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美,英式口音相当撩人,编剧巧心可鉴,细节如画册、托马斯母亲的“is she happy?”、flora的“i can live with this”都能品出细心琢磨的痕迹。
然而同样地你能感觉出来,它们是为要你感动而存在的。
观影好比见招拆招,讲究个你来我往,引而不发。
本来是要一奉十的事情,太出格,把话说穿了,就没意思了。
(短评字数有限,懒人不爱删减,就发个影评蹭点热度吧(๑❛ᴗ❛๑))
Adam最终把那幅内附“橘衫男子”的vintage的油画从尘封多年的柜子中取出,揭开完好无损的包装,那幅别墅的油画显现出来,上面落满了灰尘。
俨然一个世纪了,两代人,一幢房子,一幅画。
十分英伦典雅,就像一部浪漫的诗篇,隐忍且恻隐。
处处散发着一种厚重感,这是整部剧给我的直观感受。
像一瓶酒,时间愈长,却愈发的vintage. 代际之间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多少。
旧时代你可能遇到你所珍重的人,却囿于时代背景,甚至一别就很难相见了。
当代,人们渴望通过社交软件,表面热络,实际更是缺乏安全感与依靠。
投入心思地去爱一个人变得困难,“上床”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有时候在夜里惊醒,望着黑洞洞的四下。
站在马路中央,不知去往何处。
之前看到有人写的短评“爱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好看,爱要从对立中产生才好看,爱要爱上不能爱的人才好看,爱要在世俗的压力下爱着才好看........爱是世上最美的事物,却要面目全非才好看” Michael和Thomas让人惋惜,当那幅cottage油画下的“橘衫男子”被缓缓取出,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Thomas至始至终,都是勇敢的那一个,敢于表达自己,也不在意世俗的眼光。
Michael如果再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哪怕迈出那一步,拿着前往法国的票,拽着Thomas的手就跑,或者把那封信投出去。
那么会不会都会不一样呢。
有缺憾总是美好的,所有有普世价值的都是悲剧。
人处在每一种社会关系里都会被绑上标签,所以有时候干脆不扯上那么多关系,那么多身份,也不会那么容易被道德绑架。
少一份责任,多一份坦然,就像《断背山》中那样,都是缺憾。
一方都在努力想要维持这段关系,另一方则拿不出勇气,或是随世俗。
就觉得,be abnormal,be yourself.未尝不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吧。
两集各自有不同想传达的内容,且都有普世价值。
何止同性,饮食男女,人世间的很多问题。
不都是需要一丝丝勇敢和一点点敢忤逆世俗的力气。
我知道这很童话,却很肺腑。
当Michael的love.letter伴随深情的语音在画面上呈现。
那些过往与想象。
那些发生的与没发生的。
甜蜜与痛苦的。
do the chores together “making toast,raking leaves,sitting in silence” 时代的灰尘降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那一字一句,落在信笺上,不长不短,便是一生。
最喜欢第一集两个人小屋生活。
那个寂寞在原野中的小木屋,因为热恋情人的到来而鲜活。
夜晚炉边温暖的倾诉、清晨被窝甜蜜的温存。
两人一起采买、同寝同食。
常说着说着就笑起来、看着看着就亲起来。
他们的爱不曾诉之于口,可眼神、触摸、口吻…无不充斥着深情,俨然一对步入幸福婚姻的恋人。
买菜做饭洗碗…这些琐碎杂事多么无聊;凉意彻骨的清晨,从被窝爬起多么无聊;柔和光线里,静默的站立多么无聊。
一想到今天又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奋力挣扎过日子的我,多么无聊。
可是因为是你,因为和你,这些普通的、平凡的甚至讨厌的日子好像被重笔涂上绚丽水彩一样明亮起来。
原来为爱人端来早餐真的这么幸福吗?
原来一起吃饭不说话,可身边坐着你就可以这么开心吗?
原来一起洗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吗?
