生活搞的越来越糟糕吧,这只是无能为力的时候,逃避压力的方式,只是被滥用了。
不过对于我这种不喝酒的人来说,不太能感同身受。
整部剧的格调偏向于意识流,剪辑比较迷乱,剧情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连续的故事,而是一个生活切面的体现,这也是很多文艺片被称作 “MTV” 的原因吧可能。
如果想去把这部剧当成剧情片就很难去理解了,因为它更像是一幅画,比如 “梵高的向日葵”,但是不是热烈的感情的喷发,而是深刻的焦虑,还有混乱,可以参考 “毕加索” 可能比较合适,当然我不懂画,参考毕加索只是因为,毕加索给我的感受就是 “焦虑”,畸形的牛,还有痛苦的女人,我不喜欢带给我压力的东西。
作为文艺片,我还是很推荐的,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最后发现并不是新手导演,此前有大片经验,对于喜欢文艺片的影迷还是可以一看的。
全文完。
引用名称:逃脱, The Outrun (2024)导演: 诺拉·芬沙伊德编剧: 诺拉·芬沙伊德主演: 西尔莎·罗南语言: 英语个人评分: 3/5IMDB: tt11687002 Douban: 35756784
由诺拉·芬沙伊德导演,西尔莎·罗南主演的《逃脱》,于2024年1月19日,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随后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展出,收获颇多好评。
影片讲述了在伦敦因酗酒而偏离正轨的二十多岁的苏格兰女孩罗娜决定回到故乡奥克尼群岛,希望在此尝试远离酒精,以完成康复过程。
重返童年时身处的原野美景,她体会到自然之美的静谧与珍贵,在孤寂中逐渐找到了内心平静。
文:Guy Lodge翻译:Vivienne排版:张语嫣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电影中,角色剧烈的发型变化常常预示着一种求助的呐喊、叙事时间线的分裂。
《逃脱》中反复出现的两者兼具的复杂情绪,来自苏格兰的女主角罗娜——一个在崩溃堕落与复原之间不断徘徊的酗酒者的形象,在西尔莎·罗南生动的演绎中栩栩如生。
格温妮丝·帕特洛短发造型罗娜的造型并没有像《双面情人》(1998)中格温妮丝·帕特洛那样给人以解脱感般的精灵短发;相反,诺拉·芬克沙伊特执导的这部电影通过角色头发上渐次变化的色彩来呈现她跌跌撞撞的康复过程。
在伦敦东区,罗娜过着混沌无序,醉生梦死的日子,酗酒使她的生活逐渐失控。
这期间罗娜的发色呈现出层层褪色的珊瑚粉、海绿与水蓝色,仿佛是视觉上的一根线索,将她牵引回那片遥远的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宁静根源。
电影《逃脱》静帧正如片头画外音富有幻想色彩的描述中,罗娜仿佛是一只海豹般搁浅的“塞尔奇”(一种神话中溺亡化成海豹又重返人形的漂泊者),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纵使踏上陆地也依旧为潮汐牵引。
当她回到北方的家乡,准备彻底摆脱酒精依赖进行戒断时,她的头发被染成了刺目的化学橙色,与她年轻时迫不及待逃离的那片清冷的广袤风景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她去往何地,试图在一个又一个小岛上逃避自我,她总固执地无法与背景融为一体,执拗地与之对抗。
电影《逃脱》静帧由德国导演芬沙伊德与原著作者艾米·利普特罗特对后者2016年的康复回忆录进行了改编并略加虚构,塑造出《逃脱》这部影片。
影片仰赖于那些隐含的张力:动荡不安的人类意志与稳定、甚至压倒性的自然与时间秩序间的抗衡。
利普特罗特的原著作品如同一部对奥克尼群岛的环境调查,细致追踪了那片土地上植物、动物与水体的细微变化,以此来平息她内心的不安。
在影片中,罗娜拥有生物学学位,康复后在一家鸟类保护协会找到了工作,负责监测该地区濒危的长脚秧鸡(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这些破碎的鸟类隐喻不言自明,尽管影片并未明说。