就连画画时两人也忍不住嘴角的弧度和缱绻的目光。
原来…爱人和被爱是这么有意思,这么简单、却这么幸福的一件事。
这种一霎生命有了光的感觉令我落泪。
从未得到过,一直向往着。
BBC还是老大哥啊,腐国真的太会了,用爷爷的信挽回孙子的恋人哈哈哈,两个故事拍的都很棒,看多了有时候不禁感慨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把同性看做是变态扭曲的,不对的,也就没这么多悲剧。
迈克和托马斯的恋情在那个年代是有蹲监狱的风险的,多少同妻的悲剧产生,晚年的Flora说自己毁了两个人的感情,Adam说 they hurt you too,是啊,他们三个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第二个故事很喜欢steve和Adam第一次到小屋的那段吻戏,Adam本就对Steve心生情愫,在Steve说 do you mind kissing me后整个画面静止了,仿佛Adam的心跳骤停了一瞬一样。
Steve是温柔的,Adam是热情的,Adam仿佛不会爱人,过往的生活里只充斥着约炮的sex,而Steve想要的不止于sex,he want more。
他爱Adam以至于不想和别人分享他,
聽說這是去年英國紀念同性戀除罪五十周年所出的影集,故事以荒廢的小屋帶出兩個時代的同志故事。
也許是因為我涉世未深,又或者第二集的故事離大家比較近,似乎第一集所敘述的老式愛情悲劇更打動我們,演爺孫的兩個演員一樣賣力,可第一集那種壓抑、不知所措的哀慟,比起現代人的徬徨、茫然,更賺人熱淚。
第二集內容除了映襯第一集,另有企圖,編劇是根據自己個人經驗編的故事(他媽媽看過他寫的小說後告訴他,其實他爸爸也是同志,而且是深櫃,這使他不再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愧疚),然而短短二集沒有把兩代的故事都講好,現代人這段缺乏足夠的細節支撐。
故事的光芒集中在第一集的愛情故事,而且視角多半在男主,那個既想符合社會期望又放不下心之所嚮往的人,事實上,畫家和他的妻子更可憐,但我相信三人承受的傷痛是一樣大的,跟現實妥協的結果,只換來終身遺憾,唉個人對這類敘事手法毫無抵抗力,每每被這種故事搞得感傷異常。
從現代已老去的人、物,回憶往事,然後開始說故事,最後又回到現代,從故人遺物中得以進一步了解他每個人內在都有個角落,無人了解,只有自己徹底孤單的面對,也許將來在人間,有遺跡可供後人尋,像電影Citizen Kane裡的rosebud。
這部短影集雖未達到這麼高的境界,但看到最後,Michael那封情書第二次出現時,那種失落感,教人如何不一聲長嘆。
據說演Michael的Oliver Jackson-Cohen在殺青那天,整日待在家斷斷續續哭泣...https://www.wonderlandmagazine.com/2017/08/01/oliver-jackson-cohen-2/
故事分两集,第一集背景是二战末期至同性性行为在英国无罪化之前,第二集背景是同性婚姻在英国已经合法化的2017年。
虽然讲述爱情的影视作品通常认为主角是两个人,但是从我个人感官来说,我认为第一集的主角为爷爷Michael,第二集的主角为孙子Adam,故事基本上是围绕着单人来叙述的,为了我自己记述方便,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便认为每一集都是单主角。
————————————————————————影片从头到尾多次出现 Flora 对 Michael 的评价:“你娶我只是为了看上去和别人一样。
”这种人生态度贯穿了 Michael 的一生,并且在他死后,Flora 受到的影响也导致了 Adam 生活的困境。
Michael 是懦弱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逃避。
从最开始在战地时,Michael 和 Thomas 坐在廊下的时候,Thomas 对着 Michael 语有所指,暗送秋波的时候,Michael 就开始逃避。
Thomas意味深长的眼神
Michael 顾左右而言他和 Flora 沉默的性事后逃避
面对自己的性向,逃避(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开始我没懂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后面想了一个解释,在这个场景里明显有一个男人在暗示他要发生关系,而 Michael 被吓的落荒而逃,这个时刻正是在 Flora 发现他和 Thomas 的关系后大骂他“恶心!
会不会伤害我的孩子”的时刻之后,这个场景的构建应该是为了表现 Michael 被人发现是同的恐慌)
监狱中面对 Thomas 明显的怨怼时逃避
最终鼓起勇气要和 Thomas 重新开始,结果遇到 Thomas 的朋友来接,他就直接认为 Thomas 已经有了新的生活,而自己“too late”(和他信中最后一句相呼应,他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 too late),他甚至都没能走上前去问一句。
而我们旁观者明显看出,Thomas 的眼睛在找寻,目标是谁不必多言。
Michael 在回到家的楼梯上难受的痛哭,在他的心里,这段感情已经死了,而他也学会了在生活里苟且。
后面 Michael 一家三口在商场里,Michael 和一个男服务生眉来眼去,然后一起进了厕所,暗示了什么大家都懂得,这个场景和之前 Michael 看到厕所里有一个男同在试探他就落荒而逃形成了鲜明了对比。
Michael 变成了一个维持家庭,同时通过打野炮来舒缓自己的需求的无奈的同性恋,我猜这也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同性恋的无奈选择。
那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同妻呢?
可能就像 Flora 吧,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打野炮么?
在 Michael 谎称要去上厕所之后,导演给了 Flora 一个镜头,我觉得她知道,但是她从来没说过,她只能忍。
甚至在最后,她坐在巴士上,代替 Michael 接受 Thomas 的吻时(可能也算不上,就是看着),她的笑容,我认为是代表了她在第二集中说到的自以为是的胜利,潜台词好像是,虽然我的丈夫是个同性恋,他爱过你,他现在在和野男人打炮,但是他没有进监狱,他仍然是我的丈夫是孩子的爹,我刚才已经百般劝说他和你聊一会了但是他连头都没回,我展现了我的善良和大度,而且我在这一局里赢了。
其实她何尝不明白自己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她能接受的了,所以就这么忍着。
看完这一集,明显能感觉到,造成这三个人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Michael 的懦弱。
当初 Thomas 想要和他一起生活,他却连想都没想过,为了“和别人一样”,娶了 Flora,又没能守住秘密,在 Flora 知晓之后又不能当断则断,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最后却还是退缩。
但是你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他么?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能。
那是一个同性恋即是罪的年代。
Flora 在得知 Michael 和 Thomas 有一腿之后找自己的闺蜜聊天,闺蜜带来了邻居因为是同性恋被抓的消息;Thomas 因为被发现一次性行为直接被判了一年,而 Flora 在得知 Michael 是同之后更是破口大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Michael 这种懦弱是 plausible 的。
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有了第二集,现在,2017年,英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已经快三年,整个社会的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那同性恋是不是就都会有一个happy ending了呢?
仍然不是。
Adam 也是一名同性恋,相比较于他的祖父 Michael,他所处的环境貌似是天堂。
英国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同性交友软件也和异性交友软件一样accessible,他的朋友对此完全接受,不管是 Claudie 还是对他调侃的那几个年轻人,表达出的都是善意而非恶意。
但是 Adam 并没有活在天堂。
首先,影片中表现的一点是他朋友不多,可以看出,在聚会中,Adam 的话也是不多的,全靠 Claudie 活跃气氛,聚会到一半竟然要出门打炮。
我认为这里导演想表现的是,就算环境目前看来没有恶意,Adam 也认为很难合群。
他有压力,压力产生欲望,所以他疯狂地滥交,但是在每一次交合过后,洗澡时他都要用刷子猛烈地刷自己的身体!