珍稀保护动物长脚秧鸡即使在片中最为煽情的部分,《逃脱》依然保持了象征性的深层倾向,甚至流露出一种诗意的少见气质——一而这类题材的作品通常更趋向沉重、粗粝的现实主义。
影片中设定于伦敦的片段最具粗粝的质感,描绘了罗娜日益失控的酒精成瘾问题,以及对她极具耐心却逐渐疲惫的男友戴宁(由帕帕·厄希度饰演)的关系的逐步侵蚀——厄希度的戏份虽少,但他精准地表演出那种历经风霜的坚韧关怀。
罗娜和男友戴宁然而,导演芬沙伊德在其2019年惊艳首作《系统破坏者》之后,经历了2021年较为平淡之作《难以宽恕》后再度焕发出活力,这次她通过片段化的闪回结构,让观众以短促而浓烈的节奏感受这些场景,在这条漫长艰辛、在现实中往往单调乏味的戒酒之旅中,撷取出一连串带有棱角的剪影。
电影《系统破坏者》海报更为深刻的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编剧利普特罗特与剪辑师斯特凡·贝辛格携手构建出的躁动的、如玻璃般锋利而破碎的时间线巧妙地揭示了康复从来都不是顺利无阻的过程:在罗娜于奥克尼群岛的自我放逐中,每一次突然刺耳的闪回至她在伦敦的破败过往,似乎都暗示着一种侵入性思维的风险,或是一种脆弱的日常崩裂。
康复与复发间的距离通过快速而残酷的剪辑被撕裂开来,或是如梦般抽象地交织在一起,就像冰冷海浪的咆哮旋涡逐步化为夜店狂欢中迷离的蓝光,在那儿沉溺与欢愉交织成一段蒙太奇般的醉梦。
影片后半,这些碰撞的思绪渐次攀至情感高潮:在影片标题所指的“Outrun”——在罗娜父母农场顶部那块险峻的悬崖上,陆地与海洋相接之处,罗娜的过去与现在终于交汇。
她傲然伫立,指挥着奔涌的海浪,犹如挥洒一曲疗愈的交响,将压抑已久的心声倾泻于此,完成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解。
罗娜指挥奔涌的海浪这种主观感官视角的处理难免削弱了部分配角的层次感:罗娜和戴宁的恋爱关系仅呈现为轮廓,而若换一种叙事视角,影片或许可以聚焦于她与重新皈依基督的母亲(萨斯基亚·里夫斯饰)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父亲(斯蒂芬·迪兰饰)之间裂隙重重的关系——两人虽在影片中略显即逝,却蕴藏着另一种深层冲突与复杂性。
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内在救赎的自省之作,《逃脱》展现了一种坚决而棱角分明的力量,而西尔莎·罗南则以精准的演技赋予了这种力量生命。
她既坚定又脆弱,目光如炬,与那不断变换的发色形成鲜明对比。
她令人难以抗拒,既是那个醉心派对、纵情作乐、偏执地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他人的女孩,也是在冷清的晨光下孤寂伫立的灵魂,似乎迫切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影子。
Nora Fingscheidt坚持着自己对“身负创伤的女性角色”这一部分的持续探索,Saoirse Ronan仍然在挑战那些并不容易诠释也需要空间去揣摩的深刻角色;一起努力之下,有个还算过得去的呈现。但在突出许多矛盾间,以及失序的时间讲述中;却反而忘记原著真正的故事不算一本只有述说创伤和成瘾的个人回忆录,还有从自然找答案的生动观察。无疑是精致和感动的,但却不够独特。
酒鬼喝醉一次你会觉得可爱有意思,可要是一天到晚无时无刻都在醉酒还闹事你就会受不了,看到后面整个人都要烦躁起来了。挑染的头发,工作的制服,斑驳的指甲,瞳孔,蓝天,暴风,大海,蓝色是大自然最忧郁的颜色,故事拍的太碎了,怀疑剪辑师就是喝醉酒瞎剪的,当英格兰旅游风光片看吧。
人类好脆弱啊,都不说毒品了,大部分人应对压力糖油烟酒,哪一个多了都是毁灭性的… 这妈也好可怜,双向的丈夫酗酒的女儿,信个教还会被女儿发酒疯伤害。喜欢用发色来辨认时间线!喜欢小海狮们游泳!喜欢最后成为自己的指挥家!爱尔兰好美哦,罗南的歌单有没有,想要!