像要搓掉一层皮那样觉得自己是脏的。
场景里他和 Flora 的相处片段在第二集前期一直是非常温和的,但是从这种温和中,我们也感受到了 Adam 会这样的原因。
Adam 和 Flora 貌似从来未就此事交流过,但是他们心里却都是知道的。
Flora 知道 Adam 是同,Adam 也知道 Flora 厌恶同。
Adam 是 Flora 带大的,潜移默化地受到 Flora 的影响。
但是他同时又是受到现代教育的一代人,又有自己的想法。
我相信他知道自己应该完全接受自己是个同的身份,也知道自己应该反抗祖母恐同。
但是,大道理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从小受到祖母的影响,祖母关于同性恋的态度多多少少影响了他,他矛盾,痛苦,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这样的自己,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
虽然他疯狂约炮,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不知道如何接受自己是个同性恋这一事实。
他连自己是同性恋都不知道如何安然接受,更不知道甚至惧怕去发展一段恋爱关系。
所以影片中一个炮友想要和他进一步了解时,他直接落荒而逃。
即使他对 Steve 颇有好感,第一次接吻他就想和对方发生关系,而不是好好谈个恋爱。
Steve 的出现其实是对 Adam 的引导,通过 Steve 的态度,Steve 对待爱情的原则和方式,Adam 在被一点一点影响,最终有了走上正轨的可能。
那是不是说,Adam 是因为自己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原因,只是个个例,并不具备代表性呢?
其实影片中有一个场景,Caspar 让 Steve 不要试图去拯救 Adam,Steve 对 Caspar 说 you saved me。
可见,虽然影片中没说,但是 Steve 也并不是开始就这么成熟豁达的,他也经历过相当痛苦的心魔阶段,而 Caspar 是他的引导者。
Steve的心魔是啥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里我认为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并不是说同性婚姻合法一切就都皆大欢喜了,法律可以限定行为但是不能限定人的内心,Flora 们所代表的老旧思想仍然会在很长时间内对新生代产生影响,但是通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最终我们会走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然,Steve 也没真能完全改变 Adam,Adam 重新安装了dating app,两人不欢而散。
最终导致 Adam 完全转变的是 Flora 将 Michael 是同的事情告诉了 Adam,并且拿出 Michael 写给 Thomas 的情书。
那一刻,Adam 终于接受了自己是 born with it,从而完全接纳自己,最终和 Steve 走到一起。
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 Michael 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感悟,不再只是一个人抗衡不了一个时代的无奈感。
同样身处于一个时代,Thomas 最终开始了新的生活,只要 Michael 自己下定决定,其实之前很多个时间点他做出不同的选择也不会走到那样苟且的结局。
当然,影片并没有要去谴责某个人。
Michael 、Flora 受到那个时代的限制,不能拿今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们的行为。
我看到有短评说这部作品包含的元素太多,例如身份认同、性瘾、出柜等等等等,哪个都没说透,不够深刻。
其实我认为这本身就不是它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Sexual Offences Act废除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对于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定罪的50周年而推出,从这一点来看它突出同性问题中任何一个单一元素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它选择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去展现同性恋的生存状态,外部环境因素改变了,但是很多问题依然存在,这就引发人们去思考引起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思路非常清楚,这两集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且我尤为喜欢最后 Flora 的转变,在我看来这是编剧表达的最大的善意:Flora 们所代表的老旧思想要转变是一个非常困难也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他们曾被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所深深伤害,但是一旦他们理解了,他们终会为爱而原谅。
最后,我认为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同性婚姻合法只是同性恋争取自身权益的一个里程碑,而远不是终点,很多积累下的问题还在一点点的影响今日,甚至影响未来。
一个人无法撼动一个时代,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过得是否幸福的核心,在自己,这一点对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无论同性恋异性恋。
Accept youself,fight for yourself,to be the one you meant to be.