贵国就这都需要拍一部片子??完全get不到。这也太幸福了吧,没有一点生存焦虑吗?
风景宣传片 不知道有没有加滤镜还是真的是这样
本片精华就是最后罗南在苏格兰的海边随音乐起舞
西尔莎罗南演戏就是不抓马的风格,以润物细无声为特点,其实跟演艺圈推崇的抓马演技背道而驰,所以不得奖也能理解,希望西尔莎能放平心态,别被那些不识货的评委影响了自己的表演特色。这部绝对值得的一个提名,一个奖项。喝酒就是逃避,逃避就是很快乐!喝酒之后那个温暖浑身发热的感觉确实让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自然风景和西尔莎的染色头发都是绝美的!!!感觉西尔莎现在比布鲁克林时真的瘦好多啊,当时真是为了角色胖了很多!
有些部分太科教纪录片了吧…… 🫠 片尾现代舞部分好过瘾。女主妈妈是《Slow Horses》Standish 演的,而且不止她一个!
卧槽techno上大分!罗南演技已经很好,合适的角色就更好,鼓励!本片评分严重被低估,substance addict第一人视角细致入微,而且女导演做得方式很有品,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惊世骇俗没有肮脏泥泞。
十分纯粹的情绪电影,靠演员的情绪驱动,也时刻拨动着观众的情绪,罗南女神大段的歇斯底里独角戏张力很足,最后结局那一段也很有释放感,能给足人一种情绪特别宣泄的感觉,蓝色大海、橘色头发、跟随音乐的韵律舞动双臂和身体,满满的都是生命力!
最佳结尾,罗南伸出双手指挥着海浪,潮起、潮落、汹涌、平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Fuck the alcohol dependence!
走出了酒瓶 有一整片蓝天
白人人生的容错率也太高了 这样还能读PhD
太长,缩短20分钟就好了
每次挣扎,几近崩溃的瞬间,我在影院的座椅上不寒而栗,只想吃些甜的。不抽烟,不喝酒,我讨厌依靠糖分逃避痛苦的自己,变本加厉。但仿佛只有这样,我们真的可以控制风暴,弹奏海浪。罗南女士的情感太强大了,好喜欢她的笑声,她的表演就是她的宇宙。
苏格兰风光真的不错,club里面的场景想到想起 乐土
叙事和镜头哪个都不沾,只有无聊的逼叨和空洞的镜头,想干嘛?文艺批emmm…… 还是比较反感这个演员的,以前起码长得好看,现在年纪太大了,不合适这类角色了。神似长大的汤姆费尔顿,尤其是戴帽子的时候…… 快进!快进!快进!
罗南的表演简直是撑起了这部电影半边天,电影的叙事就像散文似的漂浮在每个时间线上,但从不变的是渴望着对身体的控制,想象着自己能够控制的了一切,感受着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潮涌的海浪,狂风的哀嚎,海鸥的鸣叫,岩壁与大海的碰撞,罗南早已把它们指挥成一曲交响乐,在一个小岛上能够表现疯狂的自我来发泄,在平静的深夜上又能够静静的等待着秧鸡的呼唤。而女主最后的一段话,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告白。
环保与心灵救赎。片里的电子乐还蛮好听~
#Berlinale24# 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剧情,但镜头下的奥克尼群岛真实地美到不可方物,就算作为旅游观光片来看也是五星水准,大自然是本片最好的演员。从Hackney到苏格兰海岸的这条路有着太多太多的私人连接,两地的脉搏被精准地把握,西尔莎罗南的状态也是完美的(除了洋泾浜苏格兰口音)。但我真的会担心这个角色读了PhD之后重新变成alcoholic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