本剧讲述的是一个二战背景的同志故事,同时延伸到现代的一对同志恋人,以一副橘衫男孩的画作,将两个世纪的同志爱情串联在一起,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同志恋情所面临的不同挑战。
颜值和肉都是值得一看的四个男主角,颜值演技均在线,朱利安 莫里斯,奥利佛杰森科恩,都是秀色可餐的可人儿,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浓浓的雄性荷尔蒙气息。
鲜活的肉体,豆娘能给过吗一、无法容身的爱欲米歇尔和贝茨在二战中相识,简直一见钟情,天雷勾动地火,贝茨更是心机boy,去树下尿尿,然后借口说受伤杵着拐杖没法把裤子拉链拉上,就让米歇尔帮忙。
这套路使得好。
结果米歇尔就这样被勾搭上了,两个人刚尿完就啃上了。
猝不及防,一口狗粮二战时期的英国,同性恋是被当做重罪来处以刑罚的,米歇尔为了活成普通人,不得不跟贝茨分手,和爱慕自己多年的洛芙拉结婚,并生下小孩,这一切就是悲剧的开始,说多都是泪... ...
林间小屋的甜蜜苦命的贝茨,还要去当伴郎,内心崩溃指数可想而知。
谁要做伴郎啊?
我要做新郎!
二、无处释放的情欲这可怜的两个人,一个拼命躲,一个放肆追,结果是两败俱伤,贝茨因为和其他人乱搞,被警察抓紧监牢,判刑多年。
就在米歇尔决定唯爱付出一切,等贝茨出狱就和他远走高飞的时候,他却犹豫了。
看得人揪心不已,为何不能放开所有的成见勇敢地去爱一次呢!
三、无法满足的肉欲第二集,故事背景已经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时代进步,同性婚姻已经受到法律保护。
困扰着同志的,却是自身的情感迷失。
各类约炮软件,各种轻而易举的速食性爱,让亚当深陷性瘾的泥潭无法自拔。
他无法面对自己对爱情的真实想法,整日沉迷于不同人的卧床之上,享受着床笫之欢。
内心对爱的渴望,却又迷茫到苦痛不已。
一个执着,一个迷惘,总有人要受伤遇到设计师斯蒂夫后,人生开始转折,想要停下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爱情,但是肉欲在作祟,性瘾在骚动,折磨着两个人,考验着彼此的感情。
电影里被油画凝固的美好瞬间,可惜终究会逝去这部卡斯阵容算不得豪华的迷你剧,代表了近年来同志剧集的整体走向,越来越精准化,风格化。
在宣泄情绪的同时,兼顾人文关照,把历史和现今相结合,融合得不露痕迹。
集体亮相,是否很养眼呢?
墙裂建议各位基友去观摩一下这两对同志恋人的情感纠葛,感受历史的纵深感,和现代性碰撞的奇妙火花。
人物塑造最重要的是立体。
通过房子将祖孙代人联系起来。
其实,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从同性本身来讲故事,多多少少都单薄,既然如此就像《忽然之间那年夏天》,如果要探讨一种接受度,可能加入孩子的因素更好一些《人生密密缝》《养子十五岁》。
如果,还需要更重要的一种接受,需要去到岁月流逝的前几十年。
我们应该都不陌生《断背山》的结局,也知道图灵机的发明人--伟大的数学家阿兰图灵是怎么离开人世的。
真正困难的不是去塑造一种价值观,或者接受一种现实,而是去“破”再“立”,这种过程,堪比“挫骨拔毒”。
电影在探讨同性关系的时候,有一个点是,有的同性恋为了满足性欲会同时交往很多人(或者简单快捷APP式);有的则是有固定的性伴侣,但是不一定走心;还有的才是爱情下的岁月静好。
其实异性恋,也是如此。
我慢慢的开始理解“橘色”以及五颜六色“彩虹”的颜色,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多时候都自带灰调。
我想到一部之前看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这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内容。
亦如《心之全蚀》。
每一颗心都不是空的,如果一个你爱的人心里装的不是你,我不知道这是谁的错,这也不是上个世纪才存在的现象。
即便是现在,异性恋中也存在这样的困境,这可能就是爱情留给我们浪漫又魔幻还可能折磨的一部分吧。
同性恋结婚,领养孩子。
这短时间在中国是不会存在这样的合法性的。
对自己人生的把握是需要勇气的,也无关他人的有色眼镜吧。
只希望,能够眉眼笑意多一些。
最后,法国和英国,德国……其实同性题材的电影风格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从这样一个视角倒还有点透视各个国家的感觉。
爷孙两代身为同性恋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战争时代通奸的忐忑 还是现代泄欲过后的空洞感 在同性恋题材里并没有什么新鲜感 世俗的描述了同性恋对肉体的饥渴 总体来说就是脏 之后更是系统性的男主被救赎 狗改不了吃屎 blah blah 两个故事爷爷辈塑造的是懦弱没勇气追寻真爱 孙子辈就是填补这个缺口 因为时代接受度的关系 孙子尽力去挽回 可是挽回这一点体现得太薄弱 仅仅因为一封信就原谅 太戏剧化了 信任垮了之后可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弥补得回来的 人物塑造孙子长着一张可人脸 每次打完炮 恶心自己的行为 缺停止不了 然而演技却缺火候 黑哥哥是个神奇的存在 黑人选角是暗喻时代在进步人人平等 西方片一贯喜欢走这种圣母风 但是角色的戏剧背景确实很恰当 一个被救赎过的人 在一段开放式的关系中选择去救赎另外一个深陷肉欲沼泽的需要被救赎的人 可怜的是婆婆忍受同妻之苦 无人与之诉说 还要迫于时代接受自己的孙子是同性恋 爱是伟大的 在那背后的苦楚也是无法体会的 同性恋是该被接受 或是正常的行为 这种论证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可 说着是简单 有道理 每个人有自由爱与被爱的权利 但是每个人也有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权利 所以对于恐同 或者 同性恋 都是正常的行为 没有一味的必要非要强迫一者接受另一者 只要是不是过线侵犯人权
My darling Thomas, I'm at work. Nobody knows I'm writing to you here. You refuse my visits, so you're probably tearing up my letters, too. But there's nothing else I can do but keep trying. It's beyond my control, do you see? All those months ago, when I had nothing to lose, really, I wrote to you in my head but was too cowardly to set more than lies on paper. And now, I find I no longer care. The love I feel for you runs through me like grain through wood. I love you, Thomas. Your face, your voice, your touch enter my mind at the least opportune moments and I find I have no power to withstand them. No desire to. I want us to be together, as we were in the cottage. Only for ever, not just a weekend. I want it to go on so long that it feels normal. I think of you constantly. Your face, your breath on my neck at night. I want to do all the ordinary, un-bedroomy things we never got around to doing. Making toast. Raking leaves. Sitting in silence. I love you, Thomas. I've always loved you. I see that now. Tell me I'm not too late.
大失所望的英国年代同志爱情片,影片美到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自然风光、场景取景、构图摄影、服化道、灯光打光、男主颜值全都美到令人窒息,但是依旧挡不住腐朽陈旧的情节、烂俗腐臭的爱情线、油腻生硬的情绪烘托,这世界不需要此类没诚意没思考的同志片,一集弃。
驻地,长街,郊野,房间,都被温暖而哀愁的橘色渲染成一幅悲伤的油画。当画中画被揭开的时候,当奶奶说“我以为我赢了”的时候,当最后两个人的手紧握的时候。
第一集的感情美好又虐心,似乎那个年代的感情才更加难能可贵。相比之下,第二集的感情线也太牵强了,完全无感……
故事套路,叙述一般,只有镜头很美,近镜头和滤镜实在太美了,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给社会和时代,性格决定命运,男主搞成这样都是自找的,至少时代没让thomas生活艰难~恕我直言,那时候的英国是搞基有罪,不是不结婚有罪,第一集最大的败笔就是把爱情不得善终的原因从社会所迫硬写成了个人怂蛋
感觉讲了很多,但是又感觉什么都没讲外部因素感觉弱化了,就让人感觉第一集的男主很懦弱,全程我只记得他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又渣又懦弱……结尾给我整无语了……(同妻真的惨)Tomas快跑!!!!
一个家庭串联起的,祖孙两代人,外公,外孙所处时代相隔60年的两对同性情侣的爱情故事,反映了英国社会对同志看法的时代变迁。真实,真挚,很艺术。不错,9分。
补
口碑好的第一集老生常谈,把剧中人物换成任何那个年代的gay couple也相差无几。第二集反而更真实反应了男同的情感现状,结尾想破镜重圆是败笔。四位男主颜值均在线。当橘衫男子的画像出现时,被感动了
一个很私人的有关爱的浪漫的故事,没有任何野心,就算是讲同性恋、同妻,但也没什么有关时代的控诉,一切都是这么几个人之间的事情,情感很细腻,在两个被塑造得极度浪漫的男人中间出现的女性角色往往会非常讨人嫌,但这里女主的塑造极好,具有新时代女性的果断和担当。作品拍的极美,很多布景甚至类似油画一样,很多滤镜极度美。很纯粹,很自然。第一集拍的比第二集更佳一些。
托马斯追出去目送公车离去,送上告别的深深一吻让人落泪
拍得太普了点
美少女的谎言开始就超迷男主,一股子腐国白纸少年味。约炮那段居然感同身受,不过看情形只能靠自己拯救。奶奶第一集末尾的微笑真的是胜利的姿态。。。啪啪打脸还和人辩解说是奶奶对自己的和解一种祝愿,哪知被被人说中了。不得不感叹第一集那短短几分钟的夫夫生活,太美好幸福,羡煞旁人。
那画中画,就像断背山的衣中衣,爷爷们戒不掉的情,相比现代人的挥霍不珍惜,实在是厚重动人了太多层次。只是爷爷恐怕至死都不知道,马奇对他的爱藏得有多深。爱情最让人悲伤的,不是遇不到,是遇到了还是错过。
可以把两条线剪成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 以上世纪的为主 现今的为辅 这样五五分的结构显得有些拖沓笨重了 还有海报设计未免也太节省想象力和设计感 一开始看到还以为是英国小镇破案四人组
"I want it to go on so long that it feels normal. I want to do all the ordinary, un-bedroomy things we never got around to doing." 简单的言语,简单的感情,却是一种奢望。
第一集很棒,但第二集孙子的线的转变有点突兀和莫名。。
冲着演员和题材不打低分,但实在是不怎么好看。一幅画贯穿七十年、祖孙两代人的情感故事,这样的设计还是挺有意思的,但其余就都一般了。第一集的爷爷线比较老套,战后的新世界仍然被顺直统治,不被社会接受的恋情无法继续下去,其实是感人的,但莫名代入不进去。第二集的孙子线又有点无病呻吟,拿满privilege的中产白男不敢跟奶奶出柜而已,没法谈长期恋爱不谈就是了,那么苦大仇深干什么。最大的亮点是Julian Morris和Oliver Jackson-Cohen这对帅气溢出屏幕的爷孙啊,好可惜没让他俩来演感情线。看到Laura Carmichael和Phil Dunster客串。
同性恋干什么都能被原谅?必须骄傲?异性恋必须陪跑还不能有怨言?
3.5 在难以厮守的年代有人勇于爱得迅疾,在能够大胆去拥抱的年代有人畏于深情长吻,所以与其说是时代作怪,不如说是自身的犹豫与抉择造成最后的结局。E01其实更为动情,那些爱太深的、得不到的、舍不得的心声,悄然藏在画框背后。“我以为我赢了”,其实说到感情大家都是输家。
腐国腐剧不断[哈哈]上下两集分述爷孙两代同志情。爷爷篇明显更好,二战时期基情压抑中爆发激情,入狱、同妻…戏剧性强。孙子篇已是当代,同志已成政治正确,没太大冲突就加戏:孙子有性瘾症。但这点事没法和上篇比,故事也较无聊。孙子以前演《豺狼计划》,娃娃脸更帅了,就是矮了点;爷爷则1米9大长腿